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认识》评课稿

时间:2023-09-25 08:31:43 其他 我要投稿

《圆认识》评课稿[经典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认识》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认识》评课稿1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陈鹏开老师的一节课让我获益匪浅,他新颖的教学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陈老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其次教师一开始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

  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引导、探究、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在讲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以及关系时,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去画圆,通过画圆来认识这些琐碎的知识点。通过交流探究发现知识。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也体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探究。

  还有教师在教学生画圆时,先和学生一起认识画图工具圆规,再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再通过示范画圆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从而掌握画圆中圆心与半径的作用,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最后让学生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这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变的顺理成章。

  最后教师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说的不对或不好的地方,请在座的各位同行们批评指正,谢谢!

《圆认识》评课稿2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体现“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们每位教师值得借鉴的,只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不光学到知识,其动手操作能力、交流能力、合作技能、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薛老师的课由铅笔转尺画出一个图形,从而引入圆,通过课件出示光盘、硬币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看到的圆激活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注意与其他平面图形的比较找到到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即“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在新授环节中设计了两次画圆:第一次让学生利用自己带的材料画,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根据少数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情况介绍画圆的一般步骤“定长、定点、旋转”,让学生根据这些步骤第二次画圆。然后组织学生自学书本94页例2下一段话,从而介绍圆心、直径、半径,呈现教材三个概念;最后对例3通过画、折、比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出圆的有关特征,同时进行了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圆认识》评课稿3

  今天有幸听了王x老师的数学课《认识圆》,感觉收获挺大。“圆上”指什么?就是指围成圆的封闭曲线上,以这条封闭曲线为界,曲线以里叫圆内,曲线以外叫圆外。步步夯实,才能得到清晰准确的直径与半径的概念。

  王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本来枯燥的一节概念教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思维往往从动手开始,在教学中王老师重视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王老师都安排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有效地解决教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径和半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关系时,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交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节非常实在的常态课,我觉得教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

《圆认识》评课稿4

  本次教研课听了姚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一课,这节课教态自然,教学语言精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1、以学生为本,以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会用圆规画圆。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在加上课前预习,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2、课件直观演示,圆片操作探索,学生自主研究。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教师设计了开放型的方式,给孩子们一个圆,让孩子们去自己发现。这样设计给孩子一个无限的空间。在研究圆的特征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比如,教学圆的直径,半径特征时,老师设计了一组自主探索题目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研究:

  (1)一个圆有多少条半径?每条半径都相等吗?

  (2)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每条直径都相等吗?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多少条对称轴?

  (4)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操作,思考,交流汇报进一步理解圆的各方面特征。“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圆认识》评课稿5

  程老师扎实的课堂为大家所称道。这节《圆的认识》层次分明,学生掌握扎实,体验深刻。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关于教学任务,程老师对这节课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今天的课堂中,程老师体现的数学理念使《圆的认识》的.学习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圆认识》评课稿6

  本节课王xx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但是世间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下面我就个人观点说一下这节课中,还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1、平板答题的`利用

  课前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录制的微课进行预习,这节课如用平板答题代替学生汇报环节能更节省时间更高效。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较多

  本节课有三处设计了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环节,合作学习起到绑带的作用,学生发言更充分,但是本课中这样的环节我认为有些多。

  3、小组合作学习后汇报应多些展示汇报小组

  当小组合作学习后的汇报环节,一般只有一个小组进行汇报,如再找几个小组,这样展示的孩子能多些,并且可以汇报不同验证方式。

  4、教材课上利用率不高

  教材在课堂中应充分利用,本节课只在练习画圆时使用了教材使用率不高,我觉得还可以在概念教学时使用教材。

  以上是我粗浅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圆认识》评课稿7

  今天两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首先要面对两大问题:

  一是在40分钟的教学中,学生要理解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同时还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去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以及相关的知识。

  二是他们面对的是一班五年级的学生。所以执教老师在对本节课的教材处理、教学预设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对生成资源处理都是相当考究的。结果两位老师都做得相当出色。基于此:我认为这两节课中的四大教学理念使《圆的认识》教学更加有效:

  (1)有效的情境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经历从上位概念到下位概念的建构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如袁老师、邓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圆——圆与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的区别。这样设计就为学生学习新知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利用自主探究和大量的动手操作来促进学生双基的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个理念在两位教师的数学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如尝试练习画圆;在折圆练习中对圆的各部分名称进行命名;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本节课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融入到闯关游戏中;把黑板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参与板书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3)借助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成了形象和直观教学,使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更加有效。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又如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教师利用了猴子骑车的动画,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中也有欢笑声。

  (4)两位老师都能做到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也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当然,课堂中存在的如:教师怎样的设问可使教学更加有效、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些局部处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难免的事情。

《圆认识》评课稿8

  听了XX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既是几何内容的教学,也是属于概念教学。XX老师设计了:

  1、利用工具画圆;

  2、利用圆规画指定的圆;

  3、自学课本,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

  4、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等,探究半径、直径以及圆的有关特征。听了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色值得我学习:

  一、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XX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将学生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自学教材,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动手折一折,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有了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践活动,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的以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开放式过程。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智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在圆的画法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中的编排顺序来教学,学生先用准备好的瓶盖、透明胶、水彩笔、光碟片、硬币等工具画圆,然后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性,最后学习用圆规画圆及画规定条件的圆。XX老师对教材大胆进行了重组,把圆形画圆工具和圆规同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选择画圆工具自主学习画圆,感悟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再让学生比较用圆形工具和用圆规画圆的特点及区别,使学生明白用圆规画圆既准确又方便,从而引导到用圆规画圆的这一教学环节上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性。使知识传授更具连贯性和探索性。这个改变,让我认识到,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

  数学教学没有十全十美,总会留下些遗憾,在教学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最好让学生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让他们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总之,这堂课XX老师教态自然、亲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析、环环相扣,虽有些许不足,但我认为仍然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

《圆认识》评课稿9

  一、从图片引入,领略圆的美。

  开始的引入执教者分为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接着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等)。北师大周玉任教授曾说过,我们教师要善于“往平静的水面投进石子”。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感受到了圆的“完美”。

  执教者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让学

  生感受到了圆的“完美”。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通过古代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完美”。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通过对为什么说圆是一种“完美”的图形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得以认识、总结,然后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圆认识》评课稿10

  今天听了胡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胡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认真的反思: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教师没有绑住孩子的手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胡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圆上、圆外、圆内的知识介绍缺乏,致使学生总结半径、直径的概念时,说不清白。

  2、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圆认识》评课稿3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做过课,形式也是异彩纷呈。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初步感知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我在欣赏品味孙老师做的这节课之余,思考和感受颇多:

  一、我们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应该是生活化的,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否明确讨论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积极投入。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原有经验,让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学生在面临挑战性任务时,往往会释放更多的能量,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这节课孙老师首先用甩动的小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从动态中感知圆;接着从身边的事物引入圆,体会圆,有利于概念的强化。

  二、如何处理好主动探究与接受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讲解、灌输为主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实施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孙老师在圆的特征教学过程中,从圆心的揭示,半径的探究到直径的发现,教师恰当地把握了接受与探究、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关系。首先,从圆规的针尖自然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的?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获得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其次,对“半径”的探究,充分相信学生,摒弃接受式的学习,合理组织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第一层次,直接让学生感知画出的圆有大有小,并且说明理由。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大都能判断,但是对理由的表述不甚明确。正是在这样或正确或错误的表述、辨析中,学生对半径的概念由模糊变清晰,概括定义水到渠成。第二层次在课件展示画半径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半径永远画不完,体验的'半径有无数条。然后联系定义中的“到圆上任意一点”来进一步验证半径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直径”概念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的得出,更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联想、类比、推理等方法合作完成建构。在整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了恰当的探究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半径。” “在圆内还发现怎样的线段?”等几个主要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实现了探究过程的开放,也突出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可见,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经验的重要性,才能设计好探究活动,实现有效的探究和互动。

