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研究

时间:2023-09-15 17:11:14 文化 我要投稿

文化产业研究(荐)

文化产业研究1

  摘要:传统融资模式有银行融资、债券融资等。在借鉴这些模式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传统融资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文化企业应结合各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此外,将探索在互联网技术下文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新途径,以解决其融资难问题。

文化产业研究(荐)

  关键词:文化产业;江西省;传统融资;互联网

  1江西省文化产业特色

  2018年4月8号,江西省第八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结果被公布。全省共有18家单位成功入选,包括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景德镇市名镇天下陶瓷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上饶市婺源县水墨上河开发有限公司及江西星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业务主要围绕旅游、玩具、动漫、陶瓷文化等几个方面。景德镇依托传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陶瓷的转型升级,将传统的陶瓷工业生产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把文化创意纳入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政策制定中。景德镇开创了设计、研究、教育、交流等完备的产业体系,为中国陶瓷和世界陶瓷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新的示范基地单位将继续在创新的基础上,努力争创发展升级新辉煌,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做出贡献。

  2传统融资方法优缺点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通过分析相关对象之间的一些因素,得出具有一定结论的决策结果,4个因素主要包括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3地域文化对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影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产业兴盛,融合了多个环节,从创新设计、内容布局、文化推广与传播等多方面,还投入了大量物资,是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而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设不只需要拓宽投融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需要建设文化金融的生态环境,包括文化市场竞争环境、有序的法律保障及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等。此外,符合地域文化的文化产业融资(如陶瓷文化产业)还少不了政府的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以加快吸引各类资源要素的聚集。对于市场而言,加强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不仅可以维护创意者们的自身权益,还可以促进创新、冒险,培育创业文化。科技界、金融界应加强与文化企业的沟通,以便引导风险投资进入陶瓷文化产业。

  4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4.1传统融资方式成本限制大,且融资机制建设不完善

  传统方式的融资模式都具有信贷各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问题,对于大型文化企业,其需要的资金量大,但由于信用等级较高,信贷风险不高,故借方的信息搜集及监管成本低,易使贷方获得所需资金。然而,对于文化中小企业,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差、财务水平低、信用评级不高等不确定因素过多,难以通过传统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获取所需的资金,如果通过债券及股票等直接方式融资,则需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如审计费、担保费等中介费用,此外通过这些方式融资也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及不确定的收益,由于二级市场流转差的问题,企业不能及时获得足额的资金,易影响上市需求。文化企业的人才结构目前主要以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为主,缺乏具有投融资知识,对资金的运营还不够专业,对于新兴的风投、互联网金融、产权质押等融资渠道不够了解。因此,文化产业急需一批既懂文艺创作及其开发运营的专业人才,又懂互联网金融知识、理财业务等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与投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将成为影响文化产业与金融行业深入对接的严重阻碍。

  4.2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不稳定,风险评估及管理难

  以进行现有的文化企业中的大部分资产是无形资产,如文字、音像、音乐等数字、文字内容,它们的版权、放映权、复制权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其价值容易随着时间及群众的偏好等发生较大的偏差,地域差异、文化背景和潮流趋势等不确定性问题,都将使得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定价困难,变动幅度较大。与此同时,现有的评估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产权保护机制都还没建立完善,依然处于不透明、非公正、缺乏权威的阶段,使得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交易流转不够成熟,且其投资主体也较单一。对于那些从文化事业单位转型为文化企业的,因为之前过度地依赖国家财政资金,使得文化企业自身的韧性减弱,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出现问题,产生脱节。

  4.3传统融资模式效果与产品开发初衷存在背离

  这些年,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成为业内显著问题,在此基础上,也建立了较多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如将多个企业板块联合进行质押登记贷款,鼓励直接融资的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资金的投放量,但其实际效果仍有待提高。部分融资方式在其他某些行业和领域能取得较好的效益,然而一旦运用到文化产业中,却并未适合,即没有完全符合或适应文化产业的,能与文化产业特质相匹配的融资模式。传统融资模式下的抵押物一般为大型的、高价值的固定资产,而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具有难以定价、不确定性强等因素,难以实现担保和质押。所以,大多数文化企业资金紧缺。就现有的情势而言,仍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而私募基金、银行借贷及股权筹资等方式获取的资金较少。

  4.4金融中介与文化企业间的衔接机制不通畅,导致融资陷阱

  由于历史因素,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表现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一并发展,常常忽略了文化产业属性。同时受到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体制的影响,金融行业与文化行业进行相关的业务交流及融合不只在范围上,在广度及深度上来说,都发展得较为缓慢。且这两个领域的了解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文化企业对于金融领域的.融资产品、相关的法律、运营手段、业务流程等不甚了解,文化企业内部缺少专业融资团队。同时,现有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具有文化企业相对应的一些问题,其一是缺乏对文化企业资产情况、运营结果、发展前景、经营周期的了解,特别是那些事业单位转型的文化企业,由于市场化水平低、过于依赖财政拨款的原因,金融行业缺乏与之特质相对应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模式,导致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非针对性。虽然拥有创意、智力、版权等无形资产,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中介评估机构,难以合理地确定其价值。因此,这些文化企业在争取银行贷款时处于被动地位,资产抵押不足,获取的贷款较少。在创业板的交易规则下,现行的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运行情况约束的原因,在现行金融体制下难以通过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核,上市融资。

  5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文化中小企业融资新路

  5.1增加文化市场活力,确保文化企业主体地位

  由于过度依赖财政拨款、财税优惠政策等原因,传统体制、机制依然在现阶段严重影响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导致其市场化水平低,未形成适应现行市场的运作理念和方法,其在客观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因此,强化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就是需要这些中小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驱动下的新型态,努力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克服原有的被动、盲目及缺乏有效性的融资途径,探索新形势下的互联网融资渠道。

  5.2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融资的相关硬件设备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通过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的运用,很多平台能获悉一些信用、现金及交易情况的分析跟踪,统计出一些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的途径。细分市场和客户群体的内在特征,可以为新时代的金融服务提供高效益的契机。互联网金融模式高效率及安全性运行,直接依赖于信息的处理及运作技术。因此,大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旦得到提升,将使得传统融资模式的低效率、高成本问题得到解决,也可解决众多在线融资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的技术支持。例如,将互联网数据进行搜集筛选、有效整理分析及细分类别,可以进一步掌握借款人信用信息,完成贷前审查流程,并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出适应各类借款人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渠道。

  5.3培育文化产业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

  目前,文化产业能否运用现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企业融资,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改进。首先,不仅是需要解决相关的一些技术支持问题,还需要搭建切实可行的、便于文化企业使用的互联网融资平台,如征信平台、交易平台、交流平台等,以保障融资的信息沟通、交易流畅及风险最小化。其次,大多数文化企业用于抵押、登记、质押的无形资产,如版权等,应相应地建立完善的抵押、登记平台用于交易及管理,以确保能够将其用于融资并解决文化中小企业的间接及直接融资困境。

  6结语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成本高、运行机制不完善、无形资产难以定价抵押等问题,且文化企业及其文化产品的特征对文化产业融资效果产生巨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急需探索出与地域文化相适应的互联网融资模式。在此基础上,还应增强文化主体地位、强化互联网技术、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定明.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13(10):31-33.

  2刘芸,朱瑞博.小微企业融资与征信体系深化[J].征信,2014(2):31-35.

  3丁增稳,郑兴东.互联网金融视阈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112-116.

  4杨选辉.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广场,2014(2).

  5聂德才.小微旅游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12-24.

  6杨靖吉.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28-34.

  7郭瑛,魏蓉蓉.江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J].审计与理财,2017(9).

