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评课稿

时间:2023-08-15 08:30:49 其他 我要投稿

[精]统计评课稿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计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统计评课稿 篇1

  徐老师设计的思路是研究要去旅游要考虑哪些因素,并围绕这些因素收集的数据借助Excel图表工具分析,从而选择旅游的城市。

  首先,通过图表与表格两种表达数据方式的呈现,得出图表可以将数据更加直观呈现出来的优势,引入本课。

  其次,通过对去旅游要考虑的因素的有关数据用合适的图表的方式分析,得出结论。第一,分析三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的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一:根据数据创建空气质量报告表。通过对生成的图表来分析图表的组成及图表与数据源的关系,并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分析如要研究哪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趋势比较稳定用什么类型的图表合适,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二:修改空气质量报告图表的类型,并对图表分析后得出从空气质量考虑会选择的旅游城市。第二,分析去过三个城市满意人数的比重的数据,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三:根据数据创建三个城市满意度的饼图,并对图表分析后得出从满意度考虑会选择的旅游城市。第三,分析去三个城市旅游的费用高低、出行方式的比例、去绍兴旅游人数的趋势的数据,要求学生想一想:根据数据及问题创建合适的图表。

  最后,课堂小结:

  ①绘制图表的意义

  ②绘制图表的关键

  ③用数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邬老师设计的思路是以分析宁波空气质量为任务,要求学生根据空气指数记录表创建合适的图表,分析宁波的空气质量情况。

  首先,观看有关《雾霾》的视频,与学生交流空气质量的问题。出示《宁波市20xx至20xx年空气质量记录表》引导学生发现:以表格方式呈现数据,不能清晰地看出宁波近几年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引入新课的任务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形象的图表。

  其次,教师带领学生认识部分图表,并分析其应用范围。要求学生完成:创建空气质量“优”、“良”、“污染”的.图表,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①创建的图表是空表,原因是没有选择数据源②两张图表比较发现图例项不一样,原因是没有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即实现不连续的数据区域的选择。③两张图表比较发现没有标题的图表内容不清晰,要求在图表中添加标题④根据空气质量“优”、“良”、“污染”情况,设置合适的图表背景颜色。根据自己创建的图表,分析宁波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

  最后,课堂小结指出图表的意义。

  统计评课稿 篇2

  这周周二在我们学校听了一位资深老师的一节随堂课,说是随堂课但按一般惯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复习课》,课上要讲的内容很少,就只有新教材第45页第3题、第4题和“你知道吗?”,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一般绘制方法,这部分内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师,10分钟就可以搞定结束。

  但是这位老师的课在听前15分钟内容时,当时我没翻教材,以为今天将的是什么新授内容呢,学生都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思索。因此这节课也给我提出了另一条思路,练习课也可以一样精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精心加工教学材料,灵活处理教材

  第一个问题:从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第二个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三个问题:这里为什么没有合计?

  第四个问题: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珠江是我国第四大河流,老师告诉大家黑龙江是第三大河流,你能猜猜它的长度吗?

  学生估计后在给予数据计算。

  第五个问题:(打开书第45页第3题)这里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吗?

  ……

  上面的教学环节中,第一、二个问题是对于“统计”知识老师常用的问题,而第三个问题则是老师特意提出的,这里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合计”是很多统计知识的常常解决的问题,可“合计”在这里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如果平时不加指导,就像我们五年级的学生还会提出“两天的气温一共多少摄氏度?”“两人一共多高?”等无意义的问题。第四个问题则充分体现了老师对新课标解读的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理能力,可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处处留心创设条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经过上面对教材的有效处理,才算进入正式的第3题的练习指导,但我相信学生进行上面的问题思考比老师直接要求完成第3题练习再交流得到的数学本质思考要多得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作为资深的老师,在平时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能给予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我从几个细节中看到可以看出丁主任的用心。

  细节一:学生好像特别喜欢做作业,尤其是动手操作的画图题等,拿到作业也不看题目就开始写,老师在课中多次提醒、强调让学生先看图,看懂了再画。

  细节二:在组织交流学生所画的条形统计图时,老师用“你能给大家提个醒,我们画图时要注意什么?”这样的问句,既提醒了学生,又没有直接告之那么枯燥无趣,而且的这样的另类强调更易于同学们接受。

