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评课稿

时间:2023-08-10 11:39:51 其他 我要投稿

《对花》评课稿(热门)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花》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对花》评课稿1

  《种一片太阳花》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整篇课文文辞优美,意境隽永。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前半部分(2-5)自然段用细腻生动的描写尽现了太阳花的外在美。第一课时,黄老师带领学生初读感知,品词析句感受了太阳花的外在美,学生们对太阳花产生了无限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6-9)自然段是的重点部分,通过探究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展现了太阳花的内在美,这是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既要抓住重点词句,挖掘出太阳花的内在美,又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特点描述的写作方法;既要领悟太阳花乐观的情操、饱满的热情、不惧困难的精神、谦让的品格,又要由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在教学中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扎实训练来实现美文美读品花美人美。纵观整节课,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创设情境,渲染美。

  开课,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和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们重温太阳花的外在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对前半部分外在美进行了梳理总结,又由外在美过渡到内在美,提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探究“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让学生带着喜悦之情从美的画面中走进文本。

  二、扎实训练,感悟美。

  杨再隋教授有这样一段经典的阐述: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是进行字词句段篇训练的课,是教给知识、形成技能、学习方法、培养习惯的课。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人文教育,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目的。具体地说,语文教学要念好“十字经”, 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紧扣“八字诀”,即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课堂教学中黄老师通过扎实训练,让学生感悟太阳花的内在美。

  1、加强自主学习,充分感悟语言

  开课提出学习目标后,黄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按照自读要求,静心读书,充分与文本对话,潜心会文,感悟语言,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也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2、引导对话交流,充分理解语言

  本节课,黄老师抓住“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这一条主线展开教学,避免了琐碎的提问。在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时方法多样。例如:在品析太阳花喜欢太阳的这句话的教学中,黄老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的形式入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知道了这句话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然后通过理解“偃旗息鼓、慵倦无力、愈加”等词语的意思来充分理解语言。

  3、突出语文特色,充分朗读语言

  这是一篇美文,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例如:在教学“日出时”这一句时,黄老师带领学生“三读”这句话,第一次读,联系上文读出太阳花对太阳的喜欢之情;第二次读,联系下文读出太阳花不遗余力地开放的饱满热情,第三次读,让学生读出太阳花前赴后继不惧困难的精神。这样的读体现了阅读教学读的层次性,效果较好。

  4、加强实践活动,充分运用语言

  语文课要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本节课,在体会太阳花“不遗余力”、“前赴后继”的精神时,为了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结合课文要求,黄老师安排了适时的造句。课后,结合本课在写法上的特点,布置了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和观察一种植物写片断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语言。

  三、拓展延伸,升华美

  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要从的字里行间领悟太阳花乐观的'情操、饱满的热情、不惧困难的精神、谦让的品格,又要由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教学中,黄老师进行了两次适时的拓展延伸,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第一次在理解太阳花不遗余力、前赴后继的精神品质后,老师很自然巧妙地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太阳花这样的人吗?第二次是在学完最后一自然段后老师设计了:你想对太阳花说些什么?学生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太阳花内在的品质。

  总的来说,黄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实现了美文美读品花美人美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这也与她在名师工作室学习,得到刘老师和各位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但是从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她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语言还要不断锤炼,过渡语怎样承上启下,评价语怎样点拨指导,总结语怎样激情升华。二是课堂驾驭能力还要不断提升。要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一是解读文本要深入,二是教学方法和策略要灵活多样,三是心中要装着学生。希望黄老师今后多向在座的各位工作室的精英学习,加强学习,锤炼基本功;加强研究,树反思的镜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对花》评课稿2

  听了邱老师的一堂《花的勇气》,受益匪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说实在的,这篇文章不好上,我想根据自己的所听、所见谈几点自己的所感。

  一、导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在导入环节,老师运用由花想古诗的方法,总共出示了6种常见的花,学生借此复习了和每种花有关的古诗句,温故知新,复习了古诗,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教材处理上整体把握,抓主线

  本文是略读课文,邱老师首先引领学生复习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且牢牢抓住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经历的事件和由此对应的人物心情的变化,这符合略读课文的学习特点。小组内的合作讨论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出示的填空题,由事件和心情交错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理清了课文的整体脉络:“(无花)失望——(藏花)吃惊——(不见花开)遗憾——(花开原野)惊奇——(气魄)震撼”这是一组颇具特点的课文脉络图,邱老师巧妙地运用这张图,借此要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段学生对文章梗概的把握需要方法的指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由此图老师还让学生说说还能发现什么,这是对文章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作者的心情皆因花起。

