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3 11:11:07 设计 我要投稿

微课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课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设计1

  微课教学设计:“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一,教学背景:

  (一)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病征有不完整的社交沟通能

  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二)青春期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青春期教育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行为与情绪、良好的社交能力及积极向上的心态。青春期教育范围广泛,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保健、性知识、婚育观念等内容。

  (三)女生青春期保健:主要是注意乳房保健和月经卫生两方面。女生对首次阴道渗血往往会感到惊恐不安,但当了解到是正常的初潮后,又可能对如何处理月经束手无策。因此,在初潮前有必要学习月经期的卫生知识。

  (四)个别化训练:自闭症学生个体差异显著,加上青春期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内容不适合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所以个别化训练是对自闭症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对我校逐渐进入青春期的自闭症女学生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自我服务技能、职业技能学习等。本微课主要内容是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卫生护理——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二,教学课题:自闭症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卫生巾,学习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明确经期使用卫生巾应该注意的事项,学习保健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自闭症女生了解一些呵护自己的方式方法,协助其调节经期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自闭症女生顺利渡过青春期,迈好青春第一步。

  四,教学重点:认识卫生巾的类型,学习使用卫生巾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教材分析:

  “女孩使用卫生巾的方法”是学校校本课程“生活适应”七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我长大了(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女孩认识月经现象,并能够正确对待,女孩学习正确使用卫生巾等,是自闭症学生青春期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使自闭症女生掌握科学使用卫生巾的方法,学习保健知识,另一方面引导自闭症女生了解呵护自己的方式方法,协助其调节经期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帮助自闭症女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七,学生情况分析:

  梦梦(化名),12岁,重度自闭症,韦氏智力测试分值39。10岁9个月胸部开始发育,逐渐进入青春期。

  梦梦青春期行为表现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烦躁,坐立不安;刻板,明显的重复动作和行为;听觉敏感,脾气和情感经常变化不稳定,大喊大叫,怪异行为增加;皮肤感觉敏感,对短裤材质敏感,稍有不舒服就会不分场合的把手伸到裤裆里拽拉短裤;经常出现暴躁情绪,常常出现一些冲动行为,没有羞耻感。

  11岁5个月,短裤上分泌物增多,老师联合家长教其学习使用卫生护垫,降低对护垫的.抵触情绪并逐渐适应护垫,为来月经时学习使用卫生巾,逐渐适应短裤上有卫生巾的不舒服感打下基础。

  八,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行为训练法,视觉提示法

  九,教学准备:互联网上搜集的图片,PPT课件,卫生巾和内裤实物

  十,教学过程:(微课教学)

  (一)讲述案例“一个女孩的苦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导语:(课件出示小西照片)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个跟你年龄

  差不多的女孩朋友,她的名字叫小西这几天小西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西说:“我是个七年级的女生,有一天,我的下面突然流血了,肚子也不舒服,有点隐隐的痛,我害怕极了,真苦恼啊!”

  2,教师提问:小西怎么啦?

  3、教师作小节:小西到青春期了,来月经啦。我们每个女孩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节课我们就来帮助小西解决她的烦恼,更是帮助你来应对月经期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解决女孩青春期来例假的困惑和苦恼,学习使用卫生巾的方法进行课堂练习。

  1,卫生巾的使用方法

  (1)想一想,讨论一下:我们每个女孩子都将使用卫生巾,那么我们该怎样来使用卫生巾呢?

  (2)教师展示PPT,出示卫生巾和内裤实物,进行视觉上提示,边

  讲述边操作使用卫生巾的方法,鼓励学生按照图片提示,亲自操作使

  用卫生巾的方法。

  ①第一步:撕开卫生巾的包装袋。

  ②第二步:取出一片卫生巾。

  ③第三步:打开一片卫生巾,撕下它上面和背面的纸带,展开卫生巾。

  ④第四步:把卫生巾有胶的一面对准内裤的裤裆粘好。

  ⑤第五步:把卫生巾的两翼粘在内裤裤裆外面,整理平整。

微课的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1、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

  2、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学情分析

  1、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篮球运动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好篮球运动;

  2、学生对篮球运动缺少系统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通过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让学生初步了解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并进一步提高篮球基本技能和战术水平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开始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情况。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次课内容:篮球

