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时间:2023-10-23 11:42:04 晓凤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通用12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品中国文人》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1

  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

  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

  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

  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窅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2

  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

  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己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有一定修养的中国人,如果不读司马迁,不读其人其书,那真是令人遗憾。

  在走进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里,一次次被他们的执着感动着,眼里一次次涌着泪水。读书也是读人,被他们高尚的品格所感动。到了东晋,一个真心向往平淡,并在平淡中发现了巨大美感的伟大诗人横空出世,他的名字叫陶渊明。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今天手捧陶渊明的诗,仍会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我们从陶渊明诗中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了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生活的智慧,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回头看看苏东坡这位全景式的生活大师,包括苏东坡强调的风俗、道德。“物质”跑出很远了,“精神”当奋起直追。说到底,人之为人,除精气神,余下还有什么呢?苏东坡他提升了人之为人的境界。他是令现代人目瞪口呆的生活大师,对生活永远高涨的热情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像恒星一样燃烧。

  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身为女性,我们更应当了解我国的宋代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亮出她光彩照人的'身姿,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清照性格很要强,同时,女儿太女人太又十足,这是李清照的感人之处。巾帼不让须眉,却保持芳香袭人的脂粉气。在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氛围中,李清照嫣然而入,纤手不让巨手,蜂腰压倒熊腰。宋词碰上李清照,李清照碰上宋词,双方皆幸运。她常用的词牌,如《减字木兰》、《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渔家傲》、《如梦令》等,也是毛泽东所喜用。李清照称得上是十一世纪末的新女性。二十一世纪初,仍然仍有榜样的力量。她生活的勇气给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闪耀着“女性之为女性”的夺目光辉。

  有人说生活是一部大书,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你不通过书本打开视野,生活就是一本小书,很多东西你都看不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读书与行路,是养气的两在前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我们是羡慕的,日子过得那么的贫瘠,为什么在那样贫瘠中有一种大欢乐呢?这是我们现代人所在寻觅的。 我喜欢阅读,也喜欢记录着书中令人感动或美丽的语句,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一本好书,可以提升智慧,它可以触碰你那平时秘而不宣的脆弱和感动,它可调出个人体验中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一个念想,它可以撼动你平时绷着的那股莫明其妙的劲儿,让你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很享受那种掩卷之后眼睛微朝的感觉,那是一种相当寂寞而又美好的感觉。

  我一向对于文学处于一种朦胧的向往状态,尤其对于文化名人知之甚少。我家先生就常取笑我“缺乏历史和文学知识”,虽然挺没面子的,却也暗暗认同了。对于名家名篇我通常都只是有所“闻”罢了,往深了讲就真的是一窍不通。对于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一般都是囫囵吞枣,没有研究的耐心。不过,对于小说倒是有几分喜爱,于是订阅了《小说界》,于是很偶然地读到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系列。他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很引人入胜,连我这样对历史文人不感兴趣的也被深深的吸引了。他善于把人物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循着人物的笔墨诗词让我们走向一个个鲜活高贵的灵魂:司马迁、嵇康、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曹雪芹、陆游、辛弃疾、屈原....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执着坚毅的信念,直看得人欲罢不能。大苦大难而笑傲人生,是多少人的向往,但是真正能够在大苦大难面前保持尊严、恪守信念的只怕是无几人能及。

  之所以被他的文章吸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的是他常常在文中针砭时事,在还原古代文人志士的同时不忘引发我们对时下有些现象的思考。文化的张力被他称为一种阴柔但恒久的渗透力,信任文化的力量才能改变人性。于是那些文人墨客透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递的已然不是简单的个人感受和经历,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

  最欣赏的是刘小川笔下的李清照,伴着李清照的一首首诗词,作者丰富辗转的一生跃然纸上。嗅着青梅的聪慧伶俐的少女,骄傲而洒脱;待字闺中的羞涩也不能妨碍她觅得佳侣;生活的变迁和打击并不能将她敢爱敢恨的心击碎,她活得那么真实、那么激烈。这样的形象远非我本所学,只记得“婉约派”诗人是她的最后头衔,殊不知,在刘小川的笔下,她恢复成一个风情万千的女子,怎一个“婉约”了得!

