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4 20:35:26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赤壁之战》课堂教学实录

  师:当曹操率领80万虎狼之师虎视眈眈,欲一口吞吴之时,东吴没有惊慌,调兵遣将,而是锋相对。

《赤壁之战》课堂教学实录

  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把赤壁之战进行到底。请大家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

  生:(齐读第4自然段)

  师:到底黄盖向周瑜说了什么?他是怎样用计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共同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那么周瑜听了黄盖的话后,非常满意。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哈哈,姜还是老的辣。这下咱们赢定了。”周瑜边说边拍拍黄盖的肩膀。

  生:周瑜会拍拍黄盖的胸脯,称赞他:“妙,妙计!”

  (师板书:妙)

  生:周瑜会向黄盖翘起大拇指。

  生:周瑜会举起酒杯,对黄盖说:“老将军,有你这等妙机,曹操必败无疑。来,为我的胜利,先干一杯。”(笑声)

  师:好!周瑜会这么做(边说边用右手猛地往桌子上一拍)

  生:拍桌叫好。(笑声)

  生:拍桌叫绝。

  师:这叫“拍案叫绝”(指板书)黄盖用计确实妙,连一代枭雄曹操都无法识破。但是(话锋一转)至少有50多人能破黄盖的妙计!

  生:(惊疑地)啊——谁呀?

  师:就是咱们班的全体同学。(学生大笑)是不是啊!

  生:是!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至最后,看谁首先能识破黄盖的妙计?

  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三人一组,或两人合作,或五人一伙自由地朗读课文,有的边读边划,有的读读议议,有的静静思索。老师不时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师:看来,大家都已有收获了。(有部分学生举手)不过别急,现在请同学们找刚才不在一块讨论学习的同学交流一下,看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生:(再一次寻找伙伴合作、交流,继而纷纷回到原位。)

  师:好,谁第一个先来说说。(学生纷纷举手)请你来。

  生:我认为黄盖的信写得妙!

  师:请你读出有关句子。

  生:(读)“黄盖写了一封信给曹操……非失败不可。”

  师:好,再请谈谈理由。

  生:黄盖故意吹捧曹操,说曹操厉害,合乎曹操的心意。

  师:曹操当时的心意怎样呢?(无人回答)请联系上文句子读读,就明白了。

  生:(读)“东汉末年,……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师:曹操以为自己兵强(马壮),兵多(将广),因此来势(汹汹),志在(必得),稳操(胜券)。

  (括号里由学生接答)

  生:(读)“他只等兵士练好了……就下令渡江。”

  师:他还求胜(心切),认为东吴不堪(一击),真是骄傲(自大),看来黄盖懂得曹操的——

  生:心。(师板书:识人心)

  生:(读)“他愿意脱离东吴,带着兵士和粮草投降曹操。”

  师:有两样东西要特别强调一下,明白吗?

  生:明白。

  师:一起读。

  生:(强调兵士和粮草读这句话。)

  师:请联系上下文有关句子读读,这兵士对曹操来说,重要吗?

  生:(有说重要的,有说不重要的。)

  生:(读)“曹操的兵士者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黄盖的士兵如果投降过去,可以教曹军水上打仗的本领。

  师:所以,这么一说,曹操是求之(不得)。告诉大家,黄盖是东吴一个负责粮草的将官。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曹操率军南下,千里迢迢,人马多多,现在黄盖要带着粮草来投降,真是(求之不得)。所以曹操——

  生:(接读)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了不得。

  师:其实,黄盖说带着兵士和粮草投降,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之计,联系下文读读,大家就明白了。

  生:(快速看下文,又快速地纷纷举手)

  生:(读课文第6自然段)“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装着火硝、硫磺。”

  师:黄盖明说带着兵士,粮草,投降曹操,而实际上却暗藏火种,暗藏杀机。而这样做又是那么的名正——

  生:言顺。

  师:妙极了!请大家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对黄盖的佩服。

  生:(带着钦佩的语气齐读)“不错,趁着东南风来的正是黄盖的船……”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有同学把手举得高高,定有什么重大发现。(指一学生)你来说说。

  生:(读)“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船头的大旗上分明写着‘黄’字。”(读

  毕,说)黄盖故意把旗张开,是让曹操知道他真的来投降了。

  师:哦,这叫大张——

  生:(齐接)旗鼓。

  师:目的是让曹操放松——

  生:警惕。

  生:戒备。

  师:妙!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读得较平淡)

  师:你觉得这一处妙,好,你能不能把风读得再大些,把浪读得再高些。刚才似乎给人感觉——风平

  生:(齐接)浪静。

  生:(再一次,有所强调地读)“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滔……”(由于急,误读波滔了)(笑声)(随即她纠正了)

  师:风已读得很大了,这波浪似乎还不高。(有学生纷纷示意要读,不过老师满怀期待地说)我们再给她一次机会,相信她一定能读好!