  三、巧妙处理文本,因果倒序教学

  在重点环节老师先让学生感悟花满原野时让作者心头一震的画面,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了作者这种心情?通过让学生对词语的细细品味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认知:“改天换地”写出了变化大,“全冒出”来体现了变化快……由这一段的教学引入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藏花”时的教学,同样让学生挖掘体现作者惊奇的词语,“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从果到因的反序教学,更能体现对比的巧妙,也更能体现出文中的中心——花的勇气,由此花儿由藏身到开满原野的过程更加令人回味,令人印象深刻。借此出示填空题:青草下藏的,不仅仅是花,还是( )。此项语言训练,训练了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内涵且合理表达的能力。最后再次回到第七自然段,配乐朗读,学生一定沉浸在从惊奇到震撼的画面中,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由此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

  四、读写结合,联系实际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老师又引导学生学习《花的勇气》的写法,让学生写出种子的勇气是( );梅花的勇气是( );青松的勇气是( )。训练了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

《对花》评课稿3

  昨天有幸聆听了由学校邱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获得的对生命的感悟,下面我邱老师的这堂课谈几点自己的的看法:

  一、以“花为媒”,导入顺其自然。

  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从花入手,先请学生欣赏花的图片,感受花的美丽,再回忆积累过的与花有关的诗句。这样的设计既达到了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目的,又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导入效果。

  二、结合阅读提示,整体把握教材。

  邱老师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在学生默读提示后,帮助他们梳理提示中的几个要点,指导学生根据提示学习课文,学会整体感知课文。

  三、挖掘文本主线,围绕主线展开教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邱老师的这堂课就给了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教师在设计时抓住了一系列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如:(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作为本堂课的'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学习、思考、探讨与交流,可以说教学的思路非常清晰,学生的学习也很有目的性。另外,在这里我觉得邱老师有一个地方设计的也很巧妙,那就是让学生根据作者的心情变化概况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知道这是一篇散文,概况散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而言,本身难度就很大。但用这样方法概况,显然要简单的多,而且使得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新的概况课文的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点睛之笔的写话——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如果有人问我邱老师的这堂课那一处最能打动你,我想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是最后的写话设计。教师为了升华勇气的含义,巧妙地安排了给诗歌填空的写话练习。这样的安排不光令学生明白了花的勇气是什么,更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那就是勇气。这样的设计无疑是达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悟”的教学目的。

  这堂语文课,邱老师善于抓住文本主线,层层铺垫,过渡自然,整个教学思路“以读促悟,读写结合”。通过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中领会并升华了对生命的感悟。

《对花》评课稿4

  屈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中,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贯穿一个“读”字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整节课屈老师共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伊始,屈老师利用课前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随机引导学生认识了“玫瑰”两个生字后,又告诉学生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间的故事。一篮玫瑰花,一个美妙的故事,学生读书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屈老师安排了第一个层次的读书,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当学生经过了几个来回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后,屈老师又鼓励学生进行轮读比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以达到巩固发音,读通文章的`目的。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读书。紧接着屈老师安排了第三个层次的读书,即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课文讲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旨在了解全文大意。在创设情境,学习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屈老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第四个层次读书,即深入细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屈老师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小鹿很喜欢玫瑰花)你还知道了什么?(小鹿种玫瑰花很辛苦)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松土、浇水)你能把它种花的辛苦读出来吗?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真正体现了崔峦老师提出的“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要体现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二、体现一个“实”字

  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屈老师在导人新课后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落实识字任务。(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2)同桌互读。同桌相互合作,互帮互学,要求读的同学大胆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当好小老师,读得正确的鼓励鼓励他,读得不正确的给他指出来。(3)教师检查。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开火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认读,尔后问学生: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记?(瘸、惋、骨)在学生达成共识后,屈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发现的方法识记了“瘸”,形旁表义的方法识记了“惋”,汉字演变的方法识记了“骨”。(4)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引导学生读带有生字的句子。(5)在轮读比赛课文中再次巩固识字。从以上五个环节,可看出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读音、识记字形上走了几个来回,从而使识字教学既扎扎实实,又不乏灵活多样。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同样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屈老师的教学展示了引导学生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可谓训练到位。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看画面数玫瑰花的朵数时,徐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玫瑰花渐渐地长大)“渐渐”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此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屈老师问:你从课文中看出了什么?(小鹿很悲伤)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惋惜)能给它换个词吗?(叹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对哥哥说,你能在他说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话吗?(“唉!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个比较抽象的、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就这样在语言环境中,在故事的情节中迎刃而解了。一节好的语文课,语文“味”要浓,训练要扎实到位,屈老师的课正体现了这一点。

