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时间:2023-09-16 11:41:15 嘉欣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精选13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1

  俞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语言精炼、富有趣味、蕴含深刻道理的小古文,它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相信在座的部分老师跟我一样,在学生时代害怕学习文言文,怕实词、虚词,怕背诵,怕翻译!而俞老师的课堂通过课前谈话和对生字“戎”的字理教学,学生一下子进入古文的世界,把畏古文变成了乐古文,何为乐?

  一乐乐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对于古诗文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从课标中我们看出,诵读是学习古文的'主要途径,是通向文言文世界的桥梁,俞老师的课堂以读贯穿始终。初读读准字音,二读指导学生划节奏朗读,读出古文的韵味,三读带动作吟诵。最后俞老师出示竖着的、去标点的古文,配乐朗诵,这样的朗读形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形成浓浓的中国风,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乐乐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只弹出万般音”,俞老师在课堂上设置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整个课堂围绕了王戎的人物形象设置问题:王戎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对王戎有什么了解?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戎?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于是从学生口中有了善于思考、善于推理、聪慧的王戎。

  三乐乐学:

  “好课堂能让学生受益一生”,俞老师就像那麦田里的守望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中交流,感悟出古文的学习方法:扩词法、查注释查字典、换词法。

  俞老师播下的是乐古文的种子,整堂课学生乐读、乐思、乐学,乐在其中。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2

  王月侠执教的这节《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节成功的微型课。第一,从时间上来说,从开始到结束时十分三十秒,符合微型课的要求。微型课的时间一般在十分钟左右,体积要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型课包含完整的教学环节,比如导入、新授、板书等等。当然,也不能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当然学生的反馈是通过老师的转述来体现的,王老师很好的把握住了微型课的特点进行教学展示。

  导入环节,老师首先用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引入新课的学习。关注了单元语文要素,将课后三道习题的解决融入到了教学之中。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第二是简要复述课文,注意顺序和详略。

  老师入题很快,微型课总共就十分钟时间,王老师教学的时候直奔课题,对王戎的“戎”进行书写指导,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要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而不是只在小学一、二年级重视,老师从字形、字义等方面进行解说。老师的板书是一种很好的示范,这一点从老师的板书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来。

  老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猜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记得三年级有一个单元是策略单元,要求学习预测。语文学习是有连贯性的,不是只在那一个单元教预测。统编教材在编写的理念上注重了方法的传授和知识、方法体系连贯性与层次性。所以说,王老师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预测这一学习策略的延展。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并且老师非常注重倾听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就是应该这样,围绕听说读写这四个字来做文章,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这个学生倾听这一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范读之前明确提出了一个倾听的要求,而且注重老师自身的示范,示范就是最好的指导。如果老师只让学生去读,有感情的读,怎么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呢?其实老师本人的示范非常关键,它给了学生朗读的指引,明确的学生努力的方向。朗读的指导,男女生分别读,还有齐读。

  第五个亮点,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图画理解“多子折枝”的一个难句子,包括“走”的意思的古今异义的不同,还有“之”这个字出现了三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充分的体现出来了。让学生理解有些汉字的意思是多变的,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着不同的事物。重点是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这也充分的重视了我们这个统编教材重视课后习题的教学。这是第五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老师教有方法。

  教学中,老师先写“判断”,然后再让学生去交流,王戎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从“看到的、想到的”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展开讨论。那么小组内讲故事,在这一环节的问题是什么呢?可能只是说一遍意思而已,那么老师的指导就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这里老师就提一下。关于教方法,教复述的方法让学生注意到了,看到“多子折枝”时的惊喜,还有“诸儿竞走取之”时的动作,“人问之”时的疑惑等等,让讲述更有吸引力。

