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评课稿

时间:2023-10-10 15:03:47 其他 我要投稿

《秋天》评课稿汇总[15篇]

《秋天》评课稿1

  《秋天》是部编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到了,大自然各种景物发生了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在今天下午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我听了王筱婕老师的课,有所启发,有所思考。

《秋天》评课稿汇总[15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儿童,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识词的教学效率。王老师遵循《课标》的要求,关注了一年级的年段特征,整堂课以识字、识词教学为主,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比如,学到“树叶”一词时,随机认识“树”,让孩子们来比较“树”这个字中间的木字旁和原先学过的“木”字有什么区别,还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说认识的木字旁的字,然后又帮孩子们整理了课文中已经出现过的木字旁的字——棋、桥、桃等,最后再予以总结这些事物都与“木”有关,所以都是木字旁。这一环节,既帮孩子们回忆整理了相关字词,又学习了新的偏旁,明白了字的意思。如果能结合图片,让孩子们积累更多与树有关的词语,比如树干、树枝、树叶等,那就能一举多效了。王老师也抓住了本课字词教学中的那些重点,如“一片片”、带“一”的短语,带“了”的短语,教学目标十分明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本堂课中,王老师借助媒体,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学到第二段,让孩子们来体会“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时,出示两幅图画的对比,让孩子们直观地来理解文本内容;又借助“苹果”、“棉花糖”等非常可爱的图片,让孩子们来学说句式“( )那么( ),那么( )。”虽然在这篇课文中关注句子教学,有点为时过早,毕竟这是孩子们正式学习课文的第一篇,应以字词教学为主。但是现场学生的回答,让我认识到,借助了直观的图片,孩子们是可以把这个句子说好的,而且孩子们说得兴致勃勃。在认识大雁南飞排一字和人字时,老师借助了视频,这个视频的出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如果此时,老师能把视频的观看和文本的阅读及时联系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对于一位正式走上教坛仅仅二个月的新老师而言,我觉得王老师能上出这样一节教研课,已经很不错了。当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努力。比如,作为第一篇正式学习的课文,应该带领孩子们先来认识自然段,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标注自然段,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地教,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才能逐步提升。初读课文后,逐句学习,认识新字新词,总感觉有点支离破碎,是否应该先读全篇,然后读第一段,然后再随文识字,而不是抽出一句,读读,学学。作为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学习了三个自然段,内容的安排也过于饱满,导致每个环节未能充分展开。写字教学时,教师的指导还不够细致,对于“了”和“子”,可以同时出现,便于比较字形,帮助孩子区分,然后来巩固记忆,书写时对于“压线笔画”的强调还不够。

  没有完美的教学,课堂总是留有遗憾的。但出现的问题,正是我们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出发点。对于我这样一个虽然教龄不短,但仍是低段教学的新手,我相信在“文英语文合作共同体”内,在王琦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也能和大家一起,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不断前进。

《秋天》评课稿2

  今天聆听了三位老师的课,《珍珠鸟》是略读课文,《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还有一堂课是古诗教学。三个不同风格的老师,三堂不用的课型,让我们听课的老师受益匪浅。

  第一节课向我们展示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整体把握,直奔重点。略读课文需要取舍,不能面面俱到,陈老师的课清新流畅,让人如沐春风。个人觉得最后的练笔设计挺好,是不是这时候可以从学生的语言中提炼出词语写在板书“怕人”和“信赖人”之间,让板书成为课堂点睛之笔。

  第三节课的老师要在短短40分钟内教学两首古诗,确实很有难度。朱老师设计的“读诗题,找异同”这个环节独具匠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后面的环节中,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思,有蜻蜓点水的感觉,应该利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渲染情感。

  我着重来说说第二堂课《秋天的雨》。课题名为秋雨,实际是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了秋天的缤纷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秋天的各种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我想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堂课——坚守语文阵地,牢抓语文精神。

  一、在读通课文上,舍得花时间

  初读课文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总体感知时把各段的`总起句组成一首小诗,初知全文内容。检查自学情况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站起来读。朱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第一遍默读,圈出颜色词,第二遍自由读,找出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了谁。从今天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读通课文至关重要。

  二、在读准字音上,舍得下功夫

  检查自学情况时,朱老师先检查读轻声的六个词语,要求读得好听一点。接着出示有多音字“扇”的这一句,学生果然习惯性地把“扇”读成了第四声,朱老师详细地教学了生字“扇”的结构、书写和两个读音。另外,朱老师还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错误,认真给予纠正,如提醒学生“的”读得轻一些,“橙红”不读“登红”。当学生把“温柔”读成“温和”时,老师请学生再读一遍,这一遍学生又没有读好,朱老师鼓励他再试一次。老师如此重视学生的读书反馈,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能不提高?