  三、注重一个“情”字

  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既要教学生学语文,还要教学生学做人。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活动情境为主导,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人角色,入境人情,与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学语文与学做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比如,开课伊始,屈老师说:孩子们,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出示玫瑰鲜花)。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屈老师又说:谁来闻闻,摸摸?(好香,好舒服)谁来数数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们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么吗?(友谊长存)你们知道屈老师有什么希望吗?这样的开课为以后小鹿和其他伙伴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学习课文前,屈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你们愿意和小鹿做朋友吗?(愿意)那我们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们现在都是小鹿了。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屈老师问:小鹿的玫瑰花有什么变化?(长出了许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画面)那我们一起来数数吧!教师和学生一起数1、2、3……此时,你心里怎样(高兴、激动),能用读表示出来吗?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屈老师问:你躺在床上,心里会惦念着什么?通过这样两个环节,学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学习第七至八自然段,当小鹿得知自己种的玫瑰花是红色的,很美丽,还散发着香味时,屈老师问:此时,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给别人带来快乐是最大的快乐)整节课学生既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四、落实一个“写”字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屈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先说后写。比如,学习第七自然段,当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的话高兴地笑了时,屈老师问学生:这时你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学习第八自然段,当鹿弟弟高兴地对鹿哥哥说“看来,你的玫瑰花没白栽”时,屈老师又追问: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学完全文后,屈老师布置了一项拓展性写话练习:我对小鹿说句话。

  夏雨有痕,屈老师的课,犹如盛夏的及时雨,在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将引领着我们在课改航程上踏痕远航……

《对花》评课稿5

  章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本节课教学中章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鼓励学生质疑,抓“吃惊”贯穿整堂课

  学贵有疑!章老师在检查学生字词以后,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为什么说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德国人为什么会喜欢花?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吃惊?……章老师把这些问题梳理后板书在黑板上,重点解决“吃惊”的问题。

  层次清晰。学生读课文找让作者吃惊的句子,读吃惊的句子,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吃惊的原因。

  着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课前学生提出问题,课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解决问题,课上完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章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吴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课件

  章老师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多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欣赏德国风光片、重点的句段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文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吴老师适时地播放了有关课件,还播放了德国街道的'有关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教学是一门艺术,她总有瑕疵,下面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词语教学不够扎实,读完后,章老师把几个自认为难写的生子变红,请学生写一写,最后强调一个字“暇”是日字旁,不要写成目字旁,我认为这个字如果只是这样强调,学生没有知其所以然,还会错,如果联系字义来记字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章老师安排了小练笔,怪不得季羡林爷爷发出这样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你也一定有话要说,写一写。我觉得这个练笔范围太大。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对花》评课稿6

  有幸聆听了靳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感触颇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它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靳老师在这一课的设计上也是花了很多心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新颖,条理很清晰,纵观这节课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词语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学都很实在,词语教学朴实自然中显魅力。例如学习“莞尔一笑”一词,靳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后,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莞尔一笑。教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这些词时较好地借助了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理解。教学“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时,不仅采用重点词突破的方法进行理解,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应接不暇的感受。这样通过多种方法,不仅理解词语化难为浅,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美丽的情感在朗读中飞扬。

  这节课上,靳老师都十分注重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如,靳老师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后,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练读。之后,她请了几位学生进行展示,其中一位女生朗读得声情并茂。靳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看到一簇簇的花开得姹紫嫣红。你在读得时候,想突出哪些词语呢?为什么这么读,能谈谈你的`想法吗?通过这样平等欣赏交流,其他学生的朗读技巧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接着靳老师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品读。最后还问学生: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亲自看看?那就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边听边展开想象。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而,每一段文字读完,让我们倾听的老师清楚地感觉到,学生读的不仅是文字,还读出了至真至纯的情感。

  3、整合了资源,实现课件与文本互补。

  这节课中,靳老师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并配上欢快的乐曲,制作成课件,展示了德国街上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独特风景,让学生对德国风情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这样,学生从欣赏美丽的画面到对文字初步的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方位地、立体化地理解感悟了语言。

  在听靳老师的课,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恰当的评价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谈谈我的几个建议,供靳老师参考:

  1、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时,靳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语句进行品读后,教师提问:这里的“我为人人”指?“人人为我”是指什么?出示练习:生活中你感受过类似境界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话。如此设计,学生的确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很美,但容易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痕迹过浓,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同时,这样也会使孩子们思绪中断。这里我的思考是:与其支离破碎地让学生去解读文本,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去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带来的种种美丽,这样学生的感情激发了,体验丰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是否可以这样设计:1、找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2、这里的“人人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又是指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3、同学们,假如此刻你是一位刚从工地回来的建筑工人,当你走在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假如,你是一位刚抢救了一位病人生命的医生,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假如你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中你面临着种种困难,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全班配乐朗读第3自然段。

