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典故

时间:2023-02-19 16:29:15 历史 我要投稿

经典历史典故

经典历史典故1

  一:吴刚伐桂

经典历史典故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没能将那树木砍倒。

  二:东施效颦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颦”是“皱眉”的意思。

  三: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经典历史典故2

  风马牛不相及意思出处:

  【解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转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示例】:咱们彼此其实没有丝毫关联,望帝和杜鹃也~。 ◎郭沫若《百花齐放·杜鹃花》

  【近义词】:驴唇不对马嘴

  【反义词】: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补语;用于事情

经典历史典故3

  典源出处清·吴之振辑《宋诗钞·林和靖诗钞序》:“林逋字君复,杭之钱塘人。少孤,力学刻志不仕,结庐西湖孤山……时人高其志识。赐谥和靖先生。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云。”“梅妻鹤子”一说似出现较晚。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二:“放鹤亭在孤山之北。嘉靖中,钱唐令王釴作,其巅有岁寒岩,其下有处士桥。先是,至元间,儒学提举余谦既葺处士之墓,复植梅数百本于山,构梅亭于其下。郡人陈子安以处士无家,妻梅而子鹤,不可偏举,乃持一鹤,放之孤山,构鹤亭以配之。” 《宋史·隐逸传·林逋传》:“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

  释义用法宋代林逋字君复,死后赐谥和靖先生。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不娶,无子,爱梅及鹤,后人称其梅妻鹤子。后以此典表现山林隐逸生活。

  用典形式

  【妻梅】 清·黄景仁:“妻梅漫语如可凭,清供家山问谁绿?”

  【逋仙】 宋·姜夔:“唤起淡妆人,问逋仙今在何许?”宋·张炎:“清冰隔断尘埃。无人踏碎苍苔。一似逋仙归后,吟诗不下山来。”

  【逋梅】 宋·汪元量:“月香水影逋梅白,雨色晴光坡柳青。”元·詹正:“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

  【和靖鹤】 清·黄景仁:“何处可招和靖鹤,此间应有谪仙魂。”

  【孤山人】 宋·楼盘:“谁是我知音? 孤山人姓林。一自西湖别后,辜负我,到如今。”

  【爱梅仙】 元·张翥:“自湖上爱梅仙远,鹤梦几时醒?”

  【妻梅子鹤】 清·王士禛:“郭索钩辀句尚传,妻梅子鹤致萧然。”

  【孤山处士】 宋·文及翁:“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元·张翥:“孤山处士,谩赋得招魂,烟荒水暗,寂寞抱香死。”

  【梅鹤因缘】 清·舒位:“梅鹤因缘清入梦,莼鲈滋味冷相陪。”

  【鹤子梅妻】 清·王夫之:“不遣珠丝萦蝶梦,已拚鹤子付梅妻。”

  【鹤林老子】 元·萨都拉:“鹤林老子久不见,应是山门长绿苔。”

  【无和靖无梅】 宋·辛弃疾:“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

  【林逋作故夫】 清·王夫之:“不容迦叶称初祖,微许林逋作故夫。”

  【鹤梅当妻子】 清·蒲松龄:“久以鹤梅当妻子,直将家舍作邮亭。”

经典历史典故4

  期期艾艾

  【出处】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张丞相列传》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用法】作谓语、状语;形容口吃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支支吾吾

  【相反词】油嘴滑舌

  【同韵词】猛志常在、飞土逐害、布衣韦带、优胜劣汰、沉着痛快、意出言外、赤诚相待、吃糠咽菜、万般无奈、胡孙入袋、......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汉朝初年,汾阳侯周昌跟随刘邦打天下,刘邦宠爱戚姬,想废太子立戚姬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周昌不顾个人安危上殿晋见,结结巴巴不知说什么为好,就是阻止刘邦废太子。刘邦非常感动,再也不提废太子之事

经典历史典故5

  词语资料:

  阿堵物

  【注音】ē dǔ wù

  【money】钱

  阿堵物 :

  ē dǔ wù

  【解释】西晋的一些士族阶层人士自命清高,耻于言钱,钱被称为“阿堵物”。后人指为钱的别称,有讽刺意义。

  【示例】爱酒苦无~,寻春乃有主人家。 ★张耒《和春咎》诗之二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古汉语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孔方兄

  【押韵词】溘先朝露、龙腾虎蹴、急不择路、高 官厚禄、雀目鼠步、兼包并畜、亡秦三户、三告投杼、陶镕鼓铸、鹰视狼步、......