  二、准备工作

  1、教师讲解练习的.方法,即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动作或者模仿所见过的某些球星的动作,每人一球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熟悉球性练习。

  2、教师下到学生中间一起练习或做一些动作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内容

  1、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2、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3、教学比赛

  4、素质练习

  四、设计意图

  1、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战术水平

  2、 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五、课堂结束

  1、放松练习

  2、教师小结本次课情况

  3、教师宣布下一次课内容、地点

  教学反思

  1、本课遵守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常规,按照常规要求进行。

  2、在课堂准备工作,通过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参与,融合师生关系,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在篮球教学中,首先是运用体育课的基本教学方法进行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观察、模仿、达到学习的目的:其次,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组织比赛,学生自己轮流担任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能力,进一步运用所学过的篮球基本知识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又可以检验所学过的基本知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听教师的讲评,学生自己衡量自己的篮球水平。

微课的教学设计3

  教学背景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也较多停留于形象的理解。本人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认为《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学生容易不求甚解,停留于表面的读。故事呈现了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对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未提及。因此,本人设计了引导学生想象小燕子观察过程的环节,力图让学生感受到小燕子的细心观察,并以样的感受为基础进行朗读和语言训练。

  教学目标

  1、由小燕子观察的结果想象小燕子观察的过程和方法,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2、感悟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练习用“一次比一次______”夸小燕子。

  教学方法

  想象法表演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故事,进入情境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故事中,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去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去菜园看了三次,每次看到的都不一样。最后,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提出质疑,明确目标

  (老师,为什么燕子妈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你提了一个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的问题。我们慢慢来理解好吗?

  (好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现在,我们来看:小燕子去了三次菜园,每次看到了什么?

  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

  (老师,我知道了:

  第一次,小燕子看到冬瓜大,茄子小!

  第二次,小燕子看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第三次,小燕子看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四、建构意识,练习说话

  你的回答很准确。燕子妈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那么小燕子的进步在哪里呢?

  我们来想一想小燕子三次去菜园,分别是怎么观察的呢?

  分辨大和小,难不难?(不难!)是的`,也许远远地看一眼就知道了。

  冬瓜和茄子的颜色,远了看不清楚,走近了,认真一点才能分辨出来。所以小燕子要认真地看一下才能发现了。

  你们看,冬瓜皮上的细毛和茄子柄上的小刺容易发现吗?

  (很难发现,因为它们太小了。)

  那你们想一想,小燕子要怎么看才能看清楚呢?好,请同学表演一下:(学生演示:小燕子,飞近了,也许不仅正面看,还侧面看,或者飞得很近,看了好一会儿,也许还用脚摸了摸才发现了冬瓜皮上的细毛;茄子柄上的小刺更少,更难发现,或许还被叶子档住了,这时,小燕子就要飞到枝叶里面去,用嘴巴啄一啄才能发现。)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燕子三次看到的都不同了吗?(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的观察更加仔细、认真,所以每一次的观察才会有更新的、更好的发现。)

  现在,我们也来夸夸小燕子吧!(生回答)

  如果你是燕子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次比一次观察得更仔细,更认真,你的心里高兴吗?

  那我们来当燕子妈妈,从心底里高兴地夸一夸小燕子吧。(生读)

  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我们应该怎样观察事物了吗?

  (我明白了:要认真仔细观察,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

  教学总结: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想象,在想象中建构意识,并练习说话。尤其值得推荐的是:教学不浮留于文字表面,能通过小燕子的观察结果,引导探究小燕子观察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小燕子的认真和仔细。并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读,在感悟中说话。真正做到把人文性和工具性融为一体。

  在教学形式方面:因为是微课,为了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虚拟了师生对话的形式。但是,在微课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朗读和语言训练,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微课的教学设计4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微课的教学设计5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地理学习方法之一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服务于生活。利用某些生活现象可以很直观地解释地理问题,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土地盐碱化现象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生态破坏的表现之一,题目中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一次讲题过程中,说到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我已经利用板图讲解了盐碱化的形成过程,但学生感觉还是有点抽象。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羽绒服时若是没冲洗干净的话,羽绒服表面会有白色残留,这和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相同,借助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所以本微课作品就利用实验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盐碱化,再通过动画分析盐碱化的形成过程。通过盐碱化形成过程的学习,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很容易就总结了出来,有了成因分析,盐碱化的防治措施也就不难得出。最后有利用华北地区和滨海地区盐碱化成因这个测试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个微课不仅想让学生掌握盐碱化问题,更想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最后让学生关注盐碱化问题,注重环境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我们学习选修教材《环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2.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掌握其成因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3.明确我国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我国土地盐碱化分布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土地盐碱化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学习使学生关心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及成因

