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

时间:2023-07-21 13:10:16 心理学 我要投稿

设计心理学范例14篇

  设计心理学 篇1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了多个设计学科的交叉,包括平面设计、室内装潢、心理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以满足博物馆作为社会性公益场的性质。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涉及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受众群体在场景展示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比如,环境展示中的引导因素、参观者的从众心理、展品的空间摆放、视觉反差、光线明暗、立体空间布局造成的参观者心理感受的差异。

  我国目前的博物馆数量有两千多个,这对于我国仅几百年的博物馆发展历程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起步,但还远远不够。以我国的庞大人口基数来换算,博物馆的数量明显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社会需求。在明显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可以以提高单独个体的展示质量来平衡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促使博物馆的观众心理学研究开始逐步发展。

  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是从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出满足参观者真实需要的博物馆,这是博物馆设计理念的创新。人们发现对于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来说,审美疲劳等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人们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有着绝对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从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场馆参观展品开始进行跟踪研究,观察人们的普遍行为:人们停顿的地点,驻足的时间,表情的微反应,视觉盲区等表观反应,和以问卷调查,走访反馈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并总结归纳出一套博物馆观众行为理论。

  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展览会,其更加注重对所展示物的文化属性的诠释。环境心理学是新兴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在人们对精神追求愈发提高的今天,将其应用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也是一种主流趋势。博物馆场馆内的背景声音、色调搭配、空间视觉、体感温度、路线引导、展品摆放顺序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于博物馆参观的体验,以及人们自身的属性,年龄、阅历、情感、性格等因素,也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值得分析的要点。

  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主体对客体产生影响,客体对主体产生反馈,相互融合渗透。人类行为不会独立存在,与周遭环境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舒适休闲的咖啡厅伴随的是柔和轻快的音乐,这使人放松惬意,而在酒吧里嘈杂动感的音乐则能调动人们的心情,让人情绪高涨,这说明,背景对于整体气氛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对于周遭的体验受到以往生活经验的影响。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固有的深刻印象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橙色的暖色调,蓝色的冷色调都是基于人们以往的认知所产生的感受。而白色出现在医院里是冰冷的,充满负面情绪的,令人恐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白色也可以代表着光明和希望。设计师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观众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博物馆的交互性和体验性。战争类的历史纪念性博物馆,有时会采用一种时间轴的叙述性方式,或是由浅入深的情感体验顺序引领参观者,让其代入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身临其境地体验战争的悲惨和痛苦,深刻的感受历史的沉重,以此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一个安全距离,这是动物的领域性本能。在环境设计中,这是考量人们对空间安全度、舒适度、私密度、体验度的标准。一般来说,在大型的室内空间里,人们更倾向于在靠近邊缘的地方停留,脱离中间的人流,边缘可以产生依托感。物品摆放的疏密度,回廊的数量、角度,空间内的柱子、墙壁,都也可以让人产生这种依托感。

  在公共事件中可以发现,人们倾向于盲目从众。如同领头羊和羊群的关系,发生紧急情况时,人们大多会不加思考的依凭直觉跟随领头的人,形成整体的人流流向。而且,人们在移动时,会有一种趋光性,即从相对较暗处,走向相对明亮处。在无人引领时,环境的`指引作用便突显了出来。人类还具有社会适应性,这是也从众心理的表现。在剧院等公共场合,宽敞的大空间,庞大的压迫性气势下,人们会不自觉的安静下来,被空间环境所感染,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环境带来的心理暗示。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要顺应人类的行为模式,符合人们的感觉。多边形的空间带给人新颖现代的感觉,而规矩的方形则给人踏实的体验。设计师通过对光影的把控,空间的布局,颜色的衬托等等,以艺术性的方式从背景中渐渐渗透给参观者,对参观者进行引导,甚至是强迫性地灌输一个思维方式,将更多的隐藏信息传达给对方。所以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对展示品本身的阐述,更多的是一些隐藏体验的传达。理解、思考、分析人类行为在环境中的发展模式,也是设计工作的重要一环。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不再是陈列展品,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体验。在信息时代,博物馆和网络信息相比,优势便是这种真实的信息交互。人们通过真实的视觉环境体验,思维与主题背景相交融,可以更好的思考体会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为了更好的体验,博物馆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多媒体化元素进去,提高受众的参与性,从多个角度满足人们的需求。用不同的技术型手段把情感附加到展品中去,也拉近了和参观者的距离,产生亲近感,能够更好的沉浸到博物馆的环境氛围中。

  博物馆从最开始的从展品的角度出发,以展品为中心的展出方式,到如今,以受众为本,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的设计,这是从根本上的设计理念的改变,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改变,应当引起更多设计者的思考。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对展示场所的艺术性升华,也是对展品本身的艺术性表达。从心理层面向参观者传达信息,这也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大方向。

  设计心理学 篇2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术水平提高,食品包装已不仅仅承担着运输、保护食品的原始功能性角色,而越来越向倾向于体现人类精神方面的需求。本文通过运用色彩心理学教育原理来剖析色彩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隐喻含义,同时针对色彩的通感效应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展开研究。

  在当今消费社会、眼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食品包装作为承载食品运输、安全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以其琳琅满目、光彩夺目的色彩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

  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各商家在包装设计上不断创新求变。在设计流程中,标志、文字、图形与承担了主要表现角色,设计师通过赋予不同的色彩来传达食品不同口味、不同风格,也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相应的变化,在现代营销中色彩在包装中作为引导区分同类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提高市场占有率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色彩心理学在食品包装中的展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色彩心理学是色彩通过其调性,即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变化来影响人类心理。商业色彩通过设计进行不同组合,在潜移默化中刺激人类的大脑,左右人类的心情,从而影响着购买决断。

  人的心理对每种颜色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不同明度、纯度、色相的色彩结合所传达的情感不同,由于消费者受到不同的地域、性别、文化水平、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群体对色彩的感情作用的感受都有不同。再加上受众的情绪很多情况下受色彩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色彩心理学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明暗、色彩的轻松与压力、色彩的平实与富贵、色彩的内向与外向等等,这些因素主要由色彩的三要素不同组合而成,共同作用于包装的整体色调,从而影响着受众心理,而这些各异的心理往往决定着下一步的行为。

  商品的包装首先要满足其功能性诉求,主要是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损坏、变质从而用来承载和保护商品,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以及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包装手段和设计手法多样化使人们对包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美国著名销售心理学家路易·斯·切斯金曾通过大量研究对包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包装对消费者心理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他们对产品的认识和感受因而被称为“沉默而极具说服力的推销员”。

  成功的食品包装色彩是食品华丽的外衣,通过色彩的冷暖、轻重、软硬、强弱赋予食品品牌标志、广告语(主体文字)、主图、配文等不同风格的诠释,并结合受众的联想与约定俗成的色彩视觉习惯来达到色彩这一视觉与受众对食品味觉、嗅觉的匹配,形成良好并具个性、系列性的产品形象。

  在受众的心理上,对比度、饱和度相对适中的颜色能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比如在面积较大的橱柜中长期陈列过于鲜艳或过于冷色或暖色的商品,不但起不到美化橱窗的功能,反而让顾客产生烦躁或敬而远之的想法,从而销售量大打折扣。因此,研究顾客心理,掌握食品性质,恰当地将色彩运用在包装上,从而使食品主体与色彩包装高度吻合,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

  二、色彩视觉的味觉感

  人类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由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分工完成,视觉即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物象,听觉即耳朵能听到的一切声音;味觉即味蕾所感知到的一切味道;嗅觉,是微粒在黏膜中的反映如:香,臭。味;味觉即味道,包括苦、辣、酸、甜、 咸、鲜等各种味道。触觉即触感,包括触摸中感觉到的`:冷热、滑涩、软硬、痛痒等各种触感。虽然五种感觉有各感觉器官分工明确,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五感通感现象,即五种感觉相互穿插,共同作用于人类大脑及行为。

