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评课稿

时间:2023-10-30 10:37:13 王娟 其他 我要投稿

化学评课稿(通用2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评课稿(通用24篇)

  化学评课稿 1

  20xx年11月12日,教科培和工作室联合进行了课题为“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同课异构,参加上课的是九中的小宋老师和十一中的小张老师。

  宋xx老师提前做好课堂的预习微课,让学生在家里先学习,收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当堂展示,让学会的教不会的,让练习完成正确的教有错误的,通过生生讨论交流和师生交流,解决了书写原则、简单观察配平等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宋老师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强化,课堂学生活动充分,练习量大,教学效果好。

  张xx老师由计量数为“1”的化学方程式入手,引出化学方程式需要配平、需要体现客观事实的书写原则和配平方法,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利用粤教云电子平台当堂点评学生的练习答案,整节课学生练习充分,动手动脑积极,体现了学生为主的课堂特色。

  两个老师的课堂上都充分让学生回归课本,在看书自学时引导学生做笔记,突出教材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在所有的教学中l都应该重视的。

  我认为需要改进的有以下几点:宋老师的课堂练习选题较难,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一下子拿出那么多没有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书写和配平,容易造成学生压力大,从学习可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从保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虑,本节课的练习难度不用过大。张老师本节课选取最小公倍数法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没有展示其他类型的配平,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可以夯实基础,但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能力拓展不够。

  一家之言,不到之处,请大家拍砖。

  化学评课稿 2

  校级教研活动中,在六中八3班听了吴老师上的“空气与氧气”。感觉颇多,受益匪浅。

  一、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将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融合在过程与方法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花了大量时间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拉瓦锡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效果良好。

  二、课堂教学符合设计者的理念,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吴老师首先运用了一个简单适用的实验引入新课的同时,也为后面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这一难点作了一个铺垫;接着她将重点放在了“重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这一情景中,通过讨论与学习,再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自然就了解了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反应物、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知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性,给了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本节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吴老师并没有把实验室中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而是用了较大篇幅重点学习“拉瓦锡的钟罩实验”,没有简单说故事,而是采用了四种不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1)讲解;

  (2)讨论;

  (3)实验演示;

  (4)动画模拟。

  在生生、师生的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原理等知识潜移默化,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生成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原理等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化学评课稿 3

  陈老师这一节课的课题是“化学反应的限度”,主要内容为“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状态”。在简短而又精炼的导入之后,老师用同样的方式处理了以上两个内容,即老师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接着老师进行精讲点拨。最后老师给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陈老师今天就从全方位展示了一节新课程下较成功的公开课。

  一、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这节课条理性强,教态自然,情绪饱满,节奏准确,语速适中,讲解透彻,讲课从容不迫,富于启发性。陈老师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亦步亦趋的紧跟老师的思路,因此学生思路非常顺畅,接受情况良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真正做到了小坡度密台阶。

  二是授课过程思路清晰明了,富于逻辑性。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精讲点拨。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教材,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所以学生发言积极,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三是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具,实验操作成功熟练,实验现象明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二、从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陈老师就准确地把握了这点。通过英国工厂加高烟囱事例引入,然后在教学设计上紧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展开,通过现实与现有知识不一致,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加强了质疑,更全身心地投入了新课的各个环节中。

  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也不断地体现着“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个想法。组织学生自行预习新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视频播放和生活的'经验,并创设了几个不同的实验情境,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引导学生思索并归纳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这节课分配了适当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总结等教学环节,教师也从学生即时的反馈中调整教学步调,作到教学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和谐统一。

  整堂课中围绕重点和难点,教学思路设计层次清晰,结构安排紧凑合理。纵向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横向联系前后专题内容,做到了承前起后,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四、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双边活动较多。大部分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此外,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陈老师的课没有明显的不足,提一点建议:课堂活动模式是否可以尝试改为: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如先提供实验现象开始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然后教师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提供有关实验材料,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原理。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化学评课稿 4

