《造房子》课后反思

时间:2024-02-29 11:35:11 语文 我要投稿

《造房子》课后反思通用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造房子》课后反思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造房子》课后反思通用

《造房子》课后反思通用1

  一、关于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幼儿学习方法

  “造房子”是孩子看得见,但摸不着的活动。活动让幼儿在了解生活的同时,感受生活,并通过活动挑战自己的运动技能。在运动活动中,幼儿身心愉快,活力无限。能充分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因此,在运动活动中,让幼儿赋予“建筑工人”的角色,提高了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

  同时,我以课改精神为指导思想,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且都想尝试的材料作为器械。用头饰、沙包、泡沫纸等作为材料,幼儿可以通过推、拉、走等动作技能完成运转过程,大大激发和培养了幼儿参与运动活动的兴趣。

  二、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我通过身体创造性活动“建筑工人、角色演绎”的游戏,通过让幼儿用身体模仿建筑工人的动作,引起幼儿参加运动活动的兴趣。健康有力的动作,加上节奏鲜明的儿歌,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给提了起来。

  活动中,我让他们共同尝试不同的方法,从而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不同材料的选择,让幼儿有了很大的创想和发展的空间。由此,让我更加理解了“要让每个孩子在与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的.探索,充分地表达”。所以老师要提供丰富的活动器材,并让幼儿自己决定玩什么和怎么玩,不过分限制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要启发幼儿思考,创造出新颖、有趣的玩法。

  在此次活动中,激发和培养了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提高了幼儿参与运动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们在运动活动中感到快乐。同时他们在合作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幼儿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效果

  通过了这次活动,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评价,在最后的竞赛游戏中,每个组从铺路到运转到最后的造房子,过程中各不相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形成了速度上的不相同,所以不能以此评判幼儿的游戏进行得“好”与“不好”。对孩子来说,只要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之中,就应当判断他们在很好地游戏。

  四、如果重新上课该怎样做?

  我想在以后的评价过程中,要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使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造房子》课后反思通用2

  这节美术课主要是手工活动,本节课的活动目标:

  (一)运用剪好的几何图形拼贴出房子。能够使边和边拼贴在一起。

  (二)用过探索、交流,了解房子的不同组合方法。

  (三)对参加手工拼贴活动感兴趣。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但将这些图形的组合起来拼搭还尝试得不多,经常可以看见孩子们用积木积塑塑造房子的形象,所以这一内容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为激起幼儿的兴趣,我采用“小兔子的家被大风刮倒”的故事情景,鼓励幼儿帮助小动物,尝试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来拼搭房子的平面造型,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及创造力。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图片导入,观看各种房屋造型图片,分析房子结构;第二环节是创设情境,引起幼儿的制作欲望,其中包括设计房子的部分;第三环节是幼儿操作,教师进行指导。此环节也包括装修房子的.部分;第四环节是作品评价,感受手工拼贴活动的乐趣。

  当然在此活动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二研活动中:

  教师要提醒幼儿先盖墙壁,再盖屋顶,而且房子盖的要没有空隙;

  2.教师准备的背景图上零散的图形,在幼儿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背景图上散乱的图形来拼;

  3.此活动中可以把装修环节合并在“设计房子”一起,减少反复操作的次数;

  4.活动中请幼儿上来示范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幼儿操作时灌输给幼儿粘贴的要领,如粘贴时要四条边、四个角都要涂到胶水等;

  5.活动时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如粘贴时手上沾到胶水要擦在毛巾上,不要说成抹布上。

  在三研活动中:

  1.幼儿上来示范操作粘贴失败了,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商量一下,刚才失败的原因,然后教师可以顺手进行很好的示范,最后可以再请幼儿上来帮房子进行装修等。

  2.有的幼儿房顶与房身没有粘到一起,教师应该及时的给予指导,要求幼儿将房子粘的牢固一些。

  但是从幼儿的操作成果上看,很多幼儿还是比较成果的,能够运用老师提供的几何图形拼贴出房子,边和边紧紧的拼贴在一起。在以后的手工拼贴活动中,会着重注意这些的不足之处,反复琢磨进行,争取更好的进行此类活动。

