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评课稿

时间:2023-10-31 17:35:32 其他 我要投稿

《苏州园林》评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州园林》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州园林》评课稿

《苏州园林》评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12号选手,今天上午窗外瑟瑟寒风,窗内丝丝暖意,怀着期待的心情听完我队选手讲授的《苏州园林》第二课时,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团队作如下评课:

  亮 点:

  叶圣陶老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正如叶老所说,这节课整体来看,充满了八年级学生初次学习说明文所需的乐趣。

  1.导学设计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美。这节课以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美”为线索贯穿始终,对此设计了四关,即“发现建筑之美”,“赏析语言之美”,“欣赏园林之美”,“我与叶老比美

  ”。前两关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了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后两关重点训练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这四关一结合,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碰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导学形式激励机制的自如美。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弥补说明文内容枯燥性的不足,本节课设计了苏州园林“文字一日游”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闯关的形式。第一关发现建筑之美,第二关赏析语言之美,这时利用视频小憩片刻,向最后一关发起挑战和冲刺,出色的完成最后一关完成景点介绍词拿到门票,最后可获奖励。这是一套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效的课堂激励机制,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

  3.课堂向生活的延伸美。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为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本无字书。这节课的亮点之一就是让学生结合课文本身,运用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设计苏州园林的门票。既直击中考题型训练,又使得课堂的点向社会生活的面延伸,这样学生将课内习得的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巩固加深,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课堂教学的细节美。

  这节课有很多处细节可圈可点。

  (1)我们组的授课教师用“务必”和“总是”两个词点示了下一题中建筑美的几个方面,完 成了课堂教学的`无缝衔接。

  (2)课堂中的两分钟视频是我们团队精心制作,不仅视觉效果良好,而且用得恰到好处,对 于我们生于北方长在北方的人来说,江南的景色只是在一些文章中见过,通过这段视频让学生既欣赏了

  具有南方代表性的苏州园林的美,

  又为后面的设计门票奠定了基础。

  (3)板书设计得有创意,紧扣本节课主题,凝练概括。

  5. 课堂语言的亲切美。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这节课上老师的课堂语言也是一大亮点,如“你很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开始”,“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不足:

  再完美的玉璧也有瑕疵,尽管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深思熟虑,反复锤炼,也架不住现场直播的课堂艺术留下遗憾。

  课前预设:

  1.课堂缺少质疑,没有质疑的课堂,应该是有缺憾的课堂,要给学生留出质疑的空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大胆的质疑。

  2.缺少朗读,语文是包含语言和文学的学科,因此语文课必须渗入足够的朗读。本节课在鉴赏语言美的这个环节中,没有充分的朗读,致使该环节执行时缺少依托。

《苏州园林》评课稿2

  名师聊课,太绝了!王君老师评卢望军老师的《苏州园林》王君聊课(83):查一查自己课堂中的“干货”有多少?——评望军老师的《苏州园林》

  终于腾出一点儿时间,说一说望军老师的《苏州园林》。

  这些年来,结识了一批非常有才华的80后教师。望军是其中的一位。今年整理《青春之语文课谱》等书,要找几位优秀的一线教师作序,就请了望军妹妹。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那么有才气,那么有韧劲,实在是我让喜欢且敬佩的。望军老师的博客,隔一段儿我一定会去学习。而且,总能学到很多。

  前段时间,望军挂出了她上《苏州园林》的课堂实录。我学习了,觉得她读教材还没有读进去,课比较一般。比起她其他的课,不算好课。本想说实话。可是看到博文后面全是赞美之辞,想想便算了。上课艰难,我是知道的。近一年来整理几本新书,更有感触。我教了20年,课也上了几千上万节了吧,一盘点,比较让自己满意的课,各种各样的加起来,也没有超过100节。能够做到望军这个地步,已经不易。年轻人,还是多鼓励的好。可是后来又知道,她第一次到外地去上课,也按照这个思路上。似乎自我感觉还颇好。于是后悔了。如果知道她要上公开课,我会早些说实话。不说实话,实在是不厚道。想到当年在一片叫好声中,七槐子老师直言我的几堂课“太花哨,基本上不算好课”等等,当时我也急,不接受。五六年后慢慢明白先生说的是对的。我觉得,还是应该向先生学习,不要一味唱赞歌才好。

  所以,对望军妹妹这样有前途的年轻人,就直言了。

  望军的《苏州园林》,基本步骤大概是这几个:

  1、学字词。

  2、看园林视频,说感受。

  3、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布局谋篇。

  (1)在书上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串联中心句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3)归纳这篇说明文“总分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说明顺序。

  (4)引用原文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散淡地结尾。

  4、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介绍“三步到位法”。老师做出示范。

  (2)给出分析说明方法的模式。让学生练习。

  (3)小结《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标本。

  5、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1)读文本中把园林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想苏州园林体现了怎么样的审美观。

