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0 10:25:10 设计 我要投稿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提高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合理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在那里了解了闻名遐迩的古代建筑——大雁塔和小雁塔。今天我们要去北京的颐和园游览。

  (出示颐和园的图片)指出:这是颐和园,坐落在我国的首都北京,它是清代皇家的园林,为我国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你知道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出示例2的文字部分:北京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大约是陆地面积的3倍。)

  2、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出示问题:颐和园的陆地和水面大约各有多少公顷?

  颐和园的陆地比水面大约多多少公顷?

  颐和园的水面比陆地大约少多少公顷?

  指出:下面两个问题要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才可以完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继续教学例题

  1、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启发:颐和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了看得更加直观和清楚,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题目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呢?(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在课练本上试着画一画。(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提问:根据题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指名口答。

  根据学生口答完成板书:

  颐和园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3、尝试解答

  提问: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列方程?请同学们试着列出方程。

  板书:x+3x=290

  观察: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所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会解吗?请大家试试看。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的?(当学生说出首先计算“x+3x=4x”时追问:这样做有什么依据?)

  小结:我们在解答这个方程时,利用乘法分配律,首先将方程化简,变成一般方程,然后再解。

  4、进行检验

  启发:如何知道我们求出的这个解是否正确呢?

  你准备怎样检验呢?

  学生口答,师板书检验过程:

  72.5+217.5=290(公顷)

  217.5÷72.5=3

  (也可以把求出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并分别看3x的值是否等于217.5,x+3x的和是否等于290。)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

  本课是针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中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行程问题应用题归类解析——追及问题)设计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2、熟练掌握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观察、分析、归纳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信息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追及问题。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1、行程问题中有哪些基本量?它们间有什么关系?

  2、行程问题有哪些基本类型?

  二、知识应用,拓展创新:

  行程问题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很重要的一类,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行程问题的题型千变万化,导致许多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难以适从。其实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行程问题应用题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追及问题、相遇问题和航行问题,而且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保持不变。

  三、例题讲解

  例1(同时不同地)甲乙两人相距100米,甲在前每秒跑3米,乙在后每秒跑5米。两人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几秒后乙能追上甲?

  分析:在这个直线型追及问题中,两人速度不同,跑的'路程也不同,后面的人要追上前面的人,就要比前面的人多跑100米,而两人跑步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所以有等量关系:乙走的路程—甲走的路程=100

  解:设x秒后乙能追上甲

  根据题意得5x—3x=100

  解得x=50

  答:50秒后乙能追上甲。

  小结:针对本题进行小结、归纳,它属于行程问题应用题(追及问题)

  中的同时不同地问题,以后遇到此类题,该如何解决。

  例2(同地不同时)两匹马赛跑,黄色马的速度是5m/s,棕色马的速度是6m/s。如果让黄色马先跑1s,棕色马再开始跑,几秒后可以追上黄色马?

  分析:这个问题中,由于黄色马先跑1s(此时棕色马未出发),经过1s后棕色马再开始出发和黄色马同向而行,后来棕色马追上黄色马了。因此两马所跑路程是相同的,但由于黄色马先跑了1秒,所以就产生了路程差,那么这个问题就和前面例1一样了。也可以这样想:棕色马的路程=黄色马的路程+相隔距离。

  解:设x秒后,棕色马追上黄色马,根据题意,得6x=5x+5解得x=5答:5秒后,棕色马可以追上黄色马。

  小结:针对本题进行小结、归纳,它属于行程问题应用题(追及问题)

  中的同地不同时问题。

  归纳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审—通过审题明确已知量、未知量,找出等量关系;

  设—设出合理的未知数(直接或间接);

  列—依据找到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求出方程的解;

  验—检验求出的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并检验是否符合实际问题;

  答—注意单位名称。

  练一练:(环形跑道问题)甲乙两人在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是每分钟跑360米,乙的速度是每分钟跑24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跑,几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

  分析:本题属于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速度快者比速度慢者恰好多跑一圈,即等量关系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400

  解答由学生完成。

  本节知识归纳:

  1、追及问题的特点是同向而行,在直线运动中两者路程之差等于两者间的距离;

  2、而在圆周运动中,若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则二者路程之差等于跑道的周长。

  3 、用示意图辅助分析数量间的关系便于我们列方程。

  四、作业布置:(见补充题)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能熟练寻找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追及问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习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习

  已知某山区的平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平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P64-65的练习十二第4-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方法的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课前研究:复习“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注意在解分数方程题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交流课前研究

  2、补充:

  分析数量关系:

  (1)一桶油,用去了。

  (2)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

  (3)男生人数的正好是女生的人数。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

  集体交流,教师板书数量关系式。

  看着第(3)个数量关系式讨论:如果知道男生的人数,怎么求女生的人数?如果知道女生的人数,怎么求男生的人数?

