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

时间:2023-09-09 18:23:05 文化 我要投稿

茶文化锦集(15篇)

茶文化1

  在祖国浩瀚的文化传统中,茶文化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经久不衰的历史沉积,它不再是迁客骚人们舞文弄墨、谈茶会友的话题;也不再是文人雅士卖弄清高、炫耀聪明的依托,而正在成为人们挖掘利用和研究开发的有用之材。

  有不少的年轻人,夏天喜欢喝冰饮,其实较为解渴的是热茶,尤其是一些清醇的名茶。中国古代民间人士早已懂得以热茶解暑,用来散发内部体热。通常饮热茶后,皮肤便慢慢发汗,而汗能帮助体内热量的散发,也就是说随着热茶的饮用,热量随即缓缓排出。但冰冷饮品,则热量较难在短时间内挥发,仍存于体内,致使口腔和食道短暂时间觉得冰凉而已,很快的又会感觉热得难以忍受。出汗散热后,身体表皮便自动降温,使人感到凉爽舒畅。古人所谓:一杯清茗,心静自然凉。其实内含科学理论与人生修养。

  当然,如果茶叶的功用仅仅限于消渴解暑,自不必形成庞大的茶文化,根据茶叶的品质和材料以及加工工艺的不同,茶叶还有以下保健功能:

  一、抗辐射的菊花茶,由白菊花和上等乌龙茶焙制而成的菊花茶,是每天接触电子污染的办公一族的必备的一种茶。因为茶中菊花具有去毒的作用,对体内积存的暑气、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都有抵抗和排除的功效。

  二、铲除脂肪平小腹的普洱茶,中国的茶叶多数都有促进脂肪代谢的效果,普洱茶更是清除多余脂肪的.高手。茶中含有的元素,有增强分解腹部脂肪的功效。

  三、减肥也能尝甜头的罗汉果茶,罗汉果茶是一种甜味茶,对于想保持婀娜身材,但又喜欢甜食的女性来说,既是一种可以解嘴馋的替代品,同时又是一种不错的佳饮。

  四、能治疗便秘的枸杞茶,如果一个人连续三天不能排出大便,就该买点枸杞茶喝了,或者自己泡制也可以,因为枸杞能排出附着在肠壁上的宿便。

  五、以假乱真把烟戒的芦荟茶,吞云吐雾真好,可是一旦吸烟引起病变后,其悔之晚矣。为了健康还是赶快戒烟吧,想吸烟时,泡上一壶芦荟茶,那与香烟相似的感觉,是解除烟瘾的最好替代品。

  六、适量饮用能醒酒的乌龙茶,现代社会应酬是必不可少的,喝酒喝醉的时候很多,为了防止身体虚冷,排出积聚体内的酒精和胆固醇,尽快醒酒,那么只要喝与酒同量的乌龙茶就可以了。

  七、喝个水饱能解饿的甜茶,我们知道成年人吃零食确实很不雅,尤其在外企工作是很忌讳的事情。有一种从蔷薇科植物抽取的甜茶,由于对脑部饱腹中枢的刺激,控制了食欲,达到了解饿的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茶叶还有如下功能和药用价值:

  1、茶水漱口能健齿,饭后用喝剩的茶水漱口,可漱出食物残渣。漱口时,让茶水在口腔中反复运动,能清除牙垢,提高口腔黏膜的生理功能,增强牙齿的抗酸抗腐能力。

  2、茶水具有护发、美容功能,茶水可以去垢涤腻,洗过头之后,再用茶水洗涤,可以使头发乌黑柔软,富有光泽,并且茶水不含化学剂,不会伤害头发和皮肤。晚上洗脸后,用棉球蘸茶水涂抹脸部,坚持经常,可以消除脸上的黑斑。清晨用茶水擦抹眼部,可以消除黑眼圈。

  3、缓解感冒症状,喉头发炎、声音嘶哑,可能是感冒,用冰糖泡浓茶喝上几大杯,立刻会觉得口腔清爽,痛苦减少。

  4、杀菌治脚气,茶叶里含有大量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导致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脚气患者,如果每晚将茶叶煮成浓汁来洗脚日久便会不治而愈。不过煮茶洗脚,要持之以恒,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效果。煮茶时,最好用绿茶;经过发酵的红茶,单宁酸含量就少得多了。

  此外,将茶渣或晾干的废茶叶用纱布包好,放入冰箱里对消除冰箱中的异味有很好的效果。冲跑过的茶叶仍有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等养分,堆掩在花圃或花盆里,能促使花草生长。

茶文化2

  摘要:传统茶文化包罗万象,茶文化存在于我们生活、工作、社会等多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中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具体办法。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鉴于此,从茶文化影响力入手,进一步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找到两者的融合契合点,为传统茶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文化;高职校园;校园文化;融合;影响力

  高职院校吸引力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校园文化成为当前各个院校抢先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下,吸收和发扬当前社会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其中传统茶文化就是很好的契合点。优秀传统茶文化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从中提炼出更有利于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支撑元素。

  1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

  传统茶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以日趋成熟的姿态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茶文化影响力在个人、社会、国家等很多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尤其是茶叶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在前期的对外贸易中发挥了媒介作用,走进了欧洲地区的市场,促进了国外饮食文化的改变。尤其是对英国传统饮茶文化的影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1传统茶文化的发展轨迹

  传统茶文化传播离不开茶叶的发展。因此,茶文化可以看做是附属在茶上面的一个文化符号,茶文化伴随着茶叶的出现而产生。研究表明,大多数人认为茶叶从神农尝百草中就开始出现,这作为他的历史起源坐标。而在初唐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变得兴盛起来,出现了文人墨客对茶进行的专项研究,第一部关于茶的研究著作也在这个时候产生。后来到了宋朝,饮茶开始变成广大百姓的一种平常的生活状态。此后,跨越到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使更多百姓有宽裕的财富来购买茶叶,相对来说,茶叶价格还属于相对昂贵的“奢侈品”。比如,我们生活中一天的场景都离不开茶,上班一杯早茶、提升清脑,令人心旷神怡,很多上班族每天早上到公司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中午一杯浓茶,消除疲劳、提升精力;饭后一杯清茶,清新润肠,还有助于消化。晚饭后一杯茶,还可以帮助消化,健脾养胃。

  1.2传统茶文化的文化特点

  传统茶文化包罗万象,从类型来说有很多种。包括了种茶文化、制茶文化、品茶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茶道、茶艺,甚至饮茶工具也有相关的衍生。因此,这也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特点。比如说饮茶工具,有的人喜欢用茶杯,有的人喜欢直接用茶壶,仅茶杯就有玻璃杯、陶瓷杯、塑料杯、木刻杯等等多种,不同的用品也折射不同的文化内涵。另外,有人喜欢用玻璃杯,因为这样可以清楚的看到泡茶过程中茶叶的舒缓,色素的慢慢渗出,别有一番享受。这样的人往往喜欢观察事物的变化,体现的是一种细致的茶文化。除此之外,有的人喜欢用陶瓷杯,认为这样可以更好保持茶的本身味道,这样的用法折射出的是一种顺应自然,回归本来的精神文化。

  1.3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价值体现

  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很难用一个量化数字或者文字表述出来,虽然不能给他下一个绝对值一样的定义,但是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不同情景之中,茶文化用它独特地魅力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观、体验观和价值观。比如,“茶”和“禅”在读音上极为相似。茶道即禅道,茶道中包含博大内涵在禅道中也有很多的体现,茶道中倡导的“清新淡雅”和禅道中的“清心寡欲”如初一体,都告诉大家要有无欲则刚的价值追求。又如,茶文化在江南水乡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很多地方茶楼林立,在洽谈工作时选择茶楼成为了很多商人的热门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这样能够静下心来的地方谈工作,因为这样可以反映出他们的价值品味,发映出他们的文化追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化品位,势必会对个人和企业的整体形象带来优势。所以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已经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很多层面。

  2高职校园文化提升的客观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同本科院校甚至“985”“211”这样的院校,在学科水平、设施水平上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来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内涵,让文化内涵成为学校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招牌,成为各大高职院校越来越需要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2.1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重要影响力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整体,组成成分层次不齐,这是一个共性问题。高校学生的广泛性,必然带来文化的多样性。比如,饮食文化体现的就是这一个校园里饮食方面的一种价值取向。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有个的饮食习惯,南方的喜欢吃辣吃甜。来自山东学生喜欢吃鲁菜,来自长江上游的学生喜欢川菜和湘菜中的辣,小吃上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学生会在饮食方面有所改变,不在单纯坚持家乡的饮食种类,反而受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归集到期中一种或几种,同时很多商店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做出各种不同地方的小吃,饮食文化也反映出了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所以说高职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化、交错式的共同体。

  2.2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需求方向分析

  高职院校文化受办学档次、办学规模、办学定位、办学文化的影响。相对来说,缺少了一些高端的、具有亲和力和融合力的文化元素,这些也成为了高校文化的短板。从办学角度来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需要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但是高职院校的短板也决定了在这方面缺少可操作性。从培养学生角度来说,提升学生对学校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显得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学生价值观的升华需要有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来引领更多学生。高度认同才能够按照文化导向,追求自身的提升。从老师角度来讲,一种能够引起师生高度认同的校园文化,要以校园文化为引导,大力提高教师教学进度和授课难度。

  2.3校园文化的对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缺少了很多本科院校的学术氛围,从而让人感觉高职校园文化缺少一些文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从整个面上来看,目前高职校园文化还处在相对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状态,急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文化元素,来改良提升高职校园文化,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比如说,很多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高校时,对于同一梯队的高职院校会对院校的口碑进行了解,从而做出判断。这种口碑式思维很多时候会被校园文化所左右,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受到更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势必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以及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带来更多实惠。

  3传统茶文化与当代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传统茶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渐进过程。传统茶文化的多元性同高职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土壤。我们需要进一步理清两者目前的融合状态,从中挖掘两者融合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1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表现力

  传统茶文化的影响力在社会领域、商业领域、文化领域等多个方面存在。除此之外,也在一些高职院校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些传统茶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高职学校逐步重视传统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扮演角色。比如,有的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品茶课,引导学生加强对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有一些需要的宣传版面也开始用到茶的诗词;一些高职院校通过成立茶文化研究社吸引学生的加入;还有一些学校在文艺汇演中穿插上茶道表演节目,来增加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受欢迎的表演方式让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传播和接受更加有说服力。