  总之,从整个课堂可以看出孙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并从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活动。特别在探究知识这一环节中,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新知,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专题“有效课堂教学”的进一步体现。最后教师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让学生亲眼看见圆的知识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充分体现了数学课堂有效探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圆认识》评课稿11

  《圆的认识》这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属于老教材的内容。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老教材?学生需要经历怎么样的学习过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何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 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何老师在这节课刚开始就出示了一个长方形的掷沙包的比赛场地,让学生体会到这样比赛有失公平,那怎么样比才公平呢?学生能够想到围成一个圆形进行比赛,并且能够体会到站成圆形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 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何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也不再一一列举。整节课,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9

  今天听了胡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胡老师《圆的认识》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认真的'反思: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教师没有绑住孩子的手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我觉得胡老师这节课这一点做得比较成功。比如,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想象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就采用多媒体课件加以直观的演示,从而非常直观地凸显了这一知识点。

  另外,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圆上、圆外、圆内的知识介绍缺乏,致使学生总结半径、直径的概念时,说不清白。

  2、教师在教学“同圆内每条直径都相等”时,屏幕上的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圆认识》评课稿12

  今天听了卫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下面就本课谈谈几点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学生虽已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可以看出做课教师准备的非常充分,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做到了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

  1、以学生为本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概

  念,对于圆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认识,所以我们必须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的引入就让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联系旧知,找一找生活中圆的图形。在新授中,卫老师让学生先自己徒手画一个圆,让孩子觉得画得不好,必须借助工具来完成,产生了学习的内需。然后教学用圆规来画圆,让学生通过这样操作、观察、尝试的活动来学习,加深对圆的认识。对于圆各部分名称,让孩子自己自学,并请小老师来介绍下,非常适用高年级的学生,体现了自学——点导的教学模式。

  2、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小学生主要以直观思维为主,所以我们的教学中要通过直观体验区感悟。本课教学圆中

  的一些特征时,让学生用圆来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在组内讨论直径、半径的特点,教学“直径、半径有无数条”这样的特征,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教师采用多媒体来演示,很直观的凸显这一知识点。

  不足的地方时觉得老师设计的一些练习过于基础话,可以设计一些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目来进行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正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圆认识》评课稿13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及生活中能认识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特殊的平面图形圆(曲线图形)。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从陈老师的教学思路来看:陈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深刻的,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是准确的。陈老师通过理解教材,结合学生学情,设定好了本节课的学习核心,通过设计两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探究活动能认识圆,感受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学会用圆规画圆;通过探究活动,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具体有下面两大优点: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习起点。

  “学本课堂”的核心价值就是学习以,我们的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们都比较熟悉,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陈老师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认识,所以在学习的第一环节陈老师就安排了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阅读书本上的概念,与自己朦胧的认识进行互相验证,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设定为通过自主画圆,讨论圆心与半径对画圆的影响,从而深化学习圆的特征。特别出彩的是有效的把学生前测内容变身为练习,如判断圆的练习,画半径为2厘米的圆等两个练习,素材直接就是学生的前测。这样的学习指导即对学生的前测进行反馈,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学习的进步。把握好学习的起点,及时抓住学生学习发展的情况进行反馈,这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潜质表现。

  二、以探究为主,适当引导学习活动。

  基于学生学情,本节课陈老师重点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依托这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尝试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

  探究活动一:教师设计了开放型的方式,给孩子们一个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由孩子们自己对折圆,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等等,让孩子们去自己发现。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盎然,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的积极和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新知,掌握新知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探究活动二:学生学习画圆,陈老师也设计成探究活动。先让学生尝试自主画圆,再通过汇报、示范画圆让全体同学共同谈论画法,从而掌握怎样画好圆,这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紧接着让学生在给出的4厘米线段为标准画圆。整个画圆的探究活动中都留下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特别是利用4厘米线段画圆中,学生从中发现了圆心的不同,从而造成圆的位置不同。而且学生可以用4厘米做直径,这样学生又感受到直径是半径的2倍。探究活动中陈老师从不强加给学生任何一个概念的定义,都是让学生说,让学生去发现,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