文化产业研究2

  摘要:完善投资模式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针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并针对现存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提高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和加强服务保障等方式,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飞跃式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市场准入;融资

  文化产业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运行。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形成的内驱力,成为实现其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研究发现,要做大和做强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对现有的文化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以此才能更大的激活文化市场的活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在投资模式方面与其他的产业,需要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才能激发创造力。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在投资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对此,本文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种类很多,包括私募基金、银行投资、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等,但是通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部分还是过度的依赖财政拨款。政府因为资金的限制,对文化产业的拨款非常有限,管理理念落后,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非常低,由此凸显出的矛盾也非常深厚。没有充分发挥好政府以外的融资方式的作用,导致当前文化产业融资方面显得比较单一。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看,文化产业比较小,财务状况也不明,同时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导致融资困难;从间接融资角度来看,因文化产业自身先天存在的不足,导致可抵押资产明显减少,并且其信用低,使得银行在对文化企业借贷方面投入很少。

  1.2投资主体过分依赖政府

  当前文化产业的投资中,国有企业方面的投资还占据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对文化产业企业资金来源的统计显示,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投资、外资投资和非公有资本投资等。但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公益事业,并作为国家的宣传策略,被政府包办。由此,财政投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来源。这种方式其不仅导致资金缺乏,还导致很多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因为资金的问题,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另外我国文化产业大部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很多非公有制资本很难进入,而对于一些继续资金发展的文化企业来讲,更是望梅止渴。

  1.3政策门槛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有所打开,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还具有较高的政策门槛,其具体的表现为虽然我国放开文化产业准入,但是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具体操作性、现代指导性政策。同时在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障碍还没有彻底清除。因此,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导致绝大多数的非公有制企业只能与拥有刊号资源的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业务。

  1.4服务保障机制缺失

  在文化产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中,如研发、生产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其在自身无法解决的时候,需要第三方担保。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制度还未确立,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机构的构建成为关键和重点。

  2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发展困境的对策

  2.1加快准入制度方面的改革

  加快对我国文化产业在准入制度方面的构建是第一步。通过分析认为必须降低非公有制资本的门槛,并明确中小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保护措施。一方面随着国有体制文化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资本开始进入文化产业,如电影制作、音像制品发售等,同时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为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对非公有制资本门槛的降低,吸引着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到文化产业比较薄弱的地方,从而使得文化产业开始焕发活力。而要保证上述效果的实现,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以法律法规的方式,放宽对非公有资本的限制,并明确哪些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哪些资本不允许,哪些是可以投资,哪些是非公有制可行使的权利等。同时,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贷款政策、担保、土地使用、贡献奖励等方面适当地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以此更好地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改善民资进入渠道

  在国家“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指出要推动民间社会资本进入,并鼓励相关的文化企业上市。因此,加快对融资渠道的创新成为根本。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投资渠道的拓展恶化延伸,并坚持在其中权责相等。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联合控股,以此实现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让私有和国有实现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2.3加强银行对非公有制贷款的力度

  银行贷款作为常见的融资渠道,用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银行贷款针对其贷款比例却非常少。对于文化产业来讲,很多都属于文化类的非固定资产投资,因此,银行针对这种非固定资产占绝大比重的企业来讲,大多数列为高风险的项目。同时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评估系统,使得银行不敢将贷款给文化企业。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这方面的原因在于银行意识和人才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形成产权意识;另一方面缺乏对文化产业贷款的专业性人才。

  2.4中介服务保障机制创新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中介服务结构为其服务,并提供市场机制下的保障,如市场前景预测、风险评估等,都是投资者在进入文化产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步骤。因此,中介机构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市场服务机制,为广大的文化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市场报告和风险规避策略,是促进文化产业走向更为积极方向的保障。

  3结语

  总之,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实力的体现,做好对投资模式的保障措施,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降低市场准入,通过法律法规,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加强中介服务保障是构建良好投资模式的前提,也是根本的保障。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20xx(07):76-77.

  [2]李彬,于振冲.日本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市场战略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xx(04):60-68.

  [3]袁放建,惠萌,韩丹.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组建模式的探析———基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角度[J].上海管理科学,20xx(03):76-80.

  [4]李秀金,吴学丽.发展视域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基础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xx(06):144-147.

文化产业研究3

  一、人文社科普及的巨大作用

  人文社会方面的科学研究有着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第一点就是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就是基础理论知识积累、第二个方面就是对策的研究也就是企业以及政府中担任“智囊团”的角色;最后一点就是对知识进行普及也就是对整个社会全面的进行科学知识进行普及。首先,我们从整个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以及其效应方面来讲,它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

  比如说:在政府以及企业当中,如果其中的企业管理者或者是行政官员可以有效的将现代经济学进行良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其日常的工作以及决策,从而使得这些决策更加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最终使得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大幅度的提升。然而这些并不仅仅是局限于那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是行政人员,对于老百姓的提升也是非常大的作用,如果可以有效的让百姓掌握现代经济学范畴的知识就可以有效的使得每一个人的决策都将十分的合理,这样所带了的效益的无比巨大的。但是人文社科所给人们带来的巨大效益这一点十分容易让人们忽略。首先从基础的.角度来讲,现在大部分的科学研究往往是属于跨科学或者是多科学角度的研究,因此要想是想让一个科学研究普遍化就需要其他学科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普遍化。

  比如说是,在现在的政治研究以及新闻学科的研究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借鉴了一些西方的经济领域学科的知识,但是也仅仅是有着一些西方经济学科研究的著作,在这其中大部分仅仅是有着数理模型,这样就很难为非经济学的学者所理解。

  然而,如果将西方的经济学做好很好的普及,有效的将这些著作编著的简单易懂,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使其他学科的学者进行理解与借鉴。因此,如果想将人文社科进行普及就需要化解各个学科之间的屏障,增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样对其他各个学科之间的理论研究也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帮助。

  二、人文社科普及与文化产业

  在社会效益方面人文社科的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可以进行深度的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运用文化产业来促进人文社科的普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当今社会对人文社科中知识的普及已经形成了十分巨大的市场。就拿我国图书市场距离,在我们国家的各个出版社当中无论是发行还是销售都是以课本以及教辅作为主体。所以我们要是可以把人文社科的普及工作做好,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时常消费潜力,这样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产业。将其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只要是可以将人文社科的知识普及工作做到包装以及策划良好就会得到市场的欢迎。对于人文社科这种读物,广西师大出版社就做的十分的良好,不管取得了社会上的效益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了一个品牌。第二点,我们需要对人文社科知识的普及运行现代的方式来进行开拓。

  首先,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在像报刊、图书这种传统的平台上进行现代化的开发,也就是运用传统的平台上注入新的现代化元素。在报刊以及图书的排版、写作以及设计风格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其次,就是在现代化的媒体上对人文社科的知识研究进行普及。其中叶朗教授就曾经说过,在当今社会上,北大校园中最大的教室也仅仅可以容纳下400个学生,一本著作即使再过火爆也仅仅能发行10000册左右。但是在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仅仅有2%的收视率就会有着两千万左右的听众。所以我们需要去参与到现代媒体当中。第三点、我们要对人文社科的普及以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作用以及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在我国要想对文化产业进行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将我国的文化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依托,这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方向,也是有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其中最为基础的原理就是比较优势原理。

  以此为依据,我国如果想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我国的文化优势是在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大部分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这也是造成我国人文社科知识普及效果不好的最根本原因。最后一点就是要求在整个社会上对其产生认识,从而使得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人文社科知识普及的地位,然而,虽然现在的人文社科的普及有着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现在仍然处于之后,造成潜力市场并没有的到很好的开发。

  造成这一原因的有一下两点,第一点就是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第二点就是其各方单位都没有足够的投入,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综上所述,我们国家如果想将人文社科知识进行普及与文化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做到让相关社科研究专家以及相关的媒体和出版机构从内心中潜心下来对这项事业进行脚踏实地的进行研究。使得蕴含在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潜在社会经济效益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首先就要在整个社会上达到共识,让全社会认识到这一点的严重性。

文化产业研究4

  【摘要】承德市是集传统历史文化、佛家文化、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内的历史文化城市。通过从政府重视程度、产业化发展以及品牌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而分别从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和科学技术的层面入手讨论了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承德市;文化产业;科技建设