  3.2加深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传统茶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渐进地过程。从原来的无人问津到逐渐重视,最终有可能带来繁荣发展,这些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大部分高职学生开始参与到校园茶文化这个主题当中去,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茶叶生产地区的高职学校开始开设茶叶种植、茶叶加工等相关的课程,有一部分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专业,选择茶相关专业进行学习,毕业后选择职业时,也会有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与茶叶有关的专业;另一方面,非茶学专业的学生虽然本身没有学习茶叶及相关专业,但却表现出对茶文化浓厚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积极参加与茶文化有关的社团,还有的学生愿意在文艺表演中展示茶道、茶艺。实践表明,这样的节目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

  3.3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正能量

  从传统茶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讲,两者有文化契合点和历史契合点。在文化契合点上,两者都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有着天然的相互融合的土壤,这种土壤为两者的相互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两者都有文化属性,在校园里谈到茶文化,就会给其他人一种高雅的感觉,因为茶文化本身具有很多元素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融会贯通,能够对传统茶文化了如指掌,也代表着渊博的学识。在历史契合点上,两者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传统茶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都是变化的,他们的变化受到了外部坏境的共同影响,也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促进融合性提供了必要条件。

  4结论

  通过对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理清了茶文化历史发展脉络,找到茶文化发挥的作用点。另外,还进一步分析了茶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需求,得出了校园文化对提升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意义。在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传统茶文化日益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更加激发了院校提升校园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高职校园文化吸纳传统茶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樊超.中国茶道文化对高职生文化传承的教育研究[J].福建茶叶,20xx(11):206-207.

  [2]郑雪源.现代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品牌培育路径探究———以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xx(5):41-44.

  [3]刘卉,王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xx(9):193-194.

  [4]胡芬芬.传统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xx(1):184-185.

茶文化3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把中原的儒学文化也带到杭州。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宋《咸淳临安志》中记有“岁贡茶叶”,可见当时杭州的茶叶已列为贡品。其实最早关於杭州茶叶的记载见诸于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的“钱塘天竺、灵隐两寺产茶”。作为名茶之乡的杭州,自古茶肆林立。《梦梁录》裏这样描述:“茶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夜市于大街有车担浮铺者,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茶起之时,需奏乐鸣鼓,非同寻常。”明《西湖游览志》称:“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未若龙井茶之清馥隽永也。”清乾隆下江南时,曾到龙井胡公庙。品茶后,赞不绝口,遂封胡公庙前18棵龙井茶树为御茶。龙井茶叶由此声名大振,盛誉久享。

  杭州余杭区的径山寺,处於山峦重叠,林木葱笼的西天目山中。宋孝宗御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号称“江南禅林之冠”。清康熙书寺名“香云禅寺”。径山环境幽静,树林密布,流水潺潺。径山寺建于唐代,是读佛、论道、参禅、品茗的.好地方。青山绿水品香茗。佛教中的参禅悟道,实际是“闭目静思,修心养性”。坐禅允许饮茶。唐宋时,佛教兴起,香火日盛,以茶助谈,以茶助经,参禅悟道,成为一种风尚。茶与佛,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春季,径山要举行茶宴,由法师亲自主持,然后献茶於僧客。僧客接茶后,不能立刻饮下,而是闻香、观色、再品茶,而后方可评论茶品;再谈经论道。到了明清时期,进山品茗论道者日众,影响甚至远播海外。日本禅师亲自到径山寺拜师取经,他们将径山的茶宴形式带回本国。据考,日本的茶道就是源自径山。

茶文化4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人类从发现并利用茶开始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自茶产生之日,茶就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茶,可雅可俗,兼容并蓄的品性,透射出了强大的亲和力,使得她以自然物升华为文化物。古今文人雅士大都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茶适应了文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理想追求。晋代张载是这样盛赞茶的品性,“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茶也是文人雅士宣泄心中沉郁,浇开胸中块垒,甚至激发文思,助诗兴,浮想联翩所不可或缺的饮品。难怪诗人白居易每次睡梦初醒时,必饮茶一盅,竟有“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之感。

  几千年来,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也是一面镜子,折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约在公元前的2730-2697年,即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茶叶为神农氏所发现和作药用。饮茶之风兴于周朝,嗣后传播开来,并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记载。到了东西两晋,茶事更为兴盛。南北朝以后,朝廷贵族设宴皆摆设茗饮。

  饮茶之风在唐朝全面盛行。一代茶圣陆羽,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他涉足百家经典,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茶研究。为此,他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辗转于江南,考察名茶胜水。于唐至德乾元年间,写成了《茶经》。该书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称颂,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成为茶文化的经典之作,是茶文化的精华。陆羽对茶的起源、种植、性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茶具用水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及所作的详尽记述,无不精美新奇,令人叫绝,叹为观止。陆羽毕生的心血用于研究与弘扬茶文化,造福了人类,带来了茶文化研究的勃兴。

  饮茶在宋朝极为盛行,而且逐步引入文人雅事,与琴棋书画结合,同诗词歌赋相融,使茶文化日臻完善,茶事更富情趣。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福建廖刚在所著《世采堂诗集》中有一首《诗韵卢骏给事试茶》曰:“春容未动柳梢头,宠赐初惊远自瓯;蟹眼翻云连色起,兔毫抉雪滞香浮。出尘香味端难品,无渣肝肠可耐搜;青锁夜长应不寐,珊瑚重见万金钩。”诗人不仅描绘了饮叶入水后如“蟹眼翻云,兔毫抉雪”,同时也把大叶茶的色、香、味描写的活灵活现。

  明清时代,人们对茶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清代乾隆皇帝是一位好茶的帝主,他六下江南,四次幸临西湖龙井茶区,留下了许多茶诗。年近八旬的乾隆拟退位时,近臣劝谏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笑答:“君不可一日无茶。”

  现代人对茶更是情有独钟,如作家老舍。老舍出身于平民,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使他从小就熟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欢流传于市井和茶馆的曲艺和戏剧。每当他路过茶馆,总要瞧一眼或稍作驻足。后来有了条件,就经常独自或和朋友前往茶馆,并构思成了他的成名之作《茶馆》。老舍的《茶馆》是新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反映了清末至民初50年间茶馆的变迁,针砭时弊,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中华茶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其内涵主要包括茶艺和茶道两个方面。茶艺是对茶叶色、香味、品饮技艺的研究鉴别,对冲泡、品尝等技艺的`探究,对茶具的鉴赏。茶道是指人们通过对饮茶而产生的精神体验和思想升华,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茶道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它巧妙地吸收融合了“儒、道、佛”等各种精神因素,使不同阶段的茶文化呈现各自不同的追求和标志性特质。它一般包括饮茶艺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学术文献、茶具艺术、语言文字和名人茶事等。茶与特定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呈现和表征,也较多地表现为茶道,如风土人情、茶礼仪式、社交娱乐、神话传说、民族茶事、茶政茶法等等。茶艺和茶道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只有讲究茶艺和茶道,才能在品茶中得到充分的享受。

  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跨越国界,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普天同饮的茶来自东方,吸收当地习俗文化,从而形成世界各地特有的茶文化。中华茶文化传播海内外。中华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靓丽的明珠,出版、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茶文化5

  摘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茶文化就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尤其突出的一种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藏。中国茶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将其完整的进行传承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为了能够让茶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传承途径,其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茶文化的传承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本文就高校音乐教育在中华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中华茶文化:传承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以来,人们在谈起茶文化的同时,都会联想到茶香以及采茶姑娘的婀娜多姿,记忆中会不由自主的浮现一种十分安静的环境。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茶相关的音乐也逐渐被人们了解,人们在进行饮茶的过程中会聆听相关的音乐,以此来提升品茶的意境,让自己能够更好的体会到茶的内涵。久而久之,茶文化音乐就逐渐的诞生出来,并且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逐渐的壮大。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一种能让人的灵魂受到升华,与音乐更加贴近的教育,而茶文化也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升华。因此,当高校音乐教育与茶文化进行联系融合,就更加能够让受教育的人的心灵和身体得到满足,让教育的效果得到更好的提升。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对于茶文化的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十分的久远,早在神农时期茶文化就出现了,到了汉朝时代,茶逐渐地流传于民间,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从这以后,茶就受到很多文人的喜爱,他们也将茶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茶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之后,成为如今被大众认同的茶文化,变成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如今,茶文化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需要我们为其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同时将其更好的进行传承。

  2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

  2.1传统茶文化的流失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许多文化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其中茶文化也面临了这样的问题。如今,人们对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虽然有部分的人一直在为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而努力着,但是他们的努力却很难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大多数人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为了追逐生活,无法停下脚步来对茶文化进行品味,对其进行传承。因此,面对茶文化的流失,大多数人都是漠视的。高节奏的生活使他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久而久之,对于茶文化这种需要静下心、慢下脚步来进行品读的生活状态,已经不能被他们所接受。

  2.2外来文化的入侵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更加频繁。同时,由于中国表现出来的开放,接纳的大度,使得许多的外来文化进入到了我国。这也为我国的茶与文化带来了冲击。尤其是对传统的茶文化,以往人们的日常饮品大多是茶,但是随着外来饮品的入侵,如咖啡、牛奶等,使得人们的选择就更加的多样化,并且因为大多数人对外来饮品的好奇与推崇,导致茶这一饮品逐渐的被人们遗忘,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当前,除了一些老年人外,大多数年轻人对茶的兴趣十分的低,这样的社会情况对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好的。长期下去,当这一代老年人不在之后,我们的茶文化也许就真正的消失了。

