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时间:2023-09-13 15:01:04 文化 我要投稿

茶文化实用(14篇)

  茶文化 篇1

  茶文化作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集中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发展的4700多年过程中,茶文化对我国教育领域的建设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当代素质教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茶文化氛围中,学生文化修养、人文素养都会得到提升,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目的。

  1茶文化的本质是和谐文化

  人们通过了解茶文化的内容,可以明白其中所具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为了确保学习到完整的茶道、茶礼、茶俗,以及各种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内容,在保证宣讲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尊崇茶文化中所表述的“和”与“敬”的概念。学生之间通过坦诚相待,来交换互相的想法,才能保证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这二字所体现的“理、敬、清、融”的含义。学生可以融洽地处理互相之间的关系,尊敬彼此的想法、理清思路的同时,学习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人类现代社会需要追求一种和谐的文化理念,为了确保人们之间可以更加团结,也为了保障可以促进社会更快的进步和发展,学校需要教授学生学习到完整的茶文化知识,以茶文化的思想进行交流,让彼此可以建立友谊。学生还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以茶文化为立国之本,在追求其中的儒家思想的同时,结合现代文化的特点,发展多样性茶文化精神。我国十分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由于其中具有仁爱亲人的思想,十分值得现代人去学习,所以,众多高校在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当中,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教育和学术理念,才能让茶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茶文化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茶文化讲究相互之间互相尊重,这正与和谐校园文化相统一。学生在了解茶文化以后,可以利用其中的思想陶冶情操,并学习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就本质而言,茶文化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工作可以相互融合,保证以尊重人性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基础,促使校园形成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以科学、民主、人文、开放为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在掌握人物、事情等要素之间关系的同时,通过正确的看待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性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完成茶文化知识学习工作。

  2.1人与自然相互和谐

  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饮品,茶水可以起到提神醒脑、降低血压以及调节身体各部分功能的功效,与国外的咖啡或者可乐等饮料不同,茶水不具有更多的刺激性,人们在饮用的同时也不会产生过多的依赖行为。同时与可乐相比,茶水具有低热量、低糖分的优势,因此,可以被广大青年所接受。由于人们追求一种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茶水成了现代年轻人更渴望饮用的一种饮品。通过大量的种植茶树,在可以有效地净化环境,固土防沙的同时,还能确保可以有稳定的收益,由此可见,茶树的种植不但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为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人们需要大量的种植茶树才能促进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同发展,也能保证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茶农在种植的过程中,会附带一定的情感和智慧,这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文化,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茶文化知识理念的同时,需要表露出其中所蕴含的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统一生存的教学理念。为确保学校有更加和谐稳定的学习氛围,以及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可以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校需要组织学生不断完善校园的生态环境,比如种植更多的绿色树木和植被,让校园更像是大自然一样,生机盎然,环境优美。学生以花、鸟、鱼、虫为伴,在绿树成荫的文件下学习,则能让学生的心情变得更加豁达开朗,也能够更全身心的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课程当中。

  2.2人与社会相互和谐

  人在社会中生存,或多或少的会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这就需要一个人具有高度的智慧以及良好的生活态度,才能促使在和谐社会中,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在学习了茶文化基础课程以后,能够用正确的态度以及大量的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以客观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众多问题。茶文化可以促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尊重和有礼貌地进行交流,以和为贵才是正确的处事方法,以礼待人才能确保人与人之间建立更深厚、更持久的友谊。学生由于学习了茶文化知识,因此,做事情之前都会以照顾他人为基本的处事原则。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举行,让人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茶中所具有的甘甜的香味与意境是相互统一的。茶文化追求一种和平的生活理念和积极友好的生活态度,为了确保人与人之间可以以茶文化为基础进行交流,形成和睦的交流氛围,才是学习茶文化知识的真正目的。

  2.3人与内心相互和谐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精神的状态,为确保学生可以在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确保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总体来说,只有让学生明白和谐的理念,才能促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观,也才能让学生以健康乐观的学习心态,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并以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教师需要不断肯定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习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制定张弛有度的决策力,有侧重点地传授学生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能够品尝出其中所具有的淡淡苦涩,这正与学生的学习压力相一致,只有能够承受茶味中所具有的一丝苦涩,才能有更加坚韧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学习到更加完整且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学生注重应内外兼修,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品格与修养。学生学习了茶文化知识以后,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不同事物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的同时,不会因为遇到重大的挫折情绪上产生波动,只有以平和的心态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茶文化的精神理念走进校园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更多的沟通渠道,教师在鼓励学生学习茶文化课程的同时,可以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期间学习到更加细致的茶文化知识。

  3弘扬中华茶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中国茶文化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因此,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掌握全部的茶文化知识。教师在教授以茶文化为基础的课程的同时,又要让学生首先了解深厚的茶文化历史,才能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课程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中的拜金现象和享乐现象日益严重,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为确保高校学生可以有良好的自制能力,并且不被这些客观因素所影响,教师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观念处理在社会中遇到的多种问题。茶文化讲究和谐的'社会理念和积极的为人处事态度,学生了解茶文化以后,能够以茶文化的思想,建立平等共处的关系,让人与人之间打破隔阂,关爱互助的生活。以茶文化精神为理念,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高校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学校在完善各制度的同时,需要遵守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为基础,维系校园秩序稳定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让学生有轻松、团结、美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更好沟通的同时,保证学生可以全面发展。第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理念,做到互尊、互重、平等的关系。建立和谐校园的基础,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完成教学任务的分配工作。教师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完善教学理念和知识水平的同时,热爱教育、关心同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热情需要不断的激发,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心态,才能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第三,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构建和谐优美的教学环境。学校以科学有序的教学理念和合理的校园布局为基础,才能确保学生拥有健康的学习环境。学校需要通过不断的绿化校园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校园,才能确保师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提升精神境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第四,学校需要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人文知识为教学重点,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在语文、政治、历史、美术等学科上的教学能力。以确保学生学到更完整的人文理念,学校可以开展以人文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同时,形成和谐统一的校园环境。综上所述,为了确保学校有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也为了保证茶文化可以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理念,构建和谐校园的同时,牢固学生的人文思想,对学生更加关爱,才能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制度,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结束语

  研究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以及文化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茶文化的渗透,以及和谐文化氛围的构建,能够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以及学生综合修养的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居倪萍,周玲,侯艳等.弘扬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12-14.

  [2]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xx(3):23-25.

  [3]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xx(1):56-58.

  [4]姚晓燕,王建荣,罗晓莹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国茶叶博物馆“嘉木苑”为例[J].茶叶,20xx(4):34-36.

  [5]徐伟娟,赵丝嘉.北京在校大学生茶饮料消费调查[J].茶世界,20xx(3):45-46.