  【年代】古代

  典故故事:

  “阿堵物”的创始人,是六朝时的夷甫。他是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清高得无以复加的代表。一向对钱十分不齿,视之为俗不可耐的东西。无论在怎样的场合,如何避无可避,都绝口不提一个钱字。

  有一天,家人趁他熟睡之际,将钱把他的睡榻团团围住。心想他要起床,必然会唤人把钱搬走,不然他就下不了床。那样,他一开口就一定得说到这个钱字,再也无法回避。不料,翌日他醒来以后,却唤仆人道:快把“阿堵物”搬走。

  实际上,这个阿堵物,是他在急切中随意找的'代名词而已,跟“这个东西”没什么区别。也许这人颇有点来历,他随口一说,钱就平白无故多了一个别号了。

  钱这个东西,常有人议论它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有人说是金钱万能,视之为至亲至爱之物,对它爱之入骨;有人则说是金钱万恶,是万恶之源,恨得咬牙切齿。

  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世人没为它少磨口舌。众所周知,原始社会是没有钱这个东西的,大家和睦相处,有了可以果腹可以遮体的东西大家享用,没有就大家挨饿受冻。后来因分工不同产生了物物交换,再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化,为了便于交换,钱就应运而生了。慢慢地,它就变成了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不可或缺的东西。

  没钱寸步难行,一钱逼死英雄汉。有了钱,可以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然而,人的欲望是个填不满的窟窿,有了想多,多了想更多,对金钱的追求就欲壑难填,无休无止。便生出许多是非来,为了钱,闹得兄弟反目有之,夫妻成仇有之,六亲不认,对簿公堂者有之,铤而走险杀人越货者也有之。

  于是,钱就成了万恶之源,众矢之的,清高之人视之为粪土,不屑于提它。凡事本来是清的,雅的,正的,一提钱就成了俗的,邪的了。

  因一度时期的钱是用铜做成的,于是就称有钱人为满身铜臭。反正肆意践踏,一言以敝之。

  以往那个火红的年代对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是为人民币服务。一字之差,充分显示灵魂高尚。反正,钱这个东西,一向为正人君子所不齿,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说一千道一万,人在世上活着,没钱还真是不行。试想,上面说的这个“阿堵物”的创始人夷甫,倘家里没几个钱,老婆孩子等着他养家糊口,他能如此这般地清高么?

经典历史典故6

  事例内容

  宋玉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一次,楚襄王听到人们议论宋玉行为不端,就把他找来说:“别人对你很不满,你应好好反省一下。”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责备我,请您听我讲一个故事:在咱们楚国国都郢城,来了一个唱歌的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这样通俗流行的曲子,随着他一起唱诵的有几千人;后来,他唱《阳阿》和《薤露》这样比较文雅的曲子,跟随他一起唱的只有几百人;而当他唱《阳春》和《白雪》这样高雅的`曲子时,能够跟随他一起唱的人仅有几十人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曲子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够理解我宋玉的行为呢?”

  楚襄王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解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阳春白雪”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浅近的文艺作品。“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这则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高雅的艺术或者有个性的人,暂时不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们不应因此而简单地否定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也应当植根于大众,让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变成“与民同享”的文化产物。

经典历史典故7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

  【释义】推:掏出;置:安放。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为人真诚,能够以心相交。

  【历史典故】

  西汉末年,王室衰微,王莽篡政,建立了新朝。但因其统治时期政令的下达全凭个人的兴致而定,所以常有朝令夕改的事情发生。由于他混乱的统治,引起了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叫绿林军,他们拥立汉室的刘玄为天子,刘秀任偏将军。

  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刘玄,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绿林军攻占了长安,杀死了王莽。刘秀在攻打邯郸的过程中,杀掉了自称天子的王郎。刘秀因屡立战功,被刘玄封为“萧王”。

  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攻打另一支起义军——铜马军于邬,双方相持一个多月后,铜马军因粮草缺乏而被迫撤退。刘秀乘胜追击,铜马军将领被俘,全军投降。刘秀把投降的队伍一一改编,还封给那些投降的将领以官职。但降者不是很放心,担心刘秀并非真心想要招揽他们。

  刘秀获悉这一情况后,采用安抚之计,下令所有投降的人都回到自己原来的部队中去,刘秀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毫不戒备之意,以显示自己对投降者的`信任。这样一来,降者都信以为真,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低语:“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意思是:萧王很诚恳,将自己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我们怎么能不为他卖命呢!