  三、在理解词语上,要讲究方法

  用动作来演示“你挤我碰”,查资料来理解“频频点头”。理解“五彩缤纷”时,给它找近义词,学生说得不多,老师又补充了几个“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万紫千红……”语言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四、在朗读指导上,要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在这节课中,老师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五、在语言的积累运用上,要铺设阶梯

  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有一个环节是教师课件出示了写银杏叶和枫叶的两句话“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句式相同,都先写把什么颜色给了谁,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而且学生通过朗读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然后老师出示了句式和葡萄的图片,要求学生仿照例句来说一说。今天学生说得真好,其中一个学生这样说道:

  “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紫色的葡萄像一颗颗紫色的珍珠,摇呀摇呀,摇来了秋天的丰收。“

  迁移运用时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的归宿。语文课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课堂中留出动笔的时间,能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投入周转”。最后朱老师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写。在他们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抒发一下他们自己对秋天的感觉。这样层层铺垫,水到渠成。

  当然,这节课也有几处需要商榷的地方。比如学生用动作来演示“你挤我碰”,学生非常高兴,那么理解词语后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感受丰收的喜悦,再美美的朗读这句话。比如,初读课文后的反馈,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学生汇报后,可以让学生动笔在书中划一划,让学生对总起句在段中的位置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秋天》评课稿3

  《秋天》是一首诗歌,作者用浅显的文字,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秋天原野上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激情。邱老师的这堂课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探究文本,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合作探究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邱老师很重视学生之间存在着的这种必然的差异性,邱老师始终关注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借助多媒体了解了课文描写的秋天的景物之后,邱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你看到了什么?先是单独说说每一幅图,接着提高要求,要求学生逐次增加图片的数量,使说话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分层学习的方式,关注了全体学生的需求,让全体学生在成功——自信——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强化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写了秋天的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教师紧紧抓住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以“我走进秋天,看到……”为开头,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使静止的语言文字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邱老师熟练地使用白板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秋天,真实感受秋天,真正谈论秋天,真诚赞美秋天。

《秋天》评课稿4

  《秋天》是一首诗歌,作者用浅显的文字,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秋天原野上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满腔激情。刘老师的这堂课目标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探究文本,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借助多媒体了解了课文描写的秋天的景物之后,刘老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先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示,然后引导学生说话。这种分层学习的方式,关注了全体学生的需求,让全体学生在成功——自信——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中,强化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二、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写了秋天的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教师紧紧抓住这一部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说说:美丽的向日葵姑娘,你在想什么呢?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使静止的语言文字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秋天》评课稿5

  下午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为我镇提供这样的一个展现的平台,让我们在这样一个平台中,展现我们在近一阶段以高效课堂为主旨,所进行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与困惑,下面我就针对曹老师的课进行简单的评述:

  “远山初见疑无路”

  曹老师首次执教《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文本解读有其深邃的思想融入其中,这种思想的弥盖,使我们最终失去了方向,只是感到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受牵制,致使在一阶段,整个教研小组都陷入迷茫中,百思不得解。

  “曲径徐行香引路”

  就在曹老师陷入这样的漩涡时,刘老师、朱主任对存在的问题,大胆予以提出,尤其是教研室高主任,竟不惜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帮助我们寻找症结,就是高主任的“刮骨疗毒”,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对语言形式的教学理解的偏激,没能做到培养学生在文本的整体联系中去读懂语言的能力,致使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一环节的片面性,具体表现为:如暴躁无常一词,我们却生硬的将其从文本中搬出来,独独理解词语的意思,没有将其投放到一篇文章中,联系上下文去解读它,方法上的'缺失致使一些语言支离破碎、彼此孤立存在的。 高主任还在文本整体解读上,引导我们去发现史铁生独具匠心的地方,这恰恰成为我们对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写作模型有意识的培养。