  前言

  承德市作为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名扬海内外的避暑山庄,还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红山文化,承德市是一座具有充分丰富和底蕴的历史文化城市。同时,承德市还拥有丹霞地貌以及木兰围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承德市是集传统历史文化、佛家文化、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内的历史文化城市,历史人文文化就是承德市的一个产业、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一个城市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近年来也一直以避暑山庄为核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带动城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研究,有助于整合现阶段的承德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高承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领导高度重视、持续推进产业发展

  由于近年来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许多城市都将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摆在了首位,而忽视了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性。与之相反的是承德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长期以来一直对承德市的文化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资金和人力上都给予了一定的倾斜。承德市的领导也通过将文化发展列入承德市发展规划之中,进行全面综合的战略部署,以理顺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路、提高文化建设的效率。在文化发展列入全市的发展规划之后,承德的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以避暑山庄文化研究为核心,包括周边满、蒙、藏等少数民族寺庙景区的历史人文文化景观研究为辅。同时,也形成了媒体、网络等多种文化形式宣传带动的格局。

  (二)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运作僵化

  虽然承德市领导对文化建设发展高度重视,但需要认识到承德市的文化建设发展形成产业化的格局起步较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承德市也仅仅是注重对文化的建设,直到21世纪初期,承德市才在国家的发展规划基础上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开发和建设。这造成了承德市的文化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还造成了文化产业自身的结构化不明显。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包含了各种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各类媒体的建设发展、各种网络化服务建设以及相关的文化产品设备等。但目前承德市在文化产业的布局和建设中也仅仅开展了历史人文景观的参观游览。对于各类媒体中的文化宣传以及网络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布局等工作则有待进一步开展。不仅如此,承德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运行过于僵化的现象。受制于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承德市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往往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牵头管理和建设。但真正落实到实际的发展工作中则要由各个文化公司和文化企业去完成。由于文化主管部门负担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任务。这就使得文化主管部门往往会出现过多的干预文化公司和文化企业的现象,进而导致了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过程中存在僵化的问题。同时,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城市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作为三线内陆城市,在经济上对于各类人才而言,与沿海城市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这就使得承德市难以吸引大量的文化产业建设人才扎根承德,为承德的文化产业发展做贡献。

  (三)品牌较为突出、带动作用明显

  通过研究可以看到承德市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但也要认识到承德市的文化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上,在国内、国际只要谈到承德就会与避暑山庄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品牌建设的成果。可以说承德的文化产业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格局、品牌建设较为突出。承德市在进行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将其视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更将其看做促进承德市整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承传文明,德行天下”这一承德精神就是在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凝练出来的。而这一精神也是引领承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形式更加丰富完善

  近年来,包括动漫、网络以及主题公园等形式的文化产业相继步入人们的视野。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新兴文化产业形式是对其更为详尽的补充。通过与新兴文化产业结构相融合,承德市在文化产业的形式上将会更加完善,进而做到一次开发、综合利用的目标,将佛家文化、藏传文化以及皇家文化等多种文化进行融合。同时,形式更加丰富的文化产业也有助于承德市打造出一条文化产业链,将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节点加入文化元素,进而增强了承德市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例如,未来承德市可以通过开办避暑山庄摄影文化展览等形式的活动,将文化建设融合进摄影、人文等文化产业链,进而使得产业形式更加丰富。

  (二)科学技术将助力文化产业建设

  未来的发展中,承德市文化产业不仅在形式上将更加完善,还将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产业化发展。未来,借助3D虚拟技术和网络服务,承德市可以将避暑山庄完全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进而引领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人文景观。同时,这种方式也减轻了景区人员过多的压力。3D虚拟技术的使用不但不会减少避暑山庄的参观浏览量,还会因更多的人对承德避暑山庄的了解而增加慕名前来的游客。不仅如此,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也是未来承德市文化产业的一个大趋势。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文化企业可以了解到游客对承德市历史人文景观的关注点,进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和改进。未来的时代必然是数据的时代。这也决定着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朝着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一方向发展。

  三、总结

  承德市是集传统历史文化、佛家文化、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内的历史文化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近年来也一直以避暑山庄为核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带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研究,整合现阶段的承德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高承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领导高度重视、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品牌较为突出、带动作用明显,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有很好的改进。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使文化产业形式更加丰富完善,发展包括动漫、网络以及主题公园等形式的文化产业;以科学技术助力文化产业建设,未来的发展中,承德市文化产业不仅在形式上将更加完善,还将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产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研究5

尊敬的___________先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xx年学术研讨会,将于20xx年10月25日在成都举行,会议由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素仰先生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特邀请您拨冗莅会。现将有关事宜奉告如下:

  一、会议内容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产业融合视域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1.产业融合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2.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研究;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研究;

  4.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5.产业融合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二、会议时间

  报到:20xx年10月24日

  会议:20xx年10月25日

  三、报到地点

  成都市华阳镇华府大道二段158号西蜀人家

  四、其他事宜

  1.本次研讨会一律免收会务费,交通费、住宿费自理。

  2.请于20xx年9月30日之前将会议回执发送至。

  3.请将参会论文于20xx年10月10日前发送至。

文化产业研究6

  进入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形态继传统经济、新经济后,一种随着创意阶级的兴起而开始跃入世人眼球的经济形态——创意经济,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发展,许多国家甚至把发展创意产业放在了国家战略位置的高度。与此同时,在全国高校开办与文化产业有关的专业院校,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与繁荣的专业增长速度相对应的,是越来越激烈的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现状及问题

  (一)交叉学科处境尴尬

  交叉学科处境尴尬,培养的人才往往全能之无能。文化产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就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来说,其对于文化产业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也各有不同。我国的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领域,也在一直调整和补充中。具体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上,尽管不同的高校各有侧重,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文化产业培养的是既要懂文化,又要懂经营和管理,甚至还要有一定艺术才能以及创意策划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者费振华也曾撰文指出,纷繁的文化产业,让部分高校难以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他们针对这些主干产业,开设了涉及多个行业的多门相关课程,力求做到面面俱到,培养具有宽广知识覆盖面的综合性人才。

  (二)人才培养的现实误区

  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很多专业都非常强调个体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是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说,人人都是英雄却是一个很大的现实误区。道理非常简单:一个文化创意项目、一套演出策划方案、一条旅游线路规划等,都不可能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许多高校都采取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方式,只是这样的“合作”,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学科背景完全相同的不同成员的“集体劳动”,离真正的合作还有一些距离。

  (三)有产业无文化的普遍现状

  除了以上提及的问题之外,目前在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中,还存在着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极大忽视和缺失的现象。赖声川先生在自己的著作《赖声川的创意学》中,提到“其实不只是创意教育,综观现代教育体系,似乎都从明信片的右边出发,令人讶异地遗忘了左边。现代教育体系并不负责左边‘智慧’教育,在这‘不负责’中隐藏着一种共识:智慧无法或不该被教导”。很多高校深谙文化知识对于整个产业的源头作用,表面上也会在课程设置上做出强调和倾斜,开设一些诸如《文化史》《艺术史》《艺术鉴赏》之类的课程,但课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外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巩固和强化,领导不重视,导致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轻视和排斥,多米诺骨牌的最末端,就是学生作品中核心要素的缺失。

  二、国外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欧美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艺术管理”以及相关专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不管是在学科建设、理论构建以及高校招生、人才培养方面,这些先进的国家都积累了大量经验,有非常多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高迎刚在《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一文中对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的特点,做了系统归纳。从师资构成来说,欧美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艺术管理从业经历;从对学生的入学要求来说,欧美国家的学校提供的主要是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一部分学校提供学士学位,很少有学校提供博士学位;从专业培养目标来说,艺术和管理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却是按照具体的就业方向进行有目的的专业化、细分化培养,满足不同机构对人才的需求;从课程设置来说,本科生主要偏向经营管理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类的学习,而研究生阶段,则需要学生在入学前有艺术学习经历的基础上,专注于将艺术和管理融合在一起的能力培养。

