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3-08-07 08:18:3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15篇[优选]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的闰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也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当代社会的世态风貌。可以说《红楼梦》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中国大百科书》中说道“《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还有在《大英百科》中提到“《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是一部天书。”《红楼梦》也被我国列入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有很多章节,而我最喜欢也最难以忘记的是两章节内容是:林黛玉病死,贾家衰落,贾宝玉考中进士到最后看破红尘落发为僧,和其他两个和尚一起飞升、成仙。在我看完这两章节内容后,发现我泪水已经悄悄落下,让我感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爱却不能相守,和所爱的人阴阳两隔的情景,也让我感到当时社会的陋习。

读红楼梦有感2

  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红楼梦》,以赋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婚恋悲剧为主线,讲述了金灵四大名门贾、王、石、薛从鼎盛到衰落的故事。用大观园的琐事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路尽头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它以其曲折晦涩的表现手法、苍凉深沉的情感风格和浓厚崇高的思想背景,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画面、建筑石材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我看来,《红楼梦》最值得学习的是诗。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大家都用白海棠作诗,他们的诗一首比一首好,特别是林黛玉的那句“偷梨核三分白,借梅花魂。”我觉得这个“偷”和“借”用的很好。还有薛宝钗的那句话,‘白天好好打理好容貌,盖好门,手里拿着骨灰盒装满青苔盆。”“惜貌盖天”让人觉得白海棠贤惠端庄。还有《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第38回,大家唱的菊花诗也很精彩。其中潇湘之侄《咏菊》“云末写霜,舌香月。“特别漂亮。作者能写诗就够好了,能根据各种角色的各种性格写诗就更好了。他的诗那么美,那么有内涵,真的很神奇!值得学习。

  《红楼梦》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积累了很多好的词汇和句子,了解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生活。

读红楼梦有感3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比较高峰。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惨爱情故事和荣国府宁国府的兴败为线索。本书的描写非常细致,可见本书作者曹雪芹批阅十载的心血。其中有关于林黛玉的细节描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黛玉寄人篱下生活的不易和谨慎。就以她初至宁国府时的描写为例,“他近日所见的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从这一小段的描写可见林黛玉的谨慎、自尊,也正是因为这些,林黛玉在宁国府才会那般小心,恐被人耻笑了去。却因为她本身的性子与此格格不入,所以她才会过得那么艰难,比较后有了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也奠定了她死于屋中的悲惨结局。

  又说贾宝玉,虽是出身富贵。受尽了宠爱,却终是落了一个出家为僧的结局。比较终与相爱的.人阴阳两隔,不得再见,也是可怜。悲痛到了极点。看破红尘,出了家,可能也是他比较好的结局吧。回忆起他初见林黛玉的风流潇洒,不禁有些许伤感,曾头戴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传,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那是多少女子心目中的意中人?被多少女子当成心中的朱砂?却被情所困,被那残酷的封建所摧残,比较终为僧,不知引发了多少多情读者的伤感。有多少人因为他的爱情不如意,家道中落而伤心落泪。

  读完一整本《红楼梦》,心中感触颇深。不禁发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回答为“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是我认为生死相许并不痛苦,比较为痛苦,比较让人承受不了的是生死离分,阴阳两隔,死者或许是解脱者,生者才是比较伤神的人,而贾宝玉偏偏活着,忍受着日日思人之苦,同时也承受着家族的压力,可谓到了一定的极限了,不禁让我心疼,曾经玉面翩翩的公子,竟落魄至此,心酸不已,久久不能回神,依旧沉在伤神之中,或许这便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吧。

读红楼梦有感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但红楼梦无疑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文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一代名家曹雪芹留下的撼世的不朽传奇,惊叹于他的卓绝的文学才气,赞美这样一个请棋书画、天文地理无不精通的伟大文学家;历史学家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败坏,痛快于其黑暗的统治注定了其必将败亡的惨烈结局;自由主义者读到红楼梦,读出的是它封建制度、等级制度对人们的压迫和压榨,对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贵贱的划分令他们义愤填膺;也有人悲叹于文学的流传必将因为其从盛到衰的历程……