  四、教具安排:实验视频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好,我是陕西省周至中学的罗曼老师。华北平原地处我国北方地区,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所以又称黄淮海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农业发达。但现在,华北平原某些地区特别是到了春季,土壤表面覆盖着似雪的“白霜”,像是撒了一层盐,曾经的沃野变为“盐田”。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土地盐碱化”。什么是土地盐碱化?它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治理?本节地理课我们来谈一谈土地盐碱化。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展示教学目标)

  一明确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二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掌握其成因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三明确我国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分布区。

  一、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表层含盐量过高(超过0.3%),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称为土壤次生盐碱化。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认识一下土地盐碱化现象。

  (播放实验视频)

  二、土地盐碱化的形成

  海绵表面白色残留物的形成与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相同。现在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地表水下渗,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土壤中的无机盐类溶于水中。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进而蒸发,可溶性盐类随水向土壤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三、土地盐碱化的成因

  通过上面的动画,我们不难看出强烈的蒸发和地下水位高是土地盐碱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累盐分。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土地盐碱化的主要成因还有:

  盆地和洼地地形。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盆地、洼地有利于水分和盐分的汇集,且这些地方排水不畅,盐分不易流失,当水分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形成盐碱地。

  不合理的农业灌溉。灌溉不当,是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灌溉仍以大水漫灌为主,大量的灌溉水下渗引起地下水位升高至接近地表,再加上强烈蒸发,就可能引起土壤盐碱化。

  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也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用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地下水来灌溉农田,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或排放后,盐分就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蓄积起来,导致土壤发生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及滨海地区。

  (承转)盐碱化,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危害生物生长发育。它已成为耕地退化的重要杀手之一。所以盐碱化的防治已经成为耕地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防治盐碱化。

  四、土地盐碱化的防治

  1.水利改良措施。例如改大水漫灌的方式为滴灌或喷灌方式,这样既可以防治盐碱化,又可节约水资源,再如通过井排井灌的方式来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

  2.农业改良措施。可通过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方式、轮作、间

  种等来防治。

  3.化学改良措施。我们也可以施用石膏、亚硫酸钙等物质来中和土壤盐分。

  4.生物改良措施。例如,植树造林,在盐碱地中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在农田中施绿肥等方式来改善土壤。

  最后我们还可通过引淡淋盐、农田覆盖等方式达到目的。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盐碱化的主要成因不同,在防治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化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注重防治,盐田最终会恢复为良田。

  本节课我们通过图片和实验了解了盐碱化现象,通过动画总结了盐碱化的四个成因,通过读图明确了我国盐碱化土地的四个主要分布区,最后总结了盐碱化的四个防治措施。对于本节内容,大家都掌握了吗?让我们去演练场一试身手吧!

微课的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87-88页。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了图形平移、旋转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转换划归思想,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而且也为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了图形平移、旋转,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五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过渡时期。他们有了一定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理解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和描述推导的过程还是有难度的。针对难点因地制宜,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动手实践、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索,通过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利用情境引出问题,并通过猜想、验证、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性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的.探索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感悟转化(划归)的数学思想,积累相关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1)一些平行四边形卡片

  (2)磁铁

  (3)剪刀

  (4)课件

  教学过程:

  提前将洋葱微课发至家长群,让孩子提前学习,明确学习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创设情景:(出示多边形面积主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提出问题: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正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

  追问: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计算面积呢?

  预设:比较面积大小、贴瓷砖……

  师:老师也遇到了同样的比大小的问题,请看,老师把花坛请到了这里(出示87页主图)这两个花坛哪一个大呢?