  “花明柳暗又一村”

  在各位专家的悉心引领下,宝华老师克服了首次执教的不足,并且有了新的突破。这次执教,教师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思路,大胆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文中的三个“三”为切入点,统领全文,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关键语言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在语文的教学中,老师做到了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写作模型,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法,揣摩表达顺序,这真正是对学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语文工具性这一积极影响的同时,人文性的影响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使伟大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印在心中。

  不仅如此,曹老师在这节课还将一篇文章投放到史铁生的相关作品中去解读的这节课由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到阅读他的作品《我与地坛》,实现了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这样的投射,不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我们身在一线的教师,做了一次引领。

  “白璧尚有微瑕”

  我们在看到优点的同时,也深知存在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一些环节的把握和问题处理存在不当,学生积极性亦未充分调动,期待各位领导、专家对我们做的不到之处加以指导。

  最后,我感谢各位领导昔日来对我镇教师在教学成长的道路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在座的领导和同仁们的热情参与,同时也真诚的期待市教研室领导为曹老师这一课做精彩的点评!谢谢大家!

《秋天》评课稿6

  今天聆听了徐丹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

  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简单的点评,与大家共同学习。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徐老师抓住了。

  一、强调了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中,徐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挑战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二、营造了和谐氛围

  1、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地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充分新生学生。

  3、重视了语言积累

  丰富语言积累,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累形式。

  听徐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我觉得,徐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的建议:徐老师能否通过本课的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写作的平台,让他们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抒发一下他们自已对秋天的感觉呢?最好是学生写好后,让他们美美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秋天》评课稿7

  11月5日听了孙xx老师执教的《秋天》一课,这是部编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描绘了秋天到了,大自然各种景物发生了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我听了孙老师的课,有所启发,有所思考。

  低年级儿童,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识词的教学效率。孙老师关注了一年级的年段特征,整堂课以识字、识词教学为主,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比如,学到“树叶”一词时,随机认识“树”,让孩子们来比较”树”这个字中间的木字旁和原先学过的`“木”字有什么区别,让孩子们积累更多与树有关的词语,比如树干、树枝、树叶等,教学目标十分明确。

  本堂课中,孙老师借助媒体,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学到第二段,让孩子们来体会“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时,借助了直观的图片。

  另外,孙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了细节,如:训练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同时指导儿化音鹅读法;读句子时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后的“!”,读出感情;读句子“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时,范读让学生很直接的感受读法;指导读句子不拖音等。

  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认识大雁南飞排“一”字和“人”字时,老师如果也借助视频,把视频的观看和文本的阅读及时联系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

《秋天》评课稿8

  今天听了同事的课《秋天的怀念》,她采用的是板块式思路。教学积累铺垫后是三个主要活功:活动一,朗读感知一篇说题目含义。活动二,品读学习一点,赏析文中细节,品细节之妙。活动三,精练一段,五个话题精读结尾段。

  回顾整个课堂:思路清晰、提问精粹,积累丰富,品读细腻,活动丰富,很有余老板块式风格。

  对这样的名篇有太多的设计思路,但我总认为这课的重中之重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怀念之情的。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没想到”去体会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和字里行间双向交流的情感。

  我的思考:1.本文情感的变化,学生从读文中就可体会出,让他们从读中体会比直接讲出好。2.文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去表达情惑,而不是表达了什么情感。3.对史铁生知识的铺垫不够到位,特别是他残疾后的重大文坛成就。4.过渡语的设置,从文意感知到品味细节,应有过渡。文中的怀念之情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展现的,自然切入细节的赏析。5.同时对细节的赏析,方法规纳不到位。本文细节很典型,就是三个抓住“抓神态、抓动作、抓语言”,应让学生人人落实会规范赏析表述,给学生以方法。6.朗读指导应渗透在学生朗读课文中,本文是很好的训练朗读素材,而朗读指导上欠缺。7.板书上没有题目,设计上只有三组难字。8.在模仿学习名家的`同时,该如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上次余老评课时指出,公开课必须是完整的课,无论课文多长都一课时完成。如《鸟》讲第二课时就不好。这点我不敢赞同,本节课对七年级学生而言,一节课从字词积累落实到文意把握、细节赏析,精讲段落全部落实难度太大。