  细节三:课上当有个别学生抢着说或抢着做时,老师偶尔采用“表扬×××”来提醒大家注意,这招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还是很有效果的,这样课中就没有充满批评和指责,个别学生也能在部分习惯好的学生的带动下,主动的学习。

  三、几点思考

  下面是我的两点思考,可能是吹毛求疵一点。

  1、虽然乡镇小学家庭电脑普及率没有那么高,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也许在查阅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还会了解到其他的相关奥运知识。

  2、课上老师没有用多媒体,可能是很多班级电脑有问题,如果课上配上多媒体讲“你知道吗?”展示各中变式的条形统计图时就更直观了。交流作业时也可以用展台,部分学生能从其他同学的作业中获得画条形统计图注意点和技巧。

  统计的评课稿4

  我们一同听了李老师的“统计”一课,也许大家的感受各有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把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我觉的本节课从整体上看是成功的,具体来说,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4个特点:

  1、灵活选择教学素材。李老师利用了分类学具中的水果让大家分组统计。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玩,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教学中如果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便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李老师充分利用孩子们所喜爱的动画片为线索,并贯穿于整节课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自始至终处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

  3、较好的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本节课在这方面有较充分的体现。首先,教师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开放了师生关系。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从课件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交流,思想碰撞。从最后动画片的统计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选择、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

  4、重视对学生的课堂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课堂上的评价更为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哪怕是一朵小红花、一颗红星、一句激励性语言,都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本节课李老师特别注意了对学生的评价,她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用各种形式表示对学生的赞赏,如: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是小博士,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善于动脑,将来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你回答的比较好,给你们小组增加一颗智慧星等等。一句激励性的语言,一个赞许的目光,对教师来说并不费劲,但对学生的影响却非常大,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在不断进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语言的运用还需加强磨练,尤其是在语气、语调上还不是很有感染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统计评课稿 篇3

  以前,我总认为统计课很难上,在知识上很难找到需要探究的地方,再加上绘制统计图花费时间长,很难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图的作用。听了邓老师的这节统计课,让我眼前一亮,哦,原来可以这样上!

  1、从统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的只数引入新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统计数据多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工统计,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需要。可以看出合作的效率是很高的。

  3、在重难点地方处理巧妙。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整理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当发现统计的数据太大时,一格再表示一个单位就太不方便了,从而引出矛盾。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的教学思想。确实有同学就想出来了。教师创设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悬念,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的需要,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也预设了多个解决办法,沸羊羊的`、懒洋洋的加以展示,同学们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喜洋洋一样,很有成就感。

  4、教学目标的呈现时机恰到好处,达到了既不提前泄露知识,又让学生及时了解目标的目的。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总结前面学习内容,又过度倒下面的学习任务。

  5、练习时要求明确。教师强调在绘制条形时要一一对应,做到快、静、齐。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由于是小组合作,有的同学插不上手,操作困难,所以凸起来要慢一些。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找准刻度后记号记号在涂色,准确率要高。

  6、后面的统计图欣赏很好,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后面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商讨的地方:统计的数据一定要让学生核对清楚,可能会有学生多数,或少数会严重影响后面的练习。最好能用数一个标记一个的方法。再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时,个人觉得先找信息,再提问题比较合适。可以体现学生的认知顺序。

  统计评课稿 篇4

  集团层面推进现代课堂研究实践已开展一个月,各学科任课教师都很快融入到了课堂改革的风潮。3月20日,集团数学组进行组内的第一次任务型课堂教学展示教研活动。活动中听了孙彩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堂上孙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退居幕后,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在一种开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感受、体验、发现和探索新知。35分钟的课堂紧紧围绕三个随堂任务的实施,师生共同演绎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数学课。

  一、相比以前的课堂,孙彩萍老师的课堂展示,让我看到了这样三个变化: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通过3次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识建构,这比老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很多,课堂上学生求知欲变强了,可以说孙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了,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2)第二个改变是课堂评价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孙老师的35分钟的课堂展示,完成了小组互评、成员互评、师生互评三种评价形式:通过给表现优秀、积极的小组发送小花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回答等,实现了小组间的互评;在探究折线图和条形图特点这环节时,课堂上学生间互评进行地非常好,学生间精彩的互评顺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这些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形式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3)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课堂上,孙老师一直都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师生间关系不再是临高临下惟命是从的那种。孙老师课堂用语“哦,原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等肯定和询问的语气,体现了师生间平等的关系。《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中,孙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随堂学习任务单围绕统计最近每天的气温,给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效果来看,我觉得她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大优点,值得我学习和揣摩: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务设计上,孙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统计了近一周的日气温,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孙老师在随堂任务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统计数据来源于生活。从让学生统计日气温、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总之,我觉得孙老师的基于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实施过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的还是挺完美的;从教学设计上来看,随堂任务内容设计源于日常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小组合作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随堂任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上有层次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构和理解;在我看来,虽然集团推行任务型课堂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孙老师近乎完美的设计和演绎,让我看到原来学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

