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研究

时间:2023-09-15 15:02:08 文化 我要投稿

文化产业研究范例(15篇)

文化产业研究1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趋活跃的重要内容。为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首先就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构建文化产业学科与研究体系,这正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努力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

文化产业研究范例(15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 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更快的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

  1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背景

  文化产业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兴的一项产业,该产业主要包括:广电影视、演艺娱乐、文化贸易、网络游戏、报业出版等。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该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朝阳产业”、“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20xx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倡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年6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举行,国家和地方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日益高涨。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应该越来越迫切,于是更多高校纷纷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成为这几年炙手可热的抢手专业。

  2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20xx年博士与硕士研究生招生中,该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十分不乐观,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除去考研的部分人外,其他都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文化产业有前途,文化产业最缺人”的说法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其实众多调查显示,文化产业领域是缺乏人才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刻思考。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它所需要的是既懂文化有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业内人士达成共识的看法,事实也是如此。这样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显而易见了,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经营运作的人才,然而令人沮丧的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这一块做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2.1 人才培养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2.2 专业培养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涉及的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和文化经纪与代理等。面对这样一种纷繁的文化产业对象,导致许多高校很难对文化产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有的高校提出以全球化、系统化的理念培养通晓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国际型、复合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而有的高校又旨在培养媒介、会展、娱乐等领域中从事管理、策划、经纪、营销、公关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使得人才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2.3 师资力量匮乏,教材缺位

  师资力量不足成了文化产业专业发展的瓶颈,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原因固然可以推到新兴学科的先天不足身上,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科研机构中的不少专家学者习惯于抱残守缺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我国高校原有的师资配备中,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专业相关或相近,如果能彼此之间加强知识的整合与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专业特长,其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的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也完全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但他们或是对新知识缺乏兴趣,或受习惯驱使,依然固守着以前的课题和研究,不愿意转型;而作为新兴专业,又没有多少本专业的师资可引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这样,文化产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目前文化产业专业教材的状况一是数量少,二是水平参差不齐,真正有水平且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不多。虽然一些高校也使用一些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大多是从传统的专业和教学模式平移过来的,如“文化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文化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分别是什么,没有说清楚;有些教材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符合文化产业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3 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深层次反映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部门目前不缺具体的编导制作人员,缺的是既懂文化又懂观众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复合型的策划、管理人才。

  因而,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确定在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之上。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复合性、应用性,要围绕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具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这个目标,构建起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科学架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在各类文化企业及政府文化管理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文化经营管理、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文化项目设计与策划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3.2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路径,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体系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政府公共管理角度下的“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定位。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内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特别强调其复合性与应用性,要符合文化产业实践性的要求,加强应用性的课程、调整理论性过于强的内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可分为三类:

  3.2.1 文化基础与文化资源类课程,如文化学导论、中国文化简史、西方文化概要、文化人类学导论、文化资源概论、艺术基础、美学概论、宗教文化、民俗学等;这一课程群要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使学生明了文化的规律与特质,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2 管理类及文化产业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营销学、文化市场调查方法、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项目策划实务、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做充分的准备。

  3.2.3 经济学类课程如文化经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概论、文化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等;这一课程群要使学生深入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通晓文化产业的运作过程及规律,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3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由于所涉及的学科基础广泛而分散,最容易形成各个来源学科各自为政、各门课程之间互不协同的问题,难以形成专业教育的合力。具体表现为三个脱节:几个课程群之间的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通过知识的拓展与融合方能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文化类课程、经营管理类课程组成,要解决好两个方面课程之间的协调和协同的问题,以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要求担任不同课程的专业教师克服认识上的偏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的中心目标,紧紧围绕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经营型文化管理人才,还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第一、第二、三课堂之间的协同配合问题,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3.4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

  复合型、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突出特点,懂经营、善策划,熟谙文化营销与市场拓展,是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设计长项。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还应当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调研能力、策划能力、宣传推广能力、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为主线,将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文化企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和第二、第三课堂活动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真正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应当更多的体现实践性、操作性的特点,应当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文化产业管理的社会现实。因而,要特别强调实践性的重要意义,要求所开设的课程,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增大实践性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教学时间,突出专业调研、文化企业考察等方面的活动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任,王福鑫.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依据_内容与路径.当代教育论坛.20xx年第10期.

  [2] 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xx年12月.

  [3] 方东.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xx年第2期.

  [4] 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教学研究.20xx年第3期.

文化产业研究2

  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的一大显著特征,预示着世界多样文化的冲击、碰撞和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正在迅速崛起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的焦点问题,我国也早已确定了文化产业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及时思索如何保护和发展极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本国舞蹈文化产业。

  一、新形势下舞蹈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一)舞蹈文化产业的特殊性

  舞蹈文化产业是指从事舞蹈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舞蹈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从属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它既属于第三产业又属于商业,它兼备了文化与产业的二重特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舞蹈用品经营业、舞蹈经纪业或文艺活动演出业,这些是可以实现产业化或部分实现产业化的,而作为其中非经营性成分的舞蹈教育业,则又不能实行产业化,因此舞蹈文化产业多指以文化企业组织的方式从事舞蹈产品生产和服务经营活动的文化娱乐业。

  (二)舞蹈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全球化趋势预示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被经济发展带动的舞蹈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欠缺对舞蹈文化产业市场重要性的认识,舞蹈市场化的观念比较落后,导致基础硬件设施相对滞后,其市场运行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整个舞蹈业界对于市场缺乏培养和管理意识,只要加强与相关文化产业的融合及发展创新,提升产业集聚力与竞争力,充分对文化产业、产业结构以及文化市场研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方融资的创作机制,引导和培育舞蹈的消费群体,加强优秀作品的创作机制,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并注重舞蹈文化产业产品的多元化与多层次性全面发展战略,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舞蹈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选择,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还是具备较大潜力。

  二、新形势下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一)健全市场体系推动舞蹈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中国舞蹈的市场建设还没有建成,商业化体系不完善,由于绝大部分舞蹈产业的投资主体都是各级政府,在早期投资和创作之初就没有考虑市场因素,导致了多数人对舞蹈文化产业的怀疑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开始限制和整理直接的政府投资行为的同时大力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投资主体在投入之初更多的面对市场、考虑市场,同时也要求舞蹈的创作主体改变部分观念,从创作之初就要仔细考察和分析市场,为投入的资金负责,真正的面对市场为观众服务,当创作者和运作者越来越懂得市场时,也就实现了舞蹈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开始,如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典范。

  (二)调动群众消费促进舞蹈文化产业发展

  从舞蹈大师贾作光先生说过的“群众不跳舞、不爱舞,产业化就是空谈”可以充分体现群体大众参与舞蹈的重要性,强调了群众的力量才是舞蹈称之为产业的关键基础,我们只有解放思想,转变传统发展观念,积极探索大众舞蹈的发展方向,完善舞蹈文化产业本身结构的规范性和合理性,结合市场深化舞蹈文化产业机制改革,转变观念积极发挥舞蹈文化产业的品牌效益,逐渐引导全民参与舞蹈,实现舞蹈文化产业市场空间最大化,学习借鉴国际宝贵经验,在市场化运作中有效的控制成本,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所未有的成功。

  (三)突出地域特色发展本土舞蹈文化产业

  由于受到各种外来因素和其他相关艺术领域变革冲击的影响,多地区本土的传统舞蹈处于摇摆不定与再次定位的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大力扶持,以助舞蹈文化产业,使本土舞蹈再次获得重生的力量。以突出地域特色的方式推进各地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通过媒介的传播力量和巧妙的营销手段扩大舞蹈产业的展示平台,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舞蹈文化产业的重视度,有机的与市场结合对如何发展舞蹈文化产业从经济学的角度用独到的眼光和大胆的创新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

  三、新形势下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产业已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大事件之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把其作为今后长期的国家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提升战略竞争的新形态,这一新兴的产业已引发了发展潮流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而在研究文化产业时势必也要涉及作为其分支的舞蹈文化产业,处在本世纪的伟大历史转折点,舞蹈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风险和机遇,迫切需要完善舞蹈文化产业本身结构的规范性和合理性。结合市场深化舞蹈文化产业机制改革,通过打造舞蹈文化精品转变观念积极发挥舞蹈文化产业的品牌效益,形成舞蹈文化产业链构建和谐的舞蹈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学习借鉴国际流行做法在市场化运作中有效的控制成本,将开源和节流都做到极致,使得舞蹈产业在商业运营中更加游刃有余以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形成一个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舞蹈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从而把我国的舞蹈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时期。

  四、结语

  舞蹈文化产业作为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有着不同于其他文化产业的特殊性,面临着在新文化构成中重新探索与定位的机遇与挑战,在顺应舞蹈文化产业发展潮流趋势的新形势下,我们可以通过健全市场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舞蹈文化产业链,打造地域舞蹈文化精品促进大众经济消费,实现这一充满魅力艺术学科产业化的发展与创新。

文化产业研究3

  《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问题分析 》

  摘要:影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部分,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地位。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由于起步较晚,缺乏一定的经验,再加上历史因素、政策体制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文章主要对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问题;分析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将影视媒介作为载体,生产并传播一些具有特定文化价值且能表现出民族和个人创造力的文化产品,形成规模、范围以及经济效益较大的且能够产生一定文化影响的现代产业形式。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生产和传播能够传达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以及价值,同时还能够深刻表现我国民族和人民的创造力的影视文化产品。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文化传播作用以及产业推动作用,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1]。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得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重点对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缺乏足够的创造力