  生:(第三次,非常认真地,抑扬顿挫地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好,我们就以她为师,齐读这句话,读。

  生:(齐声,抑扬顿挫地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风这么急,浪这么高。如果是曹军,他们会怎样?

  生:他们肯定会很难受。

  生:因为曹操的兵士者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即使船已用铁索连起来,可风急浪高,

  师:(接)这船就像——

  生:摇摇篮一样。

  师:唉,真的难受死了,谁来读出曹军的难受?

  生:(皱着眉头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是呀!如此风,如此浪,要是我是曹军,妈呀——(笑声)一起读出曹军的难受,读。

  生:(难受的语气,齐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如果你是黄盖,看到风大,浪高。你心里怎样想?

  生:(齐答)高兴

  师:那请大家练练,看能不能读出黄盖的高兴。

  生:(自由练读后,纷纷举手)

  师:请你来读。

  生:“这一天,……波浪滔天。”(有点压抑)

  师:看来,黄盖忧心忡忡啊!(笑声)请你来读。

  生:“这一天,……波浪滔天。”(还没读出高兴劲)

  师:看来,大家很难和黄盖的心沟通。(笑声)还是由我亲自出马。(笑声。师满脸笑容地,得意洋洋地读)“这一天,……波浪滔天。”高不高兴?

  生:高兴。

  师:那就学着我读。

  生:(齐读)“这一天,……波浪滔天。”

  师:黄盖为什么如此高兴呢?

  生:因为曹军不习惯水战,而东吴的士兵习惯水战,所以风越急,浪越高,越对东吴有利。

  师:所以黄盖很高兴,那么黄盖是偶然发现东南风很急的,还是早在预料之中呢?

  生:预料之中的。

  师:你说。

  生:黄盖是故意选定这么一个东南风很急的日来来“投降”曹操的。

  师:(插话)你的意思是黄盖故意选定了这么一个黄道

  生:吉日(师板书;天时)

  师:那么东南风很急,到底帮了黄盖什么忙呢?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出来。

  生:(读)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师:好,一起读出风急船快。

  生:(齐读)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师:船快,有什么妙用?

  生:船快,万一曹操发觉了,他也逃不了。

  师:有一个词语叫作迅雷不及——

  生:掩耳。

  师:妙!

  生:(读)“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一起冲进了曹操的船队……岸上的兵营也着了火。”

  师:哪些词语充分地说明了东南风的作用。

  生:冲进,一下子。

  生:还有“蹿”字。

  师:好,现在大家再读出几句话,把这几个词强调一下,读出风急火势猛,读。

  生:(齐读这几句话)

  师:妙!这些都说明了黄盖妙在巧借(指板书)

  生:天时,(师板书:借)

  师:继续汇报,找出课文中体现黄盖用计之妙的“蛛丝蚂迹”

  生:(读)“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不计其数。”

  师:行。你这是从战斗的结果来说明黄盖用计之妙。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认为该怎样读,就怎么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满怀悲伤地读这段话)

  师:不错,读出曹操的悲痛欲绝,悲痛万分。看来你和曹操是一伙的。(笑声)

  生:(满脸喜色,得意洋洋地读这段话。)

  师:你是站在东吴这一立场读的,你读出了黄盖的喜悦、自豪和得意,真了不起!

  (全体男生读出曹操的“悲”,全体女生读出黄盖的“喜”。)

  师:本来东吴百姓安居乐业,跟曹操井水不犯河水,可曹操偏要率领大军南下入侵别人的美好家园,而终究遭到惨败。这叫多行不义

  生:必自毙。

  师:曹操完全是绺由——

  生:自取。

  师:来吧,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对侵略者的讽刺、批评和愤慨吧!

  生:(放声朗读这段文字,节奏强烈,感情激昂)

  师:(深情地讲述)同学们,毕竟曹军、东吴兵士都是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本应情同手足。

  今日却自相残杀。人类啊!请远离战争吧,和平是我们共同的期盼!让我们读出对那些在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屈死的冤魂的深深同情吧!

  生:(语调深沉,饱含深情地齐声朗读这段话。)

  师:从用计的结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两军相逢智者胜”这一说法。不知大家还能不能发现、识破黄盖的“妙”计?

  生:“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只有1公里地了……大家解开缆绳,上了小船。”

  师:你说说妙在哪里?

  生:妙在……妙在……(欲说又不能)

  师:黄盖为什么要命士兵一齐点燃20船的火,而不点一艘,放一艘(老师边说边做动作,学生大笑,既而纷纷举手)

  生:一齐点着,火势猛,能使曹军的船大面积起火。否则,一艘点燃,曹军便发现了。容易使部分曹军趁火没烧过不时逃跑或作出抵抗。

  师:妙,点火方式妙!

  生:离曹操的船队只有一公里了,才点火。这样的时机把握得好。

  师:妙!