  二、综合练习:

  1、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重点交流错例的原因。

  2、练习十二第5题

  读题后理解题意,并找出等量关系:原来水稻每公顷产量×=新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再集体订正。

  3、练习十二第6题

  理解“10小时行了全程的”是指10小时行驶的路程相当于全程的。也可以理解为已经行驶的时间相当于行驶全程所需时间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4、练习十二第7题

  弄清“”是把这袋面粉重25千克看作单位“1”的。

  第(1)题要求“吃了多少千克”,就是求25千克的`是多少;

  第(2)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这袋面粉的千克数×=15”

  比较上下两题有什么区别?

  5、练习十二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比较两个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明确:第1小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可以列方程解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还有哪些地方掌握的不够的吗?有什么经验要向大家介绍吗?

  四、作业:

  课内:补充习题P46第3题;P47第3、4题。

  课外:天天练P40

  弹性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2÷ = 3 3 × = ÷ = 3 ÷ =

  2、 解方程。

  ⅹ = 18 ⅹ= ⅹ = ⅹ= ⅹ÷ = ⅹ=

  3、 (1)一只书包65元,一枝钢笔的价钱是书包的 。一枝钢笔多少元钱?

  65× =26(元) 答:一枝钢笔26元钱。

  (2)一枝钢笔26元,是一只书包价钱的 。一只书包多少元钱?

  ⅹ=26 ⅹ=65 答:一只书包65元钱。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成本下降为问题探究,讨论平均变化率的问题,这类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的原型,例如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等等,联系生活实际很密切,这类问题也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本节课主要是讨论两轮(即两个时间段)的平均变化率,它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作为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

  1、由于我们的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有畏惧的心理,感觉很困难,根据探究1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决定把探究2作为一课时,来专门学习。

  2、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已经很熟悉,而且有了第一课时连续传播问题的做铺垫,适合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连续增长问题的中的数量关系、规律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把问题分解了让学生逐个突破,由于九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解题归纳能力,所以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2、通过成本降低、能源增长等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通过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难点:理清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解一元二次方程都有哪些方法?(学生口答)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哪些步骤?(学生口答)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找相等关系;④列方程;⑤解方程;⑥答

  二、问题探究:

  (一)思考课本探究1回答下列问题:

  (1)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x个人,那么患流感的这个人在第一轮传染中传染了 人;第一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

  (2)在第二轮传染中,传染源是 人,这些人中每一个人又传染了 人,那么第二轮传染了 人,第二轮传染后,共有 人患流感。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求解。为什么要舍去一解?

  (4)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新的认识吗?

  (5)完成教材思考: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播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

  (学生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小组讨论,对疑惑较多的问题要点拨;前两个问是解题的关键,可作适当点拨。最后思考题,可让学生试试独立完成。教给学生如何审题,分析题。)

  三、例题学习:

  例1:青山村种的水稻20xx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kg,20xx年平均每公顷产845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学生独立思考、练习。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例2:(教材探究2)两年前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给学生分组求解,然后比较哪个小组做的有快又准。最后比较哪种药品成本平均下降率较大。)

  四、课堂练习:(学生独立思考、练习。一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后讲解)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枝干,每个枝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2、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毎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五、总结反思:(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作适当补充)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审、设、找、列、解、答。最后要检验根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2、探究2是平均增长率或降低率问题。若平均增长(降低)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基数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有: (常见n=2)

  教后记: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现实生活情境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具体我以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学生口答,复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为学习本节知识打好了基础。

  二、问题探究通过问题串让学生解决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也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级上升,这样学生感到成功机会增加,从而有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本节课第一个例题,是增长率问题中的一个典型例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此题之后,进一步总结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四、在课堂中始终贯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数学观念,同时用方程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树立一种数学建模的思想。

  五、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更有利于发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到见解及思维误区,以便指导今后教学。总之,通过各种启发、激励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求知态度,课堂收效大。

  六、需改进的方面:

  1、由于怕完不成任务,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这样容易让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例如例2有多种解法,课后一些学生与老师交流,但课上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2、只考虑扑捉学生的思维亮点,一学生列错了方程,我没有给予及时纠正。导致使一些同学陷入误区、

  3、下课后很多学生和我沟通课上一学生的错误问题,但他们上课并不敢提出,有点却场,所以平时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表个人的不同见解的学风。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7

  一、活动内容:

  课本第110页111页活动1和活动3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演练、合作探究,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运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以上重点也是难点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四、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了和一个支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n件,讨论下面问题:

  这个人买了n件商品需要多少元?