  作业的布置指向了这个阅读历史人物故事,也是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做准备。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这个学完这一单元所有的课文之后才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可以进行一个变序号的教学,要求教师的备课的时候有单元整体的意识,第一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就要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做准备,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任何一节课都是不完美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级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第一次读书会读的怎么样,其实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读一读,然后发现问题之后再进行适时的指导与示范,这样就做到了以学定教,第二,另外,借助注释这一学习方法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不是直接去告诉。幼年的王戎有什么特点呢?老师通过让学生借助注释找出相关的答案。这一点是可以的,因为可能有同学注意不到。但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有些词句的意思肯定会有同学能够借助注释来作出回答,老师此时再进行实时的表扬与肯定,巩固好借助注释这是一学习方法,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学中要体现出教方法,学生知道的就不需要教,可以先让学生去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到借助注释或者插图等。学生自己说出的方法会比老师的直接告诉或者灌输,更能体现出以生为本的理念。第三,就是关于背诵。背诵是应该在当堂完成的,引导学生背诵的时候,老师是出示填空,那么其实可以有层次性的体现,比如说可以再少一些字,或者出示几幅图片是或者一幅图片,这样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当堂背诵会这篇课文。另外一点,那个老师的感染力也非常重要,我们注意看老师的声音是很好听的,如果老师的这个语速能注意一下快慢的差别,或者说再神气一点,会不会更好呢?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3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七岁时,跟小孩子们一起玩耍,面对长在路边又红又多的李子,其他小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而王戎根据环境推测这树上长得肯定是苦涩的李子,大家尝了尝,果然如此,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观察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读”占整头。四年级的小学生不常接触文言文,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许老师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她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划分本课朗读时的停顿,学习文言文的读法。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学”字当头。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已经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扩词、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等)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根据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3、潜移默化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道理。

  不足之处:课堂不够生动,有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说的部分较多,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的环节设计较少。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4

  吴青青老师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首先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挖掘人物形象时,抓住关键词对比,层层深入剖析。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文言文特点,吴老师将拓展讲故事作为难点之一,课堂中教给学生方法,同时为学生搭支架,引导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

  课后,两校老师进行了积极沟通和对接,聚焦如何凸显“同步”、如何提升实效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为进一步实践同步课堂总结成功经验,弥补缺憾。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5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课文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本书的第二篇文言文。三、四年级的文言文主要都是一些通俗浅显的小古文,因其体裁不同,所以要明确学习目标,一是能够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节奏美,学会正确断句,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熟记;二是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孩子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培养语感,通过学习知道文中蕴含的道理。但大部分都是平时熟知的故事,文言文短小精悍,故事内容理解起来也不会太难。

  本周我们一起学习观摩了本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公开课教学,下面就谈谈我在听课过程中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结合精美的课件,让整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开头以“解释课题”进行导入,尤其对易错字“戎”字,以及“取”字的意思做了讲解,让学生对课题及文中要讲的事情有了大致的了解。不过,此处的导入时间有些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比较紧凑,并且课件中课堂练习的`内容没有派上用场。

  二、朗读过程中注重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美,有齐读,有个人读,再通过学生互评的模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特点。

  三、抓住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思,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引导与思考,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课堂变得井然有序。其中,对“折”字,用软尺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折是折弯了,而不是折断了,非常形象生动。并且对古今异义字“走”,还有文中的“三个代词之”的意思做了重点讲解。当然,在抓住重点词解释句子意思时,可多叫几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总结后,可以进行复述,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四、在主题上有一定的升华,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通过学习了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王戎是一个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聪明机智、冷静思考的孩子,而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习他这种品质。

  五、当然,我认为本堂课中还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让课堂氛围更活跃,教师的板书内容可以再简洁一些。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6

  熊老师之这节课,给我们的启发很多,熊老师尤其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归类总结了“结合注释”“联系生活实际”“集合图片”“已有知识回顾”“借助工具书”等办法学习古文;注意了朗读的指导,特别用地的要求和指导了“有感情朗读”,通过文章补白、任务对比等方式理解任务形象,感知文本内容;还有对难点字的.分析与比较,还有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等内容的涉及。

  我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么多可教的内容,是都要在课堂上“有所体现”吗?

  小古文学习的方法,一定要在一节课里呈现完吗?可不可以只找准与本文最相关联或者学习本文最需要的方法集中突破?本文内容简短,“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在这一课运用最普遍,是不是可以集中突破运用以上两个方法,提炼归纳这两个方法,再次运用这两个方法去学习后面。

  小古文的教学,“读”的地位该如何凸显,如何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得有味儿?怎样采用多种形式地读,朗读指导的层次性该如何得以凸显?该如何把握内容全面与一课一得的关系?