  三、国外人才培养经验对当下中国的启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管是从专业建设、师资培养还是课程体系调整,都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方面又与人才培养和最终成型关系深远。笔者非常赞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研究生培养,只有在有了一定文化素养和基本技能之后,文化产业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而就本科生的培养来说,则更需要调整思路,转变现有的培养模式,从学生个体的能力和需求出发,不强求成为各个专业的通才,有意识地将专业细分,侧重学生纯粹能力的培养,然后再自上而下进行资源整合,强调不同专业背景人才的共同协调协作能力,方能在目前混沌的状态中找寻到一条清晰的思路。

  四、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之路

  (一)系统论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系统的思想来源已久,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于系统论的.研究以及该理论给其他各个领域带来的观照,从没有中断过。系统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目的性三大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指导思想,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其核心观点即在于强调万事万物的整体性,并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认为整体是部分的整体,而部分也是整体的部分,二者密不可分。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不能独立存在,并且自身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文化产业管理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具备个体与整体的特点。诚如上文分析,不论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文化传播公司,能胜任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专业人才,都不可能是单个的个体而应该是集体合力。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经验,笔者认为都违背了系统论的观点,人才培养的策略不是过于注重个体能力的伸展,就是面面俱到式的整齐划一,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在充分发展个人、实现个人专才的同时,能够通过自上而下的牵引,将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个体融入到整体中来,各自在具体的领域发挥优势,同时齐力实现整体的最大化目标。从现实经验出发,一个优秀的创意项目,从前期的构思阶段开始,就应该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出点子者”“分析点子者”“点子推广者”,乃至于“点子执笔者”和“包装包装者”等共同合力打造。比如“出点子者”,应该是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对社会、对人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能够准确判断出什么有价值而什么没有价值的“文化型”人才;“分析点子者”,则是具有比较扎实的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能熟练运用各种调查方式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对前者的“点子”进行科学验证的“科学型”人才;“点子推广者”,则是具备熟练的市场学、经济学、营销学等相关知识,对经过评估的“点子”进行切实有效的推广的“操作型”人才;“点子执笔者”,是具有较厚实的写作功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作家型”人才;而“包装包装者”的不可或缺,是因为一份完美的策划案,离不开会熟练使用各种文档编辑、图片美化,甚至于视频包装的“技术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可以重合,但绝不可能只由一个人、或者一种人完全胜任。

  2.文化产业管理系统化人才培养思路。从学生个体的能力以及专业培养的目标出发,笔者认为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需要将个性化培养以及整体性协作结合起来,一方面重视个体专业特长的塑造和养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个体的“专业”和整体的“复合”,培养出能够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队伍。首先在个体培养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每个学生的培养计划都是一致的,在专业课程类别上,也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对于此,笔者建议可以在课程类别中将“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限选课”。此类课程不同于专业课和选修课,一方面不具有专业课程的强制性,同时也缺少选修课程的自由性。为了多渠道培养专业型人才,学校可以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归类,提炼出诸如“文化素养”“科学分析”“传播推广”“文案写作”以及“艺术技能”“多媒体设计”等方面的培养方向,同时在限选课中分模块设置可以培养学生诸种能力养成的课程,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学习,以期在共同的专业背景下,学习形成不同的专业特长,从一般的“通才”向具体的“专才”转化。从整体“复合”方面,要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做出调整,对于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可以以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辅以课外实践的方式;但是对于专业限选类课程来说,则需要在基本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脱离课堂,进行大量的训练和实践。对于这部分的授课和学习,可以参考研究生导师培养的制度,为每个模块配备一位专职导师,除课堂授课外,主要负责下达任务给学生,同时做好指导、督促、评价等工作,通过大规模的实战经验,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每个模块的具体专业素养。在培养学生形成不同的专业特长的同时,可以以学院或系所为单位、成立工作室制度,制订工作计划,并按照项目化培养的方式,将具体任务细分,由不同专业素养的学生分别完成“出点子”“分析点子”“点子推广”,乃至于“点子执笔”和“点子包装”等全部流程的工作,每类学生只负责单项流程的任务,但是在各自的流程中,每个学生都需要充分发挥特长,合力完成最后的工作目标。

  五、结语

  笔者提出的限选课程的开设,以及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培养,并不是首创,在这之前,一些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曾经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限选课程,但是主要目的有些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不同的“艺术技能”,有些则侧重于专业技能,课程并不成体系,并不具备多方向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初衷,而在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也曾推行过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但是因为学生接受的是“通才”教育,并不具备不同的专业特长的背景,所以并不能充分发挥一个系统中个体的独特作用,收效甚微。高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十几年的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就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给处在激烈交锋中心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一些思路,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文化产业研究7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存在诸如融资体系支持不足,融资差异性较大,融资成本普遍较高等问题,这与产业自身的高风险特性、薄弱的产业基础、民族地区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产业融资政策支持不足有关,需要通过增强产业竞争力、创新融资方式、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指生产和提供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主的产业,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传媒、歌舞演艺、手工艺品、风俗娱乐,节庆会展等行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优势,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技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指特定产业中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资金持有者筹集资金,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指生产和提供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满足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筹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产业的血液”,融资是一切产业活动的基础。产业融资一般用于新产品研发、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兼并等需要,有利于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建和生产都需要大量资本,然而在实际中却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突出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筹以及少量的银行信贷,且信贷规模很低。据统计20xx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信贷总额不到民族地区信贷总额的0.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从各级政府文化专项扶持资金中获得的资金总额和比例也远小于主流文化产业。目前资本市场上真正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只有两家“西藏旅游”与“丽江旅游”两家旅游公司,融资额度也很低。至于债券融资、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外资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活动踪迹难觅。

  (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差异性较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从企业性质角度,国有企业、区域垄断企业、事业单位等具有“公有”性质的企业融资渠道更多,融资额度大;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隘,获得融资数额很小。从企业规模分析,在我国无论是政府扶持资金,还是银行、资本市场、风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都更偏好支持大型企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机构青睐。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80%的融资来源于信贷,据估计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普遍高10到20%左右,企业还要承担除利息外的融资交易费用,如资本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审计费、抵押评估费、担保金等,核算下来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年化利率高达13%至15%,其中利息费用占总融资成本的60%至70%,融资交易费用占30%至40%。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平均的融资成本要高于目前平均利润率,因此很难依靠长期融资来推动产业发展。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问题分析

  (一)产业高风险特性导致融资能力较弱

  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具有高风险特性,经营收益很不稳定。文化产品研发过程是人的思维创作过程,主观性较强,生产过程很难统一控制,产品质量波动相对较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属于非生存必需的小众文化产品,其需求受市场口味、经济形式、政府政策、推广渠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销量很不稳定。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投入成本较高,而消费成本与复制成本较低,很可能因为盗版、仿制等问题导预期产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大幅降低。除了经营风险较大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轻资产较多,以民族元素为内容资产价值很难评估,而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担保能力相对较差,这都使产业吸引外部资金能力不足。

  (二)薄弱的产业基础造成融资途径狭窄

  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治理程度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差,自筹资金能力很弱。从产业整体发展程度分析,产业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企业大都分散经营,缺少龙头企业,产业流程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类型雷同,产业内部大量企业无序竞争,没有知名品牌,产业间缺乏联系,依存度很低,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对民族地区经济辐射性推动不足。弱小的企业实力、较低的产业化水平,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很难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

  (三)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阻碍产业融资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体系发育迟缓,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种类、数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均。在民族地区,产业融资高度依赖政策性融资、大型国有股份银行、农村合作性质银行、信用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资本市场几乎不发挥作用,股权与债权融资效率低下;产业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互联网等金融组织稀缺;融资中介与服务组织严重不足。此外,现有金融机构发展也很滞后,金融人员素质较低、设备技术不足。落后的金融环境直接阻碍了产业融资效果。

  (四)融资政策难以支持与保障产业融资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融资重要性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系很不完善。首先,基层具体融资扶持政策稀少,缺乏差异化的融资扶持措施,中央精神难以落实;其次,现有的融资政策在扶持对象,条件、覆盖范围、扶持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其合理性有待改进。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差,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宣传力度小,资金分配与使用机制混乱,资金投入效率低等各种问题。

  三、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优化的对策

  (一)增强产业对融资的吸引力

  政府合理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既要打造区域内的核心企业和特色企业,又要因地制宜培养大量“小、精、尖”文化企业,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产业,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本区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二)创新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新型信贷产品,引入或者创新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信贷产品,因地制宜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入质押、融资租赁贷款、小企业集合贷款、产业链集合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来支持不同的类型、行业的文化企业。加大资本市场对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企业债券融资。引入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众筹、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

  (三)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根据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金融资源以及企业发展情况,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政策。政策重点是落实中央文化支持精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非公资本进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融资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信息与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文化产权交易等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xx.

