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典故

时间:2023-05-25 15:01:34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的典故(汇编15篇)

历史的典故1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历史的典故(汇编15篇)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全国都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同时也是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是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非常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从古至今,很多地方都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但全国各地的风俗各有不同,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汤圆的习惯。有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而关于冬至的传说也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冬至盘、冬至团、馄饨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俗称“添岁”。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的风俗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冬至早上,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更多,寓慎终追远之意。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在历史上的周代冬至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非常热闹的日子,追溯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所以说冬至从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来自于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确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土圭测影“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依周公测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详细规划了灭商后的第一座国家都城,《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定天保,依天室”,国家社稷(都城、宗庙)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礼作乐,详细制订了国家礼仪制度, 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历史的典故2

  英文里的University(大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罗马法中的一个法律术语,意指社团或法人。

  11世纪80年代,人们在意大利的一座图书馆中发现了罗马法典的原稿。接着,一些学者开始在意大利的波伦亚讲授罗马法。欧洲各地的青年学生闻讯纷纷赶来,合资聘请这些学者教课。但是,这些外国学生在意大利处处受到歧视。学生们为了对付不测,就按种族成立了20多个“同乡会”,然后又分别联合成两个社团,这种社团在法律上被称为Universitas。社团的成立使学生们取得了权利主体的地位。学生社团同教师签订契约,就课程设置、授课时间、教材发放、学费款额等问题达成具体协议。教师的.酬金由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学生们觉得哪位教师不称职,就联合抵制他的课,拒绝支付酬金。如果教师在打上课铃后不立即开讲,或在打下课铃前提前下课,就会被学生社团罚款。学生社团还有权审理其成员间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从而使外国学生成了社团内部的公民。从此,University就成了学生自治机构的名称,后来逐渐引申出“大学”的含义。

  在我国,“大学”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单独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一词现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历史的典故3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历史的典故4

  【出处】

  《韩非子·喻老》。

  【释义】

  讳:忌讳;疾:疾病。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历史典故】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医术非常高名,他只需诊脉,就能知道患者脏腑里的病。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他仔细端详了蔡桓公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会加重的。”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说:“当医生的就爱给人治病,没病也说你有病,只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把头一歪,只当没听见,理也没理他。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还是不予理睬。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公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成长心语】

  闭目塞听的'人,往往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结果却背道而驰。蔡桓公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就一次次拒绝扁鹊的劝告,结果也只能自作自受。古人云:“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罪人。”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要认真接受他人纠正过错的好意,这样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

历史的典故5

  战国末期,秦国日益强盛。秦昭王见楚王无道,国力衰微,有机可乘,立即命大将白起攻打楚国。不久,楚国京城陷落,接着白起又在山西上党地区的长平大败赵军。秦军军威大振。

  长平之战后,白起又率得胜之师,移兵魏国,将魏国京城大梁铁桶般地围了起来。魏国朝野一片惊慌,不知如何是好。魏王召见苏厉向他请教。

  苏厉说:“秦国早就有灭掉六国的打算,事情很难办。不过,我愿意去见周天子,也许周天子能阻止秦国继续用兵。”魏王听了苏厉的话,心中升起一线希望。

  苏厉马不停蹄地赶到周天子住的洛邑,对周赧王说:“白起善于用兵,秦昭王派白起攻占了楚国,又连败赵国、韩国,目前又将魏国京城大梁围住。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有倾覆的危险。”

  周赧王觉得苏厉说得挺对,就派人对白起说:“如今将军已经立下了大功,应当马上托病退兵,急流勇退,不然一旦战败,就前功尽弃了。”

  白起根本不把周朝使者的话当回事,仍然对魏国发动猛烈的进攻,结果大获全胜。

  可是,白起虽然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秦昭王后来却听信谗言,不仅罢了白起的官,还逼迫他自杀。白起果然是前功尽弃。

  ◎成语释义

  形容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故事出处

  《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

  ◎出处译文

  现在您又带兵出塞,路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大梁,一旦战败,就前功尽弃了。

历史的典故6

  公元200年,曹操派遣手下大将刘岱和王忠俩人率兵前去讨伐刘备。刘岱和王忠不敌刘备,曹军以失败告终。曹操得知后,决定亲自率兵前去讨伐刘备。刘备难敌曹操的攻击,兵败而逃。刘备下属关羽被曹操所擒获,不得不投身到曹操的军营。

