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评课稿

时间:2023-07-27 16:56:55 其他 我要投稿

(精)地理评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地理评课稿

地理评课稿1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方法上看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章老师比较法在这堂课中用的恰到好处。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北方三大地形区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象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有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象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象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思路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象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的地理事象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在比较过程中就把几个地理事象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象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识记忆牢固,这样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运动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

  ①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②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

  ③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

  ④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

  ⑤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⑥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

  ⑦安排那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

  ⑧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地理评课稿2

  本学年我参加了xx市中小学xx教育网上学习,选修了其中的《地理评课实例分析》,认真学习了课程知识及参与了学员之间的互相讨论后,我对地理评课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总结下来,可以分为八个角度。

  一、从教学标准角度评课

  这里的从教学标准的角度进行评课,包含三重涵义。

  一重是从比教材高一个级别的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来评课,一重是从执教教师制定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来评课,还有一重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评课堂教学目标本身。

  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进行评课,着眼点比较高,要求评课者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比较熟悉,能够将执教者的实际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如果想从这样的角度进行评课,我们在听课时候最好先看看有关的课程标准,在评课的时候最好读一下有关的课程标准,让参加评课的老师有所共鸣,因为老师们不会把课程标准背下来的,需要提示的。

  一般情况下,执教教师不会照搬照抄课程标准来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往往根据课程标准、自己的学生状况、自己的教学环境、自己对教学资源的组合、自己对教材的处理来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这也是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

  如果是听有准备的公开课、展示课,执教教师一般备有写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案,评课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一、二、三来组织自己的评课思路,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评课。这样的评课,使执教教师回到自己执教的起点,回头一看,登高一看,会豁然开朗的。

  如果有的执教老师事先没有准备教学目标,评课老师也可以请执教教师先谈一谈,让大家明白执教老师的意图,便于大家沟通。

  比如,必修2中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是一堂家常课,没有提供具体的教学目标。我们就需要去查一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看看这一堂课是怎样处理教材的。

  二、从教学内容角度评课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评课,我觉得在实践中,是大部分场合、大部分地理老师评课时切入的角度。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评课,首先就是评教材的处理;然后是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具体材料和教师的具体表述。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切入进行评课,评课时的题目可大可小,评课时的话语可多可少,评课的时间可长可短,评课的空间比较大、自由度比较高。

  特别在教学有难度、内容有深度、表述有争议的时候,对教学内容的评课,往往能引起共鸣或者讨论。这个时候,评课者对“科学性”“学科性”的把握就要起作用了。

  大多数同行教师的评课,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在地理知识和技能问题上进行研讨,对执教教师、参加评课的教师无疑是有利于专业发展的。

  三、从教学的组织角度评课

  评课的.时候,也可以从教学的组织角度来评课。

  过去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组织比较简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在上面讲,以讲台中心;学生坐在下面听,一行、一排成秧田式;教师一般是以教材或者地图为教学内容,以板书、板画、板图来串联教学过程。

  现在的学生不一样了,不是“为革命保护视力”的年代了;现在的地理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了,现在的教学手段、演示技术都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教学的组织角度,主要就是看教学思路和实施方法。

  教学思路是否清晰、实施方法是否有序、灵活,都是值得细细举例说明的。

  教学组织得如何,学生与老师沟通交流如何、“配合”得如何,既是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外在表现。

  在听课过程中,我是很注意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看教师的教学组织的。我特别反对事先“排练”过的教学组织,因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映教师能力、智慧、创造力的课堂教学,而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表演”。

  四、从教学技术角度评课

  评课的时候,还可以从教学技术角度进行评课。

  现在的高中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有的还懂得利用虚拟地球、网上地图等工具,扩充了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从教学技术的角度进行评课,要看新颖性,更重要应该看有效性,要看经济性。这个经济性,不是说省钱的经济性,而是说教学上的经济性。看教学技术的应用是不是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看是否使得难点、重点教学内容变得容易解决了,看是否使得教学效益增加了。

  现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改变了,许多教室有了大屏幕,许多老师制作了课件,地理课堂教学技术的确和以前不同了,技术已经影响和改变着了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角度。

  五、从教学效果角度评课

  评课的第五个角度,是从教学效果角度进行评课。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如果一堂地理课的教学效果不好,其它的教学目标、组织、技术等等,就谈不上好了。

  但是从地理教学效果切入进行评课,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从哪里去看、怎样去看教学效果如何?看出教学效果如何,才能评论教学效果如何。

  如何看地理教学效果呢?