  2、建议给教学内容瘦瘦身,围绕一个点展开教学。假若处处开花,面面俱到,难以让训练与人文熏陶落到实处。

《对花》评课稿7

  屈教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中,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贯穿一个“读”字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整节课屈教师共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伊始,屈教师利用课前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随机引导学生认识了“玫瑰”两个生字后,又告诉学生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间的故事。一篮玫瑰花,一个美妙的故事,学生读书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屈教师安排了第一个层次的读书,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当学生经过了几个来回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后,屈教师又鼓励学生进行轮读比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以达到巩固发音,读通文章的目的。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读书。紧接着屈教师安排了第三个层次的读书,即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课文讲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旨在了解全文大意。在创设情境,学习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屈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第四个层次读书,即深入细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屈教师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小鹿很喜欢玫瑰花)你还知道了什么?(小鹿种玫瑰花很辛苦)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松土、浇水)你能把它种花的辛苦读出来吗?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真正体现了崔峦老师提出的“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要体现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二、体现一个“实”字

  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屈教师在导人新课后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落实识字任务。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

  (2)同桌互读。同桌相互合作,互帮互学,要求读的同学大胆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当好小老师,读得正确的鼓励鼓励他,读得不正确的给他指出来。

  (3)教师检查。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开火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认读,尔后问学生: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记?(瘸、惋、骨)在学生达成共识后,屈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发现的方法识记了“瘸”,形旁表义的方法识记了“惋”,汉字演变的方法识记了“骨”。

  (4)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引导学生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5)在轮读比赛课文中再次巩固识字。

  从以上五个环节,可看出屈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读音、识记字形上走了几个来回,从而使识字教学既扎扎实实,又不乏灵活多样。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同样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屈教师的教学展示了引导学生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可谓训练到位。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看画面数玫瑰花的'朵数时,徐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玫瑰花渐渐地长大)“渐渐”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此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屈教师问:你从课文中看出了什么?(小鹿很悲伤)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惋惜)能给它换个词吗?(叹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对哥哥说,你能在他说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话吗?(“唉!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个比较抽象的、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就这样在语言环境中,在故事的情节中迎刃而解了。一节好的语文课,语文“味”要浓,训练要扎实到位,屈教师的课正体现了这一点。

  三、注重一个“情”字

  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既要教学生学语文,还要教学生学做人。屈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活动情境为主导,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人角色,入境人情,与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学语文与学做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比如,开课伊始,屈教师说:孩子们,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出示玫瑰鲜花)。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屈教师又说:谁来闻闻,摸摸?(好香,好舒服)谁来数数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们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么吗?(友谊长存)你们知道屈教师有什么希望吗?这样的开课为以后小鹿和其他伙伴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学习课文前,屈教师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你们愿意和小鹿做朋友吗?(愿意)那我们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们现在都是小鹿了。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屈教师问:小鹿的玫瑰花有什么变化?(长出了许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画面)那我们一起来数数吧!教师和学生一起数1.2.3……此时,你心里怎样(高兴、激动),能用读表示出来吗?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屈教师问:你躺在床上,心里会惦念着什么?通过这样两个环节,学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学习第七至八自然段,当小鹿得知自己种的玫瑰花是红色的,很美丽,还散发着香味时,屈教师问:此时,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给别人带来快乐是最大的快乐)整节课学生既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四、落实一个“写”字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屈教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先说后写。比如,学习第七自然段,当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的话高兴地笑了时,屈教师问学生:这时你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学习第八自然段,当鹿弟弟高兴地对鹿哥哥说“看来,你的玫瑰花没白栽”时,屈教师又追问: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学完全文后,屈教师布置了一项拓展性写话练习:我对小鹿说句话。

  夏雨有痕,屈教师的课,犹如盛夏的及时雨,在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将引领着我们在课改航程上踏痕远航……

《对花》评课稿8

  夏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中,他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贯穿一个“读”字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整节课夏老师共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伊始,夏老师利用课前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随机引导学生认识了“玫瑰”两个生字后,又告诉学生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间的故事。一篮玫瑰花,一个美妙的故事,学生读书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这时,夏老师安排了第一个层次的读书,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当学生经过了几个来回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后,夏老师又鼓励学生进行轮读比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以达到巩固发音,读通文章的目的。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读书。紧接着夏老师安排了第三个层次的读书,即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课文讲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旨在了解全文大意。在创设情境,学习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夏老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第四个层次读书,即深入细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夏老师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小鹿很喜欢玫瑰花)你还知道了什么?(小鹿种玫瑰花很辛苦)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松土、浇水)你能把它种花的辛苦读出来吗?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真正体现了崔峦老师提出的“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要体现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二、体现一个“实”字

  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夏老师在导人新课后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落实识字任务。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