  【设计意图】由一张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面积主图来展开,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计算面积等,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通过比较哪个花坛大来引出今天要学习探索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一)借助方格,初步探究。

  猜想:

  预设1:长方形花坛面积大

  预设2:平行四边形花坛大。

  预设3:不确定,要比两个花坛的面积,可是我们不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引入课题: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1、回忆一下,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预设:数方格

  验证:

  2、在方格上数一数,然后填写下表(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拿出练习本,写在练习本上,不用画表格。

  3、提问:谁来数一数,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数的?

  4、追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数的快一点呢?

  预设: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一块,拼到另一边。

  5、这种“一剪,一拼”的方法,数学上称为“割补法”。

  (二)渗透转化,进一步探究。

  1、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预设: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

  2、渗透思想:他提到了一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3小结:刚才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知道的,如果没有方格……(引导学生)

  (三)观察、猜想、验证深入探究

  1、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长方形面积和谁有关?

  2、提问:长、宽中任意一个变化会导致面积变化吗?

  由此,你们猜测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会和谁有关?

  预设1:邻边(如果很多学生说与邻边有关就分组讨论)

  预设2:底和高

  3、演示:拉动它会有什么变化?什么变?什么不变?(拿着一个可以变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小了,邻边___?底___?高___?周长___?

  4、小结:可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有关,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转化的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推理:

  光说没有说服力,拿出练习本和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把推导过程体现出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动手(教师巡视)

  (投影展示)

  提问:你是怎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学生上台展示)

  预设:沿高剪开,把三角形向右平移,再拼成长方形。

  师:条理清晰,通过“一剪,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种方法叫?

  对了,割补法,利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就能计算面积了。

  5、(课件动画演示)看看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四)合作交流,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1、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预设:

  2、汇报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相等。(板书)底→长

  平行四边形的()和长方形的()相等。(板书)高→宽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

  3、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预设: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板书×)

  (五)渗透符号意识,公式符号化

  1、a表示什么?h呢?

  如果用大写字母S表示面积,用字母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预设:S=ah(板书)

  2、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知道什么?

  3小结:到这里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的“转化”思想。第一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推导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借助方格,初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历剪一剪、拼一拼的探索过程,渗透“割补法”。第二进一步探索,在没有方格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转化”,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新知转化成旧知。第三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借助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递进的学习,逐步推导。第四建立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发展,通过新课程提倡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找出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公式符号化,发展学生的符号思想。

  三、巩固练习

  1、抛出洋葱微课里的题

  2、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3、89页第2题(注重底与高对应)计算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90页第6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练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这些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第2题练习中发展创新意识,让学生明白“对应关系”即“底”和“高”对应,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能根据具体需要迅速再现出来。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实现知识的系统小结,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的重要部分。可以系统的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哪方面还需要巩固。为后续教学提供方向。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微课的教学设计7

  一、教学背景

  《园林设计》课程是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艺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即将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已具备绘制和识读园林设计方案图的能力和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专业课程学习渴求欲较强、学习态度认真、思维活跃充满热情。本次微课设计属于园林构图形式美法则中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园林节奏与韵律实例进行准确辨析,在园林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构图,为后续的园林设计方案构思表达及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节奏与韵律的知识点,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环节实施中采用音乐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引导,概括提升、即时测试和实践应用等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构建互动式学习文化体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节奏与韵律的定义;节奏与韵律的类型及特征。

  (二)能力目标。能够对园林构图节奏与韵律实例进行准确辨析(重点);在园林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构图(难点)。

  (三)素质目标。提升学生园林方案设计构图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热爱及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本次微课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问题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合理运用音频、视频、微信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促进学生知识运用及专业能力提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导入

  聆听《ship and the globe》音乐视频节选,节奏与韵律的概念来自于音乐,它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有节奏的变化才有韵律之美。自然界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也会呈现出这种规律的重复或有秩序的变化,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大海的波浪,一浪高于一浪;把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就会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春来,草长莺飞、夏至,繁花似锦、秋天,落叶缤纷、寒冬,大雪纷至,时光匆匆的脚步,更迭着四季的风景,呈现出明显的季相韵律之美。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节奏感与韵律感是自然植入人类心底的审美感受。园林中的节奏与韵律上是指某种景观要素有规律连续重复出现时所产生的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感。从音乐、自然中的节奏与韵律引入园林设计中,引申出园林节奏与韵律的概念及类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当的课程导入,犹如音乐的前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案例观察,概况提升