  【成长心语】

  人与人之间,要拥有一份真正牢固的友谊,就必须以心相交、以诚相待。播种什么,收获什么;付出什么,回报什么。这是一种循环,一种法则,无法逾越。朋友之间,无须太多,最难得是以心相交,彼此间坦荡、开怀,友情的阳光才会温暖内心的每一个角落。播种的是爱,收获的就是爱。以心相交,以诚相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只要你怀揣着一颗真心,你必然可以征服一切怀疑、一切虚伪。但倘若你心怀不轨、居心叵测,你也必将在欺骗与背叛中绝望。

经典历史典故8

  寄人篱下

  【出处】《南史·张融传》。

  【释义】依附于他人篱笆下。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历史典故】

  张融,南朝人,其貌不扬,但才智过人,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尤其擅长狂草。他的作品不拘常法,独创一格。其为人处世,清高绝俗,只与有真才实学和真知灼见的人交往,否则即使王公贵族也不放在眼里。南朝皇帝萧道成在前朝做太尉时就很赏识他,萧道成精通武略又文采出众赢得张融的佩服,于是二人结为好友。萧道成建立南齐政权当了皇帝以后,两人还经常在一起探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一些问题。

  一天,两人又讨论起了书法。在评价了几位著名书法家的特色之后,皇帝评论起张融的.书法来,他说:“您的书法颇有风骨,但还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张融笑道:“陛下只看到张融缺少二王的法度,却没看到二王缺少张融的法度啊。”皇帝听了心头一惊,随后指着张融笑道:“也只能从你嘴里说出这样奇怪的话,好,说说你的理由吧。”张融说:“男子汉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要向孔夫子删编《诗》、《书》,制定《礼》、《乐》那样,开拓新路,独创一格,推出的作品要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法度,怎能因循守旧,拾人牙慧,寄人篱下呢?二王的法度我不是没吸收,但已经转化为我自己的法度了,遗憾的是二王不能吸收我的法度再行转化了。”皇帝听了也不得不点头佩服。

  【成长心语】

  张融不仿前人、独具一格的书法成就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学会独立,能够舍弃依赖之心。诚然,依赖思想人皆有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点也不依赖他人;而一个人善于尊重别人,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什么事都没有主见,什么事都得依赖别人,那就需要注意了。人生的漫漫旅途上,仅仅靠依赖别人是不行的。

  只有舍弃依赖之心,鼓起自主自立的勇气,走出过分依赖别人的误区,独立自主地干好自己的事,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尽好自己的责任,当好自己的主人,那才是生活的强者。

  两袖清风

  【出处】(元代)魏初《送杨季海》诗。

  【释义】袖:袖子。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原指人迎风潇洒的姿态,后指穷得一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

  【历史典故】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他在没有调入京城前,一直担任地方官。他为官清廉,对下属的各级官员要求都十分严格,坚决禁止贪赃,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否则,人家会对你有看法,还会找你的麻烦的。”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只有清风!我当官是为国为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只要我为官清廉,认真做事,又何需担心他人?”

  为此他曾作过一首《入京》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了。

  【成长心语】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疑是对于谦最好的评价了。这是一种潇洒,同时也是一种气节。自古以来,官场都是个大染缸,能在里面洁身自好就已经难能可贵。在保证自身的廉洁之外,还能够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场这缸浑水,更是难上加难了。正因为如此,于谦能够成为廉洁的典范,为世人所敬仰。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以于谦为榜样,以崇尚美的心态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将廉洁看做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将来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让自己问心无愧。

  鸿雁传书

  【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

  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成长心语】

  历史学家吴晗曾写过一篇《谈骨气》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所谓骨气就是做人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明是非、知荣辱,不拿原则做交易。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苏武用不屈的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中流击楫

  【出处】《晋书·祖逖传》。

  【释义】中流:河流的中央;击:敲打;楫:船桨。渡河时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桨。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之气。

  【历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了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都很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陰,祖逖停了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成长心语】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说话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绝不能半途而废。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实现了对自己、对众人的承诺。他也让我们领悟到了誓言的真谛,它不应该是一种决心,而应该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与作为。当你想要许下誓言的时候,请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吗?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维护誓言的可信度。

  不食无主之梨

  【出处】《元史·许衡传》。

  【释义】不吃无人看管的梨。比喻一个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恪守自己的行为和操守。

  【历史典故】

  南宋末年有一个年轻人名叫许衡,因聪明勤奋而在当地颇为知名。一次,许衡独自赶路,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许衡由于长时间赶路而汗流浃背,口干舌燥。走着走着,他遇到了几个商贩在一棵大树下乘凉,那帮商贩也都又热又渴,但却没有水。

  这时,远处走来一个人,他怀里捧着一堆梨子说:“前面有梨树,大家快去摘来解渴。”商贩们一听,赶忙收拾东西去摘梨,许衡却没动。

  有个商贩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呢?”

  许衡问道:“梨树的主人在吗?”

