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评课稿

时间:2023-07-19 11:02:20 其他 我要投稿

课文评课稿[精选]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评课稿 篇1

  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最后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室,举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例子,这一环节本应该是本堂课的升华及亮点,但由于教师没有引导好,导至学生不能很好地发现教室里存在着的数学信息。其实如果教师能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那么相信学生能发现更多的信息,创造出课堂上的亮点。

  课文评课稿 篇2

  听了刘老师三十五分钟的课,我的感觉用这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幸福。幸福的是在刘老师所营造的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感受着一份份真诚;幸福的是在稚气真诚的朗读和话语中与孩子们的共同经历阅读的过程;幸福的是与孩子们一样不断深入的思考中感悟到的真情。幸福的是和刘老师一起感受做教师的幸福。走出课堂,我一直反思,刘老师的课给了我什么样的启发。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五点值得我去学习。即这节课她努力做到了“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第一,扎实:这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即:使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这一深刻的道理。更让学生经历了阅读体验的过程。即本课贯穿始末的朗读。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那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我觉得这节课就真正做到了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

  1、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例如:学生欣赏了动画里小柳树风中舞蹈的美丽姿态后,顺势鼓励学生表演读,把自己当成小柳树,让大家来欣赏自己的美丽,这样就在读中突出了小柳树的美丽,增强了感染力。

  2、以读动情,坚持渗透性。例如:小柳树虽然美丽,但是随着她越来越漂亮,也越来越瞧不起小枣树。这一骄傲得意,只关注对方缺点的性格特点是从她说的话中体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刘老师将小柳树两次说的话对比朗读,从而让学生较好地把握了小柳树的人物性格。在逐层渗透中,为后面理解小柳树对待小枣树的态度发生变化,做出了必要的铺垫。

  3、以读育人,注重熏陶性。例如:文中小枣树的话语很少,但却凸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在品读小枣树的话之前,刘老师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小柳树,你认为已经结果子的小枣树现在会怎样对待自己?在学生发散思维想象之后,再来读文,感受小枣树的为人,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一次震撼。

  4、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例如:

  第二,充实:这是一堂有效率的课。

  1、三十五分钟的课堂,老师恰当地把握教材,以“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成长时间”为主线,引导学生如层层剥笋般地进入,(如:在座的老师们也想结识这两位新朋友,快向他们介绍一下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样子吧!春天来了,小柳树和小枣树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难道小枣树就一直这样光秃秃的没有变化吗?秋天来了,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小枣树怎样了?这样的问题,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易于接受)学生不仅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更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学目标,了解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特点的不同,为孩子们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一做人的道理进行了铺垫。

  2、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不仅使课文变得更形象生动,更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增大课堂的容量,而且为突破教学难点起到很好的铺垫。例如:如果仅是从老师的语言中,或是从课文的文字上让孩子凭着自己的理解去了解,势必达不到效果。让学生明白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特点的不同,对揭示本文中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带有意境又能刺激感官的直观的动画,使得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丰实: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节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

  在老师创设的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中,课上生成了很多灵感的火花。

  如:学生做动作地读

  (在读小柳树两次嘲笑对小枣树说的话时,学生随着老师很自然地把自己当成了小柳树,用手指着它处,又拍着胸脯以显示自己的美丽,而脸上一副得意的样子。

  当读到小柳树叶子长得又细又长,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学生不由自主受到感染,伸出手臂仿佛小柳树

  一样在风中翩翩起舞。

  第四,平实:这一课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课上刘老师有多处都创设了这样平等对话了机会,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过程,可谓“甘为人梯”:如:示范读秋天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时,把小柳树说话的语调仍读得很高,问学生这样读可不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了老师脸上的表情不适合此时小柳树的心理,小柳树说话不会这样大的声调了等。还教学生一遍遍地低下头,当作自己是小柳树来读她这一次对小枣树说的话,以此感悟出小柳树前后的心理变化。