  看来书是真的应该多读,文字是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凝结着多少情怀。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3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基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涓涓流淌。品读中国文人,悟的是文人的诗作、人生经历,更是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这也正是我们所应该发掘、感知的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理想追求。

  《品中国文人》一书几乎囊括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文人墨客:爱国投江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溜须拍马的司马相如,豪放豁达的苏东坡,忧国忧民的杜甫,浪迹民间的柳永,直击人性的鲁迅以及一群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的文人,讲述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政治仕途、爱情婚姻、文学成就、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一个个充满血肉与个性的文人呈现在我们面前。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也同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缺陷,我们没必要对其进行神化,而这也正是《品中国文人》的亮点所在。在书中,他们更加真实饱满,更加具有亲和力,他们的精神深深地融入进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中国古代文人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同于西方文人,中国文人的人生经历大多与仕途有些许联系,这在书中有所提及。这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人具有崇高的政治抱负与安邦定国的政治理想的特质。儒家的政治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是集大成者,也就致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的主流思想,成为历朝文人所追求的最高政治境界。正是因为这种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文人仕子,这样的浩然正气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气节。

  书中有言落差导致无穷的思索与激烈的感慨,强者在逆境中变得更为强大,理性感性野性,强力推进瞬间喷发。这段文字很好的诠释了古代文人创作的活力,辛弃疾在朝堂上的失意,挤压着他,迫使他将生命的活力喷向文学创作,将苦闷寄于诗词;司马迁身体上的残破,刺激着他,驱使他将生命的意义投向《史记》,将希望托予这本著作。生命的落差,使人体味人间百态,让人尝尽人情冷暖,令人感悟世态炎凉,在这种摩擦之中,文学的星火却熠熠生辉。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诗词,是人生。文学上他们是一代大师,令人艳羡,生活上他们却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之人,顶着生活的苦难,迎着他人的排挤与嘲讽,甚至乎身体的摧残,性命的胁迫,他们依然心怀天下,心系苍生。文化的血脉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对我来说,这就是品中国文人的意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脉搏。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4

  中国文人灿若星河,捧着《品中国文人》,不禁感叹良久,或许是作者余秋雨式的笔触,抑或是于丹式的诱导,每一个文人都展露着自己的棱角,每一个文人都活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掩卷深思,中国文人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从中国文人身上能读到什么呢?

  所谓文人,或许是几分率真。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准则,有着自己独到的个性,仿佛世界与他们而相违。嵇康在青山绿水中打铁,朝廷命官的多次举荐,嵇康还是岿然不动,他安之若素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朋友亦如此。阮籍,堂堂七尺男儿,常常独自驱车,漫无目的东闯西撞,行至路穷处便放声如同孩子般大哭。他很痛苦。这是一种最悲凉的痛苦,这也是最真挚的文人。

  所谓文人,是真实的个体。陶渊明,他热爱生活,热爱百姓。却不爱官场上的觥筹交错,不爱君臣中的趋炎附势。他退出,欣欣然。和着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曲调,奔向幽深的丛林,隐居起来。李白,似乎是一个荣耀的名字。然而洞悉作者独到的`视觉后,觉得李白是个纠结的个体,他一直在竹林隐士与翰林学士间荡漾。他有着强烈的目的性。他也隐,但却隐给朝廷看,隐给皇上看。

  所谓文人,有天下为公的情怀。宰相司马光,淡忘自我享受,酒肉长年不能食,蜡烛与炭火也是省之又省。这样“吝啬”的人却为朝廷尽职尽责,希望人民能够酒足饭饱。杜甫也曾呼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所谓文人,有忘记个人恩怨的胸襟。苏轼的仕途生涯一直坎坷,章淳轻轻改动几笔,苏轼就被贬到千里之外,甚至置他于死地。几十年后,他们的命运互相调换,在苏轼向朝廷缓缓而行时,章惇的儿子章援向苏轼求情,苏轼没有得意的抚掌大笑,而是诚恳地回到“轼与丞相定交四十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并写了治瘴毒的药方。最大的宽容就是当仇人有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苏轼做到了,发自内心。