  我国影视行业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影视文化。但是在这同时,随着我国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影视文化创意行业中出现了创意不足的.严重问题,一些恶俗、肤浅、跟风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创意不足是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难点和焦点问题,对影视行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受到历史因素的多方面影响,我国影视中过度地强调僵化、呆板的宣传教化,忽视了影视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使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我国对创造力进行保护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完善,法律的缺失使得创造力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创造力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具有十分脆弱的特点,必须要依靠完善的法律来对其进行保护。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将文化创意产业也称为版权产业,由此可以看出其对创造力的高度保护。最后,我国的影视行业起步较晚,发展经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影视产品长期以来占据了很多位置,对全球范围内的影视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利用自身强大的资本力量,不断推行本土化战略,在全球的大范围内不断地将各个国家的影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使其影视市场逐渐巩固起来[2]。但是,中国的影视业不仅起步晚,而且在创意生产、市场运作及资本积累上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我国影视业的前进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加快了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从实质上提高了我国的影视创意能力。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仍然要意识到影视业中创造力不足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现阶段内,我国影视业的原创力还是比较匮乏,很多影视作品都是对西方影视创意作品的模仿与拷贝,所以在研究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时,必须要正确处理好我国影视业的原创与创意能力之间的关系。

  2艺术的生产力不足

  影视技术对影视艺术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自从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影视艺术本身就有比较大的技术含量,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影视艺术的生产过程对于技术也开始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其对技术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影视科学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同时必须要注意到,技术的应用在区域、城乡之间尚存在着一系列较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影视技术水平实现深层次的提高,成为了阻碍影视技术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3]。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就是必须要将激发创造力与技术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一旦出现过度的技术理性,或者出现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也就是说对技术过度依赖,就会使人逐渐工具化,就不是使技术为人服务,而是让人为技术服务,最后只会导致影视业的艺术创造力大大降低。我国影视业对其内容制作上所投入的资金存在着不足的问题,对于一些高成本、高技术、高质量、高风险的影视内容制作较少涉及,或者是采取低层次的制作,这就致使专业化与产业化的生产很难真正形成,最后也就把影视业在内容上的制作过程推进了一个低水平与恶性循环之中。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加快采取实质性的解决措施,降低影视内容制作与播出的门槛,同时加快吸收各种有利的社会资本,将这些资本运用到影视内容制作上。与此同时,政府也必须要加大对公益性影视产品的投资,推动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

  3缺乏政策体制的支持

  对于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政策和体制是其生存的宏观环境。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与变革,使得经济、政治与文化都成为了一种变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支持和体制设计方面,其对创造力的保护和激发、影视技术的研发和运用而言还有许多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地方。

  对于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来说,要想推动其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政策体制,逐渐增强我国政策体制的生命力,这一点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如何激发我国影视业创意的创造力的政策体制支持问题;第二,如何推动艺术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政策体制安排问题;第三,如何处理意识形态宣传性、艺术追求与平衡技术创新、创意与艺术性之间的政策安排以及体制设计问题;第四,如何应对全球化趋势影响的政策体制安排问题;第五,如何提高影视产业动力的政策体制安排问题。

  针对这5个问题,政策的安排及体制的设计的创新性、稳定性、完整性、激励性对其生命力的强弱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原因如下: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晚、市场不成熟、政策体制缺失,而且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无法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行性,进而也就使得政策体制的创新性和激励性有所不足[6]。

  4结束语

  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也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只要做到扬长避短,对我国影视业发展的自身优势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不断借鉴和学习先进的经验,使自身存在的不足减到最小,就能够推动我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科学健康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聂伟.从上海展示到上海创意——“后世博”时代上海影视文化产业的转型与升级[J].艺术百家,20xx(2):50-56,66.

  [2]王劭君,周彬,鲍蔚,等.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链及其技术路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74-79.

  [3]周蓓.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版权问题——以影视产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xx(15):139,142.

  [4]项仲平,邵清风,吴敏,等.文化创意产业与浙江影视业创新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xx(4):63-69,129.

  [5]李晶侠.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助力——访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连生[J].当代电视,20xx(8):17-19.

  [6]韩天应.无锡影视文化创意园区发展之转型研究——以华莱坞电影产业园为例[J].江南论坛,20xx(2):10-12.

文化产业研究4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化,将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的结合。一个旅游点吸引人的地方不单单是其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条件,还得有其特色所在,黔西南地区可以发挥其文化产业,将旅游点更加突出其历史文化特色,这样可以更多的吸引人的眼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二)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黔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该地区很多的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音乐等都受人们的青睐。为此,黔西南地区可以将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少数民族舞蹈和音乐爱好者更加青睐,更具吸引力,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三)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

  在旅游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节目表扬,通过具有地域特殊的表扬来带动旅游业,让节日文化更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行业发展中。比如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等节庆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旅游者的兴趣,还可以让旅游者学习到更多的地区文化。也是对地区文化的有效传播。

  (四)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要想将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政府必须有效的健全保障机制,通过合理的文化渗透,来有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

  三、结语

  总之,作为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主的黔西南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不断的加强该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吸引更多的旅客前往。旅客数量的增多,可以有效的提升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以有效的将黔西南的历史文化,地区特殊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黔西南地区,为黔西南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文化产业研究5

  摘要:知识产权,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法律问题,对于保障人们利益,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做好产业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产业,是近年来越来越盛行的发展行业,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保护和发展工作。针对茶文化产业方面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能够有效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增强产业建设成果。

  关键词:茶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法律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法制建设更是如此。我国始终将法制建设,作为重要的现代化建设内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民主法治、政治建设工作水平也会相应上升。法制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做好法制工作,能够有效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1茶文化产业的内涵

  茶文化,从广义方面来讲,是指茶的物质生产、流通以及与茶有关的各种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其中包含了将茶作为重要载体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以及物态文化。茶文化产业,主要是指人们在和茶的接触当中,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茶产品或者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以及一些相关事业等。茶文化产业泛指了茶文化的相关服务和产品,在这些服务和产品之中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具有相关性的诸多行业。通常来说,只要是能够广泛反映茶文化特征的相关产业,都能够被称为茶文化产业。从茶文化产业的概念中,我们能够看出,茶文化产业是将文化意义作为重要基础的行业,具有茶文化标记的产品,都能够被称为是茶文化的相关产业。无论是较为传统的还是源于现代社会的,都是茶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环节。将与茶有关的产品进行包装,然后再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就能够在一些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开发出较为新颖的茶文化产业,这是对传统进行继承的一个重要体现。

  2茶文化产业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2.1茶文化产业是新的产业形态

  茶文化蕴涵于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之中,是在中国悠久灿烂文化中不断发展衍变的重要文化形式。茶始终是中国人民较为钟爱的事物,对于陶冶人的性情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传统,并将茶作为志趣高雅、品行高洁的重要象征之一。因而,茶文化的发展之中,包含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还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积极应用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涵,将茶文化中的一些象征意义填充到产业发展建设之中,从而,增强了茶文化产业的代表意味,也有效促进了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逐渐深入,各项产业的发展都开始逐渐参与到转型的行列之中。茶文化产业,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中应运而生的,它的发展,与时代潮流相连接,又促进了时代社会的发展。茶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好的竞争实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获得发展,是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新的产业形态,必然要经历一些坎坷的阶段,茶文化产业也是如此。茶文化产业中的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容易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需要更为严谨、更为有效的法律作为重要的保障手段。

  2.2知识产权能够为茶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保护

  茶文化产业属于一种文化创意产业,这就决定了其必然要经历一些将设计、理念、心灵享受、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售卖的环节,这既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又是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在茶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为其提供一定的保障。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方面发展的重要保护手段。随着社会法制的不断健全,知识产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茶文化产业是文化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知识产权也是随着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不断健全的。使用知识产权,能够有效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护措施,为促进茶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提供良好的作用。茶文化产业通过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够进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活动,从而为茶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茶文化产业在发展当中,传统文化产品中包含着一些茶器茶具的创新产品、茶室装潢创新、产品经营创新、产品工艺的创新以及茶艺表演方面的创新等。这些茶文化产业中的创新产品,都能够通过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

  2.3茶文化产业方面的知识产权具有正当性

  知识产权法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建设,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法律规范,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权归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知识产权法》主要是针对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其中还有知识产权的管理、行使、保护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升高,民法方面对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规范,知识产权作为民法中的重要内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不断完善的知识产权法,能够广泛应对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普遍问题,茶文化产业虽然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但其中仍然具有众多产业形态的一般特点,通过对多种产业形态的研究,能够为茶文化产业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更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产权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其中对于茶文化产业的规定也在相应地完善当中。想要通过知识产权对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保护时,完全能够从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规定里面,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文。

  2.4应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茶文化产业的紧迫性

  传统文化的创新产品与一般的物质产品是有所差别的,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文化创新产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特征。当今社会中,一些复制品层出不穷,对原创品的设计、创意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侵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知识产权,就是这样一个专门性的法律规范,它对于保障人们的创新、创意具有重要意义。仿制技术越来越发达,一些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商家不惜窃取别人的创意成果,导致众多的仿制品在市场上流通,对社会市场的秩序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放任这种行为继续下去的话,将会给社会经济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具有创新创意发展模式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效果,茶文化产业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对茶文化产业进行保护,具有现实的紧迫性。针对茶文化产业进行保护,使用知识产权具有良好的效果。加强知识产权对于茶文化产业的保护,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文化产品的归属问题,从而对茶文化产业中各项产品进行一些排他性的人为设定工作。这样做,能够有效保护原创者的切身利益,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护新事物和创新思维,起到良好的作用。知识产权能够起到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对于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起到良好效果。