  曹操早已听闻关羽的威名,便奖赏了给了关羽大量的物品,并任命关羽为偏将军。袁绍和曹操在白马作战时,曹操亲自率领张辽和关羽前去迎战。颜良是袁绍军营中勇猛的将士,关羽骑着马在千军万马中将颜良的头颅割下。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员,袁绍军营中没有一位敢出来与关羽抗衡的将士。随后,曹操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曹操早已得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不想让关羽前去刘备军营,曾以各种方法挽留关羽,但是关羽依然不为所动。曹操曾经派遣张辽前去打探关羽的心意,关羽告诉张辽说,曹操对他很好,但是自己已经承受刘备的'厚爱在先,恐怕要辜负曹操的美意了。关羽随即告诉张辽说,等到帮助曹操立下大功之时,自己便会离开曹营,前去刘备队伍。张辽将关羽的心意秉明曹操后,曹操反而大肆赏赐关羽。面对曹操的执意挽留,关羽留下一封书信便离开了曹营。曹操手下大将劝告曹操杀掉关羽,但是曹操认为能人志士,各为其主,这不能成为杀害关羽的理由。这件故事流传到后世,百姓称为“千里走单骑”。

历史的典故7

  典出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苏轼·题萧子云书》:“唐太宗评萧子云书曰:‘行行如纡春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

  《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五首之四》:“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清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诗云:“研将朱墨任鸦涂,‘春蚓秋蛇’认得无?”

  《晋书王羲之传》评江南梁萧子云之书法,虽名扬江南,但其书法柔弱无力,缺豪迈之气。字体犹如春天之蚯蚓,秋天之蛇无异。《苏轼题萧子云书》中有录唐太宗观子云遗迹之语,与《晋书》所言,大致相同。

  亦作“秋蛇春蚓”。《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骛家鸡定谁美。”

  亦作“春蛇秋蚓”。《明宋濂史书会要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春蚓秋蛇”。原指弯弯曲曲,似蚯蚓与蛇爬行之遗迹。后喻书法柔弱,缺乏骨力,字体拙劣,婉曲无状,常用此语。

  误会

  “春蚓秋蛇”典出李世民《晋书·王羲之传论》,文曰:“(萧)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蒙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萧子云是萧梁时代著名的书法家(按:其草书等今已不得见,惟小楷赖《阁帖》以传,见附图),李世民认为他的字萦绾无状,缺筋少骨,如同“春蚓秋蛇”。

  李世民论书以骨力为尚,尝云:“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历代书法论文选》辑,120页)而萧梁书家多以王献之的流美书风为楷模,“字书工者率以纤劲清媚者为佳”(马宗霍《书林藻鉴》卷七引欧阳修语)。萧子云亦不例外,他在上梁武帝《论书启》中说:“臣昔不能拔赏,随世所贵,规模子敬(王献之),多所历年。”虽然他也说到自己“始变子敬,专法元常(钟繇)”,但事实上“晚节所变,乃右军(王羲之)年少时法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梁氏秘阁”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审美趣味。萧氏以柔美为主要特征的书法风格与李世民以骨力为主的书学祈尚相去甚远,遂招致李氏恶评。鬼网鬼故事_

  由于李世民的这段话中已经包含了对“春蚓秋蛇”的解释,所以,并没有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带来困难。宋·姜夔《续书谱·草书》:“唐太宗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恶无骨也。”又苏轼《东坡题跋》卷四《题萧子云书》:“唐太宗评萧子云书云:‘行行如纡春蚓,字字若绾秋蛇。’今观其遗迹,信虚得名耳。”又《苏轼诗集》卷十五《和孔密州五绝·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又《苏轼诗集》卷二十九《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其一》:“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又明·赵宧光《寒山帚谈·学力三》:“字法恶无骨。《书状》云:‘行行若萦春蚓,字字若绾秋蛇。’此主客不分耳。”又清·宋曹《书法约言·论草书》:“若行行春蚓,字字秋蛇,属十数字而不断,萦结如游丝一片,乃不善学者之大弊也。”又清·姚配中《书学拾遗》:“凡作草,不得一概盘纡……不然则春蚓秋蛇而已。”所言率皆限定在“萦绕”和(或)“无骨”的含义上。