  文人亦君子。

  在作者貌似平淡的笔下,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波澜壮阔的把文人气质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而如今,文人气质似乎少之又少。名利,金钱,无一不充斥着我们的脑膜。肚子越饱,反而脑内的空白却越拉越大,心眼被食物越挤越小。如那些把先哲贬得一无是处自诩是文人的人,那些号称能用一双锐利的眼看穿世间百态的人,那些用着粗俗不堪的词语却以此为骄傲的人,都算不得真正的文人。

  请你们留下文人素养来征服你们所谓的混沌世界。

  所谓文人,应是一捋银髯,一身傲骨,人品与学品俱佳,不因世俗而改变自己。

  所谓文人,你有你的舞台,舞台灯会打向你,你的本色让舞台由你主宰。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5

  周末回到家,翻开了这一本许久未看的书,读书确实有利于人的静心,尤其是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一次重温《品中国文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李白杜甫这样的大文豪,也不是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叫做“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世人对他的评价,短短的十个字,可见其能力不凡。或许正如书中所说,曹操一直是想当一个能臣的,但在那样的乱世,汉朝如同一叶扁舟,承受着乱世的逆流,随时随地都有倾覆的危险。这样的乱世注定了曹操的命运。

  “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后人对曹操进行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正的如此吗?当时董卓被杀,李傕郭汜两人起西凉军造反,天子和一帮大在其他诸侯眼里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包袱,无人肯去搭救。但危难时刻方才可以见人心,曹操率部飞速前去营救,这竟然成为了后人对他批判的因素,他真的只是为了号令天下才救了天子吗?我笑而不语,因为心中早有评论。

  曹操戎马半生,参加的战役大大小小有五,六十战,其中无数的战役都成为了经典。官渡一战,曹操击败了自己最大的敌人袁绍,统一了北部的.广大地区,为他的帝王霸业打下了基础。数年之后,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或许是他内心的自负,导致了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百万大军被一把大火焚尽。谁也没有想到那一次,竟成为了曹操最后一次前往江南,同时也让他的统一霸业成为了泡影。

  曹操这一个人,他的一生都是一个谜,他不断的在忠臣和逆贼之间改变着他自己。他是奸雄,同时也是一位英雄。想要了解他,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去品味他,去深入了解他。这样你才会发现属于他的魅力。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6

  在《品中国文人1》中,我们通过本书看到了屈原漫步江边;司马迁埋头著书;司马相如操琴作赋。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旗旋的李煌他们在天幕上永远闪烁,照耀着后世文人的心志与情怀。

  在这些大文人中,我最想谈的是一位朴素、劳作,不与世同流合污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大将军陶佩。陶渊明出生在江山如画的寻阳郡柴桑县一个叫上京里的地方,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的著名诗篇大多是他四十岁以后写的,他四十一发时仕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职归隐躬耕田园,过上了安逸,悠闲的生活。427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洲明死于贫病交加。

  中国历代辞官者,数以千万计,只有陶渊明将质朴生活的欣悦,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他的诗篇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田园风光: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我们可以看到躬耕田园的.乐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悠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诗朴素,通俗易懂,但在当时以及后来很一段时间并未受青睐。钟山荣的《诗品》将诗歌列为上中下三品,陶渊明居中品。但这并不能否认陶渊明的文采,萧统评价他的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苏东坡提到他,永远以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陶渊明是中国历史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他,确立了人性的价值,审美的价值,开创了诗词中一种淡雅清新的境界。x他是中国的头号乡村歌手: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那个手提一篮金菊花,慢悠悠向东篱走去的诗人向我们说。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7

  这个暑假 ,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屈原变法失败,被贬到夷陵,在夷陵的数年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后来秦国想要进攻楚国,屈原被复职,屈原连齐抗秦,并取得了成效,本以为屈原可以继续为楚国变法图强,秦国的张仪却对怀王一番花言巧语,屈原被囚禁在了齐国,在囚禁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抽思》。后来屈原又被流放,去了汉北蛮荒地,后来屈原又被召回,而这次怀王却被秦国拘禁。怀王死,楚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写下了后人不复望其项背的《天问》,最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自尽……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才智,锲而不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并将感悟记录下来,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以提升自己。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8