  在红楼梦里要数宝黛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纵观红楼梦,这块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真不少。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但结局却只有两个,而是曹雪芹的高妙之处就在于,爱情的产生有一千种开始,结局去都是红颜易老,人去楼空。说老实话,我真有点幸灾乐祸了。但是反过来想一想,这又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读红楼梦有感5

  红楼一梦,那一梦中,有令人唏嘘的爱情,也有那往日兴盛的荣、宁二府一夜衰败令人感叹的世事无常。就如文章开头那一僧一道所说:“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字紧相连属,瞬间则有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但这一梦中,有一人,如同出尘白莲。在那座华美的大观园中,或许,她没有薛宝钗的贤淑端方,姿容端丽,没有王熙凤的泼辣阴险、行事果断,她与她们不一样,她是那个爱哭多愁的林妹妹,那个嘴上不饶人的顰儿,她精通诗文、才华横溢,她同宝玉一样,至情至性,这样的她,让人怜爱。

  也曾听闻有人说“林妹妹,太过‘做作’,太过高傲,嘴上不留情面,不大讨喜。”但于我而言,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情,却是让人心疼的。六岁丧母,不得不寄居于规矩森严的外祖家,可谓是寄人篱下。仍记得,她初入荣国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生怕被人耻笑了去。”谁又能想象一个六岁大的小女孩活得是多么谨慎小心!放到现在,六岁,是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时光,而她却要如此谨慎小心!那里人人笑脸相迎,谁又知道那笑面之下藏这一颗怎样的心呢?又加之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她才会形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性情,这又怎能让人不心疼呢?

  都道顰儿的嘴是一把刀子,她用尖刻的言语刺向她所不满的一切。就像那次同宝玉在薛姨妈家吃酒,宝玉身边的李嬷嬷拦宝玉吃酒,让黛玉帮忙相劝,当时黛玉便道:“我为什么要助他?我也犯不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给他酒吃,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这里的,也未可知。”她这番话让那老嬷嬷如何敢再劝,这一拦,便是把薛姨妈当外人,那老嬷嬷又怎敢再拦?她这张嘴,让人又爱又恨,可也正因为这张利嘴,她才可以在这污浊的大院中,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纯洁品性,她不似宝钗那般八面玲珑,世故圆滑,她有着属于她的高傲,她就是她,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黛玉有她的高傲,亦有着独属于她的才情。谚语云:“才情是穿不破的衣裳。”而林黛玉的才,与情相连,才,因情而生,情,因才而现。在大观园中与一众姐妹结起的诗社中,黛玉释放出了属于她的光彩,她作下的诗,尽诉她心中的悲欢与哀愁,那样的她,是完整的。那一首首诗中,尽显属于她的才与情。就如那日同贾母吃蟹赏菊时,那一首夺冠的《咏菊》: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随后吃蟹时,宝玉随性做了一首诗,黛玉见后亦起兴作了一首: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她又自觉不如宝玉所作,便闹着要烧了它作诗时的她是真实的。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黛玉的灵魂,带着特有的才情,带着她的高傲,而这一切,是她会与宝玉相爱的原因。

  谈黛玉,就不得不谈她与宝玉之间的爱情。宝玉,贾府的二少爷,贾老夫人的宝贝,那个至情至性的翩翩公子,那个对家族的丑恶腐朽和周围环境的虚伪庸俗感到不满的少年。他与黛玉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这是他不顾一切地爱上与“贤妻良母”规范丝毫不沾边的黛玉的原因。但于黛玉而言,她对宝玉的爱,真挚而深沉。她一不贪图他的财产家业,二不贪图他的门第地位,为了他时时悲苦,处处留神,泣花葬残红,心曲题罗帕,那一曲《葬花吟》出自她心中,爱难得,怜花伤己,坠落于淤泥,纵使自洁又该归向何处?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一吟,她将落花葬去,感花零落,亦伤己未来,不知该归向何处,将来终归有无可寻觅之时。她心中忧愁,尽诉与这一吟中。她还为宝玉心曲题罗帕,她的情,给了宝玉,她心中的`爱,给了宝玉。在这深宅大院中,她能信任的唯有宝玉与她从家中带来的小丫头紫鹃,宝玉是她在这黑暗之中一点微弱的亮光。她与宝玉,是青梅竹马,是知己,是爱人,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但终究没有一个美满的结局。那夜,整座贾府热闹非凡,大红灯笼高高挂起,而她独自一人躺在病榻之上,听着外面锣鼓喧闹,只是,她这里冷冷清清的只有紫鹃陪伴。而另一边,宝玉还沉浸在可以娶到他心心念念的人的喜悦中,却不知,那喜会瞬间化悲。黛玉强撑着,焚毁诗稿,终呕血而亡。在他成亲当日,她去了,用她的生命殉了爱情,发出了对现实最后的控诉。

