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评课稿

时间:2024-02-29 06:59:34 其他 我要投稿

《安塞腰鼓》评课稿2篇[必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塞腰鼓》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塞腰鼓》评课稿1

  《安塞腰鼓》出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搏击的躯体,瑰丽的舞姿等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觉得李小军老师做的最棒的就是他的朗读教学。从腰鼓中理解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避开难点,重点放在朗读上,通过读,体会文章,感受文章,难点自然就随之突破了。

  李老师的朗读主要分为三种:

  一,听读,交流朗读技巧。听老师读,听同学读,听自己读。交流读的好的地方,要改正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读,理由是什么。李老师读的时候还故意给同学设计了小的“陷阱”,让同学去讨论去交流。通过听读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到气势,力量,激情,生命······

  二,速读,用句式说话。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或“陕北人民是多么的------”这样的句式说话。李老师提出了读的速读,同时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同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把“可意会”转化为“可言传”,用句式说出了同学们对文章的感知和感受。

  三,寻读,学习一些方法。先是通过寻找标志性的句子,寻找文中语气转折的地方读出文章结构,梳理作者的思路。再寻找排比,反复的句子,大声的让同学读出来,一浪一浪的高潮让人喘不过气来,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接着寻找用短句,独词句构成的内容,体会表达效果。气势充沛,节奏鲜明,语句铿锵。而后,委婉的寻读出对比,指出江南有江南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的`特点。黄土高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只有这,才打得起安塞腰鼓。最后让同学们选读,写出自己的感悟。对这厚重的黄土地,对这热情奔放的年轻后生说点什么,不仅培养了学生“读”的习惯和能力,极好地加强了学生的语感,还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安塞腰鼓的“那种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这些特点,更要动手写出心中不可遏制的冲动。

  李小军老师的朗读教学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安塞腰鼓》评课稿2

  我很喜欢《安塞腰鼓》这篇文章,作者刘成章简直把安塞腰鼓写活了,写神了。

  可是,当这样的一篇文章编入了教材,成为文本摆在我面前时,我胆怯了。因为安塞腰鼓离我们的生活是那么遥远,远得从来不曾看过,从来不曾听过。

  就这样,我带着满心的期盼,些许的担忧,走进了赵老师的课堂,和学生们一起聆听那黄土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所捶打敲击的安塞腰鼓。整堂课,酣畅淋漓,气势如虹,举手投足间豪放、洒脱、大气,完全不似女教师般小家碧玉。

  在如此强烈的课堂气场上,赵老师也在充分地用自己的实践去验证张田若先生的那句话:“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要让学生频繁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让学生频繁朗读后而不心生厌烦,那也不是很容易的。在这一点上,赵老师的教学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初读课文,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照着课文的顺序读下去。赵老师在解读课文后很巧妙地将课文重新建构,并创造性地分成两大板块指导学生朗读:1、声音震耳欲聋;2、动作强健奔放。在这两大板块中,适时地、多次地穿插安塞腰鼓的鼓声、视频。虽然在朗读的细节上稍显粗糙,但能够让学生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将文本语言融入自身的血液,化为生命语言。在读好这两部分的基础上,赵老师顺势引导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最后,我想提一点小小的建议:在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去体悟黄土高原上那奔放而热烈、磅礴而淋漓的生命力,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样的课堂有了理性的思考,更有了生命的厚度。要是课堂上学生再活跃一些会更好。

【《安塞腰鼓》评课稿】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评课稿04-01

《安塞腰鼓》评课稿(优选)07-30

《安塞腰鼓》评课稿(精选15篇)03-01

《安塞腰鼓》评课稿5篇04-01

《安塞腰鼓》评课稿(5篇)04-01

《安塞腰鼓》评课稿汇编5篇04-24

《安塞腰鼓》评课稿(汇编5篇)05-30

《安塞腰鼓》评课稿[集合2篇]07-12

(合集)《安塞腰鼓》评课稿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