  2.5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茶文化产业的相关建议

  在应用知识产权对茶文化产业进行保护时,最为重要的是版权方面的保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著作权。著作权能够有效保护文化产品和一些文化创意思想内涵的表现形式。在使用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茶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对于著作权的应用程度较高。著作权能够保护文化的创新思想,针对茶文化产业中的新型产品也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著作权采取的是自愿登记原则,对没有经过登记的原创作者人,很难进行保护,尤其是在复制、抄袭现象较多的现代社会中,茶文化产业中想要保护自身利益的原创作者,需要及时进行登记注册。对于那些能够带来众多经济效益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采取强制登记的方法。著作权的保护期限是有限的,而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传统性质较强的产业,具有时间限制的保护期限,难以保护所有的创意产品,所以,可以逐渐放宽期限的要求。在现行著作法的使用之下,可以对相关的茶文化产业进行多种的保护,针对一些文化特色较浓的创意,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尽快进行版权登记,能够及时明确权利主体,对于保证茶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起到良好的效果。商标权,是产业发展中常见的权利形式,对于茶文化产业来说,将商标权的保护作用进行有效发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对相关权利主体的保护效果。从事茶文化产业的相关企业,要能够及时进行商标的注册工作,从而能够尽早获得商标权的保护。专利权,是知识产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茶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将专利权的保护作用,进行定期宣传和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权利主体对于专利权的保护意识。

  总结

  通过知识产权,能够有效保护茶文化产业中的相关权利主体,维护原创者的切身利益,从而有效促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增进对于知识产权法的完善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从而能够更好保障一些新兴产业的利益,促进各种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文化产业研究6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要借鉴创“三城”、办农运会的经验与作法,才能有效地推动大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大文化范畴内,我市中心城区的体育、教育、广电、报业相对发展较快,在省内兄弟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设区市城市中也屈指可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市的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相对落后。但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产业又不是旅游和文化两个专业部门能够抓得起、做得好的事情。现在市里的一般工作方法是上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我们感到这种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要发展大文化产业很难真刀实枪地抓得起和做得好。回顾前几年创“三城”、办农运,之所以能够大见成效,是因为政府集中了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集中抓,有一支精干得力的队伍专门抓。因此,要想中心城区大文化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就必须借鉴创“三城”、办农运的经验,弘扬“××精神”,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创新大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要整合部门行政资源,变分而治之、各自为战为统一管理、协同作战

  目前,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众多的部门分而治之:旅游局管理旅游宣传促销、星级饭店评审、旅行社业务指导;文化局管理演出团体、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和重点历史古迹;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管理辖区内的规划建设;民宗局管理宗教事务和重点寺庙;林业局管理森林公园;城管局管理市区各公园。旅游局、文化局、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是正处级建制,但有的或人少事多,或人多事少,或事多钱少,或钱少人少,很难开创工作新局面。大家都普遍感到,××不缺旅游资源,但缺文化包装,缺宣传、促销手段与能力。要在旅游上进行突破,必须用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但现在旅游局人手少,没有能力顾及;文化局和文联有人手,却没有这方面的硬任务;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独立作战,筹划规划建设方面的事情。我们觉得,可以重新洗牌,将文化、文联、旅游、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行政资源进行整合,统一领导、统一人员、统一经费、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对外可以保留旅游局、文化局和文联的牌子。这样,就可以让“文化包装生态,给生态注入文化”和“文化包装旅游,给旅游注入文化”成为硬任务;市直文化、艺术单位的所有创作演出人员的主要任务,都应当围绕旅游生态环境的包装和休闲娱乐文化的发展,来从事创作、宣传、演出、展示;广电、报业传媒要大力支持配合,为大文化产业发展宣传造势;市外宣工作的重点也应以宣传推介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休闲度假优势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市难出巨资到央视和海内外媒体广告促销的尴尬,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禅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的品位和名气。

  三、要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品味,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

  随着新行政中心筹建工作的展开,中心城区重点向北拓展已成为定势。但如何才能把城北人气带旺?如果仅靠超市一类的商贸带动,就成不了气候、上不了档次。理想的办法是要以文化娱乐休闲带动,这就需要预留发展大文化产业的足够空间。几年前市里曾在袁山西南规划过近300亩的文化园区,但以后有了变更。纵观××中心城区近代现代的建设,还没有新出现像××台、古天文台、大成殿这样的传世之作。现体育中心建筑群,尽管目前在省内一流,在国内地市级也数得上,但限于都是现代钢架混凝土建筑物,使用寿命最多也只有100年。庐山号称万国建筑博览园,但庐山的旧建筑中,体量最大,档次最高的至今仍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庐山大厦、博物馆、图书馆和庐山剧院等几幢标志性建筑。因此,我们认为在行政中心和市政广场南边,应当规划一个比较大的文化中心广场(园区),预留大剧院(市会议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几大标志性建筑的地盘。可以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先行建设文化广场周边的娱乐休闲设施。在资金紧缺时,几大标志性建筑不宜仓促上马,避免建成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低档建筑物,避免为后人留下骂名。如果将来能够在文化广场建成几幢高标准的标志性建筑物,成为××中心城市的传世之作,这对改善中心城区的文化生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历史意义。

文化产业研究7

  我国政府对西藏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历来相当重视。我国对西藏自治区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事业的重视明显的体现在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在供给层面上,根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的相关统计数据,20xx—20xx 年,我国对西藏地区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由44 575 亿元增加到460 666 亿元,增长了9.3 倍。需求层面上,西藏地区居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增长幅度极为明显。根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西藏自治区城镇人均文教娱乐服务消费从20xx 年的58 元人民币增加到20xx年的211 元人民币。

  文化产业消费与文教娱乐消费的强有力增长带动了西藏自治区文化事业的积极迅速发展。西藏文化产业不仅仅只依赖于旅游,更衍生出更多带有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西藏文化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升级与优化,在GDP 中的比重也大幅增加。

  一、相关理论回顾

  对于公共财政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关系探讨时,吕志胜从公共财政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外延两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公共财政投入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从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和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两个维度进行阐述,为公共财政投入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更强大的促进作用而提出了对策建议。王德高在其文章中主要分析了我国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发现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科学界定财政支持范围及加强对文化产业所投入资金的绩效考核。对于公共财政与文化消费的相关关系探讨,此问题一直是热门议题,相关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其一为政府的财政投入增加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另一类则认为财政投入会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具体到我们所要分析的文化消费,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公共财政投入有助于居民文化消费的进一步增加,并针对此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建议。然而,对于西藏旅游文化产业的现实状况,我们发现:西藏本土常住人口300 多万,且地域分布不均,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西藏本地居民对于政府新兴建设的文化设施、文化项目投入和平台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消费潜力。相对地,这些文化投入却成为面向外来旅客在藏游玩过程中影响其消费体验感知的重要基础条件。大力投入兴建的各类文化基础设施丰富了游客的选择、各类专业化文化项目建设有助于游客深入了解西藏的历史人文风貌。因此,直观上看,西藏旅游消费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以及文化产业或事业的发展有着内在联系。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这种内在关联是否存在,进一步区分看待,公共财政投入和文化产业发展对内地游客和境外旅客是否存在赞同的吸引力。因此,我们需要验证:西藏旅游消费规模(因变量)与西藏在文化产业和事业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自变量)以及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强度如何。

  二、理论概念测度、指标数据获取与实证分析

  本文集中关注西藏旅游消费状况与公共财政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希望通过经验数据来实证检验这种内在关联性。首先,需要找出影响和反映西藏旅游消费状况、公共财政支出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指标数据。然而,反映西藏地区相关经济发展的统计指标较多,涉及面较广,因此,需要从这些繁杂的统计指标中提炼出那些能够最佳反映理论概念内涵的指标。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来提取这些理论因子,以此对相应理念概念进行综合测度。我们采集西藏历年统计年鉴所公开的经济指标数据来进行因子分析,年鉴数据自20xx—20xx 年(20xx 年度西藏统计年鉴中部分经济指标的统计口径较上年度发生较大转变,部分统计指标属于首次发布,本文所引证的统计指标涉及其中,所以无法进一步向前追溯更早时期的数据信息)。这些经济指标数据实际上清晰地反应了自20xx 年起至20xx 年止的13 年中,西藏自治区在经济、社会、人文、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客观原因使得我们无法赴西藏自治区进行深入调研以获取第一手数据,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是经过西藏自治区统计局与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大队等权威统计机构中专业统计工作者收集汇总得出的,在数据质量方面有着充分保障。列示出本文集中测度的理论概念与初步选取的经济指标。

  三、结论与建议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国应当继续保持对房地产全局性的一种把控,同时进一步强化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注重全局发展策略。

  例如,采取一些调控措施来化解商业地产库存,重点针对符合条件的商业,或者是办公用房等工程建筑项目来重新调整,可将这类用地改造为电商用房,或者是科技研发型的地产公司,也可以是高层次人才住宅公寓。尽可能指导地方(三四线城市)有效降低住宅小区配建商业用地。与此同时,相关的金融配套服务机制也需要完善,比如,加强对首付贷、众筹等新产品的合规监管,以此来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将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逐步纳入到区域内金融业务的监管体系之内。

  从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就拿深圳来说,在目前土地市场比较火爆、溢价率急升的严峻情况下,作为房地产的投资者,在做出相应决策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情况,根据企业的实力以及经营管理经验,来做出并选择最合适的拿地策略。深圳与周边的地级市不同,深圳市商品房库存水平低,呈现为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基于此,当地需要加强刚性需求。