  [2]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

  [3]张岩.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难的思考——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J].西部金融,20xx,06.

  [4]袁家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xx,06.

  [5]中国人民银行哈密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王月玲.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亟需引导和扶持——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J].西部金融,20xx,08.

  [6]张瑞珍,郑婧渊.金融支持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J].经济论坛,20xx,07.

文化产业研究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进入了一个大调整的发展时期。文化产业和其他各产业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文创产业和旅游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旅游业借助文化底蕴提升魅力,文创产业借助旅游增强活力,产业融合发展定将成为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所谓21世纪的强国,看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首先是文化大国,然后才是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文化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率先提出,被公认为是“朝阳产业”。自诞生之日起,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由经济发达地区向全球扩散的过程,现已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际形象的重要力量,也是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程度。在我国的旅游产业中,冰雪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冰雪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开发是其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我们需要拓宽思路,发展新的理论基础,进而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二、雪乡冰雪旅游的发展优势分析

  雪乡原名双峰林场,它位于牡丹江西南部海林市大海林林业局内,这里雪期长、降雪频繁,积雪期长达7个月,年平均积雪厚度达2米,雪量堪称中国之最,且雪质好、粘度高。雪乡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遮挡了太阳直接辐射,森林的“凉伞”效应使公园的夏季最高温度比林外底,冬季最低温度比林外高,气温的日较差小,同时四季寒暑分明,景观各异。 同时雪乡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种类优势,例如独特的地文资源、丰厚的水文资源、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奇特的天象资源等。在发展雪乡旅游的同时,可以带动周边旅游产业以及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周边的特色文化刺激雪乡的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双向的进程。同时,牡丹江市对俄、朝、韩的边境旅游业务也逐步走上正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断凸显。

  三、雪乡冰雪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雪乡拥有独特优质的冰雪资源,同时拥有以湿地为依托的良好生态环境资源和各种资源和文化,但从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雪乡的旅游产业出现了严重的遮蔽现象,大部分来雪乡的游客只是为了冰雪景观而来,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公园的潜在市场巨大,目前还没有一定的促销方式来赢得游客。旅游目的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围是打造旅游吸引物的关键,如果雪乡只以冰雪来吸引游客的话,那么单一的市场促销模式很难得到长久的发展。就企业目前的经济状况,又缺乏吸引游客的投资者的旅游产品设计,那么旅游开发建设资金就会严重不足,制约雪乡的开发和建设。构成旅游的要素没有形成体系与规模,规划区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滞后于景区内其它设施的建设,直接成为影响旅游区发展的因素。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动力。据了解,全国各大冰雪旅游地基本都有从黑龙江引进人才,这也造成雪乡甚至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多元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对雪乡冰雪旅游创新发展战略及策略

  促进文创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结合雪乡特色文化内涵完成创意方案。同时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让游客体验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提升文化满足感。

  文创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地方法规和产业政策,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提高冰雪文化含量,塑造冰雪旅游精品,通过工艺制造业提高其附加值。同时进行宏观调控,挖掘冰雪文化内涵,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

  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新手段,重组经营模式,集中技术和资金,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跨行业调整,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口,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积极学习国内外的成熟经验,留住本地人才、引进外来人才,才能为冰雪旅游的发展创新提供保障。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冰雪旅游产业的耦合与创新,是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既符合中国目前的鼓励政策,又符合世界文创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趋势。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进雪乡冰雪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研究9

  文化产业依托于网络、电视、手机等媒介已经开始在全球发展壮大,解决目前的融资难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投资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资金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风险投资作为高效融资方式,已开始进军市场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风险投资能够为难以贷款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提供创业资金,在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退出投资并获得高额利润。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阶段,风险投资和文化产业相得益彰、不可分割。

  一、风险投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条件已成熟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加大资金投入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等概念的提出大大提升文化产业的地位和比重,大量文化产业从此出现。但由于我国文化企业起步晚、实力弱、规模小、风险高,所以很难找到适合的投资、融资机构进行合作。而风险投资是一种全新形式的投资方式,是由金融家或机构投入到有巨大潜力、高成长性、新兴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无论是从投资理念还是投资机制,文化产业的特点与形式都与风险投资的标准相契合。

  2、风险投资领域、投资强度在不断扩大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兴的文化产业不断诞生。随着合作的深入发展,风险投资者的利润收益在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投资领域都在不断扩大。从一些互联网创业者平台公布的信息就可以看到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企业获得融资。例如,从36氪网站上就可以看到,近一个星期,就有近百个文化企业完成了首轮融资,金额都基本超过了百万美元,其领域涉及到数字娱乐、趣味社交、在线教育、旅游户外等多种领域。由此可见,风险投资者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在不断加强,领域越来越宽。3、文化产业的研发阶段投资力度不足风险投资者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一般只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提供大量的资金投入,对起步阶段的企业的投资力度极小。风险投资者对于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兴趣强、有期望,但一般都是只立项,实际资金投入少之又少,基本属于观望状态。这导致风险投资在文化产业上的投资金额和项目不对等。而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研发阶段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此时风险投资不愿拿出大量资金进行合作,导致了该阶段的投资力度严重不足。

  二、风险投资支持文化产业面临的法律问题

  1、文化产业的成果保护制度不健全

  文化企业的产品存在形式一般是无形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如何保护一个企业的智力成果是一个文化企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下去的关键问题,但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相互抄袭模仿现象严重。对风险投资者来说,企业的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保护措施是否完善是其决定投资与否的重要参考。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起步晚,发展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较为分散化,各法律法规之间有所出入、甚至出现矛盾,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例如,我国的《专利法》和《商标法》的法律条例在范围和力度上存在差异。

  2、风险投资缺乏政府监管及相关法律保障

  由于风险投资属于新兴行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形成健全的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的风险投资的制度政策都只是起到宏观上的`指导作用,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条例,可操作性差。没有政策法规的规制,造成了很多投资者错投、滥投,最终投资失败。另外,政府对风险投资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险投资者对文化产业的投资,也导致了不规范的现象出现在投资过程中。在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方面,政府虽然对文化产业有一些税收上的优惠政策,但力度和效果都不明显,很多民间资本都很难进行风险投资。

  3、风险投资者的机制缺陷

  风险投资者必须通过中介机构来与政府、文化企业以及其他风险投资机构进行交流合作,而当前我国的中介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多机构在政策、法律服务方面的工作都不够到位。两方的交流渠道不够畅通以及缺乏法律政策的支持,极易造成决策失误及投资失败。另外,风险投资机构对客体的甄选机制僵化。由于缺乏专业性的判断能力,风险投资者会优先选择口碑好、信誉强、有一定名气的企业进行投资,忽略很多有潜力、有想法的中小型文化企业。还有,有时一家文化企业的风险投资者不止一位,可能两位甚至多位。多位投资者同时作为企业的股东,其在公司中的权利与义务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利益目标。这就需要相关制度来规范风险投资者的权利和义务,解决投资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解决上述法律问题的几点策略

