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报告

时间:2024-01-03 12:35:11 晓丽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田野调查报告(通用10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田野调查报告(通用10篇)

  田野调查报告 1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x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

  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xx年,我让一位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时,选择新疆作调查,因为该村在中俄边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较为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1993年,我们选择新疆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较有代表性,较为典型,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为主,传统文化保留较多。而且又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该县名称“富蕴”就是因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而得名。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调查时,不仅该村较为典型,而且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教师)住在该村。我们到该村后,住到他家里,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x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我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调查时,调查前把哈萨克族的部落系谱背得滚瓜烂熟,到调查点后,倒背如流,使当地哈萨克族干部和群众十分惊讶,并受到热情接待,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

  3、撰写详细的和设计调查表格。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到当地x报到,取得当地x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x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些调查者,不到当地x部门报到,喜欢找熟人或认识的人,直接进入乡村。我认为,应该先走正道,正道走不通再走旁道,再找熟人。如果进入调查点后不与当地地方x联系,一旦出了事当地x不负责任。

  到民族地区更要依靠当地x,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x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x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我在新疆的调查经验是最好找x办、党办,两办有权有钱有车,能对下级发号施令,下级不敢不从命。而现在的县市地方民委都是老弱病残(新疆县级民委是如此),无权无车,即使给你开介绍信,地方x也不会听民委的。我在新疆作过多次调查,主要依靠和乡x。每到一地,总是先找,想方设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办起事来会很顺利,他们会很好地安排住宿,安排车辆,并发函给调查点认真接待。

  2、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x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 and 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住在文化水x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当地人家中。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脏,即不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这是最一般的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有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在20xx年调查北京的朝x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们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他,甚至连她丈夫在外、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去有没有这种习俗。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6、要倾听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x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调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丽县调查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外国人调查x人不一样,x人调查x人不一样。城x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再去调查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

  田野调查报告 2

  为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来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年来,成都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其成效应该如何评价?进一层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应当如何解读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为了科学地回答上述问题,本调查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原理,从区(市)县、乡镇、村、农户四个层面分层抽样,在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中选择10个区(市)县为样本区域,共选择34个乡镇102个村为样本点,1020个家庭为入户访谈对象,分别采用《样本点情况表》和《入户访谈问卷》进行调查;并运用抽样调查以样本推断总体的科学法则,力图从总体上客观、真实地反映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绩和主要问题。全文是一篇几万字的调查报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专题论文集。“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书斋学者慎谈‘三农’”。本文几位学者走出书斋,以实地调查为成都的发展献计献策,其精神值得嘉许。由于篇幅较长,编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飨读者。

  一、对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总的评价

  调查表明,成都市以产业演进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制度环境创新为先导推进城乡一体化,终于在农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说电话用户数量和机动车数量增长表示农民生活改善,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质变则表明成都市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形成。长期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症结所在。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举措,牵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较大幅度超过成都市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长率7.8%和7.7%,为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构建和谐成都奠定了基础。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产业演进

  由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依存关系,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条件就是该区域是否有足够的产业演进发生。因此,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着力点,就应当围绕产业演进展开。如果某个区域没有相应的产业演进发生,政府要在这里推进城乡一体化就只能是一厢情愿。从总体上看,成都市应当继续从推进产业演进入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多元化,充分发展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失地农民就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二)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

  1.加快农民居民身份转换,促使职业身份转换与居民身份转换相一致

  农村居民户口转换是促进农民职业身份转换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农村居民身份的转换进程在总体上大大滞后于职业身份的转换进程,因此,加速农村居民身份转换是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2.继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使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医疗保障,首先,成都市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参保率。第二,应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农村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第三,应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如五保户、残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并制定相应的转移支付措施,确保资金的稳定性。第四,应进一步提高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比重,逐步完善农村养老方案,采用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相结合的方法,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三)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

  1.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对于影响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别、教育程度、耕地面积、年龄)的回归分析的结论是,技能的影响最大,掌握某种手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率比没有手艺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个区域,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因此,提高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鉴于政府对农民的就业信息提供以及就业指导的不足,必须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田野调查报告 3

  一、前言

  我于20xx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xx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x著名的人类学/社会学田野工作点,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x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x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x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x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x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x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x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x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少数民族主要有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和x,占总人口的54.9%,其中景颇族和阿昌族分别占总人口的27,2%和7.4%,为全国景颇族和阿昌族人口最多的县。陇川历史悠久,是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西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国境线51公里,新县城章凤为国家二类口岸,与缅甸国家级口岸——雷基口岸对应开放,可直通缅甸八莫、伊洛瓦底江至东南亚、印巴次大陆及世界各地,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陆地口岸;南与全国旅游城市——瑞丽市相连;东与州府所在地——芒市相连;北与盈江、梁河两县相连。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三、调查点选取原因及所使用的方法

