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故

时间:2023-02-19 11:31:03 历史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典故16篇

  中国历史典故 篇1

  晏子使楚:

中国历史典故16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三百闾(lǘ),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译: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

  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单独翻译是自讨没趣,整体才可以说是自取其辱)

  中国历史典故 篇2

  典出《新唐书·贺知章传》。

  唐朝诗人贺知章(659一744年),天赋很高,少时就以文章著称乡里,不到二十岁就中进士。后来他任秘书监(朝廷管理文书档案的官),世人又称他为“贺监”。

  贺知章为人放达乐观,对功名利禄不甚看重,喜交游,常与文友畅饮,高谈阔论,醉后作诗。他的书法在当世也很有名气,人们以得到他的诗作与书法为荣。

  晚年,贺知章更加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唐玄宗天宝初年,他请求辞官为道士,返归乡里,获得朝廷的`批准。以他的住宅为“千秋观”,住宅周围的湖面为“放生池”,玄宗赐名为“镜湖”。这样,贺知章终于远离官场,在故乡隐居,以一个仙风道骨的道士身份终其余生。

  后来,“贺监归湖”这一典故,用来指人辞官归乡。

  中国历史典故 篇3

  吕作为一只狗,表示是有节操的,没事才不会乱咬人,其实这是跟狗还真没啥关系。洞宾在成仙之前,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他父母双亡,家境十分贫寒。吕洞宾很是同情他,和他结拜为金兰兄弟。

  一天,吕洞宾家里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见苟杳一表人才,读书用功,便要将妹妹许配给他。吕洞宾提出成亲后自己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听不禁一愣,但还是咬牙答应了。

  苟杳成亲这天,吕洞宾喜气洋洋,而苟杳却无脸面见人。苟杳好不容易过了三天,刚进洞房,见娘子正伤心落泪,连忙上前赔礼,林小姐只管低头哭著说:“郎君,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原来是吕洞宾怕兄弟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

  几年后,苟杳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一晃八年过去了,这年夏天,吕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产化成一堆灰烬。夫妻俩决定去找苟杳帮忙。苟杳对吕洞宾热情招待,可就是不提帮忙的事情,一连住了一个多月,一分钱也没有给吕洞宾,吕洞宾以为他忘恩负义,一气回了家。吕洞宾回家一看,家里盖了新房,他刚要迈进家门,却见大门两旁贴著白纸,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惊,慌忙走进屋内,见屋内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

  原来,吕洞宾走后不久,就有一帮人来帮他盖房子,盖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帮人抬著一口棺材进来了,他们说吕洞宾在苟杳家病死了。吕洞宾一听,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戏。他走近棺材,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开两半,只见里面全是金银珠宝,上面还有一封信: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因为苟杳和狗咬同音,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了。

  中国历史典故 篇4

  中国历史典故 篇5

  典出《晋书·持坚载记》。

  东晋时,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逐步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公元383年,他又统领百万雄师,向南方的东晋王朝发动进攻,希冀统一全国。

  这时,东晋的宰相是名臣谢安。谢安从容镇定,派自己的侄子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前去阻击秦军。

  两军相拒于淝水。苻坚在大队人马未到达之前,亲自率领八千轻骑来到淝水前线,和前方的苻融的先头部队会合,准备一举击败东晋的军队。他认为自己的兵力已数倍于晋军,稳操胜券,便派一名东晋的降将朱序前去说降。

  朱序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投降前秦的`。他见到谢石后,建议谢石趁前秦主力未到,渡过淝水,和前秦军队决战,他则在内部接应。

  谢石接受了朱序的建议,派使者要求苻坚略为后退,以便让晋军渡河决战。苻坚自恃兵力强大,又准备在晋军半渡时加以袭击,便同意了

  于是苻坚下令向后撤退。前秦军队刚开始撤退,朱序便率人火喊:“前方吃了败仗,快逃命呀!”

  前秦军队顿时乱成一团,纷纷逃命。谢石下令快速渡河,向前秦军队发起攻击。苻融想阻止部队溃退,在乱军中被晋军杀死。

  溃退途中,前秦军队望见八公山上随风摇曳的草木,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追兵,于是白天黑夜不停地逃,结果冻死、饿死的十有七八。

  这场淝水之战,东晋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从这以后,前秦再也无力向东晋发动进攻。东晋王朝得以偏安一隅。

  后来,“八公草木”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惧中产生的错觉。

  中国历史典故 篇6

  语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现在人叫调整心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当以善念,当每晚省身,害人伤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谅人之心还须思之,道家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还是广积德,深积阴德为好,信仰“德”没亏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易经》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朱子治家格言》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人还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儿,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正所谓吃大亏得大福,不吃亏不得福。佛家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蜀先主给傻儿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听,最终亡国奴一个,回归道德信仰才能根治当下芸芸众生之疾。