  3茶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的特点

  3.1促进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每个大学生都有着不一样的民族精神,因此茶文化的传承和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互利的。每个地区的茶文化都与音乐有相应的联系,就像茶歌、茶戏、茶音乐的产生等等,因此,许多地区的茶文化都有通过音乐进行传承的痕迹,因此音乐不仅可以使得茶文化的传承力度得到提升,而且还可以将它的文化价值进行提升。同时反过来茶文化可以使得音乐的品质得到提升,让音乐蕴含着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而且还可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茶文化中含有的宁静致远的品质。我国的茶文化是一种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文化,因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同时期的茶农们对生活的态度,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学习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不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式来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表达,使得茶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3.2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就需要对其进行音乐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其情感的提升。不管是西方对音乐教育得到理解,还是东方对音乐的评价,无一不说明音乐是促进人们思想提升的艺术。进行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让他们拥有更加崇高的音乐追求,因此我国的音乐种类是十分丰富的,其中的每一种都蕴含了我国的文化内涵。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与茶文化进行融合,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使其在提升对音乐热爱的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的提升其对茶文化的兴趣,能够促进茶文化的传承。

  4高校音乐教育对茶文化传承作用

  4.1一般作用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茶文化传承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是高等教育进行的作用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能够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的人才。因此,将高校音乐教育与茶文化进行融合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就更加懂得进行茶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只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文化传承。其次是音乐教育对人来说,不是简单地让人听得懂音乐,主要作用是让人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这点出发,可以发现音乐与茶文化的价值是非常相似的,两者都可以促进人自我修养的提升。

  4.2实际作用

  音乐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提升人们对美的欣赏,提升想象力等等。增强高校的音乐教育能够让人们更加的感受生活,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它可以创造更好的生活领域。音乐和茶文化的交流能够使得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4.2.1增强人们对美的感受

  相信看过茶艺表演的人都对其表演的感觉十分的喜爱,当表演者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可以从他们那浑然天成的表演动作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并且通过配乐的熏陶,让听众真正深入到茶文化中蕴含的宁静淡雅的意境中。同时在音乐中融入茶文化,能够让人们在倾听音乐的时候,可以享受到品茶时的淡泊,静雅,使其对美的感受更加深入,然后逐渐的融进音乐所创造的意境中。

  4.2.2更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不仅仅是茶的表演,还有与其有关的歌曲和作品。这些其他表现形式与茶表演不同。他们更关注音乐的组合。通过音乐表演,观众可以深入地感受到日常的茶叶工作,传达出乐观的态度。表演者将愉快的心情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它展示了茶文化的历史,展现了茶文化的特点。茶文化和音乐呈现出某种潜在的融合状态。此时,茶文化音乐已经超出其意义,因为茶文化有了全新的含义,也为茶文化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这也反映了茶文化从音乐教育中传承的特点。

  4.2.3向世界展示中国茶文化

  中国人一直有喝茶的嗜好,并且很注意这一点。中国人关注饮茶的艺术理念,在评估茶的艺术概念之前,他们应该在更加和平的状态下喝茶。当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喝茶来让他们的紧张情况更加放松。音乐的神奇之处也在那里,听音乐的人经常感受到音乐的效果。当我们喝茶的时候听柔和的音乐,会让饮茶的意境更加唯美,让人的心情平静的更快。音乐与茶文化的结合也有利于推动中国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音乐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音乐触及茶文化的艺术界限,然后让世界人民了解茶文化更深层次的意义。人们将更加热爱中国文化,更多地爱中国,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将中国文化输出到世界,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5结语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对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以上描述的之外,还有许多的意义。音乐也属于文化的一种,将茶文化与音乐进行融合,可以让茶文化通过音乐传播得到发展,可以通过音乐,让世界都了解到中华的茶文化,了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现阶段,中国的许多优秀文化由于缺少传承途径,正在逐渐的消失,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因此为了能够将更多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承,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途径对其进行传承。就像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进行中华茶文化的传承一样,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文化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璐拳.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及应用[J].福建茶叶,20xx(5):44.

  [2]庄严.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融入与应用分析[J].福建茶叶,20xx(2):11-12.

  [3]陈文贞.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4):78-79.

茶文化6

  一般说来,全国被划分为四大茶区,分别是西南、华南、江南与江北茶区。而华南茶区内有五个省区:即两广、海南与福建、台湾。这一区域是中国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区,品种资源丰富,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产业工艺涵盖了中国茶的六大类:红茶、绿茶、乌龙、花茶、黑茶、白茶。尤以半发酵茶品质优异。

  尽管这五个省区同属华南茶区,福建与台湾的茶,则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福建与台湾的名茶

  福建省位于祖国大陆东南,福建的纬度,从北到南,约在北纬28度与北回归线之间。台湾则在25-20度之间,与福建隔海峡而相望。两地同属亚热带型气候,多山多雨多丘陵。经专家考证,北纬30度以内,特别是25度附近,是最适茶叶生长的地区。

  台湾省的全境皆产茶。东部有台东的鹿野与花莲的瑞穗,是近年新兴发展的茶区,这个地区的茶产业与休闲农业结合,主产清香型乌龙。中部,则以南头鹿谷的冻顶乌龙最为有名。此地茶园开发较早,制茶技术纯熟,有近二百年历史。在海拔800米的山区,终年云雾缭绕,产制醇香幽雅的冻顶乌龙。而通往阿里山海拔1000-2000米沿途,则有高山茶园,产制量少质优的高山茶。台湾的南端,也有佳乐风景区的港口茶,还有金萱茶。北部,自然是重要的产茶区,有著名的文山包种与木栅观音。

  福建省则更不必说,八闽名茶中,单是乌龙茶,就有永春水仙、佛手、色种、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黄金桂、漳州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漳平水仙、闽北水仙、正山小种、武夷奇种等。

  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福建与台湾的名茶,都是以乌龙茶为特色的。按我们大陆所说的乌龙茶类主要有:水仙(武夷水仙、闽北水仙、闽南水仙、),乌龙(福建乌龙,台湾乌龙、),铁观音,奇种(武夷奇种),色种(闽南色种),包种(台湾包种)。但在台湾,我们所说的乌龙茶则以青茶类来论。因为乌龙茶这三个字,在大陆,是半发酵茶的代名词,特指一种制茶方法,是绿、红、乌龙、花、白、紧压茶六大种类中的一种。而台湾,“乌龙茶”则一定指用乌龙品种的茶叶做的半发酵茶,归青茶类。所以有“冻顶乌龙”、“玉山乌龙”的名称,而其他非乌龙品种的半发酵茶则不用乌龙的名称,如“阿里山珠露”、“金萱”“冻顶梅”等等。

  闽茶传入台湾交流与隔绝

  福建省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福建产茶最早的文献记载,见诸南安县丰州的莲花峰摩崖石刻。比陆鸿渐的《茶经》一书还要早三百多年。而台湾近二百年来所产制的乌龙名茶,如文山包种、冻顶乌龙、木栅铁观音与高山茶,其品种则皆源自福建。

  从历史上看,台湾茶叶生产的创始者,都是从福建移居台湾的先民。

  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三年(1798年),安溪人王义程在台湾把乌龙茶制作技术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创制出台湾包种茶;台湾南投县的冻顶乌龙,是在清咸丰五年(1855),举人林凰池往福建科考之后,从武夷山带了36株乌龙茶苗回台,种植于鹿谷山区的;木栅铁观音,则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安溪萍州村人张妙回省时,引进纯种铁观音,在木栅的樟湖山试种成功的;关于包种茶的另一种说法是:1881年,泉州人吴福源在台湾创制包种茶回销内陆,开创了包种茶的先河。

  因而,近两百年来,由于闽台两地的这种文化地理与血缘关系,台湾早期茶叶,不论品种及技术,几乎都来自福建。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台茶因政府大力扶持,在福建传统乌龙茶的制茶工艺基础上,最早以“先进”名义进行一系列的机械化革新,将茶叶的品质与工艺,市场与观念,都大幅度提升到一个高点。

  闽台两地的茶产业与茶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然而现在,台湾乌龙与福建乌龙,无论外形、香气与滋味,均有不同。这里面有一定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与技术交流阻障的原因。

  有一个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即台湾茶界一直与日本、韩国有茶文化的.往来交流,而与一水之隔的大陆,特别是茶种品质相近,地理、文化相似的福建茶文化交流较少。两岸茶文化的当代交流,起于1988年台大教授、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先生返乡省亲。而大陆茶人访台,则在1993年由浙江茶文化交流考察团力拔头筹。

  闽台行为茶文化大同小异行为茶文化是人们在茶叶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如:“吃讲茶”,“施茶会”,将乐的“擂茶”,畲族的“新娘茶”,茶礼、茶俗及茶艺等表现形式。比如在拙作的长篇小说《铁观音》中,就写了安溪茶艺冲泡的十六道程序:山泉初沸、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孟臣重淋,若琛出浴、玉液回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汤赏色,喜闻幽香、初品茗汤,再斟玉液、品啜甘霖。当然,也有称八道、十八道或二十二道的。

  同样,当今的武夷茶人也在继承和发展历代茶人茶艺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共二十六道程序。这二十六道程序除品茗之艺,还把赏景、观艺、听琴等等融为一体,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比如说茶王赛,两地都隆重地举行过。茶王赛的源头,应该来自古时的斗茶或茗战。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就有精彩描述:“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寄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这首诗浪漫壮丽地描绘了武夷斗茶的宏阔场面,也道出了武夷山北苑皇家贡茶的地位。

  同样,闽台两地冲泡乌龙茶的茶具、茶艺表演,基本上是相同的。一般来说,品饮高中档的乌龙茶,两地茶人都会备好一套专门茶具。过去,最为精致的茶具是“潮汕四宝”:玉书、孟臣罐,潮汕炉、若琛杯。现在,饮武夷岩茶或包种茶,精美的紫砂壶还是必不可少的一宝。而现代的铁观音,由于向清香型发展,闻香赏色是品饮过程中不可少的程序之一,所以大多改用白瓷盖碗。台湾茶艺,用具主要有紫砂壶、龙凤杯、茶巾、茶荷、茶盘等等,当然,为了闻到乌龙茶独特的香味,还特别发明了一组高且细的闻香杯。归纳有十八道茶艺程序:恭请上座、焚香静气、火煮山泉、春江水暖、鉴赏佳茗、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孟臣淋漓、提壶灌鼎、凤凰点头、若琛初浴、对饮成双、天地合一、珠联璧合、奉茶敬客、喜闻幽香、细品佳茗。

  据说,闽南茶乡的某些茶歌,和台湾的词曲完全一样。多为七言四句一节的闽南方言歌曲。另外,婚姻茶俗、敬佛茶俗等方面,闽台两地也有相同或类似的地方。1937年的《安溪茶叶调查》一书中载:“每一人家,有一茶壶,壶以久为贵,以小为上。”早年,台湾老人家也时常拎着小茶壶到外串门聊天。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台湾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先大陆一步地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功夫茶品赏。

  茶道还是茶艺?

