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故

时间:2022-02-25 10:47:20 历史 我要投稿

中国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1

【章台柳】

中国历史典故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nv之类的人物。

中国历史典故2

  秦王政到二十二岁时,开始执掌大权.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灭了叛乱.又过了一年,他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叫他自杀了.秦王杀了吕不韦,一心要统一中原,不断地向各国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燕太子丹觉得只有杀掉秦王,燕国才有好日子过.他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一心收买能刺杀秦王的人.

  有个杀人犯叫秦舞阳,有胆量,太子丹把他救出来,收在自己的门下.连躲在燕国深山里的原秦国大将樊於(wū)期因煽动秦王政的兄弟长安君造反没成功,逃到燕国也来投奔太子丹.太子丹还请到了很有本领的一位剑客荆轲(kē).太子丹对荆轲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去联合各国诸侯也不行.我想,要是有位勇士打扮成使臣去见秦王,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

  荆轲说:“秦国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今河北涿州东).我要是能拿着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也许能叫我当面见他.”太子丹就叫人把地图拿了出来.

  荆轲背地里又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王害死了将军的父母宗族.将军想报仇,我决定去行刺,怕的是见不到秦王.我要是能够拿着将军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让我见他.”

  樊於期为了报仇,就拔出宝剑来自杀了.太子丹趴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呜呜地哭了一阵,叫人把尸身安葬了,把那个人头装在一个木头匣子里交给荆轲,又送给他一把用毒药煎过的匕首,只要刺出秦王一丝血,他就会立刻死去.

  太子丹问荆轲什么时候动身,荆轲说:“我有个朋友叫盖聂,我等他来做个帮手.”

  太子丹说:“哪儿等得了呢?我这儿有个勇士名叫秦舞阳,叫他当个帮手吧.”

  动身的那天,太子丹和几个心腹偷偷地送他们到了易水,挑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摆上酒席.喝酒时,太子丹忽然脱去外衣,摘去帽子,别人也都这么做.霎时,他们变成全身穿孝的了,大伙儿都显得很悲伤.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拿着筑(zhú,古时候的一种用竹尺敲出音乐来的乐器)奏着一个悲哀的歌儿.荆轲按着拍子,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太子丹斟了一杯酒,跪着递给荆轲.荆轲一口喝下去,伸手拉着秦舞阳,蹦上了车,头也不回,飞也似的去了.

  公元前227年,荆轲到了咸阳,通报上去.秦王政一听燕国的使臣把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都送上来了,就叫荆轲去见他.荆轲捧着樊於期的人头,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地上了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上朝堂就不由得害怕起来.秦王的左右一见,喝了一声,说:“使者干吗脸变了颜色?”

  荆轲回头一瞧,就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他对秦王说:“他是北方的粗鲁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

  秦王对荆轲说:“叫他退下去!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心里怪秦舞阳太不中用,只好独自捧着木头匣子献给秦王.秦王打开一瞧,果然是樊於期的脑袋,他又叫荆轲拿过地图来.荆轲回到台阶下面,从秦舞阳的手里接过了地图,回身又上去了.他把那一卷地图慢慢地打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指给秦王看.等地图全部打开,卷在地图里的匕首可就露出来了.“图穷匕首见(xiàn)”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秦王一见,立刻蹦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图,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扎了过去.秦王使劲地向后一转身,那只袖子就断了.他一下子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上来了.秦王一见跑是跑不了,躲也没处躲,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两个人好像走马灯似的`直转悠.

  台阶上面站着的几个文官全都手无寸铁;台阶下面的武士,照秦国的规矩没有命令是不准上去的.荆轲逼得那么紧,秦王政只能绕着柱子跑.他身上虽说带着宝剑,可是来不及拔出来.

  有个伺候秦王的医生,拿起药罐子对准荆轲打过去,荆轲拿手一扬,秦王政就趁着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宝剑.可是心急,宝剑长,怎么也拔不出来.

  就在这时,有个手下人嚷道:“大王把宝剑拉到脊梁上,就能拔出来!”

