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评课稿

时间:2023-07-07 10:26:40 其他 我要投稿

赶海评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赶海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赶海评课稿1

  《赶海》是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第一课。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听了叶老师执教的《赶海》,领略了叶老师的教学风采。叶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课文写了一个孩子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海边赶海时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赶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赶海过程中的调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读者。

  一、教者导入新课很自然,语言简洁大方。

  首先教学中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得体,语言具有亲和力,并能适时地赞美和鼓励学生,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字词教学有特色。

  字词教学比较有特色,教师对课文重点字词进行了归类,有的将词语,重点突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字音、词义,特别是语气词和动词的归类非常好。

  三、“一个“趣”串联课堂。叶老师的教学紧扣一个“趣”字,找出赶海有趣的场景,再让学生读通读顺,最后提炼出几个小标题,抓住文章主题,重点突出。

赶海评课稿2

  昨天参加了把握年段教学特点,创设有效训练情境——武进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听了马玲芝老师执教的《赶海》,领略了马老师的教学风采。

  马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课文写了一个孩子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海边赶海时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赶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赶海过程中的调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读者。马老师的教学紧扣一个“趣”字,趣读、趣讲、趣谈,带着孩子们在愉悦中赶海,构建了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灵气飞扬的课堂。 上课伊始,马老师就问:在我的记忆里,赶海是件怎样的事?引导到“趣”字上。寥寥数语后就转入本课主题,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赶海的哪些事?没有拖泥带水,进行无味的过多的导入情节。接着马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的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

  “趣”字开始闯入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赶海的“趣”,这一点从孩子们对课文段落的朗读就能看出来。学生放声朗读之前,马老师对学生说要想把课文读得生动有趣,就要放慢速度,用心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一个个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自己画出的句子,听着孩子们的朗读就能感受到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已经在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他们交流的时候才会说出自己认为有趣的理由,把初见大海时追逐浪花的'喜悦、捉螃蟹时的快乐、逮大虾时的好玩通过自己的朗读展示出来。尤其是几个语气词的朗读,更是显示出作者的惊奇、读者的领悟,赶海的快乐时光感染着学生,使他们身临其境。在理解“把大虾比作武将”时,出示了大虾和武将的图片,找一找相同之处,并用词形容他们,“耀武扬威、神气活现、威风凛凛……”一个个词语从孩子们口中脱口而出,学生们体会到了比喻的恰当、巧妙。在交流完趣事后,马老师还让同学们找找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有趣的,接着安排了一个仿写训练。学生们模仿作者的写法,结合自己赶海时的一些经历,写得挺有趣。但是我认为赶海这样的经历可能只有少数人有,如果能播放一段赶海的视频,相信同学们对赶海会有更多了解。最后马老师让学生欣赏了歌曲《大海啊 故乡》,紧扣着课文内容,在配乐朗读全文中结束了教学。

  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马老师指导学生时时在与文本进行着对话,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让学生在朗读中产生独特的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实现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亲密接触,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着,享受着语言的魅力。

赶海评课稿3

  《赶海》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有一千个老师就有一千种语文。本课中,教者用他的智慧、才情和对新课程的深切感悟,诠释出的语文具有典型的个性。

  一、人性的语文——心理相容

  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课堂应浸润人性的色彩,负载精神的使命,流溢生命的动感。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这堂课中说的是“我”和舅舅赶海的趣事,说的是“我”的童真、童心,说的是“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些,无一不是美好情感在文本中的体现。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创设唤醒学生、感染学生的课堂氛围,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情感。课程中蕴涵的情感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时,才能实现其陶冶、熏陶的价值。上课伊始,教师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动情地谈到:“这是一曲《大海啊,故乡》,‘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就想起我的童年生活。跟我一起写:赶—海—”教者做的,就是一种唤醒的工作,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景,产生阅读期待。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用教者自身的美好人性去关怀学生、滋润学生。当学生用洪亮的声音向老师问好后,教者赞道:“好,多有精气神”;当学生划出了表现赶海之趣的语句时,教者欣喜地说:“和我想得一样,很会读书”;当学生的朗读出现问题时,教者则摸了摸该学生的头,微笑着提醒道:“对不起,打断一下,读慢些,这里是远景,是整体描写。”在这堂课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真诚地敞开心扉,彼此欣赏,相互悦纳;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自由、尊重和理解,同时受到关爱、激励、鞭策和鼓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人文关怀使课堂处处充盈着奔涌的激情,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这堂课得以存在和舒展的人文情境。