  1、健全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对于企业成果的保护,需要一个健全的保护制度。国家一定要加强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工作,健全保护制度,对于知识产权的侵犯问题一定要严肃处理。国家还要加强对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进行一定的修正,对当前各法律之间知识产权不对称问题着力进行解决,对知识产权进行一定的完善。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有利于风险投资者看到文化企业巨大的发展前景,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加强政府监管,建立相应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都没有完整的关于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这与国家长期以来的市场经济制度有关。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风险投资者很难从国家政策方面看出投资导向,也就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当前情况下,必须加强政府对风险投资者的监管,给予风险投资者一定的优惠,改变风险投资者盲目投资的现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引导正确的市场走向

  目前,风险投资市场存在很多矛盾与冲突。风险投资者对投资缺乏判断力,容易忽略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的中小型文化企业。政府要做好相关的风险防护措施,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政府要对企业信息进行一定的规范,防止出现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出现。政府要做风险投资市场的领头羊,帮助风险投资者正确认识投资导向,引导正确的市场走向。

  四、结语

  面对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政府监管问题和市场机制问题,我们必须健全文化产业的成果保护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引导正确的市场走向。风险投资进军文化产业市场已经是大势所趋,保障风险投资与中国文化产业的相互结合,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积极应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推动风险投资与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

文化产业研究10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20xx年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助性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1]汪兆旗,熊婧洁。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xx(02)。

  [2]孙金华,闫光美。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xx(34)。

文化产业研究11

  1.新常态下发展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的意义

  “新常态”提出一年多来,人们对这个词的认识,逐渐深刻,更多的省市抓住新常态的契机,快速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使城市的体育文化产业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升。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自衡水湖马拉松赛举办以来得有很好的发展,现在新常态的提出,无疑增加了动力的源泉。在这样好的环境和契机下,发展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改变原有模式的研究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衡水这座城市的全面发展,影响和带动周边城市的同步发展。

  2.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1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的提出,每个省市必须跟上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受到很多方面的阻碍。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而体育文化得发展是城市发的重要体现。在体育文化发展中,其体育文化产品的是生产、流通与市场的关系密不可分,根据体育文化产品的发展更新使城市的发展更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体育文化产品与经济紧密的关系,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出现,是一所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是现代社会中体育、经济、产业的更好的融合、升华、创新、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2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文化是经济的发展环境,经济是文化的发展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在矛盾中发展更新。体育文化产业已经作为社会的支柱产业,现在要做的是,把体育文化产业的产品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体育文化的产品来源于社会,就要做到产品到谁的完美回归。在新常态的环境中,政府各方面支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与各行各业的融入和渗透,完成不同体育文化产品与经济、与市场、与社会的息息相关。

  2.3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功能

  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的历程中,“育”的功能常常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产业”的理解被人忽视,甚至遗忘。在新常态中,强调体育文化产业的产业特性,能带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能完善经济结构,加强社会的稳定性,对于其它相关的行业起到拉动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实现再就业的机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2.4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

  随着全面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经济受到外来投资、国外物质的进入、文化产业的融入,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根本国情,基于新常态的提出,现实的经济状况,发展适合我们国家的体育文化产业,在国际快速发展的经济大背景下,是我们的额体育文化产业具有战略性、国策意义。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发展空间,做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与世界接轨,发展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

  3.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研究

  3.1非政府为主导

  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政府力量。主导力量主要包括: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团体、文化产业爱好者、民间的艺人等组织或个人。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由这些力量来主导的。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展现出:产业产品数量较少、整体的文化熏陶较淡薄、市场导向性较差等现状。调查得出主要原因为:政府的导向性太差,没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宣传,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定走的不扎实,前进的步伐较慢,甚至停滞不前。

  3.2政府为主导

  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政府力量。发展的高度广度得到很好地政策法规的保障和资金支持,发展的速度较快。目前世界上,这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英国等。这种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发展模式中,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体现出来,政府的有力政策支持,自己的保障,发展的战略高度等等,为他的发展开辟的平坦的阳光大道。

  3.3社会为主导

  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都占有主导地位,两者的地位相一致,在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相上下的,这种发展模式集民间的力量和政府的力量为一体,共同构建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当今世界上郭树国家所追求的发展模式,其中美国就是典型的代表性的国家。这种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在社会的全面力量的基础上,大力施展政府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游民取得具体分工,相辅相成,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3.4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在的那个劲社会发展中,新常态的提出,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逐渐走向社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初期,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不规范,发展不均衡,发展的速度也较慢,主要是以非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由于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受到各方面的阻碍,逐渐发展为政府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政府过多的干预具有社会他性的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广度,和民间力量的融入,使其发展比较的单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随着新常态的提出,衡水市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逐渐以社会为主导的模式发展,从而可以使政府力量和非政府力量,共同施展拳脚,使其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4.结语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常态的提出促进横竖是体育事业的繁荣,加快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衡水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由非政府为主导到政府为主导逐渐演变为以社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充分体现体育文化产业的宣传、教育、审美等独有的特性,还必须体现经济的功能。

文化产业研究12

  摘要:PPP模式作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主要融资模式,为旅游文化产业园融资渠道拓展与创新、开发与建设进程中的资金来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途径。同时作为具有高脆弱性、高敏感性的旅游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运营均处在高风险状态,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偏差,将给整个项目带来致命性灾难。因此,为了保障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需要对实际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本文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帮助企业在旅游产业园PPP项目投标及前期策划中做出最佳的决策。

  关键词:PPP模式;旅游文化产业园;风险评价模型;灰色综合评价方法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直译为公私合营。财政部将PPP译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调了PPP模式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为最终目的的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的长期合作关系。社会资本为公共产品的建设提供大部分的建造工作任务,并通过消费者或政府来获得利润;政府方则是通过社会资本方提供的资金、技术等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1-2]。PPP模式作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主要融资模式,对旅游文化产业园融资渠道拓展与创新、开发与建设进程中的资金来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途径,同时也在增强产业园吸引力、降低营运风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3]。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和规范的力度不断加强,针对民间社会资本使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和规范的意见文件,在客观上为其市场操作行为提供了合法化的框架。除此之外,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成功运用,也为将PPP引入旅游产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4-7]。为了保障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本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对实际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通过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帮助开发和建设进程中的风险因素被系统识别及评价将增加项目的可预见性,使项目相关各方的沟通和交流将更为通常,减少了磋商过程中的摩擦,帮助企业在旅游产业园PPP项目投标及前期策划中做出最佳的决策。

  1旅游文化产业园PPP模式

  1.1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在政府鼓励和扶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产业园的新形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间的天然耦合性、互补共赢性及内外因素都驱动着两个产业的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可定义为:在一定旅游资源集聚的基础上,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鼓励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园区,园区的主要功能是商业、休闲、旅游功能,目的是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8-10]。

  1.2PPP模式特点

  PPP模式下的项目涉及到利益相关者众多,项目周期长、投资大,产生经济、技术类风险几率大[11]。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特征受项目本身特点,组织架构,运营模式等多重影响,共同作用决定。(1)公私合作关系。从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部门对PPP模式的定义中可以看到,PPP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公私伙伴关系,其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双方的合作共同参与项目治理,使项目获得最终成功,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通过协议的签署,公共部门将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等某个阶段或全部移交社会资本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达到以最小成本实现为公众提供公用产品或服务。(2)风险共担。PPP模式的'另一特点为风险共担,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大部分是基础设施项目,因其具有准公共物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风险分担是根据风险因素的性质以及各方承担风险的能力来分配风险,充分利用方的优势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也可通过风险转移将其转给第三方进而确保项目能顺利进行,实现利益最大化。一般是在项目开始前通过签订合同进行风险的分配,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分配是否合理。(3)利益共享。通过实行PPP模式,政府可通过社会资本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既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又可以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而社会资本通过与政府合作,可以保持项目的稳定收益,在收益不足时政府一般会给予相应的补偿,收益充足时因项目具有长期性特点可以保持长期性的回报。而且通过与政府合作可以提高社会资本的各项名誉,为日后的融资能力以及获取更多的项目都提供了优势。