  (2)结合描写圆明园、赵州桥、破山寺的句子,帮助学生思考中式审美观。

  (3)结合上课学校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中式审美观。

  (4)讨论: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

  (5)深情朗诵自己的散文诗《愿为——致苏州园林》结课。

  这个课,思路很清晰,板块很鲜明,教的内容很充实饱满,体现出了老师的文化积淀。如果仅从一般的要求来评价,算一堂合格的课。

  但如果稍微提高一点点要求,这个课,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呢?我用一句老话来作比喻:看看这个课的“干货”有多少?“干货”多且恰当,就是好课。“干货”少或者不恰当,就是平庸的课或者是教学内容有问题的课。

  什么是“干货”?我不好下定义。大概意思就是,我们开发出了最能够让学生欣赏到学习到的关于“这一个特定的文本”的特色教学内容。定义不好下,我举例从反面来说,哪些东西不能算一堂课的“干货”呢?

  比如在望军的课中:

  最炫的第五部分“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不属于“干货”。这是拓展内容。这个部分,可要可不要。说可要,是它和“中式审美”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说可不要,是因为要以一篇短小的说明文来跟学生讨论“中式审美”这样宏大的话题,显得突兀。即使不突兀,这也不是,起码不主要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师的创造性解读用还是不用,不可一概而论,要看课堂的主体部分教师对于《苏州园林》这个文本自身的处理力度。如果力度够大,专研够深,后面的拓展点到为止,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但如果对文本本身开掘力度不够,停留在较低的处理层面上,那后面的拓展越多越炫,这个课就越是“病课”。

  为了好诊断,研究所有的课,我们都可以把相对独立的“拓展部分”先拿掉,看看“干货”的比例。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审视一堂课。而不是像现在,课风越来越浮,很多年轻老师甚至都懒得看课堂的主体内容,只看拓展。越宽越好,越深越好,越高越好。名言满天飞,文史哲一起上,大家都在外围使劲用力,而文本,却被有意无意忽略了。

  接着说,望军老师的第四部分“跟叶圣陶学说明方法”也不算“干货”。我看望军的原来的教学实录,这部分是想让学生学习“语言”,但实际上没有学习语言,她让学生学习的是说明方法。她自己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上公开课时候就直接改为“学习说明方法”了。学说明方法和学语言是两个概念,望军已经有了这样的直觉,非常可贵。但她最后确定的“语言内容”还是说明方法,实在有点儿可惜。

  如果要求低一点儿,教说明方法也可以,没有大问题。毕竟现在说明文的知识体系很不完善。但如何教,却是大问题。不同的教法,决定着你的教学内容是不是“干货”。望军老师的教法,是给出模板,让学生去寻找,去学习。比如:

  投影:

  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三步跨栏法”

  1、指出说明方法

  2、分析说明效果

  3、概说对象特征

  这句段话采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简明科学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画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形象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有力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这句段话采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这种教法,是我比较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模板本身就很“傻”很“呆”很应试。全中国的语文老师都知道,中国孩子就是这样被我们教傻教得越来越没有创造力的。干嘛作比较的作用就必须要用“鲜明生动”,举例子就不“鲜明生动”呢?根本经不起追问。我完全理解老师们的苦心。大家是觉得,这样的训练“扎实”“保险”,学生能在考试时得分。殊不知,其危害也同样的大。我建议,如果老师确实要想进行规范化训练,也可以,“三步到位法”可以讲,老师也可以做示范。具体操作时,可以活泛一点儿,“鲜明生动”一类的词语也可以列出来,让学生根据情况自己挑选,总比死套模板好吧。

  我基本算走遍了全国,发现中国的孩子没有不会用“形象生动”这两个词语的。到处乱套,用得欢得很,但很少会结合文字具体分析。穿靴戴帽的教法已经害了不止一辈中国孩子了,我们还是行行好吧。不教都比教好。

  这样教说明方法,怎么教,还是低层次的教,属于“搬运知识再现知识”一类,教的不属于“干货”。所以望军在实录中说这个阶段“教学效果”特别好,连最差的学生都动起来了。当然啰,因为基本上没有新知识新能力训练的进入,学生不太思考就能够回答,气氛自然好。但这是假好。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只是复习了一下说明方法的知识,并无其他收获。

  怎么才算教的是“干货”呢?那就需要望军再往前走一步,去研究一下这个文本《苏州园林》在说明方法上的独特之处。泛泛地练不如聚焦地捶打,帮助学生学到更具体的'东西。“说明方法”不是叶圣陶的创造,叶圣陶如何使用“说明方法”才是他的创造。好的语文课,就是要去发现这个奥妙,引导学生破解这个奥妙。这叫做“创造出新知识”,这才有劲儿,得劲儿呢。当然,这种要求就稍微高些了。

  继续看其他的。看视频说感受,算“干货”吗?不算。这个部分起码也还是可要可不要的。或者说,视频放的地方不太对。学生还没有进入文本,视频就来了。我们上课,不是要学生去找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受,而是去找“叶圣陶如何表达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受”。你琢磨一下这句话,琢磨透了,就懂了。视频的适当点缀我完全不反对,但一定要放对地方。