  茶文化 篇2

  中国人深入骨髓的茶文化

  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应该喝茶。

  我们当下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的普及与推广显现出诸多乱象:一是缺乏统一的权威版本,众说纷纭,甚至相互矛盾;二是缺少通俗化、生动化、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和推广手段;三是把茶知识和茶文化神秘化、妖魔化,少数“茶人”故弄玄虚、故作风雅。这些乱象无益于推动大众化的饮茶之风,甚至导致消费者对茶“敬而远之”。

  我们献给消费者的主要还是传统的茶“叶”,主要还是以农产品的方式售卖,主要还是无品牌的散茶,而且泡茶的工具(茶具)和喝茶的方式也都主要是传统的。四个“主要”想表达的是中国茶行业的创新不足,或者说茶行业的创新远没有形成主流。

  其次,眼下的茶业市场上充斥着高价茶,千元级的茶叶已经是“大路货”了,万元级的茶叶也不算稀奇,今年又开始热炒十万元级的茶叶。高价茶总是被包装在奢华的包装里,能够想到的包装材料、包装用品和包装工艺、包装方式几乎全部都用上了,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显然,这些奢华包装的高价茶、天价茶不属于大众消费者,而且,这些茶的过度营销造成了;不买千元级的茶,都不好意思进茶叶店,不喝千元级的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喝茶。

  反倒是大众消费者喝得起的十元级、百元级的`茶,在从种植到营销的整个茶产业链中都没有被重视。大众茶当然首先是价格低端,但绝不应该是产品低档,更不应该是品质低级。

  从茶叶种植乃至整个茶产业的角度来说,没有大众化的产品,茶资源就难以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大众化的茶叶消费市场,茶产业就难以真正发展起来。

  近两年又频频爆出令消费者更为揪心的事情,这就是茶叶饮用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茶叶中的稀土含量、农药残留量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资超出安全标准。这其实包含了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茶叶中的有害物质到底有没有?二是这些有害物质是否超出了安全标准?三是这些有害物质有多少能够进入我们人体?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行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都向消费者报告了权威的结论,希望我们的媒体谨慎和客观地报道这些重大又敏感的问题。

  茶,喝或者不喝,的确是个问题。如何让茶叶全面回归和融于中国人的生活,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与生活品位,茶行业当然首当其责,同时也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关心和推动。

  茶文化 篇3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人们称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的确,古往今来,饮茶已进入大埔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如婚礼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礼,也是很讲究的,下面就大埔茶文化习俗做一介绍。

  大埔县茶文化也就是客家人文化,大埔盛产名茶,自然有饮茶习俗。大埔人自古就有好客风气,客来敬茶,以茶联谊,以茶代酒屡见不鲜,不论那方亲友来访,总是以先请人饮茶为上礼,真可谓到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程度;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如每年中秋节晚上,皓月东升,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香茶、月饼、果品之类叫“接月华”,拜完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前饮茶、吃月饼等赏月,合家同乐。

  大埔人饮茶,讲究一个“品”字,尤其对品工夫茶作为注重茶艺、领略品茶情韵的一种生活艺术。在品茶中讲究六境,即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如品工夫茶工序就有高冲、刮沫、淋盖、汤罐、热杯、澄清、滤歹、低斟这八道。品茶讲究独特的礼节,如主人斟茶时要用双手,即一手提壶,一手按壶盖表示恭敬,还要壶嘴对准客人,表示有礼貌,切忌背手斟茶,斟茶时也不能把茶斟得过满,常言道:“七分茶八分酒”,过满则被认为欺客;主人续斟时,客人还兴用中指轻点桌面表示谢意等。而品茶者“看色闻香徐啜味,审韵别种品次第”是茶师总结出来的两句名言。按一般经验谈,叫做“眼鼻、口并用,色、香、味同辩”。品茶要有工夫,才能使味觉、嗅觉、视觉都得都得到美的享受,领略到品茗的神韵。不过一般贫苦农民以乾芭乐叶泡共茶饮也不少。

  品茶还讲究茶具。好茶须用好的茶具泡饮,这与“鲜花需要绿叶扶持”有同样的道理。茶具的好坏,对茶汤的质量和品饮者的心情,都会发生直接影响。故自古到今,人们对茶具的制造和应用,极为重视。如工夫茶的`茶具就有茶壹、茶杯、茶盘、茶洗、茶垫、水钵、炭灶、砂铫、羽扇等九种。大埔生产的茶具品种极为丰富,其中以陶瓷制作的茶具为主。如高陂生产的白玉令茶具,玲珑剔透,轻巧秀丽,被誉为“广东陶瓷之花”。

  茶室、茶馆是老百姓进行饮茶品茗和精神交流的好场所。建国后,商业供销部门在县城、乡镇设有茶室,颇具有地方色彩,成为赴圩群众、亲友、旅游者聚会坐谈或商价谈生意经的好去处,客来随意落座,泡茶外加茶点,边饮边谈,不无悠然自得,深受茶客欢迎。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县城梅河宾馆等到餐厅茶室设早茶,茶客盈门,饮早茶吃早点,已成饮茶新习俗。

  以上技术对大埔茶文化习俗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茶文化 篇4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国,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茶风始起,就被注入强烈的文化意蕴。继而,亦在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冲泡、品饮的过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学意识,并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作为茶饮形式的载体--茶器具,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派生成对茶文化系统本身发展和演变具有一定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没有茶器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提高。作为中国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人们的珍视与关注,引导着茶饮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中蓬勃发展,折射了华夏文化的光辉。本文就此以对紫砂器在茶文化发展中的影响和推动,作一相互关系演变的概括性探讨。

  茶器具——茶文化的派生物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茶,就是古代的茶,这也是中国茶饮起源的最早传说,故唐代茶圣陆羽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说法(《茶经》)。但在中国茶史上,对茶器具的最早记载却要晚至西汉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所述:“烹茶尽具”、“[食甫]已盖藏”。在这里,已经有饮茶后将蔡具洗涤洁净,妥为收藏好的意思。不过,这时的茶具形态,我们无法从简洁的文字中再作进一步的了解。但至晋代,我们却可以从杜育《[艹舛]赋》中“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推断出当时的饮茶方式和茶具特征。据熊寥先生考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意为饮茶时挑选浙江温州东瓯窑产的缥瓷茶具;“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指是是用类型似无柄葫芦瓢式的茶盏,取法先祖周部族(公刘)饮酒的方式饮茶。(《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这里的“器”与“匏”虽然指是都是饮茶用具,但我们仍很难将它们从日常生活的饮食用具中作为茶器具单独分离出来,因为茶器具的.产生是和一定的经济生产力相联系的,当时的社会经济还没有达到茶器具形成单独需求的地位。同时,茶文化意识的发展,也没有要求茶器具单独存在。

  对茶器具的完整描述和记载,直到中唐时期陆羽在其撰写的《茶经》中才算第一次完成。在《茶经》中,陆羽专辟“二之具”、“四之器”二章,前者茶具指的是采制茶工具,后者茶器才是指饮茶的用具,这里对“具”与“器”的称呼和我们今天的习惯用语相反,“器”指的才是我们今天饮茶的茶具。陆羽记录的茶具有廿十八件,大体可以归为六类:火具、煮具、杂具、水具、贮具,材质涉及陶、冶、竹、木、石、纸、漆等制品。陆羽对茶具的记载,不但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总结,而且是划时代的对茶器具在茶文化地地位进行升华。

  唐代是我国经济前发展的强盛时期,陆羽《茶经》是对唐代茶文化发展状况的完整概括与阐释。陆羽根据当时茶饮风尚和茶事规律,提出一整套的茶具、茶器、烹茶、品饮程式,表现出崭新的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通过茶器具在茶的吕饮过程中完成礼仪的需要所体现的。经济的发展形成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茶器具的分立和产生,赋予茶饮形式以新的文化内涵。陆羽对茶器具的记述在唐代的影响极其深远,以至在《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茶说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茶器具在唐的普及与推行,由此可见一斑。

  饮茶之风,盛于唐,兴于宋。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点茶,所以当时用茶多为饼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茶的饮用方式制约茶器具的发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质地与构成必然反映时代特征和差异。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为陶瓷茶具与金属茶具并有和,达官贵人甚至盛用金、银、铜制茶具,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产力,表现了豪门竞奢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茶器具生产发展的进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器具的存在,是为了完成饮茶过程的礼仪风尚。用器的过程,即是茶的品饮过程,同时也是领受茶文化精神,内心深省民族传统意识的过程。唐宋时代繁复的茶器具,不但把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引向顶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国茶的文化内涵推进狭窄的胡同。这样,从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发展,也将面临一个巨大的演变,中国茶文化原精神又将得到新的飞跃。