  《品中国文人》是四川眉山作家刘小川的作品,共四册。作者以现代人的视角和情感,品读了中国历史上光辉璀璨的文人功绩,从屈原到鲁迅,读来倍感亲切。

  翻开目录,我决定从苏轼读起。一方面因为苏轼和作者都是眉山人,另一方面因为苏轼是我心目中中国古代文人的偶像。记得几年前有一次与眉山的同行交流,他骄傲的介绍自己的家乡,说是“三苏”的故乡,我接上话也自豪的说起自己的家乡—凤翔,同样和苏轼特别有缘,当初刚刚考中进士意气风发的青年苏轼,成了大宋朝公务员,职业生涯第一站便是凤翔知府签书判官,27岁的他带着结发妻子王弗,在凤翔工作生活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因着共同崇拜苏轼的渊源,感觉大家的'距离瞬间拉近了许多。

  苏轼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造诣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他是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尤其是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作者认为“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我个人对苏东坡总的印象是:他能看见生活。看见生活不容易,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历史。换句话说,他具有总体把握生活的能力,纵向千年,横向万里。他既能看见普通人眼中的生活,又能看见普通人看不见的生活。宏观微观都胜人一筹,所以,称他为生活的大师。”

  苏轼的一生有三个人对他影响至深——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于是,我紧接着阅读了欧阳修和王安生的篇章。作者没有单独介绍司马光,不过他在前面三个人的部分都是重量级人物。

  唐宋散文八大家,北宋占六个,而欧阳修是旗手,旗下有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影响后世上千年。欧阳修为官多年一心为民胸怀坦荡,深得百姓爱戴,当然也得益于他极高的个人修养。被誉为北宋第一散文的《醉翁亭记》,文字如泉水之溢,一派天然。人、亭、山、泉、鸟,皆含醉态:酒醉、色醉、情醉、意醉,画图难书。欧阳修五十多岁时主持科举考试,看到苏轼的文章“不觉汗出,惊为异人”,以他文坛至尊的身份在京城奔走呼号:“三十年后,无人道着老夫也!”当时的苏轼还只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足见欧阳修的胸襟。晚年的他为政为文,自号“六一居士”:集古一千卷、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以一翁流连沉醉于五物之间。白发苍颜,朝气蓬勃,真率性情,着实让人敬佩。

  拗相公王安石强劲变法,被作者评价为中国古代大文人中唯一影响了国家命运的人。王安石与苏轼政治上势不两立,此消彼长几十年,其实从另一种意义上他们是心照不宣的朋友,政治严重对立,文化高度认同。不同在于,苏轼主张渐变,王安石主张骤变;苏轼是民本思想,王安石是国本思想;苏轼是生活大师,兼具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王安石是轻视日常生活,理性有余感性不足,注意不到细微之处,不懂“生活世界”为何物。王安石犹如纤夫,拉着大宋这条船逆水而上。激流险滩,纤绳勒进肌肉,他咬牙瞪眼不吭气,还得使出拳脚,对付一拨又一拨强悍政敌,抵挡住内部乱箭,虽一生付与国事,但最终无力扭转,空余悲叹。有人曾用“法非不良,而吏非其人”来评价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假如大宋朝多一些像王安石这样的官员,变法的结果未尝不能改变。

  历史,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前行。通过品读一位位历史高人,把握其中历史规律,汲取中国文化精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就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9

  不久前,我读了刘晓川的《品中国文人》一书。读罢不禁感慨万千。有感于刘晓川对文字拿捏,他的文字,融诗情、史识、哲思于一炉,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的奥秘,表现出对古人文化风度的追怀;有感于作者对中国历代文人静心地品味,这需要何等的痴心和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开篇作家曹雪芹的自嘲,文章的开头一般起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的作用,而这五言绝句又设置了何样悬念呢?我想,其最想介绍的,还是“其中味“这三个字。 那么“其中味“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举起茶杯,跟随作家刘晓川的笔触,体会作家曹雪芹的滋味吧——“一位清代作家写小说,名和利都谈不上。“小说者流,盖出于街谈巷议?”曹雪芹这三代豪门子弟,忍饥受寒还遭人白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他每天在破窗下不停地写,他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在纸上过日子。”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时以已家境衰落,他从钟鸣鼎食到一贫如洗,从阔少爷到穷公子,面对食不果腹的窘迫生活,曹雪芹并没有臣服,他只过好“纸上日子 ”便满足,