  园林中常见的韵律有:简单韵律、交替韵律、交错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旋转韵律。

  1、简单韵律。简单韵律是同种景观元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韵律。园林中常见的`简单韵律有台阶、长廊的柱子、行列式栽植的树木,大小相同,等距离布置的种植池等。简单韵律表达了简洁纯粹之美,也验证了道家名言——大道至简,简单到极致便是大美。

  2、交替韵律。交替韵律是两种以上景观元素等距离交替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韵律。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便是采用垂柳与碧桃的交替种植,每当春风吹拂,杨柳吐翠,艳桃灼灼,呈现出桃红柳绿的交替景观,成为西湖上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3、交错韵律。交错韵律利用某种景观元素的按一定规律相互穿插交错变化而产生的韵律感。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冰裂纹就是以穿插交错的纹理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广泛应用于铺地和窗格中。在著名景观设计师玛莎舒瓦茨的作品都柏林大广场景观设计方案中也是运用到了交错韵律构图,令人耳目一新。

  4、渐变韵律。渐变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在体积大小、色彩浓淡、质地粗细等方面作有规律的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少所产生的韵律。凤鸣山公园中的雕塑,体量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色彩有淡到浓,表现出渐变韵律。如颐和园中著名的十七孔桥的桥洞自中间向两侧由大变小,呈现出优雅的渐变景观效果。

  5、起伏韵律。起伏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呈现出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而产生的韵律感。苏轼在《题西林壁》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动地描写了庐山起伏韵律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中华紫薇园的主体雕塑高低错落起伏变化,表现出起伏韵律感。园林中的起伏韵律源于对自然景观曲线的模拟,营造崇尚自然的写意气息。园林中常见的起伏韵律有:群植树木的林冠线、假山的轮廓线和水岸线等。

  6、旋转韵律。旋转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线条,按照螺旋状方式反复向上下或向左右发展而得到的旋转韵律感。旋转韵律在雕塑设计,景观元素的花纹图案设计中比较常见,如哈格里夫斯设计的辛辛那提校园广场采用自然旋转韵律构图,产生了奇妙的韵律感,人行走其中,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张力将你吸入。

  通过列举园林节奏与韵律构图典型实例,循序渐进对不同类型的节奏与韵律构图特征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

  (三)即时测试

  教师提供节奏与韵律构图设计视频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准确辨析;然后教师公布答案,总结讲评。即时测试环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四)设计实践(课后作业)

  教师提供小尺度空间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园林节奏与韵律构图设计练习。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练习,举一反三,将所学园林节奏与韵律知识在方案设计中实践应用,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融会贯通。

  六、结语

  本节微课设计教师以独特的方法导入课程,优化教学过程,增大信息量,遵循人的学习规律,使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悟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好学、乐学,学有所获。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高效地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基于教学设计,录制了微课视频,达到理想的教学预期效果,获得黑龙省第四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微课的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难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1、长方体的体积=()×()×()=( )×()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2)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体会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运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3)公式拓展 V=sh=πr2

  2、例题初探

  (1)初探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阅读与理解: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怎样计算?

  ③结果单位怎么样?

  (3)学生解答、点评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对基本公式的运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习题, 检查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以及单位的换算。)

  三、学以致用

  李家庄挖了一口圆柱形水井,地面以下的井深10m, 底面直径为1m.挖出的土有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你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课后解决一些有关圆柱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整理能力,激发学生课后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

微课的教学设计9

  一、教学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本的第二单元以“观察”和“发现”为主题展开教学,在单元园地的习作中,要求四年级的学生对某样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并学习写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和学生以往熟悉的日记格式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对某样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并成功写出多则观察日记是四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语文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尝试以“观察绿豆发芽”为主题指导学生展开历时一周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借助表格和照片,收获了观察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但这不是我的最终教学目的,在观察周记结束后,我又收集了学生拍摄的有趣照片,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路,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日记的写作。

  观察日记的写作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个全新的知识点,尤其是日记格式的掌握是个难点,因此,我录制了这次的微课《指导——学写观察日记》,力求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我的微课堂,了解观察日记,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并能用正确的格式写观察日记。这就是我教学此次微课的背景。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观察日记的基本格式,并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作。