  商贩们都说:“梨树的主人不在,但天气这么热,摘几个梨解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许衡认真地说:“梨树现在虽然没有主人看管,难道我们自己的心也没有约束吗?我心有约束,不是自己的东西,又没经主人允许,我是绝不会去偷的。”

  商贩们不理会许衡,纷纷去摘梨。许衡见状,只好无奈地独自走了,他忍着炎热和口渴继续赶路。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贩们则纷纷讥笑他是个愚人,不懂得变通。

  许衡恪守自己的原则,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坚持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

  【成长心语】

  人需要自律,需要有原则。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成不了大事。人只有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获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提高。

  一饭千金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

  【释义】千金:千两黄金。受了别人一顿饭的恩惠,要用千两黄金来回报。比喻受恩厚报。

  【历史典故】

  韩信,汉初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而且性格放纵,不拘礼节。他家里没有什么财产,既不可能被推荐做官,又不会经商、种地,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只得依靠别人救济度日,这里混一顿,那里蹭一餐,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为了生活,韩信只好到淮陰城的河边去钓鱼。那里经常有许多老妇人在冲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太太见他饥肠辘辘的样子,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韩信非常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大声斥责韩信说:“堂堂七尺男儿,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还希望你的报答啊?”韩信听了很是惭愧,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来。

  他每天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只等着机会的到来。秦末战乱,他辗转投奔了刘邦的汉军,做一个负责押运粮草的小官。之后,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名将军。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作战的胜利;连续灭魏、徇赵、胁燕,平定齐国;最后,逼项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战之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回到楚国后,找到当年分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黄金一千两,以报答当日之恩。

  【成长心语】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当你的人生处在最艰难的时刻,一点点小小的帮助,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帮助,更多的是一点光亮、一线希望,它可以为你在无尽的黑暗中,照出一丝光亮;它可以为你在人生的绝境中,提供一线生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这样你所拥有的就不仅是一双援手,还有一种世间独有的温暖,还有一颗纯粹、感恩的心。

经典历史典故9

  血战剑门关

  川北盆周剑门山脉为龙门山支脉,东南延绵数百里,群峰突兀,沟壑交错,峻岭横空,关隘险绝,其山之中段有两崖相对如门,故名“剑门”。

  据《寰宇记》记载:“诸葛亮相蜀,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于此立剑门关。”唐代诗人李白感叹其雄险,留下“剑阁峥嵘而崔嵬”的诗句。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畏途巉岩不可攀”即指此地。三国时期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10万精兵径逼剑门关欲取蜀国,蜀军大将军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拒10万魏军于关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隘之险要犹见一斑。

  1935年4月,敌第28军邓锡侯部宪兵司令刁文俊率3个团防守剑门关,并以此为中心组织起面北防御。剑门关北面水流平稳,南面水深流急,刁文俊断定,红军若渡嘉陵江只能从剑门关北面,只要把牢剑门关,再由陕南胡宗南部在关北70里外的广元一线布防,可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红军一旦进入,必遭歼无疑。刁文俊部加强沿江防御工事,毁坏沿江船只,扬言:“就算他红军能渡过嘉陵江天险,也插翅难飞过我的剑门关。”然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四方面军偏偏从剑门关以南渡江,并一举突破敌沿江防御工事,使刁文俊苦心布置的以剑门关为中心的面北防御彻底落空。

  红30军和31军先后到达剑门关地区,对敌形成三面包围之势。4月2日11时许,攻击全面展开,敌拼命反扑,几度拉锯。刁文俊依托其坚固的工事,将所有轻重火力汇成一股股炮风弹雨,向我军不停倾泻。而我军力有限,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决定集中使用迫击炮和机枪,掩护突击队对敌各个集团工事实行逐点攻击。几个回合的恶战下来,敌军阵地仅剩最后一道防线,而突击部队经过长途奔袭和一天一夜苦战也渐渐显得力不从心。王树声当即决定调陈康率领的预备队向敌主峰阵地发起冲锋。陈康率领2营战士迎着敌军的枪林弹雨猛扑主峰。猛然间,陈康感到左臂热麻麻的,用手一摸,已是黏糊糊的一片血,卫生员见状急忙赶来包扎搀扶。“我没事,快去照料其他同志。”说话间,前面又有几个同志倒下,红军被敌人炮火压在一个土坎下抬不起头来。

  王树声命令炮兵连长必须打下敌人主峰上的大暗堡。随着3声炮响,敌主峰上的工事应声崩塌。2营利用土坎重新组织好战斗队形,趁着敌人炮火稍松再次发起冲锋。2营政委鲍英跃身前冲,胸部连中数弹英勇牺牲。政委的牺牲更加激起2营将士的斗志,陈康右臂一挥,高喊:“为政委报仇,同志们,冲啊!”霎时,匍匐的红军勇士们一跃而起,一时间,冲锋号鸣、机枪怒吼、炮弹轰响震荡山谷,2营全体将士一鼓作气冲上山顶。失去工事的敌人如同被捅了巢穴的蚂蚁,你争我夺往关上逃窜。陈康命令全营穷追猛打。前路受阻后退无门的残敌被压到一个不足300米宽的山沟里,红军居高临下,手榴弹如漫天冰雹落下,炸得敌人烂成一锅热粥。见状,曾经骄横的刁司令只好带了几个亲信催马向关上逃命。红军紧追不舍,刁文俊在慌忙间勒马不及摔下了万丈深渊。战至黄昏,红军全歼敌军3个团,一举占领了敌人所谓“插翅难飞”的剑门关,打通了进军川西的道路。