  可坚强也是有“底线”的,曹公口中不说,心中难道也不为生计发愁吗?或是说社会的腐败已令他失望不已,没有心思再去理会纷繁俗世?而面对世人的白眼,他却也真正做到了“难得糊涂”啊!曹雪芹是可怜的',是坚强的,即使是“举家食粥酒常赊。”他都挺了过去,并坚持不懈的写下了《红楼梦》这部著作。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第一口茶,酸酸涩涩的,就敬曹雪芹的坚强与给他创作灵感的生活经历

  “脂砚斋,则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写的名字,是伟人身边的奇花异草。”作家刘晓川是这样描述脂砚斋这位奇女子的,当时,其貌不扬且家境落魄的曹雪芹为什么能获得“气质美女”的芳心呢?自然是因为他的出众才华与坚贞品格。脂砚斋为了曹雪芹的创作,还写下了将她惊人才华融注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为千红一哭,呕心沥血油尽灯枯。脂砚斋为曹雪芹泪洒相思地。”,患难时刻,曹雪芹仍能得到红袖添香的待遇,着实是幸运的。抿下第二口茶,有一种回甘的味道,就敬曹雪芹的一段甜蜜时光与给予他鼓励的

  红颜知己脂砚斋。

  “ 曹雪芹的幼年童年少年,和贾宝玉一样,专与姐姐妹妹厮混。他是呼吸着浓郁的女性气息长大的,所以,他的女性视角来得天然。”初见书中这段话,想笑,但静下心来看,心里又有了些苦辣味儿——怪不得有人说《红楼梦》中大多是女孩子,原来作者从小过的就是近似女孩的生活啊,可他们家乡的习惯怎能扼杀了男女之间的性别之分呢?再一想,理应还是作者说的对:“男性,男权,男人的四书五经、文治武功,通通是浊物汇成的滚滚浊流。他自己呢,虽然命中注定是个浊物,却发现了一个清清爽爽的女儿世界。”,也正是他对女孩子的了解,才写下了《红楼梦》这部巨著啊!最后一口茶,有点苦,但马上又转成了稍好些的辣味,这一次就竟不小心闯入女孩世界的曹雪芹与让他了解女孩的种种家乡风俗。

  品味曹雪芹的生活种种,“酸,甜,苦,辣”都被他占全了,就是这生活的各种滋味儿,开始了一个文学时代。而曹雪芹的病逝也代表了一个文学时代的终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此书的作者笔下还对旷达笃定的嵇康、举目悠远的陶渊明、豪气浪荡的李白、忧思纯美的杜甫、丰赡细腻的白居易、柔肠旖旎的李煜进行了细细地品味。让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他们的呼吸,看到他们的傲骨。

  刘晓川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谱写了一曲文气与浩然正气之歌。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10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一句应该是对陶渊明一生避世的真实写照,他二十九岁入仕,没过多久回家;三十五岁再出仕,后又丁忧回家,这样来回了四次,纵观他的出仕之路,应能看出他的恬然、真意。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炎的,他的田园,一直与俗世相关。陶渊明,他是真的诗人中的诗人。

  文中提到他的真性子,我想他的真是矛盾的,他一生去寻找自然,寻求安静闲适,说得更俗一点,他只是想寻找一个能安心喝酒的地方。于是有了桃花源,于是有了文中的素心人村落,但另一方面他又寻找自己实现抱负的门路,但我想他和明朝大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一样,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里,寻找到了。或许是一个雨夜顿悟,或是一次酒醒后的吟思,他寻找到了真正的真。于是返璞归真,他的心中应该是壮丽河山,但他用身边东西表现他们,而他与王守仁不同,他并不想传世,他仅仅是当一个老农民陶渊明,头戴葛巾帽,腰挂酒葫芦,放荡山水之间,形骸田园之际。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开荒南野际,守拙故园田既耕且已种,时足读我书由此看来,陶渊明的田园就是俗世田园,实实在在田间干活,又实实在在地反馈生活。他是雅得那么俗,既倚南窗以寄傲,又带月荷锄归,他并没脱离俗世,所有诗中的闲适、恬淡、雅韵都来自他的.素心,融合成了他个人的静谧。