  此次田野调查之所以选择德宏州陇川县是基于以下原因考虑:首先,居住在陇川的景颇族,可以说是x国境内景颇族总数的32%,占陇川县人口的23%,除了户撒乡只有个别寨子外,全县其他八个乡镇都有景颇族村寨,而且有的乡镇景颇族村寨还占绝大多数,生产生活所占的地盘也可以说占绝大多数:其次,陇川又是目脑纵歌之乡,“目脑文化”是在景颇族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的文化现象,这就为我的的调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最后,陇川县又是德宏州景颇族贫困人口较多的县份,在陇川调查景颇族可以很好的将景颇族的文化变迁体现出来。此次调查我是以陇川县清x乡广外村为个案,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

  四、田野点介绍

  清x乡位于陇川县东北部,陇川坝头、南宛河上游,距县城44公里,三面环山,南北x均长14.3公里,东西x均宽13.8公里,国土面积196.7x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2,4%,最高海拔2618米,年x均气温18.9度,全年无霜期289天,全年日照数2373小时,年x均降雨量1753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峰奇峻、河流纵横;清澈的南宛河水涓涓流淌,青山翠竹,清泉甘甜;气候凉爽,风景秀丽,引人向往,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这里依山傍水,资源丰富;山有摇钱树,坝有吨粮田,春天山中草花黄,金秋坝中稻谷香。是古丝绸之路和中缅通道必经之地,无数商贾往返不绝,曾在贺宛设驿站,后成为土司的“避暑山庄”,目前,陇梁公路纵贯全境,交通方便,贺宛温泉,游客常年不断,椿花塘梁子高耸云端,可观德宏和邻邦缅甸山川,沿途奇数灵石丛生,是春季登山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清x乡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乡,全乡共辖9个村委会,55个自然村,62个村民小组,2507户,10922人;农业人口10922人,占总人口的96.3%,非农业人口524人,占总人口的3.7%。按民族分:景颇族8117人,占总人口的57.5%,傣族3272人,占总人口的23.2%,汉族2248人,占总人口的15.9%,傈僳族411人,占总人口的2.9%,其他71人,占总人口的0.5%;全乡共有森林面积20万亩,国有林5万亩,集体林15万亩;耕地面积28944亩,水田11664亩,旱地17280亩,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经济作物:甘蔗、水稻、麻竹、茶叶。

  “广外村”的名称来源据村里的税务局退休老祈勒乔老先生讲述是这样得来的:大约在200年前,广外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战争,傣族士兵对居住在广外的景颇族发起了侵略战争,广外景颇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发组织起来,和傣族战斗。“广外”一词原为傣语,在汉语里的意思是“枪丢失的地方”。1954年建乡,当时广外山官和陇川土司经过开会协商讨论,将“广外”改为“拱外”。之所以改名是因为有两层含义:

  ①“广外”傣语意思为坝撇(不要骗你),带有歧视的含义;

  ②“广外”因为山官所在,有山官寨的,要用山官名字“拱外”。

  田野调查报告 4

  一、引言

  田野调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深入到特定社区或群体中,观察、描述和解释其社会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见解。本报告将就我们在农村田野调查中的发现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

  本次调查的地点是中国某农村地区,调查目的是深入了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真实、详细的一手资料,为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多种方法。问卷调查覆盖了当地大部分家庭,收集了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等数据;深度访谈则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参与观察则帮助我们亲身感受当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地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3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当地老龄化问题比全国更为严重。

  2、对社会的影响:老龄化问题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年轻劳动力外流,农村社区逐渐衰落。同时,由于老年人比例高,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需求增大,给当地政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对经济的影响:由于劳动力不足,当地农业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同时,由于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有限,当地商业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

  4、对文化的.影响:老龄化导致一些传统习俗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例如,我们发现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已经很难找到传承人。

  五、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2、促进经济发展: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3、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设博物馆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4、加强社区建设:通过建设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协会等设施,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同时,加强社区安全建设,保障老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六、结论与展望

  本次田野调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我们希望为解决当地老龄化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发展动态,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田野调查报告 5

  一、调查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本次田野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农村地区的现状,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覆盖了100户农民家庭,主要收集了农民的.家庭情况、收入来源、农业生产、生活状况等信息。访谈对象包括村委会干部、农民代表和企业家等,以了解他们对农村发展的看法和建议。观察重点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种植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民家庭情况与收入来源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家庭有3-4口人,其中夫妻二人和子女为主。家庭收入来源以种植为主,其次是外出务工和养殖。部分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和制造业。

  2、农业生产与生活状况

  农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和蔬菜。大部分农民使用传统耕作方式,只有少数使用机械化种植。农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比较普遍,但缺乏科学知识,存在过量使用的情况。生活方面,大部分农民家庭有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但使用费用相对较高。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

  调查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道路硬化、安全饮水等。但仍有部分地区存在交通不便、饮水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方面,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现象,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2、鼓励农民参与技能培训,增加外出务工收入,提高家庭经济水平。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田野调查报告 6