  色彩灵活出现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是设计师表现味觉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这一视觉手段表达食品的味觉效果,包括食品口味的浓淡,向受众传递食品相应味觉,绿色、紫色表达酸爽,橙色、黄色表达香甜、嫩脆的口感,深棕色表达巧克力、咖啡食品口味,食品色彩多选用高纯度色,色彩鲜艳,醒目的同时不易产生色彩偏差。

  通过色彩心理研究,在食品包装中色彩的指示性除了表达包装的美观意义外,同时展示食品的内容及口味,通过设计元素的运用和气氛的烘托传递食品的味觉信息。

  三、食品包装色彩心理与购买行为的关系

  食品包装环节注重色彩的运用搭配与消费者购物行为的理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H·夏赫在其性格诊断法对色彩与性格的联系中得以阐述,即著名的“夏赫测试”。在测试中其发现:根据对事物的反应程度可以将人类分成三大类:形状-色彩反映型、色彩-形状反映型及色彩单纯反映型。所谓形状、色彩反映型人群较其他两类理性,认知事物以形状认主为主,不受情绪支配;色彩-形状反映型人群较为情绪化,认知事物多受色彩影响;最后一类色彩单纯反映型顾名思义最易受情绪左右,为色彩直接感受人群。

  通过夏赫测试显示,食品包装设计中以色彩为主导的人群主要为后两种,也就是人群中的大部分,他们通过对食品包装中的色彩感知到购买行为的产生中更直接也更感性,这也是各大食品商家纷纷通过色彩鲜艳的外包装吸引手中的目的所在。

  食品包装中色彩起着重要乃至关键的影响。据现代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色彩能够第一时间捕捉人的注意力,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先感知的是色彩,前六秒能够捕捉到全部色彩信息的80%,被称为著名的“6秒效应”,而形体等其他因素占20%,直至数分钟后受众才能全面详细的看到所有要素。由此可见色彩更直接、迅速且容易被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色彩能直接捕捉人的注意力,并能优于文字、图形等更易被接受与消化。因此相当多企业将色彩设计看成是促销的杀手锏与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市场占有率、受众目标的重要策略。食品包装色彩通过其生动性、规范性、可延伸性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心理需求,从而使消费者从视觉感知到心理进而影响购买决策,真正提升市场占有率。

  四、结语

  在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无疑是视觉表现的重头戏,如何将色彩恰如其分地表达合适的产品风格对于提升销售量、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帮助。掌握色彩心理,通过色彩学、设计理论知识、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准确洞悉消费者心理需求方能设计出受大众欢迎的食品包装,真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切实提升市场占有率。

  设计心理学 篇3

  在现代城市的公共环境设计中,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审美是当下公共环境设计的突出要点。一个符合艺术心理审美的公共环境空间可以提升环境空间的品质,使人身心放松。并且艺术心理学还影响着公共环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左右着人们在公共环境空间中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将人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思维巧妙地应用其中,创造出符合大众艺术心理审美的公共空间环境。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公共环境;设计应用

  一、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心理学

  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艺术学的结合产物。艺术心理学与哲学、美学、艺术学同源。在古往今来大量的艺术作品和现代艺术设计中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心理学思想。艺术心理学重点研究艺术品创作和艺术品欣赏过程中人的心理及其规律,其研究的内容包括艺术创作中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思维,也包括艺术品欣赏过程中人的理解和判断。艺术心理学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不同的特点。在现代公共环境的设计中,人与公共环境之间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被公共环境所影响。从这个角度而言,现代公共环境设计是融入人的思想意识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公共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心理学的应用问题。

  二、艺术心理学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公共环境设计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毕达哥拉斯从“数”的观点出发,提出了“美是对立因素的和谐”这一艺术心理学思想,并从这个思想中提出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概念,大宇宙即天体,小宇宙是人体,两者都受“数的和谐”原则的统治,两者相互影响,一旦人体的内在和谐与天体的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到了一种美的关系当中。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人、物是一体的,“物性”是“天性”的使然,人必须顺应“物之天性”,才能与之“合”,并进而“与天合”,实现人生的至美境界。在现代公共环境设计中,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只有将公共环境和人的问题放在一起统一协调考虑,才能构成一个好的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首先从设计的立意和根本出发点上要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立足在“重人、重天、重道”这个基础之上,使公共环境的设计是出于人心,感于“物与天道”,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融入人对美的理解和来自“人”与“物”之间的心理关系。这样一来,公共环境的艺术设计活动从本质上就成为了一种深层次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单纯的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模仿。在这个基础上,公共环境设计中的空间划分,材质的运用,元素的处理等具体的内容才能够形成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公共环境设计是源于美的创造

  在艺术心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对艺术品和设计作品的心理功能的阐释,对于艺术品的作用,一般认为主要有娱乐、审美、教育和情感等功能。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强调“美的功用”,揭示了艺术活动中美与善的关系以及艺术品的教育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也提出过,美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美感是具有变动性的,美的欣赏开始于感觉,但是要通过智力活动,不同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美感是有强弱不同的。当下人们对公共环境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限于使用功能的公共环境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了,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人的心理审美层面去的研究,了解人的艺术心理,探索更多“美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要深入的挖掘设计素材潜在的美的因素,通过设计师巧妙地艺术搭配,构成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公共环境空间。例如在公共环境设计的植物配置中,就要充分的把握植物自身的美的元素,利用各个不同植物的季象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四季花开、色彩丰富的空间环境。

  3、公共环境设计是移情的产物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人从环境空间中获得的美感和审美的体验都离不开人的艺术心理。费舍尔就认为这是人把自己外射到或投入到自然界的事物里去,以造成“对象的人化”,他用移情这个概念来说明审美时的心理活动,认为只有人“移入感情”到对象上去,才能使审美活动达到最完满的阶段。

  人推知事物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来推知他人他物。一切艺术美的欣赏也是如此,先从内部引起,在人的身体中发生一定的反应,进而产生一种情感,而适合这种情感形式的物体或环境空间便会使人产生美感。现代公共环境从本质上说,其形体结构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似的形式,也正是这样的相似,公共环境空间才能唤起人的情感。我们在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一个公共环境的场景特别能让人产生某种情感,这其实就是人在公共环境中移入了自己情感的结果,使人的情感“场”与公共环境的“场”形成了一样的频率,俗话说的“触景生情”应该就是艺术心理在公共环境设计中最恰当的形容。举个例子,林璎设计的美国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应该是公共环境设计中最能体现移情的一个案例了。

  纪念碑黑色的V字造型象一道深深的疤痕划破了大地,纪念碑采用下沉地面的方式,让人们慢慢的走进黑色的大地底层,感受着走进死后的情景。越战纪念碑通过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很好的诠释了公共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移入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震撼着人的心灵。结语:现代公共环境空间是一个城市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分析研究人的艺术心理,对于公共环境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艺术心理不仅从本质上决定了公共环境设计的根本要求,而且艺术心理学还影响着公共环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左右着人们在公共环境空间中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进行公共环境设计时要充分的运用艺术心理学的知识,掌握人在公共环境中的心理作用规律,将人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思维巧妙地应用其中,创造出更多符合大众艺术审美的公共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计少妮.心理元素在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

  [2]杨沛.设计心理学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运用[D].湖北工业大学,20xx.