  (2)同桌互读。同桌相互合作,互帮互学,要求读的同学大胆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当好小老师,读得正确的鼓励鼓励他,读得不正确的给他指出来。

  (3)教师检查。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开火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认读,尔后问学生: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记?(瘸、惋、骨)在学生达成共识后,夏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发现的方法识记了“瘸”,形旁表义的方法识记了“惋”,汉字演变的方法识记了“骨”。

  (4)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引导学生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5)在轮读比赛课文中再次巩固识字。从以上五个环节,可看出夏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读音、识记字形上走了几个来回,从而使识字教学既扎扎实实,又不乏灵活多样。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同样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夏老师的教学展示了引导学生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可谓训练到位。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看画面数玫瑰花的朵数时,徐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玫瑰花渐渐地长大)“渐渐”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此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夏老师问:你从课文中看出了什么?(小鹿很悲伤)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惋惜)能给它换个词吗?(叹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对哥哥说,你能在他说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话吗?(“唉!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个比较抽象的、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就这样在语言环境中,在故事的情节中迎刃而解了。一节好的语文课,语文“味”要浓,训练要扎实到位,夏老师的课正体现了这一点。

  三、注重一个“情”字

  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既要教学生学语文,还要教学生学做人。夏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活动情境为主导,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人角色,入境人情,与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学语文与学做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

  比如,开课伊始,夏老师说:孩子们,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出示玫瑰鲜花)。在学生的惊叹声中,夏老师又说:谁来闻闻,摸摸?(好香,好舒服)谁来数数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们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么吗?(友谊长存)你们知道夏老师有什么希望吗?这样的开课为以后小鹿和其他伙伴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学习课文前,夏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你们愿意和小鹿做朋友吗?(愿意)那我们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们现在都是小鹿了。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夏老师问:小鹿的玫瑰花有什么变化?(长出了许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画面)那我们一起来数数吧!教师和学生一起数1.2.3……此时,你心里怎样(高兴、激动),能用读表示出来吗?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夏老师问:你躺在床上,心里会惦念着什么?通过这样两个环节,学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学习第七至八自然段,当小鹿得知自己种的玫瑰花是红色的,很美丽,还散发着香味时,夏老师问:此时,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给别人带来快乐是最大的快乐)整节课学生既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四、落实一个“写”字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夏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先说后写。比如,学习第七自然段,当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的话高兴地笑了时,夏老师问学生:这时你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学习第八自然段,当鹿弟弟高兴地对鹿哥哥说“看来,你的玫瑰花没白栽”时,夏老师又追问: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学完全文后,夏老师布置了一项拓展性写话练习:我对小鹿说句话。

  夏雨有痕,夏老师的课,犹如盛夏的及时雨,在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将引领着我们在课改航程上踏痕远航……

《对花》评课稿9

  许老师执教的《花钟》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教学难点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单独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年段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许老师的设计先是读课题导入你想知道什么、花怎么是钟和什么是花钟。然后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出示花钟的课件,直观感受花钟,重点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各个时段各种花开放的样子,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妙处,并比较两种句子之间的差异。再然后拓展积累,给“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 )”补上开花的状态的词句。最后指导生字的书写。许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开这堂课的主题是“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许老师的设计确实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并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但总觉得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学生没有感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以致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还没完全突显出来。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方面,教师没有针对性、激励性,以致教师的评价评而不导,评而不实,评而不治,评而不全。

  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方法。好的范读不仅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了学生,还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朗读方法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感悟,但程度还不是很深,如果加上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将是对学生程度的一个很大提高。

  总体来说,许老师的这堂课有让我学习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改进。

《对花》评课稿10

  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的《赶花》中有这样一句:“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它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这句话从两个方面来概括描写养蜂人的生活,一是艰辛,二是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对于“艰辛”的体会,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而“诗情画意”的生活,课文描写却微乎其微。理解好后一层意思,对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教学难点,陈老师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捕捉课文词句,品味“诗情画意”

  课文虽然没有对介绍到的每种花作具体生动的描写,但仔细研究一下,不难看出,文章开头向我们展示了洋槐花盛开的景象。老师从一、二两个自然段中提炼出这样一段话:“洋槐花开了,延安城充满馥郁的花香。远远看去,整个林子的树冠上仿佛堆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然后,让学生去品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在交流中,学生走进了纯洁的诗里,走进了清新的画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训练了学生的悟性。

  2、拓展文中内容,创造“诗情画意”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是“投水”的“石子”,要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还必须让他们在发现、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创造。学生一旦在文字中,形成自己理解的“诗情画意”,那种愉快感、成功感、幸福感就会像欢快的小溪流一样,奔流不息。但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同时,我们还要牢牢抓住课文这根缰绳,如果一味地往前跑,就会迷失方向。本节课要领悟的是“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他们赶的除了雪白的洋槐花外,还有紫色的苜蓿花、金灿灿的荆条花、粉红的'荞麦花和黄色的油菜花。老师通过媒体让学生自己看到花香景美的画面。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在身临其境的欣赏中,在教师引人入胜的描绘中,领略了诗情画意。