  心态茶文化,就是对茶的精神认识及价值观念,这是从饮茶的物质、行态文化上升至哲理高度,也是茶文化的核心与最高层次。

  谈到这个方面,大家都会想到日本的茶道,即和、敬、清、寂。从术语的概念上讲,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有茶道、茶艺、茶德、茶礼等等提法。古人说: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另外,古时的茶文化,常常是一种人文观的茶文化,多在“儒、道、禅”。而如今,茶已是千家万户必不可少的待客之物与健康饮品,所以,我个人认为“茶艺”的说法,也许更合于中国现代茶文化的意境。

  而从闽台两地茶文化现状来看,也以称茶艺的居多。中国江浙及江浙以北,对茶艺的概念则淡化的多。已故的浙江农大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的主张是:发扬茶德、妥用茶艺。

  茶文化的悠久历史自然在大陆,然而“茶艺”一词,最早却现于台湾。1978年台湾茶文化复兴,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建议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时,使用“茶艺”一词,于是有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协会”等组织协会。而后各种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也被广泛接受。后来传播到福建及大陆其他地区,尤其吻合福建的功夫茶文化。

  以“和”为主的茶文化精神

  1982年,台湾的林荆南教授将茶艺的基本精神概括为“美、健、性、伦”四个字,即是:美律、健康、养性、明伦。然而这四个字单单从字面上讲,让广大普通百姓很难一下联系到茶,必须对这四个字做具体解释。所以后来,台湾的范增平先生又提出中国茶艺的根本精神是:和、俭、静、洁。其中含义不难理解。

  在祖国大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回归,许多专家、学者也开始总结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如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的《茶文化浅议》中,则明确主张了“茶德”的提法。即:廉、美、和、敬。

  而另外一些专家则提出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或“清、静、和、美”“静、正、清、圆”四字表述。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中国茶礼或中国茶道的概念。我在拙作茶文化小说《铁观音》中,则按安溪习俗描述了茶艺的“礼、纯、雅、和”精神。

  总而言之,概念的归纳虽不尽相同,主体精神还都是接近与相通的。特别是大陆与台湾,许多学人都提到了“和”字,这是中国文化意识的集中体现。和的内涵非常丰富,意味了天、地、人,意味了宇宙万物有机统一与和谐。我个人认为,“和”应是中国茶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同时也应该加上内省的“正”或“清”字。

  普洱茶区彝族民俗

  1990年全区彝族人口37.6万人,西双版纳州彝族人口3.9万人。彝族有热情好客的传统风尚,每当客人临门,主人便沏茶、敬烟、热情招待,态度亲切。

  思普区的彝族支系有阿列、蒙化、倮倮泼、香堂、聂苏、拉乌等。在景东、镇沅、景谷、普洱、江城县等均有分布。日常生活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各家都要到田头地脚,摆上米饭、茶酒、鸡肉、插上香火,献祭天神、地神和五谷。阿列人谈婚提亲过“火龙酒”后,男方家要用上烟、酒、糖、茶、肉和衣服等礼物到女方家吃“定亲饭”。蒙化人吃过定亲饭后的婚礼聘礼中,男方除要拿一头百斤以上的“过礼猪”给女方外,还要2坛酒、60斤大米、8样蔬菜、2斤茶及盐巴,来和亲娘的嫁妆。蒙化人种茶叶,过去有冬季借钱待次年春季用春茶抵还之俗。倮倮泼说亲“合八字”合上后要带一只鸡、一丈六尺布、米、酒、肉、茶、烟等礼物到女方家“认亲”,女方家请吃“定亲饭”。

  香堂人的丧礼是在亡人灵柩前,要献祭茶、酒、饭、祭司“朵溪”在“献饭调”中念有唱词:“要吃东西你来接去,左手拿羊血羊肉,右手拿饭、茶、酒,要吃多少带多少,拿到按板(镇沅),拿到景东,拿到大理,拿到凉山,拿到西麻地方煮吃去,拿去后就不要再回来。”彝族民俗里,多有茶贯穿其中。

  基诺族凉拌茶

  基诺族喜爱吃凉拌茶,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法,基诺族称它为“拉拔批皮”。

  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成,具体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制作时,可先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后放在清洁的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止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所以,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更确切,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吃米饭时当菜吃的。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

  大理白族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瑶族、侗族打油茶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一般经过四道程序。

  首先是选茶:通常有两种茶可供选用,一是经专门烘炒的末茶;二是刚从茶树上采下的幼嫩新梢,这可根据各人口味而定。

  其次是选料:打油茶用料通常有花生米、玉米花、黄豆、芝麻、糯粑、笋干等,应预先制作好待用。

  第三是煮茶:先生火,待锅底发热,放适量食油入锅,待油面冒青烟时,立即投入适量茶叶入锅翻炒,当茶叶发出清香时,加上少许芝麻、食盐,再炒几下,即放水加盖,煮沸3-5分钟,即可将油茶连汤带料起锅盛碗待喝。一般家庭自喝,这又香、又爽、又鲜的油茶已算打好了。

  如果是打的油茶作庆典或宴请用的,那么,还得进行第四道程序,即配茶。配茶就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食料,先行炒熟,取出放入茶碗中备好。然后将油炒经煮而成的茶汤,捞出茶渣,趁热倒入备有食料的茶碗中供客人吃茶。

  最后是奉茶,一般当主妇快要把油茶打好时,主人就会招待客人围桌入坐。由于喝油茶是碗内加有许多食料,因此,还得用筷子相助,所以,说是喝油茶,还不如说吃油茶更为贴切。吃油茶时,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热情好客的回敬,赞美油茶的鲜美可口,称道主人的手艺不凡,总是边喝、边啜、边嚼,在口中发出"啧、啧"声响,还赞口不绝!

  纳西族的油茶罐

  中甸与丽江交汇的金沙江河谷地带,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既喝罐罐烤茶,又喝他们传统的油茶。即便是罐罐烤茶,也加一点用铁勺烤红的食盐。受罐罐烤茶的影响,油茶也分为两种,一种用烤茶,一种不烤直接用茶水与羊油、红糖在一个椭圆型的小陶罐里,两手掌心搓动一根带节枝的竹棍搅动。搅动前,雪白的羊油先在小石臼里捣碎。随南诏打仗迁移过来的其他民族,大都喝罐罐烤茶。在一户纳西人家,几个中年男子在行猜拳令,每次说完“包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娃娃一火塘”,接下来对猜数字,“两个、两个一火塘,五个、五个一火塘,八个、八个一火塘……”火塘边有一个烤茶陶罐,输家罚喝酒,喝了酒,是要用茶叶来醒酒的。

茶文化7

  茶不醉人人自醉,醉的是惬意,醉的是舒心,醉的是那人生百态与世间冷暖。

  著名作家宗璞在《风庐茶事》中写道:“饮茶要谛应在那只限一杯的‘品’,从咂摸滋味中蔓延出一种气氛。成为‘文化’,成为‘道’,都少不了一种捕捉不着的东西。而那捕捉不着,又是从实际中来的。”

  品茶,真正的内涵便是品生活。有了这一个“品”字,生活就有了味。甜也罢,苦也罢,人生的酸辛,就从这“寻常茶话”中透现出来。

  朱竹坨在《扫花游·试茶》词中说道:“培香气,袅一缕早烟,人静门闭。”“清话能有几,任旧友相寻,素瓷频递,闷怀尽矣。”这里似道出了饮茶的两般境界。其一:雷震春山,谷雨初晴,独处于清室,嫩芽初试。以止水之心,而舌头之味,鼻观通神,是为自得其乐。其二:知己二三,活火新星,剧谈半日,畅叙款曲,此则阖座怡颜,这是文人的雅趣。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可见茶之文化由来已久。品味茶趣,知晓人生,境界亦如此。

  一杯香茗在手,观其色而知苍生万物,品其味而晓人世沉浮者,寥寥无几。而这样的人又往往都是白发苍苍、仙风道骨般的长者。他们经历了人世万变,沧海桑田,已然臻致妙明真心。举杯把盏之间,万物已了然于胸。他们,可能过多的并不在乎茶的`优劣,而是那一份恬淡雅静的心情。

  国人爱茶,一日不可无此君。沏茶敬茶是待客饷宾迎亲会友不可或缺的礼节。每到一处,主人除了给你介绍山水胜迹,少不了要让你品尝当地的名茶。一杯热茶端上来,自然有种心灵的沟通,感情的融合,一切尽在不言中。

  茶是平淡温和的,不像酒那样热性张扬,也不似咖啡浓艳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韵味、品位可与玉与水晶媲美。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和中国人主张中庸之道,养心养情之说相契合,茶自然是国人的所癖所好。

  茶为神树,一身清正,忌俗、忌尘、忌噪音、忌油腻、忌膻腥,她是天地日月孕育的精英,呼吸山岚云雾雨雪之清。或是沏泡在壶中,抑或是收藏在罐里,虽然经历采摘、揉搓、滚煞、烘炒、气蒸等多道工艺,她都是一个活的生命,只要一遇到水,她就演绎生命的精彩,释放生命的本色,让你体味生命的原味。因而,她对水质、水温的要求极高,唯有地母之乳、名山之泉、天落雪水才能和她匹配;火之过燥,沏之过急,闷盖过久,都得不到茶的真味,只能闻到烟火的熟汤气。

  如今,喝茶花样迭出,又是柠檬,又是玫瑰,又是茉莉,又是菊花,都失去了茶的本色,把茶的清纯幽香,涩中回甘,沁心润肺,两腋生风,耳目清亮的体验全都丢失了,那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喝茶。

  喝茶,是种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滋润,三五好友,假座山水之间,选个幽静茶馆,泡上一壶阳羡雪芽、太湖翠竹、茗鼎名茶……慢慢等待,细细去品,让你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让你矜持的神情放松开来,然后你嗅到飘逸的茶香,看到叶片在杯中自在沉浮的姿态,于是你注意到窗上的竹影摇曳,听到高树的鸟鸣,于是你的思绪变得清新而高远,怡悦的快感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这时,神茶在你不知不觉中助你进入“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境界。