  第五,真实: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这种课可以称为真实的课。

  结尾处,刘老师步步为营地引导学生感受做人的道理,如果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柳树和小枣树你更喜欢谁?”让学生辩证的看,是不是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呢?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尝试。

  用一句话作为我与大家交流的结尾,与大家共同分享: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更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课文评课稿 篇3

  沈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富有条理,从引导学生感悟九色鹿的外表美到领悟其内在美,重点突出,层层推进。教师清晰、流畅、干净、利落的过渡语言为本课的教学增色不少。沈老师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关注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不露痕迹地渗透了诚信教育,从而实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1、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故事中的九色鹿、调达,性格各异、形象鲜明。课文篇幅较长,沈老师重点抓住表现九色鹿言行的第二、第四、第八自然节来品悟其形象,如通过抓住“立即”“汹涌”“挣扎”“救命”领悟九色鹿在危急关头救调达时的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抓住“只要”感悟九色鹿的不求回报;抓住九色鹿对国王说的那3句话,层层引导,品味九色鹿的智慧。在教学“见利忘义”这个词时,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先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调达看见了什么“利”,是“重金悬赏”,然后说说把什么给忘了,就是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最后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见利忘义”。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他?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了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与此同时,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教育就在剖析词句中悄悄地渗透。

  2、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标倡导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策略,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沈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的过程中,通过指名读、分男女生读、齐读、加上动作读、变化语气对比阅读等多种形式,读出九色鹿的美丽,读出调达的可恶,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体验,培养美好的'心灵和崇尚的情操。

  3、利用文本留白创设说话情境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沈老师多次设计了让学生想象练说的环节:如调达会怎样郑重起誓;调达看了皇榜后会怎么想等,既训练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通过角色的置换,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调达落水得救后是怎样的感激涕泠,而面对悬赏时又见利忘义,灵魂是多么的肮脏。总之,沈老师用她的教学实践证明,没有德育的渗透,智育是苍白的。有了德育的渗透,语文的智育课堂才更加丰满,充盈灵动。

  课文评课稿 篇4

  5月27日,我们培训班一行人来到美丽的凤凰初级中学,潘益虎、张志荣和肖浩峰三位老师在这里开设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杠杆》。下面是我对这三节课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一、整体感觉

  潘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张老师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肖老师从生活中引入杠杆,语言逻辑性强,注重对现象和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这节课也很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课堂掌控能力。

  1.潘益虎老师

  (1)能将“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渗透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如请学生到前面用螺丝刀起钉在木板上的钉子等。

  (2)在实验过程中潘老师能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是在学生实验室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东走走,西看看。

  2.张志荣老师

  (1)引入通过钓机器人视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提出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进而引入杠杆这种最简单的机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开始上课时张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黑板上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然后移动点A再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L需要延长)。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为突破本节课画力臂这一难点铺垫。

  3.肖浩峰老师

  (1)实验器材和设计简单有效。在拔钉子实验中肖老师只给学生螺丝刀、小木块、订了图钉的木板,让学生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除了书本上有的那种方法以外,还引导学生想到向上撬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ppt使用灵活恰当。在请学生测量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后,对实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请学生直接在ppt的表格中填写,不用再黑板上画,也不需要退出ppt,处理数据也非常流畅。

  三、建议

  本节的内容较多,三位老师后面杠杆平衡条件讲的或多或少有些匆忙,我个人认为如果剩的时间不多,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下节课讲也可以,因为3、5分钟根本完不成这部分教学,利用这几分钟再让学生画一些力臂,从而进一步突破画力臂这一难点。总之,这三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课文评课稿 篇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又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人用心揣摩的艺术。结合以上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加上本人的一点思考,对褚老师执教的《东方之珠》一课,谈谈以下浅见: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优化“情境”教育,可以激发儿童潜能,可以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课堂伊始,褚老师引导学生复习比较东方之珠与以前所学的东方明珠各指哪里,并适时启发提醒,并抓住“无比璀璨”一词激发学生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他们学习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朗读与文本训练的有效结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中褚老师注重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实践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著名的公园”这段时,褚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圈圈、点点、画画、看看、听听、想想、说说”来学习文中优美的语言,此时学生仿佛亲临其境。课堂中褚老师更是注重差异教学,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她针对文中的这个重点设计了扎实有效地训练,并给予丰富的素材,辅以有效的指导方法,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对“它们有的……有的……有的……,真有趣!”这一句式练习运用自如,轻松地学会了语文。

