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乙丁读典学管理1

时间:2022-07-09 14:34:18 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洛乙丁读典学管理(1)


现在很多人一谈到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言必称西方理论,唯西方马首是瞻,似乎忽略了积淀着丰富治国用人思想的中华文化这座宝山。古铸今,洋为中用,兼顾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我们要把传统民族文化精髓与西方卓越的管理理念融进当代企业管理当中,创造出适合当今国情的管理模式。但洛乙丁不才,未得融合之道,暂且从学习民族文化开始,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采撷一些管理的珠玑与大家分享交流,是为抛砖引玉!

第一章 赏罚

第一节 赏罚的必要性、重要性

一、赏罚者,“国之利器”、“政之大本”、“御人二柄”、“预知胜负”、“治乱之具”,不可不察也。

中华传统文化在繁衍几千年的文治武功过程中,古代明君贤臣论及治国用人,都饶不开赏罚这个话题,在如今,奖惩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只要有人存在,只要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分,就应该把赏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并善加运用。赏罚不单是为了“兴功”、“立威”、“劝善”、“惩奸”,更是关乎治国、政务、用人、决战、民生等大计,不能不慎重观察分析并研究运用。

1、国之利器

北齐的刘昼在《刘子赏罚》中指出 :“立法施教,莫大于赏罚。赏罚者,国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说的就是立法施教,莫过于赏罚。赏罚是治国的有效工具,是统制人的权柄。

《南齐书崔祖思传》一书中说得更直白:治理天下,唯赏罚而已。(“天下治者,赏罚而已。”)

战国时代的商鞅总结道:“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一赏则兵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则下听上。” 圣人治理国家的办法: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奖赏,那么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实行;实行了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

北宋文豪苏东坡认为:“为国之本,在于明赏罚,辩邪正”。治国的根本,在于明确奖赏惩罚,分辩邪恶正义。

明朝心学大师王守仁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认为赏罚乃“国之大典”,应当受到充分重视和正确地加以使用。

2、政之大本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云:“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意思就是说处理政事最大的根本之处,在于刑赏,刑赏不分明,政治如何能成就呢?

《资治通鉴梁纪》又云:“天下大务,莫过赏罚”。

同是司马光,在其《司马温公集乞优赏宋昌言札子》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国家大政,在于赏罚”。

还是司马光,《言御臣上殿札子》中说:“臣闻政治之道无他在,在三而已,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

以上司马光种种言论观点用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政体》中的一句话:“赏罚,政之柄也。” 来总结无疑更为简单明了。

插句题外话:司马光提及的赏罚出处似乎比法家代表韩非子还要多,谁有兴趣考证一番?

3、御人二柄


赏罚,曾被韩非子称为御人的“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此处的刑、德正是赏罚。韩非子认为,奖惩赏罚,都是权力,故曰“二柄”。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

无独有偶,晋代傅玄于《傅子治体》中也提及“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治理国家有两个权柄,第一是赏,第二是罚。赏,体现当政者的大德;罚,体现当政者的权威。

公车上书的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也有类似观点:“人主所以驾驭天下者,爵赏刑罚也。”这与明朝张居正在《陈六事疏》所述:“人主之所以驭其臣者,赏罚用舍而已”何其相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上执政书》:“赏罚者,天子之衡鉴也。衡鉴一私,则天下之轻重妍丑,从而乱焉。(“ 衡鉴 ”:衡器和镜子。比喻准绳、楷模。)

综上所有言论无非就是说,赏罚是领导者驾驭部属,统御人才的重要手腕。

4、预知胜负


赏罚分明还被孙武纳入判断敌我优劣胜负的重要条件与标准之一:“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同理,赏罚制度完善、赏罚分明也可以做为衡量一间公司实力的标准之一。

5、治乱之具

此语出自北宋隐逸诗人林逋《省心录》:“邪正者治乱之本,赏罚者治乱之具。”大意是说邪恶和正直是决定太平或混乱的根本,赏和罚是保证太平消除祸乱的工具。

清代王夫之也认为执政者的喜好与厌恶,奖励与惩罚是治与乱的关键。 (《读通鉴论》 “好恶赏罚,治乱之枢机”)

