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评课稿

时间:2023-07-20 12:40:55 其他 我要投稿

【精选】课文评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评课稿1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书信”单元《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是我国文学大师巴金老人在87岁高龄时写给家乡成都小学生们的一封回信。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殷切希望孩子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对同胞的深深爱意。

  从三位老师同课异构的课堂实况来看,我认为秀娟老师的课堂设计最完美,流畅简洁,举重若轻;瑞娟老师的课堂和谐轻松,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而博博老师的课堂似乎不太尽人意,前松后紧,部分重难点知识当堂没有完成。

  秀娟的课堂:

  亮点:

  1、辅助小资料选择运用相当精准,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最大限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巴金简介小资料中提到入编中小学教材的部分文章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距离;巴金老人的爱心善举用具体是数字和实例让孩子们体会到“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结果”的具体含义。)

  2、学生学习要求注重细节,反映出教师对课标、教材的准确理解和运用。(比如“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至少两遍”既有方法指导,又有具体的数量要求;书信格式用比较直观的一封信出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建议:

  讲解部分再节约一些时间,用五分钟左右进行测和积累。

  瑞娟的课堂:

  亮点:

  1、课文重点词句理解细致,学生理解掌握情况很好。(“多么......多么......”去掉行吗?通过比较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但很多公开课上看不到了;还有对“生命开花结果”的分析重点突出,理解比较到位。)

  2、教态亲切温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参与交流积极性高。

  建议:

  课堂对话方式相对单一,师问生答,导致后半节课部分学生略显疲惫。

  博博的课堂:

  亮点:

  1、备课比较扎实。(教师手里拿着厚厚的几页打印的教案纸,里面有很多资料。)

  2、重视课堂练笔。(“多么......多么......”仿写句子,现场效果很好。还有后面的仿写段落,虽然时间不够没有落实,但是设计理念是对的。)

  建议:

  1、反复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文本的重难点以及课堂侧重点。

  2、对于气氛比较沉闷的课堂,教师要及时调整状态,要想办法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学习交流。对于极少数愿意主动举手的同学要多鼓励,引导说对答案,然后重点鼓励。而不能更深一问,让其他学生更不敢开口。

  3、课堂问题设计不要太宽泛。(”巴金想告诉孩子们什么内容?“”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应该放到相应较小的语境中或者具体段落中让孩子结合课文回答。)

  4、幻灯片的设置一定要提前试播。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否则会影响整堂课的氛围。(今天多亏了张伟)

  对于这篇课文,我有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各位老师共议:

  1、”感动人物颁奖词“在课堂中出现很好,及时补充,让孩子对巴金的理解更近一步。但最好是教师仿照颁奖典礼主持人的语气读出来,最好有厚重的背景音乐;

  2、课后二题,摘抄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可以在课堂上当堂完成;

  3、既然是回信,倘若让学生猜猜孩子们的来信中说了那些内容,或者读了这封信之后还有孩子给巴金写信的内容,一则激发兴趣,二则深化主题。

  三位语文老师如果再讲这一课的话,可以将秀娟的设计和瑞娟的课堂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是一节很有味道的语文课。

课文评课稿2

  刘素琼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刘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是一堂扎实而深入的课,能让人见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首先,刘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研读非常到位。在指导“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时,刘老师借用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垂下来,而不用挂下来”让学生换词理解,加深体验,体会中华文字的精妙。并让学生联想哪些东西可以用“垂下来”。在理解“杂乱”时,让学生通过摆手做动作来很生动地记住了这个词。学生在从字到词到句的理解中读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让人感到老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处理教材的功夫深厚,不见痕迹。

  其次,刘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写字教育。刘老师通过让学生从形和意的`结合理解来记忆,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记忆、分析字形,通过书空来记忆笔画和笔顺,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求学生姿势和笔顺正确。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学会了写字,又能让学生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再次,刘老师重视学生对词语、句子、生活经验的积累。课始,就让学生来说跟雨有关的词语,并出示了三个相关成语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听雷声让学生知道雷声的生活原型从而很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在学习黑沉沉一句时,随机积累了ABB格式的词语。指导越来越一句时,让学生说相同句式的句子,既学会了造句,又丰富了生活经验和语言储备。还有理解“垂下来”时趁机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垂下来”,也是促进理解又是积累语言。

  总之,这是一堂扎实而有效的课,更有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虽然我是数学老师,同样也有很大的借鉴之处,特别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值得我学习。