  设计心理学 篇4

  摘要:在室内设计中的充分应用视觉心理学,不但能够赋予人们创一个愉悦、舒适的生活起居环境,还可引领关联性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试从室内设计中充分应用视觉心理学来作为研究探讨。

  关键词:视觉心理学;室内设计

  视觉心理学具有着繁多的种类,按照细致化的分类,重点是指外部的影像以视觉来引致的心理层面的应激式反应,体现为从外部的反应向内心转化的过程。由于外部具有多样化的影像视图,而内心又具有繁复的心理活动机能,在两者关联并转进之时形成紧密性的联系,所以各不相同的影像视图在不同的人看来,其所以形成的心理反应也具有着差异性。

  一、视觉心理学的特点

  (一)优越性

  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观感享受,人们较多时依据双眼来捕捉到外部事物而达成的。通常而言,在捕捉外部事物时人的视觉神经系统具有着两个重要的特点:(1)视觉系统在看到相对静止的事物之时,会在第一时间获取那部分处在运动状态下的事物;(2)在一种色彩绚丽事物与另外一种色彩暗淡事物相较,前者更多的会被人们所关注到,因为视觉心理学自身所独具的优越性,能够牢记住对事物产生的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存在视错觉

  通常使用双眼来对于外部事物进行接收时,较多的会受到光影和自我关联性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一些时候会对看到的事物形成一种视错觉影像。另外,在对有序水平图像进行观看时,通常一种宽广的空间感会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室内设计中能够应用镜面来映照房间,使之形成视错觉下的空间扩展的装饰效果,在现实当中的房间面积未发生改变,以此种空间扩展的视错觉设计,不但在视觉层面形成“大空间”的感受,而且还能增加生活的趣味性。

  (三)达成视觉效果的取得

  通常而言,人们能够对自我思想意识中的部分印象较为深刻的记忆场景作为更深层次上的图形的营造,也即为当代人所言的“大脑补充”,并由此取得整体性的视觉性能。从自我视觉的接收而言,视觉性能并非限定于显现特定的某一类事物,较多为在现时视觉性能的前提下来对于已经感到失去记忆的事物进行自我营建,从而取得整体性视觉性能的既定目的。

  二、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一)秩序化

  在日常生活当中,人们期盼在生存环境中进行单一性和复杂性的生活方式在心理层面的切换,再次构建新的程序来填充视听的不完美之处。在单一性和复杂性内部获取一种居中的平衡点,使人较好的取得适宜性,能够最大化的`满足人在心理层面的需求。第一、艺术形式的秩序化。在其体现的形式层面,秩序化的特点之一为简化构造,让其作为标准的几何形状,也即为在多样化秩序当中找出适时变进的规律。将室内设计的对象依据一定的内容进行排列组合,具有规律性的图形排列组合能够赋予房屋一种秩序感,设计风格简洁明快,彰显出设计的基本形态。第二、在秩序当中寻求变化。在室内设计中寻求一种相同性的对比与微小差异性的显现,即为在空间内部寻求相互对比形体、图形、品质、色彩等的诸多方面的对比等。但是对比必然需要以无序化的形式来体现,是构建于具有设计理念的冲突性之上的,在室内设计中倘若繁复的装饰全部墙面,则人的视觉就会分散,使人会感到不知所措,形成散乱化及无序化的态势,所以在室内设计中,必须在具有一致性的秩序下来作为适宜的相互对比。

  (二)整体效应

  艺术设计即为将各类形式因素按照形式内部规律作为重构。第一、整合与补充。在室内设计中形与形的接触与重合,都可看做是关联性的全部形式,疏密的布局联系即为以视觉整理后产生的差异性疏密体的相互对比效果。在完整性之外,还会有部分差异性的物体从其他环境里脱离开,被汇聚成一个视觉整体。第二、简化。简化作为视觉心理学的要求之一,在限定的领域内,视知觉能够将所有形式作为一种简易的构造式样整合而成。在室内设计中,“简约”二字的应用频率最高。简约涵盖了三层次含义:统一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形态简单明了;设计形式具有明确性。所以在室内设计中需要多次应用形态的简易因素,比拟使用者的曾经的记忆性,充分应用模糊化的形体和图形来完成部分非常规情况下不容易达成的目的。

  (三)节奏与韵律

  第一,节奏。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出的节奏,因为其具有不同或为具有比较性的形式有规律的多次产生,此种节奏是以其的实际应用性能为基础存在,节奏的主题有性能来作为界定,不同的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各不相同人对节奏,有着差异性的偏和爱,在室内设计中节奏应用是非常关键的。第二、韵律。作为节奏的较高形态层级的韵律,体现为容量、面积的多少、虚现与实在、纵横交错、相互重叠,色彩度、等诸多方面的变进来达成的。涵盖了完美契合的节奏。虽然韵律秩序感较节奏而言要弱,可是在艺术感染力方面节奏却比韵律强,在室内设计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节奏,而却只有在优秀的室内作品中才能够显示出韵律。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室内设计的终极目的是构建一个宜居的居住环境,为此,在室内设计应用视觉心理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设计师在设计当中,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完全以人的个性化需求为首要”,设计出更为宜居的居住环境。

  作者:支林 徐霞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黄静.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2]殷朦婷.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3,04:86-87.

  [3]王柳.浅议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应用[J].科技风,2009,03:104-105.

  设计心理学 篇5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也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健全人格(Perfect Personality)理想标准是人格四要素与外界社会的完美结合、平衡和协调,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顺境与逆境,成为幸福的进取者。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应激因素增加,健全人格培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潮流。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在20世纪末兴起,主要围绕对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品质及积极社会关系开展研究,从而培养人自身的发展潜力、美德品质和内在的积极力量。美国哈佛大学于1999年最早开设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授学生获得幸福的方法,也称为“幸福课”,选课学生超过哈佛经典课程《经济学导论》。通过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具有积极意义。

  1 医学生健全人格特点

  不同职业或角色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是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精神素养、理想情操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对医学生而言,在校期间和学医过程中,为适应未来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满足医学伦理道德和医疗职业行为需求,所表现出来的尊严、责任、思维、价值及素质品格,称为医学生人格。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将左右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以及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并有效地为社会、患者服务。

  鉴于医学科学兼具社会与自然双重属性,医学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规范对医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了非常高的标准和要求,既要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又应具有科学严谨、奋发进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观、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身心素质,基本特征表现为热爱医学事业,公正与公平地对待患者,廉洁奉公、文明行医;善于学习、思维敏捷、积极进取、努力钻研发展医学科技;意志坚强、乐观开朗、耐心细心,能够带给患者积极情绪等。

  当前,大学生在面临激烈社会竞争、医学繁重学业以及复杂人际关系时,人格现状不容乐观,心理冲突和焦虑程度增加,表现为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自信心,有知难而退的倾向,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相对减弱,自我中心倾向,自我关注过度,果断、独立的自主精神不够等状况,对医学生培养质量和医疗卫生事业有着不利影响。

  2 对医学生开设积极心理学的课程设计

  2.1 课程目标

  人格的形成是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而改变和培养的。从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积极情感体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以及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特别是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是研究重点。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关注点落在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培养,特别是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和乐观三种积极人格特质的关注,包括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等,激发引导其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提升心理品质,开发潜能。

  2.2 教学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大学一、二年级的医学生处于公共基础、基础医学课程阶段,与中学学习比较,需要记忆掌握的知识点较多,且课程间相互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学习压力较重,加之刚进入医学院校,学习方法和人际关系都未适应,这个时期的学生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降低,非常渴望有人能理解他们,能在学习生活方面给予指导,能在心理上适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适应医学院校的生活和环境,因而,积极心理学主要针对大一、二年级医学生开设。

  2.3 教学内容

  本课程总计20学时,按照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和积极人格特质三个方面为重点内容,以实用性为主,针对低年级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选择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学习乐观,构筑希望;学会感恩,制造幸福;播下积极情绪的种子,塑造阳光的心态;营造积极的关系,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培养心理弹性,积极应对生活挫折六个专题,既涵盖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积极认知、积极情感、积极行为改变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和行为训练,又关注了与医学生健全人格密切相关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积极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4 教学方法