  2、了解观察事物的步骤与方法,并详细记录观察所得。

  3、了解描写事物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能制作表格,并利用表格对观察的过程做详细记录。

  2、能拍摄观察照片,利用照片进行写作。

  3、初步掌握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有效开展实验。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

  2、通过学写观察日记,逐步培养写作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泡绿豆的实验,并进行为期一周的连续观察,实验过程中能利用表格、照片进行有效记录。

  2、电教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视频、音频以及PPT的文字与图片展示,再结合WORD文档的佳作展示,为学生详解如何写观察日记。

  3、讲授法:教学过程中,通过老师生动的讲授,为学生讲解写作的基本要点,并通过范文的讲评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4、阅读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通过朗读学生佳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四、教学总结与微课反思

  总的来说,这次录制微课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也基本符合我设定的三维度教学目标。我认为我的微课《作文指导——学写观察日记》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环节设计合理。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观察日记,我设计了“讲解日记基本格式——回顾观察过程——学做观察表格——学写观察心得——佳作展示——写作锦囊提醒”这样几个环节,环节设计合理,衔接无缝,能够较完整展现写作的基本思路。

  (二) 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我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智年龄还比较小,因此我在录制微课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用语呈现活泼生动的风格,能较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 教学形式多样新颖。四年级的学生脑部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呈现出实验过程中的所拍摄的各种有趣图片,力求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印象。但另一方面,写作的教学又离不开文字的表达,因此我还设计了“佳作展示”这样一种教学环节,通过文字、修改符合以及教师的`语言讲解,为学生详细介绍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

  (四) 教学方法合理。我在讲授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最显著的就是设计一个与学生年龄相符的卡通人物“小兰”,由“小兰”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能够较大程度拉近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另外,为了方便学生做观察记录,我还设计了“观察表格”以及“拍摄照片”这两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记录中有效回顾实验过程。

  当然,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录制微课,我的微课还存在着较多的缺点与不足,我认为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微课时间把握不合理。一般而言,微课的录制时间应该控制在十分钟内,但我这次的微课录制却超出了几十秒,因此我对授课时间的把握还不够精准。

  (二) 个别教学用语出现语病。由于录制的过程稍显紧张,因此有个别词语的发音还不够准确,另外,还出现个别用词不当的现象,这是我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

  (三) PPT中展示的照片还不够美观。这次的课件,我选用的是现实教学中我的学生所拍摄的真实图片,由于学生年龄小,拍摄水平还不够高,所以最终呈现的照片还比较粗糙。

  以上就是我在录制微课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不足,当然,我的缺点还有很多,这就有待各位专家老师为我一一指正,谢谢!

  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微课堂比赛,通过制作课件,录制课程,后期制作,文字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的技能,包括教学技能以及信息处理技能,这对我个人综合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俗话说“学无止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微课探索的这条道路上,我还要锲而不舍地学习,期待自己的进步!

微课的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54页。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计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学的,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也喜欢探索发现新知识。学生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应用题,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特点,我制作了微课件,帮助学生有序地思维,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

  教学目标:

  1、微课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寻找题目中隐含的中间问题来解决问题。

  3、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会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写出综合算式。难点:能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其中隐含的中间问题。

  教学设计:

  一、自主探究

  例:

  1、学生讨论自学。(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联系?

  (2)找到所给信息中所隐含的信息。要求的问题和隐含的信息有什么联系?

  (3)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说一说每步为什么这么做。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自学,把讨论的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对个别情况进行指导。

  2、小组,点拨思考方法。

  师:你们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面包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好了36个,每次能烤9个,问题是剩下的面包还要烤几次?

  师:你能从中间找到隐含的信息吗?也就是解决问题必须先求什么?生:隐含的信息是还剩下多少个面包没有烤?

  师:通过已知信息,我们知道还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知道这个有什么作用呢?

  生:要求剩下的面包烤几次,就要先求出有多少个面包没有烤。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把它们的关系都表示出来。(课件)

  一共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还剩下()个,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师:谁能帮面包师傅解决这个问题?