  喝茶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里那庸懒的阳光。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待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颇多感慨:茶要沸水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经历磨练后才能坦然。滤去浮躁,沉淀下来的是深思,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时的疲惫冷漠。孰能不醉,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是夜的芬芳,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文化8

  “茶禅一味”的真有人说:茶文化属于农耕文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我以为此论大谬。在我看来,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但不会消亡,相反,还会发扬光大,为什么?因为茶无论作为一种饮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刚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所缺乏的。

  其一,茶是沟通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与最基层的民间文化的一座桥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说法,叫做“琴棋书画诗酒茶”,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七种修养,属精英文化的至高境界,其中有茶;在中国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叫做“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开门七件事,其中也有茶。茶在两种文化层面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唯一的,因此也是不可替代的。事实上,茶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扮演着沟通高雅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特殊角色,它能使文人们多几分民间情怀,也可使百姓们多几分文人情趣。这实在是一个很可爱的角色。

  其二,茶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新剂,是改善人际关系的调节阀。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处于极度紧张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人们变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冷漠。在这种情势之下,以茶会友、客来敬茶等传统民风,便显现出特殊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往往内心浮躁,充满欲望,当此之际,一杯清茶正可以清心醒脑,涤除烦燥,使心情恢复平静。可以说,茶是最适宜现代人的“时代饮品”,它可以使许多现代人的“现代病”不治而愈。

  其三,茶是世俗生活与宗教境界之间的中介体。佛教与茶的关系堪称水乳,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如何一味?首先是渊源有自。茶之兴,得益于禅。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可见,茶的驱除困魔的功效,恰好为禅家所利用。而“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又多产好茶,近水楼台,茶为禅用,也是顺理成章。但是,光有渊源还不够,茶禅之所以能够一味,还有更深的禅机。禅宗讲究顿悟,顿悟强调的是“当下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恰恰就在这一点上,禅与茶“神合”了。想想看,茶的滋味,谁能准确地描述出来?

  恐怕是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体验。这,不就是禅理吗?所以,禅宗常说一句话,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你手捧茶杯,欣赏着一片片翩然下坠的茶芽,品味着集香甜苦涩诸多味道于一身的茶汁,体验着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境时,你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一种“虚融淡泊”的'心情呢?那或许就是“茶禅一味”的真谛吧?

  本来,茶是属于凡人的,却被赋予如此浓重的宗教色彩。我相信,在现代社会,恐怕再也找不到像茶这样具有宗教特性的神奇的物质了。

  其四,茶是通往诗化生活的重要媒介。现代工业文明带给人类的最大缺失,是使我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远离绿色,远离诗意。现代都市把市民分隔在一个个钢筋水泥所建造的“笼子”里,割断了人类与山水田园的联系;现代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只能是促使人们想出越来越多的点子向大自然索取,向人类自身索取,致使人们同机器越来越亲密,同计算机越来越亲密,却与我们生存其间的大自然、与我们的同类越来越疏远。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我们追求现代化,就是为了换来人与人心隔壁垒,越来越像机器一样单调、呆板吗?”这种情况已经引起西方许多智者的担忧。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就此提出一个有名的命题,叫做“人需要诗意的安居”。这成了许多发达国家的人们一心追求的理想境界。今天,中国各地(包括台港澳)茶文化的勃兴,恰好反映了中国人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和社会的急剧转型,迫切需要以某种具有示范作用和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来平衡民族的心态,净化和静化人们的心灵。这个文化符号,可以是中国书画、可以是气功、可以是京剧,但是,我认为最广泛和最典型的,莫过于茶——茶是最容易诱发诗意的精灵,它与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等艺术形式自古就是相通的,无论哪种艺术形式与茶融合,都可以平添几分诗意,使人脱俗近雅。

  其五,茶是东方伦理和东方哲学的集中体现。中华文化非常重视将伦理道德渗透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而茶恰恰充当了这样的中介。日本茶道讲究“清、静、和、寂”;台湾的“紫藤茶艺”讲究“正、静、清、圆”;中国茶学大师庄晚芳教授提出的“中国茶德”讲究“廉、美、和、静”……这些精辟的概括,无不体现了东方人在茶身上所寄托的理想境界。它们是茶德,是伦理,同时也是哲学。周渝先生曾提出中国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耐人寻味的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临终之前口述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所作出的最大贡献,他说:“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指“天人合一”——引者注)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并强调“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钱先生的这段话被中外学术界称为他的“文化遗嘱”。我在这里并不想把茶文化抬举到不适当的高度,但是,在体现“天人合一”这一点上,茶的确是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层次。

  现代人如果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以上五点,自然会做出自己的一个理性选择,那就是如当年赵州僧人所倡言的:“吃茶去。”

茶文化9

  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对茶都有不同的见解和意义,对茶文化的传承和意义也自然不同。

  土家人是具有博爱精神的人,即使到了今天的现代社会,他们也依旧崇拜大自然。比如对于茶叶,他们就视为灵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因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独特茶文化。

  一是敬茶。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即玷污茶神。抓茶叶要“净手”,即先洗手然后才能抓茶叶。这既是对茶神的敬重,也可防止污染茶叶。“茶不欺客”,倒茶的时候,得依照一定的顺序,一杯一杯端给客人,不掉一人,哪怕是抱在怀中的婴儿,也得问问大人一声“喝点茶”。“茶棍儿立,客未齐”。即在倒的茶杯中,若出现倒立的茶梗,预示着客人还没到齐。若出现的'茶梗悬浮,表示客人到齐了。在对茶园的管理上,无论是种茶,摘茶,他们都有自己的讲究。“阳坡的木瓜阴坡的茶”。“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无人摘”。“头道香,二道涩,三道好喝无人摘”。最神秘神圣的,则是用茶水敬神灵。比如除夕敬亡灵、敬财神、灶神等等,都得用茶水。茶水乃是打通阴与阳之间、天与地之间、虚与实之间的中介物。通过茶水,今天活着的人在精神上与先祖进行了沟通,与神灵进行了沟通,实现了天人合一,获得了至高境界。

  二是独特的泡制方法与享受。土家人的茶具不同一般,泡茶的茶罐为专门烧制的土罐,即喝烤罐茶。先架上昂昂大火,一边烧开炊壶的水,一边将茶罐放于火上烤干,等茶罐发烫了再放进茶叶,边摇边烤,直到满屋子溢出茶香,才将炊壶的开水倒上少许“发窝子”。“窝子”发好,然后再将茶罐里注满水,温火缓烤,煮出茶汁。这样泡出的茶特别香,喝上一口可以让唇齿间的茶香保留一整天。喝茶也有特别的喝法。“头道水,二道茶”。“头杯渣,二杯茶”。茶一般要喝第二口,第二杯,而喝茶也要喝出响动,深吸气,不仅要让茶香在嘴里多回味,而且得把茶香深深地吸进肺中,让五脏六腑都得到享受之后,再吞下去。

  三是独特的茶礼。土家人的茶礼繁多,就家庭的茶礼来讲,饭前的小吃叫“吃茶”,待客有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等,别人结婚、做寿或是生了小娃整酒席叫“吃茶”,给人送礼叫“茶礼”,新媳妇进门后的第一天早晨得给公爹公婆各敬一杯茶,公爹公婆受下这杯茶后要回礼,这个礼便叫“茶钱”。但仅仅局限于家庭内的这些茶礼,不管有多么繁杂多么讲究,那终究也是“小儿科”。土家人最高贵的茶礼,则是“施茶”,即在稻场边放上一缸茶水,并放上杯子或碗,让过路人随意取用。土家人信奉“积德有德在”,认为“施得三年茶,不生娃也生娃”,因而这种施茶习俗一直保留至今。

  透过土家茶文化,让我们看到的是土家人的精神世界,看到的是土家人的博爱精神。博爱乃人间大爱,爱亲人,爱朋友,爱人类。这种博爱便叫天地精神,即为孕育万物不为己有,永远只有给予而没有获取。

茶文化10

  儒家以茶养廉

  茶在与道家神仙思想发生联系的同时,也与儒家思想结缘,引领了当时人们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穷独达兼、勤俭节约”,深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精神生活,并与品茶融合,从而开启了“以茶养廉”的茶文化传统。

  与当时的奢侈之风相比,很多人以茶来明志,表现自己的节俭,诸如陆纳以茶待客,齐武帝以茶祭祀,桓温以茶下饭等。

  当然,在当时的风气下,茶之所以被视作一种节俭生活的象征,不仅是因为它被社会上层和下层普遍饮用,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价格便宜。

  也就是说,茶与“俭”这样一种品德建立联系,不是由于茶所特有的物质属性,而是由于茶的社会属性,即茶在市场上的价格所决定的。

  其间的推动促进,还要归功于深受儒家熏陶的高雅人士,正是他们把茶的社会属性与儒家“穷独达兼、勤俭节约”的思想联系起来,从而开启了儒家“以茶养廉”的茶文化传统。

  至此,茶作为饮品,结缘中国传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标志着茶在历史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萌芽。

  喝茶重心态品茶文化心境

  中国人爱茶,就像西方人爱咖啡一样。喝茶也有一定的讲究,每次喝茶,特别刚买回来的茶叶,不同心态在品的感觉上是不同的,这就是中国普洱茶网要说的喝茶心态的重要性,如果心情不好,喝什么茶就没了滋味,而好心情是品好茶的关键,体味中国茶文化的心境能让喝茶变成对身心都非常有帮助的习惯。

  喝茶有利身体健康,现在人们食用酸性食品过多,茶碱能起中和作用,加之茶叶还含有维生素、氨基酸等物质,甚至还含有许多目前科学尚未认识的有利人体的元素。

  要不,每天喝一百杯茶的老茶人张天福,不仅动作利索,思维敏捷,而且一百零一岁了还娶妻结婚哩!