  3、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褚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读,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香港优美景色赞美之中,香港那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课文评课稿 篇6

  刘素琼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刘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是一堂扎实而深入的课,能让人见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首先,刘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字、词、句的研读非常到位。在指导“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时,刘老师借用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垂下来,而不用挂下来”让学生换词理解,加深体验,体会中华文字的`精妙。并让学生联想哪些东西可以用“垂下来”。在理解“杂乱”时,让学生通过摆手做动作来很生动地记住了这个词。学生在从字到词到句的理解中读得更有味道、更有感情。也让人感到老师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和处理教材的功夫深厚,不见痕迹。

  其次,刘老师重视对学生的写字教育。刘老师通过让学生从形和意的结合理解来记忆,还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记忆、分析字形,通过书空来记忆笔画和笔顺,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求学生姿势和笔顺正确。这样的训练,既让学生学会了写字,又能让学生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再次,刘老师重视学生对词语、句子、生活经验的积累。课始,就让学生来说跟雨有关的词语,并出示了三个相关成语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听雷声让学生知道雷声的生活原型从而很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教学。在学习黑沉沉一句时,随机积累了ABB格式的词语。指导越来越一句时,让学生说相同句式的句子,既学会了造句,又丰富了生活经验和语言储备。还有理解“垂下来”时趁机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垂下来”,也是促进理解又是积累语言。

  总之,这是一堂扎实而有效的课,更有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虽然我是数学老师,同样也有很大的借鉴之处,特别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值得我学习。

  课文评课稿 篇7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相信小朋友在家里都过着幸福的日子,(板书:在家里)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2.学生展示自己画下来的“家”的作品。

  过渡语: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小红家做客。

  (出示挂图)

  二、识字教学

  1.师:这是小红家的哪里?看看客厅里都有些什么?它们呀,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小朋友先自己看看、叫一叫吧。

  2.指名说,教师随机在图片边贴上词卡:

  shujia dianshi chaji baozhi

  书架 电视 茶几 报纸

  guazhong taideng shafa dianhua

  挂钟 台灯 沙发 电话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

  ▲指名读—同桌对读—再指名读—齐读—再自由读

  3、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

  沙发报纸台灯电视茶几书架挂钟电话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小组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4.选一个词语说句话。

  三、写字教学

  1.我们已经写过6个字。(板书)

  2.今天来学习写2个字。(出示写在田字格种的:“上”、“下”)

  3.认识新笔画:点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5.学生在本子上练写。

  四、课外延伸

  师:回家看看自己家中的摆设,还有什么东西,叫爸爸妈妈帮你做成字卡,争当识字大王。

  [评点]:

  所有的文字都来自生活,并且回归到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呢?它自然不能违背规律性的法则。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朱老师就充分利用这一点,收获了很多精彩。

  一、创生活情境,激学习兴趣。

  所有的教学设计

  都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着这样的理念,朱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个有着美丽陈设、生活用品的家庭画面,创设了情境,贴近了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骤然高涨。然后老师把配有拼音的.词语卡片贴在图片旁边,使抽象的生字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初步地使学生认识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借助实物认识生字,学生感兴趣,也容易记住,学得自然轻松。