  听了《化学能与电能》,收获颇多。

  本节课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教学环节完整,过渡自然,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注重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在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置切合学生实际,要求明确具体,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节课应掌握哪些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值得借鉴。通过课堂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落实“三讲三不讲”,注重引导,学生思考积极,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教学。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观察对比现象和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并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神七发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flash动画演示,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最后的趣味实验——水果电池可以是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引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也略有不足:

  教师在课前根据试讲情况调整了学案上小部分内容,由于时间仓促,未做到尽善尽美,出现了一些偏差,另外学案和课件中化学式上下脚标有些地方不规范。

  个别环节教师应做一下评价。如学生通过flash分析原电池原理后,教师应用准确的语言将原理总结一下或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在学生做完水果电池实验后,教师应点评一下。

  总之,本节课从最初试讲到最后上课,前后调整较大,如果准备的时间再充足一些,会更加完善。

  化学评课稿 5

  林老师的本节课注重从第一课时的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复习来引入新课。林老师的本节课在前分钟导入复习第一课时有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思考→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十分准确,教学立足课本。读是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谢老师采用了全班同学朗读的方式,使学生对温室效应的知识点熟悉。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更清楚易懂。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

  亮点四:问题设计比较贴近课本,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新教学方式与之不同在于更加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新的教学设计与生活联系也更为密切,体现“学以置用”的思想。但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能力不同,在45分钟内每个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必须承认考试的标准不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必须达到或超过一个规定的标准,所以不能屏弃传统教学的优点。谢老师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

  化学评课稿 6

  在11月3日的“尤溪县初中化学老师专业素养提升研训”活动中,与会教师观摩了尤溪文公初级中学小王老师关于课题“化学式与化学价(第一课时)”的授课。我的评议如下:

  1、准确确立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式的概念、意义和化学式的读写,这是初中化学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在化学用语系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影响后阶段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教学重点是化学式的意义和会读、会写常见单质和某些氧化物的化学式。难点是化学式的意义。

  2、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

  化学符号的教学是枯燥的、抽象的,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多从宏观角度思考,如何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建立联系,让课堂更加生动丰富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是突破本节教学难点的关键。王老师通过组织“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还组织找朋友游戏活动,活动开展有序有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

  3、相信学生。

  王老师对学情有较好的分析,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该放手时就放手,在“化学式意义、单质化合物概念”的内容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即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又能锻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4、教学环节清晰,有效完成课题知识的教学。

  教学一开始就有激励性。从写由“H、O、C”组成的熟悉物质的符号开始,比比谁写得多,引导观察这些符号的内容,归纳出化学式的.概念。通过目标导学,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要达成的目标。在自主探学中完成化学式“H2O”的意义的教学,又以“S2O”为例,通过分组讨论,个别展示,了解学生对化学式意义的学习情况,又组织“卡片游戏”活动,检查学生对相关化学符号意义的掌握情况。“化学式读写”“单质和化合物分类”知识的教学在合作研学中进行,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发现规律,及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几道少而精的习题检测了学生对本节知识学习效果,检查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5、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小组中除个别学生外,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合作学习和游戏活动、课堂氛围好。

  6、不足及建议。

  (1)卡片找朋友游戏活动虽然能降低难度,让更多学生易于接受,但学生自主表达能力达不到训练,展示面不够,建议以“连线”的方式进行,并让学生表述,这样也能节省一些课堂时间。

  (2)讨论符号的意义时,增加讨论“H+、2H+”的意义,我认为这会分散本节教学重点,学生也一定程度上混淆有关知识。

  (3)建议在化学式意义教学时,要突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并通过分子球棍模型的组装、展示,增进学生对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的理解,建立二者的联系。

  化学评课稿 7

  张老师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三个知识目标设计成分三个版快梳理、总结,将枯燥的复习课教学以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进行,不但异曲同工,而且效果更好!体现目标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的新颖理念,设计上颇具匠心!

