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时间:2023-11-21 10:08:31 偲颖 心理学 我要投稿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通用14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书籍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通用14篇)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1

  《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2

  偶然读到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阿德勒的理论构架起始于几乎我们每个想生存下来的人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以使我们在地球上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使我们的同类中获得地位,以使我们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身,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延续和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简洁的说就是职业、人与同伴、爱情和婚姻。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显示了我们各自的生活模式,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每人的意义或多或少存在错误的成分,没人绝对正确的生命意义。也不会存在绝对错误的生命意义。所有的意义在这两段之间变化。然而这些变化里,他们有很美妙的,有很糟糕的,有些错得多,有些错的少。较好的意义具有些共同的特质,而较差的缺少这些东西。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为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行,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境,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得唯一错误时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

  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如果我们依这种正确的方向来对待人,我们便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他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天才是人类中最合作的人,在他的行为和态度的某些方面,我们或许看不出其合作的能力,但我们却能从其生命的整个历程中看出来他的合作和奉献精神!

  同时从哲学的角度,古圣先贤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庄子“至人无己”、“忘我”,马克思“为绝大多数的利益而奋斗”,佛云“普度众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都是将自己与宇宙统一,非自己为中心。这也从侧面支持的了阿德勒的观点。

  《人性的.弱点》一书作者是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来自美国的卡耐基,正如书中作者简介介绍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正是这篇简介,使我产生浓厚兴趣想要了解,这里面究竟写了什么,竟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样深夜,读这样的书,像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完善自己,驾驭自己,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3

  在学期初,我抱着求知的心态选修《心理学》,通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有选择的阅读相关书目,在学期末,我获得了一个对心理学比较笼统、综合的认识。

  在写作前,我尝试构思了多种不同行文方式,最后,我选择了这种“剃刀式”的结构,即第一部分概括老师课堂讲授的精神,第二部分展开讲述我受到老师启发后的关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进一步认识。

  总体上,老师的授课思路就是在普通的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联系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和联系亲身经历或者接触的例子,并且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我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学习、思考、成长,走向一段美丽的大学生之路。

  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表现出力求全面的趋向。从心理学归属于哲学的思考点出发,讨论“人是什么”这一命题,接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建议我们涉猎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再到具体围绕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黄金塑造时期而有选择的讲授心理学知识,不断强调生命的美好,关爱父母,以及各种思维培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授课方式,与其说是单方面的知识的传输或者双方面的知识的交流,我则更偏向于那是彼此心灵的沟通,而此时,课堂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无论如何,这都全面地体现了老师对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关心,同时,又试图努力“兼营”相关心理学的知识的传授,这无疑让我们更接近“面对—反思—调控”的处理问题的积极的方式。

  我逃过课,但是只要我坐在教室里,我必然专心听讲,尝试理解老师的讲义。临近期末,回想学习的历程,我对这门课程下这样的总结。

  老师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为授课主线,间以穿插相关心理学专业知识。例如,心理预警——珍爱生命、大学生生活六大原则、给大学生的100条逆耳忠告,等等,诸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老师是以育人为先为讲授的理念的。但是,让我真正感动或者敬服的.不仅是这样的理念,而是他那种授课方式。我观察发现,他努力追求的仿佛是引导大学生在他的课堂听讲中找到突破正摆在人生面前的困惑,如恋爱问题,于是尽可能的调动所有可行的方法,如来回地穿梭于讲台和课室后排,找到一个学生与老师在某方面上的平衡点,我相信,也许他实质上是明白的,这个平衡点可能不是制高点,但或许是一个最优解——一个让师生都满意的状态。老实说,我丝毫不曾怀疑老师的授课目标,但是,有那么一个片刻,我确实怀疑过老师的知识水平,后来,我才发现他知识面广,联想力丰富,准备充分,于是,我的目光又开始注视讲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只是追求一种批判式思维,请老师您见谅。

  在课堂上听讲,受到老师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课外阅读,我改变了对心理学一些不同主张的认识,尤其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学涉及非常多学科,传统上,心理学被分为五个子领域: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因为主要领域要与相关领域相结合学习,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所以,谈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并没有脱离心理学的轨道,只是与其它主张形成强烈的反差,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活。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4

