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

时间:2021-02-04 19:51:45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的前半部分展现了孔子实现自己政治思想的一些经历,他在峡谷中巧妙施计,化险为夷,刻画了他足智多谋的一面。还记得一个情节就是孔子打开地图,跟他的子弟商量怎么部署的场景,孔子仿佛就是诸葛亮一样。以下是电影《孔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电影《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孔子》。东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常常为了争霸而互相争战,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费吹灰之力帮鲁王收回汶上三城;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人品,他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这个惨绝人寰的社会发起犀利的攻击。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却屡屡失措。他怀才不遇,代理国相仅仅百余天;他被人误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差点饿死,只能以琴乐代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许孔子的时代真的还没有到来!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在白雪茫茫中,当孔子与弟子行经冰河时,冰裂开了,颜回与满车的竹简陷入冰窟。颜回为了打捞竹简,不顾冰寒,一次次的潜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得其乐的文弱书生的形象顿时显得无比鲜明,我的眼睛湿润了。颜回死后,孔子抱着他的尸体久久不肯放手,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为护幼君,血战众敌,惨死乱军刀下,他死前说:“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钟爱的两个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愿的以生命捍卫了“礼”的尊严!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他的学生们紧紧追随。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子?或许正如电影中南子所说:“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

或许孔子已经预料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春秋》;后人误解我,也因为《春秋》。我想这与大家对国学热的态度一样吧。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兴起,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国学的节目也陆续开播,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甚至奥运会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学热的兴起,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是一种智慧的发酵和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细细品味,或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许就是对国学的最好诠释吧!

真热爱,源于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国学,传承文化血脉,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

电影《孔子》观后感

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孔子颠沛流离却不得志的一生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之中。

安静地看完《孔子》,浏览孔子的一生。如导演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长达125分钟的《孔子》其实就是一个个孔子故事的组合,由开始的孔子在鲁定公支持下对鲁国进行改革,到孔子改革失败离开鲁国,到孔子及其弟子14年周游列国不断碰壁,再到孔子耄耄之年被迎回鲁国,他一生就在这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当中走完。可是,回顾这个电影,我捕捉到的不仅有故事,更多的是孔子圣人的形象——动荡破碎的山河,一个挺拔的身影带领着一群文弱的书生,步履蹒跚地向彼岸走去。

周王室衰微,诸侯为了称霸相互征战,狼烟四起。出身鲁国没落贵族家庭的孔子,对国家和黎元深感忧虑,提出“仁”“礼”的思想主张,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解百姓于水火之中。可是就像春秋战国其他的圣贤那样,诸侯需要的是霸道的思想、强硬的权势和坚锐的军队,孔子的思想主张不被采纳,在诸侯国辗转如丧家犬。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虽曾受诸侯礼遇,并在诸侯国推行主张有所成效,但政治理想最终敌不过霸道。

14年里孔子和弟子一起奔走列国,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曾卷入政治阴谋而身处旋涡,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教育弟子众人及整理文献。最后,孔子在失意中逝世,理想空付东流,还是达不到彼岸。然而,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并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孔子被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有很多,其中孔子为救要陪葬的小男孩在朝会上与人激烈争论,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的斗智斗勇,“子见南子”“好德如好色” 一话,都反映出孔子坚守内心世界,坚持政治理想,无畏困难险阻,无畏美色权贵。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孔子,要想懂孔子还是要读《春秋》,靠电影简单的镜头和浅显的对话是不足够的。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孔子圣人的形象无法抹杀。

电影《孔子》观后感

看完《孔子》这部电影,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声声“夫子、夫子”的呼唤,就是孔子的形象:一个智慧的学者、一个仁爱的'儒者、一个爱国报国的忠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孔子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他为社会动乱而忧心忡忡,他和他身后的一群弟子一起努力,希望以他的儒家思想来治国治学。电影主要回顾了孔子在鲁国的政治仕途,后来因受到排挤,周游列国14年,最后回到鲁国专注治学修书的经历。

看完这部电影,又给了我机会去更加了解孔子。以前只是通过书本上的片言只语去感受儒者的思想,无法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仍然很难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以前只是听过孔子的名字,却很少真正地了解他的事迹。

电影的前半部分展现了孔子实现自己政治思想的一些经历,他在峡谷中巧妙施计,化险为夷,刻画了他足智多谋的一面。还记得一个情节就是孔子打开地图,跟他的子弟商量怎么部署的场景,孔子仿佛就是诸葛亮一样。

而后来在他被逐出鲁国飘摇周游的漫长跋涉中,一群弟子千里追随,那个场面让我备受感动,那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的魅力。孔子一边忍受苦难、忍受人们对他的嘲讽,遭受拒绝,仍然坚持自我的信念,像圣佛一样,想用道德教化人们,让百姓幸福。“众人皆醉我独醒”,孔子来往于卫、陈、宋、蔡、楚等国,想劝说诸侯,希望得到重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困难重重也坚守自己的方向,让我感到敬畏。

其次,电影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即“仁”与“礼”,这两大核心理念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仁”的呈现,从活祭到治国需要让百姓富足的情节,还有电影后半部分,子路为护幼主,“舍身”成“仁”的情节,一直紧扣这一“仁”的大义。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仁”,无论于治国安邦而言抑或对个人价值实现都有重要意义,以当今的眼光重新审视,仍然有着它的重要意义,“仁”,“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思想对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它的借鉴意义。

“礼”则体现在,鲁公召见孔子,孔子在宫门外行周礼,连宫里的太监,一次又一次地劝说他:“还没到殿堂,鲁君又看不见,您老没必要大行其礼。”但无论何时,孔子依然坚持行“礼”,严谨律己,让人觉得孔子有些迂腐,是个守旧礼的老顽童。这种守旧礼的做法,我也是很不赞同的。

总的来说,电影《孔子》以孔子的形象为切入点,将孔子与儒家文化结合诠释,让人印象很深刻。但细细品味起来,仍然会觉得觉得有不足的地方,儒家思想化成碎片,渗透到孔子的生活场景中,反倒显得不是特别突出,儒家思想的魅力还是体现得不是很到位。

“众人皆醉我独醒”,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坚守自我的圣人。了解他的经历之后,幡然觉悟,正如南子所说的,“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电影《孔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孔子电影的观后感09-19

有关《孔子》电影观后感09-18

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12-19

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12-08

孔子电影观后感(15篇)09-21

孔子电影观后感15篇09-20

电影孔子观后感(15篇)09-19

孔子电影观后感7篇09-19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09-18

电影《孔子》观后感7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