  中国历史典故 篇7

  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下面是其成语典故,一起来阅读下吧: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中国历史典故 篇8

  中国历史典故 篇9

  典出《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魏公子就是战国四君子的信陵君公子无忌。战国后期,秦国为统一天下,不断向东用兵。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之后,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信陵君窃符救赵,击退秦军,留赵十年。秦军知道信陵君长期住在赵国,多次进攻魏国,魏王非常担忧。多次与信陵君沟通之后,冰释前嫌,信陵君回到魏国,率领五国联军击败秦军,将秦军赶回函谷关以西,秦军不敢东向。后来秦王多次使用反间计,离间魏王和信陵君,并假装不了解情况,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当上了魏王。魏王天天都能听到诽谤信陵君的谗言,不得不信,就派人代替了信陵君上将军的职位。信陵君自己知道被谗言所害而遭弃用,索性就托言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参与国事。通宵达旦与宾客饮酒,喝着醇香的美酒,左拥右抱着美女,没日没夜寻欢作乐的日子过了四年,终因饮酒过多而致病死(可能是酒精中毒吧)。

  饮醇近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有才干抱负的人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另外也提示人们,言行高尚的君子,要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是需要手段的。

  中国历史典故 篇10

  中国历史典故 篇11

  典出《三国志·周群传》。

  张裕是三国时人。他原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从事。刘备应刘璋之邀进川时,曾和刘璋相会于涪陵。刘璋设宴招待刘备时,张裕就陪坐在侧。刘备见张裕胡须浓密,只有鼻尖露出来,就开玩笑说:

  “从前我在涿县住的'时候,那里姓毛的人特别多,东南西北到处都是,涿县县令就说:‘这姓毛的把涿县都围起来了。'”以此取笑张裕脸上多毛。

  张裕见刘备无胡须,回敬说:

  “我听说有个人做过潞县县令,后调任涿县县令,他卸任回家后,有人给他写信,却不知如何称呼他的官衔,光写潞县或光写涿县都不好,干脆称他为‘潞涿君'。”

  刘备当面哈哈一笑,心中却暗暗不悦。

  刘备取得蜀地以后,起先倒没有为难张裕,还拜他为州后部司马。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想出兵夺取汉中,张裕进谏说:“天象对我不利,不可出兵,出兵必败。”

  原来张裕通晓天文地理及卜算之学,他推断的事一向灵验。但刘备对他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派大将吴兰、雷铜出征汉中。结果,吴兰、雷铜二将兵败身死。

  不久,刘备又听人禀报,说张裕私下对人说:“庚子年,天下形势将要大变,要改朝换代,刘民国运衰落,即将灭亡,益州将要在九年后失去。”

  刘备听了,勃然大怒,认为张裕造谣惑众,下令把他逮捕入狱,准备杀了他。

  诸葛亮得知张裕被关押,向刘备询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兰花虽好,但它生在门口挡路,不得不把它锄掉。”

  于是,刘备下令将张裕斩首。但九年后,张裕的预言果然应验,益州被魏国攻占,蜀汉灭亡。

  后来,“芳兰当门”这一典故,用来指因下对上有所阻碍而被清除。

  中国历史典故 篇12

  负荆请罪大家都应该有自己喜欢的中国历史典故吧!我也有,我最喜欢的就是负荆请罪这个典故。

  这个典故是我在一节语文课上知道的,虽然我不喜欢语文课,但这一节语文课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让我知道了语文课的快乐。

  刚开始的半节课,我一直没怎么听讲,可到了后半节课我就来劲了,老师说:“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课文《将相和》。”光听这个题目你会想,这和负荆请罪哪里有半毛钱关系,但是里面的故事讲的就是负荆请罪。听我一一道来,人物一:蔺相如(读过完璧归赵典故的应该知道,同一个人);人物二:廉颇。故事是这样的.:在渑池大会上秦王想占赵王得便宜,但蔺相如见机行事未让秦王得逞而立了大功,因此赵王并封他为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此后蔺相如一直回避廉颇,后来手下人问蔺相如为何如此,蔺相如答:“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这一席话使廉颇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为了地位而不顾全大局,真是不应该,于是他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前道歉。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这也就是课题将相和的由来,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指和好的意思。

  听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顾全大局,而不要因小失大;在做错了事情的同时,应该先检讨自己然后才责怪别人,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个典故的原因。

  中国历史典故 篇13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贾充见这景象,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正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莫非不正是为了

  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仍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高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就地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顿时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很是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全国人会如何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赔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措施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皮算着这事如哪边理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命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中国历史典故 篇14