  陶渊明一生贫苦,这是他的抉择,不想奉承上司,所以直接回家,檀道济前来巴结,请求出山,面对粮食与肉,渊明并未放弃尊严,放弃品格,奉劝檀道济带回去,自己也在次年十一月,贫病交加死去,这是他的抉择,不禁令人思考,当我们面临抉择时,应如何选择?我想这有个答案,坚守自己的品格,顺从自己的本性,信任自己的直觉,做好自己的抉择,这应该也是陶渊明寄情山水的源头之一吧。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写陶渊明,一人被生活打磨得食不果腹的人,却依然能用一双美的眼睛写生活,不能不说,这才是真性情。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11

  2011年暑假,酷热难当,心烦气躁,幸有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向我倾情推荐刘小川所著的两大本《品中国文人》,于是我专程借来这部书,用个漫长的暑假,独居室,将喧嚣与燥热挡在门外,虔诚的打开书细细品读,书中依次品了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嵇康、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东坡、柳永、欧修、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曹雪芹、鲁迅共18位中国流的文人,看作者独创性的将现代眼光与平民情怀相结合,将心理透视与笔墨才气相融合,娓娓道来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不禁对作者笔下这些神交已久的古今文人顶礼膜拜,仰望他们,顿觉他们是经过两千多年历史风雨荡涤巨浪淘沙后,历史的天幕上永远闪烁的星星。随着作者对这些文学巨匠的品味与解读,我的目光穿越几千年的沧桑岁月,走近他们的同时更感悟到了些生命的真谛。

  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活过、爱过、写过。我认为,这句高度浓缩了他生经历的墓志铭同样适用于这些逝去的文人。

  屈原,是洞察楚国的背后潜藏着危机的先知先觉者,为了他心中深爱的楚国,为了楚怀王的五千里大好江山,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尽个爱国忠臣的职责本分,他冒着风险挺身而出,不顾朝野上下自视甚高的贵族大臣们仇恨的目光,向高高在上的楚怀王递上奏折并慷慨陈词。可惜,昏头昏脑的楚怀王听不进屈原的忠诚进谏,却偏听偏信了趁机作乱用心险恶的小人谗言,于是,先后几次被流放成了屈原的宿命。楚国危机四伏,他眼看着楚国势江河日下,自己却无能为力,心中郁积的悲愤如滔滔江水,他披头散发的徘徊于大江之北,暴雨般的诗句挥向郢都。“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他的《天问》作于洞庭湖畔,百七十多个发问,后人不复望其项背。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语言的尽头即是生命的尽头,他始终望着让他放心不下的郢都的方向,终于,曾经繁华冠绝的郢都毁了,被秦军的战火化为焦土,狼烟四起,哭声震天,哀鸿遍野。万念俱灰的屈原看到了凌波而来的死神,他写完了《哀郢》,选择了殉国。七十多岁的白发老人,怀着满腔悲愤抱着块石头,投入万顷波涛。

  他的生,坚贞不屈的活过,壮怀激烈的.写过,只是因为——他坚定着自己的信仰,深爱着自己的国家。他是有远见卓识的,不谙权谋术的政治家,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保存在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之中。他死得悲壮,但读《离》、《天问》、《九歌》的文人记住了他,在端午节那天缅怀他的中国人记住了他,历史记住了他。

  司马迁,他不是第个书写历史的人,但却是第个敢于以民间的价值观挑战残忍嗜血的帝王的史学家,他留下的文脉也是民族的血脉。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下的《史记》,遍及全球的十几亿炎黄子孙,将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因为五千年的文明从司马迁的《史记》而来。是他,凭人之力,以非凡的洞察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用如炬的目光,用残缺的身躯,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为世人写下五十二万字的《史记》。在那个汉赋大行其道的时代,有些文人过得悠游自在,如司马相如,擅写华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12