  由于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对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低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张老师将元素符号的复习做了“略”的处理。以快答完成,为后面的重点、难点教学减小坡度。在后面两个部分中将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以动一动、找一找、写一写、练一练的方式设计成小组活动,加大了复习的`力度,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参与思索、探讨的同时提升学习的能力,较好的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

  本节课张老师在学生的充分配合下,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中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重点、难点。如难点“找一找”、写一写环节采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结果,扩展知识深度、难度!效果非常突出,起到了总结、归纳的目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活动既有表面的语言、行为的活跃、更有深层次的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深度的思索,又有广泛的参与!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以自然大方的形象,洪亮的声音,清晰、流利的语言运筹帷幄,课堂活而不乱,并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时鼓励、总结和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复习课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旧知识的重复,让熟悉的更熟悉、陌生的依然陌生,而是温故而知新。

  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温故,必然能最大限度的解决长期困绕学生的化学用语运用不熟的问题,必然能使学生运用化学用语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学生在新的起点上运用化学用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给化学方程式“会诊病因”、写一写、练一练三个环节得到了实践和验证!我认为这节课中全体学生都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完全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和目的!

  化学评课稿 8

  一、上课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高老师的整个上课过程十分流畅,思路清晰,轻重得当。教学目标十分明确,通过对学生预习单的批改,总结学生的不足之处,通过课堂各式的教学活动有效的突破重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掌握有效。其次,高老师的整个课堂的结构是十分完整的,除了教学环节的设置,还包括了新课的引入,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对学生回答的引导等等,尤其是板书的设计,十分精致。

  二、注重学法指导

  整堂课,高老师的教学形式多样,在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上采取了先教后学的模式,而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教学上又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模式,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三、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

  从这堂课中,可以看出高老师是一位十分关爱学生的教师,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生表现突出的时候不吝啬表扬,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她总是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她的身上,优点很多,而我认为这是她最大的优点。

  总而言之,听了高老师的课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想法,受益颇多。

  化学评课稿 9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

  教师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章实知识点,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亮点二:

  利用中考题让学生掌握考察本章知识点的题型。

  亮点三:

  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化学评课稿 10

  观看了郑老师执教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优质课视频。郑老师这节课非常精彩,让我收获颇多。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层层深入

  教学知识按照先从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部分知识从金属与氧气反应到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有无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再到如何更准确测定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少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最后运用金属性质解决证明铝表面是否生成氧化铝的问题。这样教学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既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流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注重方法指导

  整个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总结物质的`性质,再用物质的性质运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得出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的性质,最后解释铝表面形成氧化铝并用实验证明。这样的由现象到物质的性质,再运用性质的方法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对人与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课堂体现学为中心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中,知识的落实始终是建立在学生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学生设计,学生汇报,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方式正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学习运用郑老师课堂优点。

  化学评课稿 11

  张老师的课思路非常清晰,过渡的非常巧妙,印象最深的就是过渡语:

  1、从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过渡到可燃性的过渡语: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那么我们也知道碳能够在氧气中燃烧,这两点有没有矛盾?这样的过渡语可以让学生直接从中找到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性质较活泼条件的不同之处,又能很巧妙地过渡到碳的另一种性质。

  2、从碳的`可燃性到碳的还原性的过渡语: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的微观理解实质上是一个碳原子结合两个氧原子,碳和氧气不充分反应的微观理解实质上是一个碳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碳不仅能结合氧气中的氧原子,还能结合其他氧化物中的氧原子,即碳与氧化铜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非常巧妙地过渡到碳的还原性。

  一个计划:以后无论我们组谁上研讨课,张老师都可以来点评过渡语,李老师老师点评引入,黄老师点评语言逻辑,我点评整体思路,这样我们分工合作,一定能让我们的评课越来越有效,讲课人评课人双丰收,我们的课一定会越来越好!