文化产业研究8

  摘要:PPP模式作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主要融资模式,为旅游文化产业园融资渠道拓展与创新、开发与建设进程中的资金来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途径。同时作为具有高脆弱性、高敏感性的旅游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运营均处在高风险状态,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偏差,将给整个项目带来致命性灾难。因此,为了保障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需要对实际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本文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帮助企业在旅游产业园PPP项目投标及前期策划中做出最佳的决策。

  关键词:PPP模式;旅游文化产业园;风险评价模型;灰色综合评价方法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直译为公私合营。财政部将PPP译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调了PPP模式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为最终目的的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的长期合作关系。社会资本为公共产品的建设提供大部分的建造工作任务,并通过消费者或政府来获得利润;政府方则是通过社会资本方提供的资金、技术等资源来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1-2]。PPP模式作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主要融资模式,对旅游文化产业园融资渠道拓展与创新、开发与建设进程中的资金来源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解决途径,同时也在增强产业园吸引力、降低营运风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3]。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和规范的力度不断加强,针对民间社会资本使用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和规范的意见文件,在客观上为其市场操作行为提供了合法化的框架。除此之外,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成功运用,也为将PPP引入旅游产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4-7]。为了保障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本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对实际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通过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帮助开发和建设进程中的风险因素被系统识别及评价将增加项目的可预见性,使项目相关各方的沟通和交流将更为通常,减少了磋商过程中的摩擦,帮助企业在旅游产业园PPP项目投标及前期策划中做出最佳的决策。

  1旅游文化产业园PPP模式

  1.1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旅游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在政府鼓励和扶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产业园的新形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间的天然耦合性、互补共赢性及内外因素都驱动着两个产业的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可定义为:在一定旅游资源集聚的基础上,在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鼓励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而形成的园区,园区的主要功能是商业、休闲、旅游功能,目的是满足当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8-10]。

  1.2PPP模式特点

  PPP模式下的项目涉及到利益相关者众多,项目周期长、投资大,产生经济、技术类风险几率大[11]。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特征受项目本身特点,组织架构,运营模式等多重影响,共同作用决定。(1)公私合作关系。从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部门对PPP模式的定义中可以看到,PPP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公私伙伴关系,其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双方的合作共同参与项目治理,使项目获得最终成功,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通过协议的签署,公共部门将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等某个阶段或全部移交社会资本管理,充分利用社会资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达到以最小成本实现为公众提供公用产品或服务。(2)风险共担。PPP模式的另一特点为风险共担,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大部分是基础设施项目,因其具有准公共物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进行合理的风险管理。风险分担是根据风险因素的性质以及各方承担风险的能力来分配风险,充分利用方的优势降低风险的发生率,也可通过风险转移将其转给第三方进而确保项目能顺利进行,实现利益最大化。一般是在项目开始前通过签订合同进行风险的分配,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分配是否合理。(3)利益共享。通过实行PPP模式,政府可通过社会资本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既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又可以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而社会资本通过与政府合作,可以保持项目的稳定收益,在收益不足时政府一般会给予相应的补偿,收益充足时因项目具有长期性特点可以保持长期性的回报。而且通过与政府合作可以提高社会资本的各项名誉,为日后的融资能力以及获取更多的项目都提供了优势。

  2风险评价模型

  由于PPP项目建设、运营周期非常长,一般有几十年之久,且投资额巨大,利益相关者多且复杂,其运作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方的影响,项目运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需要在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包含以下主要方面。

  2.1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本文针对PPP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阅读整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财政部公布的类似PPP项目实施方案,梳理总结归纳出详细的初步风险清单;其次以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参与者以及相关领域人士为访谈对象,初步风险清单中的风险因素与受访者交流、质询,通过对风险因素筛选、剔除和增列;最终获得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清单。

  2.2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权重确定方法。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与问题有关的因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其次,构造判断矩阵,按其对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贡献程度,依次两两比较并给予相应的分数,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再次,基于上述构建出判断矩阵,进行单项指标的`单排序的计算,并由专家打分构造指标权重数据矩阵;最后,利用利用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计算公式,求得各个专家对各风险因素指标打分权重数据与参考序列权重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专家主观因素对目标的影响方向问题,避免了信息遗漏,使计算结果更为客观可信。

  2.3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构建PPP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定量描述、无法准备衡量的风险评价指标,虽然准确评价存在难度,但这类风险又客观存在,必须考虑在体系之内,使得指标的选取具有灰色的性质。因此,灰色综合评价适用于评价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其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风险评价样本矩阵。风险评价矩阵由各专家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评分组成,所以应先确定风险评价的标准。本文通过分析风险管理案例中的确定方式,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将把各项目风险指标因素的评价等级划分为五级: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通过专家打分,构成风险评价样本矩阵。

  (2)确定风险评价灰类及白化权函数。假设有多个风险评价灰类对应的白化权函数依次,结合上一步骤中确定的评价等级区间,通过计算可得出各指标灰类的白化权函数。

  (3)计算灰色评价系数、灰色评价权,建立灰统计矩阵。灰色系统理论把每一个专家的评分看作一个灰数,对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专家给出的评分。通过计算得出项目风险评价二级指标评价灰类的灰色评价系数,进而得出项目风险评价二级指标属于各个评价灰类的总灰类评价系数,最终得到二级指标的灰色评价权向量组成的灰色评价权矩阵。

  (4)对各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风险评价一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矩阵组成,对指标矩阵做灰色综合评价得到权向量,并对风险评价总目标做灰色综合评价得到权向量。

  (5)计算灰色综合评价值,做出评价结论。灰色综合评价权向量表示各风险评价指标属于每个灰类的程度,做单值化处理,即将每一个灰类按第一步中确定的评价等级,即灰水平,进行赋值,得到灰色综合评价值,然后根据所得数值,由最大权原则确定PPP项目风险评价的最终风险等级。

  3实例分析

  桃源县SWTY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城东区沅江江畔,南至沅水大桥,北到水电站大坝,南北长约1800米,总用地面积38.5公顷。项目以文化旅游休闲为主,城市配套为辅,整体呈现“一带(滨江景观带)、一路(缘溪街步行路)、两中心(桃花福运中心和桃源文化中心)、三片区(非遗文化博览区、浪漫休闲体验区和游客集散服务区)的空间结构。

  3.1风险识别

  结合桃源县SWTY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项目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调研意见,运用上文提到的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一定的删减和合并处理。确认了本项目风险清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自然风险、建设风险、运营管理风险、合作风险七类风险共计40个风险因素。

  3.2确定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由上文可知,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改进灰色关联度的方法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分析得到七类风险指标权重排序,如表1所示。

  3.3进行灰色综合评价运用前文介绍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得出桃源县SWTY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评价体系各因素重要度排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需求不足风险,预期收益不足风险,参与方权责、收益分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安全风险。

  4结论

  本文从PPP模式发展现状及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现阶段研究得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法,构建了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评价模型。通过识别项目风险,综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旅游文化产业园PPP项目风险评价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进行了验证计算,帮助企业在开发和建设进程中的风险因素被系统识别及评价,增加项目的可预见性,使项目相关各方的沟通和交流将更为通常,减少了磋商过程中的摩擦,帮助企业在旅游产业园PPP项目投标及前期策划中做出最佳的决策。

文化产业研究9

  摘要:传统融资模式有银行融资、债券融资等。在借鉴这些模式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传统融资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文化企业应结合各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此外,将探索在互联网技术下文化中小企业的融资新途径,以解决其融资难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江西省;传统融资;互联网

  1江西省文化产业特色

  2018年4月8号,江西省第八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结果被公布。全省共有18家单位成功入选,包括豫章1号文化科技园、景德镇市名镇天下陶瓷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上饶市婺源县水墨上河开发有限公司及江西星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业务主要围绕旅游、玩具、动漫、陶瓷文化等几个方面。景德镇依托传统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陶瓷的转型升级,将传统的陶瓷工业生产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把文化创意纳入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政策制定中。景德镇开创了设计、研究、教育、交流等完备的产业体系,为中国陶瓷和世界陶瓷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新的示范基地单位将继续在创新的基础上,努力争创发展升级新辉煌,为促进全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做出贡献。

  2传统融资方法优缺点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通过分析相关对象之间的一些因素,得出具有一定结论的决策结果,4个因素主要包括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3地域文化对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影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产业兴盛,融合了多个环节,从创新设计、内容布局、文化推广与传播等多方面,还投入了大量物资,是知识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而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建设不只需要拓宽投融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需要建设文化金融的生态环境,包括文化市场竞争环境、有序的法律保障及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等。此外,符合地域文化的文化产业融资(如陶瓷文化产业)还少不了政府的一系列扶持、鼓励政策,以加快吸引各类资源要素的聚集。对于市场而言,加强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不仅可以维护创意者们的自身权益,还可以促进创新、冒险,培育创业文化。科技界、金融界应加强与文化企业的沟通,以便引导风险投资进入陶瓷文化产业。

  4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4.1传统融资方式成本限制大,且融资机制建设不完善

  传统方式的融资模式都具有信贷各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问题,对于大型文化企业,其需要的资金量大,但由于信用等级较高,信贷风险不高,故借方的信息搜集及监管成本低,易使贷方获得所需资金。然而,对于文化中小企业,其自身抗风险能力差、财务水平低、信用评级不高等不确定因素过多,难以通过传统的银行借贷融资方式获取所需的资金,如果通过债券及股票等直接方式融资,则需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如审计费、担保费等中介费用,此外通过这些方式融资也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及不确定的收益,由于二级市场流转差的问题,企业不能及时获得足额的资金,易影响上市需求。文化企业的人才结构目前主要以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专业人员为主,缺乏具有投融资知识,对资金的运营还不够专业,对于新兴的风投、互联网金融、产权质押等融资渠道不够了解。因此,文化产业急需一批既懂文艺创作及其开发运营的专业人才,又懂互联网金融知识、理财业务等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文化产业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与投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将成为影响文化产业与金融行业深入对接的严重阻碍。