《造房子》课后反思通用3

  今天我们上手工《造房子》,主要是运用剪好的几何图形拼贴出房子。由于班内幼儿年龄偏小,动手操作能力较弱,在手工活动中,老师和幼儿都显得比较“吃力”。我们常采用的形式是第一环节老师一步步的具体示范讲解,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按部就班地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那些“老师我不会”、“老师帮帮我”等求助声总是不绝于耳。于是耐心的时候我一个个地再一次分步骤进行示范讲解,性急的时候我则一帮到底。不知不觉中,一个手工活动竟然成了老师自己的流水作业,完全失去了活动的教学意义。反思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活动目标过于单一,过于注重活动结果的象形性

  2.活动过程流于形式

  3.过于注重幼儿某项技能的掌握

  所以当我在确定手工活动题材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是否适合幼儿的具体实践能力,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相应的可操作空间;能否激起幼儿主动操作、探索的积极性,而不只是简单的技能传授。实践告诉我,在宽泛的可操作空间中,幼儿能够放开手脚、大胆操作,创造力获得了充分的释放。

  操作材料的'准备:

  孩子们熟知的、适合于具体活动内容的材料有利于他们立即上手,并将思维重点放在制作形象上,更有利于幼儿进行创新思维。所以我想如果在《造房子》活动之前,让小朋友先观察周围的房子,因为周围的房子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在活动之前,请幼儿一起看一下房子的结构,房顶是什么形状的?窗户和门是什么形状的?让幼儿有了感性的认识,请幼儿自由想象,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尽可以大胆地进行制作,而不必拘泥于老师所要求的形象,也不是一味的灌输。所以后来我在美工区放置了大小和颜色都不同的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拼贴房子。在操作过程中,小朋友都很感兴趣,结果,作品的丰富程度令我大吃一惊;熊佳磊拼贴了一幢楼,还开了左右两扇门,说这样方便人出入。张李阳拼贴的房子开了扇窗户,还装上了烟囱……

  虽然我们都知道要尊重孩子,但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还是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说明尊重孩子还没有成为我们的习惯性行为。还需要不断地去反思,去改变。

《造房子》课后反思通用4

  近期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教学专题研讨》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不仅观摩了各地优秀教师科学领域和数学领域课堂教学风采,也听到了上海和深圳名师带来的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的学科讲座,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受了很多的启发。其中张玫红老师上的一次大班数学活动《造房子》让我记忆深刻。

  这节简单、清晰、明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说它“简单”是因为从活动准备上来看十分简单,意图8张、6筐积木、操作板若干,没有动用任何复杂的设备,从材料可以说是极简的,但是在老师的组织下,却将蕴藏在这些几何体积木的.数学知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其次“清晰”是说活动目标把握的准确,活动的第一条目标是:尝试用语言描述示意图中几何体的特征,并根据指令造房子。目标的难点就落实在“语言”二字上,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用几何体积木大房子,那是再拿手不过的了,可是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把重点放了语言表达上,用语言来表达房子中每一块积木的空间位置,这对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到”的挑战。对于教学活动的难度设置充分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的把握能力,也说明了教师心中清晰的了解大班孩子数学能力发现水平。

  在后“明了”二字则体现在数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的联结和递进。活动中第一次合作的难度最低,只要幼儿看着示意图来搭建,并说说用到了那些积木,但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却为第二个环节的讲述做好了铺垫。接下来的第二次合作,是听指令进行搭建,首先是听教师指令造房子,在幼儿熟悉规则后,再请个别幼儿来说指令。有了这样的过渡和示范,幼儿也能够较为顺利的进行语言表达。第三次合作,要求两个幼儿进行合作,一人说指令,一人搭建,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好几次说指令的幼儿动手来帮忙的现象,足以说明这次合作的难度是最高的。但是从整个活动幼儿的表现来看,一开始只有两三个人愿意讲述,到最后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小手,都想来介绍自己搭的房子,而且表述空间位置的用于十分精确。

【《造房子》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造房子》课后反思06-22

《会动的房子》课后反思06-21

云房子课后反思06-23

《云房子》课后反思06-25

《云房子》课后教学反思06-22

《云房子》听课后的反思06-23

我们来造环形山课后反思06-23

造房子作文01-28

幼儿园《蘑菇房子》课后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