  化学评课稿 12

  其实关于说课的程序,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谙熟。我仅仅是结合我参加市优质课的一些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1、激发潜质,储备能量。

  “惰性乃人之共性”“懒散也是人之性情”,无压力难以产生动力。不是因为晋级需要优质课,而参加优质课需要先说课的话,估计也不会有时间和心情去整理关于说课的材料。当这些逼着自己整理好以后,我感觉说课不再害怕了。当你领会说课的程序和要求时,等于有了模式。只要对教材理解的到位,说任何一节课都会有的放矢。所以建议青年教师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也是为自己积蓄能量。有未知到已知需要一个过程,但经历永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说课不同于讲课,重在说给同行。需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讲述你的教学设计思路,所以必须要有理论依据,要有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方法,它是你设计的理论根生点。明确了具体目标,他像一颗种子,决定了教学设计是一颗挺拔的白杨,还是成长成一颗婀娜多姿的垂柳。

  3、思路清晰,过程详实。

  在说课之前,要让被听课人熟知你的教学思路。要明白你在说什么,比如一般分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在这几个环节中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此处占用的时间至少要过半,否则有些喧宾夺主之嫌,也不利于你把课说清楚,说透彻。

  4、合理分配,浑然一体。

  把时间细化和具体化,让一节课时间分配合理,使其自然浑成。

  总之,自己的这次说课在和教研室的周老师交流时,说课的设计较迎合周老师的要求罢了。其实并非自己真的很优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准备充分,方能有的放矢。套用卖油翁的一句话“无非圣贤,唯手熟而。”所以我感觉“无非优秀,唯稿熟而。”

  化学评课稿 13

  20xx年4月16、17日海南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比,11位优秀的参赛老师充分准备,精彩献课,引发了自己的积极思考。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王海燕老师的复习课,是我听过最新颖的复习课,以快乐闯关的方式进行复习,不仅吸引了教师的眼球,而且吸引了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复习课堂中来。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引入新颖,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课的开始以将公主点成金人,国王想要解救公主,必须获得神水,国王就带着士兵通过闯关赢得神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要想闯关成功,必须具备闯关的工具:金属活动顺序表。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

  2.快乐闯关,关注更多的学生参与

  本环节共设置了五关,把学生分成了五个组,每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闯关,若不完成可以由其他组进行抢答。每个组起来闯关的.同学不能重复,重复要扣分。这样做的目的为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关注更多的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3.引人入胜,复习课转化成游戏

  将复习课转化成游戏的形式,既新颖,又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谁说复习课是枯燥无味呢?谁说复习课不能上出新意呢?王老师把复习课设置成闯关形式,关闯完了,学生也学习到了知识,一箭双雕,快乐闯关深深地吸引众多老师和学生。

  4.设置闯关问题具有阶梯性、挑战性,激活学生的思考,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设置每一关卡中都有4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具有阶梯性,层次性,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考。比如第二关中设置的问题:

  设置关与关之间也具有阶梯性,前面三关是帮助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梳理,后两关是提高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第五关“一席之地”,判断锰元素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位置,就必须应用到第二、三关的知识,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富有挑战性。

  个人思考:

  1.没有及时处理课堂生成资源,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

  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这部分的内容中,学生对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并没有真正掌握。比如在第三关拜求诸葛的教学活动环节片段。

  师:王老师问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白色沉淀生成

  师:沉淀吗?再理一理

  生:有银白色固体生成

  比如在第四关生活大爆炸的教学活动环节片段,如何利用化学方法检验奥斯卡、伦菲尔所制的黄金是假?

  生:把锌放在硫酸铁溶液中把铁置换出来

  师:你用的锌哪来的?

  生:铜锌合金中的锌

  师:好,继续

  生:铜锌合金中的锌能把硫酸亚铁溶液中的铁置换出来,而铜不能

  师:把铜锌合金放在硫酸亚铁溶液中,我应该看到什么?

  生:有沉淀生成

  师:有沉淀生成,还是金属的表面有什么?