  六个专题内容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情景体验和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案例,课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阅读材料和参考网站,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在每个专题结束前,都要安排行为训练活动,通过改变自身行为,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比如,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章节,采用测验法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引导真实认识自己,坦然接纳并勇敢改变自己。在“营造积极关系”章节,理论讲授积极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和受欢迎的人的特质,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自己受欢迎的程度,现场讨论和体验营造积极人际关系和让自己受欢迎的方法。

  总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和专题研讨,深化理解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引导体验式教学,内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在不同的场景中采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相应的问题;通过行为训练和角色体验,激发积极潜能,提升主观幸福感。

  2.5 考核评价

  积极心理学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不同,不以笔试或口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以及转变。因此,在课程考核评价上,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行为养成,学习成绩由幸福笔记、案例分析、心理问卷和体会论文四部分组成。

  3 结语及讨论

  医学生人格培养渠道多样,利用积极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设计开设专业指导课程,开展人格教育和训练,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探索,对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有积极的促进功能。但是,受教学课时和医学生培养方案限制,积极心理学目前多为选修课程,引导和教育作用发挥还不完全,需要更加重视和加强积极心理学等人格教育实践。从长远来看,尤其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将不断变化和更新,医学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将逐渐成为趋势和潮流。同时,需要从事基础教学、临床教学等专业教师,吸收积极心理学研究内涵,引入专业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生产实践,将对医学生从业质量和医疗服务行业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设计心理学 篇6

  第1篇:浅析消费心理学与店面设计

  美国康奈尔(Cornell)大学博士、营销专家BerndH.Schmitt(伯德?施密特)在其《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是在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因素的基础上以促进销售。人的心理活动支配其购买行为,从消费者的心理学角度分析,在“体验式营销”的刺激下,消费者由注意到感知,再到认同,进而导致消费行为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品牌标识、橱窗、灯光、内部设计、物品陈列等店面设计是否能不同程度地打动消费者,刺激其产生购买行为,对销售具有很大意义。反过来讲,对于设计店面的设计师来说,深入研究并了解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学,对更准确地把握品牌定位及店面设计,以便配合客户促进销售具有很大作用。

  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学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最早由古希腊哲人色诺芬提出。“消费心理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及行为的因素有内在和外部条件,内在条件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外部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者群体对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态势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商品因素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购物环境对消费心理的影响、营销沟通对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两种条件的影响下,一般购买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大都经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阶段,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看,消费者在最初由商品、店铺形象设计和内部设计等因素而得到的整体第一感觉即为认识过程,这是购买行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不同的客户群体会对店铺所销售的物品产生独特的体验或态度,形成情感过程;之后,消费者决定是否消费的行为,即为意志过程。

  受生活经历、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每个人对哪怕同一事物或同一经历的心理活动都有不同。但在实际消费过程中,根据商业心理学的分析,可将消费者分为三类:

  1、具有明确购买意向的顾客。这种消费者内心很清楚自己要买什么,因此他们目光集中,直奔目标;

  2、有消费意向但无具体目标的顾客。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与工作压力日益增大,购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些人们舒缓情绪与放松的方式。对于这类顾客来说,吸引他们的除了商品本身,店面的创意设计、具有诱惑力的橱窗等刺激和诱导,也会促使他们消费;

  3、从众心理的顾客。这种顾客没有明确的目的,带有“闲逛”性质,醒目的店铺设计、有力的促销信息,加之店铺热烈的人气,都可能吸引其走进店铺,进而可能受到商品、店内设计、灯光烘托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消费行为。

  有效设计的店面设计

  如今,随着体验经济的盛行与科技的发展,作为零售产业终端的店铺,在消费心理学、营销学以及新兴科技与技术的影响下,店铺的设计也愈来愈趋向以不同手法最大程度地调动消费者的认知感,创造更加难忘的消费体验。例如曾引起业界一时哄动的PRADA纽约旗舰店,由PRADA与OMA共同合作,运用科技元素将店铺设计成品牌与顾客充分互动的体验场所。试衣间的门采用特殊材料制作,顾客试衣时可用按钮操作使之从透明变为半透明,顾客拿进试衣间里的任何货品都会被自动记录下来,并显示在里面的接触式屏幕上,顾客可从中了解到产品的`详细介绍及库存情况。此外,试衣间内不但具有多种明暗效果的灯光,还有一面视像“魔镜”,不仅可以照到顾客的背部,而且还具有延迟播放功能,顾客转过身来可看到自己在镜中的背影。这种购物经历给无数顾客留下难忘的体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品牌的好感与忠诚度。

  橱窗设计可谓是店面设计中的重点,无数电影、电视剧或广告作品中曾多次运用到橱窗作为情节构成元素,走在城市的街头,缤纷多彩的橱窗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好的橱窗设计是品牌无声的广告语言,给消费者造成视觉及心理冲击,进而促进销售。橱窗的设计要和店铺内部设计形成一个整体,搭配合理,主题鲜明,风格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橱窗虽然是静止的,但消费者大都处于行走或运动状态,因此橱窗设计不但要考虑适合的高度与布局,还要考虑由远及近的视觉效果。20xx年LV第五大道旗舰店的春季橱窗设计采用动物作为主题,一只横跨两个橱窗的惟妙惟肖的鸵鸟口叼LV最新款时尚包包,画面生动有趣。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之际,法国巴黎boulevardHaussmann大道旁的巴黎春天百货的橱窗便以这部电影为主题,橱窗模特也是身着穿着商场一线品牌的服装扮演成电影中的角色,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店面设计中还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关键因素即是灯光,它起着渲染意境、烘托气氛的重要作用,同样的区域使用和不使用灯光的效果可以有很大差别。灯光设计一般采用稍弱的全盘照明与较强的局部照明相互配合使用,灯源的位置、数量以及光照的强度、色彩冷暖等问题考验着灯光设计师的专业水平,不能杂乱无章、喧宾夺主。经常有一些店面的灯光太过刺眼,或由于灯光散发出颜色的缘故,而使得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商品的颜色与质感,影响购买。

  总之,尽管消费者的心理千差万别,但归根究底总有规律可循,在了解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时尚及品牌理念,运用自身的经验合理设计,才能做出令人印象深刻、行之有效的店面设计。

  第2篇:消费心理学与产品创新设计

  一、对消费需要理论的解释

  商品交易活动的主要参与群体是消费者,他们的交易活动不仅影响市场运行,还影响其变化趋势。消费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消费者在每次消费及使用商品或劳务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现象。消费心理则是指消费者依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在进行选择及评价购买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

  (一)消费动机来源于内心的情感需求。就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或劳务的目的是希望买到能与其情感需求达成共识的商品,此类商品必须满足其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人们对此类商品的评价准则多是心理上的感性标淮,即“干金难买心头爱”,其购买行为常常受情感的影响,以“只要喜欢就可以买”作为消费指导。

  (二)消费动机来源于对休闲生活的需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快节奏时代,人们的生活被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和学习占据,但是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必须劳动时间也相应缩短,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消费生活时间越来越多,所以现代消费者对闲暇时间的重视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尽可能多地创造闲暇时间并尽量提升休闲生活的质量已经成为现代消费者进行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导向。

  (三)消费动机来源于对绿色生活的需求。在自然资源日益稀少和环境过度破坏的现代,人们面临着来自于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困扰,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曰趋加强,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基于此,许多消费者开始倡导进行绿色消费,要求大家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购买的商品做到物尽其用、循环使用。