课文评课稿3

  听了刘老师三十五分钟的课,我的感觉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幸福。幸福的是在刘老师所营造的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感受着一份份真诚;幸福的是在稚气真诚的朗读和话语中与孩子们的共同经历阅读的过程;幸福的是与孩子们一样不断深入的思考中感悟到的真情。幸福的是和刘老师一起感受做教师的幸福。走出课堂,我一直反思,刘老师的课给了我什么样的启发。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五点值得我去学习。即这节课她努力做到了“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第一,扎实:这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即: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更让学生经历了阅读体验的过程。即本课贯穿始末的朗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那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我觉得这节课就真正做到了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1、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例如:学生欣赏了动画里小柳树风中舞蹈的美丽姿态后,顺势鼓励学生表演读,把自己当成小柳树,让大家来欣赏自己的美丽,这样就在读中突出了小柳树的美丽,增强了感染力。

  2、以读动情,坚持渗透性。例如:小柳树虽然美丽,但是随着她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瞧不起小枣树。这一骄傲得意,只关注对方缺点的性格特点是从她说的话中体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刘老师将小柳树两次说的话对比朗读,从而让学生较好地把握了小柳树的人物性格。在逐层渗透中,为后面理解小柳树对待小枣树的态度发生变化,做出了必要的铺垫。

  3、以读育人,注重熏陶性。例如:文中小枣树的话语很少,但却凸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在品读小枣树的话之前,刘老师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柳树,你认为已经结果子的小枣树现在会怎样对待自己?在学生发散思维想象之后,再来读文,感受小枣树的为人,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一次震撼。

  4、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例如:

  第二,充实:这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1、三十五分钟的课堂,老师恰当地把握教材,以“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成长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如层层剥笋般地进入,(如:在座的老师们也想结识这两位新朋友,快向他们介绍一下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样子吧!春天来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难道小枣树就一直这样光秃秃的没有变化吗?秋天来了,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小枣树怎样了?这样的问题,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易于接受)学生不仅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更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学目标,了解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特点的不同,为孩子们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一做人的道理进行了铺垫。

  2、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不仅使课文变得更形象生动,更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增大课堂的容量,而且为突破教学难点起到很好的铺垫。例如:如果仅是从老师的语言中,或是从课文的文字上让孩子凭着自己的理解去了解,势必达不到效果。让学生明白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特点的不同,对揭示本文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带有意境又能刺激感官的直观的动画,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丰实: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节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

  在老师创设的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中,课上生成了很多灵感的火花。

  如:学生做动作地读

  (在读小柳树两次嘲笑对小枣树说的话时,学生随着老师很自然地把自己当成了小柳树,用手指着它处,又拍着胸脯以显示自己的美丽,而脸上一副得意的样子。

  当读到小柳树叶子长得又细又长,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学生不由自主受到感染,伸出手臂仿佛小柳树

  一样在风中翩翩起舞。

  第四,平实:这一课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课上刘老师有多处都创设了这样平等对话了机会,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过程,可谓“甘为人梯”:如:示范读秋天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时,把小柳树说话的语调仍读得很高,问学生这样读可不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了老师脸上的表情不适合此时小柳树的心理,小柳树说话不会这样大的声调了等。还教学生一遍遍地低下头,当作自己是小柳树来读她这一次对小枣树说的话,以此感悟出小柳树前后的心理变化。

  第五,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结尾处,刘老师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如果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柳树和小枣树你更喜欢谁?”让学生辩证的看,是不是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呢?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尝试。

  用一句话作为我与大家交流的结尾,与大家共同分享: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更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课文评课稿4

  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最后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室,举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例子,这一环节本应该是本堂课的升华及亮点,但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好,导至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教室里存在着的数学信息。其实如果教师能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那么相信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信息,创造出课堂上的亮点。

课文评课稿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又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人用心揣摩的艺术。结合以上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加上本人的一点思考,对褚老师执教的《东方之珠》一课,谈谈以下浅见: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优化“情境”教育,可以激发儿童潜能,可以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课堂伊始,褚老师引导学生复习比较东方之珠与以前所学的东方明珠各指哪里,并适时启发提醒,并抓住“无比璀璨”一词激发学生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他们学习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朗读与文本训练的有效结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中褚老师注重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实践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著名的公园”这段时,褚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圈圈、点点、画画、看看、听听、想想、说说”来学习文中优美的语言,此时学生仿佛亲临其境。课堂中褚老师更是注重差异教学,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她针对文中的这个重点设计了扎实有效地训练,并给予丰富的素材,辅以有效的指导方法,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对“它们有的……有的……有的……,真有趣!”这一句式练习运用自如,轻松地学会了语文。