  教师活动:

  (1)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参入学生中一起探究。

  (2)教师对学生在发表解法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指正。学生活动:

  (1)分组后对活动一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派代表上黑板板演,并发表解法。

  解:2.2n n100

  2.2100+2(n-100) n100

  问题转换: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这种商品多少件?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教师活动:同上学生活动:同上

  解:(1) n220

  100+ n220

  (2) =0.48n n=0

  100+ =0.48n n=500

  (二)、活动2:

  本活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2、分组:(4人一组)

  开始做下面的实验:

  (1)把直尺的中点放在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直尺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直尺还是保持平衡吗?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距离a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面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5)在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并重复以上操作。根据统计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上实验过程可以由学生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记录表上

  实验次数棋子数ab值a与b的关系

  右左a b

  第1次1 1

  第2次1 2

  第3次1 3

  第4次1 4

  第n次1 n

  根据记录下的a、b值,探索a与b的关系,由于目测可能有点误差。

  根据实验得出a、b之间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的a和b的关系如何?a=nb(学生实验得出学生代表发言)

  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另一端放n枚棋子,直尺的长为L,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提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

  此问题由学生合作解决并派代表板演并讲解,教师加以指正。

  解:设支点离n枚棋子的距离为x得:

  x+nx=L x=答:略

  (三)、小结,由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1、课后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活动问题,并举出几个例子。

  2、课本,第110页活动2。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8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问题:

  1、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监控:“各要2kg”是什么意思?

  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一)明确问题 提出要求

  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

  问题:1、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找到什么等量关系? 2、 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二)暴露思维 组织研讨

  预设1: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问题:1、 看看这位同学列的方程,你能读懂他的想法吗?

  监控:他从题目中分析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2、 这个方程你是怎样解答的?

  预设2: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问题:1、 你能读懂这位同学的想法吗?

  监控:(1)他从题目中分析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

  (2)怎么想到用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 2、 这个方程怎么解呢? 监控: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就可以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了?

  预设2: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2、8+x)×2 ÷2=10、4÷2 2、8+x=5、2 2、8+x- 2、8 =5、2-2、8 x=2、4

  问题: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是怎么解这个方程的'? 监控:把谁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先求谁? (引导学生明确把2、8+x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先求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

  (三)沟通联系 提升认识

  预设1: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问题:1、 这两个方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预设2: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2、8+x)×2 ÷2=10、4÷2 2、8+x=5、2 2、8+x- 2、8 =5、2-2、8 x=2、4(应用乘法分配律)

  2、 怎样检验这道题是否正确?

  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价钱

  2×2、4 +2、8×2=10、4=总价钱

  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总钱数 (2、8 +2、4)×2=10、4=总价钱

  三、巩固新知 拓展应用

  1、问题:1、 自己读读题,从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 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找到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的第2~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找出题中数量间相等的关系,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答。

  3、培养学生从问题出发去寻找所需条件的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

  1、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答。

  2、找出题中数量间相等的关系,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用方程表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填在横线上:

  (1)x的2倍与3、5的和是7、3:

  (2)从30里减去x的1、5倍,差是18:

  (3)一个数的6倍减去35,差是13:

  学生先讨论后尝试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

  2、解方程。

  x+5、7=10 3x-6=18 2(x+2、5)=5

  三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解答过程。

  3、导入新课:出示学校运动会跳远比赛的情景图片,大家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呢?

  学生自由讨论后汇报交流。

  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题,引入新课并板书。

  【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这是一次学校运动会的情景,小明进行跳远比赛的场景,大家看:小明的跳远成绩是4、21m,超过学校的原纪录0、06m,学校原跳远纪录是多少米?