  此外,有论者对“春蚓秋蛇”作了字面上的改动,本义不失。明·范钦《天一阁集》:“迩年陈、方、杨、马草书视解大绅、沈文明、张汝弼尤怪诞,乃攘臂驰骛,说者以病丐偷儿、僵蛇曲蚓目之,然乎!”(《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419页)又明·丰坊《童子学程·草书》:“近时张东海之学,缠绕无骨,备死蛇结蚓之态。”又清·王澍《论书剩语·运笔》:“解得顿挫,斯能跌荡。指如悬槌,笔如死蚓,岂有是处?”

  如此明晰之义,竟有误会者。考其所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春蚓秋蛇为遒劲,例如,明·解缙《文毅集》卷四《草书歌》:“动如彩鸾紫凤争翱翔,劲如秋蛇春蚓各奔忙。”二是以为婉转流动,例如,今人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笔断意联,线断脉运,可以成一灵妙的空间,可尽春蚓秋蛇之意。”(51页)缠绕无骨的春蚓秋蛇在这里被用作艺术美的象征,实在令人意外。

历史的典故8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今金乡县)人。历任左右司都事、单州(今山东单县)尹、提刑按察司佥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中书左右丞等官职。被元世祖称为秀才。他关心民间疾苦,洁己奉公,不畏权贵,敢言直谏,有“清廉贤明”的美誉。

  世祖初年,马绍应诏入仕,授中书省左右司都事。后任单州尹,勤政爱民,得当地士民刻石赞颂。至元十年(1273),改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以赈灾恤民为先务。至元十九年(1282年),皇上诏命划隆兴为太子封地,皇太子选拔总管,马绍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书。

  马绍为人廉洁刚正,与权臣桑哥多有斗争,曾力谏世祖行轻徭薄赋之政。一次,桑哥召集各路总管三十人,引他们上朝见皇上,想以催收赋税的多少来考定政绩高下。皇上说:“赋税收齐了不把百姓财力榨尽一定不能做到。但朕的仓库军队,难道少这些么!”马绍退朝到尚书省,追记皇上的训示,交太史写下来。有人建议增加盐税,马绍说:“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事情只好搁置下来。

  皇帝下诏书把京城一部分种苜蓿的官田分给居民,可是以桑哥为首的特权阶层乘机据为己有。为堵马绍之口,他们把一块田地分给马绍,马绍却坚决不受。桑哥想上奏请求把这块地赐给马绍,马绍推辞说:“我没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担心不能尽职尽责,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过!”桑哥垮台后,追查他曾行*赂的人,找到他的账本看,惟独没有马绍的名字。桑哥后悔地说:“假如我早听马左丞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皇上说:“马左丞忠诚廉洁令人尊重,让他官复原职。”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政府撤尚书省,马绍改任中书左丞。元贞元年(1295年),中书右丞,兼江浙行省右丞。大德三年(1299年)改兼河南行省右丞。次年,死于任上。有诗文数百篇。

历史的典故9

  一、《史记》中的典故

  【锥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终能显露头角。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唐杜甫《遣闷》:“气冲看剑匣,颖脱抚锥囊。”借指毛遂。清姚鼐《邯郸口号》:“锥囊有意来成市,玉貌无端亦被围。”参见政事部·议政“毛遂请行”。

  【雀罗】 《史记·汲郑列传论》:“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暑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后以“雀罗”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唐刘禹锡《有感》:“地幽蚕室闭,门静雀罗开。”参见器用部·宫室“雀罗门”。

  【卓家垆】 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孙新寡的女儿卓文君,文君私奔,与相如在临邛卖酒。卓文君当垆,司马相如围一条犊鼻褌洗酒器。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以“卓家垆”、“文君垆”为年轻女子当垆卖酒的`典故。唐张祜《送蜀客》:“莫恋卓家垆,相如已屑屑。”宋陆游《寺前月夜醉中戏作》诗:“此酒定从何处得,判知不是文君垆。”参见器用部·饮食“文君酒”。