  生:如果距离太远了点火,曹军一发现,便于及时撤退。如果距离太近了点,一来容易被曹军识破,二来火势烧得不旺,三来自己也会被火烧。

  师:你讲得头头是道,真有水平。这些都是黄盖作了巧妙的

  生:布置、安排。

  师:对,巧妙的安排。(板书:巧安排。边板边问)

  生:还有这小船,安排得很妙!

  师:哦,这小船是黄盖和兵士放火后。

  生:逃跑用的。

  师:你们意思是说,黄盖一点火后,马上逃跑,逃回江的南岸。(笑声)想想看,黄盖放火后,马上要投入——

  生:战斗。

  师:对,这小船只是暂时地转移,脱离火境,随之投入战斗。(指全班同学)这节课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请举手,我想,好戏在后头,你们肯定有精彩的表现。(没有发言的学生大多举了手)

  生:(读)“曹操坐了小船逃上江岸,……周瑜的兵追来了。”

  师:(故作惊讶)咦,周瑜的兵哪里来的?好像天兵天将从天而降。

  生:(纷纷)“那是周瑜早有安排的。”“前面已有交待。”……

  师:(指一生)你说。

  生:(读)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

  师:听你读,好像周瑜带兵士去旅游一样。(笑声)周瑜带着兵船要不要被曹操发现呀?

  生:不要。

  师:那该怎么读这句话?

  生:轻轻的,悄悄的。

  生:鬼鬼崇崇的。(笑声)

  师:那不行。现在就读出“轻轻、悄悄的语气。”

  生:(轻声地带着有不让人发觉的语气读这句话。)

  师:周瑜带着兵船目的是趁火——

  生:打劫。

  师:强盗?(大笑)

  生:杀人?

  师:杀人犯?(更加大笑)那叫趁火——

  生:杀敌。

  师:行,或者叫趁火掩杀,趁火追击,趁火出击。正因为这样巧妙地安排,所以周瑜能在曹操落荒而逃时,及时地追杀。请听老师读读这句话,聪明的同学肯定会有新的感悟。“曹操坐小船逃上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带着兵追来了。”(老师故意突出“鼓声震天。”)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凝思片刻,有十几位举手)

  生:我感觉到了鼓声之妙。

  师:哦,鼓声妙在哪?

  生:因为,曹操和军士本来就是提心吊胆地逃跑,现在一听鼓声震天,他们会更加慌张,害怕。

  师:他们会以为有千军万马杀到,他们会吓得魂飞——

  生:魄散。面如土色,浑身发抖。

  师:他们犹如一群惊弓——

  生:之鸟。

  师:他们已经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地步了,谁来描述一下曹军听到鼓声时的狼狈样?

  生:他们拼命地乱蹿,有的踩到自己人的身上,有的撞翻了自己人的战马

  生:他们你挤我,我挤你,争先恐后地逃,一下子人仰马翻。

  生:他们还可能为争夺马匹或抢道而自相残杀。

  师:这鼓声,吓破了曹军的胆;这鼓声惊飞曹军的魂;这鼓声乱了曹军的阵。这鼓声真是妙极了!同学们,你们说周瑜命兵士带上鼓之外,还要带上其它什么很重要的东西?

  生:兵器(笑声)

  师:打仗不带兵器,难道带乐器不成?(大笑)不过,有一样兵器周瑜命令大量地带,什么呢?

  生:弓箭。

  师:对,周瑜带上大量的弓箭手,在追击时,先来个万箭齐发,箭如飞蝗,把曹军射成一个个小刺猬。(大笑不止)

  再追上去刀砍枪刺。妙吗?

  生:妙!

  师:鼓,弓箭要带,还要带什么?(故作自问状)要及时追上,及时追上。

  生:战马。快马加鞭。

  师:马不停蹄地追,杀他个片甲不留,狼狈而逃,抱头鼠蹿,落花流水,器爹喊娘,屁滚尿流。(师一口气说到这儿,学生一边大笑,一边鼓掌)真是高、妙,绝呀!(学生又是大笑)当然,(老师故作认真状)我又有几许深深的遗憾。(学生静寂了)要是咱们班的同学在曹操或周瑜手下,肯定都能崭露头角,大显身手。新世纪更需要智慧,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奋斗,挑战。推荐大家去读《三国演义》。

  生:(纷纷)读过了。

  师:一遍太少,两遍还行,三遍不算多。越读越聪明,越读越狡猾。(大笑)好!(下课并布置作业)

【《赤壁之战》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手指》课堂教学精彩实录04-22

《幽径悲剧》课堂教学实录03-22

生命生命课堂教学实录03-21

《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07-28

少年闰土课堂教学实录08-01

《认识圆柱圆锥》课堂教学实录03-22

《陶罐和铁罐》课堂教学实录03-10

《统计》数学课堂教学实录08-13

关于《爬天都峰》的课堂教学实录08-04

关于《日月水火》课堂教学实录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