  一种是看集体或者个人的当堂地理测验、或者地理测试的效果,如果有测验或者测试,当然可以看出效果。

  一种是看教学效率,在40分钟里面,教学容量如何、预定目标是否完成。

  一种是看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是否积极、气氛是否活跃。

  六、从教学亮点角度评课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进行评课。

  每个老师在教学上都会有所长有所短的,在教学中有的老师的心情也会跌宕起伏。第一年的青年教师,也有他们的朝气和锐气。

  尤其是进行公开教学或者展示教学的老师,一般是做了精心准备的,一般总是有一些新鲜的招数给人以眼目一新。

  如果这种新鲜的招数能够促进教学、提高效果,那就是“亮点”了。

  出现了“亮点”,评课的老师就应该抓住,通过评议使得“亮点”光大,使同行们得以借鉴。

  七、从教学环节角度评课

  评课的角度还很多,比较容易切入的角度是评教学环节。

  一般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环节可以分为:引入、新课、读图用图引起的教学高潮、巩固训练、小结作业五个环节。

  比如从某一环节去评课,从“引入”环节入手,也可以评出很多。至少可以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八、从教学基本功角度评课

  新教师、中青年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公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要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有时候还要比一比课堂教学基本功。其实,我们评课时完全也可以从执教老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角度切入进行评课。

  一般的中学教师的基本功,有共通的地方。如教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组织能力、板书等等。

  地理老师还有自己的基本功,那就是地图能力。地图能力中有板图能力、读图能力,还有指图能力。

  以上不同的评课角度,并不是全部的、全方位的角度,只是给老师们提供一个视角。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切入,比如教学方法。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评课,可以深入一些;从多个角度切入,可以全面一些。千万不要一个人八个角度一起来评,搞成一言堂,全被你一个人说完了,没有研讨的氛围,也没有意思了!我们地理老师大家是同行,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评课,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的。

  至于如何看一堂好的地理课,一堂好的地理课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很难说的。说好,说几分好;说不好,几分不好,很难笼统下个结论。教研员给别人打个分,也只是教研员的个人标准,而且往往是和张三、李四、王五、赵六比较的结果。其实,适合这个老师、适合这个班级、适合这个教学内容才是“好”的。

  最后,借用一个高级地理教师的评课语录来结束我的论文:虚拟一个评课思路;多评细节少下论断;设身处地提出问题;科学性问题不放过;鼓励为主批评为辅;适当比喻幽默调侃;总结得失有所提升。不轻易写评语;实事求是写评语;根据评价表项目写评语;根据评课意见写评语;根据课的类型写评语;根据教学特点写评语;根据研究课题写评语;多赏花少摘刺“但是”里面有鼓励。

地理评课稿3

  昨天参加了区EEPO同课异构活动,听了2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作为评课团队,点评了第一节课。

  EEPO是有效教育的英文单词缩写,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有效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一节课是采用要素组合方式上的。要素组合方式采用5J+5F的学习方式,5J就是5项基础:约定、表达呈现、板卡、单元组、团队;5F即5个防范:防空讲、防花架子、防泡沫、防与学生为敌、防形式单一。

  评课我们采用的是经典性评价。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主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评。由于评课团队中地理老师只有我和经发中学的曾宪培老师,所以我俩负责从3性的角度评课,我从知识性评。