  (2)找等量关系。

  课件演示小明的跳远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及其关系。

  提问:你能根据演示说明,说出小明的跳远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和超出成绩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A、小明跳远的成绩-超过的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

  B、学校原跳远纪录+超过的成绩=小明跳远的成绩

  C、小明跳远的成绩-学校原跳远纪录=超过的成绩

  (3)探究方法。

  提问:你能试着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汇报算术方法:4、21-0、06=4、15(m)

  师:谁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如果设学校原跳远纪录为x米,那么根据上面分析得出的等量关系,怎样列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并请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

  教师板书:

  解:设学校原跳远纪录为x米,

  由学校原跳远纪录+超过的成绩=小明跳远的成绩

  x+0、06=4、21

  x+0、06-0、06=4、21-0、06

  x=4、15

  学生解答后,验证解答方法是否正确。

  教师小结: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一般来说,同一等量关系,用加法比用减法表示更容易思考。

  (4)师生共同小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师: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步骤。

  ①审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验算。

  2、典例讲析。

  例:修一条长240km的高速铁路,还剩42km没有修,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分析:此题要求修一条长240km的高速铁路,现在还剩42km没有修,求已经修了多少千米,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已修+剩下的=总长。我们可以设已经修的为x千米,再依关系式列方程。

  解:设已经修了x千米。

  x+42=240

  x=198

  检验:把x=198代入原方程,方程左边=198+42=240=方程右边

  所以x=198是原方程的解。

  答:已经修了198km。

  【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73页“做一做”。

  让学生先说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分析:(1)要求去年的身高是多少,已知今年的身高是1、53m,比去年长高了200px,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去年的身高+长高的=今年的身高。

  (2)每分钟的滴水量、半小时(即30分钟)及半小时滴水量1、8kg之间的等量关系表示为: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水量。

  答案:(1)解:设小明去年身高xm。

  200px=0、08m

  x+0、08=1、53

  x+0、08-0、08=1、53-0、08

  x=1、46

  经检验x=1、46是原方程的解。

  答:小明去年身高是1、46米。

  (2)解:设水龙头每分钟浪费水x克。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

  提问:应该怎样验算?

  学生口述验算过程。

  答:水龙头每分钟浪费水60克。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了吗?还有什么疑惑?

  小结: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①审清题意,找出已知与未知数,未知数用x表示;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出答案。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75页练习十六第2~4题。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书本74页例2

  教学目标: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式。

  教学重难点: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忆旧引新

  说说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

  如:①、红花是黄花的3倍

  ②、红花比黄花的`3倍多2朵。(等)

  二、兴趣谈话引入新例(74页例2),后出示情景图。

  1、让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让生根据信息和问题列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板书: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解:设共有x 块黑色皮。

  2x -4=20

  2x=20+4

  2x =24

  x=24÷2

  x =12

  答:-----------------。

  3、引导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

  4、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主要步骤:①弄清题意,设未知量为x 。②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③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④解方程。⑤检验。

  三、巩固拓展:

  1、1.根据方程列出等量关系式。

  粮店运来72吨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多12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根据( ),列方程:3x +12=72

  根据( ),列方程:72-3x =12

  2.先说说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花布每米35元,比黄布的3倍少12元。黄布每米多少元?(提示取值)

  四、作业:书本第75~76页第5、6、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都是抓住解题关键,即先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再而检验。学生知道了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只是部分学生未会找题里等量关系,所以仍需多练。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感悟出数学的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境引入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等量关系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列方程解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三、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作业练习一1——5题

  板书设计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12

  1、教学内容分析

  电话计费问题是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开放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多是具有开放性的综合问题。所以对这类问题的探究是数学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需要。本节课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最后一课。设置这一探究的目的不仅是解决这个具体问题。而是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建模解题的过程。

  2、学习者分析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比较熟悉在一些典型问题中用方程模型。而对于电话计费问题这样的综合性问题。还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容易无所适从或片面理解。

  3、学习目标确定

  知识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设计出各类问题的答案。

  难点: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5、学习评价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取结论同样重要",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来说,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容器”,尽可能往里面塞知识,也不能把学生训练成只会解题的“机器”,而应该让他们投入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在过程中徼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展现他们得让思路和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从过程中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过程中的“成就感”来完善自我。这是目前学生最需要的。因此本节课我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探究性教学方式。

  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概括出单项式及其相关概念。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及发现知识一探索知识——掌握知识一运用知识的学习过程。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育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问题导学:

  下表中有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

  月使用

  费/元

  主叫限定

  时间/分

  主叫超时费/

  (元/分)

  被叫方式一

  58

  150

  0.25

  免费

  方式二

  88

  350

  0.19

  免费

  考虑下列问题:

  (1)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分(t是正整数).根据上表,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2)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看法.