  这就是黛玉,那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高傲女子,那个满腹才情的女子,那个用一张利嘴刺向她所不满一切的女子,她不爱与世俗同流。她有她的愁,她有她的爱,她愿为了心中的爱而喜,而悲,而泣,而亡。红楼中,这样的女子唯黛玉一人尔!

读红楼梦有感6

  她年纪轻轻的便于家中亲人分离,只身一人进入皇宫大内。高大的皇宫城墙将她的青春,她的思家之情牢牢地囚禁于回忆中。她想恨,只可惜她是一痴人,不敢恨任何人。贾元春,你的泪水就是你的恨吧!

  元春身为贾府的长女,牺牲了自己太多的东西,换来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政坛的地位与家中的荣华。她的痛苦却换不来自己亲人的可怜,也换不来自己父母的悲悯。她不敢奢求有任何人懂她,她只希望所有人平安健康。她宁可自己在皇宫里煎熬受苦,也不愿意让家人失去富贵。而她也不曾怪自己父母狠心,不让自己尽孝,因为她明白,自己在皇宫中的泪是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家中人才不会受苦。

  她承皇恩省亲之时,赞叹了大观园得美轮美奂,可她却对这些美景不屑。因为这些建筑是冰冷的,没有她与家人之间的温馨与温暖。她与父母,亲兄弟相见时,仍要隔帘相见,本是一家人,却更显生分。她想与众人如普通人家般共叙家常,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她想带领着自己的弟弟共读《四书》《五经》,与众姊妹们吟诗作乐。但她不能,只因她是贵妃!

  如果她不进宫,就能过着悠闲的日子,笑容挂在脸庞,而不是整日的以泪洗面。她是贾府的一只鸾凤,又怎敢恨世事无常呢?

  我多想让她不进宫,这样她就能再笑一刻了!

读红楼梦有感7

  漫天书海里,《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星,受到无数人的喜爱,我也一样。书中,既有迷人的风花雪月,又有人情冷暖,但一行行的文字中,又包含着无数的辛酸!

  翻开书页就为我展现了一座奢华的贾府:雕梁画栋的房屋,辉煌的大观园,优雅别致的亭台楼阁,秀丽如画的小桥流水……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其中,就住着一个人——林黛玉。

  作为其中的一个主人公,林黛玉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她本是林如海的'女儿,只因母亲去世后无处依靠,才投奔贾府,寄人篱下。所以,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多愁善感。同时她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十多岁便能做出长诗,并结下诗社,让人羡慕不已。

  但是,在那个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林黛玉的才华谁也看不见,最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病床上伤心欲绝地痛哭,还是挥泪而亡了。贾府也随之败落,从之前的“金满箱,银满箱”到最后的陋室空堂,实在让人感到可悲啊!

  《红楼梦》,看似在刻画贾府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实则是当时现实的写照。贾府为什么会败落?罪魁祸首是谁?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是封建礼制?或许都是吧!否则,林黛玉不会死在病床上,贾宝玉不会出家,史湘云不会不知所归,迎春不会受辱而死……一段段、一曲曲的红楼悲歌,有谁知道?

  红楼梦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让人手不释卷!