  统计评课稿 篇5

  二年级的《统计》是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听了朱老师的课,由充的感到朱老师的基本功扎实以及对小朋友的心理特征掌握透彻。

  教学例1时,朱老师先用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引入,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请小朋友统计各有多少小动物。在小朋友遇到困难时,让小朋友们先说一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小朋友自己想出了可以小组合作,每人记一种小动物。让小朋友们自己提出要小组合作,体会小组合作的好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然后朱老师再引导小朋友看例1的统计图,朱老师在这个环节分析得特别仔细,事物的.名称、数据的范围、单位名称等一一向小朋友们明确、示范、强调。最后朱老师再说明:有时由于数据较大,在画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或者更大的数。然后让小朋友把统计的数据在统计图中涂上色表示出来,并回答一些问题。这些都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小朋友轻易地就学会了。

  一点建议:

  1、在复习部分应该重点强调的“正”字收集法上课时漏悼了,这是本节课的最大失误,这个环节是“统计”数据的基础,应该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要掌握,这是数据准确的基础。

  2、整节课小朋友合作交流太少,多是朱老师引导小朋友说。交流是小朋友的天性,小朋友都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分享。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朱老师应多设计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时,既要求小朋友积极参与活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通过比较得到最佳方案。

  统计评课稿 篇6

  本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陈老师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统计一年级、二年级的体重,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整节课,陈老师语言和蔼可亲,有亲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复习导入:虽然学生在一年级时初步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但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经记忆模糊了,复习导入做的不够,为后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隐患。

  2、数据记录:在探究过程中,每个学生轮流起来报自己在一年级时的体重,其他学生记录,其实二年级的学生统计能力还达不到如此熟练,这就造成了数据记录混乱,一年级时的体重就没记清楚,二年级时的体重记录的就更混乱,后面的复式统计表就没法完成。老师对学生能力估计失误,是造成本节课不够成功的关键。时间拖沓,后面的'练习根本没有时间完成。

  我认为可以这样改进,学生说体重时,老师要求放慢速度,老师和学生一起做记录,这样就不会造成数据统计两遍,还不准确的局面。

  3、统计表:陈老师在统计表的表头问题处理上做的特别好,能够让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探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的透彻。

  4、板书:整节课,黑板上除了板书课题外,没有任何板书。 每一节课,黑板上都应该呈现出这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即使在课件中已经出示过了也不能代替板书。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认真研究,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统计评课稿 篇7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统计知识对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巩固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整理;通过分一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王老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我认为王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王老师这节课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课堂上注重从生活中取材,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新旧知识的衔接自然而顺畅,课堂设计层次分明,是一节比较好的家常课。

  二、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前面的教学已经有了统计知识的渗透,所以特别是分图形这一操作环节,把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深刻的体验。还有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结合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纵观整节课,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氛围十足。由象形统计图到统计表,可以说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实际到数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生的主人”。

  今天这节课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师的教态和台风,作为一名51岁的老教师来说,王老师每天都能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达到了学科整合。她基础知识夯的实,上学期期末考试有20名学生打了满分,给年轻教师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此同时,我也有几点个人想法:课堂上老师语言较多,有时候一句话重复了很多遍,是学生没有在认真听还是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够精炼呢?还有,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教师不要讲得过多。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的要确切。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选择统计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自己的一些观点,不对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统计评课稿 篇8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人教版四上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学过单式条形统计图,对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特点等已经掌握。那将什么作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以什么为重点?选择怎么样的素材进行教学?是我们在课前应该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中,陈晓霞老师精心设计了多个学习环节,主要落实这样几个教学目标:

  1、经历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2、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会画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学会简单的分析、比较、判断和推理。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陈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藤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在引题环节中,让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图的必要性时,设计得很有匠心。分别出示两张单式统计图(本班学生男生兴趣小组人数统计图和本班女生兴趣小组人数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通过提问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单式统计图不利于比较两组数据,实在是太麻烦,非常需要复式统计图。再请学生设计一个统计图,能很方便的比较男女生兴趣小组的情况。请同学设计草图后交流、择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时,深刻体会到复式统计图的必要性。还有数学老师都知道在让学生画一张统计图是很费时间的,他大胆地让学生采用徒手绘制统计图草图,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复式统计图形成的过程,一举两得。

  二、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节课中,陈老师让学生对比单、复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在比较辨别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以此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应用范围的认识。

  统计评课稿 篇9

  这次景东杯课堂教学比赛,我听了李丹老师上的《统计》这一课,作为一名教龄还不满一年的年青教师,我觉得李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李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

  评课稿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李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

  李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规范,表达要确切,如教案中"这是统计图吗"这句话表达就不够确切,应可以这样问:这是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倾听,更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在本课中,当学生完成了第一张统计图后教师要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看出喜欢什么水果的人数最多和最少。

  评课稿当有学生回答:喜欢草莓的有16人,喜欢菠萝的有1人,所以喜欢草莓的人数最多,喜欢菠萝的人数最少。这样的回答显然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应比较冷淡,也没有对该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但我们知道该学生从数字上看出数量的多少显然是没有错的,老师对该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后启发学生从另外不同的观察角度来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从观察直条的高低来知道数量的多少。

  从试教课到正式上参赛课,我觉得李老师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只要她继续不断地努力钻研教材和改进教法,相信她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

  统计评课稿 篇10

  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李敏老师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一节课“统计”,这节课给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有关教学情节进行摘录,并作简要评析,以期与各位同行共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热身)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教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

  (课始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们呀,都是被黄山美丽的景色和聪明可爱的小朋友吸引来的。为了欢迎老师们的到来,我们开个联欢会,好吗?我们戴头饰表演节目好吗?

  (在黑板上分别出示小狗、乌龟、小兔、老虎等头饰,问学生喜欢哪种头饰,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朋友喜欢的头饰各不相同,那每种头饰该准备多少个呢?

  生1:用统计法计算。

  师:想一想,我们都学过了哪些统计方法?

  生2:写“正”字、打“√”等。

  师: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3:写“正”字。

  请学生拿出题卡1,在最喜欢的一种头饰上打“√”。

  二、引发认知冲突,注重解决问题

  师:好,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唱票和计票,老师在旁边监督。

  其余学生在题卡2(统计表)上进行统计,所有学生都参与了统计过程。统计结果为:小狗4票,乌龟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课件出示统计表、统计图(1格表示1人)。

  师:你能将这个统计结果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还是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统计图上1格表示几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在题卡3(1格表示1人的统计图)上涂色。不久,有学生发言了。

  生2:李老师,统计图的格子不够。

  师:格子不够,怎么办?

  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吧。

  《统计》评课稿7

  我们一同听了李老师的“统计”一课,也许大家的感受各有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把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我觉的本节课从整体上看是成功的,具体来说,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4个特点:

  1、灵活选择教学素材。

  李老师利用了分类学具中的.水果让大家分组统计。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玩,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教学中如果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到情境中,便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李老师充分利用孩子们所喜爱的动画片为线索,并贯穿于整节课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自始至终处在愉快的学习状态中。

  3、较好的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本节课在这方面有较充分的体现。首先,教师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开放了师生关系。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从课件中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作交流,思想碰撞。从最后动画片的统计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地选择、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

  4、重视对学生的课堂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课堂上的评价更为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哪怕是一朵小红花、一颗红星、一句激励性语言,都能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本节课李老师特别注意了对学生的评价,她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用各种形式表示对学生的赞赏,如: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是小博士,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善于动脑,将来一定能够成为科学家;你回答的比较好,给你们小组增加一颗智慧星等等。一句激励性的语言,一个赞许的目光,对教师来说并不费劲,但对学生的影响却非常大,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在不断进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语言的运用还需加强磨练,尤其是在语气、语调上还不是很有感染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统计评课稿 篇11