  一、调查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对于农村田野的认知和了解逐渐减少。然而,农村田野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社会和经济价值。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田野的现状及其价值,本次田野调查的目标在于对农村田野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为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田野调查采用了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首先,我们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农村田野的认知和态度。其次,我们通过观察法对农村田野的生态环境、建筑风貌、传统手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最后,我们设计问卷调查,从更广泛的层面了解村民对农村田野的看法和需求。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田野文化价值认知不足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村民对农村田野的文化价值认知不足。许多村民认为农村田野只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的认识。此外,由于年轻一代多外出务工,对农村田野的传承和发展缺乏兴趣,导致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观察结果显示,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乱倒垃圾、乱砍伐树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田野的美观,也对其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3、农村建筑风貌保护力度不够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村建筑风貌的保护力度不够。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或人为破坏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这使得农村田野的'传统风貌受到了破坏,也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4、传统手工艺传承面临困境

  通过访谈和观察,我们了解到当地传统的的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面临传承困境。许多村民表示,由于现代科技的普及和传统手工艺市场的萎缩,使得这些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变得困难。此外,由于这些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繁琐,利润空间有限,也使得年轻人对其缺乏兴趣。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农村田野文化价值的宣传与教育

  为了提高村民对农村田野文化价值的认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让村民了解农村田野的历史、人文、社会和经济价值,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2、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政府应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开展环保教育、设立环保奖励机制等措施,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3、加强农村建筑风貌保护力度

  针对农村建筑风貌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投入力度。通过修缮和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维护农村田野的传统风貌。同时,鼓励村民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现代化改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4、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针对传统手工艺传承面临困境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设立手工艺传承保护基金、开展手工艺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同时,加强对手工艺市场的培育与拓展,为传统手工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田野调查报告 7

  一、调查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乡村生活,回归自然。为了深入了解乡村生活的现状和特点,本次田野调查的目标是探究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乡村生活体验。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当地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情况;访谈对象包括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农民代表,以获取不同群体的观点和看法;实地观察主要针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乡村经济发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农业为主,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主要的生产方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绿色有机农业逐渐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此外,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2、乡村社会文化

  在文化方面,当地农村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技艺。例如,在传统节日期间,村民会组织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打太平鼓等。同时,当地的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3、乡村生态环境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农村居民普遍注重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得到了较好的管理。同时,当地的自然景观也成为了吸引城市居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田野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乡村生活的现状和特点,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乡村生活体验。为了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推广传统文化和技艺;

  3、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提高环保水平;

  4、发挥当地自然景观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五、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未来乡村生活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未来乡村生活也将更加智能化和现代化。我们期待着未来乡村生活的美好发展前景。

  田野调查报告 8

  一、调查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对于农村田野的认知和了解逐渐减少。然而,农村田野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价值,我们进行了本次田野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农村田野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为后续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当地居民和游客,以收集他们对农村田野的认知、态度和需求等信息;访谈则与当地农民、村委会成员以及相关专家进行,以了解农村田野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等问题;实地观察主要针对农村田野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文景观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田野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村田野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农村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许多农民被迫离开家园寻找生计;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原因,农村田野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严重威胁。

  2、农村田野价值认知

  大多数当地居民和游客都认为农村田野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他们认为,保护和发展农村田野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还可以传承历史文化,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农村田野缺乏吸引力,无法与城市生活相提并论。

  3、农村田野保护与发展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田野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农村田野保护与发展;二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田野生态环境;三是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推动农村田野旅游发展;四是加强社区参与,实现农村田野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本次调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农村田野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价值,我们需要在政策、环保、文化等多个方面加强努力。同时,也需要加强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提高大众对农村田野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展望未来,我们期望通过更多的研究和努力,能够在保护和发展农村田野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田野调查报告 9

  一、调查背景与目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面临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本次田野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对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了解。首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其次,通过访谈了解了当地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最后,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自然环境方面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当地自然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地方存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部分河流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以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致。

  2、社会经济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收入普遍较低。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但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产业支撑,许多居民仍无法摆脱贫困。同时,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也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文化传统方面

  通过访谈和实地观察,我们发现当地文化传统保存较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原因,部分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此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也逐渐被淡化。

  四、结论与建议

  本次田野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具体建议如下: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环保投入力度,实施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还应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此外,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政府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鼓励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提高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此外还应加强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工作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焕发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政府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保障居民合法权益;还应加强平安建设提高社会安全感和治安水平保障居民安居乐业。

  总之本次田野调查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也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共同努力让农村地区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田野调查报告 10

  一、引言

  田野调查,作为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观察、访谈、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本次田野调查的目标是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进行深入了解,以期对农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田野调查采用了访谈、观察和参与观察等方法。首先,我们对当地的农民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同时,我们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了农业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此外,我们还亲身参与到农民的劳动中,亲身体验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业生产现状

  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我们了解到当地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由于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农业生产效率仍然较低。此外,农民的市场意识相对较弱,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2、农民生活状况

  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条件有待改善。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民的生活状况仍需进一步改善。

  四、结论与建议

  本次田野调查表明,当地农业生产存在技术落后、市场意识不强等问题,农民生活状况有待改善。为了促进当地农村的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加强对农民的市场营销培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3、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田野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田野调查报告01-30

田野调查报告经典【11篇】12-12

田野调查报告(7篇)02-07

田野调查报告8篇02-08

田野调查报告(8篇)02-22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06-28

田野调查报告(通用7篇)12-08

乡村的田野02-18

田野作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