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说课设计

时间:2022-06-07 02:04:55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吴王预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任何人的劝说。第二段(第二至十一自然段),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说吴王。第三段(第十二自然段),写吴王听后,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故事情节委婉,人物语言生动传神,重点突出、采用前后呼应的表达方式,更加突出了寓意,是练习学生朗读和复述能力的好材料。本课时为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时教学内容人物说理委婉、体现道理深刻,人物角色鲜明和故事性强的特点以及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体会少年的聪明,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学,应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手段和方法:

  我在设计《螳螂捕蝉》这一课时,主要有以下几点设计意图:

  (一)重组课文,落实重点。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教学中我打破了文章的序,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重组教学内容,从听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议故事、演故事。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恐怕是前提。因此,我在设计中,也很重视学生的读,给每一位学生读的机会,并且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快速读、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在读的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对学生每一次的读,我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感悟,将书本知识内化,进而要求学生复述故事。“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复述、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三)训练思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课堂上,老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因此,我在设计时,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并把探究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注意了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读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探究,并讨论关键问题:大臣们和少年都“劝说”吴王,“劝”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由此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相机引导学生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四、说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学过程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是讲故事,明道理。我重组课文,落实重点,打破文章的序,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从听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让学生听故事、讲故事、议故事总结寓意,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二模块是品“劝”,悟人物。从大臣和少年的“劝”吴王转入学习全文,融会贯通,体会少年的聪明,学习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把握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指导学生讲故事,提高能力落实运用。

  (一)说成语,导入学习

  1、学生自由说自己积累的成语,越多越好。

  (中国的文字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中国古老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丰富的思想,是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说成语,越多越好,调动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调动本堂课学习的积极性。)

  2、齐读课题: 螳螂捕蝉

  (二)讲故事,明道理

  1听写几组词语 (写好)一组一组的读,而且每组词语只读一遍

  蝉 悠闲 自由自在;

  ②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

  ③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

  ④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

  教师:同学们听写的真认真,再奖励你们一组: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这儿,通过默写五组词语,不仅是检查与巩固生词的掌握情况,更是在“暗暗”帮助学生记住“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为后面地复述课文埋下伏笔,夯实基础,发展学生的语言。听写最后一组时,用了“奖励”,使枯燥的听写,给学生带来了几分兴致。)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订正。

  3、师运用这些词语绘声绘色地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细听)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真是舒服极了。蝉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那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藏着祸患呢!

  4、学生根据词组和画面提示讲故事。

  5、指明讲述故事:讲故事要做到说清楚,讲生动。(说清)

  6、我们所讲的故事就是《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在课文的9——11节,请同学们再细细的读一读。

  (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在无痕迹地为学生铺设一个台阶让每位学生都能走上去,从先前默写五组词语,暗中帮助学生记住故事的梗概到教师联系五组词语,示范讲述,培养学生倾听的意识和能力;再到学生自己根据词语和挂图进行复述,最后再在大家评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练说。这一系列具有梯度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故事。)

  7、《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是根据一篇文言文改编而成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的片段:出示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刘向《说苑˙第九卷 正谏》

  学生自由读。

  师:这段文言文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就是课文的9——11节,请同学们把文言文和和我们的白话文对照起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文言文文字简短但是内容深奥,白话文生动明了,各有千秋呀!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

  我们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吟诵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们伟大历史的见证,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我们如果要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必须能够阅读文言文。同时,文言文与白话文有一种传承关系,要学好白话文,学习文言文也是必需的。刘向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关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介绍生动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比较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感受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情感。)

  8、不同的表达,一样的道理,它们都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就是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寓意。齐读寓意。

  板书:利益 祸患

  过渡: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三)品“劝”,悟人物。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2——12自然段,相机指导读好。

  3、师:文章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什么叫“恍然大悟”? 板书: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

  师:他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国,就会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诸侯国就会乘虚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险了。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国,自己就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围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师:是啊,有可能会家破人亡呀!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身后隐伏的祸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呀!

  师:吴王明白事理、知错能改,还是个好大王嘛!

  4、品“劝”,悟人

  教师引导: 大臣们劝说吴王是因为——,少年也劝说吴王是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国家,他们都有一颗—— 都是劝,可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

  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静想)

  少年通过讲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一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足智多谋的人。

  生:有勇有谋的人。

  生:有胆有识的人。

  生:胆识过人的人。

  生:机智勇敢的人。

  5、表演故事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那好,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台词。(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学生纷纷演练起来。)

  一组同学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策划一下在适当之处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

  (表演仅仅是一个形式,关键是在通过表演能让学生在“语文”的层面上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这里,我设计了合作表演的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化体验内化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的表现。)

  四、总结提升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2、老师再送你们两句话:出示学生齐读

  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隐患。

  走 路 向 前 看,做 事 往 后 想。

  【在学生明白寓意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四)作业设计

  1、成语积累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徐宝玉因为贪玩,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朱老师教育了他很多次,可他就是不听。若你是朱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徐宝玉同学接受你的意见呢?

  (作业的设计,第一项作业是引导学生从课堂的八字成语的积累,到课外延伸拓展。第二向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迁移运用,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是哲理指导生活。)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相关文章:

筹资管理说课设计 筹资渠道与方式说课设计11-13

检阅说课设计11-13

燕子说课设计11-12

燕子说课设计06-29

山中访友说课设计12-21

月亮河说课设计11-13

画杨桃说课设计11-13

面积单位说课设计11-13

雨铃铛说课设计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