  紫砂器的创始与兴起

  宜兴,古名荆溪,因荆溪河得名。秦始皇灭楚,改名阳羡。晋惠帝为表彰周[王己],改阳羡为义兴。北宋时,为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宜兴迄今沿用。宜兴盛产陶土,颜色多为绛紫,通称紫砂,亦有红、绿、黄、白等色,故又被誉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称紫砂器。紫砂器的创始,有文字的记载,始见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华”(《宛陵集》)。其次,欧阳修也有“喜若紫瓯呤且,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欧阳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时间为北宋中期,这也是紫砂器始于北宋时期的佐证。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对紫砂器的记载始见万历十五年许次纡的《茶疏》:“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所作,颇极精之。”其后,在各时期的茶书中对紫砂顺的专门描述和记载陆续增多,并有系统阐述紫砂器的专著问世,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系》和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种。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艹舛]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唐代上元年部,阳羡茶更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贡茶。诗人卢仝有诗为赞:“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全唐诗》)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同时,据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会起,宜兴就有制陶业存世,并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大规模生产。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鉴于连年战乱、泰世初平,为体恤民情、减轻贡役出发,下诏废除团茶,改制叶茶(散茶)。朱元璋的这措施不但减轻了广大茶农为造团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带动了整个茶文化系统的演变,茶的品饮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茶器具的构造也应运变异,使紫砂器异军突起,发展达到高潮,奠定了以后数百年至今不变的茶饮文化程式。

  紫砂器受到人们珍视,还在于它具有与品饮散茶相适应的物理特性和实用的艺术价值。近人南海“百壶山馆”主人李景康和顺德“碧山壶馆”主人张虹在其合著的《阳羡砂壶图考》中总结了紫砂器的这一独有特性:“茗壶为日用必需之品,阳羡砂制,端宜论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汉魏,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致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也。历人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钜万,然每出以匠工之手,响鲜文翰习观,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蕴香特征,至今没有任务物品能够替代。它的外形艺术创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创造力。

  茶文化 篇5

  西樵山下官山城区有条茶行街,它与一马平川的街道不同,不能行车,只宜步踏。大青石板一级一级地沿坡势层叠而上,似一把斜梯,上接“云梯初岁”,迂曲地穿林过坳,通至山上碧云村,挽住了云彩。

  那一级级层叠而上的大青石板,长可丈余,厚达一尺,经历几百年的人上人落和雨蚀风侵,边缘已经磨圆了角,浮露光泽,或稍微倾斜,脚踏骨洞有声,石上留下了多少来往行人的足迹和汗染。 街名“茶行”,是当年山茶贸易的集散处。

  据旧志载:晚唐诗人曹松(安徽舒城人)寻其帅贾岛,南游至广州,爱慕西樵山佳胜,隐居山东部黄旗峰黄花龙洞中(今碧玉洞玉岩),把从浙江顾渚山移来的`茶种赠给山民,教以栽培之法,使西樵山成为岭南第一个产茶区。自后,茶田遍岭,西樵山因获“茶山”之称。曹松北归后,山民感其德,在云路村和山下筑有茶仙庙纪念他。

  明代,是西樵山茶的鼎盛期。据明周学心《西樵山志》载:“山中鬻茶举火者数达万家”,当时“樵茶为东粤第一,武定侯称其甲于天下”。明顺德诗人刘士奇有咏西樵山茶云:“辛夷帘下忆卢同,封寄情深谏议通。

  乍闻百团浑似月,不须七碗便乘风。云铛屡挹闻香冽,松籁旋听觉虑空。向道蒙山武夷胜,岂如樵涧摘春丛。”认为西樵茶比沂蒙茶的武夷茶还好。当时,山上种的茶有白云茶,毛茶和苦葵茶等品种。

  苦葵茶又名云雾茶和紫芽茶,树高数丈,叶厚大如掌,多生于深谷云雾缭绕处。春初发紫芽,采茶姑娘便嘘云戴雾摘茶去,茶歌满山谷。明代高明诗人区怀年有咏西樵《采茶女郎行》云:“小姑青丝初覆肩。

  阿姐勒帛横胸前,秃襟细苎薄如雾,芳春调笑茶畦边。畦树荫疏风日暖,江天雨过黄芽短。纤手盈盈折露梢,倾筐史觉含情远。溪边草色绿参差,赢得行人问路岐。娇柔嗔不语含红晕,无限春愁两颊知。”把妙龄山姑采茶的情态描划得细致入微。

  茶采回后,经过焙制或生晒,便挑着下山集中在茶行街交售或出卖。街的两旁高高低低的铺户,尽是大大小小的茶行,茶香馥郁,香传数里。每值茶墟,从广州或佛山乘船来购茶的客商,挤满街上,途为之塞。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樵茶虽已大减,但出口量仍达6.5万担(据《广东通志》)。其后,茶田多售为坟地,茶株百不存一,茶产锐减,茶行街日渐衰落。清末民初,商户多向官山河堤发展,当日的茶行街已变为住宅区,茶行街便徒有其名。

  如今,走在茶行街上,脚踏那一级叠一级的大石板,觉得石上当年的茶情仍在滚烫,呷口山风,满颊仍留有细品不尽的茶香。

  茶文化 篇6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茶歌、茶舞,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来的一种茶叶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不只是在我国歌、舞发展的较迟阶段上,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形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经常内容以后才见的事情。从现存的茶史资料来说,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舛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国古时,如《尔雅》所说:“声比于琴瑟日歌”;《韩诗章句》称:“有章曲日歌”,认为诗词只要配以章曲,声之如琴瑟,则其诗也亦歌了。宋时由茶叶诗词而传为茶歌的这种情况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采茶歌》的序文中称:“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曾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蕃谨抚故事,亦赋十首献漕使。”这里所谓“传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间。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灯歌”、“采茶灯”、“茶篮灯”等。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关于采茶戏的最早记载见于明王骥德《曲律》(1624年):“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至清代,采茶戏的发展更趋完整、丰富。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明□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这说明采茶早在17世纪时已盛行于南方诸省。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为茶乡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农村中广为流传,并经加工整理提高,搬上了舞台,如福建龙岩的《采茶灯》、云南的《十大姐》等。

  采茶戏的表演通常为1男1女,或1男2女,后发展为数人至十数人的集体歌舞。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系彩带,男的手拿钱尺(鞭)以做扁担、锄头、撑船杆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内容多为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采茶戏的舞蹈动作一般是以模拟采茶劳动中的动作为主,也有模仿生活中的动作,如梳妆、表示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的等。有的地区在表演过程中,穿插演唱与茶无关的小调,所唱的曲调和数量,视采茶表演的时间和内容而定,一般为2~4首;亦有加入民间传说故事。采茶戏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采茶戏的音乐曲调有三类:①单纯的“茶歌”,为茶农劳动时唱的歌。茶歌的体裁,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音乐结构比较简单。②载歌载舞的“茶灯”,即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其音乐南方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与当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结合,形成各省的独特风格。采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调很多,采茶音乐受小调影响很大,有些曲调甚至被小调所代替。③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如赣南采茶戏,就是在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板腔体音乐。它以富有茶歌特点的“茶腔”、“灯腔”为主,保留了大量采茶山歌、茶灯的曲调,并吸收了湖南花鼓戏、广西彩调的曲牌,形成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这三类曲调一般也认为是采茶戏曲调历史发展的大致3个阶段。

  茶文化 篇7

  《儒林外史》中有这么一段,才子杜慎卿过江来南京,与友人游雨花台,“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茶,回来再到雨花台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

  “六朝烟水气”,气是气韵的气,幽远清逸,风流蕴藉,简直是南京文化性格的诗意概括,而这烟水气的组成要件,必定有一壶茶的事情。具体是什么茶,基本不讲究,大方向上偏好绿茶,但也是逮着什么喝什么,“乌龟嚼大麦”(老南京俚语)般不求甚解,有个大而化之的意境在即可。帝王将相,贩夫走卒,一把茶叶调和雅俗,全民情商都围绕晋魏风度一线上下波动。