  二、对话的语文——情趣彰显

  对话的语文,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交流沟通的过程。对话的语文,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

  对话的语文,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上课之初,教者说:“赶海有趣吗?趣在哪里,哪里有趣呢?”并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文章写得有趣的地方。第二次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放声朗读

  2.3节:“怎样才能读得有趣?边读边思,读慢些给自己想象的空间。”第三次读是指名学生个别读、教师指导读、全班读相结合,读出了赶海的情和趣。这种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采用了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对话的语文,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而且还要让他们触摸到语文的“情”与“神”。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本堂课中,教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将好的朗读体现在声音、表情、动作上”。如教者说:“摸得很小心,再听听,为什么要这么慢这么小心?”学生回答:“因为螃蟹不容易捉到”“不能把它吓跑”。又如:“这只小螃蟹被我捉住了”应笑着读;读“捏”时作出动作等等。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被声音、表情、动作激活了,课堂中充满着语文的情趣。

  三、生活的语文——灵性涌动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带着自己生活的知识经验、兴致灵感、思考需求参与语文课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来生成语文课程。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的语文就是儿童的语文,就是基于儿童体验的语文。儿童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但是课程意义的接受者,更是课程内涵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去解读课程、建构意义的。本课中,教师坐在台前演舅舅,学生演小外甥或小外甥女,共同来表现“闹”的场景。学生有的甜甜地、撒娇地哀求舅舅,有的则用双手拽住舅舅,嘴里嚷嚷着就要今天去,就要今天去。这就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闹”字进行的理解和对语文进行的解读。

  生活的语文,就是能用之于学生生活的语文。下课前,教师让学生再看看课文,不懂之处可以再提出来。学生问道“退潮时为什么有很多人?”教师将这个问题转给其他学生,并提出下课后再继续交流问题。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主动建构语文;又将语文拓展到生活、拓展到课外,将语文的外延扩展到整个生活。语文课程的意义在学生的建构中得到了重新发掘,这一发掘,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使学生的积累和潜能得到了喷发和涌动。

  在整堂课中,还有两点有待斟酌改进:

  1、课堂中的“生生对话”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多元理解。

  2、教师多次打断学生的朗读,使文本显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的内在联系。

  在课堂上,师生对话得很充分,但教师导得太多,引得太多,使得生生之间的对话显得较为苍白。在指名学生朗读第3小节时,教师为了指导学生理解和朗读,多次打断学生,以自己的思想代替了学生的个性感悟,也使得整段文字被割裂、被肢解,显得支离破碎。

  我认为在学生自由朗读

  2.3小节后,教师在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阅读交流。让不同的学生展示其多元理解和个性化朗读。学生读完之后,可以让其他同学评价:“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趣味来?加入表情和动作是不是会更好些?”,通过生生对话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的效果。此时教师则从旁适时地点拨、引导,体现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设计,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使语文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平行对话过程

赶海评课稿4

  《赶海》这篇课文的作者以饱蘸生活激情的笔墨,回忆了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事。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课内容比较浅显,但我们不生长在海边,“赶海”离我们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

  吴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上课伊始,教师播放视频《赶海的姑娘》,使学生对大海产生无限向往,将孩子带入情境。这一设计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产生阅读期待。运用多媒体展示螃蟹、大虾、武将等多幅图片。特别是吴老师在讲解“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时,左边出示张牙舞爪的大虾图片,右边出示身穿盔甲威风凛凛的武将图片,形象地展现了大虾与武将的相似点。

  二、引导学生亲历实践,感悟谴词造句的“趣”。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吴老师在教学中,牢牢把握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注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体验赶海的乐趣。以读为本。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交流个人感受、体验,努力做到理解地读,感悟地读,读出了味,读出了情。品词析句。一篇课文要赏析的.字词不少,这节课中,吴老师根据文章的语言特色,着力抓了“嘿”“咦”“哎”等几个语气词的感悟、赏析,引导学生在读中评,品中读,读后练,扎实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XXX老师执教这一课,带着学生和所有听课老师一起跟随作者去海边赶了一回海。师生在共同感受赶海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

【赶海评课稿】相关文章:

赶海评课稿11-03

三年级语文赶海评课稿07-22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掌声》课评课稿07-30

课赛评课稿12-17

心理课评课稿01-18

语言课评课稿04-23

复习课评课稿04-08

课赛评课稿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