  二、强化口语训练,学以致用。

  所有字词都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字词。识字必须多读,也必须多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高频率接触生字,既巩固了生字词,又很好地进行口语训练,对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大有裨益。让学生任选一个物品说一句完整的话,既尊重了学生,又体现了在生活中学生字,在生活中用生字的思想。“学以致用”是一切学科的最终目的,认识了生字就要会用,运用生字进行说话,正好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1.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再予以雕琢。我们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孩子,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更富有童趣,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衔接应该更自然些,不能有突兀的感觉。

  2.虽然教师在“读”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形式也很多,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等,看似热闹,但是实际的效果却并不好。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建议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这一心理特点,用做游戏的形式,让生字反复出现。比如这一节课中,“电”、“视”、“台”、“灯”、“报”、“纸”、“沙”、“发”这8个字是要学生能认读的生字,教师可以将这8个字脱离词语单独出现,设计“挂灯笼”|、“生字大转盘”等游戏,让生字富有灵性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种尽情的娱乐,全身心的投入,不会产生一读再读的厌烦感,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效果。另外,认识“三点水”、“火字旁”、“提手旁”也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识字过程中应该将这环节穿插进去。

  3.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更多样形。课堂中对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就只是采取送掌声和送苹果的方式,显得单一。建议朱老师在评价方面要多花点心思,尤其要注重语言上的激励。

  课文评课稿 篇8

  12月11日,我和杨校长、张燕老师一起来到安头实验小学为青年教师指导课堂教学。我们共听了两节课。下面我就分别谈谈对这两节课的感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堂课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思路清晰,步步深入

  整节课,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钻研文本。从题目切入,提出“是什么让周恩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中华不振”这一原因。张老师又顺势而导,“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会‘中华不振’?”当学生钻进文本体会“中华不振”,张老师又引入社会背景资料,结合图片真正让学生感受“中华不振”的境况。老师让学生在交流中顺势而生的品读体味,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中华不振”这个切入点的高妙——只有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只要充分地体会“中华不振”,学生就会自然地走进尘封的历史与少年周恩来一起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

  二、拓宽文本,整合资源

  本课教学中,老师立足教材而又没有局限于教材,她整合了多种课程资源充实进课堂教学中来,拓展了文本的宽度。如:1、利用图片和资料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在中国的土地上华人如狗,中国割地赔款,外国人践踏中国土地、蹂躏中国人的历史背景;2、结束时,收集不同时期的周恩来的照片,形象展示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丰满了人物形象,使学生明白“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一生去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三、以读传情,品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剖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课堂情绪的交换,离不开文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验。

  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老师在教学实际操作上还是有一点问题:在重点句和重点词的研读时,没有做到及时的体会与读相结合,如果仅是让学生谈感受,未免错失读的升华良机,如果此时让学生马上带着体会读文章,那么对于学生的读将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使读真正做到有感情,而且这个感情并不是老师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己的感受,那么练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教者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三个中心句展开,从它的精妙布局、宏伟建筑、珍贵文物这三方面来展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纵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可取之处:

  1、注重情感投入,增强教学效果。

  老师业务素质较高,能够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场好戏,投入自己的全部真情,时而让学生沉浸在昔日的美景中,时而让学生充满愤怒、惋惜之情。从美景到毁灭,整个画面、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熏陶。如在课末,全体学生站起来高呼: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之情得以升华,推到了极致。

  2、合理使用课件,提升学生情感。

  教者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各类景观和被毁灭后的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再朗读,结合教师言语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3、落实课标要求,朗读指导到位。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叶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磨擦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放手让学生默读,师生引读、全班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使用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几点个人见解:

  1、整堂课容量较大,面面俱到,略显仓促,一代而过,教师导的多,学生悟的少。

  2、、“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不可估量”等重点词语的品析是否可以再深入点?