  前几天信阳茶叶网发货的一个外地朋友反馈意见来,说喝茶今天感觉好,昨天感觉不好,同样的茶为什么喝的感觉不一样呢,原来昨天茶叶刚收到,心情急切就冲泡,担心信阳茶叶网的茶叶质量,因为心境比较着急、烦躁和担忧,导致品茶时候口感总是有点不满意,今天他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喝同样的茶,感觉非常值得,越喝越值,这样的情况您是不是也有过?

  喝茶心态非常重要,用平和心去品茶,才能品出茶的清香,而不稳定的心情是喝茶的大忌,想品茶先平静心态,喝好茶要有好心情就是这个道理,微闭着双眼品味茶香,是每个品茶者都爱做的习惯,可见心态对喝茶来说是多么重要。

  同样喝茶喝的是口感,而品的是茶文化,茶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喝茶对身体好另外也可以培养气质,以前都是老人爱喝茶,现在中年人喝茶的更多,就信阳茶叶网里购买信阳毛尖的消费者统计来看,爱喝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真的去品茶的却很少,一般年轻人喝茶目的明确,利用信阳毛尖的功效与作用,比如减肥,美白,抗辐射等等,这样就歪曲了喝茶的真实涵义。

  喝茶是对一个人心态调整的培养,是对生活态度的转变,是对忧虑和烦恼的控制,不论什么茶,其味苦涩香甜,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一定是喝出不同的`味道,品出不同的意会。而在人际管理里,倒茶礼仪能培养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常喝茶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茶,一种树叶、大众饮料、天然饮品而已,是喝的,甚至可以说茶就是为喝茶的人服务的。而平常的心情就是喝茶最好的时间,心态的调整是喝茶最能让人转变的动力,喝茶不是非要喝出来茶文化,只要喝出来好心情其实也就把喝茶已经当成了文化。

  一般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如果有朋友就分享,这样都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喝茶心态很重要,喝茶是为人体健康服务的,不要太累,特别不要对茶要求太多,在要求的同时,你心态已经有点忧虑,而忧虑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茶文化11

  7年前,舒小红在武汉华中农大读大二,发现学校周边餐馆众多,却缺少符合重庆人口味的川菜。于是,她找了一个学校周边门面,从重庆请了一名川菜师傅,开了一家川菜馆。经营最好时,一天营业额达到五六千元。如今27岁的她二次创业开办的茶馆,生意最好的时候月营业额高达6万多元。

  舒小红爱茶,曾经大学的专业是茶学专业,踏出校门后,她进入北京一家出版社做文字编辑,主要职责就是编撰与茶有关的文字。现在每年都要去福建、云南、广西、安徽和江西等15个省的茶乡进行考察。走访中,她渐渐意识到在故乡重庆,“茶”包含着不可估量的商机。

  初次创业命运掌握在厨师手上

  “每一次成功或失败都是为后面的创业做铺垫。”舒小红说,开菜馆时完全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子来做,当中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第一,自己没有掌握技术,所以生命线完全掌握在厨师的手上。第二,经验不足,当时很学生气,缺乏制度管理。师傅发脾气,就给师傅买水果,买东西来让他消气。这样饭菜的质量也不稳定。

  二次创业结合自己的专业

  第二次创业看似波澜不惊,但创业中的细枝末节,不少人都会遇到。茶学专业毕业后,舒小红先后编过茶书,到过全国各大茶区走访,做过茶业推广,这为她后来的创业,积累下了人脉资源以及更具竞争优势的货源。20xx年夏天,她开始创业。首要问题,资金从哪里来?她拿出自己存下的10万存款,又找父母和亲戚朋友东平西凑30万,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

  放弃工作时父母并不支持

  当舒小红决定回重庆开一家关于“茶”的公司时,做教师的父亲却更希望女儿生活稳定,用舒小红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理解,但并不支持。”

  面对40万左右的启动资金,舒小红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也许是女儿的勤奋和认真让父亲改变了看法,最终,舒小红以字据的方式向家中借款成功,加上“泛海扬帆行动”支持的3万资金,舒小红终于有了一家自己的茶文化公司。

  一次失败的营销却赢得口碑

  舒小红说,营业初期,由于定价系统不完善,他们做过一次失败的营销,却意外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有一次,店里来了三位客人,他们是自己带着茶叶来品尝的,当时我们就说自带茶叶一位10元。”舒小红说,当天客人一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其实这段时间的电费、水费和人工费等成本加起来远远不止30元,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营销。”

  但没想到的是,因为这里环境和服务,几位客人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客源,还与舒小红成为了好朋友。“一次失败的营销和一个良好的口碑,创业者似乎更需要后者。”舒小红说。

  搞培训、学茶艺,年营业额达200万

  除了销售茶叶外,舒小红更多的是以“茶”文化中的精髓和精神来培训航空公司和银行的职员:“我们会教他们茶礼仪和茶文化,培训他们如何沟通。”

  但单单是培训员工和营业茶叶并不能维持公司的运转,舒小红又开始单独培训想要学习茶艺的市民,许多客人不仅自己尝试学习,还带来孩子感受传统文化。

  久而久之,舒小红开始萌生培训孩子的想法。“今年暑假,我做了第一期少儿茶艺培训班。”舒小红说,能将自己的事业做到现在,依靠的是“兴趣”二字。去年,舒小红的营业额已经达到200万,对于创业的后来者,她说:“兴趣是爱好的老师,投入感情做事。”

茶文化12

  摘要:本文首先就职业能力的定义、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说明,接着对当前高校茶文化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就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茶文化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对该领域有所帮助。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养;茶文化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茶文化的发展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在现代社会也面临着断层的危机。为了促进茶文化的传承,不少高校相继开设了茶学和茶文化英语等相关课程,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茶文化人才。然而,近年来高校向社会输出的茶文化人才存在专业水平不强、综合素养不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也足以说明传统的茶文化英语教学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不足之处。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高等院校等人才输出基地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越来越重视。职业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规划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拓展,因而不少专业学科和相关课程会将职业能力培养列入教学目标,而事实证明这种设置对于人才的成长和就业均有着较大的帮助。

  1职业能力培养概述

  1.1职业能力的定义

  从字面来看,职业能力表示个体在从事该项职业时所需掌握的能力。具体而言,职业能力又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部分。其中,一般能力表示任职者在职业场合中所需具备的基础能力,比如语言交流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因素都是任职者所必不可缺的;专业能力表示服务于特定行业的能力,比如茶企任职者就需要具备基本茶学知识和茶文化常识,而茶文化旅游景区导游则需要具备一定的导游知识,茶文化英语教师则需要掌握中外茶学知识和较高的英语水平。

  1.2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能力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十分重视的因素,通常在一些招聘启事中就会相应列出职业能力要求,因而从这点来看,高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职业能力对于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将重心完全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却因此忽视了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的获取,导致自己在求职时难以真正脱颖而出,而这与高校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忽视不无关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多讲述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知识,就会使学生重视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平衡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其次,在专业课程中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职业的专业能力或技能,这样学生在入职时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企业环境。比如,如果茶文化英语教师将涉外茶企作为例子融入到商务英语的教学之中,学生将会提前了解茶企商务英语的注意事项,这样他们在入职时也能够尽快掌握培训内容。

  2当前高校茶文化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国内高校相继开设了茶文化英语课程,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想象中的乐观。针对多所高校的调查资料显示,茶文化英语教学所存在的漏洞和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说明:

  2.1教学目标

  高校茶文化英语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不太明确。一些教师在教授该门课程时,将这门课程作为一般的英语课程对待,他们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词汇即可,这种过于泛化的教学目标显然未将该门课程的特点凸显出来,这容易导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难以真正掌握相关茶文化英语知识。还有的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有着一定的功利化倾向。据我们所知,很多高校要求学生考取CET-4等英语等级证书,而一些茶文化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会将教学重心放在考点、考纲等项目上,且要求学生针对考试内容进行学习,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应试化的倾向。

  2.2教学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茶文化英语的教学内容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严重依赖于教材资料,而未从课外挑选其他材料辅佐课程教学,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讲述英国下午茶习俗时,教师只是根据课程知识加以讲解,而课程知识主要围绕着下午茶的发展历史、文化名人等内容展开,学生在学习完该章节后也只能够了解到较为有限的下午茶知识,无法了解到下午茶习俗形成的文化背景、下午茶的制作手法等内容,因而也就无法对下午茶习俗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2.3教学方式

  高校茶文化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死板。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习惯于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他们将自己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师生在课程中严重缺乏交流沟通,这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对茶文化英语知识提起兴趣。同时,我们还发现一些教师还习惯于“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整节课几乎都是茶文化英语知识的强行灌输,很多学生都是在对茶文化欠缺理解的基础上听取相关内容,久而久之他们对于所学内容也将是一知半解。

  2.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同样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对于评估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和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而言十分重要。然而,某些高校的茶文化英语教学评价却不太科学。教师主要采用期末统一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不知考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仅凭一次考试成绩就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进行盖棺定论是极其不科学的。而且,一些教师在期末测验前的一段时间会给学生划重点,让学生就指定内容进行复习,考试的公平性和可参考性也大大降低。

  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茶文化英语教学改革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高校茶文化英语教学亟待革新。一些教学工作者认识到职业能力对于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经证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茶文化英语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开展:

  3.1重设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应该尽量摈弃功利化心理。教学目标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分设置,比如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只需在课程结束后掌握100-200个相关茶文化英语词汇并能够用英语简单介绍中外茶文化常识,英语基础较好地学生则需要掌握200-400个相关茶文化英语表达、并能够较为详尽地阐述中外茶文化知识,且能够和外籍人士就茶文化内容进行长达10分钟的对谈。这种分类的教学目标设置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尽快明确学习目标。

  3.2优化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加以优化。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权威外文网站中获取国外相关茶文化知识,并针对其中的优秀章节加以讲解,使学生学生能够了解到更为广泛的茶文化知识。其次,教师还应该根据职业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设置,比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茶企商务英语、茶文化旅游英语、茶文化人文英语等,并在这些不同模块的英语教学内容中加入相关职业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所学内容与未来就业的关联。

  3.3丰富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革新可以从以下方式入手。其一,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运用到课程讲解过程中,比如综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讲解中西方茶文化传统习俗、这样可以使所讲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其二,教师可以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模拟涉外茶企工作场景、茶企合同谈判场景、茶文化旅游场景,并让学生在该场景进行英语口语交流,这样既使学生深化了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锻炼了自身的口语。

  3.4革新教学评价

  除了上述几项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对教学评价加以革新。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茶文化英语水平及其对职业能力的认知,教师可以将课堂活动表现列入评价项目。综合来讲,教学评价可以这样加以设置:出勤率(10%)、课堂活动表现(20%)、课外实践(20%)、课堂总结(20%)、期末测验(30%)。其中,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国际茶博会志愿服务、涉外茶企实习、茶文化旅游景区实习等可选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中,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姚瑞.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视角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141-142.