  南京地处大江喉颈南北之交楚吴要冲,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南风北俗萃于一城,南京人表面粗放闲散,但内里也承了金陵文脉,博爱博雅,不失底蕴。南京地讳“南京大萝卜”,意指南京人敦厚淳朴甚至有些愚钝,缺少江南人士的精明细腻,倒是有几分北方的憨厚实心眼,南京人倒很乐于承认自己的大萝卜性格,像金陵副钗袭人说的那样,“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南京人与此城一样脾性复合微妙,外强内慢,属于泼辣的老好人,也很乐天知命,包容性强,遇到解决不了的事,甩一句全城通用的口头禅“烦不了”,便倒头呼呼大睡。这等性子,自然会在“一壶茶”上透露出些许消息。

  明清时,南京的'城南是市井生活最密集的地段,它位于秦淮河两岸,以夫子庙为核心向四方辐射,包括了南捕厅、牛市、门东、门西等地区。南京许多传统民俗和精神文化都发源于此,它延续了六朝建康城的余韵,既是百工货物的商业集散地,也给王公和平民提供了鲜活繁复的娱乐场所。在旧时年月里,老城南也像现在的小资青年般兴个下午茶。一杯暖饮的温香道地,一碟点心的软饱意趣,就是一场理想下午茶的标配。

  老城南下午茶还可分两种版本。市井版的,午后老树浓荫下,青砖黛瓦雕花窗边,老头手持大缸,粗茶牛饮。搭配的茶点最高频的是茶干,即豆腐干,也有馓子、老菱、花生米等。不时有骑着三轮车的小贩穿梭小巷,供应西米银耳粥、糖粥藕、赤豆元宵、糖芋苗、鸭血汤。这类流质的下午茶点,叫做“下粥儿”。

  下粥儿里,大概糖粥藕,最是老南京的心头好。藕是莫愁湖盛产的“花香藕”,“花香藕”即带有荷花香气的新鲜嫩藕。花香藕粗壮沉实,色白而圆滑,节长而孔扁。生食味甘甜脆嫩无滓,藕液润喉。《白门食谱》曾这样描绘糖粥藕,“……未煮时,先取肥而嫩者,洗净其泥滓,然后以糯米填入孔内,放稀糖粥中煮熟,食时又略加桂花糖汁,香气腾腾,藕烂而粥黏,亦养人之佳品。”

  糖芋苗也是老南京特有的甜品。南京人所说的芋苗就是芋艿。选用新鲜芋苗,蒸熟后剥皮,加上特制的桂花糖浆,放在铜锅里慢慢熬制,芋苗快软烂的时候加入藕粉。藕粉晶莹稠滑,本身味淡,像山间雨后的浓云出岫,带有几分仙逸;而芋苗的绵细香软如小女儿之愁思,使得藕粉思凡起来,多了人间烟火情意。桂花糖的点化又最为神来之笔,馥郁桂花香唇齿缠绵。

  文艺版的下午茶,就到秦淮河里操办。画舫凉篷,金漆方桌,泡一壶明前雨花,茶盘里香瓜子、云片糕、蜜枣杂糖一字摆开,“就是走路的人,也买几个钱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从下午泛舟到晚上,听完琵琶听评弹,看了歌伎看风景。远眺桃叶渡,怀想美人,赏文德分月,喟叹羁旅。最后呢,当然是夜泊秦淮进酒家,日以继夜,游宴集乐去了。

  说起画舫和歌伎,正经人都不认账,“胡说,老城南的茶就是茶叶蛋。”起先当是朋友糊涂,茶和茶叶蛋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东西,后来在南京年头久了才了解到,南京人所说的“茶”不仅指茶叶茶,蜜糖青果松仁等皆能入杯冲泡,不同节庆有不同搭配,是为茶礼。而茶叶蛋是被叫做“元宝茶”,新春时亲友来拜年,主方要连奉两只茶叶蛋,称为“进双元宝”,有恭喜发财之意。

  也都是古代的事情了。如今老城南一带拆得七零八落,秦淮河房翻修得走板荒腔。好多茶礼茶俗也只在郊县部分地区流行。

  不过平日里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茶话会也是少不得的。中年档的,比较郑重讲究,茶具一样都不能少,不同的茶要配不同套的杯,连同珍藏的好茶五六种,用箱子全部背到聚会现场。有人觉得一九几几的老普洱最好,有人只恋大红袍鲜润岩香。杯盏交错,最后渠江薄片和普洱都混一起了,等于生抽混老抽,一派欢乐。

  青年档的,雅俗不拘,洒金箔小铜炉点上沉香与白檀,营造闲情氤氲,从单枞碧螺春喝到正山小种,其间还鉴赏汽锅,把玩雨花石,拔拔火罐,各种趣味迭起。茶点嘛,边喝雨前毛尖边吃自己包的豆沙包也是有的。

  印象最深的茶事,是有一年爬上紫金山最高点头陀岭,找到了传说中的六朝古泉水。泉水叫“一人泉”,泉水芳洌,泉眼细小,仅容一勺,六朝至今挹之不绝。旁边有一家茶馆,但高山绝顶,地理不便,早已经败落。于是我与友人打了两瓶泉水回来,煮水泡铁观音,思绪不小心就直奔高古,飘逸到六朝,千年尘梦化为茶香。

  茶文化 篇8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国茶叶品种不断继承和开发,在保持原有精品、名品的基础上,相继开发和大面积栽培了新一代名茶品种。如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发的“安吉白茶”,更为新一代茶品中的佼佼者。“安吉白茶”以其独特的白茸毛毫、鲜醇香味,丰富多样的氨基酸营养成份,荣登我国现今名茶宝座,并已声名世界市场。下面就关于茶文化的涵意做一介绍。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 、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 、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 、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一、深刻理解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和饮茶的国家,也是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历史瑰宝中光彩夺目的篇章。现在各国引种的茶树,栽培技术和茶叶制艺及饮茶习俗,茶礼、茶德、茶俗、茶风,莫不起源于我国。

  早在唐朝,我国“茶圣”陆羽,就在人文荟萃、山水清远的湖州,写下了弘扬天下的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集栽茶、饮茶、艺茶文化大国的历史性公认地位。在倡导“茶为国饮”、发展茶叶经济的实践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1、从历史上看,茶文化是茶栽培和饮茶、艺茶的有机整体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倡用茶饮的国家。在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历史中,通过先辈的辛勤耕种和研发,涌现出如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河南毛尖、福建武夷花、安徽祁红、云南普洱、四川沱茶、台湾乌龙茶、黄山毛峰这一串串宛如珍珠般光彩各异的我国名茶品种。这些名茶品种,不仅在我国具有巨大的营销市场,而且还远销世界市场。

  再从饮茶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在栽茶的同时,就形成了普遍饮茶、品茶、评茶系列的茶文化活动,不仅奠定了我国具有特色茶饮文化的多种饮茶习俗,而且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也绽放了丰富多彩的茶饮文化花朵,为我国茶文化宝库,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

  2、从茶文化的核心看,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尤要指出的是,茶道是相对于茶艺表现形式的不同形态的一种精神产品,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如果说“茶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的话,那么“茶道”则是茶艺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前者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后者则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心灵去体会的内在的表现形式。二者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剖析中国历史和现代茶学诸家的观点及见解,综合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事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和”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中国文化意识集中体现的'“和”,主要包括着:和静、和敬、和俭、和气、和爱、和美、和谐、宽和、中和、和平、和缓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许多层面,由此可认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质,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总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建设活动的最高原则。我们应该秉承茶道精神,来从事茶经济的活动。