  3、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褚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读,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香港优美景色赞美之中,香港那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课文评课稿6

  一、贴一贴、唱一唱,激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循着这一条,创设了如下情境:(课前准备)出示蓝天图,让学生边唱“一闪一闪亮晶晶”,边贴星星。

  (上课)

  1、星星在蓝天一闪一闪,多美啊!还缺了什么?(通过说话,弄清星星与月亮的关系)

  2、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引导积累:一轮圆月弯弯的月亮)

  3、(贴上月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展开说话)

  这么美的月空,老师要用一首歌来赞美它!(弹唱《小小的船》)

  4、画美,歌更美!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等学完了课文,我们也来唱一唱,好吗?(出示课题)

  要想快速有效地学习任何东西,必须看它、听它和感受它!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动手贴一贴,说一说,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听歌曲的演唱,看着画面再次感受美,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读一读、说一说,趣中求实

  我们在教学中要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让学生说好话、读好文!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学生在朗读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如何在激趣之后,让这个“趣”字贯穿下去,扎实说话与朗读训练呢?教师作了如下设计:

  (配上音乐,师描述:生闭上眼睛,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贴上小女孩)

  1、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引导读一读第二句。

  3、小姑娘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你坐在月亮上还看到了什么?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__________。

  4、你们看到的真多,我们再来读读第二句。(指导反复朗读)

  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司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像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东方明珠、长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想一想、画一画,趣中求新

  读与背并非语文教学的终止,学生要学会迁移、运用。学生在说

  一说、读一读时融入了情境,如何将学生此时的激情再次升华呢?“写”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而在这堂课上,有了一个很好的迁移结尾:

  1、组织学生表演唱《小小的船》。

  2、夜空多美呀!你想把它画下来吗?先说说你想画什么。(同桌交流)

  3、指导画一画。

  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读到的、说到的画下来,又一次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许多有创意的东西画下来:飞船、太空小轿车、织女星等,把语言美融入了画面美中,每一幅画就是一首奇妙无比的诗歌,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都进行了美的创新!我想,学生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是获得知识的进程

  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具有价值的,就是创新。

  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读中悟情、悟理,扎实的训练以“趣”字贯穿,学生的创新火花将在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

课文评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首次接触王校长的批注式阅读教学,还是在去年。当时因为身体的原因,我请了一段时间的假。回来上班后,带了一段时间的副科。王校长工作忙,经常外出学习。他就告诉我,在不影响课务的情况下,给他班上几节课。说实话,给王校长班级上课,我很有压力。自己和王校长的差距很大,而且,很长时间没带高年级,怕对教材把握不准。王校长就将自己备好的教案,语文的、作文的,都拿给我看。

  在这里,我要说,我看到了一位如此用心的王校长。他的教案写得工工整整,教学过程设计详实、有效。他的教参上,语文书上,记着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教育名言,读教学巨著的一些心得,班级学生的电话号码,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等等。

  在给王校长班级上课时,我发现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十分踊跃。经过交流,我才看到,学生的`书上是写得密密麻麻,原来,王校长是在班级里试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

  付出总有回报!经过一年的努力,王校长所带的五(3)班的语文成绩在全镇的抽考、统考中都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学期,我带六年级语文,与王校长带平行班。开学初,我们六年级重新分了班,原来五(3)班的学生分到我们六(2)班的有十多个学生,在上课时,我就发现这几个学生非常活跃,原来他们掌握了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他们在课前都能及时预习,将对课文中的生字、重点词语的理解、优美句子的赏析等,都以批注的形式呈现于书本之上了,所以上课时候的他们可谓是“有备而来”的。我看到他们的优异表现,就让他们将这种批注式阅读告诉其他学生,我也在我们班来此试行,可因为时间尚浅,学生掌握得不太透彻,效果也不是太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向王校长学习,真正领悟到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精髓所在。

  今天,听了王校长的一节课,让我看到了王校长又是一位智者。

  首先,王校长的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批注式阅读教学,打破了一二课时的界限,能学不教,自己学会的也不教。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得充分,课堂上都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精彩发挥。比如:学生自己点评如何书写生字,为汉字编故事。特别是第二节的找中心句,引导学生改写,这就是引导孩子在批注式阅读时要敢于向文本质疑,能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想法。也就是王校长说的“让孩子精彩”!