  知识性是基础,对知识本身的传授是我们xx教育(中国)教育的强项,也就是我们老师平时教学中做得最多最扎实的的部分。这有历史传统,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私塾的学生一般并不要求学生理解知识本身,他们推崇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准确地向学生讲解和呈现知识是必要的。有效教育也不例外。如何评价一节课知识点是否落实到位,一看关键知识点(重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二看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三看是否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关键知识点是否落实。我在评课时偏重于评不足,指出了该节课的探究问题一难度略大,如果用图片的方式呈现,而不是用箭头和文字,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探究二的3个问题难度梯度设计较好;同时指出了该节课的知识点落实不到位,学完之后学生知道了自然环境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牵一发而动本地、他地则需要老师总结。

  评完之后,不由地懊悔不已。懊悔自己怎么不多说说本课的亮点。评课时我沉浸在课中,完全忘记了人情世故,这么直截了当地指出授课老师的不足,授课老师心里该多不舒服。我听别的老师在评时主要说优点。想想自己也是,越认真越愚蠢。有老师说评课时一般说4点,前3点是优点,最后指出1点缺憾或者建议,这样被评者心里上可以接受。唉,总结教训吧。

地理评课稿4

  今天下午听了我们高一地理学科组郭老师在252班所授的课-----《河流地貌的发育》,让我获益匪浅,也引起我的一些感想。现就几点感受略为阐述。

  一、从教学设计来看

  首先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方面来把握制定教学目标,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重难点设计准确,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和新课标的要求是相符的。

  其次能科学合理运用五环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质疑点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巩固提高,每一教学环节紧紧围绕目标,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第三、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熟悉的长江视频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同时注重地理模型、景观图片的运用设计,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二、从教学实施过程来看

  我认为郭老师这一节课有这么几个亮点:

  1、注重落实。一堂课的效果好不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很重要。郭老师能够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后及时批阅导学案,准确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及存在的困惑,从而很好的了解了学生的掌握程度,使得教学中能够有的放矢;通过对自主学习知识的订正和学生的质疑点拨,使每位学生都能对本节教学内容有了清晰的梳理;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地理模型、图片、演示视频等多种形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从而使学生对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有了明确的认识;最后又通过思维导图和巩固练习,进行归纳提高,从而使本节内容得到进一步落实。

  2、学科味浓。这节课一方面体现了直观性强的`特点,河流地貌本身就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教学中郭老师能够充分运用地理模型、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演示视频、相关图片,设计了“身临其境”栏目,把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还体现了联系实际强的特点,本节课不仅从导入时就引用了大家熟悉的长江视频吗,而且选取的图片也是学生能够熟知的地理事物,如长江三峡、黄河三角洲等,这样不仅易于被学生理解、接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充分利用学生的思维导图,既科学合理,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自然,举止从容;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富有启发性。

  当然,对这一节课我也提出我的一些建议:

  (1)教师虽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入手来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突出了新课程“用教材”的思想和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的理念,但是如果这些图片能够结合乡土地理,这种设置情景的方式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虽然地理课堂力图体现教学的“双边性”,学生也参与了课堂教学,但是从总体的感觉上看,学生整体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互动的形式较为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稍显沉闷。教师要给出时间和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互动,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从总教学效果来说

  郭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够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现实生活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改变了地理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态度,是一节将多元智能理论与课改理论相结合的优秀课例。

地理评课稿5

  《欧洲西部》

  一、教学目标的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行动前目标越明确,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越高,效果也就越明确。

  首先,本节堂课首先目标很清晰。其次在目标的内容实施上,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第三,目标的生成性强。老师能够按着课前设计好的目标,不断牵引着学生接近它。整个课堂目标的完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

  二、教学方式的评价

  现阶段学校明确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关于本节课我主要谈谈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两个方面。

  2.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在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我认为其主要因素包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和独立学习的习惯。

  首先,本节公开课课堂问题的价值体现在:问题的存在不仅有必要,而且有一定的梯度性,特别是对于区内初中班民语学生来说,本节的自主学习的答案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技能方法。

  其次,自主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

  其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其四,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在学习中挑战自我,证明自我,获得真知,享受快乐。尤其是小组展示环节。

  2.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本节课在互动方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体现着教与学的互动,特别是师生方面,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三、教学手段的评价