  4.2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不稳定,风险评估及管理难

  以进行现有的文化企业中的大部分资产是无形资产,如文字、音像、音乐等数字、文字内容,它们的版权、放映权、复制权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其价值容易随着时间及群众的偏好等发生较大的偏差,地域差异、文化背景和潮流趋势等不确定性问题,都将使得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定价困难,变动幅度较大。与此同时,现有的评估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产权保护机制都还没建立完善,依然处于不透明、非公正、缺乏权威的`阶段,使得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交易流转不够成熟,且其投资主体也较单一。对于那些从文化事业单位转型为文化企业的,因为之前过度地依赖国家财政资金,使得文化企业自身的韧性减弱,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出现问题,产生脱节。

  4.3传统融资模式效果与产品开发初衷存在背离

  这些年,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成为业内显著问题,在此基础上,也建立了较多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如将多个企业板块联合进行质押登记贷款,鼓励直接融资的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资金的投放量,但其实际效果仍有待提高。部分融资方式在其他某些行业和领域能取得较好的效益,然而一旦运用到文化产业中,却并未适合,即没有完全符合或适应文化产业的,能与文化产业特质相匹配的融资模式。传统融资模式下的抵押物一般为大型的、高价值的固定资产,而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具有难以定价、不确定性强等因素,难以实现担保和质押。所以,大多数文化企业资金紧缺。就现有的情势而言,仍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而私募基金、银行借贷及股权筹资等方式获取的资金较少。

  4.4金融中介与文化企业间的衔接机制不通畅,导致融资陷阱

  由于历史因素,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上表现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一并发展,常常忽略了文化产业属性。同时受到传统观念、传统机制体制的影响,金融行业与文化行业进行相关的业务交流及融合不只在范围上,在广度及深度上来说,都发展得较为缓慢。且这两个领域的了解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文化企业对于金融领域的融资产品、相关的法律、运营手段、业务流程等不甚了解,文化企业内部缺少专业融资团队。同时,现有的金融中介机构也具有文化企业相对应的一些问题,其一是缺乏对文化企业资产情况、运营结果、发展前景、经营周期的了解,特别是那些事业单位转型的文化企业,由于市场化水平低、过于依赖财政拨款的原因,金融行业缺乏与之特质相对应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模式,导致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和非针对性。虽然拥有创意、智力、版权等无形资产,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的中介评估机构,难以合理地确定其价值。因此,这些文化企业在争取银行贷款时处于被动地位,资产抵押不足,获取的贷款较少。在创业板的交易规则下,现行的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运行情况约束的原因,在现行金融体制下难以通过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核,上市融资。

  5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文化中小企业融资新路

  5.1增加文化市场活力,确保文化企业主体地位

  由于过度依赖财政拨款、财税优惠政策等原因,传统体制、机制依然在现阶段严重影响了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导致其市场化水平低,未形成适应现行市场的运作理念和方法,其在客观上影响了文化产业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因此,强化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就是需要这些中小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驱动下的新型态,努力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克服原有的被动、盲目及缺乏有效性的融资途径,探索新形势下的互联网融资渠道。

  5.2借助互联网技术,强化融资的相关硬件设备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通过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的运用,很多平台能获悉一些信用、现金及交易情况的分析跟踪,统计出一些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的途径。细分市场和客户群体的内在特征,可以为新时代的金融服务提供高效益的契机。互联网金融模式高效率及安全性运行,直接依赖于信息的处理及运作技术。因此,大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旦得到提升,将使得传统融资模式的低效率、高成本问题得到解决,也可解决众多在线融资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的技术支持。例如,将互联网数据进行搜集筛选、有效整理分析及细分类别,可以进一步掌握借款人信用信息,完成贷前审查流程,并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出适应各类借款人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渠道。

  5.3培育文化产业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

  目前,文化产业能否运用现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企业融资,还需要很多方面的改进。首先,不仅是需要解决相关的一些技术支持问题,还需要搭建切实可行的、便于文化企业使用的互联网融资平台,如征信平台、交易平台、交流平台等,以保障融资的信息沟通、交易流畅及风险最小化。其次,大多数文化企业用于抵押、登记、质押的无形资产,如版权等,应相应地建立完善的抵押、登记平台用于交易及管理,以确保能够将其用于融资并解决文化中小企业的间接及直接融资困境。

  6结语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成本高、运行机制不完善、无形资产难以定价抵押等问题,且文化企业及其文化产品的特征对文化产业融资效果产生巨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急需探索出与地域文化相适应的互联网融资模式。在此基础上,还应增强文化主体地位、强化互联网技术、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定明.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13(10):31-33.

  2刘芸,朱瑞博.小微企业融资与征信体系深化[J].征信,2014(2):31-35.

  3丁增稳,郑兴东.互联网金融视阈下的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设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1):112-116.

  4杨选辉.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广场,2014(2).

  5聂德才.小微旅游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12-24.

  6杨靖吉.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28-34.

  7郭瑛,魏蓉蓉.江西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J].审计与理财,2017(9).

文化产业研究10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如今文化产业多元化格局下,既发挥了强大的文化、艺术价值,又使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链更加完善。现阶段,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它毕竟属于一个新兴事物,在国内发展时间有限,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多元格局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主要问题,探讨了多元格局下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多元格局;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应对策略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满足,越来越追求较高的精神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并且,还指明了民族音乐是国家未来重点的发展项目,为其发展带来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相关工作者竭力推进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多元格局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及主要问题

  1、分散化发展模式

  我国历史悠久,音乐文化资源极其丰富。56个民族皆发展了自身丰富多样、独特的音乐文化,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文化事业的繁盛打下坚实基础。然而,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民族音乐发展较为分散。尽管也存在“梁祝”类的民族音乐获得了人们广泛地肯定与认可,且占领大半个音乐市场,发展成为社会的热点音乐,然而,从整体音乐的发展情况分析,并未切实发挥出集约化的效应,因而无法带动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实现规模化发展。此外,分析民族音乐的市场运作模式,大部分依然沿用单线式的方式,未形成点线面的运作方式,因此,难以发挥规模化发展的巨大效应。例如:尽管有很多类似于纳西古乐的杰出音乐艺术作品,从整体市场视角分析,大多数人没有对民族音乐产生充分的认识,很多作品未构建专业团队,打造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产业,严重制约了当地民族音乐的发展步伐。

  2、政策与策略的可行性偏低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产业不但缺乏集约化发展,同时,政府制定的发展政策与策略大多较为抽象,可行性较差。尽管出台了很多的政策,然而,一般不适应地方民族音乐发展的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有效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向前发展,必须加强相关法律与政策的支持。这是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可是,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不足,从地区经济发展层次出发,民族音乐严重缺乏足够的支持,甚至有的政策根本没有落到实处,部分规范文件已超出了时间限制。给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3、缺乏自主经营的发展理念

  从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主流的经营思想还有很多问题。大部分经营业主各自为政,产业发展规模小,分别经营自身特色产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从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占据的市场份额目前还很小,因此,持续发展的资金极为有限,难以支持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地发展,同时,产业的综合发展实力偏低,严重影响了民族音乐与地方文化产业的整合效果。并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缺乏创新发展的思路,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依然处于原始的发展状态,未与商业、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部分业主缺乏主动经营的理念与科学的规划,若不积极改进,难以促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产业良性地发展。

  4、民族音乐产业人才匮乏

  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型产业,因此,对音乐文化专业人才一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不但需要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内涵与规律产生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营销策划与综合的素质,尤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多元格局下,民族音乐文化从业者还需要了解世界市场的经营原则,精通现代化的音乐文化产业的谈判与管理技能。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民族区域严重缺少音乐文化人才。而且,音乐资源的调配也比较初级,使得民族音乐产业人才的重要作用没有真实得到发挥,难以将音乐市场中开拓新的生产要素。此外,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率不足,尚未形成多次开发。文化产业发展中也缺少优秀的衍生产业。总体而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主要缺乏产品开发、产业国际化经营策略、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也是影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多元格局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1、开发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资源

  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素。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紧密围绕地方民族音乐的特色,着力开发带有民族特征的音乐文化资源,同时,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与创新力度,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地发展。现阶段,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了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先要发展部分专业人员,在民族区域创作与整合一批杰出的音乐作品,对当地的民族音乐与文化展开广泛地传播。并且,将现有音乐资源充分地利用,与优秀的音乐作品有机整合在一起,进而加强创新力度,制作一批不但可以深刻反映当前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而且还与时代发展特征相符的民族音乐作品。为了有效开发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促进过去与当前音乐有效地衔接,制作富有民族感、现代感,特别受到广大青年接受与喜爱的优秀作品,使得这些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勇敢地走出少数民族区域、走出国门,更要走入国际市场,让我国的民族文化切实地发扬光大。可以从中任取一个文化点,并有效地把相关的文化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2、创造民族音乐文化的品牌