  少康中兴—慨述

  少康中兴乃中国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据史籍记载,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终日不理政事,宴饮游乐,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音yì)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音zhuō茁)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寻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成人后又被寒浞所打败,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音lún)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简介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

  少康,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

  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王。第二代夏王太康被东方一个诸侯国有穷氏(今山东西部)后羿所伐,后羿取代了夏之政权。後来后羿的宠臣寒浞发动政变,血洗后羿一族。而太康抑郁而终,弟仲康继位成第三代夏王,寒浞对太康一家穷追不舍。於是仲康逃难时死,儿子相也被杀死,相的妻子是有仍国(山东济南)诸侯的女儿后缗氏,有身孕,逃回有仍国,生下了少康,当上牧正,负责管理畜牧。寒浞不肯放过夏朝王族,寒浞之子浇派人杀少康。

  後来少康避难,逃往有虞国(今河南省有虞县),担任有虞氏庖正(掌厨),国王虞思把女儿「二桃」嫁给了少康,并积极厚植势力,有田一成(方十里),有众一旅(五百人),又得有虞国诸侯伯思相助。一日少康发起义师,联络夏朝遗臣伯靡,派女艾刺探浇的军情,伯靡挥军直攻有穹国都穹石,寒浞自杀未遂,被人民绑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迟至死。接著少康命女艾攻打浇,季杼则奉命攻打豷。功成之後,少康命人将豷剁成肉酱,奡被设鼎烹杀。少康重新取回夏朝的政权。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史称为《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典故

  凭借十里方圆,中兴夏朝—————少康中兴

  大禹因治水有功,深孚众望,遂继舜而当了中原诸部落之共主,初都阳城(今河南禹县),后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据说禹大会「诸侯」(指诸部落酋长)于涂山(今安徽蚌埠西,另有绍兴等说),执玉帛而来与会的有“万国”之多。又传禹在世时也仿效尧、舜,荐举益为继承人,但他的儿子启却自行继位,并镇压了反对他掌权的势力。从此,夏乃由一个部落之称而成了国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约前1766年)就此建立,都于安邑。

  自启继禹位,父子、兄弟相传的王位继承制终于固定下来。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家天下”的首创,也是中国历代兴治盛衰乱亡的一系列链条之第一环。它具有立国创制的作用,即首建王朝、首行世袭,同时也开了历代篡夺政权的先例。古书把夏启继承父位,当作由“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

  夏朝虽然建立,但其初政权并不巩固。据说启耽于饮酒作乐,在位十年而卒,传位给其子太康。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荒淫XXX*,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带着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3个多月不回来,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东夷族有穷氏(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

  中国历史典故 篇15

  中国有许多历史典故,据我了解的有:望梅止渴、完璧归赵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匡衡,他年幼时十分爱学习和读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那时候的书很贵,有书的人都很珍惜那书,没有孩子愿意借给匡衡。邻居家是有钱人,也瞧不起匡衡,不愿给他一根蜡烛。匡衡为了有书看,就去给其他有钱人干农活,不求工钱,只求有书看,于是,每天休息时间,他都会得到一本书。可白天看书的时间太少了,在晚上看书是最佳时机。但又没有光亮,这使匡衡很苦恼。

  有一次,他躺在床上,偶然看见,跟邻居家隔开的墙壁上有一眼非常小的窟窿,从邻居家那儿透来一道明亮的'光。匡衡突然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拿出书本,放到那一眼窟窿下,一个个字体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如果窟窿再大一点的话,那不就看得更清楚了吗?

  于是,他拿出一把锤子,想把窟窿凿大一点。谁知喧闹的捶打声和小石子儿的滚落声惊动了邻居。邻居以为匡衡是来偷东西的。就气愤地对他和他的父母说:“你们是怎么教孩子的,竟然让他偷东西!还有,你这孩子真是没有教养!”但当匡衡对邻居说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时,邻居为匡衡勤学好读的精神所感动,并让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明亮宽敞的环境下看书,学习。匡衡长大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使人进取,好学是通往知识的海洋。

  中国历史典故 篇16

  出处 《癸辛杂识》(续集下):“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予闻猎人云,凡虎将三子渡水,虑先往则子为彪所食,则必先负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则复挈彪还;还则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以去。盖极意关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会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带着三个孩子过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对岸,然后带第二个过去,同时在把彪提回去,然后带第三个老虎到对岸,最后才把彪带过去。

【中国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典故06-07

中国历史典故07-28

中国历史典故8则12-19

中国历史典故(15篇)04-10

中国历史与政变有关的典故12-18

中国历史典故(精选15篇)03-01

中国历史典故(15篇)02-28

中国历史典故15篇06-07

中国历史典故精选15篇08-05

中国历史典故15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