  秦王政真的把宝剑拔出来了,只一剑砍坏了荆轲的一条腿.荆轲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下了.他拿匕首扔向秦王政,秦王政往右边一闪,那把匕首从他耳朵旁边擦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秦王政跟着又向荆轲砍了一剑,荆轲用手一挡,被砍去了三只手指头.

  荆轲笑着说:“你的运气真真不坏!我本来想先逼你退还诸侯的土地,因此没早下手.可是你也长不了!”

  就这样,荆轲和秦舞阳没有刺中秦王,自己却被剁成了肉酱.

中国历史典故3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国历史典故4

  弃书捐剑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名籍,秦朝末年人,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首领。

  他出身于楚国旧贵族,祖父就是楚国著名的大将项燕。他的'叔父项梁习知兵法,文武全才,因为杀了人,带着侄子项羽逃到吴县(今江苏苏州)躲避官府的追捕。

  当时项羽还很年轻,不肯认真读书。叔父项梁替他着急,对他说:“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能成就大事业呢?”

  项羽不屑地笑道:“读书有什么用?只不过记些古人的姓名罢了。我还不如学剑杀敌呢!”

  项梁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学剑。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项羽学剑又学不好。项梁大怒,气得浑身发抖,拍案而起,将项羽叫到面前,严厉地批评他。

  然而项羽不慌不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叔父请不要生气,听听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我认为读书只不过记些古人的姓名,而学剑又只能对付一个人,这些都不值得我去学习。我要学就学习那些能够与万人对敌的本领。”

  听了项羽的话,项梁手捋胡须思索了片刻,点点头,说道:

  “看来你胸有大志,那我就教你学习兵法吧!学会了兵法就可以与万人对敌了。”

  项梁精通兵法,教授侄子尽心尽力,一心想让项羽学好这项本领,将来好建功立业。项羽刚开始学习兵法,很感兴趣,学习起来也比较认真。当他明白些大意后,就懈怠了,像读书习剑一样不愿意钻研下去。

  项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无法打动项羽。项羽最终虽然兵法也没有学好,但不久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梁、项羽在吴县起兵响应,项羽成为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

  后来,“弃书捐剑”这一典故,用来借指学习书、剑、兵法等。

中国历史典故5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三百闾(lǘ),张袂(mèi)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yàn)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fù)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译: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

  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

  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公差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单独翻译是自讨没趣,整体才可以说是自取其辱)

中国历史典故6

  据《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短时期内,连续三次用火攻占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敦统领的10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10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中国历史典故7

  鸡鸣狗盗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下面是其成语典故,一起来阅读下吧: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中国历史典故8

  出处:《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长守尾生抱柱之信,拼减沈郎腰带之围,真情至语。惠淇源《婉约词》六

中国历史典故9

  多行不义必自毙

  释义: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时期,郑国君王郑武公有两个儿子,一个称“庄公”,一个称“共叔段”。

  郑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儿子郑庄公继位。可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爱他的母亲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扩充自己的封地,积极进行夺取王位的.准备工作。

  郑庄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劝庄公,说:“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势力已经很强了,再这样下去,您的王位会被他篡取的!”

  庄公听了,却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指:一个人若不仁义的事情做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吧!

  丙真,共叔段的势力在不断扩大,将郑国的西、北部边境招于自己门下,直至廪延。同时,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积兵,并让其母亲姜氏里应外合,攻下郑都。

  庄公早有防备,趁共叔段进军郑都时,出奇兵攻其窝穴。长久受共叔段压迫的农民们也参与战斗,使共叔段兵败,逃亡他处,而庄公出军追杀,最后使共叔段走投无路,被逼自杀。

中国历史典故10

  芳兰当门

  典出《三国志·周群传》。

  张裕是三国时人。他原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从事。刘备应刘璋之邀进川时,曾和刘璋相会于涪陵。刘璋设宴招待刘备时,张裕就陪坐在侧。刘备见张裕胡须浓密,只有鼻尖露出来,就开玩笑说:

  “从前我在涿县住的时候,那里姓毛的人特别多,东南西北到处都是,涿县县令就说:‘这姓毛的把涿县都围起来了。'”以此取笑张裕脸上多毛。

  张裕见刘备无胡须,回敬说:

  “我听说有个人做过潞县县令,后调任涿县县令,他卸任回家后,有人给他写信,却不知如何称呼他的.官衔,光写潞县或光写涿县都不好,干脆称他为‘潞涿君'。”

  刘备当面哈哈一笑,心中却暗暗不悦。

  刘备取得蜀地以后,起先倒没有为难张裕,还拜他为州后部司马。

  建安二十三年,刘备想出兵夺取汉中,张裕进谏说:“天象对我不利,不可出兵,出兵必败。”

  原来张裕通晓天文地理及卜算之学,他推断的事一向灵验。但刘备对他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派大将吴兰、雷铜出征汉中。结果,吴兰、雷铜二将兵败身死。

  不久,刘备又听人禀报,说张裕私下对人说:“庚子年,天下形势将要大变,要改朝换代,刘民国运衰落,即将灭亡,益州将要在九年后失去。”

  刘备听了,勃然大怒,认为张裕造谣惑众,下令把他逮捕入狱,准备杀了他。

  诸葛亮得知张裕被关押,向刘备询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兰花虽好,但它生在门口挡路,不得不把它锄掉。”

  于是,刘备下令将张裕斩首。但九年后,张裕的预言果然应验,益州被魏国攻占,蜀汉灭亡。

  后来,“芳兰当门”这一典故,用来指因下对上有所阻碍而被清除。

中国历史典故11

  “王婆”,很多人误以为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婆婆,少年抗议道:其实我是个不太安静的美男子好吗指个男的,原叫王坡。他做事婆妈,说话罗嗦,人送外号“王婆”。

  王坡老家是宋代西夏,避战乱而来了开封府。他随身带有胡瓜(即今日的哈密瓜),当地人还未识“宝”,竟无人光顾。

  王婆(坡)就向来往人等一个劲地夸,宋神宗有次出巡,也看见王婆在向行人滔滔不绝的'介绍;而王婆知道面前的是皇帝,更加劲的夸说,请皇上试试。宋神宗一啖,觉得甘甜清香,当下说:“做买卖的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有何不好?”

中国历史典故12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踉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谋,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后来的人,便用“士别三日”这句话,来称赞人离开后不久,进步很快的意思。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绣针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从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出自: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 就是说自己知道好的东西 一定要告诉大家或者身边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中国历史典故13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选理由:爱吃羊肉汤

  一碗羊肉汤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败夏国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了拓跋焘。拓跋焘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点头称赞,便命毛修之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厨师。从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风顺,后又做尚书、光禄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刘义隆

  入选理由:爱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让弟弟刘义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礼的,把礼品一分为二,上品给刘义康,次品留给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见其又小又涩。刘义康见后,给文帝从家里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齐明帝萧鸾

  入选理由:爱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齐明帝萧鸾便说:“这么多饭食,我一顿吃不了。粽子四个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来当晚饭吃吧。”

  4.周宣帝宇文赟

  入选理由:爱吃羊肋

  宇文赟在吃饭时,吃了一个羊肋,把肉吃完后,把骨头送给了傅伏,并说道:“这骨头,你要好好保存。这可是我啃过的骨头。”傅伏连忙把骨头收藏起来,后与宇文邕共同进餐。

  5.唐肃宗李亨

  入选理由:爱吃熟肉

  唐肃宗还是太子时,经常陪着老爹玄宗吃饭。一次御膳房准备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让肃宗把羊腿分割开来,肃宗便将羊腿割开,然后他用饼将手上沾满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兴。肃宗擦完手将饼吃了,唐玄宗又很满意了,对肃宗说:“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理应珍惜。”