读红楼梦有感8

  在今年最后一天,终于将《红楼梦》上下册全部读完了。书中的人物各有归宿:有的生前不如意,但死后却登入极乐世界;有的曾经呼风唤雨,却在孤苦失落中黯然离世;有的曾经遭遇不幸和波折,但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有的曾遍享人间富贵,但也不得不在无奈和不舍中撒手人寰。

  全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候不到”这样朴素的哲学思想。 以史老太君为例,心地善良、善待他人、遇事豁达、明辩是非,最终了无遗憾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与史老太君心性最相似的是薛宝钗,尽管有宝玉的不辞而别,想来也可拥有平安喜乐的一生。以王熙凤为例,待人刻薄,心肠恨毒,自私自利,机关算尽,最终财散人亡。

  全书给我的感觉,整体有些伤感,有这么多又漂亮、又聪明、又能干的'人中俊杰英年早逝。黛玉、凤姐、迎春、秦可卿、晴雯、鸳鸯、尤氏姐妹等等,这么多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是这样的结局,这让人有些不忍和不安。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对美貌女子的偏见,难道这样的人不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吗。倒是袭人、平儿的结局还让人稍感安慰,也许还是由于他们这样不辞劳苦、朴实无华的性格吧。

  全书的后四十回由他人撰写,还是能看到与前八十回明显的不同。有一种感觉,前八十回体现出的典雅和精美在后四十回里再难看到。后四十回的重点在于按照既有的故事主线,给书中的各种人物安配一个合理的结局,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对于各种场面的铺陈,各种细节的描写等方面明显存在差距。皇上对贾珍、贾赦、薛蟠等人的赦免也有些突兀,多少有些不合逻辑。后四十回倒是读得很快,不必再去认真理解那些典雅华丽的语言。

  总体感觉,《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好书,书中对建筑、音乐、服饰、民俗等的描写,全景展现了那个时代贵族生活的全貌,对书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准确到位,确实值得一读。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暑假,我花时间把它看完了。以下是我读完的感受:

  这本书很有意思。其中我觉得离奇的是:文中贾宝玉出生时嘴中竟叼有通灵宝玉。这颗宝玉上还有一行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王熙凤的管理能力很强,不仅把荣国府管理的井井有条,还把宁国府管理的井然有序。不过最终还是落败了。

  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现在,品读《红楼梦》已经颇有一些自己的感受了,当我读到林黛玉含泪葬花时,我的.心不由一颤;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准怜?生动的写出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心理。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了!悲哀啊!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何会衰落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的答案是:这些富贵人家只知道贪图荣华富贵,被金钱蒙蔽了良心的眼睛!

读红楼梦有感10

  说起四大名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楼梦》这本书,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这本书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辛酸血泪史。

  按十二钗手中判词就揭示了十二个女孩子的命运,其中一首判词,让我记忆犹新,书中这样写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皇粮,我相信读完这首判词,大概就知道是谁的命运了?文中所说的是迎春,迎春在书中戏份少,这个人物命运很可悲,意思是迎春被迫嫁给孙绍祖,迎春事事事谦,最终被虐而死。

  我觉得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在校园中受欺凌或是辱骂同学或自己应该勇敢的说不,并立刻告诉老师或家长,当然也不要做校园中的小霸王,告诉生活中的孙绍祖不要欺负人,也不要像迎春一样,事事谦让,卑微又懦弱,不懂得拒绝别人,任由他人的摆布,就像让人在手中摆弄的娃娃,还记得元宵灯谜内一章吗?迎春的灯谜谜底是算盘,从中我们可看出她的命运,算盘就是任由他人摆布,让人玩弄于指尖的玩物罢了,《红楼梦》中可以看出她的无可奈何,也看出那个朝代的悲哀。

  这本这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

  原著:子系中山狼,选自《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见第五回)这里的“中山狼”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红》书中说,贾孙两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见第七十九回)。

  到迎春嫁给孙绍祖之时,贾家已今非昔比,故使“在兵部候缺题升”的孙绍祖才敢对迎春恶言相向,百般蹂躏,说什么“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买给我的。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当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赶着相与的。论理我和你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卖了一辈。又不该作了这门亲,倒没的叫人看着赶势利似的”(见第八十回)。从这里可看出孙绍祖的忘恩负义,所以曹雪芹称他为“中山狼”,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

  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什么,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聪明的人,总在寻找好心情;成功的人,总在保持好心情;幸福的人,总在享受好心情。去做自己生活上的主人,让心为自己指引方向。

读红楼梦有感11

  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凄婉的感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本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经过长时间的`吸取天地间的精华已经通灵,一日打远处来了一道一僧谈起世俗中事便引起了通灵宝玉的兴趣,他求二位高人能带他也去经历经历世俗之事,在他百般求说之下这僧将他变为一块宝玉带入世俗中去……这才有了红楼梦的故事。