  2风险评价模型

  由于PPP项目建设、运营周期非常长,一般有几十年之久,且投资额巨大,利益相关者多且复杂,其运作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方的影响,项目运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需要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包含以下主要方面。

  2.1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本文针对PPP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阅读整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财政部公布的类似PPP项目实施方案,梳理总结归纳出详细的初步风险清单;其次以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参与者以及相关领域人士为访谈对象,初步风险清单中的风险因素与受访者交流、质询,通过对风险因素筛选、剔除和增列;最终获得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清单。

  2.2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权重确定方法。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与问题有关的因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其次,构造判断矩阵,按其对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贡献程度,依次两两比较并给予相应的分数,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再次,基于上述构建出判断矩阵,进行单项指标的单排序的计算,并由专家打分构造指标权重数据矩阵;最后,利用利用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计算公式,求得各个专家对各风险因素指标打分权重数据与参考序列权重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家主观因素对目标的影响方向问题,避免了信息遗漏,使计算结果更为客观可信。

  2.3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构建PPP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定量描述、无法准备衡量的风险评价指标,虽然准确评价存在难度,但这类风险又客观存在,必须考虑在体系之内,使得指标的选取具有灰色的性质。因此,灰色综合评价适用于评价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其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风险评价样本矩阵。风险评价矩阵由各专家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评分组成,所以应先确定风险评价的标准。本文通过分析风险管理案例中的确定方式,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将把各项目风险指标因素的评价等级划分为五级: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通过专家打分,构成风险评价样本矩阵。

  (2)确定风险评价灰类及白化权函数。假设有多个风险评价灰类对应的白化权函数依次,结合上一步骤中确定的评价等级区间,通过计算可得出各指标灰类的白化权函数。

  (3)计算灰色评价系数、灰色评价权,建立灰统计矩阵。灰色系统理论把每一个专家的评分看作一个灰数,对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专家给出的评分。通过计算得出项目风险评价二级指标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进而得出项目风险评价二级指标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类评价系数,最终得到二级指标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组成的灰色评价权矩阵。

  (4)对各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风险评价一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矩阵组成,对指标矩阵做灰色综合评价得到权向量,并对风险评价总目标做灰色综合评价得到权向量。

  (5)计算灰色综合评价值,做出评价结论。灰色综合评价权向量表示各风险评价指标属于每个灰类的程度,做单值化处理,即将每一个灰类按第一步中确定的评价等级,即灰水平,进行赋值,得到灰色综合评价值,然后根据所得数值,由最大权原则确定PPP项目风险评价的最终风险等级。

  3实例分析

  桃源县SWTY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城东区沅江江畔,南至沅水大桥,北到水电站大坝,南北长约1800米,总用地面积38.5公顷。项目以文化旅游休闲为主,城市配套为辅,整体呈现“一带(滨江景观带)、一路(缘溪街步行路)、两中心(桃花福运中心和桃源文化中心)、三片区(非遗文化博览区、浪漫休闲体验区和游客集散服务区)的空间结构。

  3.1风险识别

  结合桃源县SWTY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项目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调研意见,运用上文提到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删减和合并处理。确认了本项目风险清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自然风险、建设风险、运营管理风险、合作风险七类风险共计40个风险因素。

  3.2确定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由上文可知,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改进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分析得到七类风险指标权重排序,如表1所示。

  3.3进行灰色综合评价运用前文介绍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得出桃源县SWTY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评价体系各因素重要度排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需求不足风险,预期收益不足风险,参与方权责、收益分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安全风险。

  4结论

  本文从PPP模式发展现状及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现阶段研究得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法,构建了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识别项目风险,综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进行了验证计算,帮助企业在开发和建设进程中的风险因素被系统识别及评价,增加项目的可预见性,使项目相关各方的沟通和交流将更为通常,减少了磋商过程中的摩擦,帮助企业在旅游产业园PPP项目投标及前期策划中做出最佳的决策。

文化产业研究13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借鉴创“三城”、办农运会的经验与作法,才能有效地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大文化范畴内,我市中心城区的体育、教育、广电、报业相对发展较快,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设区市城市中也屈指可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又不是旅游和文化两个专业部门能够抓得起、做得好的事情。现在市里的一般工作方法是上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感到这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要发展大文化产业很难真刀实枪地抓得起和做得好。回顾前几年创“三城”、办农运,之所以能够大见成效,是因为政府集中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集中抓,有一支精干得力的队伍专门抓。因此,要想中心城区大文化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就必须借鉴创“三城”、办农运的经验,弘扬“××精神”,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变分而治之、各自为战为统一管理、协同作战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众多的部门分而治之:旅游局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星级饭店评审、旅行社业务指导;文化局管理演出团体、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重点历史古迹;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民宗局管理宗教事务和重点寺庙;林业局管理森林公园;城管局管理市区各公园。旅游局、文化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是正处级建制,但有的或人少事多,或人多事少,或事多钱少,或钱少人少,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家都普遍感到,××不缺旅游资源,但缺文化包装,缺宣传、促销手段与能力。要在旅游上进行突破,必须用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但现在旅游局人手少,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局和文联有人手,却没有这方面的硬任务;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独立作战,筹划规划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觉得,可以重新洗牌,将文化、文联、旅游、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统一领导、统一人员、统一经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对外可以保留旅游局、文化局和文联的牌子。这样,就可以让“文化包装生态,给生态注入文化”和“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成为硬任务;市直文化、艺术单位的所有创作演出人员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围绕旅游生态环境的包装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发展,来从事创作、宣传、演出、展示;广电、报业传媒要大力支持配合,为大文化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市外宣工作的重点也应以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优势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市难出巨资到央视和海内外媒体广告促销的尴尬,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品位和名气。

  三、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

  随着新行政中心筹建工作的展开,中心城区重点向北拓展已成为定势。但如何才能把城北人气带旺?如果仅靠超市一类的商贸带动,就成不了气候、上不了档次。理想的办法是要以文化娱乐休闲带动,这就需要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几年前市里曾在袁山西南规划过近300亩的文化园区,但以后有了变更。纵观××中心城区近代现代的建设,还没有新出现像××台、古天文台、大成殿这样的传世之作。现体育中心建筑群,尽管目前在省内一流,在国内地市级也数得上,但限于都是现代钢架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寿命最多也只有100年。庐山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但庐山的旧建筑中,体量最大,档次最高的至今仍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庐山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和庐山剧院等几幢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政中心和市政广场南边,应当规划一个比较大的文化中心广场(园区),预留大剧院(市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几大标志性建筑的地盘。可以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先行建设文化广场周边的娱乐休闲设施。在资金紧缺时,几大标志性建筑不宜仓促上马,避免建成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低档建筑物,避免为后人留下骂名。如果将来能够在文化广场建成几幢高标准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中心城市的传世之作,这对改善中心城区的文化生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历史意义。

文化产业研究14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内容。为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首先就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构建文化产业学科与研究体系,这正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努力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

  【关键词】高等院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 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1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20xx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

  2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20xx年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十分不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众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看法,事实也是如此。这样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2.1 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2 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3 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推到新兴学科的先天不足身上,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不少专家学者习惯于抱残守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但他们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又没有多少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使用一些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传统的专业和教学模式平移过来的,如“文化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分别是什么,没有说清楚;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3 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3.2.1 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 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 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3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xx年第10期.

  [2] 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xx年12月.

  [3] 方东.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xx年第2期.

  [4] 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教学研究.20xx年第3期.