  统计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统计》课,主要是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进行统计,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彭老师采用学生所熟悉的材料,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让整个情境贯穿于课的始终,“生日”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又利用动物动画的形式,容易吸引一年级的孩子,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地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在进行“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侧重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对操作程序进行指导,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组织活动活而不乱,小组合作学习有声有色。

  整节课,彭老师亲切、平易近人,并时常以微笑鼓励孩子,学生课堂上的思路清晰,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让活动富有童真童趣,让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中学到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一点商洽:如何合理引导一年级学生回答问题还需作一些探究。

  统计评课稿 篇12

  《复式统计表》是国标本苏教版第九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不要求学生制作复式统计表,沈老师为了让学生有主动探究新知兴趣,在课中设计了抢答的游戏,这样通过某些同学的`失败,为什么会慢呢?这样就顺利的衔接到需要一张新的统计表,内容应该包括4张统计表的内容。由此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学习新知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一起经历把4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知道表头为什么要分为3栏,每一栏分别对应的是横式还是竖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填写统计表时,我先让学生认识这张统计表的整体结构,横栏表示什么?竖栏表示什么?表中的每格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并让学生自己详细的说说合计和总计是如何得来的,加深学生对于统计表数据的认识。之后利用练习,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复式统计表。

  从学生的反馈看,教学效果还不错。但从学会学习和生本课堂的角度上来考虑,显然本课让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较少,参与的面不够。

  统计评课稿 篇13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杨尚荣老师上的《折线统计图》,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杨尚荣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关注学习起点是对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实学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杨老师在新课导入时,先出示学生学过的条形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心,为下面学习折线统计图打下基础,再由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用手比划数量的变化,从而引出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让学生用手比划踢毽子的数量变化,这个环节,非常巧妙地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所以柳老师就让学生尝试画折线统计图,很多学生都会画,在学生画的统计图上再进一步学习如何画统计图,这样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柳老师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从出示学生跳绳数量到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再到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都富有现实的意义,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关注统计的数学价值。

  新课标指出: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发展。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柳老师将理解数据的合理性,根据统计数据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是作为重点。比如在了解和分析了2个同学的一周踢毽子情况,让学生根据跳绳数量的多少选择让哪个同学去参加比赛。事实证明学生能够根据生活实际,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做

  四、修改建议

  1、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在巩固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完成本题需要画一些什么,标注一些什么,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操作纸,提供网格,纵轴横轴做好必要的标注。或者可以在标注上空出一两个让学生填空。

  统计评课稿 篇14

  单式折线统计图

  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有几点值的我学习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悟”的太少,自主性体现不足。本节课教师引导的多,不敢放手。统计图的优点应是学生在读图、比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硬生生强加给的。在学生细读第一幅折线统计图时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这一特点体会不够。

  2.读图时缺少整体性的指导。在练习中老师只注重于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统计的意义,在学生完成问题后应从统计图的整体来感知事件的变化,体现出统计给我们带来的作用。

  3.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要求在本节课的过程中似乎体现的不够明确,大多还是学生根据统计图说出结论,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关注学习起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成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让它同实践一起引导教学走向深入。三元实小联合体一方面在新课导入时,先出示学生学过的统计表,再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然;另一方面他们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结构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

  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因此,三元实小联合体在设计的时候特别注重统计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让学生统计气温的变化情况过渡到气温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引出小军体温情况统计图。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对以下几点我们有着自己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三元实小联合体对教材进行了改编,将想想做做第二题作为例题来讲,随后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完成统计图,这点可能对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因为在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要求学生制作统计图时都先提供了网格,而且横轴和纵轴也已经做了必要的标注,学生所要做的只是根据数据确定相应点的位置,并连线。这是考虑到学生学习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统计观念;况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用纯手工的方式来制图越来越少。因此适当减少构图,画横竖线等繁琐的操作,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画折线这一关键环节,就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统计过程,进而掌握统计方法。

  修改建议:

  1、 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在巩固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完成本题需要画一些什么,标注一些什么,然后发给学生一张操作纸,提供网格,纵轴横轴做好必要的标注。或者可以在标注上空出一两个让学生填空。

【统计评课稿】相关文章:

统计的评课稿08-13

《统计》评课稿12-05

统计评课稿03-26

统计评课稿【精选】07-05

统计与概率评课稿08-01

《统计》评课稿集合03-24

【精】《统计》评课稿03-21

统计评课稿集锦05-10

数学《统计》评课稿04-09

(精华)统计评课稿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