  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很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本节课涉及到国家多,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等信息,建议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的评价

  因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与自主式学习都处于摸索阶段,教师如果在课堂结束时能提纲挈领式总结一下,有助于学生及时掌握与课堂所学的巩固。

地理评课稿6

  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针对“区域地理——中亚”部分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课程设计,并选取了金山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现场教学。有幸参与旁听后,我发现两位老师在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处理,课堂组织方式,以及学生的引导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

  一、内容选取与教材处理。

  在内容选择与教材处理方面,两位老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课堂知识点安排的方面又有共同点,可以很清楚两位老师都基于全国卷的问题组织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处理,注重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多方面设置问题并着重探究地理规律与地理特征成因。

  林老师主要选取“中亚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两个知识点,结合常见的区域地理考察方式,包括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降水分布与水汽来源,地形特征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描述,盐度等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将知识点整合成探究活动。在课程设计中,选取自然环境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地形、气候、河湖,重点针对中亚地区典型地理事物——内陆湖进行深挖,由表及里,从特征到成因再到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拓展。注重区域地理整体性分析,尤其重视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表象特征的成因分析,着重强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郭老师主要选取“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围”和“地形”两个知识点,主干知识不多,但是每一个点的处理很细致。通过学案式的安排,将基本概念与方法进行细化和建构,给学生提供了详细且富含条理性的思维模板。在课程设计中,重点强调全面化,细致化。以中亚为背景将每一个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结合图像、题目进行细化理解。并以中亚区域定位为切入点,回顾了三种常见的`区域定位方法。而对于地形更是从特征描述,细致到结合特殊地形成因,比如沙漠(丘)地貌成因,细致到微观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沙漠对气候的影响等。着重学生知识的建构与思维模板的建立。

  二、课堂组织形式在于引导

  总体上,两位老师在课堂组织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与启发式教学,但具体落实又有所差异。

  林老师没有采用学案,但是问题设计着重承接性以及引导性,层层递进,逐步深挖,往往上一个问题就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的背景。而在引导的时候点到即止,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空间,思维量充足,而在答题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答题思路的引导,并细致地纠正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总体上达到了新课标理念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一要求。

  郭老师采用学案,将课程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罗列、挖空,结合相关的题目,图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答题模板的建构,结合相关的题目与背景资料,将思维模板进行活用,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总结两节课,获益良多,林老师将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以及区域特征成因分析糅合在问题探究的处理形式很值得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而郭老师对于思维模板的建构对于复习课的知识点整合很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学生的主体不同,该次同课异构主要是面向金山中学的学生,与面上的学生学情不同,所以在具体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进行调整,增加更多背景材料,延长思维时间,细化引导问题的设置,由更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

地理评课稿7

  董老师这节课是她参加“第六届教学百花奖”的一节参赛课。精心准备了好长时间,备课量很大,非常辛苦,但也很锻炼人。通过这次赛课,董老师的教学也变得更加成熟了。

  就这一节课来讲,我认为有如下4点值得肯定:

  1、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的课改理念

  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分析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影响来展开的。从素材和案例的选择来看,运用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和动画。课堂上也能把时间和空间大胆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基本上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学生在讨论后总结得出的一些结论性生成。

  2、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核心理念

  在准备这节课时,董老师一定首先从网上查询、查找了家乡的有关农业的新闻、图片、视频,也研究了家乡的农业区域规划的地图,从对家乡的农业种类的认识方面的师生互动,到对各地域农业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身边熟悉的农业地理事象展开的,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不断地探究求知中度过了整整的一节课。

  3、很好地践行了可视化地理的理念

  由于目前高中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就地理教学而言,主要存在着两个重大问题:

  ①学生整天忙于书本学习,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

  ②是学生学到的大多是书本上的知识,到了实际生活中,学生没有地理意识,也不能用地理眼光来看待、观察地理现象。

  然而,董老师却将地理教学更加直观的、尽可能多的运用了有声的视频、无声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可视化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生活中地理的直接经验。