  生:有其他物质析出

  师:我们要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从这个班学生回答实验现象情况来看,犯了两次相同的错误,都说有沉淀生成,我认为如果在学生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加以指导和分析固体和沉淀的区别,让学生从错误的现象中走出来,可能就不会犯第二次错误了,所以要及时地处理课堂生成资源,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还有当一个女生第一次说锌和硫酸铁溶液反应,接着继续回答时才说锌和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教师要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也许有些学生还没有分清楚硫酸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

  2.闯5关改为闯3关,抢2关,形成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本节课通过分成5组进行闯关,每一个组闯一关,通过课堂发现学生已经定势了,缺乏激情,还有可能就是给学生感觉的是反正是他们组的,我们已经完成任务,缺乏一种主动竞争的激情。我认为将闯5关改为3关,剩下2关可以设置为抢答的形式进行激烈地竞争,竞争会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将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有说的不好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化学评课稿 14

  首先,欢迎大家百忙之中来到实验学校参加本次全市化学教研课!借用一句行家的话来说:“张xx是天生做老师的料。”在常规的教学中,张老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都很强,而且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素养高,课堂语言教学不但简洁、精炼,而且诙谐、风趣、幽默(尽管这堂课不能全部展示,但我想大家也略窥一斑了吧!)

  具备了这些素质的张老师在名师工作室孙老师的极力举荐下,在教研员杨路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并在我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采用我校的“导读探究,先议后练”的教学模式,成功的为我们呈现了这节复习课——《物质的鉴别》。

  张老师的这节课是物质鉴别的第二课时,在本节课前,已经复习了物质鉴别的原则、步骤和常见的题型,本节课是对这部分的拓展和深化,意在使学生了解物质鉴别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鉴别方案设计及探究技能,使学生怀着兴奋和愉悦的心情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继而将之内化为能力,并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说白了,就是去应对中考出现的一些会让一部分学生头痛的题目,如除杂、推断、实验探究等。如果深入挖掘,后续还会有物质的除杂、分离和提纯等与之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些知识归纳为一系列(利用3-4课时),进行专题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将学生总结的几组离子鉴别(学生回答出六组),与学生一起进一步深化处理,从中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相互转化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尽可能使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并找准恰当时机,指导他们去应用到实际的中考解题中,使学生融会贯通,进而学以致用,这是张老师设想呈现给大家的,也是我们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这节课张老师准备充分,设计精心,环节安排合理,组织形式较科学,教学整体结构严谨,节奏较为得当。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老师一直在组织和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探寻方法;感悟方法、反思改进;设计并完成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能力。本节课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题地位的思想。张老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启发思维,给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集体讨论,自我展示,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控,使师生,生生合作和谐、默契,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即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整节课时,张老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如同抛给了学生渔具,让学生自己去捕鱼,捕自己想捕的鱼,捕自己能捕到的.鱼,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方法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如检验变质的NaOH是否存在时,要加过量的CaCl2溶液,一女生在展示设计方案时,说得是适量的CaCl2溶液,教师并没有给予纠正,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来检验已经完全变质的NaOH中是否含有NaOH,通过有的组滴加酚酞变红的现象让学生动脑思考,查找原因,从而得出要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结论,学生记得更牢,并以此导出如有干扰的离子,要加过量的试剂以排除干扰……可谓用心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本节课在内容处理上也详略得当。比如六大离子的检验再回顾,为后面的鉴别五种白色粉末搭了梯子,减小了坡度;小组活动有设计、讨论、展示和修改,动手操作,知识迁移加大了复习的力度,在师生、生生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提高了复习的深度;而且还特别追加了对含杂质的物质检验的归纳,如同样的试剂为什么5组的结果变红而7组的结果不变红,引发学生思考,之后,结合NaOH变质、一模的探究题、最后的关于五种白色粉末的推断题使得本节课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张老师来说,上课很辛苦,准备课的过程很艰辛,但回过来看,收获也是很丰厚的,首先是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有认可才会有举荐,然后是非常难得的悉心指导,多位校领导的关注、关心与大力支持,同组伙伴们的默契配合,班主任老师和全体同学的通力合作,都为这节课的成功增添了砝码。虽然张老师的课还不是尽善尽美,但上升的空间很大。