  3、从现实看,茶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象征,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和各种特色旅游业的兴起,以茶为中心媒介物的茶旅游、茶经济正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以茶乡生态为主题,形成考察、览胜和了解制茶工艺和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线,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凡到杭州旅游的中外人士,争相去梅家坞观看“龙井茶”祖地的风貌,更是为茶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理念的更新升级,广大人民的饮茶品茶,不仅仅是满足一般生理意义上的解渴需求,而是融入了生活意义上的休闲、审美意义上的鉴赏需求,融入了现代消费者的“时尚、前卫”理念,提升了茶文化的品位,完善和丰富了二十一世纪中国茶文化的新格局、新内容,为世界茶文化的与时俱进、开拓发展,做出了我们卓越的贡献。

  茶道“和谐”精神是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茶文化的外载形式看,“茶为国饮”就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述和实践活动。为了实现这个理念,我们就要又好又快发展茶叶经济,使得有更广范围、更多数量不同肤色的人类,都能享用和品味。

  二、茶文化促进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茶为国饮”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而现今“茶文化”促进了我国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满足人民生活消费需求、打造优秀文化旅游云产业方面,亦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趋势。

  1、“茶为国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茶文化的产业需求,正在不断趋向成熟。这种关系的表现特征,即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艺开发、茶饮、茶礼、茶仪、茶会等多种茶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中外市场占用额,不断提升品牌,拓展规模,在所在地已备具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中国白茶之乡”的安吉为例。安吉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且也是闻名遐迩的茶乡。当地通过发现和推广白茶,带动了经济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产业规模。白茶,原生长于天目山北麓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之颠,仅此一丛野生。相传树龄已逾数百年。上世纪70年代末,经安吉茶叶科技人员发现后潜心研究,终获无性繁殖成功。到20xx年止,白茶己发展到5万亩,形成白茶生产产业化和规模化,白茶已成为安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大新兴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为了弘扬茶文化,使安吉白茶发扬光大,安吉县已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安吉白茶节”,节庆活动欢快明朗,富有茶乡韵味,进行茶艺表演,白茶仙子评选,白茶主题公园游园、白茶街开街和白茶村揭碑仪式。该县的白茶产业经济仍呈上升态势。这足以证明:一个新颖的白茶产业,牵动了一个成熟的产业基础,其渗透力是无限的,经济回报也是无限的。

  2、“茶为国饮”促进人民生活消费理念的时尚化

  目前,人民生活消费指数不断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对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中,呈现了不同的消费特征。细分这种市场,可概括为普通消费型、美容消费型、休闲消费型,社交消费型、保健消费型、学术消费型及外交消费型等。鉴于多种消费关系,就为我们拥有各种经济成份的茶饮经营者,拓展了施展才艺的空间,为经营构筑了各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为我们精心经营,也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

  3、“茶为国饮”促进优秀文化旅游大都市的国际化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建设文化经济大省、城市正在打造优秀旅游文化国际化大都市两张名片。目前茶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茶旅游业兴起和发展。由于中内外交流的频繁进行,内外部市埸环境条件的变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费群,从而引起新的消费形式的变革,或应运而生。当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时消费”和“茶餐结合”的一种典型形式。

  茶文化 篇9

  近来读了一本名为《中国茶文化》的小书,说它小是因为书很简短,只有九十页,但是内容却很广博,从思茶源、赏茶艺、悟茶性和揽茶情四个方面,把茶道的历史文化尽显无疑。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程中,有两种事物与它密不可分。一种是酒,另一种就是茶。久而久之,两者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前者强调热闹,而后者讲究静谧。前者体现出刚烈张狂,而后者表达出柔绵仁礼。所以茶更能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更符合中国人的思想,甚至受到佛家、儒家的追捧。

  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从萌芽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好的体现便是“禅茶一体”。佛理广博精深,但以“四谛”为总纲。其一为“苦”,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所有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即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茶性也苦,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征中,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其二为“静”。佛教主静,而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也为静,茶人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坐忘的必由之路。其三为“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就是从细小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佛法也要求禅僧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领悟大道。其四为“放”。人生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法特别强调“放下”。品茶也强调如此,偷得浮生半日闲,将手头的工作放下一下,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细细品味着香茗。可以说,茶是佛家禅者最好的“朋友”。

  儒家也对茶情有独钟。茶道的平静、和谐正好与儒家的中庸仁礼不谋而合。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饮茶时,可以更多地审己、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认识别人;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品茗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古雅去虚化,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

  无论各家对茶道有什么样的见解,我想大家都喜爱茶归根结底是茶的超然。达官贵人“红泥小炉、娈婉卯童”烹煮的茶香醇精致;妙玉道姑用“梅花上收的雪”泡出来的茶香醇幽然;布衣市民用粗瓷大碗冲的粗茶甘冽芬芳。“白菜青盐米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如此粗茶淡饭的生活,郑板桥却过得情趣盎然。茶味好坏不在于茶品的优劣,而在于心境的阴晴圆缺。人生即是如此。

  茶文化 篇10

  说起喝茶的历史,徐州人当排在前列。

  徐州人爱喝茶,喝茶的历史也很久远。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中曾记述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这说明,徐州茶文化在唐时已经兴起。徐州本地并不产茶,但由于徐州水路交通便利,浙茶、徽茶大量进入徐州,这为徐州人饮茶大开方便之门。据明时典籍记载:“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明嘉靖年间,有大批苏州商人来到徐州,将浙茶、皖茶沿运河北运至睢宁和邳州。那时徐州已形成大规模茶叶集散市场,“茶叶向淮、扬、徐、泗等地贩卖。”

  时至20世纪20年代,徐州茶叶行业异军突起。1925年,河南开封王大昌茶叶店到徐州开设分号,1927年起改名为同昌茶庄。1939年,同昌茶庄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以浙江春茶为主,在温州4次窨制茉莉伏花。由于口感好,茶香浓郁,消腻解渴,先后超越德顺公、正大昌、德馨祥等茶叶大店而独领风骚,至今仍是徐州家喻户晓的老字号。

  上世纪90年代,徐州茶馆开始复苏。1995年,徐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成立,旨在弘扬茶文化,引导茶消费。1998年,徐州市区有14家茶馆,翌年猛增到44家,至20xx年就已经发展到200余家。徐州“老牌楼茶城”茶叶市场是一个面积5000平方米、可容纳100家茶叶店面的茶叶批发兼零售市场。茶市法人姜全宝说,他是从芜湖峨桥茶市走出来的,之所以选址徐州开办专业茶叶市场,正是看好当时徐州茶叶每年1亿元以上的销售额,1800吨以上的销售量。

  与在茶馆中喝茶相比,徐州人更愿意到乡村喝茶。徐州市邳州港上镇是中国银杏之乡,如今,也成为徐州人邀三五好友品茶会友的`好去处。在港上镇的农家庭院里,坐着小竹椅,围着一张矮木桌,三两人泡上一壶茶慢酌细品,不时有田野的芬芳飘来,多了几分自得和随意。乡间的茶文化,没有都市茶楼里那一招一式的繁缛程式和豪奢作派,更多的是一种天然简约之美。

  当地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之说。可见喝茶已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文化 篇11

  距离中秋还剩一个多月的时间,日前记者在走访茶市时,发现今年众多知名茶叶品牌针对中秋所推出的茶品、月饼是百花齐放,品种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有档次。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茶企不仅注重产品的质量,更加注重茶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诠释。

  业内专家认为,中秋节是我国茶叶界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是个非常不错的销售旺季,对于品牌茶企提升品牌,提升自身文化理念是个不错的良机,因此,每年这个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推出众多主题产品。