  本书一二回分讲述了甄士隐如何丢失爱女又如何家道中落最后和一道一僧同行远去的故事,及贾雨村被革职后遇到故人冷子兴讲述宁、荣二府的故事。贾雨村在第二回时帮薛蟠打糊涂官司处处袒护薛蟠,只因当时贾家势力强大他不敢招惹便处处袒护薛蟠,在之后贾家落破时落井下石……给读者描述了一个见风使舵的小人形象。

读红楼梦有感12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花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去,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把美好的事物摆在你面前,然后对其肆意糟践,直至其摧毁,不复存在。这就是残酷。

  这个假期再次拜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相对于上一次的粗读,收获颇丰,我的心在颤动,因为我看见了美好的爱情被封建世俗禁锢,折磨的面目全非,并最终因为爱情本身不容分离而走向死亡这一残酷过程。

  然而,在这残酷的现实中也有创造美的契机,当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黛玉逝世,宝玉出家后,也随之涅槃,让当时的人们明白,有些事物不会因时间变迁,人为摧毁而改变的.,那便是——爱情。

  还记得“木石前盟”吗﹖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要以毕生的眼泪来换他,于是就决定随他下凡历劫。这神瑛侍者便是贾宝玉的前身,林黛玉则是绛珠仙子转世,所以,这就注定了他们一生的爱恋吗?

  当宝、黛共赏《西厢记》,宝玉以张生、莺莺隐喻自己与黛玉,黛玉感极生嗔。当神魂飞荡的宝玉借《西厢记》的话向沉醉于《牡丹亭》里的黛玉表意时,黛玉不知是哭是笑;当芒种节时,黛玉在园内伤春愁思,掩埋残花落瓣,不由的感花伤己,最后是宝玉为她拂去心头感伤;但谁都没有想到结果会是那样—宝玉成亲鼓乐喧闹之时、正是黛玉魂归离恨天之日。当宝玉了解一切之后已然迟了,最后居然出了家……

  有时我在想,是不是上帝在赋予人类感情时故意制造一个挫折或悲剧来为人类生活添加色彩。如果它不想世界只留下惋惜与失落,那就请在创造一个世界,让他们共走曾经未走完的路吧!

  因为上帝的错误安排,弄得人们只有一次次的接受苦难的洗礼。于是便有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灵魂之爱,陆游与表妹唐婉的绝诗之爱,仲卿和刘兰芝的凄美之爱;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有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绝句。

  可以说,人每前进一步,就有被爱灼伤的灵魂!

  《红楼梦》代表一种无奈,明明相爱,却挣不开世俗的枷锁。

  《红楼梦》代表一种选择,它将用生命之泉来洗净爱情的沾污物。

  《红楼梦》更代表一种觉悟。它告诫人们只有真正的爱恋才值得付出一切去捍卫。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天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悲伤。

读红楼梦有感13

  毛主席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有阅读能力,不可不读红楼梦。读一遍也不行,至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我很惭愧,直到现在大二了才拾起阅读这一习惯,而《红楼梦》是我踏上阅读之路的第一站。我花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阅读这本名著,仅读了一遍。

  《红楼梦》共有73万字,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百度百科介绍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确它囊括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

  《红楼梦》中涉及到了管理这一块的知识。在管理上,我们首当其冲想到的是凤姐在帮忙料理宁国府时,文中写道:“王夫人因问凤姐:“你今儿怎么样?”凤姐儿道:“太太只管请回去。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才回去得呢。”...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去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凤姐虽在眼界和格局上比不上贾母,但胜在执行力强,首先将事务捋头绪,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紧接着根据各个问题来制定解决方案并且严格实行。有理有据,有始有终,执行者应当如此。

  第十三回前文秦氏托梦给凤姐的一番嘱咐,“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我认为是秦可卿同为管理者提醒王熙凤居安思危尽早预备衰败后的事宜并具体指出了可行的措施。“盛极必衰,月满则亏”,为后期贾府的衰败埋下伏笔。