  教师提出问题:

  1、从表格中的数据,你能把主叫时间分为几部分?

  2、你能分别把主叫时间不同的话费情况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吗?

  3、(1)在两种收费方式下,会不会有这么一个时间,打不同样多时间的电话,却收费相同呢?

  (2)如果有这一时间,那么如何分别表示收费表达式呢?(“收费相等”是本题列方程的`等量关系)

  4、你能根据表格判断两种收费方式哪种更合算吗?

  学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的方向适当给予提示。如月使用费的比较,超时费的比较等。然后,教师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主叫时间,让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表格信息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对。表格信息做初步梳理和简单加工。通过对几个容易计算的主叫时间的话费计算,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表格信息的含义,并渗透话费多少与主叫时间相关。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1)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完成表格:

  主叫时间(t/min)

  方式一(计费/元)

  方式二(计费/元)

  t<150

  58

  88

  t=150

  58

  88

  150<t<350

  58+0.25(t-150)

  88

  t=350

  58+0.25(350-150)=108

  88

  t>350

  58+0.25(t-150)

  88+0.19(t-350)

  (2)观察上表,可以看出,主叫时间超出限定时间越长,计费越多,并且随着主叫时间的变化,按哪种方式的计费少也会变化。

  ①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t≤150时,按方式一的计费少。

  ②当t从150增加到350时,按方式一的计费由58元增加到108元,而方式二一直是88元,所以方式一在变化过程中,可能某一主叫时间,两种方式的计费相等。列方程58+0.25(t-150)=88,解得t=270。故当t=270时,两种计费方式相同,都是88元,当150<t<270时,按方式一计费少于按方式二计费;当270<t<350时,按方式一计费多于按方式二计费。

  ③当t=350时,按方式二计费少。

  ④当t>350时,可以看出,按方式一的计费为108元加上超出350 min的部分超时费0.25(t-350),按方式二的计费为88元加上超时费0.19(t-350),故按方式二的计费少。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当t<270 min时,选择方案一省钱;当t>270 min时,选择方案二省钱。

  学生活动2

  理解问题的本身是列方程的基础,本例通过表格形式给出已知数据,让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意图说明

  学生对电话计费问题是有生活基础的,所以也具备一定的认识基础,再给出探究问题之后让学生充分的发言。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直观认识,这也是学生对问题的第一次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通过发表意见互相借鉴,为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究进行准备。

  环节三

  教师活动3

  练习:课件习题练习

  学生活动3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制作表格,教师巡视。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参考了其他学生的观点之后,再次对问题进行认识,其认识过程与结论已经逐步接近正确而合理的方向,教师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确立分类讨论的探究方式,并在总结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分类的关键点。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

  7、板书设计

  (1)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分(t是正整数)。根据上表,列表说明: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2)观察你的列表,你能从中发现如何根据主叫时间选择省钱的计费方式吗?通过计算验证你的看法。

  8、教学反思与改进:

  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13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知识回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45页,学习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四、指导学生应用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五、巩固训练: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 )人

  A.11 B.12 C.13 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x(x+1)=240 B.x(x-1)=240

  C.2x(x+1)=240 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 )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六、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七、效果测评: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14

  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2.难点与关键: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甲 12元 12.5元 12.9元 12.45元 12.75元

  乙 13.5元 13.3元 13.9元 13.4元 13.75元

  某人在这周内持有若干甲、乙两种股票,若按照两种股票每天的收盘价计算(不计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

  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

  解: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

  则 解得

  答:(略)

  二、探索新知

  上面这道题大家都做得很好,这是一种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量关系建立的数学模型,那么还有没有利用其它形式,也就是利用我们前面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解应用题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问题2:某工厂第一季度的一月份生产电视机是1万台,第一季度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是3.31万台,求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老师点评分析:直接假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率为x.因为一月份是1万台,那么二月份应是(1+x)台,三月份应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以二月份比一月份增长的同样"倍数"增长,即(1+x)+(1+x)x=(1+x)2,那么就很容易从第一季度总台数列出等式.