  所有产业的形成与良好发展皆需要前期漫长的发展历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也是如此。第一,着力打造品牌精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悠久,音乐文化资源丰厚,这为民族音乐文化品牌的创造提供了重要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所以,为了有效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资源,充分发挥独物的优越性,同时,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可以有效地融入当前时代的发展特征,竭力打造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品牌,不断推出不可复制与超越性的音乐文化栏目,形成巨大的差异。所以,相关工作者在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期间,需要在严格遵守相关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主流媒体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巨大的全力,从而有计划地开发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的资源,秉承精品文化的发展原则,制作不但带有民族特色,而且密切贴近人们生活、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民族音乐文化栏目,通过打造与传播精品栏与作品的方式,不断增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循序渐进地将产业做大做强。

  3、加大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资本投入

  当前,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正在进一步向开放市场,因此,面临良好的发展时机。而且,现阶段国内的资本市场日趋完善,各种融资部门也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资金保障,为我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以,相关工作者应当有效利用国家的资本市场资源,着力吸引众多民间的资本,加入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中。同时,当地的政府部门也需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给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条件。制定年度预算时,将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列为重要项目,并对其发展带来充足的资金。或者建立相应的产业基金会,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有关项目与产业提供专业项资金。从而增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政府部门可以适当放宽对文化产业机构的控制政策,赋予其相应的经营权与自由空间,允许文化机构自主经营相应的文化资产,有效发挥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优越性。这样,经过自主经营的模式,不断加强资源的运作水平,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实力,而且,充分利用创造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民族音乐文化人才的培训机制

  为了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长期健康地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与吸引机制。借助专业的人才培训基地,有效地培养不但精通国际市场运作规律与原则,而且具有较高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激励、储备、管理机制,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人才库。促进专业人才的优化配置,形成以创新、营销、业绩、成果为指标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地激发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人才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逐步增强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推动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更加繁荣昌盛。

  三、结束语

  总之,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有效地推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因此,在多元格局形势下,着力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意义深远。相关的政府、文化机构、事业部门等管理者需要充分抓住当前的政策与市场发展机会,开发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产业资源,着力打造民族音乐文化品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与吸引机制等,以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为社会大众创作更多优良的音乐精品,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民族音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车万里.多元格局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xx,39(01):188-191.

  [2]李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初探[J].当代音乐,20xx(16):49-50.

  [3]刘健婷.中国手风琴艺术社会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xx.

  [4]王丛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浅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xx(01):129-130.

  [5]周梦楠,周民.西南地区与内蒙古地区音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比较探究[J].艺术教育,20xx(03):40-41.

文化产业研究11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了所谓的电子时代,作为第三代生产力的智能生产力便成为了生产力的代表形式。区别于以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及工业大生产为代表的第二代生产力的经济生产与文化艺术的对立分离的特征,第三代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乃是"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以及由之产生的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它要求人们重新去认识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进而在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引发出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目前,文化产业在欧美的经济结构与文化建设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与经济的二位一体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众多的文化问题及社会问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其先天秉具的对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嗜求,的确会存在于实践中操纵了文化的方向,使文化沦为经济的附庸的潜在危险,从而使得文化之维中的本有的祟高感与神圣感不断地被浸蚀,精神的价值诉求与理想的悬设在大众被全面激起的肉体和感官的欲求面前悄然隐退。人的异化,物的僭越,法兰克福的哲人们如本雅明、阿多诺等正是看到了文化工业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文化工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批判。

  不仅如此,面对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对于如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欧美的文化产业的全球扩张还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新的文化殖民主义。我们所要面对的不仅是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并警惕其消极影响的问题,而且交织了应对外来经济与文化双重挑战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形态基本完成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产业结构日益趋于合理,各产业形式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迅猛。就文化产业而言,各种文化市场逐步建立起来并得到了初步发展,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令人忧虑的是,与欧美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不大,产品附加值低,管理经验落后,所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的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已经成为上至政府、社会,下至企业、个人的一种共识。基于此,关注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应对文化产业所提出的崭新的时代课题,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学界与研究界无法回避的时代责任。

  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战略及艺术保护"的结项成果,《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所进行的学术尝试。这本书可以说是盘点我国当代文化发展状况,标示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前沿水准的开风气之先之作。

  《报告》立足于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现状的宏观评析及对具体文化产业的微观研究,在体例、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力求出新,进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话题,并且针对中国的现实予以回答。贯穿于全书之中的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全景的鸟瞰式介绍可称的上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状况的一本全息相册,使得读者很容易穿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象,获得一种全面而不流于浮泛,具体而不失梗概的立体而鲜活的印象。其内容涉及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文化思潮的深入剖析,又有文化形态的具体描述,内容全面而详实,语言通俗而生动,形上的理论概括与详实的细部分析的结合,使得本书的学术气息浓厚却不枯燥乏味,通俗易懂而又内蕴哲思。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该书都称得上是一本沉甸甸的学术著作。"沉"不单单是指它的.煌煌六十万言、四百五十多页的容量以及大十六开的装帧所给我们的质感,更重要的是撰写者所赋予它的那种追求沉稳详实、言之有物的文风的学术旨趣,这同它的沉静朴实的深蓝色的封面可谓相映成趣:表里如一,不事张扬。

  就其内容而言,该书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一是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及艺术保护策略。但其创新之处在于这两部分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渗透的。由此使得它的整体框架统分结合,别具一格。如书中对于电视、电影文化产业的分析与对于影视艺术的文化保护的探讨便是很典型的例子。此外,编撰者在框架、体例等小节的安排上也是颇费苦心的,如每章以正副标题对本章内容加以强调,随之以简明扼要之语句题注来标示出本章的重点所在,这些颇有文采的语句与词语点缀于各章之间,使全书避免陷于诸多学术著作体系森严、易于沉闷之通病,并起到了某种导读的作用。其中,第一章对于文化生产力的剖析,第二章关于九五期间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的分析,加上最后一章--我国当代艺术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可以看作整本书的骨架,它是全书的理论支撑点与生发点。

文化产业研究12

  【摘要】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是我国软实力的表征。我国文化产业跟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虽然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突显其支柱特征,但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规范文化产业运作,这都离不开资本的链接与支撑。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对于提高其使用效率、改变文化产业融资格局、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及实现文化产业经济支柱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诠释了民间资本与文化产业价值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存在的困境,提出需要建立民间资本治理机制、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立民间投资协会或管理咨询公司等措施。

  【关键词】金融投资论文

  目前,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文化产业,并且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渗透交互影响,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突显其支柱特征。但是各地区域文化产业在区域市场上发展并不平衡,其具备巨大的发展和调整的空间。近几年,我国已出台许多重要文件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的指引下文化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但要对资源进行整合、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规范文化产业运营管理,都离不开资本的链接与支撑。在资本市场的协助下,文化产业才能逐步走向资本运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大空间。特别是20xx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产业铺平了金融支持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资本化的新时代。由于国有资金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杯水车薪,依靠资本市场融通社会资金势在必行。

  一、民间资本的内涵与文化产业的价值诠释

  (一)民间资本的内涵。民间资本作为我国特有的概念,是以产权归属为划分标准,站在不同的资金投资主体角度,诠释了非国有资本和非外商资本的属性问题。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国有资本、外商资本和民间资本并肩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匹快马,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由于资本约束,我国国有资本投资主要目的是引导其他资本投资,而外资仅是平衡投资结构的有益补充,面对资本缺乏的当口,民间资本以其存量大、灵活性高和投资领域宽广等特点,成为弥补国有资本不足的筹资源泉。

  (二)文化产业价值诠释。①文化产业内涵。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根据我国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可以把文化产业分为两大类,即文化服务业和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等;而相关文化服务业包括生产和销售文化用品、设备的行业。②文化产业价值。文化产业的价值有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之分。其经济价值是指在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相互合作基础上,产业带动GDP增长的程度。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担当道德机构角色,体现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它们引领舆论导向,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获利能力。并且其中很多行业完全是以实体经济的方式运营的。文化服务业的兴盛改变了现存文化的发展轨迹,具有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价值。它是表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经济中心必然是文化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但能够打造区域经济中心,而且还有利于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所以根据一个国家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成熟程度可以评价其未开发文化资源的战略价值。控制并开发这种未开发的文化资源是国际文化战略竞争的核心。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共同构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是其在外界环境约束下合法经营的直接结果,是内涵,而战略价值是其反作用于外界环境,强化文化渗透的影响力,是外延。

  二、民间资本投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一)民间资本投资提高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效率。所谓文化产业结构,是指文化经济资源的存量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使文化产业越快越好的发展。虽然我国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转企业化管理,不但减少了人员编制,减轻了财政压力,同时也加快了文化单位的运作效率,然而,国企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造成资源过度集中,产业盈利水平和产品质量不高。并且国企以其天然的社会资源优势降低了行业竞争程度,限制了经营效率的改善。为了说明民间资本投资与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我们选用该产业的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从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与民间资本投资的关系,见下表1。以上数据来源于20xx年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及统计年鉴,由于掌握数据的局限性,加*的数据是不完全统计。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民间资本投资也逐步增加。文化产业的兴盛使得民营文化企业遍地开花,带动了人员的就业,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然而从20xx年与20xx年私营文化单位数量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投资繁荣的同时也出现投资重复,行业竞争加剧,产业内部出现企业兼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二)民间资本投资效率与文化产业价值增长。由于人们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与国有资本、外资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杯水车薪相矛盾,因此需要把民间资本引入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由于供给需求的平衡关系,通过民间资本的投资量与投向可以了解文化需求的变动方向,影响文化产业内部的平衡发展。所以,民间资本投资效率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效率有利于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提升我国的软实力。首先,文化需求与民间资本投资有着内在的联系。由于资本是逐利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有价格。正是这个价格机制控制着资本的流动、流向和流速。而决定资本价格高低的主要是供给和需求。所以文化需求的变化如果能够形成高额回报,必然引起民间资本的积聚。虽然有效的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能够缓解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是无效的投资过剩也是存在的。这又会导致文化需求萎缩或者转移,进而引导民间资本流出。因此,文化需求与有效的民间投资之间是动态平衡的关系。其次,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化源于文化需求的变化。文化需求通过价格机制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民间资本通过变化流动的方向,成就了报酬高的文化行业。同时政府需要弥补市场失灵提供文化公共物品,来平衡文化产业发展,所以,文化需求的变动文化结构调整的内驱力。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果促进了经济增长。通过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会相应调整,进而带动相关领域的就业。由于资本和劳动从生产效率低的文化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文化部门转移,增加了国民收入,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偏好,拉动文化消费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最后,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相辅相成共促文化产业价值增长。文化产业价值增加本质上是经济价值的增加和战略价值的提升。文化产业经济价值的提升有利于文化战略部署,要提高产业经济价值必须不断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源自于文化需求的变动,文化需求与有效的民间投资保持动态平衡关系,所以民间资本投资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文化产业价值增长,而文化产业价值增长促使民间资本投资效率的提高,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困境

