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习俗的由来

时间:2020-10-06 10:50:44 寒食节 我要投稿

寒食节习俗的由来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后来因为寒食和清明离的较近,所以人们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下面是梳子小编来为您整理的2017年寒食节的`来历和故事:重耳辜负介之推等相关资讯。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网。

寒食节习俗的由来

  寒食源于重耳辜负介之推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时节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说的是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寒食节吃冷食

  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大好时光,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把个清明节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两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因时间上和清明节接近,并受其影响,因此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重耳辜负介之推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割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派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寒食节习俗的由来】相关文章:

寒食节习俗和由来01-14

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12-09

寒食节的由来和习俗09-11

寒食节习俗及由来介绍11-12

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2篇06-10

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及由来07-25

寒食节的由来08-25

寒食节的由来传说07-28

寒食节的习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