  解: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1+(1+x)+(1+x)2=3.31

  去括号:1+1+x+1+2x+x2=3.31

  整理,得:x2+3x-0.31=0

  解得:x=10%

  答:(略)

  以上这一道题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等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是一样的,而我们借助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类型.

  例1.某电脑公司20xx年的各项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一月、二月、三月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相同,求这个增长率.

  分析:设这个增长率为x,由一月份的营业额就可列出用x表示的二、三月份的营业额,又由三月份的总营业额列出等量关系.

  解:设平均增长率为x

  则200+200(1+x)+200(1+x)2=950

  整理,得:x2+3x-1.75=0

  解得:x=50%

  答:所求的增长率为50%.

  三、巩固练习

  (1)某林场现有木材a立方米,预计在今后两年内年平均增长p%,那么两年后该林场有木材多少立方米?

  (2)某化工厂今年一月份生产化工原料15万吨,通过优化管理,产量逐年上升,第一季度共生产化工原料60万吨,设二、三月份平均增长的百分率相同,均为x,可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

  四、应用拓展

  例2.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

  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00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xx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xxx·80%,其它依此类推.

  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

  则:1000+20xxx·80%+(1000+20xxx·8%)x·80%=1320

  整理,得:1280x2+800x+1600x=320,即8x2+15x-2=0

  解得:x1=-2(不符,舍去),x2= =0.125=12.5%

  答:所求的年利率是12.5%.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利用"倍数关系"建立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方法解它.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3 复习巩固1 综合运用1.

  2.选用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20xx年一月份越南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100家,后来二、三月份新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共250家,设二、三月份平均每月禽流感的感染率为x,依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100(1+x)2=250 B.100(1+x)+100(1+x)2=250

  C.100(1-x)2=250 D.100(1+x)2

  2.一台电视机成本价为a元,销售价比成本价增加25%,因库存积压,所以就按销售价的70%出售,那么每台售价为( ).

  A.(1+25%)(1+70%)a元 B.70%(1+25%)a元

  C.(1+25%)(1-70%)a元 D.(1+25%+70%)a元

  3.某商场的标价比成本高p%,当该商品降价出售时,为了不亏损成本,售价的折扣(即降低的百分数)不得超过d%,则d可用p表示为( ).

  A. B.p C. D.

  二、填空题

  1.某农户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x,第一年的产量为6万kg,第二年的产量为_______kg,第三年的产量为_______,三年总产量为_______.

  2.某糖厂20xx年食糖产量为at,如果在以后两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预计20xx年的产量将是________.

  3.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价格,某种药品在1999年涨价30%后,20xx年降价70%至a元,则这种药品在1999年涨价前价格是__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改变我省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20xx年我省某地退耕还林1600亩,计划到20xx年一年退耕还林1936亩,问这两年平均每年退耕还林的平均增长率2.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一月份生产甲、乙两种新型拖拉机,其中乙型16台,从二月份起,甲型每月增产10台,乙型每月按相同的增长率逐年递增,又知二月份甲、乙两型的产量之比是3:2,三月份甲、乙两型产量之和为65台,求乙型拖拉机每月的增长率及甲型拖拉机一月份的产量.

  3.某商场于第一年初投入50万元进行商品经营,以后每年年终将当年获得的利润与当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相加所得的总资金,作为下一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继续进行经营.

  (1)如果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为p,那么第一年年终的总资金是多少万元?(用代数式来表示)(注:年获利率= ×100%)

  (2)如果第二年的年获利率多10个百分点(即第二年的年获利率是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与10%的和),第二年年终的总资金为66万元,求第一年的年获利率.

  答案:

  一、1.B 2.B 3.D

  二、1.6(1+x) 6(1+x)2 6+6(1+x)+6(1+x)2

  2.a(1+x)2t

  3.

  三、1.平均增长率为x,则1600(1+x)2=1936,x=10%

  2.设乙型增长率为x,甲型一月份产量为y:

  则

  即16x2+56x-15=0,解得x= =25%,y=20(台)

  3.(1)第一年年终总资金=50(1+P)

  (2)50(1+P)(1+P+10%)=66,整理得:P2+2.1P-0.22=0,解得P=10。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07-20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1-12

解方程教学设计04-04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03-30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04-23

式与方程教学设计05-31

解方程教学设计06-01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4-18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