  国内知名品牌茶企山国饮艺,今年月饼推出之时恰逢八周年庆典,因此主打“八度春秋·情圆义满”的中秋主题。“八”这个数字在中国代表着吉祥的意义,情义是山国饮艺的品牌文化理念,更是传递一份送礼情怀。推出的月饼有四款--中华·情、中华·义、中华·礼、中华·韵。其意义紧贴推广主题,八方呼应尽显中华情深;八拜之交义结中华英豪;八方四面礼达中华河山;八音迭奏共谱中华神韵。

  山国饮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恰逢公司八周年庆典,为了提升品牌理念,今年所采用的月饼原料是国人极为推崇的广式月饼,皮薄松软、油润香滑、甜而不腻,并且价格极为平价,为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中秋礼品。据了解,除了这四款月饼新品外,山国饮艺还开发出了清香型四博茶、台湾茗品、大红袍、山国红茶、金骏眉等新品,全方位为中秋营销做好全副武装。

  除了山国饮艺之外,其它品牌茶企也纷纷根据公司品牌形象推出相应的主题产品,并且根据口感挑剔的消费者研发出更多口味,比如:普洱茶口味、铁观音口味、绿茶口味、茉莉花茶口味,并且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推崇。

  茶文化 篇12

  茶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中国人从喝茶中衍派出的“茶道”(茶艺)形成了一种典雅、高贵的茶文化现象,是世界最早文明的象征。2008年奥运会向世人展示了两个汉字:“和”、“茶”,足以说明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下面就详细介绍关于洞茶文化

  赤壁古镇羊楼洞,素有“青砖茶乡”之称,也是驰名中外的“洞茶”故乡。根据互联网“百度百科”的搜索显示:羊楼洞,位于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自唐太和年间皇诏普种山茶起,本地就开始培植、加工茶叶。宋代曾一度以砖茶作为通货与内蒙进行茶马交易。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古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

  曾经的辉煌已经远去。由于战争等原因,羊楼洞的砖茶、红茶,一度逐渐减退,几无茶市之可言。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又经过几轮连续发展,“蒲圻洞茶”不管在面积上,还是在加工上虽然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但毕竟无法回到以往的鼎盛。当前,我们面临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新机遇,如何重新审视“蒲圻洞茶”的前世今生,打造有真正竞争实力的“蒲圻洞茶”品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一、洞茶文化:不仅仅是茶马古道的起点

  解放初期,主政湖北省的李先念曾将羊楼洞茶叶带进北京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边喝边说“好茶!是哪里产的。”李先念回答说:“是蒲圻产的”。毛主席也爱喝湖南临湘的龙窖山茶,杨开慧烈士之兄长杨开智在临湘龙窖山茶区每年定制数十公斤优质茶送给毛主席。殊不知临湘的龙窖山茶和羊楼洞茶就生长在同一座山上。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位于湘鄂接壤处,该山历史上称呼不一,巴陵人(岳阳、临湘)称过药姑山、龙窖山,赤壁人则称松峰山、芙容山。因松峰山在不同县市有不同称呼,故龙窖山茶、药姑山茶、松峰茶、芙蓉茶等均为羊楼洞松峰山茶区茶叶中的一个茶名。

  1961年,湖南省歌舞剧团演员、临湘籍人王长安及其丈夫作曲家白诚仁,将临湘龙窖山区民间艺人袁延长演唱的《卖茶歌》歌词改编,并将歌名改为《挑担茶叶上北京》。所以说,赤壁的羊楼洞和临湘的龙窖山应该就是湖南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的发源地。

  后来毛主席赴莫斯科访问并祝贺斯大林七十大寿,将蒲圻的茶叶送给了斯大林,斯大林喝了也大加赞赏说:“中国的茶不错!”。斯大林没有想到,他所喝的蒲圻茶,其实就是苏联茶的祖宗。据《中国茶文化与茶艺课程》介绍:欧洲只有前苏联种茶,该国最早于1833年从我国湖北羊楼洞运去的茶籽茶苗在黑海东部的格鲁吉亚种植,清政府和汉家刘氏茶坊曾派刘峻周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指导种茶,并取得成功。20世纪以后,格鲁吉亚已成为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

  假如不是一部《乔家大院》电视剧,山西祁县渠家大院一定比乔家大院更具吸引力。渠家大院是中国首家研究晋商文化的博物馆。山西祁帮商人是我国清代商界一支劲旅,而渠氏是祁帮商人中资财最大的一户。尽管乔家大院在羊楼洞也有分号,但这里茶行开得最大的还是渠氏的茶庄“长裕川”,在长达150余年的茶叶专营中,长裕川不仅创造了巨额的利润,也让渠家大院博物馆锦上添花。反映中国近代商人兴衰命运的缩影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一边山西渠家大院,一边是羊楼洞长裕川茶庄,在两者的相互辉映中,谱写了晋商文化的又一个传奇。

  对于拥有悠久历史的“洞茶”而言,茶文化是赤壁茶业发展最大的动力。培育茶产业的过程中,如果忽视茶文化建设,茶产业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在很长一段时间,赤壁茶文化的研究都是一面空白。赤壁学者、三国文化专家冯金平把多年的成果编著成《羊楼洞与茶马古道》,才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羊楼洞茶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工作。

  2009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知名作家成一的长篇小说《茶道青红》。小说记述康乾年间山西家族茶商堪与俄商一争高下,凭靠勇气与智慧苦心经营“华茶”,开辟万里商道的外贸传奇。小说有大部分篇幅描写了晋商对羊楼洞茶的发现、认知、开发和经营的故事。

  俄罗斯人来这里寻找“汉茶”的源头,中央新闻单位和山西省也来此拍摄反映晋商的奋斗之路。作为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赤壁市要充分发掘深厚的茶文化资源,把宣传茶文化与宣传赤壁形象有机结合起来。然而只有冯金平编著的一本《羊楼洞与茶马古道》和一场《千古风流》歌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需要一部类似《乔家大院》的大型影视剧或一本更加厚重的巨著来全面展示羊楼洞茶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文化的光环,赤壁的茶才会愈品愈香。

  二、赤壁历史上四次全国茶工商试点的启示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蒲圻洞茶”以她特有的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保持着“国际大茶市”的地位。这里除了有适宜地理环境、客商的青睐和云集,还有官方的政策扶持。在赤壁历史上,至少有四次茶产业或茶工商试点。

  最早由官府直接制订“蒲圻洞茶”产销政策的应该在唐朝。据《唐书》记载:唐代出口茶叶的主要产区是湖北、湖南、江西,其中江南道湖北区有鄂州,当时鄂州辖江夏、永兴、武昌、蒲圻、唐年、汉阳、汉川七县,而产茶主要是蒲圻、唐年、江夏。赤壁在这一区域中的位置是非常明显的。《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全国确定榷茶州县茶叶由国家统一收购,出口统一征税,凡出口茶,由国家发券,各地凭券将茶叶运到主要口岸、参与国家的茶马交易,当时鄂州有蒲圻、唐年、江夏可凭券将茶叶进入国家茶马市场。当时,蒲圻茶地区出现“茶户、园户”等种茶专业户。而当时茶户、园户主要出现在蒲圻南部地区,今松峰山上的千年老茶树,相传植于唐太和年间。

  第二次试点是在宋朝。宋承唐“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其中有荆湖路鄂州、岳州(《宋史?食货志》)。国家并规定出境参与“茶马交易”之茶凭券,各地茶商凭券出境。市场竞争使榷茶无法独霸天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朝庭罢禁茶,行通商之法,允许民间交易,但“荆湖、江淮、两浙、福建七路仍旧禁榷官卖”(《宋史?食货志》),其中就包括了鄂州,这说明此七路(赤壁在内),茶仍由国家重点掌握参与各场“茶马交易”。