  “树林相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王校长的设计是大胆的,因为这涉及到“爱情”的话题,六年级的孩子,班级里已有了模糊的“早恋”现象,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只让学生简单地读一读,没敢向学生渗透太多,而王校长敢于让学生通过编写、自演,让学生模仿牛郎与织女的相遇,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神秘与美好。

  其次,王校长让学生找出每一小节的时间词,感受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这就教会学生的写作方法,虽没刻意提及,但却润物无声。去年在五(3)班上课的时候发现,王校长班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强,有很多孩子一篇作文能写四五页纸,王校长还将班级里的优秀作文编订成册,在班级里互相传看,借鉴学习。在和学生聊天时,他们都说,王校长的课很幽默,上王校长的课感觉很轻松。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上周的月考,王校长的语文成绩又拿了第一名。

  我国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曾说过;“反思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我们在‘混沌’的脑袋上凿的孔窍是够多的了,其表现是语文教学的头绪越来越繁,花样越来越多,使得语文教学离开自己的‘原点’越来越远,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异化。”语文的本真是什么?王校长的课堂向我们诠释了语文是质疑,是理解,是欣赏,是评价,是批注式阅读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或许,语文课的本真就在这里吧!

  说的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事批评指正!谢谢!

课文评课稿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话道出了多少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论孩子走多远,父母的心都在牵挂着;父母的爱是宽宏的,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父母都会原谅;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从来不计较得失和索取,只是一味的付出。

  我们因为有父母的悉心照顾所以才能够健康长大,因为有父母的关怀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不孤单。

  接下来就有请拥有感恩之心的二年级2班,全体学生为大家带来的《游子吟》。掌声欢迎。

课文评课稿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新教材把这篇文章从高一调整到高三,其意图在于让学生感悟意境之美。张老师立足于编者的意图,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这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评课前我参考了徐老师制订的量表并进行了小幅修订,在听课中,我对这一观察点又调整了具体的评课指标,分别是:课前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重难点有无具体认识;课上学生理解知识的主动性、有效性,课上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途径和具体表现(答题统计),课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观察。下面我就从我的这些观察角度对张老师的这堂课进行评价:

  一、 课前观察

  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但似乎并未形诸文字,从学生的课本上看,很多学生充其量不过是标注了段落序号,对于预习的问题未形成文字答案。对于高中紧凑的教学节奏而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前老师用MTV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时展示思考问题或教学目标的话,个人觉得媒体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对于本堂课的知识点落实,个人还是有疑问的:对于高三的学生学习本文的意义何在?仅仅是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吗?能不能让课文讲授更实在一些呢?

  二、 课堂观察

  对于经典美文的讲授,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课,个人以为艺术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言,本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听课精神不集中(具体表现为不能紧跟老师要求做出反应)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不超过三人次,对于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这一数据是不错的.。问题比较大的是教师在播放录音时,大多数学生都在紧盯画面,而非关注文本。我认为这是老师运用媒体过度反而造成学生关注目标出现偏差。(授课伊始,老师出示两幅荷花图片,问学生那幅画面更符合本文意境,学生回答第二幅更具朦胧美,其实对本文的意境美的理解就出现偏差)

  其次,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本堂课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阅读思考)时间为9分钟,群体学习体验(发言讨论)时间为9分钟。总计18分钟。从数据上看,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时间接近1:1,是比较理想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学习体验中生生互动时间较少(仅有讨论景是如何体现情的一问且时间不足3分钟),并且整堂课缺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时间。

  再次,从学生答题情况统计来看,本堂课学生回答问题人次为11人,回答问题人数为9人,朗诵为2人,板书为1人。其中一位男生朗诵1次,板书1次,回答问题3次。显然,本堂课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学生的参与率还是比较低的。此外,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人次为5人次,回答问题一般人次为4人次,回答问题错误人次为2人次。仅从数据上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情况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主要集中在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上,而错误和一般的人次主要集中在对情的把握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突破。个人建议还是先景后情比较符合学生认知。

  三、 课后观察

  课后抽查学生课本4人,基本无记录。回答问题正确率约50%。从抽样数据看,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朱自清苦心营造的美丽世界。

  同为高中教师,张老师的这堂课给我启示良多。工作室的活动让我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体会到专业发展的甘甜。

课文评课稿10

  教者说课:

  小学课文《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

  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

  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

  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

  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评课: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因此,教学中杨羽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本课时教学,杨羽老师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杨羽老师注重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教师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课文评课稿11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相信小朋友在家里都过着幸福的日子,(板书:在家里)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2.学生展示自己画下来的“家”的作品。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小红家做客。

  (出示挂图)

  二、识字教学

  1.师:这是小红家的哪里?看看客厅里都有些什么?它们呀,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小朋友先自己看看、叫一叫吧。

  2.指名说,教师随机在图片边贴上词卡:

  shujia dianshi chaji baozhi

  书架 电视 茶几 报纸

  guazhong taideng shafa dianhua

  挂钟 台灯 沙发 电话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

  ▲指名读—同桌对读—再指名读—齐读—再自由读

  3、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

  沙发报纸台灯电视茶几书架挂钟电话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小组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4.选一个词语说句话。

  三、写字教学

  1.我们已经写过6个字。(板书)

  2.今天来学习写2个字。(出示写在田字格种的:“上”、“下”)

  3.认识新笔画:点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5.学生在本子上练写。

  四、课外延伸

  师:回家看看自己家中的摆设,还有什么东西,叫爸爸妈妈帮你做成字卡,争当识字大王。

  [评点]:

  所有的文字都来自生活,并且回归到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呢?它自然不能违背规律性的法则。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朱老师就充分利用这一点,收获了很多精彩。

  一、创生活情境,激学习兴趣。

  所有的教学设计

  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着这样的理念,朱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个有着美丽陈设、生活用品的家庭画面,创设了情境,贴近了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然后老师把配有拼音的词语卡片贴在图片旁边,使抽象的生字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初步地使学生认识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借助实物认识生字,学生感兴趣,也容易记住,学得自然轻松。

  二、强化口语训练,学以致用。

  所有字词都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词。识字必须多读,也必须多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高频率接触生字,既巩固了生字词,又很好地进行口语训练,对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大有裨益。让学生任选一个物品说一句完整的话,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在生活中学生字,在生活中用生字的思想。“学以致用”是一切学科的最终目的,认识了生字就要会用,运用生字进行说话,正好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1.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再予以雕琢。我们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孩子,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更富有童趣,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衔接应该更自然些,不能有突兀的感觉。

  2.虽然教师在“读”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形式也很多,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等,看似热闹,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好。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建议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这一心理特点,用做游戏的形式,让生字反复出现。比如这一节课中,“电”、“视”、“台”、“灯”、“报”、“纸”、“沙”、“发”这8个字是要学生能认读的生字,教师可以将这8个字脱离词语单独出现,设计“挂灯笼”|、“生字大转盘”等游戏,让生字富有灵性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种尽情的娱乐,全身心的投入,不会产生一读再读的厌烦感,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效果。另外,认识“三点水”、“火字旁”、“提手旁”也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识字过程中应该将这环节穿插进去。

  3.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更多样形。课堂中对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就只是采取送掌声和送苹果的方式,显得单一。建议朱老师在评价方面要多花点心思,尤其要注重语言上的激励。

课文评课稿12

  今天我很荣幸观摩、评析—这位最优秀的物理教师的课《杠杆》。首先我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总体感觉。

  总的来说,在听完王老师的课后,自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我觉得这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这节课有科学的学习方式,王老师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学生中间,适时地进行点拨;其次王老师有十分高超的教学艺术,组织、引导、合作、激励都很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这节课有真实的学习过程,王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学生,课前学生并没有做很多的准备,但是课堂上王老师凭借个人的高素质、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把学生调动得非常好,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但收获颇丰,所以这节课因为真实而美丽!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点评: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由生活中用到的弹簧测力计,老师提出用它测出大象重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的欲望,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的学习兴趣中。

  2.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整节课围绕着用弹簧测力计测大象重的问题展开,老师留下悬念,用小小测力计可以测出大象重。在认识了杠杆之后,老师设疑: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为什么用杠杆可以搬动巨大的石块?从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老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其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面向全体,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最后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了用测力计测大象重的问题以及小白兔分萝卜的问题,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了:认识了杠杆,知道杠杆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让学生会学了:用科学探究方法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爱学了:小小测力计,居然能测出大象重,物理真有用!