  “攻下剑门关,好比得四川。”雨后的剑门关经过战斗的洗礼,路旁的.松柏更加青翠欲滴,满山的杜鹃花映红了剑门关,照在红军的脸上宛如飞起的红霞。

  剑门关纪行

  从连通川陕的108国道上远远看去,天边有座奇特、雄伟的大山,山峰形若利剑,刀削一样的峭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走近些,方才看出峭壁之高难以置信,少说也有几十米,横空出世,一字排开几十里,俨然一道城郭。朋友告诉我,这就是大剑山。顺着他手指看去,绝壁中间有一个缺口,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剑门关。

  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最初是从唐诗中听说剑门关的。诗仙李白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登上剑门关,方知前人所言非虚。一条石阶山路蜿蜒而上,两侧都是数十米高的悬崖绝壁,剑门关雄踞山路的制高点。丢块石头下去就能砸倒一大片,易守难攻。

  在城楼上有副对联:风月无边北望秦川八百里,江山如画万古天府第一关。站在城楼上体会到这副对联的意境——遥目北望,大好河山,历历在目,气象万千,壮阔无垠。

  据记载,剑门关发生过100多次战争,有十几位君主来过。史书往往是枯燥的,只有文学形象生命常青。一部《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超过了浩瀚的二十五史,剑门关是三国故事重要的展示现场。

  进剑门关过双孔桥,刘备的塑像倚马而立,踌躇满志,远眺剑门关外。显然,这是刘备跨越剑门关出兵夺取汉中时的情景。刘备在211年应割据成都的刘璋之邀进川。3年后,刘备反客为主,夺取成都。215年曹操打垮了汉中的张鲁,在边境上和刘备集团直接冲突。218年,刘备亲自领军出剑门关,打败了曹操部将夏侯渊,占据汉中。

  若要形容剑门关的地势险要,莫若直接引用李白的诗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在冷兵器时代除非是疯子才会仰攻剑门关,剑门关如此之险,好像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被攻破。可是,天险是否可靠?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过了刘备塑像再走不到100米,就看到一组非常生动的群塑。姜维拄剑而立,前面三位武士或仰天长啸,或低头沉思,或悲愤欲绝。剑门关并没有失守,却失掉了坚守的意义。守关将士还没与敌人交战就彻底输了。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刘阿斗开城投降,下令叫驻守剑门关的蜀军缴械。坚固的剑门关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马奇诺防线一样,任凭再坚固也是毫无用处。事情就是这样具有讽刺性。

  守关有用没有?防防小偷、流寇还行,正经派用处,够呛。

  明朝时大修长城,结果却很悲惨,江河破碎,崇祯皇帝吊死在景山。顺治、康熙根本不修长城,却纵横天下,所向无敌。在崇祯年间,清朝八旗数次突破长城,长驱直入。顺治入主中原之时,信心十足,根本没有把长城当回事情。世界上恐怕没有能超越剑门关的壁垒,如此坚固的剑门关尚且不能挽救蜀汉,还修什么城墙?闭关自守,看起来好像合乎逻辑,实际上是胆怯、无能,往往误事。

  许多人看《三国演义》都有一个误解,好像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完了。其实并非如此。刘备只当了两年皇帝,在223年去世。在此之后诸葛亮才正式执掌政权。诸葛亮死于234年,执政11年,治理蜀汉颇有政绩,国力充实。他七出祁山,主动进攻,打到了武功县的五丈原,离长安已经不远了。那个时候剑门关是蜀汉的后方,并无战事。这恰恰证明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263年,姜维带兵镇守剑门关,阻挡钟会带领的十万大军。没料到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灭了蜀汉。不过邓艾这样做在军事上是否合理、稳妥?邓艾只带领20xx人马越过摩天岭,裹着毛毯从山上滚下去。就算人可以滚下去,粮草呢?下去这么几个人,打家劫舍还差不多,攻城野战,痴人说梦。

  可是,就是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可能的事件出现了。就算是把邓艾在后方的兵马全部调上来,也不过3万人,怎么能够在没有后方的情况下如入无人之境?只有一个解释,蜀中老百姓已经离心离德,蜀军无心恋战,没有人肯出力,一见敌军,纷纷逃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相互攻战,经济凋败,人口骤减。从18路诸侯讨董卓算起,厮杀了60多年,到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蜀汉人口还剩不到200万。在曹操实现军垦屯田之后,中原经济逐步恢复,曹魏人口差不多20xx万。双方经济实力相差十倍。对于蜀汉来说,倘能速决,或可取胜,如果拖成持久战,双方对等地耗资源、耗人力,蜀中百姓的人均负担将远远超过中原。胜败之势已成定局。