  在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档案中,保存了蒲圻第三次全国茶工商试点的真实资料:清朝同治年间,工部尚书贺寿慈(蒲圻人)书面上奏,建议在蒲圻开展茶工商试点。奏折上有同治皇帝和东、西两太后批示的“准”字。其实早在康熙年间,就“有山西估客购茶邑西芙蓉山,峒(羊楼洞)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同治二年(1863年),“沙俄商人巴提耶夫,来汉经营茶叶,为减少中间环节,牟取暴利,前往蒲圻羊楼洞等地,开设茶庄,利用毛茶,制成茶砖出口,年额茶税银二十五万两。”羊楼洞成了湘鄂赣交界十余州县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中心,这里制茶工业呈现出茶农家庭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近代机器工业三种生产形态相互依赖、同时并存的格局。

  蒲圻第四次全国茶工商试点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根据原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同志的秘书陈骥介绍,当时由于咸宁地区出现严重的毁茶事件,湖北省委于1979年初就向中央提出在蒲圻进行农工商综合试点的'报告,并选定茶叶先行试验,即组织茶工商综合经营试点。陈丕显同志在他著的《历史转折在湖北》一书中也披露:1981年4月中旬,陈丕显陪同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曾亲自来蒲圻调研茶工商试点工作,并给予高度肯定。这次茶工商试点的效果,就是组成了由415个茶叶生产单位参加的县茶工商联合公司。联合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投资联办、按股分红,签定合同、承担责任,参加自愿、退出自由。不仅突破了独家经营、单一渠道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且把原料生产、成品加工和产品销售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带来了好处。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蒲圻洞茶”仍停留在产量小、质量平庸、市场占有率低的阶段。赤壁历史上四次全国茶工商试点给了我们启示: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给予特殊政策保障,整合资源,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鉴于赤壁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只有加大整合力度,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经济、法律等手段,保护、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消除不利发展的区域壁垒,才能推动“洞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三、曾经的“小汉口”给我们留下什么?

  羊楼洞石板街是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老街很窄,宽不足3米,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全部由青条石铺就,街两边是一幢幢两层的青砖布瓦板门屋,一家一户紧紧挨着,这里曾是寸土寸金之地。即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羊楼洞还算是一个繁华的建制小镇。那里有全市唯一的师范学校,有远销海外的扇筷厂,有观音泉宾馆,有多家小商店和饭馆……

  早在100多年以前,湖北省的版图上最为知名的两个地方,其一为汉口,其二就是以制茶、种茶闻名于世的羊楼洞。在《大清皇舆全图》上,羊楼洞的标记与汉口、武昌是一样的规格。羊楼洞镇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镇上人口4万,曾是国内外著名的茶叶贸易集散地。到19世纪70至80年代羊楼洞茶业鼎盛期,先后有俄、英等外商和晋商、粤商及本省商人来此投资经营茶庄,茶庄多达上百家,还有商人们争先恐后来到此地办工厂、制利市、设银行、开酒店、兴洋行,使得这弹丸之地的古镇,一时繁华似锦,人流如潮,日日生意兴隆,夜夜灯火辉煌,其繁华已超过蒲圻县城,有“小汉口”之称。

  仅从《蒲圻志》大事记片断,就可以领略羊楼洞的文明繁荣:

  1904年(光绪三十年),羊楼洞设立高等小学;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广东人魏鉴彬首次在羊楼洞用手摇发电机发电放映无声电影;

  1913年,蒲圻县公立女子学校在羊楼洞创办;

  1914年,粤汉铁路武汉机务段段长饶生阶运来电报机一台,在羊楼洞开展电报业务;

  1920年,武昌至羊楼洞长途电话线架成通话;羊楼洞“长盛川”茶庄老板张仲山从武汉购得旧火车头1部,供压制砖茶动力之用……

  在湖北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小汉口,才有大汉口;先有刘茶坊,再有老汉口”。清朝时期,刘家人和晋商在祖屋蒲圻“羊楼洞”开办“汉家刘氏茶坊”,生产“泰和玉”香茶,当时汉口茶商刘子敬是中国最大的茶商,是汉口和蒲圻的首富,他家曾经长时间独占世界茶叶市场。庞大的茶产业链使茶产地羊楼洞的繁华程度超过了所有的县城,同时也让茶叶边贸中转站汉口商贾云集。话家何祚欢的书评《汉口第一“刘”》,作家方方近著《汉口往事》,都记载了这段历史。

  羊楼洞兴于茶,毁于战乱。1921年军伐王占元、赵恒惕之间的湘鄂之战就是首战在羊楼洞。真正使羊楼洞毁于一旦的是日本侵略者。1938年11月中旬,日军烧毁羊楼洞观音口到湾上沿港两旁房屋上千间,拆毁栗树咀茶坊街全部房屋……

  如今这里昔日茶叶贸易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没有了店铺和客商,整个街道虽有镇民居住,但人烟稀少,一片寂静,完全看不到历史上“小汉口”的痕迹。唯有石板路上被独轮车碾出的深槽,似乎还在无言地诉说着小镇从前的繁华。

  即便如此,昔日的“小汉口”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羊楼洞明清石板街是湖北省少有的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景观,羊楼洞的茶文化也是沉淀千年的瑰宝。从百度搜索到“羊楼洞”的相关网页约20,300篇,从居高点击率由此可见其超乎寻常的知名度。我们可以采取招商引资或利用民间资本,加快羊楼洞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采取保护一部分、改造一部分、兴建一部分的方式再现古建筑的原风原貌和原始淳朴民俗民风。通过茶园采摘、茶叶加工、商贸街、茶楼茶轩、茶艺休闲、民俗表演、茶文化博物馆、茶庄老字号、千年老茶树等景点和活动,并结合现有的竹木开发、佛教寺庙、观音泉、烈士陵园等资源,将最能体现古镇旅游资源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

  四、关于品牌的知名度和公信度

  羊楼洞的“砖茶”、“刘茶”早在国内外享誉盛名。俄国人在1850年取得清政府贸易许可后,直接深入到鄂南羊楼洞一带收购茶叶和砖茶。羊楼洞的顺丰砖茶厂和汉家刘氏茶坊当时出口的茶叶主要是红茶、绿茶和砖茶。红茶主要销往英国、俄国,绿茶主要销往美国,砖茶主要销往俄国。

  发源于羊楼洞的“汉家刘氏茶”墙内开花墙外香。刘氏家族于洪武二年从江西迁到蒲圻羊楼洞种茶,又因向北贩茶,刘家人的一支在清初迁到襄阳府谷城县。现在闻名中外的“汉家刘氏茶”董事长刘家国正是谷城一支的后代,“汉家刘氏茶业公司”也因此落户在襄樊谷城,成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推介支持的茶叶企业。2007年9月,汉家刘氏公司参加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以过硬的质量赢得评委的赞誉,获得金奖。这是继“刘茶”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再次获得国际金奖。2008年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俄罗斯、新西兰、荷兰、法国、德国及东西亚国家纷纷向汉家刘氏公司订购茶叶。

  尽管赵李桥茶厂获得国家商务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牌匾,老字号“川”字牌青砖茶、米砖茶为全国茶叶行业中的一枝独秀!松峰茶业有限公司出品“松峰”茶获无公害产地产品双认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QS”认证。但这些名优品种还是缺乏特别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赤壁市政府斜对面,又一家安溪铁观音专卖店在此开张,里面的茶叶应该是正宗的安溪茶,质量也货真价实。然而著名茶乡赤壁的本地茶却缺乏起码的公信度。原国营羊楼洞茶场改制之后,万亩茶园多数被江浙茶商买断,其余的也分散于数十家茶农,基本都是不按标准种植、生产、收购、加工的小作坊,不管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外地正规化管理的企业相抗衡。赵李桥砖茶厂如今也是危机重重,改制问题引起居多争议,民族地区对砖茶含氟超标问题反映也较大,在社会上对砖茶质量引起更多的质疑。即使在赤壁街头的茶叶店里,也难以买到本地出产的名优茶叶,市场上销售的多是非本地加工生产的“水货”茶叶。据赤壁论坛网友发帖透露:因为缺乏品牌支撑,赤壁的茶叶,尤其是名优茶叶不好卖上价,多数都被江浙一带的茶叶中间商收购、筛选后冠以对方的茶叶品牌高价出售。