  4、巧妙的阐释了“建模”与“破模”的概念

  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从自然的、社会经济的、技术的、政策等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地理原理的一般规律,显得自然也水到渠成。后来董老师又带领学生针对具体的农业发展来强调:自然条件抑或是社会经济条件抑或政策抑或技术等等的“破模”。进而突出主要条件、主要因素,让分析与生成更有针对性,更有“干支分明”的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尽完美的地方。

  一是预设还不够充分。探究之前的资料呈现、视频播放之前,应给与更多的发问预设进而安排一些悬念,让学生在阅读与观看视频时能带着问题,让讨论的方向更加明确,这样对老师的组织教学往往会事半功倍的。

  二是课堂的动态生成把握的不够好,有点担心“风筝断线”的感觉。例如,xx等同学在列举家乡农业种类的时候,老师显得有些急促,同时也缺少对同学的总体的总结与概况等。

  其实,课堂可以生成的资源很多,但我们要在生成的资源里有选择的抓取、放大哪些我们真正想要的也是围绕本课教学目标的资源。

  最后,想说一句,假以时日,今天的小董老师必将成就明天的完美课堂。

地理评课稿8

  我对高中地理视频“新兴工业区”一节观摩后的体会与评价

  我认为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比较来讲是一节优质课: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味很浓,表现为自主学习的程度比较高、合作的效度比较好、问题探究也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能力。

  这节课教师受用的是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假想考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8个组,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高新工业区各四个组:政府官员组、企业家组、经济学家组、媒体记者组并进行角色分配和确认,各组人员任务明确。从视频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教师也给学生有较充足的自学时间,学生的自学程度比较高;同时教师的分组是比较合理,学生互赖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好,从学生代表的发言和“记者”的提问看学生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做”、“考察”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多,说明学生的探究的深度不够。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堂上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结合实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课程也坚持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个人亲身经历,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个性化(选择性)。还有就是这节课教学的结尾是开放的,课在结束时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学生基本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

  我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课堂上学生不仅进行了阅读,而且是围绕目标阅读,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也自主的、积极地提出了问题并回答了问题。因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作为“记者”的提问,有一个学生提问了两次,而且时间比较长,其它同学很少发言,“记者”的任务完成的不好。再就是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的运用也不够,没能展示运用结果。同时我也担心部分同学没有真正参与,意大利或美国两部分同学只顾自己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向对方学习。

地理评课稿9

  授课教师:

  李强

  授教学科:

  地理

  授教课题:

  《天气和气候》

  授教年级:

  七年级(5)班

  听评课组成员:

  梁升平火恒茂杨继勇孟鸿雁张宏臻

  评课内容:

  1、教学课题《天气和气候》

  2、教学目标:

  ①、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②、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③、学会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3、教学重难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预报图

  4、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演练法、游戏法

  5、教学目标实施过程:

  ①、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环环紧扣。传统教具与多媒体相结合(天气符号)。

  ②、能将图、文、声、像等多种表现方式有机结合,表达辅助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完成了特定教学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

  ③、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基本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理念。

  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发言积极,整个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较充分发挥)。

  ⑤、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能与学生身边的现象结合起来,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解决了实际生活气象问题,又解决了现实生活现象。

  ⑥、讲练结合,相得益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课后的练习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当堂过手;还有对当堂所学知识当堂进行练习(如:利用Flash课件让学生通过游戏,检查对天气符号的掌握情况等。)这是中学赛课中极难把握的,但他做到了。

  ⑦、教学内容容量适当,短时高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基本上学会了识别天气预报常用的符号。看懂天气预报图,能正确区分天气、气候的概念,以及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

  6、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努力的方向:

  ①、作为青年教师上课略显紧张。(如引入的语速太快)

  ②、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知识拓展(例:雾凇与雾、与霜的)

地理评课稿10

  这个星期二听了唐老师高三(3)班第二轮复习课《正午太阳高度》,让我在当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技巧,由此引发了关于课堂教学上的各种感悟。

