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阅读教学指导

时间:2022-07-02 16:01:5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余映潮阅读教学指导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是关于余映潮阅读教学指导的内容,欢迎阅读!

余映潮阅读教学指导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朗读”作为一种基本课型,已在第三章中进行了介绍。在本节内,将从教学细节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朗读”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线索

  在教学中:

  朗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课中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即是指出声的朗读。

  朗读能够训练普通话的发音技巧。学生在一定的量的朗读训练之后可以达到吐字清晰,语音响亮,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能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训练之中,词、语、句、段、篇都能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朗读是培养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对文章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也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进行体会和品味。

  朗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情感、风格,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出声”的语言训练,有助于发言、复述、交谈、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

  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由于朗读永远与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密切相连,所以朗读应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与词义、句意、文意的品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朗读”应该是一条常用的教学线索,贯穿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于是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如《春》的教学主体思路设计:

  1.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2.播放音乐,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

  3.教师导引,有重点地指导同学们串读课文,品析课文思路。

  4.自由选读,品味文中的佳词、美句、精段。

  5.个性化演读。

  6.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又如《秋魂》的“自读三步法”教学思路设计:

  第一步:自由诵读,约18分钟。

  建议将全文朗读三遍。第一遍快速读,要求读得顺畅。第二遍中速读,要求读得有抑有扬。第三遍中速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

  第二步:选点精读,约12分钟。

  每个同学选读1—2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精读的内容与要求主要是:1.激情朗读这个段落;2.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与作用;3.揣摩精彩的词句;4.理解段中的层次;5.理解段中通过写“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蕴。

  第三步:语言学用,约15分钟。

  建议同学们:1.自选内容,自由背读;2.朗读精段,提炼句式,口头造句;3.朗读精段,迁移变通,进行“仿”说;4.选背文中警句。

  在以上这两个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朗读”出现在几乎每一个教学步骤中,不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形式,它们都连点成线,成为贯穿课文教学始终的一条线索。

  第二,“朗读”应是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

  朗读是教读或自读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但朗读教学决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放声读起来,在真正的朗读活动中,每一次的朗读教学设计都必须表现出教师三个方面的思考:1.这次朗读的内容与目的;2.这次朗读的方法与形式;3.这次朗读中师与生的各自不同的活动。正由于有这样的理性思考,加上教师教学手法的灵活运用,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从教学细节的角度看,朗读教学应该总是那样灵动多姿。

  请欣赏下面不同的细节设计。

  设计手法之一:分层推进这种设计将精短的课文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以不同的教学要求来形成教学细腻的步骤并覆盖全文的朗读训练。

  例:《口技》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体味。

  教学活动:同学们朗读课文。

  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这一遍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人人出声,要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这里重点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读。)

  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

  (这里从理解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两段,老师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段中层次。)

  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

  (这里训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演读。)

  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

  (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设计手法之二:小步轻迈这种设计将朗读技能训练的某项内容进行切分,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例:《天上的街市》第一个教学板块: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师:读诗,要感受诗的音乐美——首先是把节奏读好。

  (教师示范读第一段。)

  指出: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

  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

  师:节奏读好之后,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如“我想”“我想”“不信”“你看”。

  (教师范读第二段。)

  指出: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

  女生齐读全诗。体味如何读好诗中的停顿。

  师: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教师范读第三段。)

  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诗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什么是押韵: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

  请同学齐读第一段,感受诗的韵脚。

  教师就“体味诗的音乐美”简单小结。

  这个教学细节呈总分总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读,学生学读,目标明确,小步轻迈,层次细腻,知识丰厚。

  设计手法之三:主持引领这种设计手法由教师担任“主持人”,用跳读的方式,拎出并组合全篇课文的关键内容,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朗读。

  例:《鹤群翔空》教学片断。

  师:咱们先把课文读起来。课文这样读:老师当主持人,把你们的朗读串起来。

  师:(当主持人串读)“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小斑点”,鹤群映入了“我”的眼帘。请大家开始读第3段,读这一段要注意,有些字音要突出,你们看,“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句中,“一律”“笔直”“实在”这些词重音要读好,要以读好重音的方式把这幅很美的画面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3段)

  师:继续往下看,可能是由于山太高了吧,鹤群在那里转弯了,改变了飞行的方向,这时候飞行的景观是多么壮丽呀!请读第8段、第9段。读这两段时要注意处理好停顿,你们看,“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后面一定要停一下。为什么?后面的句子都是来解说“壮丽”的。因此,“壮丽”这个地方是一个中心句,在这里停顿一下,就表示你能够理解段的层次了。

  生:(齐读第8段、第9段)

  师:但是,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一只苍鹰“飕”地一下以极快的速度插到鹤群之中,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展开。下面读13、14、15、16段。注意要读出一定的速度,以表现战斗的激烈。

  生:(齐读第13-16段)

  师:鹰逃走了,留下了一只伤鹤,那么故事将如何发展呢?下面读第21、22、23三段。在这儿要读出情感,好像你就是那只大鹤,来救助那受伤的朋友。

  生:(齐读第21、22、23段)

  师:刚才咱们读的是课文中最精美的部分!……

  这个朗读细节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致上显现出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节省,形式别致。