  虽然两位老师很年轻,但在教学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希望两位老师刻苦钻研,争取在语文教学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课文评课稿 篇9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量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获取知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东方之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和美丽。对王老师执教的《东方之珠》一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个情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王老师一开始提出问题: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引读第一自然段,教者相机板书: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并抓住“无比璀璨”一词激发学生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他们学习2-5自然段做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语言与文本训练的有效结合。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中王老师注重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实践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著名的公园”这一段时,王老师先让学生默读这一自然段,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个地方?用笔圈出来。然后再读课文画出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句子。接着又让学生说一说海豚、海狮还会表演哪些节目?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有的……有的……有的……”这一句式练习运用自如,轻松地学会了语文。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3、以读悟情,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悟情、以读促思的效果。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欣赏浅水湾的几张图片,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沙滩上的人们在干什么?通过朗读从课文中找出词、句来回答。接着王老师又问:漫步在沙滩上的人们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舒服极了。王老师跟着就说:你能把这种舒服的感觉读出来吗?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沙滩的迷人。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学完课文后,王老师又让学生配乐朗读了全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次感受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激发起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香港优美景色赞美之中,香港那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课文评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方面:

  1、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积淀语感,在读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从图入手,创设情境,破疑解难,体会情感。

  3、以合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升华爱母亲的情感,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学习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二、说学情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读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能够从课外查找资料,借助工具书及课文的注释,理解古诗,领悟诗情,因此他们理解本首诗并不难,主要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付之行动,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回报。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诵读感悟等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致盎然地学习。结合课文内容,体现综合设计,升华爱母亲的情感 ,并转化为实践行动,指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程序

  (一)、感受生活,激起生活体验

  教师激情导入,采用语言生动描述,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母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诗,交流读诗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现代与古文的对比,让学生置身于古文中去品味诗中的情感,更深化学生对本诗的体会。]

  (三)、欣赏交流,加深心灵体验

  让学生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理解诗句,学生抓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句 来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让学生读中体会,理解母爱的伟大,教师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对照图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四)、发掘人文内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在让学生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

  (五)、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让学生说说平时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我们又应该怎样报答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五、说板书

  我把孟郊的诗句以对联的形式出现,突出诗歌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板书 简单明了,概括性强。

  20xx、11、4

  课文评课稿 篇11

  今天我很荣幸观摩、评析—这位最优秀的物理教师的课《杠杆》。首先我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总体感觉。

  总的来说,在听完王老师的课后,自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我觉得这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这节课有科学的学习方式,王老师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学生中间,适时地进行点拨;其次王老师有十分高超的教学艺术,组织、引导、合作、激励都很到位;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这节课有真实的学习过程,王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学生,课前学生并没有做很多的准备,但是课堂上王老师凭借个人的高素质、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把学生调动得非常好,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但收获颇丰,所以这节课因为真实而美丽!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点评: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的评价

  1.首先是激发兴趣引入新课。由生活中用到的弹簧测力计,老师提出用它测出大象重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习的欲望,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的学习兴趣中。

  2.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整节课围绕着用弹簧测力计测大象重的问题展开,老师留下悬念,用小小测力计可以测出大象重。在认识了杠杆之后,老师设疑: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为什么用杠杆可以搬动巨大的石块?从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老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深入到各个小组,参与其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面向全体,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最后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了用测力计测大象重的问题以及小白兔分萝卜的问题,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了:认识了杠杆,知道杠杆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让学生会学了:用科学探究方法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爱学了:小小测力计,居然能测出大象重,物理真有用!

  3.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在大屏幕上展示出的各种器具比如撬棒、跷跷板、钓鱼竿、抽水机的手柄等等,还自备了羊角锤、剪贴的剪子、瓶起子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且让学生现场撬钉子、起瓶盖,通过这些设计,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4.作业设计新颖。王老师摆脱了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行车上有哪些杠杆,学生会觉得作业有趣,而且让学生经历观察自行车的过程,再次认识杠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这样的作业也符合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教师素质评价

  教师的学科基本功扎实,教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在找钓鱼竿的支点时,亲自演示;在介绍杠杆平衡时拿着铁棍演示转动和运动的区别,学生看一眼就都理解了),口语流畅、幽默生动,教态大方亲切,情感丰富,多媒体手段熟练(遇到突发状况不慌张,冷静处理)。