  1、注重总结规律,构建知识体系。

  作为高三的第二轮复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重复强化,而是注重总结规律,从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实例上,分析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靠近我增大,远离我变小,最近最大,最远最小。用通俗的语言清楚的阐述了重要的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重视拓展引伸,提高学生的能力

  本节课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唐教师又给出了某时刻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同时还讨论了日影的变化过程,日出日落的方位,还有太阳的视运动过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能力。

  3、关注地理教学技术,增加教学效果

  现在的地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多媒体教学能力,普遍具有信息技术能力。扩充了地理资源,使高中地理教学的空间大大拓展,也使地理事实的空间性、时间性比以往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使地理思维的综合性、比较性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4、重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唐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视。例如在读图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帮助指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就这堂课而言,我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1、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学生的课堂反馈,提高课堂的应变技巧。

  2、要注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能为了课堂教学进度而减少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总的来说,唐深深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考纲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在45分钟里面,教学容量适当、顺利完成预定目标;学生的集体反映,思维积极、气氛活跃。是一堂成功的课。

地理评课稿11

  李老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状况与区域开发》的中考复习课,将导学案与课件相结合,12个字概括整体效果:智者多谋,声色并茂,妙语连珠。我作为听课人,这个过程中心里是愉悦的,轻松的,被牵引着的,这足以说明课堂的魅力。

  谋略一、声色并举轻松入题。阳春三月,是踏青赏景的好季节,李老师开篇利用《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首歌曲的MV,让我们边听歌边赏景坐在室内感受了五彩的世界,轻松导入课题。

  谋略二、提前预习分享成果。提前分配任务给一个小组,小组长自主分配预习的内容给组员,组员在课堂上将预习成果与全部同学分享,这样不会占用全体同学的太多其它科目的复习时间。

  谋略三、方法技巧归纳巧妙。这是李老师智慧最集中的体现,无处不体现方法的引导,解题技巧的归纳。例如:关于气温和降水量的复习,根据图示的曲线和柱状图判断技巧归纳为两句话:“以线定半球”、“以雨定型”,关于山脉和盆地的复习,利用“疆”字右边的三横代表三座山脉,两个田子代表利于耕种的`两个盆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讲到新疆特色产业时,利用名人语录方便学生记忆:“抓住黑白两不放”,白指的是棉花,黑指的是煤矿。

  谋略四、深度挖掘广度拓展。贯穿于每个知识点复习之后,符合“浅入深挖”教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迁移和整合能力,恰恰在这一环节也看出了学生见多识广,生活实践丰富。例如:关于新疆地理位置的思维拓展:邻国众多的地理位置,对新疆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其中一个同学回答到贸易,因为前不久AOI活动中他们班去到三一重工考查,了解到在新疆也设有三一重工的生产基地,进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了解到是为了促进新疆地区的开发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再如,补充讲解新疆的“坎儿井”,并与南方的水渠对比理解。

  谋略五:先学后教环环相扣。整堂课的逻辑性很强,知识板块划分很明确,符合中考备考复习的高效率、大容量的模式。

地理评课稿12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对该节课知识内容的传授较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xxx老师:指教《天气和气候》风趣幽默,驾驭课堂,使课堂达到“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建议进一步加强普通话修炼。

  xxx老师:指教《滔滔黄河》她高质的学案,优秀的课件,科学的程序,熟练的操作,使课堂“起点学案化,过程探究化,知识图象化,学生愉悦化,小结纲要化。”建议问题设计要严密。

  xxx老师:指教《西亚》她流利的普通话,潇洒的表情,渊博的知识,高效的调控,使课堂锦上添花。她设情感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设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设认知停靠点,让学生都学会;设心理交流点,让学生都乐学。建议风趣幽默。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1、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态明朗、快活,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

  3.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有启发性。语速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六、课堂教学值得讨论的问题

  比如:

  1、有关概念的讲解以及相似概念之间如何进行区分这些知识点落实问题。如“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之间”。

  2、学生讨论分组是否有明确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3、要注意精讲精炼,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益。

地理评课稿13

  区中小学衔接活动,听了周**老师执教的《地球的自转》一课,精彩分呈,收获颇丰,感触很大。下面我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分析这节课。