  (一)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大民间资本望而却步。由于文化产业依赖文化创新,通过不断的文化创新满足人们多变的文化需求。然而要打造文化产品并使其高度创新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文化产品是否能够获得高回报率却由文化消费者的主观意思主导,所以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必然需要根据自身社会经验揣测文化消费取向,其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且文化产业投资的固定资产少,大部分以无形资产存在,其产权归属不明晰,受政策影响巨大。由于文化产业有其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需宏观调控,这使得一些转制的文化单位依赖原有的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中抢占优势,民间资本投资无法得到公平的待遇。

  (二)民间资本缺少投资文化产业的平台。从几年前全民炒股、全民炒房再到日前的全民炒金,可以窥见我国民间资本的巨大与其投资领域不明朗共存。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民间资本,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民间资本持有者缺少对优秀文化项目的了解,也无法通过网络收集文化产业相关信息和数据,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只能依据个别优秀企业家的.亲身示范,才能带动高度分散的民间资本集中运营,这也是民间拆借存在的原因。所以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文化产业投资平台,是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必要条件。

  (三)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缺少管理支持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由于风险大,不但要控制风险,同时也要确保投资效率。这都需要向投资的文化创意项目注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设置严谨的管理制度。这需要优秀的投资管理人才协助民间资本投资。但由于民间资本的高分散性,及其缺乏文化项目价值管理和评估的能力,相关投资人才不足,使得民间投资在推动文化企业快速规范成长方面大打折扣。

  四、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建立民间资本治理机制。民间资本投资的渠道狭窄,资本通常采取分散化运作或者高度集中运营,投资的不理性和风险性并存。规范民间资本运营,更快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政府要引导,而且还需要建立适当的治理机制。首先,完善政府金融监督机制。鄂尔多斯案例与温州民间资本借贷危机已经反映出民间资本也需要金融监管,其投资风险需要专业人士指导。其次,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国家出台有利于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是否能够将实惠落实,帮助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民间资本在运作中受到何种政策牵绊。这都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反馈机制,用实践检验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二)政府规范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中一些项目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其获利空间小,需要政府投资。而对于可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项目,政府部门应改善机构服务水平,为民间资本提供合适的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并且通过提供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把文化产业的蛋糕做大。发达的文化产业自然会反哺财政收入,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三)建立民间投资协会或管理咨询公司。民间投资分散程度大,集中管理很困难,并且资本持有人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信息不对称,使得投资效率低,某些文化产品投资过剩。政府作为引导民资的主体不可能势必躬亲,这必然需要一个中介机构为民间资本持有者提供文化产业的投资信息,帮助进行项目咨询与评估,或者代为运作闲散资金。所以建立民间投资协会或者民间投资管理咨询公司是引导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目前温州在地方政府的鼓励下已经建立了首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如果能够不断完善并规范运作,可以作为试点向其他地区推广。

  【参考文献】

  [1]岳正坤,石璋铭.文化产业发展与风险资本投资的互动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xx(11)

  [2]郑俊芳,邓修明.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路径探析[J].会计之友,20xx(2)

  [3]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xx(4)

文化产业研究13

  【摘要】承德市是集传统历史文化、佛家文化、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内的历史文化城市。通过从政府重视程度、产业化发展以及品牌建设的角度分析了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而分别从文化产业发展形式和科学技术的层面入手讨论了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承德市;文化产业;科技建设

  前言

  承德市作为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名扬海内外的避暑山庄,还拥有五千年历史的红山文化,承德市是一座具有充分丰富和底蕴的历史文化城市。同时,承德市还拥有丹霞地貌以及木兰围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承德市是集传统历史文化、佛家文化、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内的历史文化城市,历史人文文化就是承德市的一个产业、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一个城市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柱。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近年来也一直以避暑山庄为核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带动城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研究,有助于整合现阶段的承德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高承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

  一、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领导高度重视、持续推进产业发展

  由于近年来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许多城市都将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摆在了首位,而忽视了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性。与之相反的是承德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长期以来一直对承德市的文化建设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资金和人力上都给予了一定的倾斜。承德市的领导也通过将文化发展列入承德市发展规划之中,进行全面综合的战略部署,以理顺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路、提高文化建设的效率。在文化发展列入全市的发展规划之后,承德的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产业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以避暑山庄文化研究为核心,包括周边满、蒙、藏等少数民族寺庙景区的历史人文文化景观研究为辅。同时,也形成了媒体、网络等多种文化形式宣传带动的格局。

  (二)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运作僵化

  虽然承德市领导对文化建设发展高度重视,但需要认识到承德市的文化建设发展形成产业化的格局起步较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承德市也仅仅是注重对文化的建设,直到21世纪初期,承德市才在国家的发展规划基础上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进行开发和建设。这造成了承德市的文化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还造成了文化产业自身的结构化不明显。众所周知,文化产业包含了各种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各类媒体的建设发展、各种网络化服务建设以及相关的文化产品设备等。但目前承德市在文化产业的布局和建设中也仅仅开展了历史人文景观的参观游览。对于各类媒体中的文化宣传以及网络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布局等工作则有待进一步开展。不仅如此,承德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运行过于僵化的现象。受制于体制等原因的影响,承德市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往往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牵头管理和建设。但真正落实到实际的发展工作中则要由各个文化公司和文化企业去完成。由于文化主管部门负担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任务。这就使得文化主管部门往往会出现过多的干预文化公司和文化企业的现象,进而导致了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运作过程中存在僵化的问题。同时,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城市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作为三线内陆城市,在经济上对于各类人才而言,与沿海城市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这就使得承德市难以吸引大量的文化产业建设人才扎根承德,为承德的文化产业发展做贡献。

  (三)品牌较为突出、带动作用明显

  通过研究可以看到承德市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但也要认识到承德市的文化品牌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上,在国内、国际只要谈到承德就会与避暑山庄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就是文化产业发展中品牌建设的成果。可以说承德的文化产业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格局、品牌建设较为突出。承德市在进行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将其视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更将其看做促进承德市整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承传文明,德行天下”这一承德精神就是在文化产业建设的`过程中凝练出来的。而这一精神也是引领承德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形式更加丰富完善

  近年来,包括动漫、网络以及主题公园等形式的文化产业相继步入人们的视野。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新兴文化产业形式是对其更为详尽的补充。通过与新兴文化产业结构相融合,承德市在文化产业的形式上将会更加完善,进而做到一次开发、综合利用的目标,将佛家文化、藏传文化以及皇家文化等多种文化进行融合。同时,形式更加丰富的文化产业也有助于承德市打造出一条文化产业链,将人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节点加入文化元素,进而增强了承德市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例如,未来承德市可以通过开办避暑山庄摄影文化展览等形式的活动,将文化建设融合进摄影、人文等文化产业链,进而使得产业形式更加丰富。

  (二)科学技术将助力文化产业建设

  未来的发展中,承德市文化产业不仅在形式上将更加完善,还将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产业化发展。未来,借助3D虚拟技术和网络服务,承德市可以将避暑山庄完全呈现在电脑屏幕上,进而引领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人文景观。同时,这种方式也减轻了景区人员过多的压力。3D虚拟技术的使用不但不会减少避暑山庄的参观浏览量,还会因更多的人对承德避暑山庄的了解而增加慕名前来的游客。不仅如此,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也是未来承德市文化产业的一个大趋势。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文化企业可以了解到游客对承德市历史人文景观的关注点,进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和改进。未来的时代必然是数据的时代。这也决定着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必然是朝着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一方向发展。

  三、总结

  承德市是集传统历史文化、佛家文化、满藏等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在内的历史文化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市近年来也一直以避暑山庄为核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带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研究,整合现阶段的承德文化产业发展,进而提高承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领导高度重视、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品牌较为突出、带动作用明显,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有很好的改进。承德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使文化产业形式更加丰富完善,发展包括动漫、网络以及主题公园等形式的文化产业;以科学技术助力文化产业建设,未来的发展中,承德市文化产业不仅在形式上将更加完善,还将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产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研究14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存在诸如融资体系支持不足,融资差异性较大,融资成本普遍较高等问题,这与产业自身的高风险特性、薄弱的产业基础、民族地区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产业融资政策支持不足有关,需要通过增强产业竞争力、创新融资方式、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指生产和提供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主的产业,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传媒、歌舞演艺、手工艺品、风俗娱乐,节庆会展等行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优势,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技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指特定产业中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个人等资金持有者筹集资金,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指生产和提供民族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满足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筹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产业的血液”,融资是一切产业活动的基础。产业融资一般用于新产品研发、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兼并等需要,有利于整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合理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建和生产都需要大量资本,然而在实际中却面临严重的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一种约束。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突出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自筹以及少量的银行信贷,且信贷规模很低。据统计20xx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信贷总额不到民族地区信贷总额的0.4%。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从各级政府文化专项扶持资金中获得的资金总额和比例也远小于主流文化产业。目前资本市场上真正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只有两家“西藏旅游”与“丽江旅游”两家旅游公司,融资额度也很低。至于债券融资、文化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外资投资、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活动踪迹难觅。