  总的来说,王老师应用娴熟的教学技巧和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大家诠释了一节生动的物理课,但我还是有点儿不成熟的看法希望与大家交流,说的不足之处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1.板书设计稍加改动,就更完美了。这节课的难点应该是对力臂的概念的理解,它也是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生活中的杠杆,然后老师用彩色粉笔标出杠杆中的五要素,既起到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的作用线及力臂的画法,更好地认识杠杆及五要素。

  2.在某些细节还可以再改进。

  (1)大屏幕打出一些知识点时,王老。

  (2)学生画完力臂时,老师问画对的举手,有些学生没举手,说明有错误,如果此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该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纠错,学生对力臂的画法会掌握得更好。

  3.小组交流可以再多些,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整节课,教师用时大约25分钟。在总结杠杆的定义时,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再提示,学生总结,用时2分钟,如果老师给学生1分半左右的的时间小组交流总结,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找杠杆的五要素时用时4分钟,如果教师明确目的,放手让学生来完成,相信他们也能完成得很好。总之,尽管这节课有些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这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课文评课稿 篇12

  很荣幸能在这里就路希望老师的《杠杆》这节课谈一点我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教材通过课文的引言,引起了学生对学习杠杆的兴趣,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工具抽象出了杠杆的特征,使学生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杠杆的规律得出了杠杆的五要素;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出发,讨论了杠杆可分为三种以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路老师这一堂课的组织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如请值日生上台演小品等。

  路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机智灵活,激励性语言多,实验技能突出:如老师自制了跷跷板,斜拉桥,垃圾夹等教具,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

  这一堂课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真正意义的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课例。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

  识向主动获取知识在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接下来我想就科学探究在这堂课的体现略说一二。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创设则是前提的铺垫,在这堂课中我非常欣赏的是情景的创设。

  路老师首先请值日的学生上台,用垃圾夹表演怎样拾起垃圾,教育同学们要爱护校园环境;接着通过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杠杆的例子,有“神奇的塔吊,埃及金字塔”等,教师出示自制的跷跷板,请同学观察,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亮点是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在前面几堂录像课中,有好几位老师在学生实验室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东走走,西看看。而路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当然了,每一堂课都有其遗憾的地方,在路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路老师在实验前展示了该实验过程,就失去了让学生探索的意义了,不是吗?既然是探索,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你老师都全部展现了出来,那有何实验意义呢?

  二:板书没有设计好。路老师在课前就在大黑板上出好了例题,小黑板上画好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样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的得出实验结论。可否这样做:小黑板上出例题,大黑板上做板书,如杠杆的概念、实验数据、结论等。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三:练习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很好的体现探究的过程。我认为只需设计两到三道针对性的练习,剩下的留到课后完成,这样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这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以上谨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谢谢!

  课文评课稿 篇13

  傅联英:上午听了叶老师的作文课,这是一堂氛围轻松的作文课,课题新颖。教师语言亲切,引课自然,本节课教师重视了口头作文的训练,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学生都爱发言,述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主题由于不是单元教学内容,所以较为空泛。

  伍丽萍:老师抓住了人物动作、心理、语言进行了作文教学,准备充分,亲和力强,还结合学生自己身边发生过的同年趣事教学,有讲有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少点“扶”,多点“放”就更好了。

  傅婷: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聆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阔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

  熊碧玉:叶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以“习作情感”为主线,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选择内容,进行指导写作。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会写作,敢于写作,喜欢写作,但是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给孩子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就更好了。

  魏伟燕: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中,课堂进行的自然流畅,教师紧扣主题,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及时的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课文评课稿10-01

课文评课稿03-13

课文《草原》评课稿03-18

小学课文评课稿03-11

课文评课稿通用04-23

课文评课稿【热】07-05

课文评课稿(热门)07-19

课文评课稿15篇03-13

课文评课稿(15篇)03-13

小学课文评课稿(荐)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