  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第次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很大气。品中国文人,对于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大地位的人物的点评分析,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读完了这本书,便觉得作者说的伟人突然变得很简单,朴实,他们的些生平在清新的文字间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离别时的吟唱——————柳永

  我初识柳永是他的那首《雨霖铃》,那是首离别诗,带着种淡淡的忧伤。时间是秋天,有悲情色彩的季节。在萧瑟的秋季,两人举酒,沉默,然后是内心的矛盾,是连夜出发,还是翌日清晨登舟远行?柳永便是个直在离别的人,给那些烟花巷的女子填词,待她们唱出名了,便转身走了。唯有在离别时和几个女子挥手告别,然后乘舟去下个陌生的城市。

  而后读了《鹤冲天》,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皇帝。他公然以烟花巷对抗金銮殿,于是皇帝张开金口:“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而再读《玉蝴蝶》,这首诗写尽了他的故人告别的无奈,对过往的回忆,然后又是对故友的期盼,思念友人的深沉,通过写燕子的飞去来表达自己诚挚的感情,而最后句中断鸿的哀鸣更是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怅惘。我想也许是他生都在告别,告别那些个女子,告别友人,告别亲人,从而使他的每首离别词都饱含情感,加上对秋天富有特色的描写,离别似乎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所在。尽管他远离了官场,远离了每个相识的女子,可至少他留下了那些词篇,不管是缠绵,离别,羁旅,还是情愁,总有些人还记得那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抑或是“凭阑悄悄,目送秋光”,“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是可以雄视文坛的,他独具特色的文字似是信手拈来,却又好像独具匠心。该书更是道尽柳永生的悲惨遭遇,他死了,死于道路,但也只有烟花巷的女子来向他告别,埋葬它平日里唤他作三变哥哥,屯田大官人,此时也就哭得更凶了。而柳三变,个拥有了太多才和情的人,这个时候抛下了切。

  他,走了。

  从幸福到苦难————李清照

  没有哪位女诗人能像她样,站在诗词界的顶峰,看着其他人。李清照,经历了幸福和苦难,依旧写下了无数优秀诗篇。

  从《点绛唇》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到《如梦令》的“应是绿肥红瘦”,无不体现了少女情怀。是想掩饰的慌乱和羞涩,还是对花木细腻之心?这些短短的小令实在耐人寻味。与赵明诚结婚后,又有了“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此时的.李清照是幸福而快乐的。写关于愁的更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赵明诚带着自己写的50首《醉花》和这首“人比黄花瘦”去找陆德夫点评。他答道:只三句佳。问:哪三句?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的确不错,写了她对他相思之苦,无法欢聚,人更显得憔悴。把人喻为黄花,既自然,又新奇传神。

  然而,这只是她早期之作,大多为轻松地小令,到了晚年,多为充满了愁意的词。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赵明诚死了,张汝舟又是个骗子,为了告他而在牢房呆了九天后,李清照出狱。“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她,是不会向命运屈服的。在经历了无数生活考验后,她写下了“这次第,怎个愁字了得”。悲伤,却不会流泪。

  年近六旬,在年春天,她请来朋友在庭院焚香,抚琴,默坐。然后写下了《武陵春》,挥而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夸张的手法,自己的愁绪连船都载不动,写出了她的孤寂,她的凄凉,她的无奈。

  李清照活了七十岁。她留下的印象是:个美人。从少女时代的单纯之美,到中年的从容淡定之美,以及晚年平静之美。她的词更加体现了这种艺术美,有生活乐趣,也有对命运的不甘和抗争。而她也敢爱敢恨,骨子里有种不般的倔强,对生活充满了勇气,这些性格造就了李清照,个伟大的李清照。

  她早已随风而去,但这样个灵魂在现今社会依旧值得学习。

  她是在看着我们的吧!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伟人背后的孤独,凄凉,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伟人、中国有代表的文人,是因为他们走过了那条坎坷的路,在文化历史上成为了颗颗闪亮的星。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相关文章:

“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阅读答案06-22

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品07-03

关于中国化妆品品市场调研报告07-01

寂寞文人作文06-05

读《消闲四品》有感07-09

周国平散文人的高贵07-03

读《乡土中国》有感02-19

读《感动中国》有感11-02

读《美丽中国》有感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