  个人更欣赏一节课落实训练一点,如本课一积累铺垫,二朗读赏析。学生只要把细节的赏析、运用真正掌握,会赏细节会写细节,无论对他们今后的阅读还是写作都会有大帮助,那就是很成功的。

《秋天》评课稿9

  11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沙河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培训,同时观摩学习了青年教师韩艳峰老师的精彩的课堂,印象深刻,感触颇深。

  韩老师讲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秋天》,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韩老师尽量充分发挥老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来完成学习目标。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 一) 创设学习的情境和氛围 韩老师以歌曲《春天在哪里》开始了课堂活动,她首先让学生听并跟着一起唱,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了,接着她又让学生说出描写春天的诗句都有哪些,然后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秋天的话题,导入了新课。这堂课中,韩老师不时的适时插入音乐,营造了和谐优美的教学氛围。再讲第三段少女思恋图时,韩老师就是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一边看图画,一边想,音乐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唤起了学生心中情感,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叶圣陶说过,教育者必起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韩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只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去体验 和探究,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韩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很是突出。首先,韩老师让学生自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让学生总结出哪些字的读音不准或错误,,适时引导出诗歌朗读的第一步,要读准字音。紧跟着以第一节为例,给学生具体的讲解怎样划分朗读节奏,哪些字词应该重读,怎样读出诗的感情。 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剩下的诗歌的朗读。韩老师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的去探索,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在这堂课上,学生们很快的掌握了节奏的划分并能有感情的了,效果很好。

  (三) 注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每个问题的解答,或朗读,都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非常活跃。

  (四)教师语言简练,恰到好处 由于本课是一首诗歌,在教学时,韩老师的语言简练,优美,富有诗意,饱含感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韩老师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个提问,评价,每一句过渡都恰到好处。

  (五)精心设计练习,体会学习的快乐。 诗歌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韩老师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按照《春天在哪里的》的韵律,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改编成一首歌。学生们更活跃了,写歌词,唱歌。课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同时巩固和加深了课内知识。

  (六)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富有生机 这节课,韩老师对电子白板运用得恰到好处,白板为教学服务,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比如讲第三段少女思恋图时,韩老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秋野画

  面,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画面中缺少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韩老师又展示出一副画面,学生比较哪个好,好在哪里,生动直观的画面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她不像我们有的老师,只是死板硬套的在课堂上放课件。而韩老师这节课使得信息技术和教学得到了有效的整合。

  这次课堂使我受益匪浅,以后我要汲取其中的优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

《秋天》评课稿10

  我一向认为写景类文章应当把学生当做真正的读书的主人,把有层次性的读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把积累迁移当做主要的教学任务。本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在讲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吴熙老师采用了以读为经、以悟为纬的教学方法,以“美”为切入点,(1)读后整体感受美(2)在文章中寻找美(3)品词析句感悟美(4)朗读中体会表达美,这样做十分适合本篇课文的特点。

  课堂上,老师给了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同时图片、音像资料的恰当运用,为学生的声像同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老师也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选择文本中有价值的、关键的'词句,采取“抽丝剥茧”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接着引导朗读,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学生接受。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启发学生从文本中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导”的角色。我觉得吴熙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课堂上三处“导”十分出彩,教学有痕似无痕。第一处是在体会天空绚丽多彩时,老师在出示了四幅流云图之后,说道:“你们看,天空有像白银一样的灰色,有像血一样的红色,还有像橘子一样的黄色……你觉得,天空还会有像什么一样的颜色?”这样一来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二来为学生课堂表达提供了一个范例,更妙的是让学生学会了“银灰、血红、橘黄”这种表示颜色的词的结构,而避免了孤立枯燥的讲解。第二个亮点在理解第三自然段,也就是描写“小河“一段的课文时,老师的引导多了一些情感体验,少了一些理性理解,比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比如在学生体会到了小河的快乐、热闹时,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精彩的是在难点的突破上,老师的设计让难点似乎不攻自破。“田野、山岭、江河,都会在这个季节里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这句话很让孩子们费解。教师精心准备的一组图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降低了学生理解此句的难度,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有效的语言实践机会,锻炼了学生读、说的能力。

  课堂上的学生是灵动的、训练有素的。他们会边读边思,在老师正确的引领下用心去读书,读得十分投入,整体和个别的朗读都让人十分舒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强,而且很有个性。学生的语感很好,回答问题时语言完整,神态自然,有一定的语速,真是让人羡慕。

  最后提出两点与老师们商榷:

  1、板书是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2、北大荒旧貌换新颜,是一代一代拓荒者勤恳、奉献的结果,教学结尾是否应该把对景的赞美上升到对人的赞美?