  从以上两点来看,陈老师这节课以学生学习为本,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这节课的框架和思路是非常好的,但也有些不足之处。第一陈老师在教学中稍显稚嫩,课中利用学生的回答来生成教学资源比较少,更多的是紧紧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特别在学生汇报画圆方法中说出了圆规两只脚可以调整圆的大小,这时陈老师没有及时表扬,也没有追问,直到后面自己又问学生为什么有些圆画的大,有些圆小。课堂教学应有效利用学生的回答而生成,这才更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其次教学细节还可以更加优化:如评价学生的语言需更多鼓励和表扬的语言,在研究圆的特征时教师,学生交流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梳理和提升就缺少,没能让学生进一步发展。如课件制作等,其中“同一圆内每条半径都相等”时,只有学生自己画的几条,并量出来,稍显单薄,如果能用课件动画依次旋转半径使之重合,相信会给学生留下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加深对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当然瑕不掩瑜,这些不足只是让这节课不够丰满,不够鲜美。这些不足正是陈老师发展的方向,也正说明了陈老师提升的空间巨大。

《圆认识》评课稿14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在这一课中,胡慧敏老师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对学生而言,这是一节感受真实、经历充实、感悟扎实,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教学,也是一节充满创意的教学。以下浅谈我的观点:

  第一、开课,体现一个“贴”字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胡老师的开课“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感受圆入手。整节课中她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第二、新授,体现一个“实”字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胡老师的这节课上体现一个“实”字,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从圆的揭示,半径的探究到直径的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自然而然的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有了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对半径的探究中,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

  再次,胡老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练习,体现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胡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更最重要是,在练习中胡老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不足之处:在本节课中,胡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还是评价的表情则显得少而呆板。仅有的反应也只是简单的鼓励和判断,如:“恩”“很好”、“对”、“错”,语言非常简单。评价的重心还停留于关注学习活动结果,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激励性、调控性、发展性。其实教师要以饱满、关注的情感投入评价,时刻注意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及时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不断地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这是提问的目的。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不应停留在重复、更正层次,停留于学生的回答结果,而应及时追问、向深层次扩展。

  总的来说,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圆认识》评课稿15

  教研组今天的教学研究活动,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朱建平老师的新授课《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四大理念: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首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平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本堂课的建议:

  圆的单元我们班学生已经学完,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反馈,感觉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等基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整堂课效果反馈下来学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师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强化一点。

  1、学生作图的规范性。对于有数据要求的画圆,标出O,写上r=厘米。

  2、圆的部分特征要强调在同圆和等圆中。

  3、新课拓展方面:用好课本的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圆的特征来探究怎么在现成的圆中、圆内外最大和最小的正方形,来找圆心,直径。

  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6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老师和六年级同学一起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

  一、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内容,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认识圆,会画圆。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老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日常生活、实际操作、直观学习虽然简简单单的12个字,却值得我们数学老师时时为之警惕,因为在我听过的数学课中,很多老师如能做到其中一点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今天的课堂中,老师的三大理念使《圆的认识》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如导入:早几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让给了小弟弟小妹妹,今天老师让大家座一次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间建立一个圆形大水池,你该怎样画圆呢?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当然,课堂中存在的诸如:教师的语言还要更加严谨、有些局部处理是否可以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难免的事情,这就无伤大雅了!

【《圆认识》评课稿】相关文章:

圆认识评课稿02-15

圆的认识评课稿01-29

《圆认识》评课稿(经典)09-23

《圆认识》评课稿11-28

《圆认识》评课稿【经典】08-26

(经典)《圆认识》评课稿08-19

圆的认识评课稿【精选】07-31

《圆的认识》评课稿03-20

《圆认识》评课稿热门04-03

热《圆认识》评课稿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