  课后习题中有讲故事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把小古文用比较有意思的大白话进行创造性复述?这节课没有过多涉及此项内容,需要我们思考,在实际操作中的如何处理。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7

  今天有幸听了万老师关于《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授课,让我受益匪,下面也谈谈我的几个看法。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教学效果

  本课文是一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读”占鳌头。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学习文言文的.读法。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 “学”字当头。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和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课文注解: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潜移默化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成功之处学生能很好地朗读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课气氛活跃。

  三、不足之处课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理解还有难度。

  四、教改措施如果再上这课文,我会设计更优的方案,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增加背诵默写的环节,夯实基础。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8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一、教学效果

  刘琼老师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多种形式读,感受小古文的精妙。学习小古文最主要的手段是朗读。刘老师加强了诵读的多样化(范读,自读,指读,同桌互读,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提升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情趣。同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

  2.习得方法,入情入境学古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刘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主要内容时,教给学生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去理解古文,使学生去毫不费力地读懂这古文。

  3.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对以往学过知识的联系,比如在理解“走”字时,出示奥运会竞走图片,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词的古意和今意。

  二、优点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能够尊重学生的想法: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讨论中感悟王戎的人物特点:善于思考、冷静分析、不盲从……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另外,刘老师上课教态自然、大方,非常好。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9

  在听了林老师的讲授《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这节课,收获了很多教学方法,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几个看法。《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针对本课的教学,林老师进行了以下思路: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他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讲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 “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他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10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等人写的《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冷静分析的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用四句话,就表现了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讲故事导入,了解《世说新语》。

  备课时,我想:如何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呢?我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讲一讲学过的“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四个故事,然后让学生找到四个故事的规律性——都是写人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表演故事,内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强,适合表演,于是我组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三、不足之处。

  在总结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这一环节时,学生对于概括并提炼出哲理性的语言做得不够到位,学生的认识不够全面,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11

  一年一度的浐灞优课是老师们学习、交流的平台,非常有幸能参与本次优课展示。活动结束后,深感意外的是自己并不是长舒一口气完成了一项任务,而是回味无穷。回想从接到任务到今天,心中颇多感受,我想,这种独特的体验正是本次展示课带给自己的成长吧。

  我执教的是统编版第七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

  接到任务后,我并没有着急备课,而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确定的知识。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了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设计了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

  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12

  《王戎识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

  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

  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 13

  教材解读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如“诸”是“众”的意思,“竞”指“争着”,“必”是“一定”的意思。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如,“走”在文言文中常指“奔跑”。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主题,读懂课题

  今天来学习24课,学课文前,先看这一单元的导语

  1.PPT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历史传说故事(学生自读——教师指读)

  2.生读学习要求。

  小结: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学习要求走入本单元的学习。本单元一共有3课文,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文,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3.板书课题:“戎”既是会认的字,也是会写的字,这个字的斜钩书写要把握好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一个是竖撇,一个是斜撇。“戎”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指读——齐读)

  同学们在本子上认认真真书写“戎”字。(书写时,坐姿端正)

  4.王戎不取道旁李,李是指的什么?(李子)

  5.你对王戎有哪些理解?(生介绍)

  6.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查资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板书查资料)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题意,回顾已有的学习方法。

  二、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本文讲的是关于王戎的什么故事?请同学们摆好读书姿势,自己读一读这文言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指读2人)

  生:折枝。(折是个多音字,它有三个读音,分别是:[shé] [zhé] [zhē],在这里指李树上的李子太多了,把枝头都给压弯了,所以读[zhé])

  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字音读得都很准确,我们不但要把字音读准确,而且还要读出节奏来。

  2.读出节奏。

  (1)(课件出示带有分隔符号的文章)同学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再来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要声断气不断,气相连。(师范读——指读——齐读)

  小结:对于文言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就能读出文中的韵味来。

  (2)这里还隐藏着两个会认的生字,谁发现了?分别是:诸、竞。

  (3)你能用“诸”组个词吗?(诸位,诸多)

  (4)那么“诸”是什么意思?很多,许多的意思。

  (5)那么“诸小儿”就是很多小孩儿,许多小孩儿。

  (6)还有一个会认的生字是“竞”。借助注释说一说“竞”是什么意思?(争着)

  (7)“竞”还是一个会写的字。上面是个站立的`立,下面是一个兄弟的兄,注意中间这个部件是一个口字。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随文识字的形式,落实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和会写的生字。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懂字义。

  1.先看第一句,我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

  (1)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生说。

  (2)“尝”这个字,你是怎么知道它的意思?