  【梁苑宴】 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文帝刘恒之子,汉景帝刘启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为梁王,建都睢阳,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并筑梁苑三百里。梁苑,原名东苑,也叫梁园、兔园,是古代名园。梁孝王经常在其中广纳宾客,饮酒赋诗。当时名士司马相如、邹衍等均为座上客。见《史记〃梁孝王世家》。后以“梁苑宴”为贵族、名士宴饮的典故。宋蔡戡《观雪》”公子休夸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汉书中的典故

  【长缨】 捕缚敌人的长绳。《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唐钱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见儒者雄,长缨系余孽。”宋陆游《夜读兵书》诗:“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清平乐·六盘山》词:“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参见人事部·志趣“请长缨”。

  【束缊】 《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宋黄庭坚《次韵孙子实寄少游》:“谁能借前筹,还妇用束缊。”参见人事部·行止“乞火”。

  【终军弃繻】 《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之二:“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参见人事部·志趣“终军志”。

  【一囊】 《汉书·东方朔传》:“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参见人事部·贫贱“曼倩饥”。

  【赤白囊】 《汉书·丙吉传》:“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驭吏随驿骑至公车刺取。”喻边关告急文书。宋陆游《春夏雨旸调适颇有丰岁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无赤白囊,人间何地不耕桑。”参见武备部·其他“赤囊书”。

  【黑白丸】 《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喻游侠杀人报仇。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偷儿夜探黑白丸,奋髯忽逢朱子元。”参见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

  【断裳】 汉代的盖宽饶,字次公,渔阳人。他极为刚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风,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时向皇上说个明白。在任司马时,为了便于行事,还未离殿门,便截断裳衣,戴上大帽,佩着长剑,亲自到士卒居处,视其饮食﹐有病者慰问并给以医药。见《汉书〃盖宽饶传》。后用为典故。明黄道《周圣主勤政典学颂》”断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后汉书中的文化典故

  【蒲鞭】 《后汉书·刘宽传》:“典历三郡,温仁多恕,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己,终不加苦。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宋苏苏轼《次韵李端叔》:“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参见政事部·治理“蒲鞭”。

历史的典故10

  典源出处《战国策 ·韩策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 《史记·苏秦列传》亦载。

  释义用法鸡口虽小,是进食的,牛后虽大,是排泄粪便的; 所以苏秦对韩宣王说“宁做鸡口,不做牛后。”后以此典借指宁位小而尊,胜过位高而受人支配。

  用典形式

  【牛后】 唐 ·元稹:“那能作牛后,更拟助鸿基。”

  【牛后人】 宋·黄庭坚:“听它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

  【作牛后】 宋·苏轼:“况瞋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后。”

  【宁为鸡口】 宋·陈师道:“宁为鸡口官无小,欲试牛刀久要新。”

  【鸡口牛后】 宋·陈师道:“固知鸡口羞牛后,不待鸣群已可惊。”

历史的`典故11

  华清宫内集中着唐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等五大文化区和飞霜殿、万寿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骊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台、兵谏亭、石瓮寺、遇仙桥等景点星罗棋布,“骊山晚照”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中国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在华清宫精彩上演。华清御汤酒店坐落在华清宫景区九龙湖南侧,是国际精品温泉酒店体验目的地。