  祝愿张老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大的突破。

  化学评课稿 15

  导入采用播放《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切题,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着认识海洋资源、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资源为主线进行的。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海水淡化和海水制镁,并由此引出从自然界中获取有用物质的途径,海底矿物采用阅读及收集资料的形式完成,重点突出,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又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最后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利和弊,深刻体会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录音材料等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通过音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小实验(探究能否用蒸馏法淡化海水),使学生在课上既动脑又动手,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学得好、记得牢。课后学生上网自己查阅有关资料及与海洋相关的知识,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又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自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海水淡化主要体现的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做这个实验主要是想让学生感受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淡水,所以侧重的是如何引导设计对照实验让学生感受蒸馏得到的水是淡水,所以装置都是给学生准备好的,学生只组装后进行实验就可以了,节省时间。考虑到氯离子的检验没有学到,这个做为信息直接以方程式的形式给学生了。

  化学评课稿 16

  今天听了翁老师的《氧化和燃烧》,翁老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氧化现象——苹果发黄、铁生锈的现象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并解释该现象,从而让学生概括氧化反应的概念,让学生初步对陌生的氧化反应有个具体的感知,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氧化反应是物质和氧气的反应,因此,翁老师让学生找出书本的氧化反应的`概念,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怎么解决?

  翁老师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知识结构中对于化学知识的缺乏,因此通过H2+CuO=Cu+H2O的反应来让学生知道,氧化反应时物质和氧的反应,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内心的疑惑和矛盾,也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翁老师通过已经了解过的燃烧实验让学生判断,加深对氧化反应的理解,同时还进行对比分析剧烈的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异同之处和区别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自然过渡到燃烧的条件。

  翁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建立猜想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建立猜想,翁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猜想更加合理,最后通过学生的实验验证了学生提出来的猜想,使学生的学习非常有条理和层次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叶老师师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

  化学评课稿 17

  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物质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那么是空气中的哪种物质在起作用呢?很好,大家都知道,是氧气。在之前我们已经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氧气的化学性质。

  首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的是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大家在观看的时候注意观察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在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有什么变化。好的,视频播放完了,谁来回答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呢?嗯,你来说,请坐。他说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发出红光,在氧气中燃烧是发出白光,倒入澄清石灰水之后震荡变浑浊。观察的很仔细啊。那现在我们就发现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了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其实是二氧化碳,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文字表达式表示木炭与氧气的反应(板书:木炭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氧气不仅可以与非金属发生反应,还可以与金属发生反应,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下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把一段细铁丝绕在一根火柴棍上,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燃烧过程中也会对细铁丝加热,之后缓慢的深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在集气瓶底部已经实现放了一层水。大家注意观看实验现象!好哒,视频播放完了,大家看到什么了呢,谁来告诉老师。好的,你来说。好的,请坐。这位同学说他看到火星四射好像放烟花一样,描述的很形象啊,还有没有其他现象呢,有谁要补充一下呢。好的,你来。嗯好,你还看到了有黑色物质生成溅落下来,观察的很仔细啊,请坐。那么这种黑色的物质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四氧化三铁,是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的,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就是(板书: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那现在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铁丝绕成螺旋状呢?对,可以增加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那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事先在集气瓶底放一些水呢?老师看到大家都很疑惑,那现在老师解释一下,大家认真听,这是由于铁丝与氧气会生成高温的四氧化三铁,直接落在瓶底的话可能会引起瓶子炸裂,所以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发生,需要预先在瓶底铺一层细沙或者放一些水。

  金属、非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那么其他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石蜡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视频,观察实验现象,判断石蜡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大家在看完视频之后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5分钟之后老师请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好的,时间到了,哪个小组代表愿意回答呢?好的,第一小组,嗯请坐。他说石蜡与与氧气发生反应的产物中有水,因为石蜡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时候瓶子内壁上有水珠出现。那么其他学生有什么补充的呢?好的,你来,嗯请坐。他说反应完后,在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产物中有二氧化碳。那么现在我们综合两个小组的结果就知道了石蜡和氧气反应的产物,现在谁能写一下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呢?现在大家不仅能够仔细的观察实验现象了,也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产物了,很好啊。