  6.宋太祖赵匡胤

  入选理由:爱吃羊肝

  赵匡胤半夜突然起来。他此时非常想吃羊肝,却犹豫不决,不肯下令。左右仆人一脸茫然,说道:“您有什么事就吩咐吧,我们定会照办!”随后,赵匡胤的风趣回答,再一次表现出他特有的可爱。他回答道:“我如果说了,每天必定有一只羊被你们杀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选理由:爱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发明与忽必烈有关。忽必烈率军远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炖羊肉。厨子便宰杀羔羊,剔选羊肉准备做。可敌军突然来袭,厨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混乱搅和一下,就捞出来,放点配料,给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挂上阵去了。没过多久,忽必烈就凯旋了。回朝后,忽必烈不忘厨子的功劳,就让他再做一次,并说味太淡,该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竖大拇指。忽必烈高兴,给这道新菜赐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载垕

  入选理由:爱吃果馅饼

  明穆宗想吃果馅饼。御膳房便开始忙碌起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来内监报账,吃果馅饼花销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间,故知道民情,便惊呼道:“有五钱银子,足以在东华门那里买一大盒子了。”

  9.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入选理由:爱吃凉皮

  咸丰帝爱吃凉粉。他微服私访,在大街胡逛,看到有卖凉粉的'。他一口气吃了两碗凉粉。吃完后,直夸凉粉味道好极了。为了能天天吃这人间美食,便把卖凉粉的叫到了宫中,一连吃了一个月的凉粉。顿顿吃,天天吃,咸丰帝最后直接吃腻了凉粉,在短时间之内是不会再吃了。卖凉粉的后把祖传手艺传给了御厨,也好日后能随时为皇帝做凉粉。

  10.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入选理由:爱吃木瓜

  同治帝曾让一个小宦官拿着自己御笔批的字条到内务府领500两银子去买木瓜吃。内务府负责人荣禄前来奏请:“各宫所需木瓜有专门部门供给,没必要再花这么多冤枉钱!”

中国历史典故14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蝉联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威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计谋过人。司马昭方才坐上上将军的宝座,镇东上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伐罪,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滑,他以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兵器的保护一呼百诺,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帝王,他对司马昭大权在握,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忧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通常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失事先写好的伐罪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在握,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伐罪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历史故事的来源。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首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千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全国人讥笑!此刻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殃更大。还请陛下慎重思量,从长计议!”

  曹髦冲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另有什么恐怖的?况且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明显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马昭的敌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今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发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赶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莫非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贾充见这景象,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正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莫非不正是为了

  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仍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高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就地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顿时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很是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全国人会如何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赔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措施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皮算着这事如哪边理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命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中国历史典故15

  饮醇近妇

  典出《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魏公子就是战国四君子的信陵君公子无忌。战国后期,秦国为统一天下,不断向东用兵。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之后,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信陵君窃符救赵,击退秦军,留赵十年。秦军知道信陵君长期住在赵国,多次进攻魏国,魏王非常担忧。多次与信陵君沟通之后,冰释前嫌,信陵君回到魏国,率领五国联军击败秦军,将秦军赶回函谷关以西,秦军不敢东向。后来秦王多次使用反间计,离间魏王和信陵君,并假装不了解情况,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当上了魏王。魏王天天都能听到诽谤信陵君的谗言,不得不信,就派人代替了信陵君上将军的职位。信陵君自己知道被谗言所害而遭弃用,索性就托言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参与国事。通宵达旦与宾客饮酒,喝着醇香的美酒,左拥右抱着美女,没日没夜寻欢作乐的日子过了四年,终因饮酒过多而致病死(可能是酒精中毒吧)。

  饮醇近妇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形容有才干抱负的人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另外也提示人们,言行高尚的'君子,要想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是需要手段的。

【中国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中国历史典故07-28

中国历史典故8则06-29

(精华)中国历史典故07-07

(热门)中国历史典故07-17

中国历史典故(荐)07-27

中国历史典故【集合】07-27

(荐)中国历史典故07-27

中国历史典故(精选15篇)03-01

中国历史典故(15篇)02-28

中国历史典故精选15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