  生1:90-36=54(个)表示:还剩下54个面包

  生2:54÷9=6(次)表示:54个面包每次烤9个,需要6次烤完。

  3、学习列综合算式

  同学们做的很好,为了书写方便,把这两道算式综合成一道算式吗?找三位同学来黑板书写。

  引导学生明白:在写综合算式时,为了先计算90-36,要把它加上括号,再除以9。正确的算式是:(90-36)÷9板书:(90-36)÷9 =54 ÷9 =6(次)

  学生把正确的算式重新整理到练习本上,并口答。

  二、总结

  1、收获:学生掌握了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一共有90个面包

  已经烤了36个

  还剩下()个

  90-36=54(个)

  每次烤9个,()次能烤完

  54÷9=6(次)

  综合:(90-36)÷9=6(次)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设计思路与意图: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学习方法上采用了:

  (1)运用迁移的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

  (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学生能积极活跃地投入到问题中,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的话,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自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微课使用建议:本节微课所讲的知识点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微课件中我把重要的信息以及所隐含的信息做了一些提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些提示,根据学生汇总的信息利用图示把题目中的所有的数量关系列出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能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微课的教学设计11

  主讲教师姓名:x

  讲授内容:

  四(年级)

  语文(学科)

  人教课标版(教材版本)

  课目:

  渔歌子

  知识点

  领悟诗词的情感 (课目/知识点/主题)

  教学类型:

  √知识讲授 □ 解题演算 □ 问题答疑□ 创意实验 □

  学习活动:

  拍摄模式√知识讲授型微课——教师在演播室以讲授为主,结合屏幕演示、板书等活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 屏幕录制型微课——对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和过程演算分析的教学内容,只录制教师的讲解声音及屏幕内容演示过程,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简介:

  (一段话,一般最多不超过150字,课程 简介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微课主体内容之前)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词。根据四年级学生悟情悟境方面的欠缺,本微课采用“以法导学、以读促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来品味、想象、领悟词中的意境,走入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微教案

  (另纸附)

  讲授配套的`PPT

  (另行提供PPT文件)

  微练习

  (另纸附)

  微反思

  (一段话,一般不超过300字)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读、想、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抓住“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不须归”等词语作为悟情的切入点,读中想象画面,词画交融,从而顺利进入意境,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再结合诗人背景来深入领悟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微课的教学设计12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分层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借助《追赶天边的彩虹》,展示孩子们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2、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的能力。训练孩子成句成段,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是识字大王了。真了不起!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有什么好处呢?

  2、指名学生说。

  3、是啊,扫清了识字的障碍,我们就可以自己阅读,看更多有趣的课外书了。我们的同步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这本书,就是我们星级表里的词语串成的文章。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有)

  二、明确标准

  1、我们的口号是:“追追追,追上十星级!”下面我们来到——“同步阅读”大擂台。老师指课件:

  同步阅读的评价标准:

  一颗星:清晰响亮;

  二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

  三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

  认真倾听,遇到带点的句子能模仿说话,奖励两颗星。

  三、同步阅读擂台赛

  1、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来读,特别长的读一两个段落。学生自由练读(学生特写)

  2、四个大组推荐代表来打擂,根据朗读情况,全班同学用手势评价等级(一星、二星、三星)。

  3、老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评价,当场在课件上点击星数。比两轮,总结擂台赛的结果,给予表扬。最后获胜的小组参与打擂的同学获得卡片等奖励。

  【设计意图:在打擂的游戏中,展示读书本领,老师点拨,同学互助,激发读书热情,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的同时,为课外阅读做准备。】

微课的教学设计13

  一、教学任务与对象

  1、教学任务:什么是文化强国

  2、教学对象:20xx级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园林艺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法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强国的内涵;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世界文化强国的主要特征,在情感上感觉我国目前离文化强国还有距离,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教学策略

  1、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2、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

  3、学法指导:讲授式指导

  4、教学媒体: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展示第一张PPT:设问: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呢?

  讲授:常言道“唾沫星子淹死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人言可畏,杀人的是一种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文化。

  2、展示第二张PPT:

  春运的图景。

  讲授:人们春节回家,按照经济账来算是很划不来的,经常是出现一票难求的境况,车票涨价,气候寒冷,回家还得购买礼物年货,散发压岁钱等等,有很多人打工一年攒下的钱过一个年就花完了,但是,大家每到春节还是不厌其烦的奔回自己的家乡,过团圆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春节文化所起的作用,可见文化

  1 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起的作用比经济要大。因此,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非常重大

  设问,那么,什么样的国家才是文化强国呢?