  鲁迅先生讲:“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曹雪芹先生在书的前数回,将贾府的奢靡景象写的淋漓尽致与后数回贾府败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贾府这一百年望族没落后更显悲凉,不过是黄粱一梦。文中曹雪芹先生反复通过虚幻的梦境给读者暗示,这不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读红楼梦有感14

  儿时,未曾细心研读《红楼梦》,只从粗略的翻动中认识了那些天地毓秀的女孩子们。当时甚是喜欢大方得体,温柔美丽的宝姐姐。随着翻看次数的增多,我又逐渐理解了多愁善感的病美人林妹妹。今年暑假,我又捧起了《红楼梦》,宝钗和黛玉在我心中还是真的分不出孰劣孰优。

  晶莹雪

  薛宝钗,这个面如银盘,肤若凝脂的大家闺秀,以优雅的姿态,温和合理的行为方式赢得了包括黛玉在内的所有人的好感。就连从不爱夸人的赵姨娘也赞不绝口。

  宝钗严格遵循着封建女子的三从四德。被夏金桂挑衅时,她为了家庭的颜面忍气吞声,甚至还劝慰母亲。宝钗的办事能力也让人不敢不能小瞧。虽然宝钗一直谦虚地掩盖着自己的光芒,但是那偶尔漏出的一丝亮光却还是那么耀眼。那次,帮着探春管理荣国府,全府上下,严肃工整,井井有条。无论丫环,还是太太们,都很喜欢她。薛宝钗,大概达到了一个女子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了吧。

  但是,宝姐姐,这样的`你一定很累吧。有那么多的规矩来束缚着你,偶尔让自己休息一下吧,好吗?

  寂寞林

  林黛玉,美丽到连装饰都是亵渎的女子,那股清高的气质让人赞叹,潇湘馆的柱子上早已洒下你的泪滴吧。若柳扶风的身子让人心疼。

  我只感觉到你的孤独,没有人懂你的泪滴为什么留下。你的敏感、多疑,我想都源于你的内心的自尊吧。“寄人篱下”的冷清、害怕让你变成了一只刺猬,动不动就拼命防备,用刺去狠狠地扎你的“敌人”,大部分人甚至连老祖宗都说你不如宝姐姐,我想你是孤独的。

  我想象着你着一袭白衣立于竹间,威风吹过,竹林萧萧,衣袜飘飘,你像一朵开在绿叶中的美丽纯洁的白花,美得不可方物,你的确是一位天仙,美到令人心疼。

  林妹妹,下次见到你时,请用自信的微笑面对灿烂的太阳,好吗?

读红楼梦有感15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花费毕生心血完成的。它内容丰富,词句优美,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这个暑假我也亲自领略了它的风采。我感受最深的是全书对人、菜、诗的独特描写。

  人——栩栩如生的形象。在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比如说王熙凤,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她的狡猾、聪明和随机应变。在写王熙凤时,曹雪芹的笔下立刻出现了“八面玲珑”这个词。还有弱不禁风,猜疑心重的林黛玉;小巧玲珑,十分懂事的薛宝钗。曹雪芹利用整段或整篇文章来突出人物在说话、行动、举止方面的特点,把一个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菜——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这本书中,对许许多多的菜肴作了细致全面的介绍。单一道简单的茄子的描写,作者把它写与 100 多只鸡一起炖,要经过 200 道工序,结果炖出的茄子美味无比。这当中曹雪芹竟然能把每一道工序写得清清楚楚,由此看来,曹雪芹还是一位伟大的“美食家”呢!

  诗——出神入化的境界。《红楼梦》这部书中的诗璨若繁星,每一首诗作,那优美的诗句,那奇妙的境界让我沉醉不已。我最喜欢《葬花词》,我为词的意蕴、主人公的.命运和作家的匠心独到家所深深的折服。

  暑假中我阅读了《红楼梦》,不但让我获得了许多的课外知识,更让我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有了深刻的了解,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感情。更激发了我热爱祖国,为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祖国文化的热情。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有感10-13

读《红楼梦》有感10-19

读《红楼梦》有感05-21

【荐】读《红楼梦》有感10-25

读《红楼梦》有感【荐】10-22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10-24

读《红楼梦》有感【热】10-24

【精】读《红楼梦》有感10-24

读《红楼梦》有感【热门】10-24

【推荐】读《红楼梦》有感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