  所以,到陕西西安旅游,有“六看”,即兵马俑、华清宫、钟楼、城墙、大雁塔、舞剧《长恨歌》。

  华清池的历史典故

  地方志记述

  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唐诗人白居易《骊宫高》诗曰:“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清人钱维乔《华清宫》诗道:“华清之宫骊山足,玉殿千重相连属”。骊山景色宜人,温泉荡邪去疾。传说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成为周天子的游幸之地。那时的温泉名“星辰汤”。《三秦记》载:“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骊山汤,汉武加修饰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护造皇汤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规模。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诏左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大匠阎立德建宫室楼阁,赐名“汤泉宫”。《册府元龟》载:“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温汤。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更温泉宫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诏琯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览”(《唐书·房琯传》)。华清宫因在骊山,又叫骊山宫,亦称骊宫。白居易《骊宫高》诗:“骊宫高兮入云”。骊山似锦若绣,一名绣岭,宫因山名,亦名绣岭宫。唐代诗人崔涂、李商隐、崔道融咏华清宫,皆以“绣岭宫”为诗名。从文献记载和野外的实际考察中,大抵可知华清宫的范围是:南至骊山西绣岭第一峰(即周烽火台),北到今县城北什字。东至石瓮谷(寺沟)。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宫城(即罗城),南至山根,北到今县城南什字,东至东窑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华书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营业楼,发现了用青石砌成的宫城北墙的墙基。1981年春,城建单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发现了同样的北墙基。1982年冬于寺沟村南的山坡上探出东缭墙两段。从调查和发掘所见遗迹及文献资料所记,华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曲折萦回,规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华宫苑,供一己之欢娱,然曾几何时,“渔阳鼙鼓”惊破了他的.美梦。华清宫楼殿汤池,遂渐次破坏,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

  今日记其遗迹,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并以此为借鉴,建立一个新时代的风景旅游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唐代华清宫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为一座结构严谨、富丽堂皇的庞大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和山下展开,利用地形特点,布设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楼阁亭榭,同时还有青松翠柏、荔枝园、芙蓉园、梨园、椒园、东花园等分布其间,把整个华清宫妆扮得格外妖娆。华清宫的建筑依山面水,鳞次栉比,除宫城(罗城)外,还有缭墙环绕。缭墙之外,又罗列不少建筑,清乾隆《临潼县志》称:“汤井殊名,殿阁异制,园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人文历史

  这里作为古代帝王的离宫和游览地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都在这里修建过行宫别苑,以资游幸。冬天利用温泉水在墙内循环制成暖气,每当雪花飘舞时,到了这里便落雪为霜,故名飞霜殿。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修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宝六年(747)扩建后,唐朝第七个皇帝唐玄宗每年携带杨贵妃到此过冬沐浴,在此赏景。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飞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杨贵妃的寝殿。白居易《长恨歌》就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汉代曾在这里建造帝王贵族的行宫别墅。唐代建有富丽堂皇的“华清宫”。“华清池”由此得名。经历代战争,原来的建筑都已毁塌。都是按照历史记载的布局于1959年重建的。

  今天的华清池,名山胜水更显奇葩,自然景区一分为三,东部为沐浴场所,设有尚食汤,少阳汤,长汤,冲浪浴等高档保健沐浴场所,西部为园林游览区,主体建筑飞霜殿殿宇轩昂,宜春殿左右相称。园林南部为文物保护区,千古流芳的骊山温泉就在于此。

  华清池大门上方有郭沫若书写的“华清池”匾额。进了大门就见两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两座宫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对称,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过龙墙便是九龙湖,湖面平如明镜,亭台倒影, 垂柳拂岸,湖东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飞霜殿为主体建筑,沉香殿和宜春 殿东西相对,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过龙石舫,再经晨旭亭、九龙桥、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贵妃池”建筑群。

  “莲花汤”是玄宗皇帝沐浴的地方,占地400㎡,是一个可浴可泳的两用汤池,充分显示了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皇权威严。池底一对约30cm的进水口曾装有双莲花喷头同时向外喷水,并蒂石莲花象征着玄宗、贵妃的爱情。

  “海棠汤”,俗称“贵妃池”,始建于公元747年,汤池的平面造型颇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专供贵妃沐浴。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杨贵妃在这花朵一样的浴池中沐浴了近十个春秋。“星辰汤”修建于公元644年,是专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汤池,池壁造型是南峭北柔,初步推测是工匠模拟自然界山川河流的造型修建的。传说原址上面及四周无遮物,沐浴可见天上星辰,故名。在星辰汤后面还有温泉古源。

  “太子汤”是专供太子沐浴的汤池。“尚食汤”是专供尚食局官员沐浴的汤池。

  出了贵妃池向前行便进望湖楼,先见荷花池然后经飞霞阁,传说此阁是贵妃浴后观景及晾发之处。九龙汤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贵妃池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

  为了适应旅游形势的发展,华清池内又新添了中外书法碑林、梨园及其它艺术展馆。构成了集旅游、文物、园林、沐浴、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物游览场所。堪称北方皇家园林之典范。