唐代李筌《太白阴经?刑赏篇》:“冶乱之道,在于刑赏,不在于人君。”大治和大乱的方法就在于刑罚和奖赏,而不在于君主。

二、不尽知赏罚之害者,则不能尽知赏罚之利也


滥用赏罚手段和不会使用赏罚手段都是让权力失色、管理失灵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能详尽地了解赏罚不当的害处,就不能全面地了解赏罚分明的益处。那么赏罚不当有何害处呢?我们一一来分析:

1、乱

滥施奖赏不仅起不到勉励作用,还会引起混乱。《晏子春秋内篇》说的“赏无功谓之乱”就是这个道理。

唐朝元结《辩惑下篇》中说:“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意思就是说,只奖赏善良的而不惩罚作恶的就会混乱,只惩罚作恶的而不奖赏善良的也会混乱。

宋张商英《素书遵义章》:“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

“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 出自《汉书五行志》,意思就是说无功的人受到奖赏,有罪的人不处以重刑,那么百官就会衰败混乱。

这与《墨子尚同下》一书所言:“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同一个意思 :好人得不到奖励,坏人得不到惩罚,政事如果搞成这样,国家和民众必乱无疑。

“乱世烦政,非天法令也,其所诛赏者非其人也。”《管子七臣七主》乱世的烦苛政治,并不是没有法令,而是赏罚与其人的功罪不适当。意谓执法量刑不当会导致烦政乱世。

由此可见,众多混乱的起因在于赏罚不当,故才有上文所述的“赏罚者治乱之具”一说。

2、政不成

宋朝欧阳修说:“赏不足劝善,罚不足禁非,而政不成。”大意就是说奖赏不能够教育人们做善事,惩罚不能够禁止人们为非作歹,这样政权就保不住。

《旧唐书?来俊臣传》曰: “国之大纲,唯刑与政。刑之不中,其政乃亏。”国家的大纲节要,主要是刑罚和政策方针,刑罚运用不当,必然损害国家的大政方针。

《群书治要》载道:“夫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其国法,而怙其所守。”意思就是说,应当奖赏的不奖赏,做善事的人将失去了原先的期望,就会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应当惩罚的不惩罚,做恶事的人就会轻视国家的法令,毫无忌惮,继续作恶。

3、天下不服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赏罚行而不当,则天下不服”。大意是:刑赏者,天子之权也,赏不当其功,罚不当其罪,刑赏过滥而不适当,这样就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

4、无所措手足

此语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意思说是说:刑罚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则感到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连手脚都不知怎样放才好。

5、上下离心,君臣相怨

汉刘安《淮南子卷九主术训》云:“赏不当功,诛不应罪,上下离心,而君臣相怨也。” 奖赏与功劳不相符合,处罚与罪行不相对称,则上下离心离德、君臣互相埋怨。

宋张商英《素书遵义章》:“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6、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赏罚是权力的象征和关键手段,韩非子强调帝王对于赏罚两种权力都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能轻易的将这种权力让下属分享,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有亡国的危险。故老子曰:“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案例]

齐简公让重臣田常行使赏权,结果后者假公济私,拉拢群党,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用以大斗出,小斗进的方法笼络当地百姓,群臣百姓都只记得田常的好处而忘记了齐王。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这就是丢了赏权的下场。

宋恒侯让子罕行使罚权,自己做老好人,结果宋国人都知道刑罚杀戮的权力掌握在子罕手中,都不怕宋桓侯,而畏惧子罕,于是争相向子罕靠拢攀附,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这就是丢了罚权的后果。

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

[推荐洛乙丁读典学管理(1)]相关文章:

1.推荐洛乙丁读典学管理(1)

2.六条成为成功HR经理人“名律”

【洛乙丁读典学管理1】相关文章:

豆丁日记07-11

目不识丁07-04

金典文摘的演讲范文07-03

南京学大教育怎么样?1对1怎么样?高中家教价格?07-11

炒蔬菜丁的做法06-19

酸辣藕丁做法06-12

目不识丁的故事07-04

八丁味噌07-12

端午节精典语录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