文化产业研究15

  【摘要】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是我国软实力的表征。我国文化产业跟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虽然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突显其支柱特征,但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规范文化产业运作,这都离不开资本的链接与支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对于提高其使用效率、改变文化产业融资格局、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及实现文化产业经济支柱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诠释了民间资本与文化产业价值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存在的困境,提出需要建立民间资本治理机制、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立民间投资协会或管理咨询公司等措施。

  【关键词】金融投资论文

  目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文化产业,并且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渗透交互影响,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突显其支柱特征。但是各地区域文化产业在区域市场上发展并不平衡,其具备巨大的发展和调整的空间。近几年,我国已出台许多重要文件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的指引下文化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要对资源进行整合、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规范文化产业运营管理,都离不开资本的链接与支撑。在资本市场的协助下,文化产业才能逐步走向资本运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大空间。特别是20xx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产业铺平了金融支持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资本化的新时代。由于国有资金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杯水车薪,依靠资本市场融通社会资金势在必行。

  一、民间资本的内涵与文化产业的价值诠释

  (一)民间资本的内涵。民间资本作为我国特有的概念,是以产权归属为划分标准,站在不同的资金投资主体角度,诠释了非国有资本和非外商资本的属性问题。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国有资本、外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并肩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匹快马,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由于资本约束,我国国有资本投资主要目的是引导其他资本投资,而外资仅是平衡投资结构的有益补充,面对资本缺乏的当口,民间资本以其存量大、灵活性高和投资领域宽广等特点,成为弥补国有资本不足的筹资源泉。

  (二)文化产业价值诠释。①文化产业内涵。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根据我国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可以把文化产业分为两大类,即文化服务业和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等;而相关文化服务业包括生产和销售文化用品、设备的行业。②文化产业价值。文化产业的价值有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之分。其经济价值是指在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相互合作基础上,产业带动GDP增长的程度。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担当道德机构角色,体现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它们引领舆论导向,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获利能力。并且其中很多行业完全是以实体经济的方式运营的。文化服务业的兴盛改变了现存文化的发展轨迹,具有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价值。它是表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经济中心必然是文化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但能够打造区域经济中心,而且还有利于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所以根据一个国家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成熟程度可以评价其未开发文化资源的战略价值。控制并开发这种未开发的文化资源是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核心。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共同构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是其在外界环境约束下合法经营的直接结果,是内涵,而战略价值是其反作用于外界环境,强化文化渗透的影响力,是外延。

  二、民间资本投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一)民间资本投资提高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效率。所谓文化产业结构,是指文化经济资源的存量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使文化产业越快越好的发展。虽然我国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转企业化管理,不但减少了人员编制,减轻了财政压力,同时也加快了文化单位的运作效率,然而,国企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造成资源过度集中,产业盈利水平和产品质量不高。并且国企以其天然的社会资源优势降低了行业竞争程度,限制了经营效率的改善。为了说明民间资本投资与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我们选用该产业的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从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与民间资本投资的关系,见下表1。以上数据来源于20xx年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及统计年鉴,由于掌握数据的局限性,加*的数据是不完全统计。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民间资本投资也逐步增加。文化产业的兴盛使得民营文化企业遍地开花,带动了人员的就业,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然而从20xx年与20xx年私营文化单位数量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投资繁荣的同时也出现投资重复,行业竞争加剧,产业内部出现企业兼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二)民间资本投资效率与文化产业价值增长。由于人们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国有资本、外资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杯水车薪相矛盾,因此需要把民间资本引入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由于供给需求的平衡关系,通过民间资本的投资量与投向可以了解文化需求的变动方向,影响文化产业内部的平衡发展。所以,民间资本投资效率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效率有利于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提升我国的软实力。首先,文化需求与民间资本投资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资本是逐利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有价格。正是这个价格机制控制着资本的流动、流向和流速。而决定资本价格高低的主要是供给和需求。所以文化需求的变化如果能够形成高额回报,必然引起民间资本的积聚。虽然有效的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能够缓解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无效的投资过剩也是存在的。这又会导致文化需求萎缩或者转移,进而引导民间资本流出。因此,文化需求与有效的民间投资之间是动态平衡的关系。其次,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源于文化需求的变化。文化需求通过价格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民间资本通过变化流动的方向,成就了报酬高的文化行业。同时政府需要弥补市场失灵提供文化公共物品,来平衡文化产业发展,所以,文化需求的变动文化结构调整的内驱力。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果促进了经济增长。通过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会相应调整,进而带动相关领域的就业。由于资本和劳动从生产效率低的文化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文化部门转移,增加了国民收入,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偏好,拉动文化消费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最后,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相辅相成共促文化产业价值增长。文化产业价值增加本质上是经济价值的增加和战略价值的提升。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提升有利于文化战略部署,要提高产业经济价值必须不断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源自于文化需求的变动,文化需求与有效的民间投资保持动态平衡关系,所以民间资本投资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文化产业价值增长,而文化产业价值增长促使民间资本投资效率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困境

  (一)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大民间资本望而却步。由于文化产业依赖文化创新,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满足人们多变的文化需求。然而要打造文化产品并使其高度创新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文化产品是否能够获得高回报率却由文化消费者的主观意思主导,所以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必然需要根据自身社会经验揣测文化消费取向,其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且文化产业投资的固定资产少,大部分以无形资产存在,其产权归属不明晰,受政策影响巨大。由于文化产业有其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需宏观调控,这使得一些转制的文化单位依赖原有的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中抢占优势,民间资本投资无法得到公平的待遇。

  (二)民间资本缺少投资文化产业的平台。从几年前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再到日前的全民炒金,可以窥见我国民间资本的巨大与其投资领域不明朗共存。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民间资本,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民间资本持有者缺少对优秀文化项目的了解,也无法通过网络收集文化产业相关信息和数据,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只能依据个别优秀企业家的亲身示范,才能带动高度分散的民间资本集中运营,这也是民间拆借存在的原因。所以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文化产业投资平台,是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必要条件。

  (三)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缺少管理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由于风险大,不但要控制风险,同时也要确保投资效率。这都需要向投资的文化创意项目注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设置严谨的管理制度。这需要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协助民间资本投资。但由于民间资本的高分散性,及其缺乏文化项目价值管理和评估的能力,相关投资人才不足,使得民间投资在推动文化企业快速规范成长方面大打折扣。

  四、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建立民间资本治理机制。民间资本投资的渠道狭窄,资本通常采取分散化运作或者高度集中运营,投资的不理性和风险性并存。规范民间资本运营,更快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政府要引导,而且还需要建立适当的治理机制。首先,完善政府金融监督机制。鄂尔多斯案例与温州民间资本借贷危机已经反映出民间资本也需要金融监管,其投资风险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其次,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国家出台有利于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是否能够将实惠落实,帮助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民间资本在运作中受到何种政策牵绊。这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反馈机制,用实践检验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二)政府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中一些项目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其获利空间小,需要政府投资。而对于可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项目,政府部门应改善机构服务水平,为民间资本提供合适的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并且通过提供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把文化产业的蛋糕做大。发达的文化产业自然会反哺财政收入,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三)建立民间投资协会或管理咨询公司。民间投资分散程度大,集中管理很困难,并且资本持有人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效率低,某些文化产品投资过剩。政府作为引导民资的主体不可能势必躬亲,这必然需要一个中介机构为民间资本持有者提供文化产业的投资信息,帮助进行项目咨询与评估,或者代为运作闲散资金。所以建立民间投资协会或者民间投资管理咨询公司是引导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目前温州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已经建立了首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如果能够不断完善并规范运作,可以作为试点向其他地区推广。

  【参考文献】

  [1]岳正坤,石璋铭.文化产业发展与风险资本投资的互动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xx(11)

  [2]郑俊芳,邓修明.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路径探析[J].会计之友,20xx(2)

  [3]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4)

【文化产业研究】相关文章:

文化产业研究07-21

文化产业研究09-15

文化产业研究(精华)09-15

文化产业研究(热)09-15

文化产业研究通用【15篇】09-15

文化产业研究范例(15篇)09-15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09-13

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04-26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02-08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22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