  (四)消费动机来源于现代人对个性化的追求。曰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选择空间,许多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群体逐渐产生。尤其是思维活跃、表现愿望强烈的年轻人,希望在购买商品时遵从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标新立异、展现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是他们选择商品时最重要的标准。

  二、由不同消费心理带来的关于产品设计开发的启迪

  有时需求的产生来源于一定的外物激励,人们的一些需求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变成一种来自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消费的动机,当有了动机人们就会去寻找符合自己要求的目标并在找到目标之后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即购买消费活动。

  (一)讲求实际。例如消费者购买生活用品和日常消耗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所购买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这种消费动机就是求实动机,受它支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尤其重视它的质量和功能,追求物美价廉、拥有高性价比的商品,而对拥有个性突出的商标和花哨不实用的包装等的商品并不在意。所以进行产品设计时,针对此类求实动机的消费者,应该着重注意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对于商品的定位应是简洁清晰且简朴实用。

  (二)讲求新奇。现代人将追求新鲜、潮流的商品作为消费目标,他们的消费动机是一种猎奇心理。所以在设计产品时除了要满足的商品对必须功能的使用要求,还应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样式、颜色、包装是否美观、是否符合潮流的特殊要求。在猎奇动机的支配下,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和价格等因素反而变得不重要了。

  (三)讲求便利。此类消费者主要讲究的是能够更加省时、方便、快捷地购买和使用商品。他们购物时往往拥有明确的目标,选择距离自己较近的场所,希望能够快速地买到所需要的商品,讨厌长时间地等待。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上要求使用功能必须十分明确,同时又要求产品的包装做到便于携带、使用和维修。

  (四)追求艺术和展现身份。这两种消费者主要讲求的是商品外观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以及高档名牌商品是否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这就是求美动机和求名动机。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产品的外观,包括造型、颜色、外包装及商品的象征意义和品牌影响力等等。

  这一类消费者多是财务能力较强的商务人士,对他们来说造型特殊、款式夸张、色彩碰撞激烈的商品都不符合要求,能够满足多数人审美的商品才更被接受和需要。我们在开发设计新产品时,应将“低调奢华、富于内涵”作为创意的重点和方向,尤其需要设计出简约而又富有艺术感的作品,但同时还要考虑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三、从消费心理学出发,探究产品创新设计模式

  消费心理学所研究的“产品需求”与“生活需要”、“消费动机”、“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也是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捷径。

  运用消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与一般的产品设计方法相比较,直接简单又快捷方便,优点十分明确。简单来讲主要拥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第一,产生新的“需求-分析-决策”的设计思路,打破了传统产品设计方法的思维定式。

  第二,该方法的目标客户群更加明确,可以提高产品设计前期提出方案的质量,便于后期具体化设计阶段更全面地考虑到客户的需求,有效提高了产品设计的质量。第三,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流行趋势,与时俱进,在产品设计中不断加入新鲜的血液,永不落后。

  四、结论

  综上所述,消费需要理论为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案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产品创意在下一阶段的实施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在产品设计开发时应多了解客户的需求,针对不同消费心理的用户设计不同功效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要求。

  设计心理学 篇7

  设计心理学一套共有四本,这本设计心理学是日常的设计,还有另外三本书还没有来得及读,分别是:与复杂共处,情感化设计,未来设计。

  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

  开篇道,如果在旅馆里弄不清怎么开关水龙头,或者面对不熟悉的炉灶或电灯开关时,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会手足无措。唐纳德。A。诺曼大胆地指出,不是你太笨,而是物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心理。对于我,读了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都会留心观察身边的设计,发现好的设计,当然也会各种吐槽那些不好的设计。

  书中也讲到了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像《设计心理学》这本书表述的那样,设计师和客户都不是最终用户,我们不能了解每一个用户的想法,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设计心理学 篇8

  关键词:性格心理;艺术设计;色彩

  引言

  人类视觉感知的第一要素是色彩,它是显现所有物质形态的基础。人们在对任何事物做选择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考虑到事物的色彩,依据不同的性格心理而作出迥异的判断。因此,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中的色彩选择就需要研究大众的性格心理,使艺术品的色彩能够为特定人群所接收,提高人们对艺术设计的满意度,这对艺术设计及其他所有产品设计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一、不同性格对色彩的偏好

  性格的形成与人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教育密切相关,根据人们性格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这几种性格对色彩的选择都有独特的偏好。

  (一)热烈型性格

  热烈型性格的人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他们具有很强的耐力和可塑性,精力旺盛却又急躁冲动,是强烈的外向型性格。这类人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强,大多偏爱暖色调,喜欢浓重的色彩,所体现的是积极乐观的感受和鲜活明快的体验。

  (二)活泼型性格

  活泼型性格的人适应性强,在生活中注重效率,具有积极向上的朝气,但情绪波动较大。在色彩的喜好上,活泼性格的人喜欢温馨别致的暖色调,色彩搭配上倾向于反差较大的颜色,注重愉悦的感受。

  (三)平和型性格

  性格平和的人偏于内向,他们不容易产生情绪,但对情感的体验和感受至深,具有长期性。敏感沉稳的性格使他们在色彩选择上稍稍偏向于冷色调,尤其喜爱灰色的弱调,色彩搭配差别微弱,体现了含蓄的个性和朦胧的感觉。

  二、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感受

  性格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选择,相反,色彩同样会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明朗的色彩通过视神经传达给大脑的是赏心悦目的感受[2],而暗沉的色彩则会使人产生压抑的心情。色彩通过调配变化万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颜色:

  ①红色代表了 和热血,能够让人兴奋、激动、充满力量;

  ②橙色是温暖的颜色,像阳光一样让人感到幸福祥和,对稳定情绪有一定作用;

  ③是最明亮的颜色,给人以活泼灿烂的形象,让人心情愉快,充满喜悦。

  ④绿色与自然融合,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给人平定、安静的感受,是中性的色彩。

  ⑤蓝色在现实中代表大海,让人感觉清爽和广阔,宁静而深远。

  ⑥黑白两种颜色是最普遍和流行的颜色,可以作为底色来表现其它颜色,具有神秘感,能够增强人的情绪,让人更欢乐或更悲伤。除了单色调,色彩对人的情绪带来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色彩的搭配上。不同色彩搭配在一起,色调的差别会导致其表现的情感也不一样。

  三、性格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

  从人的性格对色彩的偏好和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可以看出,色彩是人性格的一种表现,通过对人性格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他对色彩选择的大致方向。因此,艺术设计中对色彩的把控需要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将心理学和色彩学融合在一起,使艺术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室内色彩搭配和客户的需求

  由于居住环境与人的.心情密切相关,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更需要在客户的心理分析上下功夫。[3]要做好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首先要选好室内设计的主色调,这是室内整体感觉的最关键部分,主色调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到客户的第一印象,以至于忽视其它的色彩搭配。其次是色彩搭配的协调,对比色的反差不能太大,整个色彩搭配必须要柔和。在此基础上,室内的色彩可分为朴素和艳丽两种,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选择色彩丰富或简单的不同风格。[4]

  (二)色彩搭配的合理性

  除了对不同色彩有独特的选择,不同性格的人对色彩的搭配也各有各自的见解。红色和橙色的搭配, 与紫色的搭配适合热烈和活泼性格的人,他们能从中感受到热情和温暖,亮丽和喜庆,从而带来好心情。而绿色和紫色的搭配则适合平和与内敛性格的人,营造出宁静和深幽的环境。[5]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要根据艺术传达主体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使艺术产品能够收到传达主体的肯定。

  (三)关注产品作用

  任何产品都有其作用。因其作用的不同,所使用的色彩也会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造成影响。例如雨伞和太阳伞的色彩选择,雨伞的主要功能是挡雨,只有在阴雨天才使用,而阴雨天给人带来的情绪是沉闷且低落的,在雨伞的色彩选择上就可以采用红色、橙色或 ,有利于维持人的良好情绪。相反,太阳伞多在烈日下使用,用淡蓝色或浅绿色更能够给人带来清凉的感受,缓解高温下的急躁心情。多注意艺术设计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其色彩的运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性格心理是人对色彩感受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普通艺术设计已经迈入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艺术设计的心理需求日益突出,因此,在艺术设计中必须要重视对人性格和心理的细致分析,只有了解了人们的内心情感,艺术设计的色彩运用才会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静,马振庆.色彩性格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xx,(06).

