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

时间:2023-11-16 10:57:08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1

  颜老师在初一五班上的一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概念课。利用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等腰三角形来导入到课堂中来,顺畅、贴切。然后颜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结合学生对书本的.预习,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角和边,达到了知识的迁移。然后运用一个设问,等腰三角形的边与边,角和角以及对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样学生就在老师的带领下思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颜老师在表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后,就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全等知识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了充分的认识。随后的巩固联系紧密结合性质,使得学生进一步的掌握性质。

  在课堂联系的设计上,始终围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设立,科学合理,其中判断题目,说理题目让学生很好的运用了所学知识,巩固提高。在课堂上颜老师表达精练、板书布局合理、书写公正。有利于在视觉上、听觉上讲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颜老师这堂课如果能在证明性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探讨,引起学生争鸣,则能使课堂更加活跃起来,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激发探索兴趣,促进对数学的热情。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2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具有一般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质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因此它比一般三角形的应用更广泛。听了王老师的课后。

  1.本节课中,性质的引入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以自制的实物引出课题,使学生去猜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折叠等腰三角形”这一实践中,通过“小组内交流→小组间交流→小组内归纳”这一过程,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性质(现象),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对知识的探究也深入了,印象也比较深刻,明显比教师讲解有更强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有深厚的学科功底,对教材的理解非常深刻,是在“用课本教”而不是在“教课本”。

  2.本节课的容量非常大,教师对知识的运用和引申非常熟练,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能够及时进行解释。同时又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老师对例题的变形处理,“特殊→一般”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和生活实例的联系等方面的教学安排,值得借鉴。

  下面提一点我不成熟的意见:

  1.加强证题前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探究解题思路,此时可能有多种途径选择,最好结合所要求证的结论一起考虑,按需择取。

  2.加强学生的书写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学生书写板演基本没有,比较欠缺,可能学生能说不会写,或者写不好。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3

  我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等腰三角形性质,任课教师对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定位是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目标——问题"的教学方法,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教学从复习提问开始:等腰三角形有哪些重要性质?教师指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和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研究等腰三角形底边上重要线段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引入新课。问题:等腰三角形中两腰有哪些线段我们还没有研究?将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师要学生动手画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底角平分线,并探究它们的关系。当学生发现"相等"关系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引入重点程序,并以问题的形式层层展现,要求学生将上述发现表述成文字命题,并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再用符号语言改写成已知和求证。学生不难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归纳文字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是什么。这样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已初步达到了。接着教师再次要求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线、中线各有什么关系。重复上述性质发现与证明的过程,节奏也加快了。当学生还处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时,教师又抛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两腰上还有没有相等的线段?学生讨论无果,教师只好提示: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在两腰AB、AC上,任取D、E两点,只要AD=AE,就可以得到BE=CD,回顾这堂课发现的性质,教师归纳出具有共性的结论: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对应线段相等。(这时时间已过了30分钟)

  话锋一转,教师给出例题,"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围绕教学重点按文字命题的.教学要求,师生合作,再作示范。接着教师给出了新的问题:将"中点"沿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上下移动后,它到两腰的距离相等吗?还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这时课堂活跃,新的结论又多了几个。

  课堂小结阶段,教师在强调文字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后,特别肯定了同学们敢于创新的意识。在师生共探索和归纳知识的乐趣中,一节公开课也就结束了。

  前面近乎单调的回述,显然没法呈现课堂教学的精彩。尽管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吹尽黄沙始现金。一位入职才两年多的青年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经过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以可贵的真实,留给了大家回味和思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数的性质评课稿06-01

《小数性质》评课稿07-23

小数的性质评课稿(精选)07-17

《硝酸的性质》评课稿06-30

小数的性质评课稿03-20

《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05-12

《小数性质》评课稿【必备】07-08

(推荐)小数的性质评课稿10-04

《比的基本性质》评课稿03-15

《小数性质》评课稿(精选4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