  是不是经济规模大的一定能够取胜?那可不一定。在历史上新生、弱小的一方战胜强大、腐朽一方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新陈代谢要有一定的条件:弱小方取胜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有一个奋斗目标,有面具有号召力的旗帜,能够团结队伍、争取民众。第二,要有一个久经考验的领导核心。诸葛亮高举匡扶汉室的旗帜,手下带领久经战阵的虎狼之师,廉洁奉公,军纪严明,治蜀宽严得济,虽然连年出兵,税负和劳役都很重,但是蜀中百姓拥戴诸葛亮,大家有个信念,打下天下,好日子就在后头。因此,诸葛亮出兵北伐有群众基础。

  可是,诸葛亮死后,继任者又连年用兵,只能横征暴敛,蜀汉经济承担不了这样巨大的负担,人民生活贫苦不堪,人心涣散,纷纷逃亡。在经济上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核心没了,蜀汉焉能不亡?剑门关再险又有什么用?雄关不足恃,天险不足凭。人心才是捍卫江山的钢铁长城。

经典历史典故10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他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决心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得到了丞相伯颜的支持,但反对的人很多,许有壬就是其中的一个。

  许有壬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壬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不也有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才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壬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皇帝在祟天门下达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满朝文武都要去听读,许有壬被特地安排在班首听读。尽管他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怕得罪皇帝,只好勉强跪在班首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壬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壬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成长心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指的是用时间来观察人的方略。所谓用时间来看待朋友,就是说看朋友是否可靠要长时期来观察,而不应在见面之初就对一个人的好坏下结论。因为太快下结论,你会以个人的好恶观念而发生偏差,影响你与别人的交往。另外,人为了生存和利益,大多会戴着假面具,甚至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就过河拆桥,这样的人是我们要小心应对的。用时间来看待朋友,才是朋友间交往的最正确原则。

  指囷相赠

  【出处】《三国志·吴志》。

  【释义】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经典历史典故11

  趋炎附势

  【出处】《宋史·李垂传》。

  【释义】趋:奔走,巴结;炎:热,显赫,指权势;附:依附,依靠。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用于指斥那些巴结、投靠有权有势者的行为。

  【历史典故】

  李垂,字舜工,山东聊城人,北宋官员。咸平年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职。他曾编写了三卷《导河形胜书》,对治理旧河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庸俗风气非常反感,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得罪了许多权贵,一直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之人,他用卑劣的手法获取了宋真宗的欢心,从而掌握有大权,加上他玩弄权术,排挤异己,最后独揽朝政。许多想要升官发财的人见他炙手可热,便都争相吹捧他、奉承他,希望可以获得他的赏识,平步青云。

  有人见李垂从来不去刻意地讨好丁谓,十分不解,便问他为何从未去拜谒过当朝的宰相。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以身作则,公正地处理政事,反而仗势欺人,实在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这话很快就传到了丁谓的耳朵里,丁谓对此非常恼火,便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台,而李垂则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都想推举你做知制诏。不过,当今的宰相还不认识你,你是不是应该去拜访他呢?让他认识认识你,一定会有好处的。”李垂淡淡地回答说:“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见到有的大臣办事不公,就当面指责他,以我现在的年纪,又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来换取他们的提携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新任宰相的耳朵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了京都。

  【成长心语】

  在生活中,美丑、贤愚、善恶、强弱、贫富、成败、得失等等,都会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高度”之差。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难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则难免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这种“高度”的比较,往往影响着人们的心态,控制着人们的心理平衡。看透“高度”的比较特性,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自己,身在高处的时候,既能看到低处的踏实又能看到低处的苦痛,不得意忘形,不忘乎所以;身在低处的时候,能看到高处的荣耀又能看到高处的风险,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这是因为,要尊重别人,先决条件就是要尊重自己。

  奴颜婢膝

  【出处】(唐代)陆龟蒙《江湖散人歌》。

  【释义】奴:奴才;颜:面孔;婢:女仆;膝:膝盖,借指下跪。像奴才一样的谄媚脸孔,像女仆般讨好地下跪的膝盖。形容奴才相十足,无耻地谄媚、奉承他人的样子。

  【历史典故】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破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并俘虏了徽宗和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耻”。事变后,钦宗赵桓的弟弟赵构,在大臣们的帮助下,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当起了皇帝,建立了南宋王朝。此后,又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苟延残喘,对金人提出的无理要求全部答应。到了宋理宗时,任用奸臣贾似道为相,而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贾似道,字师宪,因其姐姐被选入宫中做了贵妃,依靠裙带关系才得以入朝为官。贾似道此人极善奉迎之事,很快就做了地方大官,之后,升任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鄂州被蒙古人围困。贾似道领兵增援,还没开战,他就私下向蒙古人称臣纳贡。得到了实惠的蒙古人,很快就退了兵。贾似道却谎报此战“大捷”,理宗不明究竟,还升他做了右丞相。之后,他用计除掉异己势力,独揽了整个朝政大权。