  假期里,我浏览了与本人工作中相关的书籍——《教育心理学》,感到很有播种,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接收和思考:

  我在书中不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白定义,而是通过先容教学过程,通过与附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思。

  对教学过程,我是深入的领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彼此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全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该有准确的理论去领导,这样才干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导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础规律,而绝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讨在教育教学前提下学生心理运动的法则及利用。这两个学科比拟好辨别,我的意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养,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一般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联能够说是非常亲密。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本的,却不好说谁包括了谁,谁附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辅助了我对学习进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治理跟评估的实践和实际。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宗旨,研究方向,起因及研究方式有了一定的懂得,另外关于书中波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对我在懂得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赞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景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盛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系统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晓得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须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核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因为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严密相干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接洽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先生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对于老师的心理学识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别范畴。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当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议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天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沿迷信”。不同社会轨制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独特点和不同点,这在必定水平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规模。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畴是完整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请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义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增进全部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起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知识题为目标的。

  教师为什么必需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5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翻阅书中的案例时,我的脑海中时不时浮现不同孩子的影子:

  一、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并且多次得到父母的“空头支票”(父母许诺却不兑现),日积月累,导致孩子彻底对父母失去信心,从此再无信任,甚至把这种失落、孤独转化成对父母的.敌视。

  二、父母非常关注、重视自己的孩子,替孩子做各种决定,过度的掌控导致孩子没有自主意识,书中举出一个诙谐的例子:网络上出现4岁多的小女孩在吃完饭之后问爸爸,“爸爸,我吃饱了没有”,幼儿期可爱天真的童言,如果作为家长不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选择和决定,那么可能孩子永远不敢自信地做出选择。正如书中所述:父母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不是说对孩子不管不顾,而是要在理解孩子内心的基础上,帮孩子分析问题,最终让孩子决定怎么做。

  三、突然间的家庭变故——死亡,总会给孩子造成沉重地打击,让孩子无法走出这样的阴霾,家长怎样告诉、引导孩子,让孩子勇敢面对至关重要,本书中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沟通至亲死亡问题。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经常出现:老师,我们家孩子从小胆小、不自信;我家孩子总磨蹭;我家孩子不如谁谁谁等言论。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家长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与解决。

  作为一名幼儿的家长,我很庆幸阅读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给人以心灵的洗礼,让周围的浮躁归于安详。接纳孩子,接纳自己,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从自己的言行上反思孩子的行为状态,学会观察、了解孩子。学习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儿童沟通心理学》是一本简单易懂的读物,结合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孩子出现这样行为的原因,以及作为家长应该如何面对、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本书看似简单易懂,却蕴含了深刻的家庭教育哲学。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需要的家长解决困惑,让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更愉快、有效。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6

  《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的作者劳伦斯斯坦伯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美国天普大学“劳拉卡内尔”教授组成员。一生致力于当代青少年相关主题的研究,包括父母与青少年关系、青春期冒险与决策、青春期心理卫生、青春期大脑发育、在校兼职、学业成就、青少年犯罪与司法等。斯坦伯格在青少年成长发展领域发表了350余篇学术论文,还出版了许多著作,在青少年心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青少年心理学》,是美国最受欢迎的青少年心理学著作,自出版以来不断再版,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我这次看的是第10版。在本书中,青少年研究专家斯坦伯格根据最新科学研究,从生物基础、社会影响以及心理发展三个方面全面分析青少年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将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很好地整合在了一起,可以让读者对青春期有更深入、更科学的认识。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充满了新的潜能、挑战和发现,在这个极其重要的人生阶段,作为家长的我,对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有太多的疑惑和无助,特别是心理上的转变,所以很希望从中能找到帮助孩子顺利安全的度过青春期的有效方法。

  可能是因为翻译和国外的表述习惯的不同,读起来很费劲,把我虐得不轻,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被虐亡了。

  从上周六到今天为止我读到了第70页,这70页全面阐述了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的变化,并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敏感、脆弱等变化,以及角色和身份的'变化。青春期到底有多长呢,在当代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指从孩童时期到成年时期之间的过渡期,比狭义上的单指点生理上的青春期要长了很多。这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学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硕士,博士),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导致父母不需要孩子过早成家立业,工业时代需要的劳动力减少等。广义的青春期包含了狭义上的青春期和显性期。显性期指狭义上的青春期结束到成年之前这段时间。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导致第二性征的出现,身份随之变化,心理也发生了变化,社会角色也随之变化。