  (二)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差异性较大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从企业性质角度,国有企业、区域垄断企业、事业单位等具有“公有”性质的`企业融资渠道更多,融资额度大;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隘,获得融资数额很小。从企业规模分析,在我国无论是政府扶持资金,还是银行、资本市场、风险基金等金融机构,都更偏好支持大型企业。少数民族文化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获得融资机构青睐。

  (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普遍较高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80%的融资来源于信贷,据估计贷款利率比基准利率普遍高10到20%左右,企业还要承担除利息外的融资交易费用,如资本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审计费、抵押评估费、担保金等,核算下来目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成本年化利率高达13%至15%,其中利息费用占总融资成本的60%至70%,融资交易费用占30%至40%。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平均的融资成本要高于目前平均利润率,因此很难依靠长期融资来推动产业发展。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问题分析

  (一)产业高风险特性导致融资能力较弱

  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具有高风险特性,经营收益很不稳定。文化产品研发过程是人的思维创作过程,主观性较强,生产过程很难统一控制,产品质量波动相对较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属于非生存必需的小众文化产品,其需求受市场口味、经济形式、政府政策、推广渠道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销量很不稳定。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投入成本较高,而消费成本与复制成本较低,很可能因为盗版、仿制等问题导预期产业投资的预期收益大幅降低。除了经营风险较大外,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轻资产较多,以民族元素为内容资产价值很难评估,而可抵押的有形资产较少,担保能力相对较差,这都使产业吸引外部资金能力不足。

  (二)薄弱的产业基础造成融资途径狭窄

  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治理程度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营效益差,自筹资金能力很弱。从产业整体发展程度分析,产业盈利模式还不成熟,企业大都分散经营,缺少龙头企业,产业流程较短,产品附加值低,类型雷同,产业内部大量企业无序竞争,没有知名品牌,产业间缺乏联系,依存度很低,无法形成产业集群,对民族地区经济辐射性推动不足。弱小的企业实力、较低的产业化水平,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企业很难利用现有的融资渠道。

  (三)落后的金融发展水平阻碍产业融资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体系发育迟缓,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种类、数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均。在民族地区,产业融资高度依赖政策性融资、大型国有股份银行、农村合作性质银行、信用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社会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资本市场几乎不发挥作用,股权与债权融资效率低下;产业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互联网等金融组织稀缺;融资中介与服务组织严重不足。此外,现有金融机构发展也很滞后,金融人员素质较低、设备技术不足。落后的金融环境直接阻碍了产业融资效果。

  (四)融资政策难以支持与保障产业融资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融资重要性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文化企业融资政策制定与执行体系很不完善。首先,基层具体融资扶持政策稀少,缺乏差异化的融资扶持措施,中央精神难以落实;其次,现有的融资政策在扶持对象,条件、覆盖范围、扶持内容、实施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其合理性有待改进。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效果差,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宣传力度小,资金分配与使用机制混乱,资金投入效率低等各种问题。

  三、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优化的对策

  (一)增强产业对融资的吸引力

  政府合理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既要打造区域内的核心企业和特色企业,又要因地制宜培养大量“小、精、尖”文化企业,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产业,构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本区域民族特色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二)创新产业融资渠道与方式

  借鉴东部发达地区新型信贷产品,引入或者创新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信贷产品,因地制宜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入质押、融资租赁贷款、小企业集合贷款、产业链集合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来支持不同的类型、行业的文化企业。加大资本市场对少数民族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创业板、新三板、企业债券融资。引入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众筹、产业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

  (三)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根据民族地区文化资源、金融资源以及企业发展情况,出台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融资支持政策。政策重点是落实中央文化支持精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非公资本进入门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打造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内融资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信息与融资需求信息共享,文化产权交易等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王克岭.微观视角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xx.

  [2]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

  [3]张岩.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融资难的思考——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为例[J].西部金融,20xx,06.

  [4]袁家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xx,06.

  [5]中国人民银行哈密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王月玲.西部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亟需引导和扶持——以新疆哈密地区为例[J].西部金融,20xx,08.

  [6]张瑞珍,郑婧渊.金融支持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J].经济论坛,20xx,07.

文化产业研究15

  摘要:完善投资模式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针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并针对现存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提高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和加强服务保障等方式,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飞跃式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市场准入;融资

  文化产业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运行。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形成的内驱力,成为实现其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针对文化产业投资的研究发现,要做大和做强我国的文化产业,必须对现有的文化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以此才能更大的激活文化市场的活力,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在投资模式方面与其他的产业,需要更为宽松的环境和政策,才能激发创造力。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在投资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对此,本文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融资渠道比较单一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种类很多,包括私募基金、银行投资、风险投资、政府资助等,但是通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部分还是过度的.依赖财政拨款。政府因为资金的限制,对文化产业的拨款非常有限,管理理念落后,对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非常低,由此凸显出的矛盾也非常深厚。没有充分发挥好政府以外的融资方式的作用,导致当前文化产业融资方面显得比较单一。从直接融资方面来看,文化产业比较小,财务状况也不明,同时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导致融资困难;从间接融资角度来看,因文化产业自身先天存在的不足,导致可抵押资产明显减少,并且其信用低,使得银行在对文化企业借贷方面投入很少。

  1.2投资主体过分依赖政府

  当前文化产业的投资中,国有企业方面的投资还占据着很大的优势。通过对文化产业企业资金来源的统计显示,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投资、外资投资和非公有资本投资等。但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公益事业,并作为国家的宣传策略,被政府包办。由此,财政投入成为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来源。这种方式其不仅导致资金缺乏,还导致很多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因为资金的问题,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另外我国文化产业大部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很多非公有制资本很难进入,而对于一些继续资金发展的文化企业来讲,更是望梅止渴。

  1.3政策门槛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有所打开,但是,与其他产业相比,还具有较高的政策门槛,其具体的表现为虽然我国放开文化产业准入,但是缺乏针对文化产业的具体操作性、现代指导性政策。同时在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障碍还没有彻底清除。因此,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导致绝大多数的非公有制企业只能与拥有刊号资源的国有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业务。

  1.4服务保障机制缺失

  在文化产业的各个发展环节中,如研发、生产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其在自身无法解决的时候,需要第三方担保。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信用担保制度还未确立,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机构的构建成为关键和重点。

  2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发展困境的对策

  2.1加快准入制度方面的改革

  加快对我国文化产业在准入制度方面的构建是第一步。通过分析认为必须降低非公有制资本的门槛,并明确中小企业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和保护措施。一方面随着国有体制文化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非公有制资本开始进入文化产业,如电影制作、音像制品发售等,同时国有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等都为非公有制资本的进入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对非公有制资本门槛的降低,吸引着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到文化产业比较薄弱的地方,从而使得文化产业开始焕发活力。而要保证上述效果的实现,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的准入政策,以法律法规的方式,放宽对非公有资本的限制,并明确哪些行业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哪些资本不允许,哪些是可以投资,哪些是非公有制可行使的权利等。同时,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贷款政策、担保、土地使用、贡献奖励等方面适当地向非公有制企业倾斜,以此更好地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改善民资进入渠道

  在国家“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指出要推动民间社会资本进入,并鼓励相关的文化企业上市。因此,加快对融资渠道的创新成为根本。笔者认为要实现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投资渠道的拓展恶化延伸,并坚持在其中权责相等。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联合控股,以此实现对文化产业投资的多元化,让私有和国有实现优势互补的新局面。

  2.3加强银行对非公有制贷款的力度

  银行贷款作为常见的融资渠道,用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开展。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银行贷款针对其贷款比例却非常少。对于文化产业来讲,很多都属于文化类的非固定资产投资,因此,银行针对这种非固定资产占绝大比重的企业来讲,大多数列为高风险的项目。同时没有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评估系统,使得银行不敢将贷款给文化企业。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这方面的原因在于银行意识和人才的问题。一方面没有形成产权意识;另一方面缺乏对文化产业贷款的专业性人才。

  2.4中介服务保障机制创新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中介服务结构为其服务,并提供市场机制下的保障,如市场前景预测、风险评估等,都是投资者在进入文化产业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步骤。因此,中介机构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市场服务机制,为广大的文化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市场报告和风险规避策略,是促进文化产业走向更为积极方向的保障。

  3结语

  总之,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实力的体现,做好对投资模式的保障措施,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降低市场准入,通过法律法规,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加强中介服务保障是构建良好投资模式的前提,也是根本的保障。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雪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J].对外经贸,20xx(07):76-77.

  [2]李彬,于振冲.日本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与市场战略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xx(04):60-68.

  [3]袁放建,惠萌,韩丹.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组建模式的探析———基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角度[J].上海管理科学,20xx(03):76-80.

  [4]李秀金,吴学丽.发展视域下的我国文化产业基础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xx(06):144-147.

【文化产业研究】相关文章:

文化产业研究07-21

文化产业研究09-15

文化产业研究(精华)09-15

文化产业研究通用【15篇】09-15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09-13

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04-26

文化产业调查报告02-08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后的就业前景07-14

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22篇)10-30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