  理宗死后,度宗即位,贾似道被加封为太师,朝中一切政事都在他的私宅中商议。襄陽被围四年,他只是一味地向蒙古乞怜。朝中的大臣们大多都是他的心腹,只有一个叫陈仲微的人敢站出来揭露他的罪行。陈仲微,字致广,曾因得罪贾似道而被罢官。他复官后,依然上书指责时政,说:“君道相业,两有所亏!”批评国君和宰相的昏庸,还说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时候,也是如此,君是昏君,相是奸相,那些佞臣们起初竭力奉承皇帝,享受荣华,到头来却又投降敌人,向敌人称臣。陈仲微要求宋度宗和贾似道等人以徽宗、高宗时的旧事为鉴,切勿把国家大事继续耽误下去。陈仲微在其向度宗的谏书中,用“俯首吐心,奴颜婢膝”来形容那些奸佞的权臣。

  【成长心语】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从这一句千百年来流传的话语中,我们便可窥得历代人们心中的一种观念——骨气是一个人的“脊梁”。越是面对沉重的苦难,越是要挺起我们的脊梁。心手相连、团结互助、永不言弃、众志成城,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骨气。我们之所以崇拜那些流传千古的英雄,是因为他们都有不屈的“脊梁”。但在这个世上,总是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像软骨动物一样,随意地改变自己,他们没有可以挺立的“脊梁”,没有值得称道的骨气,所以,他们的人生是可悲的。

  安步当车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

  【释义】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形容人能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历史典故】

  战国时齐国有位贤者,名叫颜蜀。齐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进宫来。颜蜀走进宫内,来到殿前,就停住了脚步,不再前进。齐宣王叫他上前,颜蜀不仅一步不动,还叫齐宣王下来迎接他,说:“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大王的权势;如果是大王走过来,说明大王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生气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脑袋的,就封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脑袋还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呢!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是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齐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于是对颜蜀说:“听了您的一番高论,茅塞顿开,希望您接受我拜您为师,今后您就住在这里,饮食有肉吃,出门有车乘,您的家人个个衣着华丽。”颜蜀拒绝道:“玉,产于山中,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仍宝贵,但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享有利禄,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就会遭到破坏。所以我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到点吃饭,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净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颜蜀说罢,向齐宣王拜了两拜便离开了。

  【成长心语】

  在大富大贵面前,颜蜀能够安于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几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有时候追求的目标因能力所限无法达到,并不能代表没有获得或距离成功很远,只要思想达到了,结果必然是一样的。坦然地面对生命中的荣辱、得失、进退,其实是人生命中最为可贵的品格。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渐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后羿射箭

  【出处】(前秦)苻朗《苻子》。

  【释义】后羿:史上留名的,共有两位后羿。一位生于尧帝时代,一位生于夏朝时代,本文中指后者。

  【历史典故】

  神射手后羿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箭箭都射中靶心,从来没有失手过。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旁人那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后羿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射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

  【成长心语】

  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当射箭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时,他就无法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身上吸取教训,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平时学习时的成绩很好,但到考试时却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其实是因为过于注重考试的结果而无法集中精力于眼前的考试而导致的。所以,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拥有平和的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讲尤为重要。

  子产放生

  【出处】《孟子·万章上》。

  【释义】子产:春秋时,郑国人,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形容人心地善良。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个贤大夫公孙侨,字子产,心地仁厚。他常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做成菜肯定是一道美味。子产非常感激朋友的好意,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像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仆人把鱼倒回池中时,眼见鱼儿悠游水中,浮沉其间,子产不禁感叹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成长心语】

  孔子称赞子产:“有仁爱之德古遗风,敬事长上,体恤百姓。”子产因其聪明和善良,而被人们传诵至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是一件很小的坏事就去做。因为生活其实就是由这些小事堆积形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小善和小恶会成为日后那些大善和大恶的基础。人人都应该存有善念,心中有善就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人的行为都要符合道德的准则,要对的起自己的良知,这是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

  卖狗嫁女

  【出处】《晋书原传》。

  【释义】用卖狗的钱嫁女儿,形容人非常节俭。

  【历史典故】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由于家境贫困,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等到他做官以后,本来可以享受生活,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

  不久,吴隐之的女儿出嫁,人们猜想他这回一定能好好操办一下。谁知结婚当日,吴家仍然冷冷清清。大将军谢石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你可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还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

  谢石的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以节俭出了名,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成长心语】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就是: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勤俭是一种美德,还可以让人避免因为贪心而招来祸患。任何事物都是来之不易的,如果轻易浪费,则是在糟蹋他人的劳动成果,是一种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勤俭节约,则会让他人对你生出崇敬之情。

经典历史典故12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天瑞》。

  【释义】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境内;忧:忧虑。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而整日寝食不安。比喻无中生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历史典故】

  从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他常常会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

  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万一哪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啊?到时岂不是要被活活压死吗?