  头一次接触心理学方面的书,感觉既新鲜又有趣。我的大儿子已经15岁了,因为不了解青春期,甚至还伴随了二胎的出生,所以前面的几年,是任由其按生理规律生长,既不了解我儿子的内心,也不关心我儿子的身体变化,对孩子的青春期变化束手无措,对此深表惭愧。看了这本书后,纠正了我对青春期的偏见,有几点朴素的感悟,现将其分享如下:

  一是青春期无小事。青春期的身体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女性来月经等。面对这些,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上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或惊慌、或木讷,再加上社会对青少年角色的再认定,对青少年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青春期的身体变化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如敏感、多愁,在意他人的眼光等,这个时期如陪伴不好,会导致精神心理上的疾病。可见,青春期的事无小事,因为这些事是决定后半生身心健康的大事。

  二是青春期是惊喜期。大脑发育在十岁左右就已发育成熟,接近于成人大脑,所以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了顶峰时期,又无成年人的工作家事等烦忧,是人生中的黄金期,也是学习的最佳时期。青春期也是身体增长最快的时期,高的一年增长达10厘米,这样的情况一直要维持到青春期结束时停止身高的发育。可见,在青春期处处都有惊喜。

  三青春期是危险期。伴随着青少年的变化,青少年的自我独立意识、自尊心、情绪化增强,好奇和冒险意识也随之增强。但青少年的三观尙未完全建立,且对外界环境的防御系统还未完全建设好,如环境和朋友接触得不好,像吸毒,赌博等对青少年的诱惑力可不小,因上述因素导致个时期成为了犯罪的潜伏高发期。

  对于孩子的青春期,父母能做的是理解和陪伴,静待花开就好了。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7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但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这本书中,我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印象颇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初露头角的科学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儿童(和成人)比喻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接受问题信息,贮存信息,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回答。而儿童的认知也可比喻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反应。信息加工是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和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论者运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模拟,在感性认识部分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记忆研究方面最有成效。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正如以上提到的这一整个系统的运转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懂。

  教育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关系与牵动都将充盈着和谐与愉悦。这本书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纪二零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职位地方不断的强化埋头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阐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生长从描述性阶段向阐明性阶段过渡,儿童生长心理学可以或许为此提供阐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8

  以前的发展心理学或青少年心理学书籍,基本着眼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侧重于个体纵向时间轴上的研究,比如皮亚杰、弗洛伊德等所做的研究。这本《青少年心理学》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除了纵向的个体发展研究之外,该书还纳入了大量跨文化的横向比较研究。

  我们知道,美国是个多种族融合的移民国家,存在着各种亚文化圈子,在本书的第十三章,专门详细解读了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比如不同肤色、不同经济地位家庭中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互联网等新文化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比如在美国社会应起很大反响的“虎妈”,实际上就是欧裔美国家庭和亚裔美国家庭不同文化下家庭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育儿方式的差别,而这种文化特异性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成长与成熟。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族各阶层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在逐渐趋同,相信在该书第12版或第13版的时候,可能会更多研究“e一代”或“net一代”的青少年心理发展。

  除了单独成章之外,该书在各章节中都融入了“文化”的概念。比如第一章之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全球化”的观点;第四章在认知发展的研究中也有跨文化的比较,如中国台湾的研究发现,人们对“智力”的概念强调人际相处的能力,也就是“会做人”被认为是智力高的一种表现;第五章同一性中提到了族群认同,这可能也是我们为什么会将骆家辉一直误认为是“自己人”的原因;第六章第七章涉及性和性别的'时候,也比较了不同文化下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差异;在后几章涉及家庭、学校、同伴工作与职业的领域中,无不谈到了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文化是我着重研究的领域之一,因此我特别欣喜地发现,原来我一直想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的知、情、意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差异,在这本书中告诉了我很多答案,那就是文化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在此我着重推荐JohnW。Santrock著,寇彧老师翻译的《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值得心理学工作者们常备。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9