  [2]余朋.浅议色彩心理及色彩搭配在设计中的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3]黄子军.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意识与室内色彩的搭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xx,(03).

  [4]潘晶.浅谈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艺术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xx,(12).

  [5]王洪波,马振庆.色彩情绪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舞台,20xx,(02).

  设计心理学 篇9

  1.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1.1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景观布局的引导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局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们对于景观私密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尤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更加需要通过开敞空间以及私密性空间的结合,一方面保证户外活动的连接性和沟通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在需要的时刻能够得到一些私密性的需求。如在一些私人庭院中或是园林中,都需要一些不受打扰的区域,能够进行安静的活动,如读书、休息等。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围合的方式,不仅在私人别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城市广场上,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全封闭和半封闭的私密性空间。如通过设置一些冠荫树,同时辅以一些休憩的设施等,通过一些观赏性较高的植物的布置,给予人们在私密空间内的舒适感和愉悦度。而在开放空间内,如各类草坪和湖泊等处,则需要为人们的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尽量开敞的环境,动静集合的布局设计,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园林开敞性和私密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1.2行为心理学对园林主要用途的引导

  一般的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然而实际上从人们的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与用途。如果一些特有的园林设置,如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另外从人们的基本需求而言,园林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活动场所,而同时人们又需要活动场所中的荫蔽性和舒适性,以及活动场地划分的合理性。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以及格局的布置,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灌木作绿篱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园林设施,促进人们参与到园林绿化中,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1.3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服务设施的引导

  园林服务设施的选择以及布置位置将会对人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居住区域的居民心理需求,对园林服务设施进行布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园林的基本作用。比如公共厕所的位置在园林中要适当安排位置,在人们可以明显发现的位置,或者有明显的标识牌。每个公共厕所的距离也应该根据人们的基本行走范围来进行布置。垃圾桶等设施的布置则需要按照人们的活动范围布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园林中的长椅等设施周围需要设置一些荫蔽措施,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各类设施的布置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

  2.结语

  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园林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并对人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各园林设计者应从园林景观的布局,园林的主要用途以及园林服务设施的设计等方面,来综合应用行为心理学知识,满足人们对园林的需求。

  设计心理学 篇10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2、能够通过聆听不同表现形式的摇篮曲,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共性,受到美的熏陶。

  3、能够从体验摇篮曲情感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伟大与无私,并懂得用实际行动去珍惜。

  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的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尤其是八度大跳的部分。

  一、导入

  1、展示一组宝宝熟睡的图片,背景音乐为勃拉姆斯《摇篮曲》,创设优美的意境。

  2、学生谈听后感受

  二、主题呈现

  1、显示标题“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2、作者背景介绍。

  (1)学生介绍勃拉姆斯生平;

  (2)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三、走进音乐

  1、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思考问题。教师范唱,回答问题:听了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2、教唱

  (1)感受三拍子的强弱;

  (2)教唱谱(讲解弱起、休止、装饰音);

  (3)带着情感,用“u”模唱旋律;

  (4)填歌词;

  (5)处理情感;

  (6)集体完整的演唱。

  四、聆听与感受不同表演形式的摇篮曲

  五、感悟

  1、展示一副汶川地震中关于母亲舍身救子的图片,学生围绕图片谈自己的想象。(背景音乐为勃拉姆斯摇篮曲器乐版);

  2、陈述这张图片背后的真实故事。

  这是发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故事,灾难来临的那一刻,母亲双膝跪地,身体匍匐着,她用瘦弱的背脊挡住了轰然塌下的房屋,为孩子撑起一片生的天地。孩子被救出来的时候,毫发未伤,甜甜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在场所有人感到温暖。在包裹他的被子里,我们发现了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未发出去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得,我爱你!

  设计心理学 篇11

  《设计心理学》这本书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读的书籍,这一部书籍作者是唐纳德·A·诺曼,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技术系教授,尼尔森·诺曼集团的灵魂人物、联合创办人(该公司以“提升消费者感受的智囊团”着称),历任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认识科学系和心理学系教授、苹果公司先进技术小组副总裁,主要着作包括:《记忆和注意力》、《使我们变聪明的事物》、《隐形计算机》等。

  诺曼的这本书主要从概念模型、预设用途、可视性、匹配、反馈提出了设计心理学观点。特别是举了很多设计的例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很多原本比较深奥的设计心理学知识,看了以后很有感触。

  我们也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眼前美观豪华的门却不知如何打开;颇具现代感的水龙头却把你弄得手忙脚乱;因为不会使用家里的组合音响而生出跟不上时代的挫折感……这些人前的尴尬、人后的沮丧,其实问题全然不在我们!全怪设计者考虑不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为找不到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错误的怪罪自己,因为那不是我们的错。然而作为一个设计者必须全面的去考虑问题。

  一个好的设计必须具备它的可视性,正确的操作部位必须显而易见,必须正确的传递给使用者信息。往往设计的失误会导致错误才发生。其实设计本身也是一种不断犯错误且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交流的过程。

  一个好的设计还必须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透彻的去理解和领悟一些道理,但是深深的觉得中国的设计实在是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反思的地方。

  设计心理学 篇12

  心理学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自然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是“使心理咨询师获得终身发展”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心理学在宇宙中应该避免因循守旧、照本宣科,而是应让心理学的发展成为心理咨询师通过积极、主动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心理学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心理学中有很多治疗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心理学转移咨询与治疗《这就是采取多种可循科学方法的精华》,宇宙心理学《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来自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生活中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这些天气现象的形成心理咨询师未必能知道与心理治疗方法有关,他们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可以导致心情的好坏。这些问题的提出心理咨询师们非常感兴趣,学习和探讨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心理咨询师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和心理治疗方法的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心理咨询师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以下研讨方法:

  第一, 联系生活。在心理医生治疗之前给治疗者放一段宇宙心理学治疗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让治疗者看到其常看的天气节目,能和心理治疗有关时,感觉很亲切,治疗者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宇宙心理学研究内容,让治疗患者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心理医生治疗方法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治疗者对心理医生的已有知识信任,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暗示、分析、比较,形成精神的形象,来获取精神治疗信任度。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治疗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 利用自然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的科学术语,理论加实践的真理结构和成因示意图。可以在咨询治疗当中给患者提供较多的`心理图片和治疗手段。本着理论实践的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治疗在初期时患者比较薄弱,单单通过理论文字表述,患者很难理解自然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的结构和变化治疗过程。通过心理图片可使患者精神加深对心理医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咨询与治疗关系,把握心理医生和患者空间位置、空间精神治疗和空间咨询理论联系。

  第三, 联系本地区及本人实际情况。心理学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态,健康。可改变一切未知的精神情况。及有个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所以 ,在将自然心理学和人文心理的归纳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辩证论治,因人而异。本人与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心理治疗方法。归纳为宇宙心理学。在这段时间,刚好有阴雨天气影响本地区,结合此次阴雨天气,形象地解释了天气能影响人的心情、阴晴后的天气变化心态状况以及给我诊室带来的心理咨询影响,通过这一例子足可以说明天气与心情是有一定的关系。很容易的理解天气就可以治疗心理障碍的心情,精髓。

