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观后感散文

时间:2021-01-16 13:18: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电影观后感散文精选

本文为孔子电影观后感散文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孔子电影观后感散文精选

范文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2小时,一个2000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孔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电影也将孔子所通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着名影视剧片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对于孔子,我们也已经对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们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这些中华民族上曾经的历史。

影片中感触最深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不要只是替别人着急,看到自己应该做的,才最重要。这样,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范文二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当影片《孔子》上映后,孔子的扮演者著名影星周润发便一度传出有关孔子的一些新闻:比如带着主持人在访谈节目过程中向观众下跪,在出席影片有关的记者招待会时谈到自己看完影片首映后流泪并因得到记者看完影片后无动于衷的答案而反问记者是不是人,一时间人们对这些情况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究竟《孔子》该影片的魅力何在,会使一个元老级的影坛明星两度在很多人看来表现得如此不理性和不理智呢?带着疑惑,我今天把《孔子》看了一遍......

纵观整部电影,确实拍得很好,能够充分地展示我国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并且抓住了孔子为政持官掌权时的政治特征,反映着其仁和礼的核心思想体系,当中的确不乏催人泪下的片段和插曲。辨证的说一句,该片更应该像一种全新风格的历史记录片,很多人认为孔子作为圣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很多东西无法考证,只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来展示,但其实不然,电影尽管通用的是白话文,但处处体现着原始的仁礼思想语言风格,在感动苍生的同时必然给予一种精神和思维上的震撼和影响。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看完该影片后,我甚至乎结合当今的民族和社会特征产生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关于克己复礼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中礼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意义在于克制自己,凡事向往礼的方向,本质上是教育人们要重视礼的教化与熏陶,孔子终其一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强调礼乐对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影片中描述的鲁国政权为三桓贵族所掌握,三大贵族拥城自重,屯兵自立,即使在与鲁国的宿敌齐国和谈未遂,眼见要兵戎相见时,也无动于衷。后来更是使计迫使孔子离开了鲁国,四处漂泊。其实孔子的出走是必然的,正如鲁国国君所言,处于这样一个乱世,诸侯分封割据,称霸一方,名义上是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在周室颓危的情况下,大家都想取而代之。尊王贱霸暂且难以坚持,而孔子还期望君主能够以仁义治国,这样百姓避免战乱,才会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他的想法其实是很值得提倡的,但结合那个多事战乱的春秋,难免会有何很多人不理解他,这也为他日后周游列国时,即使在树林处收徒讲学,也会遭到民众们的反对,他也被迫带着他的门徒被诸侯王们由一个国家驱逐之另一个国家。经历了十几年,终于回到了鲁国,他已经很老了,但仍然执着着那个克己复礼的梦,含笑而终!

关于取义成仁

除了礼,孔子的另一面思想则表现为仁,为后世所称道的仁者爱人,仁者无敌都是其仁之思想的一个延伸和继承。在《孔子》影片里,没有情节明确反映孔子如何取义成仁,但却通过他的两个徒弟子由和颜回充分刻画出来。首先是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和门徒一行人等踩着冰封的河面过河时,突然发生了冰裂,一车满满的典籍掉进了水里。颜回没有犹豫半刻,马上纵身潜入水里把典籍给一卷卷打捞上来,因为在他眼里,这些典籍是远比他性命珍贵的,能够影响后世的`儒家伟大学著,更是这十几年来,孔子和徒弟们的思想结晶,对仁义的传世,是及其重要的,结果颜回溺水而亡 。当孔子还没有从见到颜回去世时表现的悲痛中振作过来时,又传来了用兵如神的子由在卫国作战时,因保护卫国幼小的皇子被叛军群杀而逝的噩耗,子由在临死前依然牢记老师的说话,把官帽戴正,以示正义凛然,结果取其成仁。这两个片段我相信不仅仅是我,很多人看着都会有那么一种心酸和体会,有时候,仁义的实现和追求,比我们很多东西更值得去奋斗,甚至乎牺牲性命都在所不惜!

关于仁礼探讨

影片中的开头和结尾,都表达了孔子对礼乐仁义的实现的憧憬,他说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自己所留给后世的只有一部《春秋》,短短的一部史书,是自己一生的记录,也是一个划时代的总结,一个里程碑的创造,有很多人因为这部书了解孔子,但也有很多人因为这部书误解他,在那个春秋,圣人孔子已经有如此的感慨,今何以堪呢?

中国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激荡,悠久的华夏从古至今无不被人称为礼仪之邦,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下,一个国度该以一种特有的人文氛围感动着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但真的是如此吗?我们这个民族向来提倡弘扬优良的传统,比如敬老爱幼,扶危助残,注重修养等等,都可谓儒家精神和仁礼的扩展,但渐渐地,但我们环视一下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是进步了,但人文风气呢?我只能一笑置之,而且是苦笑那种。出行时侯我总会赶上公交,但每次挤公交总不是滋味,年轻的我不是在抱怨什么,而是看见很多人占着位置,见到老弱病残孕却无动于衷,有的陌生人往往因为碰了一下肩膀或什么鸡毛蒜皮的事,在车上争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乎恶语重伤,恶言相向,粗俗不堪。街道上呢?闯红灯,乱扔垃圾的人彼彼皆是,好像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生活潜规则了。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都是小得不起眼的事,即使行善,他们也只是会行大善,但须知莫以善小而不为,才能登堂入室,构建真正赋予仁礼精神的和谐社会啊!要是大家认为这些都不在话下的话,那就拿这次西南旱灾来说 ,大家慷慨解囊的时候,居然有那么个不识好歹的80后发表文章呼吁大家不要向灾区捐款,狂妄姑且勿论,居心何在呢?一个民族在经历危难的时刻,需要的是稳定和团结,这样的鼓吹是不是该收敛一下呢?随着我国在世界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日益强盛,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汉语热潮带动着贸易,政治的发展,国人无不眉飞色舞,幸甚于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和儒家越来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称道。但试想一下,从侧面来体会,难道我们没有察觉当孔子和儒家走向别的国度,表现出的是一种国际化的熏陶的同时,我们离曾经孔子终其一生都渴望实现的梦已经走远了吗?外国人越来越熟悉我们的文化,在礼貌,休养,道德培养和注重方面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让很多人深切体会仁礼的感化和魅力所在,于是日而三省,躬亲小善之举已在他们的行动中得到体现。或许有一天,孔子的梦得以实现,天下仁礼遍及,但作为华夏思想之奠基人,在九泉之下得知实现这个梦的主力军却非我大号中华,斗胆问一句,圣人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当初将礼乐仁义的重任托付给未来,托付给后世,如今看来是否所托非人呢?

夜深了,写到这里,我长吁了一口气,虽然我不是个优秀的中国人,但至少在此刻我开始有种感觉,周润发他究竟是在为谁流泪?是为我们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更确切的说是为儒家,为孔子,为飘逝于我们生活和环境的仁礼绝唱而流的!

范文三

昨晚携全家去看了场电影《孔子》,离场时已经23点了,看到还有很多年轻人在等候入场。在看电影之前,我问女儿,你知道孔子吗?她说:知道,可又不知道。孔子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圣人,但却又是非常的模糊。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散文精选】相关文章: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09-19

有关《孔子》电影观后感09-18

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12-19

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12-08

孔子电影观后感(15篇)09-21

孔子电影观后感15篇09-20

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09-19

孔子电影观后感7篇09-19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09-18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