  那现在我们对比一下这三个实验现象:三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呢。很好,大家都发现了,这些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更加剧烈。由此就知道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气体,那么大家再来看一下这三个表达式,看反应物有什么相同点呢。没错,都有氧气。我们就把这样的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在这里氧气显示出来的就是氧化性。大家在看一下生成物的种类有什么不同点呢,好的,你来,请坐。他说呀,第一、二个的生成物只有一种,第三个的生成物有2种。像这样的(手势:指示第一、二个)由两种或者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我们就给他叫做化合反应。那现在老师问大家:已知盐酸和氢氧化钠会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那么大家判断这是一个化合反应吗。并不是,看来大家一下子就能抓住化合反应的特点:生成物只有一种。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哪位同学说一下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来,你来说。好,请坐。他说到他学到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并且是具有氧化性的,还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化合反应,总结的很全面啊。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根据我们本节课学到的氧气的性质,它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回家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化学评课稿 18

  张老师的课思路非常清晰,过渡的非常巧妙,印象最深的就是过渡语:

  1、从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过渡到可燃性的过渡语: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那么我们也知道碳能够在氧气中燃烧,这两点有没有矛盾?这样的过渡语可以让学生直接从中找到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性质较活泼条件的不同之处,又能很巧妙地过渡到碳的另一种性质。

  2、从碳的可燃性到碳的还原性的过渡语: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的微观理解实质上是一个碳原子结合两个氧原子,碳和氧气不充分反应的微观理解实质上是一个碳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碳不仅能结合氧气中的氧原子,还能结合其他氧化物中的氧原子,即碳与氧化铜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非常巧妙地过渡到碳的还原性。

  一个计划:以后无论我们组谁上研讨课,张老师都可以来点评过渡语,李老师老师点评引入,黄老师点评语言逻辑,我点评整体思路,这样我们分工合作,一定能让我们的评课越来越有效,讲课人评课人双丰收,我们的课一定会越来越好!

  张老师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三个知识目标设计成分三个版快梳理、总结,将枯燥的复习课教学以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进行,不但异曲同工,而且效果更好!体现目标设计者的教育、教学的新颖理念,设计上颇具匠心!

  由于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对学生而言难度相对较低一些,所以在教学中张老师将元素符号的复习做了“略”的处理。以快答完成,为后面的重点、难点教学减小坡度。在后面两个部分中将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以动一动、找一找、写一写、练一练的方式设计成小组活动,加大了复习的力度,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成为本节课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参与思索、探讨的同时提升学习的能力,较好的达成本课的知识目标!

  本节课张老师在学生的充分配合下,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中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重点、难点。如难点“找一找”、写一写环节采用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结果,扩展知识深度、难度!效果非常突出,起到了总结、归纳的目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活动既有表面的语言、行为的活跃、更有深层次的思维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深度的思索,又有广泛的参与!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以自然大方的形象,洪亮的声音,清晰、流利的语言运筹帷幄,课堂活而不乱,并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时鼓励、总结和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复习课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旧知识的重复,让熟悉的更熟悉、陌生的依然陌生,而是温故而知新。

  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温故,必然能最大限度的解决长期困绕学生的化学用语运用不熟的问题,必然能使学生运用化学用语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学生在新的起点上运用化学用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给化学方程式“会诊病因”、写一写、练一练三个环节得到了实践和验证!我认为这节课中全体学生都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完全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效果和目的!

  化学评课稿 19

  张老师设计的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微视频,包括了常用仪器的名称,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还包括了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气体的收集等基本实验技能相结合综合实验,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找出其中的实验操作,通过整节课的听课学习,我发现有以下亮点:

  亮点一:充分利用微视频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及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结合动画演示过程,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亮点二: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亮点三: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由于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必须考虑各种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器材。

  亮点四: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实验,根据学生猜想所提出问题的类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确定实验目的,共同完成实验电路和实验方案的设计,锻炼学生交流思想、分工合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在实验操做阶段,部分学生似乎还有较大问题,教师应该加强个别指导;学生实验后没有及时的实验记录反思,巩固知识阶段,练习的第二题难度稍大,应更换成较简单的,而这道题作为一道思考题,使学生能由浅入深的学习,效果可能更好些。