  3、探索文章中心,升华“诗情画意”

  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已经领略到了文中所没有描绘出来的“诗情画意”,懂得了赶花人在赶花的同时,也在追赶着绚丽,追赶着芬芳。但如果就此罢手,还是没有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因为课文的中心是赞扬像养蜂人那样为了工作而只争朝夕、奋力拼搏的人。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品德的“诗情画意”里,让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去感悟:赶花人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蜜一样甜的生活,创造了花一样美的世界。

  当然课堂的生命力在于现存的缺憾。“诗情画意”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老师让学生感知画面的基础上,去感悟文中妙词佳句,进而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但这些全在于学生对“诗情画意”本身的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而对这一点的忽视,正是本课的一大缺憾。很多学生找不到反应赶花人生活诗情画意的句子,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什么样的生活是诗情画意的。其实美丽的大自然,就像一个绚丽的万花筒,只要留心观察,总能寻觅到其美的内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渐渐地拥有了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果先让学生回忆见到过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面。比如“小桥、流水、人家”、“蓝天、绵羊、草原”、“夕阳、垂柳、小溪”、“牛背、牧童、短笛”、“月光、草地、河滩”等画面就是诗情画意。让他们自己构思一幅图画,并从画面中获得不同的美感,通过语言的表述,形成丰富而又深刻的感受。这是他们对“诗情画意”最直接的感知。这样后面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对花》评课稿11

  李老师的课干脆利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巧妙突破难点处。

  教师在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时,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而是通过填空的形式来了解课文大意: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刚到维也纳时因()而失望,离开时仍()而遗憾,后来看到()而惊奇,最后被()所震撼,明白了()的故事。这样就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觉得归纳课文内容不再是一件头疼的事。这一设计特别巧妙。

  二、课堂练习恰到好处。

  李老师在教学中出示了:当冷风袭来时,我会说(),当冷雨淋来时,我会说(),我会对那些不敢在风雨中开放的花儿说(),我会对城里那些温室里的花儿说()。通过学生练习说话,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后面的:被压在石头下的小草(),这就是勇气。等等这些,让学生说话,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的习作也是一种启示。这样的设计让人难忘。

  《花的勇气》评课稿5

  今天有幸聆听了程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可以说,程老师的这节课犹如一阵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清新优雅的香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好比是程老师自己本人一样。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以及我听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感想,来说说我的看法。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一、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词语板块教学

  程老师在处理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时,她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首先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她的词语教学。程老师大胆地对课文的词语进行了巧妙的处理,分成了3组有特色有代表性词语,分别是“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描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描写花的词语;“冷雨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描写天气的词语。这也是程老师课堂的精彩之处,由词到句到段,再到整篇课文,有效地做到了点面结合。首先她通过第一组词语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很好落实了四年级学生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任务,又大大降低了这个教学任务的难度,教给孩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使得孩子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和惧怕,这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接着借助第二组词语顺其自然地进入学习课文描写花句子的板块教学,让学生感受花的魅力,最后是借助第三组词语来感受花的勇气。整节课思路清晰,板块简洁,让人在不知不觉的词语教学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不禁让我为之叫绝!

  二、创设情境的读——引读、换位读

  程老师的课堂上还花尽心思地创设情境读、引读:冷雨伴着凉风——那些花儿一下子——迎着凉凉的雨点,那些花儿一下子——冷风冷雨中,那些花儿一下子—— 。在感悟花的勇气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了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花,冷雨击打着你娇嫩的花瓣,你怕么?冷风刮着你柔嫩的身躯,你怕么?冷风冷雨疯狂地拍打着你们,你们怕么?层层递进,步步逼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小花在这么寒冷的天气中依然傲然挺立,这就是勇气,花的勇气!

  三、恰到好处的课堂练笔——解读勇气是什么

  课堂结尾时,程老师为了升华勇气的含义,巧妙地安排了写话训练,花的勇气是在冷雨中傲然挺立,然而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勇气。现在,你认为勇气是什么呢?出示句式,学生练写并进行交流。这无疑是做到了“读写结合,以写促悟”的教学思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看似小小的课堂小练笔,却有利于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为语言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对花》评课稿12

  听了郎xx老师的公开课《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反思如下:

  一、分析教材要全面。

  考虑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异国风情,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又是一篇讲读课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例子,是本单元的一个范例,我们在教授时必须考虑学习方法的传授。文体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意图、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需求要产生共鸣。

  二、导入简洁。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旅游都干什么?看风景、了解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进德国的德廷根,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三、抓住中心问题。

  1、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评价哥廷根的?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独特的民族。

  2、奇丽的景色具体是如何描述的?这个民族又独特的.什么地方?