  不过这是我个人的设计想法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在时间的把握上,不是很到位,还有现代心理学技术应用的不够熟练等到。

  这里所有的话语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心理咨询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心理学的育人功能。

  宇宙中有许多亚健康的人,和东西需要我们用心理学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心理咨询与治疗者理解这些心理咨询师,是我们心理咨询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设计心理学 篇13

  摘要:设计心理学的论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趋临近,承载着独特知识价值内涵意蕴的手工玩具因其所具备的独特性、益智性特征,而在品类繁多的玩具市场中日益受到消费者的热捧。手工玩具设计时必须考虑消费对象和潜在消费对象的心理需求,并以创意设计和独占设计为设计理念,使手工玩具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关键词:手工玩具设计心理

  一、手工玩具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趋临近,承载着独特知识价值内涵意蕴的手工玩具因其所具备的独特性、益智性特征,而在品类繁多的玩具市场中日益受到消费者的热捧。手工玩具可做广义或狭义理解,广义上的手工玩具既包括制作生产过程不借助机械力完全依赖制作人手工制作完成的玩具,如自己缝制的人偶、自制孔明灯等,也包括玩具消费者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玩具,如航模船模、十字绣等。狭义上的手工玩具仅仅指玩具消费者需要自己动手组装进而实现其游戏价值或观赏价值的玩具。本文以狭义的手工玩具的设计心理学为研究对象,探究手工玩具明确消费者定位与心理的情况下,所应在玩具产品的设计过程中秉承的理念与思路。

  二、手工玩具消费特征

  任何产品的生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生产者占得或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收益和利润。为实现这一目标,产品的生产必须架构在产品适销对路、消费市场定位准确以及洞悉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玩具既是人类娱乐的工具,同时也是产品,因此在玩具的设计过程和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玩具的受众以及受众心理,如此方能保证玩具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热度。

  (一)消费对象

  提及玩具一词,大众往往存在认识偏差,即通常将玩具的消费者定位为儿童。此种玩具消费者定位方式的错误之处在于忽略了爱玩是人类的天性和共性,与人类的年龄结构并没有直接联系。心理学界曾对成年人的心理做出这样的评价:成年人同未成年人一样具有游戏心理和游戏需求。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到的压力可以藉由在游戏世界中的放松,而最终使情绪得到有效的缓释,压力得以释放;借助游戏过程可以使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因素得以满足,并帮助其实现心理平衡。前些年曾流行“偷菜”类的网络游戏,大批成年人是该类游戏的主要拥趸,为之游戏目标达成而不分黑白苦守于电脑之前即是这方面问题的佐证。因此,手工玩具的生产制造厂家应将儿童与成年人均视为消费对象或潜在消费对象对待,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考虑到产品的不同市场消费群体定位问题,以避免陷入将成年人错误的划分为非消费对象的误区,而使市场份额被缩减,生产和经营最终徒劳无功。

  (二)消费心理

  随着当前健康、绿色、环保理念的日益受到重视,消费者在购买手工玩具时除了要考虑到玩具的价格和性价比之外,基于玩具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特性,因而还要考虑到玩具的制作材质、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等要素。尤其是为儿童购买玩具时要尤为重视,儿童的肌体抵抗力弱于成年人,病菌更易侵入,如“普遍被用于软化塑胶的邻苯二甲酸盐,不会坚附在软胶上,而是随意流动,当婴幼儿咬嚼和吸吮玩具时,便有机会吞进体内,严重影响健康。”同样,父母为婴幼儿选购手工玩具时,不只着眼于手工玩具的娱乐属性,更看重该种手工玩具对婴幼儿的智能开发功效,借助手工玩具的益智功能使婴幼儿实现“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评价,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此外,伴随怀旧情怀的日渐回归和物质生活条件水平的提高,作为享受资料性质的手工玩具也益发被成年消费者所看重,享受资料即是指能够使人们生活的适宜条件得以相应提升的消费资料。根据恩格尔系数可知,家庭收入增加时,家庭成员的'食品性消费比重降低而非食品性消费(如精神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相对越高。故而消费者对手工玩具的购买和占有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享受。同时成年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有准确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认知,因而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基于手工玩具所具备游戏和观赏的双重价值属性,成年消费者也随之产生了对手工玩具视觉美感追求意义上的趋美心理需要和对手工玩具情有独钟的偏好心理需要。

  三、手工玩具设计理念

  在现今的信息技术时代,资讯发达,讯息更替速率频繁,人们的娱乐方式应呈多元化趋势,手工玩具要谋求在现时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找准产品的市场营销模式、构建产品的设计思路,对产品的设计理念、市场目标定位做出准确抉择。只有如此方能让手工玩具不同于他类玩具的优势和特质得以凸显,并最终能在激烈的现代玩具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席位。

  (一)创意性设计理念

  创意设计,是指突破常规的设计模式,即创新设计或曰技术创新。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技术的竞争,手工玩具的生产制造厂家应有意识的探求手工玩具的创意设计之路。对于玩具产品的生产而言,要考虑到其包装、原材料材质、娱乐性、赏鉴性、安全性、价格等多种因素。在手工玩具的产品包装方面,要避免色彩的过分渲染导致消费者产生对玩具产品的恶俗和流俗之感,应以简洁明快的色调表现玩具主题;在制作材质方面,秉承绿色设计理念(GreenDesign),以“易于回收、易于替换、节约能源、低公害或无公害、健康安全、使产品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为设计主题;在娱乐性方面,要注重产品的愉悦功能开发,以面向儿童的手工玩具为例,家长作为购买者看重玩具的益智功能,而儿童作为玩具消费者看重的确是玩具的自身愉悦功能,因此可以说愉悦功能是玩具的核心功能,同时,手工玩具对愉悦功能的开发也能使手工玩具在消费者间产生同步心理需要,即使消费者之间产生驱同性的消费欲求;在鉴赏性设计方面,设计者在玩具设计时要考虑到消费趋势引导,将手工玩具以往的单纯的把玩引导升级为赏玩结合模式;在安全性方面,设计者除要考虑材质的安全绿色之外,还要对手工玩具需要组合游戏的特质特别把握,要以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参照,使手工玩具的组合零部件不致对儿童产生安全隐患;在价格方面,手工玩具设计者要考虑到价格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首要因素,因而要进行成本控制,保证产品价格能够为市场所接纳。

  (二)独占性设计理念

  手工玩具设计时,除了考虑自身的产品性能和定位之外,更要考虑整个外部市场的产品竞争情况,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构建独占性设计理念,使手工玩具产品在同时期市场中具有新奇性,使产品在具有商业色彩的同时,又个性化鲜明,以满足消费者渴望被赞美和认同的优越心理需要。

  此外,作为手工玩具的生产制造者,任何一个创意均凝结着设计者的智力成果投入,因而当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开发出来之后,生产者应以申请专利的方式使知识产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设计心理学 篇14

  摘 要:设计心理学已完全介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中。在电影《催眠大师》中,基于设计心理学的欧普艺术图形和渐变、发射、近似构成图形被数十次应用,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作品中应用的设计心理图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图形 《催眠大师》

  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现象背后的各种心理现象,已成为设计专业人士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在现代设计艺术中,无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影视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没有任何一个作品能够与设计心理学断然分割开来。而在国产心理学影片《催眠大师》中,设计心理学通过图形,将心理学原理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催眠大师》中应用图形的分类

  在《催眠大师》这部作品中,布景精心、光效细致、情节上的逻辑推理性较强,是一部国产片中难得的佳作。其深入推敲的各个细节中,设计心理学上的成功应用也是将影片打造成功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影片的平面设计中,图形恰到好处的应用,成为作品中的一个匠心之处。