  这本书是我读的理查德·怀斯曼的第二本书了。在第一本书中我就被他书中的种种实验和他的研究所吸引,甚至可以说是深深地着迷。这位被称为心理学家中的怪才,喜欢研究搞怪心理的心理学家,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在扩大我们眼界的同时,也破除了很多我们一直以来信以为真其实却是子虚乌有的看法。

  这本书是作者和很多卓越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同作者一贯的风格一样,这本书也是在大量的实验数据中为我们呈现各种观点。任何1种结论都不是随手捏来信口胡说,而是在做出了大量的实验通过各种科学的研究所得出。当然,我认为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在于仅仅只是用实验说话的这种方式,还有这些实验的研究领域。在这本书中,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同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经常听说或者接触的事情而展开的实验调查。而更有趣的是,实验的'结果往往并不是我们常常以为的那样。因为接近性,因为独特性,所以更有趣味性。我们通常会对和自己相关联的事情更感兴趣,同时因为相关所以也更容易理解,不至于因陌生而感到一头雾水。读了那么多本书,也可以说读了那么多本好书,但是这本书却是我读的最感兴趣,读的最认真的一本,读的最完整的一本。这本书里让人有些头痛的便是里面大量的实验所提到的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研究人员等等。本来读一本书能够对里面某些有用的观点记忆下来,并且经过消化咀嚼成为自己的知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在看书的时候看见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的名字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然后消化殆尽,陌生的还是陌生的,这种滋味并不好受,所以,我在看书的时候还是用一边看,一边查阅资料,至少得弄明白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到底是谁。尽管这样做会花费我大量的时间,或许付出的时间与精力还没有收获的大,但看书不就是为了了解更多和寻求心里舒畅吗。所以,这样做似乎也是值得的。但是很遗憾的是,书中所提出的陌生的名字实在是太多了,没能坚持到最后。

  这本书共分为六章。每章对应1个不同的心理学:时间心理学、欺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和自私心理学。不管是哪一章节都充满趣味,并且用各种各样的实验告诉你,你所不知道的答案。时间心理学作者给我们呈现的是你的生日到底隐含着怎样的秘密。其实这一章关于的生日日期这个问题,说简单点就是在说星座的问题,生日与性格的关系也就是星座与性格的关系。占星学家说的到底准不准,这个问题到现在也一直是争议不断的。对于我来说,我就是1个很相信星座的人。每次看关于星座的陈述与测试,我都觉得太准了,尽管身边有人说那是假的,但我仍然深信不疑。对于这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作者和一些心理学家们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实验。为了验证这个问题,艾森克和英国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展开了一项调查。在这次实验中有2000多人被要求提供他们的出生日期并填写艾森克人格调查表。然而调查的结果竟然与古老的占星学传说完全吻合。这是不是就说明人的性格的确是和星座有关的呢?实验并没有结束。如果1个结论真的这么容易就得出的话,他的可信度可想而知有多高。显然,艾森克自己也对调查结果产生了怀疑,因为他突然意识到参加调查的人事实上已经对占星学笃信不疑了。然后他又重新做了个实验。这次的实验对象是1000名孩子,他们几乎不可能听说过性格和星座之间的关系。这一次,调查结果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而且显然与古老的占星学传说毫无吻合之处。为了进一步验证生日和个性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艾森克将调查对象从孩子转到了成人,这一次,调查对象对占星学的了解程度深浅不一。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10

  从什么时候感觉到自己有拖延症?大约是大学时间。

  高中时,由于处在一种高度“集权”的家庭中(父母管教十分严格),一旦摆脱这种管束,进入大学生活后,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种情况在大一的时候还是好的,毕竟生活习惯的是难以很快被“恶化”的,所以第一年,我参加了各种活动、加入各种组织、社团,学业也没有落下,没有付出什么努力,也能取得二等奖学金和班上能拿的奖。

  最大的变数发生在大二,我开始追星,开始玩游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请假不去上课,自然,我有底线,就是不挂科,所以延续大二,我只能拿三等奖学金。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但是心里对于爸妈的这种期许,我是极度不情愿的。所以,基本投入的学时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个小时,自然,考研也是失败的。

  大四毕业了,我很恐慌,担心自己的表现是否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第一份offer提供过来时,我就接受了,并且为这极少的工资,付出我最大的诚意和努力。