  四、教授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朗读技巧的指导:

  1、要投入自己的感情;

  2、要注意轻重缓急;

  3、要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

  4、抓住关键词。

  (二)利用关键词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由扶到放,培养能力。

  讲是为了不讲。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奇丽的景色,而锻炼孩子的能力则放在了第二个问题,解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对花》评课稿13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的第一天,迎来了塘下语文中心组的第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场桥二小的蒋芝乙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花的勇气》。以下是我听课的几点感受:

  一、借助词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

  蒋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借助三组词语进行阅读教学。

  第一组词语是“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出示第一组词语后,蒋老师提问:“有什么发现?这组词语描写的是什么?”学生不难发现这组词语描写的是作者的心情。随后蒋老师要求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圈出词语,完成口头填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而感到遗憾,而当他看到,而感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蒋老师借助这组心情变化的词语,利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组词语是“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奇十足、拔地而起”,这组词语描写花的词语。借助这些词语蒋老师要求学生去课文中寻找描写花的句子。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去体会花“多、密、辽阔”的特点。

  第三组词语是“冷风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蒋老师借助这组词语让学生体会花儿的勇气。

  三组词语的选择,别具匠心,成为阅读教学的主线。这样的教学设计,凸显了词语的特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听课的我也是心头怦然一震,为蒋老师在阅读教学上有这样大胆尝试的勇气而敬佩。

  二、课堂指导引领,值得深入探讨

  1、以词组教学为主线的阅读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本课最为关键的词语是“怦然一震”。这是作者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此刻作者才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因此对“怦然一震”这个词语的理解至为重要。

  2、课堂中以生为本,是我们一直保持的重要理念。但是如何机智有效的引领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重点,则是教学的难点。如在出示第三组词语“冷风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后,蒋老师提问:“冷风冷雨刮在你脸上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很舒服!”这样的回答令我颇为意外。但这的确是学生此时此刻的真实的体会。在阳光明媚的四月,气温回暖,穿着厚重衣服的学生也许会感到有些炎热,因此此时如果有凉风习过,还是蛮惬意,蛮舒服的。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如何以生为本,让学生的体会能回归文本,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创设课堂情景。

  3、朗读指导是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正确朗读指导是朗读知道的关键。描写花特点的句子中的重点词是“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多、密、辽阔”是花的特点,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把重音落在“这么”上,这样才能更突出“这么”后面的词语。同样写花颜色的词语“白的、黄的、紫的”指导学生读出花的美,读出话的颜色多应将语速放慢,把“的”前面的字拖长,的读轻声。教师范读是朗读指导的一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要注重学生的体会,让他们读出自己心中的情感。

《对花》评课稿14

  一、贯穿一个“读”字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整节课陈老师共设计了四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伊始,陈老师利用课前谈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随机引导学生认识了“玫瑰”两个生字后,又告诉学生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间的故事。一篮玫瑰花,一个美妙的故事,学生读书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陈老师安排了第一个层次的读书,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当学生经过了几个来回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后,陈老师又鼓励学生进行轮读比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以达到巩固发音,读通文章的目的。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读书。紧接着陈老师安排了第三个层次的读书,即要求学生默读全文并思考:课文讲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旨在了解全文大意。在创设情境,学习课文这一教学环节,陈老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第四个层次读书,即深入细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学生读的基础上陈老师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小鹿很喜欢玫瑰花)你还知道了什么?(小鹿种玫瑰花很辛苦)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松土、浇水)你能把它种花的'辛苦读出来吗?以上四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真正体现了崔峦老师提出的“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要体现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

  二、体现一个“实”字

  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陈老师在导人新课后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落实识字任务。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问故事下面的“小鱼”、同学、老师或字典,读完后,再读读“小鱼”身上的汉字。

  (2)同桌互读。同桌相互合作,互帮互学,要求读的同学大胆读,听的同学认真听,当好小老师,读得正确的鼓励鼓励他,读得不正确的给他指出来。

  (3)教师检查。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开火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认读,尔后问学生:这些生字中你们认为哪个字最难记?(瘸、惋、骨)在学生达成共识后,陈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发现的方法识记了“瘸”,形旁表义的方法识记了“惋”,汉字演变的方法识记了“骨”。

  (4)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把生字放回课文中,引导学生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5)在轮读比赛课文中再次巩固识字。

