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雾凇》有感

时间:2023-08-12 08:35:5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听《雾凇》有感

听《雾凇》有感1

  听了张丹君老师执教的《雾凇》一课,我受益匪浅。雾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验雾凇的美。“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着手点。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着重让孩子体会雾凇的美,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另外,在教学中张老师好以“读”为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

  二、抓关健词教学。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是围绕一个“千姿百态”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想象、感受雾凇的各种姿态,进而感受雾凇的美。雾凇的美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神奇壮观。首先,教者出示“千姿百态”这个词语,让学生了解雾凇千姿百态的原因。这里的千姿百态并不是雾凇本身的.姿态,而是因为雾凇随着附着树木枝叶形态而产生的不同。教师带领学生理解“琼枝玉树”。随后,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跨越时空,感受雾凇的不同姿态。有了直观经验的基础,学生的想象说话落到实处。教师在学生想象说话时,教注意结合了文本,进行了指导。出示句式训练:洁白的雾凇像的。这样课堂上学生说雾凇的姿态时,语言更加生动优美。最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在感受雾凇姿态美的基础上,感悟“忽如”带来的神奇和壮观。这也正是文本所蕴涵的内容。

  这节课准备充分,抓注重点:雾凇的形成。以“奇”贯穿全课,突破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书,自读、默读、个别读、齐读等,读中感悟,同时,教师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感悟,尊重学生主体,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有效利用媒体,激发了学生情感,并向课外拓展,优化教学目标。

听《雾凇》有感2

  听了黄静静老师执教的《雾凇》一课,谈谈自己初浅的想法。

  黄老师教态自然,在课堂上能与学生亲切交谈,似朋友般的友好。学生在没有压力,充满表扬语言的课堂上学习,真正是在享受中学习。

  本节课重点突出,层次清晰。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会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黄老师设计囊括整个过程的三个问题:

  1、过饱和的水汽哪里来?

  2、遇冷后怎样形成雾凇的?

  3、吉林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

  让学生合作学习,这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与同学沟通交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读、想、说,所以这难点在孩子们面前便不攻自破了。不但内化了语言,更加深了理解。但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没能发挥教师自身的师示范作用。如“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优美的语句,能让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对词语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黄老师的虚心学习态度,是她成长的基础,她是不会让领导、老师们失望的。

【听《雾凇》有感】相关文章:

听《雾凇》有感04-27

雾凇的作文05-15

听老歌有感04-07

听《登山》有感10-10

听军歌有感12-30

听《童年》有感11-09

听《曹操》有感04-28

听《恐龙》有感04-28

听《太阳》有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