  化学评课稿 20

  观摩了李老师的《电化学复习》一课。这是一节单元复习课,旨在帮学生巩固电化学这块基础内容的同时,再加以巩固练习。李老师对这节课做了精心的设计,紧扣考纲,以讲练结合的形式,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同时将知识进一步深化。归纳出学生易混淆的概念。李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两个反应装置,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原电池,哪个是电解池,继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电子流动方向,离子移动方向,把整个电化学的知识脉络做了系统的回忆。之后,李老师又通过让学生书写分析另外两个反应装置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加以巩固,同时对其中出现的离子放电优先顺序加以复习。

  看了本节课的教学后,感觉整堂课井然有序,每个环节的衔接都很流畅。尤其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把所学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从而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在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希望能够给再多关注一点差生(后进生),给他们更多一点的展示机会和空间,或者把某些问题直接交给学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之间的探讨、论证来得出正确的答案。

  化学评课稿 21

  今天听了xx老师执教的《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这节课,令我印象比较深刻,其主要特点我认为有:重学习过程、重学习方法、重学以致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是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对常见化学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分析整合,获取信息。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成功和科学探究的成就感,学生从中也体会到自己动手实验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也增强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意识。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是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对常见化学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分析整合,获取信息。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成功和科学探究的.成就感,学生从中也体会到自己动手实验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也增强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意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通过对古代字画的长期保存和一颗钻石永流传,引申出单质碳的稳定性,再由生活中的燃料使用,引出单质碳的可燃性,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进一步提出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这就引入了碳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得十分的准确到位,这样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教师准备实验相当充分,并且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这足可说明教师在钻研教材上是下了功夫的。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实验的操作有一定的错误,教师没有及时纠正.课堂氛围宽松有余,而有序不足。

  (2)整课,以提问作为全课贯穿的主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但提问太多,从而显得课堂平铺直叙,没有高潮的出现。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化学评课稿 22

  今天有幸听取了高一化学课《物质的量》受益匪浅,感受良多。下面是我对潘老师的课进行的点评:

  潘老师这节课为物质的'量第二课时,即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在本节课中,将计算题很好地进行分类,将计算分为过量计算和混合物计算,习题过程中由易到难,将难度进行分割,使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反映良好。

  在潘老师板书上,将例题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练习和思考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学习体会。学生紧能够紧跟跟老师的步伐,较好地完成了这堂对高一新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化学习题课,一堂课下来,学生反应热烈,课堂练习完成良好。

  化学评课稿 23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化学评课稿 24

  陈老师的课堂从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导入,既吸引兴趣,也为本课题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在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运用好了这个载体,从实验现象、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等方面层层递进,深入剖析,解决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后用弯曲的铁丝,向学生展示仅在形状、大小等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之后通过对比铁锈的性质、砝码生锈以后不能继续使用的特点,说明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陈老师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逐层深入揭示本质,得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并且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认知来举例,加深理解。

  在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之后,陈老师又做了两个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镁带与稀盐酸的反应。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神奇的化学实验现象,而且利用学生注意力都高度集中在实验上的这个时机,说明了化学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实验前、实验进行中、实验结束后的观察,解释这类变化的属性,从而提出化学变化常伴随着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之间的联系。

  经过演示实验,学生们情绪高涨,老师又交给学生两个任务,区别水和酒精、让一张纸发生变化,从任务当中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过渡自然、流畅,概念交代清楚、明晰。

  整堂课听完之后,总体感觉很舒服,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有很多地方是我要努力的方向,非常值得学习与回味。

【化学评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评课稿03-22

化学评课稿15篇03-22

化学评课稿(15篇)03-22

化学评课稿[精选5篇]07-16

化学评课稿18篇06-15

化学反应的限度评课稿05-31

化学评课稿(汇编15篇)03-22

化学评课稿(合集15篇)03-22

化学评课稿(通用1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