  “蒲圻洞茶”也有着中国茶叶行业共有的通病。中国七万茶厂和茶品牌竞争不赢英国的“立顿”、日本的“三得利”。中国之所以没有世界级大茶商,就是因为中国人把茶当艺术,而西方人只把茶当商品,因而列出中国茶业营销的不足——“文化过度、营销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产业特性”,“小农经营"为主体的茶业经营体系与现代茶业的矛盾还将在相当长时期存在,影响着我国茶业全球化和产业化进程。

  然而“蒲圻洞茶”毕竟还有特定文化优势、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必要、也有条件强化这一历史品牌。一是要引导企业和茶农增强品牌意识,确保茶叶名牌产品质量与市场信誉,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二是要强化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标准提高茶园质量和加工质量,依靠政府统筹和质监、环保、工商等部门的综合执法,加快培训和规范,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习惯。特别是对小加工作坊要进行有计划的整合或淘汰,确保标准实施。三是要强化产业整合。我们要把“洞茶”作为赤壁特色产品和茶叶大品牌来共同打造。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茶叶品牌数量,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依靠消费者的认同和市场的占有率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大品牌。

  五、打造洞茶产业和旅游文化的新型特区

  仅靠一般意义的创新,是不能给赤壁茶业插上腾飞的翅膀的。

  其实我们已经有了设立沧湖农业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建议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设立“赤壁市蒲圻洞茶产业和旅游文化开发区”。这个开发区应该有正规的管理机构(政府派出机构)、一定的地域空间、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相应的管理权限。

  一是整合足够的产业资源和发展空间。主要是明确区划,将现赵李桥镇的羊楼洞社区及周边的羊楼洞村、北山村,原羊楼洞茶场的版图面积,以及赵李桥砖茶划为开发区范围。

  二是建立长远的目标任务。发掘宣传悠久的“蒲圻洞茶”文化,发展壮大“蒲圻洞茶”产业,打造推广“蒲圻洞茶”品牌,建设集“洞茶”文化和明清古建筑于一体的羊楼洞茶文化旅游景区。

  三是把握所承担的职责。在羊楼洞街道设立政府派出机构“赤壁市蒲圻洞茶产业和旅游文化开发区管委会”,接受旅游、特产、文化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管委会对赵李桥砖茶厂、羊楼洞松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和规模茶农进行指导和监管,整合资源推广洞茶品牌,负责“蒲圻洞茶”产业的招商引资和羊楼洞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协调反映“蒲圻洞茶”历史文化的影视剧创作和摄制。当然,还要负责区域范围内的各项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

  展望“蒲圻洞茶”的明天,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忌空谈、重实效,从当下做起,从根本问题上做起。在赤壁民间,“蒲圻洞茶”的复兴之梦让很多人为之激动,为之奉献。羊楼洞籍的大学生、有志青年创办了羊楼洞发展协会,决心用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建设和发展。一批退休的老同志也自发成立了赤壁市羊楼洞古文化开发小组,为振兴羊楼洞共同出谋划策。

  茶文化 篇13

  早晨,我来到了茶文化博物馆,一下校车我就闻到了茶的香味。

  我们上了二楼,一进去我就看见一幅世界地图,哦!原来是看哪一个国家生产的茶叶最多,我看见福建的生产茶叶最多。下面我们来认识茶叶,先来迎接我们的茶是一种叫做黑茶的茶叶,这个茶叶有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古时候有一个公主叫做文成公主,她嫁到了西藏,于是她带了黑茶去了西藏,从此西藏就开始喝黑茶。现在我们认识了红茶、白茶、黄茶、黑茶、绿茶、青茶。它们是六大茶,绿茶是中国生产最多的'茶,黄茶是生产最少的一种茶。到了品茶的时候了,我非常高兴,因为要喝茶了,等老师把茶给我们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已经喝上一个了,老师说的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到了时间我慢慢地喝下了这杯茶,是绿豆味的。

  今天真好玩,我还学到了很多种茶,比如青茶、绿茶、红茶……我下次还要去茶文化博物馆玩。

  茶文化 篇14

  什么叫伪茶文化?什么叫茶文化?殊不知大多数茶人在交流或者谈的是伪茶文化。可如今的茶界,每每茶文化节,各路喝茶人士齐聚,见到的只是停车场,而不见文化。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不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伪茶文化,这个很好理解,我们首先得从伪字理解,这里的伪便不是假的`意思,而是它不真也不假,不假是说茶肯定不是假的,不可能不是茶叶做的,不然怎么进得了茶市场的大门;不真不是真正的好货,跟包装说明不符合。

  “文化”,一个高雅的词汇,若是与茶联系起来,基本上是无所不能,无往不利了。笔者工作的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南区,原本便是几家茶叶商户和一个偌大的停车场,管理处硬是美其名曰:南区茶文化广场,每每抬头见其字,不免窃笑,只见停车场,不见文化。每年在各地举行的茶叶展销会,假货横行,消费者上当受骗常有之,竟也可以冠冕堂皇地称为“茶文化节”。

  在茶这一行业待久了,面对茶文化的现状不是莞尔一笑做适应状,便是如做一名茶叶愤青了。斟酌小字,以普洱茶为例,亦来谈谈笔者心中的茶文化。

  其实茶文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因立场或身份的不同,大家对茶文化的理解也不一。作为生产茶厂家,应格守自己的企业道德和良心,不论所生产之茶品低端或为高端,都应物有所值,是什么茶山的原料便标明什么山头,台地茶便是台地茶,乔木便乔木,但现如今茶庄销售之众多茶厂之茶品,名山大寨,班章易武,千年百年老树满天飞,怎么好听产品名称怎么取,真叫诚心学茶爱茶的消费者无从下手,毕竟绝大部分人对茶叶的了解只限于“百度一下”或诸多茶友的众说纷纭。

  作为直接与消费者打交道的茶商茶庄遍布各街各巷,本是所谓“茶文化”或“以茶会友”的良好平台,但每日游走于竞争之中,又何来“文化”之谈。茶庄同行笑谈,有两种茶自己都不喝,但却很乐意进货销售。一种是名牌厂家的茶,利润虽低不便开样供茶客试饮,但好在名声够响,不用喝也可售卖出去。一种是低劣杂牌茶厂的货,销售不大但贵在暴利,自己都不喝是因为自己都喝不下去,10元进货能卖100元绝不卖90元。假茶够真,湿仓够干,自然是最乐意卖的“上品”了。

  其实消费者饮茶无非为了休闲、健康抑或兴趣。各人经济条件、品饮口感各不相同,便各取所需,但如今斗茶之风盛起,凡是喝过两年普洱的人结伴品茶时谁都乐意侃上几句对此茶的评价,生怕茶友们看小了自己对茶叶专业的领悟和品鉴能力,哪怕内心都承认有点南郭先生。其实以茶会友,佛家云:茶禅一味,即人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便为不知,一个人是不大可能熟懂各个行业的,尤其是这个有点虚浮的行业,谦虚一些,或可收获更多。

  笔者不才,乱说一通,只知道茶厂把质量做好,茶商拒绝暴利,假货弃之,茶客静心饮茶,客观评茶,互不褒贬便是有点茶文化的意思了。

  现今之茶文化,实在是有点“伪”。

【茶文化】相关文章:

茶文化07-28

茶文化09-04

茶文化论文11-22

茶文化诗句12-27

茶文化的感悟03-03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08-04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08-06

茶文化作文 05-31

藏族茶文化礼仪【热】08-04

茶文化推广活动策划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