  从以上五个环节,可看出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读音、识记字形上走了几个来回,从而使识字教学既扎扎实实,又不乏灵活多样。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同样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陈老师的教学展示了引导学生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可谓训练到位。比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看画面数玫瑰花的朵数时,徐老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玫瑰花渐渐地长大)“渐渐”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此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学习第四自然段时,陈老师问:你从课文中看出了什么?(小鹿很悲伤)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惋惜)能给它换个词吗?(叹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对哥哥说,你能在他说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话吗?(“唉!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个比较抽象的、学生难理解的词语就这样在语言环境中,在故事的情节中迎刃而解了。一节好的语文课,语文“味”要浓,训练要扎实到位,陈老师的课正体现了这一点。

  三、注重一个“情”字

  依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既要教学生学语文,还要教学生学做人。陈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活动情境为主导,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人角色,入境人情,与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将学语文与学做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特点。比如,开课伊始,陈老师说:孩子们,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出示玫瑰鲜花)。在学生的惊叹声中,陈老师又说:谁来闻闻,摸摸?(好香,好舒服)谁来数数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们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么吗?(友谊长存)你们知道陈老师有什么希望吗?这样的开课为以后小鹿和其他伙伴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学习课文前,陈老师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你们愿意和小鹿做朋友吗?(愿意)那我们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们现在都是小鹿了。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陈老师问:小鹿的玫瑰花有什么变化?(长出了许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画面)那我们一起来数数吧!教师和学生一起数1.2.3……此时,你心里怎样(高兴、激动),能用读表示出来吗?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陈老师问:你躺在床上,心里会惦念着什么?通过这样两个环节,学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学习第七至八自然段,当小鹿得知自己种的玫瑰花是红色的,很美丽,还散发着香味时,陈老师问:此时,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给别人带来快乐是最大的快乐)整节课学生既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四、落实一个“写”字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陈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先说后写。比如,学习第七自然段,当小鹿听了黄莺和微风的话高兴地笑了时,陈老师问学生:这时你会对小鹿说些什么?学习第八自然段,当鹿弟弟高兴地对鹿哥哥说“看来,你的玫瑰花没白栽”时,陈老师又追问: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学完全文后,陈老师布置了一项拓展性写话练习:我对小鹿说句话。

  夏雨有痕,陈老师的课,犹如盛夏的及时雨,在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将引领着我们在课改航程上踏痕远航……

《对花》评课稿1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是季先生写的一篇隽永的短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今天这节课邱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风情、人文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感染,回顾一下这节课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巧妙、高效的教学设计

  邱老师在课堂设计上打破常规,以朋友的问、季先生的回答引领全文教学,进而引出写花美的句子、写人美的句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自然而然悟出,情感得以升华。语言学科人文性得以体现,层次清晰,这样有层次地一次次提升,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全面提高了学生语言素养。

  二、朴实、扎实的词句教学

  语言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课标》中指出“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字词句段篇是一个体系,只有将词语理解透彻了,才能了解文本的内涵,落实语文学习的任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句”,教学中,老师努力体现将理解词语与阅读紧密联系起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教学时把重点放在字义理解上,先是让学生去发现这组词的特点,理解词语,再通过举例,加深理解,为下文教学作铺垫,然后再把它们送进句子当中。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教学词语,由表及里、由词到文,使词语教学与课文阅读紧密联系在一起。

  小建议:如果能给学生更多时间、空间去朗读就更好。

  纵观一节课,学生朗读机会较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感悟,如能在“读中悟”,可能会让学生自悟自得。比如在感受“花美”的部分,可以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再展开想象,在想象基础上再读,这样读的层次出来,学生感悟应会更具体、更深刻。

  其实不仅“读”是这样,其他语言素养的培养也应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想说说今天听课后的一点感性认识:这是一节有着浓厚语文学习氛围的课堂,我感动于孩子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感动于他们读书时的.那份投入;我感动于邱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感动于她能在开学以来这么短的时间里能把学生训练得这么有素,使我似乎来到了二小的语文课堂。这不是一日之功,这是长期的积累和努力进取使然。

  还有,这是一节体现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使用而准备的一节课。课其实已经很好了,但是为了体现白板的功能,还得作大量的改动。为了用白板而设计课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并不十分认同。我喜欢朴实的教学,我不赞成用大量的声光电等多媒体,因为这些会分散孩子们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注意力和兴趣,电子科技的运用,其本质还是为教学服务,只能锦上添花,不能舍本逐末。

【《对花》评课稿】相关文章:

《对花》评课稿03-20

《花勇气》评课稿04-29

花钟评课稿03-30

《对花》评课稿【荐】07-17

(优选)《对花》评课稿08-05

花钟评课稿[精选]07-29

《花钟》评课稿04-06

花钟评课稿04-06

《花勇气》评课稿04-08

《花的勇气》评课稿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