《秋天》评课稿11

  《秋天的怀念》这节公开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从文本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发会母亲坚韧无私宽容的品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

  从整体感受而言,在热烈的课堂气氛,起伏跌宕的情节体验中,教师用流畅的口头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顺利自然地突破难点,把握重点,在师生感动而不感伤的氛围中沐浴人间真爱,完成了一次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心灵受到陶冶。在选择这篇课文时,肯定是被文本打动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备课十分充分,能抓住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爱对史铁生的影响。

  同时,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每一次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出示相应课件。这一定是在课前不仅备了课,也同时备了学生,提前思考了学生各种可能性的回答。

  充分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老师从本文的细节描写出发,让学生对字、词、句进行推敲品味,归纳儿子残疾后沮丧、绝望、愧疚的思想感情及母亲对儿子理解,宽容无私的爱,由此感悟“秋天的怀念”这一主题。

  问题设计得有梯度,学生参与面广。老师没有将结论强抛给学生,而是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交流、归纳,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符合课改的思路——自主、合作、探究。

  迁移恰当与现实生活结合得紧密。例:“作者在结尾说,他和妹妹都懂了,那么你们懂了吗?当一个遇到困难和不幸时你们怎么办?”这一问题的提出既是解决本文难点的途径,又使文章的中心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得科学规范,教态自然亲切,语言生动流畅,这些都展示出一位语文老师的语言功底。

《秋天》评课稿12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下午xx小学文化学科送教至我们腾蛟学区,语文、英语学科在带溪小学进行。

  下午第二节课,我们有幸聆听了县名师,xx一小的 庄xx老师执教的《秋天的图画》。《秋天的图画》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庄老师借助一组秋的图片,拉近时空的距离,带我们从春天穿越到秋天,感受秋天的绚丽多彩。

  《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指出,教学设计过程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逻辑,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学语文。”

  纵观整堂课,我们看到庄老师结合文本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学情,本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乐趣”的教学理念,让学习活动充分展开,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学语文,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1.初读课文后,庄老师化难为易,有的放矢学词语。词语教学环节,不同的词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采用游戏等多种形式,旨在让学生既能扎实掌握,又能学得轻松愉快。

  (1)猜一猜

  学习“高粱”的“梁”字,庄老师抓住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据字形,猜字义,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观图片,形象地感知高粱,又知道高粱的用途,避免以词释词。庄老师一句“很多小朋友都猜对了,真厉害,都会根据字形猜字义了。”这样的识字方法,

  (设计意图:“粱”是个形声字,米字底表意明显。据形猜义是汉字的一大特点,这既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识字能力也非常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的主导地位。)

  (2)摸一摸

  学习“脸颊”。脸颊在哪里?请摸摸自己的脸颊。

  (3)利用图片,串一串

  用“词串”的方法积累词语“( )海”。

  庄老师先出示稻谷的图片,让学生猜;师:“稻海”就是——出示图片(“稻海”图)。随机出示“云海”图,“林海”图,以“( )海”的构词方式拓展学习“云海” “林海”两个词语。

  图片,是形象到抽象的一大媒介。先出示一束稻谷,再出示稻海,鲜明的对比让孩子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是稻海,紧接着出示“云海、林海”予以巩固。孩子们以后碰到“()海”的构词方法便了然于心,此类词语就能轻松理解。由一个词带出一串词,这种“结构化”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很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培养的。

  3.指导书写“波浪”二字。

  ①师指稻海、云海、林海的图片,你们看,只要风一吹,它们就会像——(生:波浪一样在翻滚)。引出“波浪”一词。

  ②引导发现:“波浪”两个字,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秘密。发现这两个字的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并且是左窄右宽);练习写字;交流评价(这个小朋友什么地方写得特别好,提点建议使他写得更好);跟进练习(争取一遍比一遍写得好)。