  再看,字词学习,算干货吗?也不算。这属于平面知识。属于教的低层次内容。抓基础抓落实是对的。但对于一堂课而言,特别是中学阶段的课,字词教学是开胃菜,是调料,不是大菜。

  再看,最后的那首诗是“干货”吗?这是望军老师上公开课时再加上的,以前没有。我很佩服望军的才情。现在能够写诗的老师恐怕也不多了。诗好归诗好,只是,放在这堂课的末尾,我还是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苏州园林是说明文,说明文主要还是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一些科学知识,用一首很煽情的诗歌来结尾,我觉得不太搭。如果学的是如《绝版的周庄》之类的抒情散文,倒还可以。

  总之,看过来看过去,就只有第三部分“跟叶圣陶学布局谋篇还算“干货”。因为《苏州园林》的总分总的格局是很有特色的。属于“这一篇”说明文,值得教。只是,我觉得这部分望军的教也值得斟酌。是不是教得“缓慢”了一点儿呢?因为她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是个危险的东西。弄不好就是浪费时间。找中心句等等导学案上全有。又不算什么艰深的内容(我在自己很差的那一个班上,当场默读课文,当场找,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总分特点、对应关系、主次安排,可见不算难点)。学生导学案上搞一回,又到课堂上来搞一回,就有点儿假了。导学案也不是不能搞,要搞,课堂上就更需要老师拿出高于导学案的再创造。否则,照案宣科,那不是做做样子耽搁学生的时间吗?

  综上所述,望军的这个课,内容丰富,也有亮点,看着好看,上出来也比较热闹,但“干货”不多,所以是个合格但很一般的课。我实诚地告诉望军说她还需要重新专研教材,重新去寻找“这一篇”的魅力。她还徘徊在文本之外呢。《苏州园林》作为一篇说明文,为什么好,她没有想明白。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一家之言,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望军提些建议。不一定对的。有些苛严了。我觉得望军是个好苗子,值得这样的苛严。所以,就写出来,给望军添堵了。深深致歉。

  这课我也上,但也谈不上多成功。整理出来,再交流吧。上课是很难的。把说明文上好更难。我的朋友麦子说“语文,不过如此”。我很羡慕她的聪明和潇洒。我的感觉恰恰相反,语文,是非常难的,这就是我的真实感受。

《苏州园林》评课稿3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的范文,是给学生进行学习的优秀范文。历来的人们的观点都认为这是一篇结构精巧严谨的典范说明文。所以一般执教者在进行教学时,也默认了这样一种规律,先定位为说明文,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在了解一下说明方法,说明特征,说明顺序等,接着赏析一下文中的修辞或者写得比较优美的地方。

  而李老师执照的这一课,先出示学习目标:三个目标分别是

  理清结构层次;

  辨析说明方法;

  体会说明语言。

  让学生开门见山,就了解本课学习要点。再进行自学释疑,整体感知文章。

  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说明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的地位。

  然后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层次,并通过点题、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探讨和领会苏州园林的特点、讨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据此,学生可以领会到,苏州园林的美是经过精心安排而又不损自然的美。“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眼前总是”强调了苏州园林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学生们从自己的眼光提出和解决《苏州园林》一课分项说明了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在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真实感;高低屈曲的自然感;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近景远景具有层次的美等等,尽管学生的角度并不是完美,但一定程度上理解课文的意境。

  听了这节课,我个人认为:本课教学考虑了整体设计,从自学释疑,总体感知到划分层次,赏析课文等多种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体现了教者的教学基本功较为扎实,课堂中善于启发学生,重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课文;并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品味,读读句子,说说方法,谈谈体会,共同探讨,体会来达到理解说明的方法和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体会和学习的。

  听了《苏州园林》这一课中,我有两点想法和各位探讨,一是在我们课堂中,如何进一步解放我们教者,能不能在出示学习目标后,让各个小组分组进一步分解学习目标,让分解后的学习目标再让小组为单位,一步步的落实目标,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性。二是课文从图画美来阐述苏州园林的完美,在介绍着设计者的设计精巧等角度来说明。

  我们能不能从苏州园林的本身是私家园林,是历代文人墨客或退隐官员(仕人退隐,寄情山林)而建造的艺术园林这一文化内涵。突出园林的安静闲适,突出中国古代先贤创设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艺术,因此更多地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高度来赏析苏州历代仕人的追求,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和古苏州特质---水乡风光、粉墙黛瓦、贫民百姓,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追求的是建筑精致、环境和谐、内心平静、关注细节的风格。

【《苏州园林》评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苏州园林》评课稿07-23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比”的评课稿09-28

评钢琴展示课优秀评课稿07-01

课赛评课稿06-28

《掌声》课评课稿07-30

课赛评课稿03-08

语言课评课稿04-23

复习课评课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