  现在毕业已经四年,现在的我,已不同于当年的我,但是我仍然感觉到拖延在我生活中经常的出现。所以我读了这本书《拖延心理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两个方面:这是一本让你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的书,整体就分为两部分,理解拖延和克服拖延,对我来说,理解拖延部分,看的过程中,我会心跳加速,因为我可以感觉到,作者说的就是我,活灵活现的`展示了,生活中,你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你会因为那些借口去拖延。

  理解拖延

  “恐惧”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134次,结合方式为“恐惧成功”、“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是我第一次听到的观点,很多人害怕成功以后自己的生活发生的压力会变大,也有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会让身边人受到伤害或者嫉妒,这里比如说妻子担心自己的成功会让丈夫自尊心受损。

  “控制”

  恐惧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方式为“害怕被控制”、"控制某某”“自我控制”,这里理解为,很多人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认为的所有物(比如自己的孩子、时间、所有权)有全盘的控制,这种控制是不受其他人的阻碍、指使,当自己被要求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失去了控制权,固会产生控制反叛,会给自己理由拖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这个词语出现了80次,结合出现的还有“高期待和苛刻要求”。这里的完美主义者,我觉得可以理解成行动派和理想派,行动派的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可以关联理解,理想派,往往是因为想要把事事都做到完美,实际执行中反而会迟迟不行动。

  克服拖延

  这部分,我觉得作者考虑到了原因的差异,所以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建议,比如,细化目标和步骤,把宽泛的目标变成可执行的步骤并列出来;建立的第一个目标应当在15分钟内可以完成;在做某一件事情前,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改变自己做事情的环境,和数字网络说再见或者去图书馆、咖啡厅,读后感甚至放弃半天的上班时间;结伴同行事半功倍;甚至及时就医。这些在其他的鸡汤文或者时间管理的书籍中,我也有看到过。每个人的适用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实效肯定是不同的。

  我喜欢作者介绍的其中一个方法,是用于自己分析的,因为很喜欢,印象深刻,所以我会全文摘录:

  自由书写

  “你可以将你的笔记用于“自由书写”。自由书写就是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将你的所思所想以一种不停顿、不判断和不做修饰的方式书写下来。这种方式通常被书写者用于激发自己开始做事的动力,或者发现某些没有被自己意识到的想法。

  在二十分钟左右的自由书写过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一直写下去,哪怕你写的是“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或者“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写些什么”。不要把你的笔从纸上挪开(或者,不要停止敲击键盘),只要将你的思绪写下来就可以了。不必担心标点、拼写和语法,也不必担心你写的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准确。不要涂抹,不要划掉,也不要删除。自由书写的目的不是要写出一篇美文,而是要在不做判断的情况下去了解你的思维和情绪。”

  这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分析自己的手段,我觉得是充分了解自己的价值观的手段,我有时候总觉得,自己心里想到了什么,但是却无法总结成观点,但是写东西的时候,哪怕很无趣,我也觉得,我终于通过某种方式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每天去写日记(写字对我来说和手腕的酸痛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却很喜欢在键盘上打字,我很享受一个个单词出现的过程,很享受一片文章成型的过程。哪怕,就想现在这样,也不会有很多人给我对文章的反馈。

  这本书,我更喜欢前部分,因为你了解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而提供的建议,每个人的承受度是不同的,就比如害怕失去“控制权”的人,可能也会觉得,凭什么指使我去做什么?

  2018年看了很多书,但是却很少写读书后感,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有了今天这第一篇,我想,不管自己写的作品有没有借鉴异议,那也是在记录我今时今日的观点,如能有人欣赏并关注,十分感激,这也就是我写原创文章能实现的最大的意义了。就写到这里。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11

  作为一个学院派系统学习心理学6年,并以发展教育心理学为方向的学生,我自己在选择一本专业书籍时,有一个小窍门:如果这本书是第“大于等于2”版的话,选择它应该没什么大错。所以在我看到这本书赫然“第11版”的时候,可想它当时在我心中的宏伟形象。

  拿到了热腾腾的新鲜书,翻开后:优美的装帧和高档有质感的纸质,让我好感徒增,加上最重要的:丰富的内容与内涵,最新研究成果的更新与分享,生动活泼的语言,开放全面的视角等等等。这一切都让我想说:如果推荐一本书作为青少年心理或发展心理学入门书籍的话,它绝对是您不二的首选!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12

  “阅读本书,你将破译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读懂他人的真实意图,学会掌握和运用比说话更高效的沟通技巧。”——摘自《行为心理学》

  我敢确信这无疑是本真正的破译人心理的“宝典”,他是掌握人生的财富密码,为了能够研究至熟能生巧,我整整花了六个月,零3天的时间去研读。简直是收获满满呀!