  生:根据语文书中的注释知道的。

  小结:借助注释也是理解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板书:借助注释)

  2.第二句,谁来说一说?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

  (1)出文中插圖。你看到了什么?(指生说)

  用文中的话来说,这就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2)那么折枝的意思就是:压弯了枝头。

  (3)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句的意思。

  生说:看见路边李树上结出了很多李子,都压弯了枝头,许多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去摘李子。

  小结:我们不但可以借助注释,还可以借助插图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板书:借助插图)

  3.第三句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1)有人问王戎,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说——齐说)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第四句

  [取之信然。 ]

  生:摘下来尝了尝,果然是苦的。

  5.落实朗读:大家都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谁能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更要读准节奏,读懂意思。以读为本,在读中感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能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

  四、小组讨论

  文中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了三次,是哪个字?(指生说)“之”,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它往往用来指代某种事物。“之”,在本文中出现了三次,但指代的意义却有所不同,他们各自指什么。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要求(ppt出示):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之”在文中各指的是什么?

  (2)组内的1、2、3号同学一人选择一句,说“之”的意思,4号同学总结,“之”在三句中意思是否一样。

  [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②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③取之信然。 ]

  2.小组汇报。

  教师相机指导:第一句“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中的“之”,指的是:李子。剩下两句中的哪一句的“之”也是指李子?(第三句“取之信然”中的“之”。)

  3.好,那我们重点来看看第2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中的“之”指的是什么?

  (1)(师创设情境)看见路边的树结出了这么多的李子,并且把枝头都压弯了,许多小孩子和王戎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许多小孩都争着跑过去摘下李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作为王戎的小伙伴,你会怎么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2)“之”指的就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指生说)

  (3)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是怎么回答的?(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4)谁来说一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一想。(生回答)

  (5)由此,你看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王戎?(生回答)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聪慧有主见(教师相机板书学生说的关键词)

  (6)人们根据王戎推测路边李子一定是苦李、还延伸出一个成语,指生说。

  道旁苦李,也叫:道边苦李。[板书成语:道旁苦李(道边苦李)]

  (7)王戎7岁的时候就这么聪慧,善于思考,像这样的孩子你还联想到了谁?(生说)

  小结:同学们说的这几位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听得出同学们很会思考。

  (8)你从这个故事中读懂了什么道理?(生说)

  小结:就像同学们所说,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根据现象学会推理,学会判断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之”是本文的重点,理解“之”在不同句子当中的意思,是难点。教师立足于对文本原意的尊重,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思辨中激活思维,理解“之”在文中的不同含义。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随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润物细无声地移植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实现从知到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根据理解,背诵课文

  1.给出提示词,看着提示语背诵。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 ,尝与 游。

  看道边李树 ,诸儿 取之,唯戎 。

  人问 ,答曰:“树在 ,此必 。”

  取 ,信 。

  2.提示词全部去掉,背诵课文

  五、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自己放开声音说一说这个故事。

  2.小组内,分好角色,互相说一说这个故事。(王戎诸小儿别人叙述者)

  3.找两个小组代表上讲台说一说。其他组同学可以进行评价,老师补充评价

  设计意图: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讲故事,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生不仅要将文言词汇转化为现代语言,还要结合故事情节,按照一定的顺序,想象人物说的话,揣摩人物的内心讲故事,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六、认识人物,拓展阅读:出示文言文《孔融让梨》

  1.看着手里的拓展资料,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自己说一说孔融这个故事。

  2.指生简要地复述这则文言文故事的内容。

  七、推荐相关书目:《世说新语》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全文有一千多则文言文,全是有趣的小故事,主要记载了一些名人名士的言行故事,请同学们课下找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学完课文以后,老师推荐学生读整本书,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知识迁移和技巧的运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反思:这堂课能够有效落实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本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朗读有层次,指导有提升,能够看到学生的发展。不足之处:探讨第二个“之”时,前两个小組的汇报结果是一样的,当第三个小组再汇报时,依旧是同样的。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方式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带入式地与文中人物对话,从而理解“之”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还有一种好的做法是:当前两个小组学生出现相同汇报时,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学生回到原文,联系上下文多读读,再找第三组学生汇报,就可以避免学生平行发展。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相关文章: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范文通用04-28

王戎不取道旁李听课评课稿范文(通用7篇)04-09

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通用7篇)09-30

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范文(精选6篇)09-30

部编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范文04-30

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范文(通用7篇)10-01

小学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10-06

关于王戎不取道旁李评课稿范文(精选6篇)10-07

王戎不取道旁李优秀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