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观后感

时间:2023-11-16 17:37: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疯子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疯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疯子观后感

疯子观后感1

  作为一部翻拍自1980年的同名电影,新版亦步亦趋,桥段照搬不误。唯一的“进步”在于导演对主观镜头的大量运用,以示与众不同,不免有些为了强说愁才赋新词的意味。

  全片通过变态杀手伊利亚·伍德的视角展现的镜头语言超过了九成,巴拉兹说主观镜头是为了让观众的眼睛与剧中人的眼睛合而为一,从而达到双方感情合二为一。因此展现变态杀手的主观视角,是能让观众产生代入和移情作用的。行凶杀人无疑最能体现这一优势,无论有多少影玩过这种把戏一一像《刺刀边缘》、《末世纪暴潮》等就展现过杀人犯的.所见所得,用一个未知人物的“尾行、杀人、剥皮”的主观视角做开场,能马上抛出悬念。

  但当凶手的身份不再是秘密之后,悬念迅速终结,主观视角的劣势也就显现出来了一一它剥除了其他表达变态人性的方式。也无法利用第三方(通常为心理医生,侧写人员)来描述主角的体态和表情,提供给观众解读的信息量看似很多,其实少得可怜。电影在主角“自我模式”如此这般开启下,一切显得既合理又无意义。

  导演沉迷于展示各种主观镜头的用法:当伍德开始犯病,他眼中的光怪陆离就一定要配上天旋地转、摇晃不定的画面一一这简直是按教科书规条来表现的。人物心理、幻听和幻觉也一定要来凑一脚,不然无法体现主观镜头的优越性。问题在于主角的感情和行为方式是变态而非常态的,除了在暴力表现上提供更直观的代入感之外,视听环境却异常单一。

  除了多来几次一模一样的行凶过程,就翻不出花样来了一一杀了一个再杀一个(还不用担心逻辑错误)。如今《超能少年》已经把DV流派主观视角玩到了神乎其技的境界,电影却还停留在用镜子和玻璃反射视角这样的低层次玩法上,生生憋死了自己。临死之际晚节不保,忍不住现了几次“客观视角”的形。用“超现实幻想”这样的托辞打马虎眼,绝对属于底气不足的表现。

疯子观后感2

  你有没有过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精神病人”呢?“精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样的呢?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精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书作者高铭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诸多神秘机构,得以与数百名“非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本书的封页有些诡异,在一块长方形内有许多众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画中,左右两边各有半块人脸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疯子的关系吧。

  在此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题目是“生命的尽头”。我顿时一惊,与精神病的谈话竟然谈如此高深的话题,难道这是一个哲学家精神病?

  我带着许多疑问往下看,渐渐地,我的脸色变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比如她说:蚂蚁是一种生命的细胞。蚁后是大脑,兵蚁是身体的防卫组织,工蚁是细胞,嘴、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维持大脑。它们聚在一起,就是生命。石头也是一样,但是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其实它在动,只是太慢了,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生命,只不过生命形式不同罢了。只有用于探索、执着,善于发现的人才会注意。她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却认为她是精神病,实际上是其它人的无知与愚蠢。就像哥白尼发现的“日星说”,就像凡高早年画的画一样。

  许多天才都是埋没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坚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会发出金光,造福于人类。

  倘若有一天,你觉得你在和一位精神病患者讲话,没准,他便是潜在的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写的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思想的震撼……

【疯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11-1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心得02-27

读《娘,我的疯子娘》有感10-31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11-08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9-0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3-2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1-21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1-20

读《娘,我的疯子娘》有感2篇04-21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3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