  [2]孙丽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3):90-92.

  [3]贾志颖,陈俊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方式改革与实践———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英语课程改革为例[J].科教导刊,2014(29).

  [4]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4):20-22.

  [5]李新生.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23-25.

茶文化13

  成都的茶文化

  茶作为一种文化,已然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而各个地方的茶文化也不尽相同。那么成都的茶文化如何呢?

  成都的茶文化丰富多彩,这点可以从成都街市上的茶馆品味出。成都的茶馆不仅历史悠久,且店家如云,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茶馆讲究待客态度、铺面格调、茶具、茶汤、操作技艺配套服务。正宗川茶馆应是紫铜茶壶、锡杯托、景瓷盖碗、圆沱茶、茶博士样样告精。茶馆的座位是靠背竹椅,平稳、贴身,或靠或坐不觉累,闭目养神不怕摔。成都各种各样的茶馆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成都人永远都需要一个从容饮茶聊天的场所。许多商家牢牢的把握这一商机,各种高档茶坊也纷纷应运而生。室内均为西洋陈设,茶具典雅,席间还播放轻音乐,弹奏钢琴,形成为一种新茶俗。

  成都茶馆是多功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为一体,大有为社会“拾遗补缺”的作用。行行都把茶馆当作结交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虽少了些雅致,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却得到充分体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都的茶文化不仅个性鲜明,而且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象征。

  英国的茶文化

  虽然饮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过经过不断的向外传播,外国人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饮茶文化,下面就带大家来看看,英国人与俄罗斯人的.饮茶文化吧。

  英国人热爱红茶的程度世界知名。在一天中许多不同的时刻,都会暂停下来喝杯茶。中国茶在向西方各国传播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只传去了茶叶,而只有在英国真正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也许跟英国特有的文化和英国人贵族式的品位有关。他们饮茶、爱茶,文人以茶助思,友人以茶会友,可说茶的浪漫、茶的芳香无处不在。

  俄罗斯的茶文化

  源自中国,俄罗斯炊茶,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俄国人饮茶的历史虽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占有重要位置。俄国人喜欢饮茶,而且逐步创造并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将来定会发展向更高的高度。

  泰国的茶文化

  历史悠久的泰国,在风俗习惯和礼仪上也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性。

  泰国北部地区、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出自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的制作腌茶一样,通常在雨季腌制。

  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因为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吃腌菜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印度的茶文化

  印度人饮茶方式很特别,他们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递送茶具,就会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他们喝奶茶,也爱喝一种加入姜或小豆蒄的“萨马拉茶”。

  斯里兰卡的茶文化

  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定等级和价格。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

  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茶文化14

  盖碗茶,是宁夏回族同胞最其特色的茶饮,也是回族人民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宁夏人喝茶颇有讲究。既不叫饮茶,也不叫喝茶,而是叫“刮碗子”,而且最讲究用“三炮台”盖碗子。所谓“三炮台”盖碗子,是有茶碗,掌盘和盖子三个部件组成,各有其用。掌盘是碗的底座,喝茶时用它既不烫手叉能盛洒出的茶水,盖子的大小既能侵入碗中,有不会掉入碗内,当茶汤不酽时,用它顺碗口轻轻一刮,茶场即刻浓酽。自然,盖碗子也有精粗之分,有普通瓷的,也有用铜、白银景泰蓝掌盘的,还有用玉碗的。宁夏人喝茶很重视茶的配料,通常是喝放有茶叶、冰糖、桂圆的“三香茶”。招待佳宾时,则用茶叶加桂圆、荔枝、葡萄干、杏干等,称“八宝茶”。

  每到炎热的夏天,喝盖碗茶比吃西瓜还要解渴。到了冬天。回族群众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旭上一碗盖碗茶,烤上几片馍馍,或是吃点馓子。这大都会神清气爽。

  年轮的变与不变中,经历着无数的轮回。茶、茶人、茶馆似乎总存时代的节拍中踏响着潮流。先是单一茶馆有了棋牌窀,多了娱乐的功能,而后是各类茶楼遍布在银川的人街小巷。

  品味着文化的茶商们由内及外精心打理着他们的茶世界。如今,银川的茶馆不仅庄重室内外环境的设计与布置。而且茶馆的名字也一个比一个雅致,这些刻意营造了浓郁文化氛围的条馆,有的以精湛的茶艺表演见长,有的以静谧的环境为优,有的蕴合着深邃的古韵,有的充满了时尚的情趣。这些茶馆就像是点缀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小小绿色雅舍,成为时下凤城人休闲、会友、洽谈生意的极佳去处。

  时下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钟,不停地飞跑,因此特别渴望能够停下来,用休闲奖赏心灵。茶可独酌,也直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抛却是非心、名利心。“寒夜客来条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俩良朋,沏茶小息,令人“六腑皆芬芳’。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客更能曲尽情意,别是一片祥和在茶中!

  在酒吧里我们可以喝到龙抖,存咖啡馆我们可以随蒽地品到铁观音、普洱茶,在水吧里我们同样可以捧起那杯散发着回乡气息的入室盖碗茶。还记得20xx年8月10日,在凤城一场别开生面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凤城人关庄的目光。文化节上有身着江南水乡民族服饰而表演的江南茶语,举手投足同一股洒脱的灵气侵透了炎热夏日市民烦躁的心,还有那透着江南姑娘灵气的擂茶、将进茶表演,放茶、提壶、倒水,动中有静,静动相融、把姑娘们柔与刚的性格彰显得淋漓尽致,更有散发着回乡气息的入室盖碗茶表演,回族姑娘娴熟的演技,表现的不只是一种演技,更多的是宁夏回族人对客人的一片真诚的心。

  宁夏的茶文化,从回乡入室茶到南方的绿茶、龙井、铁观音、乌龙,到今天流行于宁夏的普洱茶,茶中的包容变幻吸引着不同的人群。漫步街头,银川的每个角落里几乎都弥漫着丝丝茶香,远远近近地萦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关茶的文化也就这样深深浅浅的滋润着这座凤凰城。

  如果愿意在行色匆匆的都市生活中,尝试着放缓脚步,学着感受一段慢生活,那么一个茶的世界可以让你有机会选择。品茶,是虚怀若谷的超然,是怡然自得的7西脱。品茶是心的回归,心的释怀,心的洗礼,心的享受品茶如涉尘,茶虽微渺,却片片蕴藏着奔放的生命力,在煎熬中越发显得从容潇洒。只有体验了身入其境的磨砺,才能感受得出清静、甜润、悠远之味。

  喝茶是一种意境,一种感觉。喝茶可净化身心,滤去浮躁,喝茶是一种情凋,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干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繁忙之余一直想在一个秋日的午后,伴着清爽的阳光捧一杯香磬,慢慢地静静地品着这其中的滋味。文/李才旦,中国普洱茶网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自www.puercn.com!

  宁夏回族有哪些饮茶习俗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可以说回族民间茶文化内容丰富,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宁夏回族民间有谚语云:“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响盖碗。”每个回族家庭至少有两套盖碗盅子,有的多达十几套。他们喜用盖碗子饮茶,不用缸子和杯子。饮茶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回族茶谚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那些上了年纪的回族老人每天清早礼完“榜布达”(晨礼),有喝早茶的习惯。他们围在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总是要“刮”一碗子的。这碗子也叫“盅子”,是一种陶瓷器皿,古代叫“茶盏”,底小口大。茶碗、茶盖、茶托(长方形叫盅船、茶船)配套,俗称“三泡台”(好似战地碉堡)。有的茶盖上绘有蓝色的花纹或红色的小花朵,还有的绘有绿色或黑色阿拉伯文“清真”字样,既精巧美观,又方便耐用。喝茶先备一壶滚烫的开水,把茶、糖等原料放入盅内,用开水冲泡5~10分钟再喝。用盖碗盅子喝茶有很多好处,民谚云:“一防灰(清洁),二防冷(保温),三防茶叶卡喉咙(安全)。” 中国茶叶品牌网cyppw.com

  择茶、泡茶、配茶种类甚多,都依经济条件、茶宴大小、宾客身份、生活需要而定。一般常见的有红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糖、枣、茶)、红四品(红茶、红枣、红糖、枸杞)、白四品(白毛尖茶、白糖、芝麻、白葡萄),还有开胃化食的五味茶,即绿茶(苦)、山楂(酸)、芝麻(香)、白糖(甜)、姜(辣),健脾强肾、提神明目的五珍茶(龙眼、枸杞、葡萄干、杏脯、祈门红茶),生津养胃、健身美容的元宝茶(珠茶、红枣、枸杞、桂元肉、葡萄干),提气补虚、强身健骨的八宝盖碗茶(茉莉花茶、冰糖、红枣、芝麻、元肉、枸杞、葡萄干、核桃仁)等。一般回族家庭除山区喝罐罐茶以外,川区回民多喝“三香茶”和“白四品”,所选茶叶有茉莉花茶、毛尖茶、陕青茶、红茶、砖茶、珠茶等。家庭条件好的喝龙井、乌龙、碧螺春等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宁夏回族群众还根据需要,自制了明目清心的枸杞泡茶、止咳化痰的锁阳膏茶、滋阴补肾的羊骨髓茶和八宝甜面茶。

  “客人远至,盖碗先上”,家里来了客人,宁夏回族多用盖碗茶来招待。他们先将盖碗擦洗干净,盛上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掩,将沸腾的开水注入盅碗内,冲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开花。泡约五分钟,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茶边喝边“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声响。否则会被视为不懂茶礼、没有教养之人。喝茶时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干,要边喝边添。左手擎着托盘,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盖顶,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绵不断。这一套茶事活动,就贯穿了“轻、稳、静、洁”的饮茶礼节。“轻”指冲、刮、喝要轻,不得出声;“稳”指沏茶要稳要准,落点准确,一次沏妥当,似蜻蜓点水,不浅不溢,不漫不流;“静”指环境幽雅,窗明几净,无干扰,无噪音;“洁”指茶碗、茶水清洁卫生,一尘不染。