  随着考古发掘,在唐华清宫保护范围内发现了唐梨园遗址,清理出“莲花汤”(御汤)、“海棠汤”(贵妃池)等五处皇家汤池遗址及大量建筑材料。同时在唐、汉文化层下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夹砂泥质陶片,为研究华清池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历史的典故12

  1 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汉武帝所凿。唐代开元、天宝间,曾于池岸广筑楼台亭阁,花木繁茂,烟水明媚,风景佳丽,为长安胜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节日,帝王将相以及商贾庶民,游者接踵。唐制,新科进士放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旁的杏园,时人称为“曲江宴”、“杏园春宴”。后遂被专指进士及第。唐刘沧《及第后宴曲》:“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唐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也有云:“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典见《唐国史补》、《唐摭言》)

  2 雁塔题名

  长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称大雁塔,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从武则天神龙年间开始,新科进士在曲江宴以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题名,请同科进士中擅长书法者将全榜诸人姓名写于塔上。后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唐摭言》引白居易诗云:“慈恩寺塔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杨载《送完者都同知》诗:“姓名题雁塔,谱牒记龙沙。”(典见《唐摭言》、《雍录》)

  3 龙虎榜

  唐德宗贞元八年(729)会试,当时天下名士韩俞、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瘐承宣、欧阳詹等二十三人同登进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时人称为龙虎榜。后凡会试中选者亦被呼为登龙虎榜。在北宋孙仅举进士第一,王禹偁以诗贺之,曰:“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鹡鸰原。”龙虎榜亦称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专指武科),元方回《石峡书院赋》:“领袖者谁?予同姓兮,又同登于虎榜”;萨都刺《及第谢恩崇天门》“虎榜姓名书敕纸”,均用此典。(典见《新唐书?欧阳詹传》)

  4 破题

  唐翰林学士李程初应博学宏辞科,试题为《日五色赋》,李程试卷的`首句云:“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时人称之为破题。又,宋诗人梅尧臣,应范仲淹邀宴。席间赋《河豚鱼》诗一首,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评此诗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后因称诗文起首数句点破题意曰“破题”,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题为-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题又常被引申为第一次之意。如《西厢记》:“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遭别离。”(典见《国史补》、《六一诗话》)

  2 青钱万选

  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诗文,不仅流行国内,日本、新罗使者纷纷购求。他曾八次应试,均登甲科,当时文人员半千说他的文辞如青铜钱,万选万中。世人因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人因以青钱万选喻文才出众。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诗:“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典见《唐新语》、《新唐书?张荐传》)

  6 破天荒

  唐代荆州文风不振,每年解送举人应考,均未中试,时人称为“天荒”。后刘蜕以荆州解送的举人登第,打破了该州多年无人中举的局面,时人称为“破天荒”。荆州刺史崔铉特奖励刘蜕七十万贯破天荒钱。刘蜕答谢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又自宋朝以来,江西地方无人以状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对策居第一,有人以诗寄何昌言云:“万里一时开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现。如清黄遵宪《番客篇》诗:“平生不著袜,今段破天荒。”(典见《唐摭言》、《北梦琐言》、《独醒杂志》)

  7 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阀阅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显。史称其对家世寒微、无以依恃的读书人常能施以援手,为他们的科第仕进开方便之门。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后李德裕在党争中失败,被贬为崖州(今广东琼山东南)司户,蒙恩士子对他被贬荒远,都一掬同情之泪。当时有人作诗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后因以“八百孤寒”指贫寒之士或喻处境困难、极需要提携的人。清黄景仁《岁暮怀朱笥河先生》:“小谪陈芳现在身,人间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见《云溪友议》、《唐摭言》、《全唐诗话》)

  8 冬烘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封为鲁郡公。后李希烈拥兵作乱,受命前往劝谕而被害。晚唐懿宗咸通间,郑薰主考,时徐州一代战乱频仍。郑薰意欲激发士人之气,特选一忠烈之后作榜首,藉作矜式。误将考生颜标当作颜鲁公的后裔,取为状元。发榜后,颜标按礼拜见主司,郑薰在交谈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后。时有无名子作诗嘲郑薰云:“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冬烘”后遂常用以形容迂腐糊涂不达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即用此典。(典见《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9 倒绷孩儿