  3.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各种器具比如撬棒、跷跷板、钓鱼竿、抽水机的手柄等等,还自备了羊角锤、剪贴的剪子、瓶起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且让学生现场撬钉子、起瓶盖,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4.作业设计新颖。王老师摆脱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行车上有哪些杠杆,学生会觉得作业有趣,而且让学生经历观察自行车的过程,再次认识杠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这样的作业也符合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教师素质评价

  教师的学科基本功扎实,教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在找钓鱼竿的支点时,亲自演示;在介绍杠杆平衡时拿着铁棍演示转动和运动的区别,学生看一眼就都理解了),口语流畅、幽默生动,教态大方亲切,情感丰富,多媒体手段熟练(遇到突发状况不慌张,冷静处理)。

  总的来说,王老师应用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大家诠释了一节生动的物理课,但我还是有点儿不成熟的看法希望与大家交流,说的不足之处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1.板书设计稍加改动,就更完美了。这节课的难点应该是对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它也是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生活中的杠杆,然后老师用彩色粉笔标出杠杆中的五要素,既起到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的作用线及力臂的画法,更好地认识杠杆及五要素。

  2.在某些细节还可以再改进。

  (1)大屏幕打出一些知识点时,王老。

  (2)学生画完力臂时,老师问画对的举手,有些学生没举手,说明有错误,如果此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该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纠错,学生对力臂的画法会掌握得更好。

  3.小组交流可以再多些,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整节课,教师用时大约25分钟。在总结杠杆的定义时,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提示,学生总结,用时2分钟,如果老师给学生1分半左右的的时间小组交流总结,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找杠杆的五要素时用时4分钟,如果教师明确目的,放手让学生来完成,相信他们也能完成得很好。总之,尽管这节课有些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这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课文评课稿13

  一、说教材

  《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积淀语感,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从图入手,创设情境,破疑解难,体会情感。

  3、以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升华爱母亲的情感,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读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能够从课外查找资料,借助工具书及课文的注释,理解古诗,领悟诗情,因此他们理解本首诗并不难,主要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付之行动,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回报。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诵读感悟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致盎然地学习。结合课文内容,体现综合设计,升华爱母亲的情感,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生活,激起生活体验

  教师激情导入,采用语言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母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诗,交流读诗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现代与古文的对比,让学生置身于古文中去品味诗中的情感,更深化学生对本诗的体会。]

  (三)、欣赏交流,加深心灵体验

  让学生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理解诗句,学生抓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来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让学生读中体会,理解母爱的伟大,教师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对照图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四)、发掘人文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在让学生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

  (五)、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让学生说说平时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我们又应该怎样报答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五、说板书

  我把孟郊的诗句以对联的形式出现,突出诗歌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

课文评课稿14

  傅联英:上午听了叶老师的作文课,这是一堂氛围轻松的作文课,课题新颖。教师语言亲切,引课自然,本节课教师重视了口头作文的训练,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学生都爱发言,述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主题由于不是单元教学内容,所以较为空泛。

  伍丽萍:老师抓住了人物动作、心理、语言进行了作文教学,准备充分,亲和力强,还结合学生自己身边发生过的同年趣事教学,有讲有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少点“扶”,多点“放”就更好了。

  傅婷: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聆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阔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

  熊碧玉:叶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以“习作情感”为主线,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选择内容,进行指导写作。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会写作,敢于写作,喜欢写作,但是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给孩子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就更好了。

  魏伟燕: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中,课堂进行的自然流畅,教师紧扣主题,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及时的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文评课稿1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东方之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和美丽。对王老师执教的《东方之珠》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王老师一开始提出问题: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引读第一自然段,教者相机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并抓住“无比璀璨”一词激发学生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他们学习2-5自然段做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语言与文本训练的有效结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中王老师注重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实践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著名的公园”这一段时,王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这一自然段,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个地方?用笔圈出来。然后再读课文画出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句子。接着又让学生说一说海豚、海狮还会表演哪些节目?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练习运用自如,轻松地学会了语文。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3、以读悟情,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悟情、以读促思的效果。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欣赏浅水湾的几张图片,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沙滩上的人们在干什么?通过朗读从课文中找出词、句来回答。接着王老师又问:漫步在沙滩上的人们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舒服极了。王老师跟着就说:你能把这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吗?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沙滩的迷人。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学完课文后,王老师又让学生配乐朗读了全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次感受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激发起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香港优美景色赞美之中,香港那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课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课文评课稿03-13

课文评课稿10-01

课文评课稿[精选]07-19

课文评课稿通用04-23

课文《草原》评课稿03-18

小学课文评课稿03-11

课文评课稿【热】07-05

课文评课稿(热门)07-19

课文评课稿(荐)07-19

【优秀】课文评课稿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