  设计手法之四:巧变形式这种设计将朗读的过程在“形式”上细节化,使教学的过程既有层次感又有变化性。

  例:《曹刿论战》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背读。

  1.教师提出教学任务:背读——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请同学们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

  (1)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2)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3)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3.同学们背读。

  4.用分小组或男女生或师与生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这个教学细节由于活动形式的变化而显得节律跳跃,气氛活跃。

  此外,还有多角反复、角色朗诵、古诗吟读、品读悟读、配乐唱读、个性化朗读等种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手法,它们都能让朗读教学的细节显得美好而又生动。

  二、提问设计的艺术

  “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主要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历来习惯于过多地提问,“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课文阅读教学都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提问作为“弊病”明显地表现于课堂的有:1.“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2.“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讲析的桥梁。3.“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4.信口而来的“追问”在很多的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研究提问艺术的意识,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下方面。

  第一,要研究提问设计的丰富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阅读教学新理念与新做法以蓬勃的生命力进入课堂教学,提问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那种“问学生问题”的事儿。提问设计的研究已经大大拓宽了“领域”,研究的视野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综合起来讲,除了设计的手法之外,有如下一些重要内容需要我们进行关注:

  1.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

  要研究怎样设计出能在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的提问。

  如下面的提问就能够从整体上将学生深深引进课文:

  (1)《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2)《夏天也是好天气》这篇课文是怎样写夏天闷热的,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扣住标题写出了夏天的“好”?

  (3)《故乡》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怎样一幅图景呢?……

  2.精心设计以组织“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

  如:

  (1)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纸船》,并与冰心的《纸船》进行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2)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荣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

  (3)《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饱含爱国忧思,但在格调上有所不同,试作比较分析。

  (4)试比较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晏殊的《浣溪沙》,看看它们在内容、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3.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中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

  (1)假设你是学校板报的编辑,试根据《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简讯。

  (2)阅读《福楼拜家里的星期天》。列表格,概略地填写课文描写的四位作者的肖像、语言、行动、性格特点等内容。

  4.设置课堂活动的“话题”或“微型话题”,以组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阅读活动。

  如:

  (1)朗读《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你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2)阅读《第一次真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①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②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5.设计课文学习中的“论题”,组织各抒己见课堂议论活动,深化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发表创见的精神。

  如:

  (1)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你认为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对《猫》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现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则会认为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6.恰切地设计与安排阅读教学中类似于“综合性活动”的“主题”,以开展阅读教学中的“综合性活动”。

  如: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写一篇短小精致的文章,进行课堂交流。

  (2)在中国古代的小说、戏曲中,诸葛亮的事迹、传说很多,从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以“我看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有关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第二,要追求“妙在这一问”的设计境界

  “妙在这一问”指的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的设计。这一点,已在第四章“线索式思路”中有所涉及。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果,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应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2.“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先后是经过认真设计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各自在教学过程发挥自己一定的作用,它不具有随意性。

  3.“主问题”有内在的牵引力,一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二是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抵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让那些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课型与课堂教学结构脱颖而出。

  “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

  1.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

  2.适应课文的教学重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

  3.应生动、巧妙、有趣,适于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烈的课堂学习情绪。

  “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3)《出师表》: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2.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如下面的提问设计——(1)《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2)《回延安》: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3)《雨说》:雨说了些什么话?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3.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如:

  (1)《孔乙己》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2)《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4.有利于课堂教学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如下面的提问设计——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复述故事,说一说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2)《威尼斯商人》:组织一次戏剧活动,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

  (3)《陌上桑》:展开想象,增补一些情节,把这首诗改写为一个故事。

  (4)《雨说》: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300多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5.有利于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局面的形成。

  如:

  (1)《故乡》: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你能勾画出文中表现“我”的心情变化脉络的语句吗?

  (2)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问题设计:请同学们按揭示对方错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的逐层推进,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并试用表格将它们表现出来。

  (3)《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6.有利于激发、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性学习。

  如:

  (1)《麦琪的礼物》:试从时间、主人公经济条件、夫妇之间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分析,你觉得小说中的“巧合”可信吗?

  (2)《安塞腰鼓》:本文大量用排比,包括句子内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加以说明,并说说排比对表现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3)《黎明的通知》:你能找出诗中的关键诗句或词语,联系你所了解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中“黎明”深刻的象征意义吗?

  另外,主问题的设计还要能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

  如:

  (1)《我的信念》提问设计:阅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2)《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

  “主问题”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大致有如下规律: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如《风筝》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请自选角度,说说《风筝》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弟弟。②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弟弟”与“我”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课文中的“情”表现在哪里?举例说明,每位同学要争取与别人说的不同。

  又如《我与地坛》的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说说“我”与地坛,说说“我”与母亲。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①选读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理由。②指出课文中最需要品评赏析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需要”。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各抒己见,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地坛是什么?如,地坛是给史铁生带来平静的地方;地坛是一个与被命运击倒而又站起来的人有着生命之缘的地方……

【余映潮阅读教学指导】相关文章:

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07-04

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精选15篇)05-23

余映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07-04

节后离职潮07-12

IT考证也赶潮07-10

关于离职潮浅析07-12

员工节后离职潮07-12

潮渔瀑布作文02-16

如何应对节后离职潮07-12

很潮又短的祝福语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