  教师的教

  1、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讲解地球的自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通过多媒体、地球仪和手电筒等教学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老师对整节课的调控得当。例如本节课的开始,老师以问题:古代人如何计时的,引出日晷,又问日晷的指针一天中为何会变,点出太阳的东升西落,引到地球的自转。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地球的自转,恰到好处。当讲到昼夜交替现象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不是很清楚的问题不立即讲解,而是先让同学们自己讨论,把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3、教学流程的设计很流畅,老师讲解新知识点并不断的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明白的问题先讨论然后再做讲解,发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整节课就是在老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讨论→老师点评→讲解新知识点并提出问题中度过的,目标明确且整个过程十分流畅。

  4、课程的'最后,老师给出了游戏,模拟太阳与地球,通过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学生的学

  1、本次课堂学生都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其中。

  2、课堂氛围比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断地交流沟通,促进了知识向每个学生的流动。当需要动手演示的时候,同组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提高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

  3,在老师反复的讲解和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产生适度的紧张感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地理评课稿14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力学知识和电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课,对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丁老师这节课经过了精心设计,认真准备,观课老师普遍认为这是一节扎实的高三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效果好、效率高、效益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课堂气氛严肃而又不失活泼,学生的体验是愉悦的!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综合运用力学和电学知识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带电粒子在变力、恒力作用下可以做直线运动,也可以做曲线运动,在等效场、交变电场中的运动这几类问题的解题思路,课堂上都进行了很好的归纳,清晰、易掌握。从学生对学案的完成情况看,目标达成的很好,效果很好!

  2、学案编写比较实用,以题组的形式,从易到难,质优量适,不搞花架子,以实用为主,值得借鉴。建议学案最好让学生课下完成第一部分,可节省课上时间。

  3、从教学过程看,整个课结构严谨,一气呵成。教师讲解言简意赅,语言准确生动,展示了该老师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学生表现主动、积极,.学生活动充分,真正做了主角,关注到了大部分学生。注重学法指导,很多环节,老师点拨精准、恰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内容丰富充实,说明授课教师对高三复习课的把握能力强,熟悉考纲、教材。一节课的时间,效率很高。

  4、教学设计以问题为主线

  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有梯度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几种运动模型,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提高了思维能力、概括能力。避免了灌输,让学生有愉悦的身心体验,提高了教学效益。不足之处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高三教学内容多、时间紧,如何处理这个矛盾是每个老师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5、教学策略主要采用建构模型和归纳总结,几种运动模型都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总结知识的成就感,提高了教学效益。

  6、本节课的亮点是,作为一位女教师,丁老师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的思考,踊跃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路,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体现了课堂全面的育人功能。听课老师普遍觉得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应该学习的地方!

地理评课稿15

  《新兴工业区》这堂课总体来说是一堂好课,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有所提高。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情境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得到较好的运用,教学各个环节都处理的较好。

  导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课堂实录中教师导入环节很好的发挥了这一作用。通过展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和美国新兴工业区的优美的'风光并伴有背景的音乐,很好的创设了情景,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想去进一步了解这些地方的欲望,这就自然而然的过度到下一个环节——讲授新课的内容。当然,新课内容教学环节是通过开展活动进行的,让学生分组组团分别到意大利和美国两个地方的新兴工业区旅游,回来举行新闻发布会,各组派代表谈见闻感受。另外,其他学生可以作为记者进行提问。这是本节课的又一大亮点。课堂教学活动化,通过这个活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新课改精神体现的还不够充分;活动占用时间太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分析、总结工作做的不够;没有课堂巩固练习的时间;在练习之前或之后,教师如能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就好了。

【地理评课稿】相关文章:

地理评课稿02-18

地理评课稿03-30

初中地理评课稿08-01

(优选)地理评课稿07-17

地理评课稿(精华)07-11

《中国地理分区》地理评课稿08-01

高中地理评课稿08-02

《欧洲西部》地理评课稿08-01

地理评课稿精选15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