  从此以后,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没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觉得危险,越想越觉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朋友们看他这样忧愁,整日精神委靡,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会那么容易就塌下来的,即使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是你一个人担心就能解决的啊!何况,天不过是由很厚的气体聚积而成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大气之中。放心,天不会塌下来的。”

  杞人听了朋友的话,又说:“如果天真的是大气组成,那么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是会掉下来吗?”朋友说:“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由会发光的`气体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朋友的话,他根本听不进去,仍然在为这个问题担忧。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塌下来,一会儿又担心太陽、月亮和星星会掉下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天没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挂在天上,但他仍然在为此担忧。后来,他因忧虑过度而去世了。

  【成长心语】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与其每天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把精力浪费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上,还不如积极一点,去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即使那些毁灭性的事件真的发生了,也不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满遗憾。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胸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经典历史典故13

  【出处】《晋书·赵王伦传》。

  【释义】续:续接;貂:一种皮毛珍贵的动物,古代皇帝的侍从用貂尾装饰帽子,由于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代替。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历史典故】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南凤手里,贾南凤生性凶狠狡诈,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赵王司马伦采纳了手下谋士孙秀的建议,以贾南凤谋害太子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南凤,自封为相国。后来,他又借掌管宫中禁军之机,发动政变,废掉了晋惠帝,自己当了皇帝。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孙秀、张林等帮助他篡位的人。他的亲戚朋友,甚至许多仆人也都跟着他飞黄腾达了。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貂尾不够用,只好用颜色和形状与貂尾相似的狗尾来代替。每次上朝的时候,殿上的大臣挤得满满的。

  由于当时的官员太多,百姓议论纷纷,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员太多了,貂尾不够,只好用狗尾来代替。司马伦的`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了。

  【成长心语】

  美好的东西总是可以让人心情愉悦的,但同时,人们更愿意它长久地美好下去,正如故事中的官吏一样,他们希望自己和之前的官吏相同,但他们忽略了代表身份的东西,反倒成了让他们出丑的“元凶”。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在你开始做之前,请认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有把握将美好延续下去,因为有了之前的开门红,接下来的必定要更好,才不至于让人失望,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唯有道行足够深的人,才能将“貂”续得完美。

经典历史典故14

  自惭形秽

  故事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母子前来投靠王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

  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此刻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齐,我真是太难看了!”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哄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万玠以外貌漂亮,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

  人们嘻笑着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齐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

  后起之秀

  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

  他年龄比王忱要大,期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能够来找我谈谈嘛。”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之后的优秀人才。””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

  诲人不倦

  教导人个性耐心,从不厌倦。

  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最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

  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状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齐威王当上国王后整天只明白吃喝玩乐,喜欢听别人弹琴。邹忌携琴前去拜见齐威王,就是光说不弹,并把不弹琴的道理与治国联系起来,使齐威王明白治国的道理,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国。邹忌以自身形象影响齐威王有自知之明。

  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够不上。

  东汉时期,班超为平定匈奴作乱,70多岁还在西域作战,他身体日渐衰弱,上书汉和帝要求回中原养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奏请说班超老了,再有战事就力不从心了,汉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折,不断地点头,于是下诏让班超回京。

经典历史典故15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高祖李渊次子传说李世民四岁时,一书生见到天他说:"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去后,就采其语,名世民。

  公元629年至649年在位,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年十八岁举义兵。高祖得天下,皆其功。李渊称帝时,封他为秦王。天子齐王多次与谋杀他,终不成。李世民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王世充等割据势力。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政变,得为太子,续帝位。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他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旧官吏誉为"贞观之治"。

  贞观四年(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等族尊为天可汗。还曾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交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组的亲密友谊。其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荷重,加深了阶级矛盾。太宗功德兼隆,从善如流,被誉为圣君。太宗继位后,以魏征为柬议大夫,前后陈谏两百余事。

  魏征勇于犯颜苦谏,不畏生死,不怕丢官,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每次劝太宗以亡隋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无为而治,薄赋敛,轻租税"。太宗对魏征也非常的信任,尊重。太宗曾爱一佳鹞,正在兴趣很浓地逗玩,看见魏征来,马上藏于怀中。魏征奏事时间长,要闷死在太宗怀中。

【经典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的历史典故01-13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历史的典故04-12

历史典故04-12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04-25

历史典故大全12-05

桂花的历史典故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