  宁夏回族喝茶全在于“刮”,不会“刮”就等于不会喝茶。俗话说:“吃油香要掰呢,喝盖碗子要刮呢!”回族吃油香要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吃,禁忌囫囵吞咬,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节之人。喝茶要用碗盖一下一下地“刮”动,使茶叶和佐料加速溶解,使汤汁尽快变温,喝时又不会烫嘴。使用茶盖不仅可以防尘防灰、保温,而且还可起到搅拌茶叶的作用。民谚说:“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意思是说,“刮”第一遍时只能喝到最先溶化的糖的甜味,“刮”第二遍时,茶叶与佐料经过泡制,香味完全散发出来了,这时的味道最佳。“刮”第三遍时只剩下茶叶淡淡的汤色,能起到解渴的作用。回族先民用茶消食,以茶代药,以茶代酒,继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茶文化传统。回族婚礼中的提亲裹包,以茶包为主,订婚时亲邻喝“定亲茶”,结婚时喝“喜宴茶”,婚后与老人喝“阖家茶”。某人干事业决心很大,也用“下茶”来形容,表示坚决,与古代“茶不移木”同出一辙。

  “金茶银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的盖碗茶。”因为盖碗茶多有糖、红枣、核桃仁、枸杞、桂元肉等配成,本身就是“长寿果”、“益寿果”,营养价值极高,所以各类盖碗茶对强身健体大有裨益。 “回回老人寿数长,早起礼拜喝茶汤”、“不抽烟,不喝酒,盖碗子不离手”,这些都是回族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从中不难发现饮茶在回族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性。

  孙大军:《一种由饮而艺的生活—— 且论且饮且读的茶文化研究》

  感谢孙大军老师的评介,受益良多!文中多有过誉之词,惭愧。

  孙大军: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硕士副教授,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省厅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文研究网、中国文学网等转摘,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种生灵,总会林林总总的想法,也会有各式各样的行为。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始终如一的去践行它,殊为不易。且饮且读先生就是我结识到的一位这样的人。他一边教书,一边品茗,徜徉在三尺讲台和一杯清茶的美好世界里,让思想在粉笔灰中闪耀着光辉,让智慧在茶氤氲中飞腾出力量,给人们带来几多欣喜。

  一、茶饮是且饮且读先生选择的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很多人开始追求豪宅、华服、美食的奢侈生活,很多人争斗、倾辄于名利场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良心的事。急功近利、躁动不安、伪饰和虚夸之风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症候。处于这样的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些有道德良知的文人们是不屑于营营苟苟,随波逐流的。他们开始在落落寡欢中寻求他途。

  茶作为大自然的精灵,质朴无华、自然天成。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一种淡泊的人文精神,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吴觉农先生曾说:“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据朋友介绍,且饮且读君曾深入钻研过茶树的栽培种植、茶叶的加工制作到各类茶叶的品饮鉴别,尤其是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茶与古代诗词歌赋、书画陶瓷,甚至宗教哲学等方面知识。从第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到宋、明、清各代茶文化著作,以及现当代茶界专家的作品都做过系统深入地研读。并在各种茶文化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茶文化的学术论文和散文随笔近百篇。完成了散文集《诗畔说茶》和《紫砂文化漫谈》等两部茶文化著作。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他还走出书斋,走进茶区,遍访名茶产区,遍访茶文化专家,组建茶文化协会,积极投身于促进饮茶养生的社会实践中。

  与且饮且读君的交往中,能感觉到他是个十足的文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古代文人雅士的沾溉,爱好茶饮似乎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文章里,茶已成为他净化心灵、文思泉涌、创作大块文章的动力。他谈茶论道,畅意人生,将情思、情性和情趣溶入了琴、棋、书、画之中,这种品茗论道的方式,是他所选择的一种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方式。

  茶与中国的书法艺术

  “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茶能触发文人创作激情,提高创作效果。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了起来。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象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对书家来说,要以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

  书法对人的品格要求也极为重要的,如柳公权就以“心正则笔正”来进谏皇上。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此外,如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些词句,都是对茶与书法关系的`一种认识,也体现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贴》。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至于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和法门寺发现的茶文化

  西安大雁塔在慈恩寺内,是玄奘法师译经的地方,传说玄奘为担忧经文梵箧遇到火难而散佚,乃请高宗皇帝采西域之制,建大雁塔,安置梵箧。

  大雁塔的来源还有两个传说,都非常动人。

  一是在一位菩萨舍身的纪念日,慈恩寺的法师聚集在一起诵经,这时,一群雁子呈人字飞过天空,有一位僧人起了一念:“我们生活艰苦,一直不能饱腹,菩萨也应该知道吧!尤其今天是他舍身的日子。”

  他的念头才闪过,空中雁群里有一只雁子突然笔直坠落,当场触地而死,为了纪念这只舍身供僧的雁子,在它触地的地方盖了一座雁形的宝塔。

  二是曾有猎人在慈恩寺外射雁,一只大雁被射中了,它的伴侣悲啼数声,飞上高空,然后急速地撞地而亡,为了纪念这对雁子的情深义重,慈恩寺的僧人遂盖大雁塔以为见证。

  不管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每一个都令人十分动容。

  法门寺则是收藏佛骨舍利的地方。唐朝皇帝经常迎佛骨舍利入宫供养,使得韩愈看不过去,写了《谏迎佛骨表》给宪宗皇帝。

  我想去法门寺,不只是为了瞻礼佛骨,而是十年前因法门寺的宝塔崩塌,发现了“地宫”,这地下宫殿里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还是首次被发现。

  可惜行程的安排太紧,使我没有时间到大雁塔和法门寺,幸好,在书店里找了许多书籍资料,对法门寺发现的茶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陆羽的《茶经》里虽然对茶作过非常完整的记述,但陆羽到底是一个平民,对于唐朝宫廷的饮茶方式是无法记载的。

  此外,陆羽对茶具虽有细致的描写,可惜因年代久远,找不到当时的茶具,无法呈现出茶道在唐朝的原貌。

  法门寺在一九八八年发现的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这套唐朝宫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包括:

  一、烘焙器: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飞鸿球路纹笼子。

  这两件都是烘烤团茶所用的,通体剔透,工艺精巧,可见早在唐代,金丝编织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准。

  二、碾罗器: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因唐代用团茶,煮茶之前,要将团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罗子筛茶。当时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罗,是品茶者酝酿品茶情趣的重要过程。

  陆羽在《茶经》中主张碾罗器要用竹木制成,法门寺出土的茶具显然豪华得多,也可见帝王饮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讲究得多。

  三、贮茶器、贮盆、椒器:鎏金银龟盒、鎏金人物画坛子、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发中烹煮,加入椒、盐等佐料,调成糊状,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飞鸿纹银匙、鎏金飞鸿纹银则。

  银则是投茶时的匕状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时用来击沸汤面,使茶末融于汤中。

  五、饮茶器: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茶碗。

  可见以琉璃制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经在造型、釉彩、纹色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了!

  法门寺地宫得以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来,晚唐的皇帝经常到法门寺拜祭佛骨舍利,祈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这套文思院特别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时供养佛陀所用?或者是随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门寺的地窖里,上面又盖了宝塔,才能经历千年还毫发无损,完美如新。

  这套茶具使我们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现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还是精美的艺术形式,成为生活的完美实践。

  宫廷,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层,也是社会意识的源头。既是时尚与文明的典范,又是文化思想传播的中心。当皇帝讲究饮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辉煌、华美富丽到了极致,社会饮茶的风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们将饮茶分为不同的层次:民间茶道是为了联结友情、品味人生;寺院茶道是为了超脱世俗、宁静致远;宫廷茶道是为了拣精择极、豪华享受。这样,我们才能对茶道有全面的了解。

  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

  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六朝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2)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南北朝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不存。

  (3)茶艺萌芽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有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两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这一切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茶文化15

  茶是世界四大饮料之一,但它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喝,不像咖啡中带有一丝甜甜的奶香,茶大多是苦涩的。现在的人饮茶已经和从前不大一样了,年轻人喝不惯苦的饮料,对于大多数中年人来说,喝“苦茶”却是一种享受。

  摆一张八仙桌,在实木托盘上放上几个精致的瓷杯子,用紫砂壶沏上热水,泡上上好的普洱或者大红袍,当香气从壶中偷偷溜出来钻进你的鼻孔时,慢慢地把壶中的茶水从过滤杯中倒入小茶杯里,这样一杯上好的茶叶水就沏好了。淡黄色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人喜好加上几片茶叶或者是茉莉花,这样的茶入口后先苦后甜,唇齿留香。

  茶不仅仅是饮料,它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这里面的内涵,就是中华文化。

  沏茶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人若是太急躁,入口的茶就会烫口,茶叶并没有融入水中,茶水就会发涩,还伴有一丝丝的酸。同样的,一个人若是太慢,入口的茶就会发凉。茶凉了,便失去了入口时那温润的感觉。中华文化反映的出是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一种乐于吃苦的态度,茶苦,证明这个人干活干事不辞辛苦,那么他喝到嘴里的.茶过一会就会变得香甜无比,这就是先苦后甜的茶道。有些人认为茶苦放些糖不就行了吗?但是加了糖的茶就会发涩,变酸,难以下咽,这些人可能因一时吃不了苦而错过了成功的机会,这杯沏得不好的茶就成了鞭策他们吃苦的最好礼物。

  茶道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喝茶,茶是一种文化,它所反映的就是先苦后甜的做人态度,它不急不躁,不慢不骄,越是经历挫折,越是活得开心快乐。浮浮沉沉的茶才是一壶好茶,起起落落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茶文化。

【茶文化】相关文章:

茶文化07-28

茶文化09-04

茶文化论文11-22

茶文化诗句12-27

茶文化的感悟03-03

学习茶文化的体会08-04

关于茶文化的诗句08-06

茶文化作文05-31

藏族茶文化礼仪【热】08-04

《中国茶文化》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