  宋人苗振考取进士后,出仕多年,将参加馆阁考试。馆阁为文学儒臣所处之地,录取者皆为饱学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谓苗振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苗振不以为意,曰:“岂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语。后经考试,果未中选,晏殊闻其落选笑道:“苗君竟倒绷孩儿矣!”绷即包扎婴儿,为老娘所熟谙。“倒绷孩儿”意为将孩儿包扎颠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时疏忽大意,亦将失误。《朱子语类?杂类》所记事同人异,云是陈易赴试,宰相韩珂对陈规劝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见于通俗小说。(典见《东轩笔录》、《事文类聚》)

  10 悔读《南华》

  唐宣宗时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询问温庭筠,温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令狐綯遭到轻薄,怀恨在心,上书朝廷,言温庭筠有才无行。于是温终身不得登第。后温庭筠作诗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南华》,《南华经》,即《庄子》。后人因以“悔读《南华》”为学问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陆游《怀镜中故庐》:“从宦只思乘下泽,忤人常悔读《南华》。”(典见《唐诗纪事》、《北梦琐言》)

  11 沆瀣一气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进士科考试,榜中录取考生崔瀣。同时被录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为崔沆相知。时人有“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之谣。后人因称气味相投为“沆瀣一气 ”。今多用于贬义。(典见《南部新书》、《唐语林》)

  12 名落孙山

  吴地有人名孙山,为人滑稽多智。试期至,离乡赴他郡应举,乡邻中有人托其携子同往应试。试毕,乡邻子落第,孙山居榜末,先期回家。乡邻探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诗两句道:“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后因称考试落第为“名落孙山”。诗文中常用,通俗小说中尤多用此典。(典见《过庭录》)

历史的典故13

  春秋时期的郯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国历史上盛传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历史的典故14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历史的典故15

  典源出处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下:“韩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游名山采药,卖于长安市中,口不二价者三十余年。时有女子买药于康,康守价,乃曰:‘公是韩伯休邪? 乃不二价乎?’康叹曰:‘我欲避名,今区区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药为?’遂遁人霸陵山中。”《太平御览》卷九四亦引 《高士传》,《后汉书·逸民列传》亦载。文略同。

  释义用法

  后汉韩康为躲离尘世虚名,卖药长安市中,口不言二价,一直保持三十余年,后来他言不二价的名声也尽人皆知了,他只好遁入深山中。后用此典形容逃名避世的隐士生活; 有时也指药或卖药。

  用典形式

  【卖药】 唐·王季友:“炼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屦俱逃名。”宋·陆游:“只道烧金有刘向,不知卖药是韩康。”宋·黄庭坚:“卖药偶知名,草玄非近准。”

  【无二价】 唐·高适:“洛阳无二 价,犹是慕风声。”

  【不二价】 唐·王维:“卖约不二价,著书盈万言。”

  【不二名】 明·高启:“如何不二名,乃为女子知。”

  【伯休隐】 宋·,陆游:“卖药思从伯休隐,爱花却笑拾遗狂。”

  【韩康药】北周·庾信:“时占季主龟,企贩韩康药。”

  【卖药韩康】 清·丘逢甲:“多君卖药高韩康,专从海上搜神方。”

  【逃名卖药】 清·吴伟业:“逃名因卖药,不愧鹿门期。”

  【韩康卖药】 南朝陈·徐陵:“韩康卖良药,董偃鬻明珠。”南朝梁·江淹:“韩公沦卖药,梅生隐市门。”

  【韩康避名】 清·姜宸英:“更无安道能求死,只有韩康解避名。”

  【儿女识韩康】 宋·陆游:“一事尚须深自咎,街头儿女识韩康。”

  【女子知伯休】 清·王士禛:“世情但竞牢石耶,女子犹知伯休那。”

  【行药长安市】 金·元好问:“不妨行药长安市,才是前生许道宁。”

  【君是伯休非】 宋·陆游:“堪笑街头小儿女,问予君是伯休非?”

【历史的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的典故05-21

历史典故05-19

历史的典故04-12

历史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的历史典故01-13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