  三、游戏中,发现规律,巩固识字。

  庄老师让学生玩“水果炸弹”游戏,再次“利用拓展和形声字”的巩固识字。被设定为“炸弹”的词语,老师可以读,小朋友不能读,不小心读到的小朋友要解开“炸弹密码”,使自己脱险。

  1.“水果炸弹1”。炸弹密码“笼,你怎么记得?”学生回答,小鸟待的叫——,小鸡待的,叫——,小鸭待的,叫——,发现这些笼子都是——;

  并引导学生发现“龙”表示它的读音,“竹字头”表示它的意思。

  2.水果炸弹2。炸弹密码“在下列字中,找出像‘笼’这样的形声字。”

  出示:“图 梨 浪 粱 燃 勤 劳”。

  本课的生字8个生字,6个是形声字,若按往常方法“你是怎么记的”一个个讲解不仅单调而且低效。如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如何经历有趣的、印象深刻的学习过程?可在小朋友喜欢的“水果炸弹游戏”中找到答案。其间,学生是紧张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学习的内驱力无疑是强劲的。由一个形声字记一串形声字,这样的课堂效率是我们该追求的。

  再次回顾课堂,我们发现庄老师初读“识字”环节设计得巧妙,第二环节学文时,尤其利用“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这样的词句,探寻比拟手法的奥秘和“颜色+事物”的语言结构,足见庄老师设计时的独具匠心。

  一、“摆一摆”再读课文,圈画“秋天的图画都画了什么”的词语。再根据圈划的词语,在这个学具袋里相应的图片摆起来。同桌合作,上台展示。从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明白: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是说——苹果红红的像小朋友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是说——。稻谷很多被秋风一吹,就像大海翻起的波浪,成熟的高粱就像燃烧的火把。

  最后总结:火把和灯笼不应该摆上去。

  “比拟”修辞手法教学是个难点。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读一读易引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辨析,慢慢明了的过程中,突破这个难点。

  二、比一比。为体验“秋的色彩美”,庄老师采用黑白的图画对比体验,妙用“色彩”,习得方法

  用“黑白的图画”引发审美冲突,利用词卡变一变,感受“颜色词语”的美妙。

  三、读一读,积累“颜色+事物”的词语。

  1.对,我们来好好读一读这些充满魔力的词,

  谁能读得像画一样美?先自己读一读。你愿意读一排就读哪一排。

  四、说一说,尝试运用“颜色+事物”的词语。

  1.当小诗人,学习运用。

  秋天到了,还有哪些美景呢?请小朋友来当小诗人,给这些美景配上美丽的文字,别忘了给他们“添上颜色”哦!

  请看:

  银杏摇起( )的( )

  柿树挂起( )的( )

  枫树张开( )的( )

  葡萄串起( )的( )

  2.学生交流,注意颜色词语的准确及比喻的恰当。

  3.合作朗读,提高审美情趣,积累语言材料。

  男生读原文,女生读上述“创作”的句子。

  像“金黄、金色、红红”这样的词语,虽然常见,学生却易视而不见。而在这一课中,这样的词语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秋天的热情,色彩的浓烈,丰收的喜悦。这一环节,黑白图片与彩色图片强烈的对比,吸引学生一下子关注到这些词语,同时,有颜色的词卡与图片两相结合,再让学生朗读品味,词语的形象就变得丰满、立体。在运用阶段,学生就显得轻松自如了。

  总之,庄老师的课是设计都彰显了“为了让学生学有所得,学得更多、更有效,学得轻松愉快!”的教学理念。

《秋天》评课稿13

  徐老师针对我的课提了三点要求:

  1、继续加强教材、文本的研读,了解语文本体目标是什么

  2、熟悉课程标准:低段、中段、高段

  3、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目标明确,有针对性(或者针对语文知识,或者针对句子内容的了解、句式的模仿)

  叶老师意见和建议:

  1、2—4段每一段的结构都是总—分,第一句总起句概括了下面内容的`意思。教师应该要帮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对这种段落结构有所了解。