  当初,买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那时比较内向的我去学会如何自信阳光。这本书很详细的讲解了从一个人的感官开始,从眼睛,鼻子,手这些感觉器官开始学习每个部位的作用,功能与奥秘。那时候的我,可真是碰到了真正的救兵,去拯救我那懦弱,内向的弱小心灵。

  于是乎,热爱学习的我很快掌握了一些控制心里的小技巧,例如,眼睛向上看,表明是在回忆往事,瞳孔放大,不是兴奋就是紧张……学会这些,控制自己的心理变化和面部表情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本书里的知识简直是如大海般宽阔。书里对言谈对话,行为举止,生活习惯,衣着打扮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且告诉你。如何懂得一些很基本的礼仪知识,但凡我学会一个,必定在一些小场面里大出风头,学会用文明话语去反驳别人,去做一位文质彬彬的绅士。这可真是一部对人进行详细“解剖”的书啊。

  一直读到7月中旬,我又渐渐的对研究心理学入了迷。我发现从书中可以学到各种行为,言谈举止,表情的知识来改善自己,那也照样可以应用到别人身上。所以我开始着手去观察每一个人的动作,神态,表情。去研究他们的心理现象和企图。这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想必那些心理学家也都是这样一点点,一点点的观察而来的吧。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老师为什么通过你的面部表情就知道你撒谎啦!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这本书。填补了我很多的知识盲区,我也逐渐变得自信,明智,理性,懂礼貌。真所谓是前途不可限量。学到的.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另外,我惊奇的发现,这本书小到吃饭喝茶的礼仪,大到结婚生子的终身大事。可谓是样样俱备,五色俱全。看来,我一生都要携带着它,他对我的帮助必定在未来是无穷无尽的。

  这本《行为心理学》是打开一个人心灵的钥匙。他能够读懂他人的真实意图,窥破人际关系的秘密,获得一种更具优势的生存技巧,让你在工作生活中游刀有余。它便是我未来开路的先锋。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13

  在读《拖延心理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经常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而沾沾自喜,这似乎是生活常态。

  当我读了这本书,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观。虽然只读到一半,但是对我有两个帮助:

  1.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

  2.指导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误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14

  《外遇心理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简尼丝·斯普林根据多年来处理外遇问题的临床经验写成的心理指导书!书中关照了受伤方与出轨方的情绪反应,探讨了双方抉择时的种种疑虑和恐惧,也为有意破镜重圆的夫妻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

  柏拉图说:“爱是射向无限的光,是经过20年的共同生活之后消失在癍疹鼻子和佝偻四肢上的光。”然而,在这个日益浮躁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用20年去领悟爱的真谛?爱情如同惊涛拍岸,而婚姻,却如退了潮的.大海,只剩下平淡与现实。当诱惑与欲望伸展着妩媚的藤蔓,人们会打着爱情的幌子,去追逐平淡婚姻之外的情和性。于是,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原本美满的家庭遭遇破坏,而新的爱情却没有如同想象中复苏。在外遇这场三个人的战争里,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当短暂的刺激过后,剩下的只有困窘和无奈:是忽视彼此的累累伤痕,以亲情的名义继续生活在一起?是学会宽恕,坚强面对,治愈痛苦与悲伤,再续前缘共同寻找真爱?是潇洒离开,抛弃责任和义务,一切从新开始?

  或许,一切都可以从此书中找到答案。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学经典书籍07-20

心理学经典书籍07-21

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07-01

心理学经典书籍【优秀】07-20

心理学经典书籍(合集)07-20

心理学经典书籍(荐)07-20

热心理学经典书籍11-19

简单的心理学书籍推荐07-10

经典心理学入门书籍推荐07-10

关于心理学书籍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