  3、展示第三张PPT:什么叫文化强国

  讲授:所谓文化强国,是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表现为:

  A、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

  B、发达的文化产业。

  C、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4、展示第四张 PPT:,较高的国民素质

  讲授:案例,比如日本国是一个较高国民素质的国家,很讲究公共秩序和个人,不随地吐痰,不边走边吃 ,垃圾分类盛放,公共场所不随地丢垃圾,待人彬彬有礼等等。

  5、展示第五张PPT:发达的文化产业。 美国、英国、日本。

  讲授:美国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0%左右。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的国际市场份额, 美国的图书市场为世界之最,每年出书4万种,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美国影视业是全美国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空航天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几乎是本土经济的两倍,即使是在好莱坞的阴影下,巩固的电影业依旧很发达。

  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日本漫画畅销到欧洲美国及亚洲国家,除了漫画,日本的动画片也风靡全球,如《铁臂阿童木》、《聪明一休》、《花仙子》、《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都是中国包括港澳新加坡地区许多儿童和成人熟知并喜爱的对象。 据日本政府统计,目前日本文化产业总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左右,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第一大支柱产业。

  6、展示第六张PPT:世界文化市场各国所占份额。

  讲授:从图中可看出,美国所占份额为43%,欧盟34%,日本10%,澳大利亚5%,中国所占的份额非常少,只有3%,我国文化产业与我国大国地位非常不适合。

  2近年来,韩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20 世纪90 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登陆中国大陆,一股强劲的“韩流” 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它吸引着众人的眼球,更让年轻人变得如痴如醉、疯狂前卫。年轻人纷纷把韩国影视剧明星当成偶像来崇拜。

  7、展示第七张PPT:韩国原文化观光部长官南宫镇说:“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

  8、展示第八张PPT:理念与价值观的海外输出。

  讲授:设问,我们现在有哪些理念和价值观受西方影响呢?

  吃饭等集体开销采取AA制;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愚人节等 用玫瑰花来表达爱情也是源于西方文化。

  9、展示第九张PPT:20xx年5 月 9 日上午,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东区,一名男生送女友千朵玫瑰花,引来了众多学生的火热围观。 讲授:设问: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是什么花呢?

  10、展示第十张PPT:并蒂莲。

  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是并蒂莲,通常人们画或者绣的鸳鸯鸟是在荷塘里成双成对的游玩嬉戏的,表现一种幸福祥和轻松的画面意境,而荷花表达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表达爱情的花朵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是非常美好和强大的。但是这种表达爱情的理念和价值观并没有走出国门。

  从前面讲的文化强国的特征来看,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讨论,当前中国在理念与价值观输出中存在哪些问题?

  五、教学设计与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内容与图片展示相结合,设问与讲解相结合,案例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自我评价: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逻辑严谨,观点明确,学生通过本微课的学习可以达到深刻理解什么是文化强国的教学目标,增强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微课的教学设计14

  确定选题

  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更佳。同时也会使教学过程平庸无奇,令观看者失去学习欲望。因而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

  一般说来,选题依据应当包括:一是要说明实践依据,写清学生在掌握上存在什么问题,从而突出选题的必要;二是课程标准和单元学习的相关要求,增强整体意识和法规意识;三是说明所选的'题目范围是否足够小,5到10分钟能否完成。

  选题目的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

  2.以实践操作为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

  3.以欣赏观摩为主:表演类、示范类

  4.以引导探究为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

  内容要求

  科学、精炼、严谨、充实,符合认知规律、无科学性、政策性错误,能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学科发展,适合教学对象。

  教学方案

  结构完整、表述规范、逻辑清晰,关注学生学习。基本环节包括:

  1.教学任务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对象分析)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

  3.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策略)

  4.小结与任务

微课的教学设计15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本单元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

  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3、明确目标:

  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

  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

  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

  2、介绍俞伯牙;

  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微课的教学设计08-07

微课教学设计03-15

《爱莲说》微课教学设计07-04

微课教学的设计模板06-23

微课教学设计-范例07-31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06-09

微课教学设计优秀09-26

微课生物教学设计03-26

美术微课教学设计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