  2、第二段读句子,层次、目标不清晰。比如:第一次读“银杏叶”和“枫叶”的句子,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读让学生想象着画面,读出感情。也可以小诗的形式出现,师生合作读文。第三次把两个句子比较读,找出相似的结构。再让生用填空的方式,背诵这两句优美的句子。第三步进行仿写:“它把_______(颜色)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后面的仿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提高。

  徐老师教学中段语文教学中,记叙文中语言的表达特色和段落结构是重点:

  1、学字

  通过抽学生(特别是朗读水平不太好的)读课文,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读准字音,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

  2、学词

  尤其是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或者创造语境,也可以设计一些语境,帮助让学生了解掌握。

  3、学句

  第一步可以先让学生通过交流,解读这句话的意思。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让学生说说在讲什么?有的会说是讲“银杏树叶子”,有的会说讲“秋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也可以围绕“五彩缤纷”让学生选一种颜色说说“它把什么颜色给了谁?”第一次读句子,定位在让学生把句子读通顺。第二步可以从表现形式出发,让学生想想为什么“红色”给枫叶,“黄色”给银杏树,“金黄色”给田野,“橙黄色”给果树?注意搭配的习惯性和科学性。第三步可以积累写“银杏叶”、“枫叶”的句子,从填空的形式直到完全放手让学生背诵。

  (1)仿写环节,也应该由易到难,第一步先让学生完成“它把_______(颜色)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后面的仿写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提高。

  4、学段

  以第二段句子为例,请学生读一读写“银杏叶”和“枫叶”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先写银杏叶的句子,再写枫叶的句子。(从夏天的炎热到冬天的凉爽)

《秋天》评课稿14

  今天有幸聆听了蔡文娟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这节课,我有一种如如沐秋风,神清气爽的感觉。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简单的点评,如有不成熟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而这个重点被蔡文娟老师抓住了。

  一、强调了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这节课中,蔡文娟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挑战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二、营造了和谐氛围

  1、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这里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2、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地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充分新生学生。如一学生把“凉爽”这个词读错了,教师马上说:“我相信你会读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老师学生比赛读,请其他同学与小评委,学生也是个个兴趣盎然。

  3、倡导了自主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如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大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即导入课文时,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互相合作,以三个人的智慧共同完成对秋天的.描绘。

  4、重视了语言积累。

  丰富语言积累,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累形式。如“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这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蔡文娟老师在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时,也得视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比如: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多种多样的菊花;你喜欢哪些句子,把它摘抄下来。

  5、注重了语言训练。

  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蔡文娟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导入课文时,让学生说一说秋天的景色有哪些?在即将结束课文时,教师善于挖掘教材,让学生扮演小喜鹊和秋天的雨进行对话,这样的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听蔡文娟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觉得,蔡文娟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的建议:蔡文娟老师能否通过本课的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写作的平台,让他们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抒发一下他们自已对秋天的感觉呢?

《秋天》评课稿15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悔恨。

  这篇课文十分打动人。李老师在选择这篇课文时,肯定是被文本打动了。在他讲课的过程中,情绪饱满,用自己富有感情的语言一直在引导学生,让学生很容易进入课文,感知其中的情感。

  李老师对这篇课文的备课也十分充分,能抓住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且,突破了本课的的难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知人物人心、理解课文。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不断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动作神态的描写。在学生的回答中,他能够随时抓住学生理解到的重点句和字词,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母亲的'爱。从而让学生体会母爱对史铁生的影响。

  同时,李老师能够做到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有效引导。每一次学生的回答,老师对能及时出示相应课件。这一定是在课前不仅备了课,也同时备了学生,提前思考了学生各种可能性的回答。

  不过,可能是因为有些紧张,在最后拓展延伸时,时间好像很赶。还有,在最后音乐的部分,声音有些太大 ,让人欣赏不到学生的朗读文章。

【《秋天》评课稿】相关文章:

《秋天》评课稿04-04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06-02

秋天的雨评课稿04-12

《秋天的雨》评课稿09-13

秋天的怀念评课稿04-03

秋天的雨评课稿04-08

《秋天的雨》评课稿05-31

《秋天》评课稿15篇06-10

《秋天》评课稿15篇04-04

《秋天》评课稿(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