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时间:2024-02-20 16:12:2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热门]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拿到这本《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心里想咋取了个这样的名字,思考着里面又会有怎样的教育方法呢?当自己慢慢地翻阅、品味、感悟后发现了教育专家林格所著的这本书是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把家长和教师都解放出来,使教育效果产生惊人的爆发力。

  这本书不仅有高度、深度,有震撼力,同时也有诸多教育试点的成功安全支撑,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性。我更是佩服林格所提出的一些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教学追求相一致的。其中有许多现行教育观念值得我们品读,我选择了几点比较深刻的感受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

  “传统或者流俗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教育技巧实现,这恰恰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的内隐症结所在。”林格认为,真正的教育在于“于无声处响惊雷”,孩子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有这样一个孩子,我曾经尝试用各种方式来教育他。我注意与孩子促膝长谈,给他平等;知道照顾他的面子,尽量回避其他的老师和同学;营造氛围,选择校园的角落来聊天。可是,孩子除了辩解就是沉默,很不合作。如果老师找他,他就回嘴:“知道老师叫我是为了什么,就是想跟我聊聊我的思想问题。你说吧!”差点没把我给“气炸”!

  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会出现。我们要理解,教育是道,而不是技术,没办法,只好通过“训练、赏识、暗示”等不同的教育方式,顺应孩子,因势利导,启发和疏导成就了老师的心,也让孩子逐渐接受我的劝告,并让我帮助他改变现状。即使中间的过程很困难,他也坚持下来了。后来孩子曾告诉我,幸亏当时有我们老师的帮助、家长的配合,才让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让他相信自己也有好的一面。

  正是这样,孩子只有通过父母和教师给予“道”的提示与点拨,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策略,才能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二、让孩子自觉地爱上学习

  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等,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和学校身上。当我们这些教育者期望学生能在我们的教育下自主学习,其实他们是群被教育者,在“被动学”,那从何来谈教育的效果,更不用期望孩子能喜欢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自己转变思想,主动学习,那他们才能从精神上得到知识的熏陶、获得能量的补给。也正如林格所写: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三、发挥心灵感应的神奇作用

  我认为,教师应该真诚地对待孩子,让孩子感受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老师是真心在帮助自己,让心灵的碰撞“熠熠生辉”。教师还要耐得住性子,与孩子进行长期地沟通,一下子教不出一个好孩子,一口气也吃不成一个胖子,孩子肯定会不停地反复着他们的缺点,而我们要保持自己的冷静,用耐心换回孩子的转变。教育更是要用恒心来看待问题的,我们知道,一个学生的习惯非一日而成,我们要坚信,这种好习惯是可以培养的,至少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林格也认为,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孩子只有信任老师,能把老师善意的教导记在心头,他才会感觉到老师是站在自己的一边,为自己着想,孩子也会去接受这些建议,领悟到自己做法的对与错。

  让我们用真心、耐心、恒心来爱孩子。因为孩子感应到老师真的在乎他,他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努力去发展。因为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他才会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获得成长。这就是教育,用爱来助推孩子的成长,用心来聆听孩子的呼唤。

  细细读完这些文字,正似直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此时再问自己:“教育是什么?”已经化无形于有形中,给教育涂上爱的底色,让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对教育的未来充满希冀!感受林格先生的精妙言论,其中必有一剂良方适合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