  1。欧普艺术图形的应用 欧普艺术图形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有节奏的或变化不定的活动的感觉,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其带来的视知觉上的运动感和闪烁感,可以使人产生眩晕的光效感和视幻效果。在作品中,这种图形被应用了二十多处。其给人带来的设计心理感受,既符合作品的整体格调,也配合了情节的发展,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道具。

  2。发射、渐变与近似图形的应用 发射、渐变与近似的构成形式是现代构成中的几个基本方式。除了上述的欧普艺术图形外,这三种构成方式形成的图形,也在很多场景中起到了暗示作用,帮助剧情进行铺垫。例如女主角等候男主角时所注视的钟表,卫生间中进行多次分割的镜子等等,这些道具的布置和安排使用的都是发射、渐变与近似构成原理所设计的作品。

  作品中,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构成方式设计的艺术作品,其形成的设计心理学作用,都是有一定共同之处的。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的具有设计心理意义的作品,都能够引起视网膜的刺激、震动和对其他视觉的混合、重叠等强烈反应,使人产生一定的进深感、空间感,甚至是错视。

  二、图形应用的位置

  作品中图形以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出现,动态形式主要出现在片头部分,而静态形式多以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方式出现在片中场景的布置上。

  1。片头中的应用 片头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静态图形进行渐隐式变幻编辑,其中包括大脑结构图和脑外科手术图等。但出现最多的还是上述四种类型的图形。例如发射状态的螺旋图案、发射状态的钟表图案以及发射状态的环环相扣的齿轮图案等。还有近似构成的宇宙星空的画面,由点组成的波动起伏的画面等,这让人产生联想,无论是时间的流动、星空的流动,甚至世界的流动等,近似与渐变同时存在的玻璃弹珠、抽象图案的画面等,这些画面既串联了故事情节,又暗示了很多发展线索,同时留给观众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2。场景布置中的应用 虽然影片中,光线设置较为昏暗,但这些赋予设计心理学意义的图形却依然突出明了,正是在这些昏暗的光线下,图形显示出了更多的神秘性和可探索性。场景的布置上多次出现了前文中分析的四种类型的图形,其中包括男主角授课时课件中的图案。男主角工作场所办公室天花板的吊灯,办公室墙上的两款不同样式的钟表,办公桌旁放置的壁画,办公室沙发后上方的壁画,壁柜上方的壁画,墙上的壁画,办公桌后方的脑CT图,以及地板上的图案(虽然地板图案为重复构成结构,但几何形在二维平面上的延展,建立起了炫目而又迷惑的三维空间。加之地板的透视关系,重复构成也演变成了发射构成)。水晶玻璃杯及金属质感的茶壶茶杯。催眠过程中女主角进入催眠后打开的一扇厚重的门,进入催眠状态后由楼梯构成的三层以上的发射状态的天井。等候大厅壁灯发出的光线,等候大厅的钟表和地板,卫生间内的镜子等等。其中等候大厅的地板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一是由于其面积最大,对比强烈;二是该地点为多次关键情节转换的地点;三是由于该图形基本由各种三角形构成,而三角形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因此能起到指导人视线流程,起到旋转律动的视觉效应。

  3。文字设计和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关键要素。掌握了文字的编排设计,平面设计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催眠大师》中,无论开始还是结局,都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只是相比较而言,男主角的心理较之前更加健康了一些。正如《西游记》中的对白一般:天地本不全,何以要求全?因此,作品中并未勉强出现圆满结局,故者已去,生者如斯。也许正是这种不完整,才更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坚毅和勇敢。在文字设计上,也以一种不完整的残缺文字来进行设计。有数据统计,如果将文字进行横向与纵向划分,只有遮挡文字的右下角,其识别率才最高。在这部作品中,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了体现作品精神内涵的文字设计,达到了字情结合的目的。这种设计被应用在电影海报和片头中,电影的名字,导演、主角及全部工作人员的名字皆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与全部的剧情进行了意会性的呼应。

  在海报设计中,渐变和近似构成是主要的构成方式。海报中男女主角的面部仿佛被棱镜分割映射,将原本完整的脸进行了分离裂变,借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剧情中双方亦医亦患的双重平等关系。在另一幅海报中,背景中是不断深远的发射状态的螺旋漩涡,这也仿佛将人拖拽到无比遥远的黑暗中。在文字方面,除中文汉字的设计外,英文部分也进行了幻影式的装饰变化。图形与文字的双重创造,都使人们对这部心理学影片产生了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图形对作品《催眠大师》发挥的设计心理学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欧普艺术图形以及发射、渐变、近似构成方式的图形,完全是建立在设计心理学上的本片中的尤为重要的视觉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设计心理学图形划分了整个作品情绪,形成了作品基调 在整个画面色彩的选择和音乐风格的配合上,设计心理学图形已经完全控制住《催眠大师》的电影情绪。人们不会将其归纳为喜剧片或爱情片或动作片,而会将其判断为剧情、推理情绪,心理学探索和少量的惊悚情绪,从而帮助观众对这部电影作品有正确的心理期待。

  2。设计心理学图形奠定了扑朔迷离的剧情基础 该片应用的全部设计心理学图形都在影射着迷一般的剧情。该片在叙事方法上设计为插叙和倒叙。在情节上两位主角的角色也是进行了最大化翻转。可谓矛盾突出、结构复杂、线索众多。因此,图形中奇幻而律动的气息,奠定了剧情中非常规感受和平庸情节的基础。

  3。设计心理学图形渲染了作品中的空间环境 片中主要的'拍摄场地都在男主角的办公环境里。这些设计心理学图形被布置在天花板、地板、墙壁的各个地方,可谓男女主角都处在一个图形的世界里,被图形所包围着。这些图形虽然由简单的几何形构成,但却似一种精神语言,组织了人们的视觉中心,形成了一个秩序空间,将图形中的奇妙感觉,与空间和剧情紧紧联系了起来。

  4。设计心理学图形映射了作品中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 心理学建立在很多学科的基础上,但却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完全将心理学知识解析清楚明白。越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复杂性就越高。也正因为如此,对心理学的探索一直有更多学科、更多领域中的力量加入进来,都在试图对其进行更加正确的研究和解释。目前,心理学被认为是人类科学研究领域中最难以攻克的难题之一,可见心理学的研究难度和复杂程度。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爱好者,都对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这个学科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也依然抵挡不了它带给人们的无限神秘感和特有的神奇魅力。而片中采用的设计心理学图形有些甚至让人产生闪烁不定的视幻觉,那些富有韵律的无限力量,仿佛要把人们拉入一个未知世界。图形中蕴含的吸引力和无名的危机感,正和人们对心理学特殊性的认知感受一致。

  5。设计心理学图形更喻示了心理学工作的研究难度与复杂程度 尽管心理学科研究的范畴如此庞大,不能轻易取得定论。但人类毕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能够利用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一些能力范围内能够帮助的人。但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也是可以想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进化,神经进化或心理进化都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从很多数据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由此,无论是心理学工作者或面对的工作对象,或工作本身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而设计心理学图形中的视幻艺术,产生错觉的律动感、闪烁不定的眩晕感、眼花缭乱却又渐进或渐远的感受,正符合心理学的种种特性,二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基于设计心理学的现代设计艺术,已融入设计作品中,融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并且它将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2] 路希—史密斯。欧普艺术和动力艺术[J]。世界美术,1990(4)。

  [3] 祝海珊。论欧普艺术在招贴设计中的形式探究[J]。装饰,20xx(1)。

【设计心理学】相关文章:

设计心理学07-21

心理学教学设计12-26

设计心理学(优)07-21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2-22

设计心理学经典11篇07-21

高中心理学教学设计12-09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2-22

心理学教学设计10篇04-23

心理学教学设计(4篇)03-16

心理学教学设计4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