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桥评课稿

时间:2023-04-18 08:31:01 语文 我要投稿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命桥评课稿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1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被她那淡定、充满深情的教风所深深打动。这节课中教学中紧抓教材内容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依托文本,抓住主线理解课文的教学方法给我留深刻的印象。

  一、教师能紧扣文本,整体把握,利用关键词,理解文本内容。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本次教学中,李老师紧扣“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苍白的脸上红润起来……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在本句中,柳华教师紧扣“含苞、绽放、凋零”三个词语,很巧妙地将文本的深刻含义——生命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实而深层地走近文本的内涵,理解文本内涵。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注重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的落实。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李老师在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如:小钱假如没有得病可能会在干些什么,为孩子们创设了想象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了解中华骨髓库的相关资料,让孩子们写感受为写话搭建了平台。

  三、大量课外资料的补充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课刚开始通过孩子对生活熟知的甲流的了解,对骨髓、白血病的解说为学生奠定了感情基础。

  总之,从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能产生心灵的共鸣。但也有值得大家探讨的地方:如第一课时对课文的初读感知过得是否有些仓促,小练笔是否安排的是否合理,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如何让师生激励性的语言效能最大化……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第三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

  李梅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点抓住两幅“静静地”画面,体会小钱和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初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课堂上,李老师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抓住“凋零”一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及骨髓对他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通过研读,李老师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教学中,李老师补充白血病的资料,以便于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李老师及时出示了地震的资料图片,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从而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三、注重语言实践点的设计

  教学中,李老师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透过这句话,我们试着去体会一下小钱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七十多次,有些余震甚至不亚于主震。在这危险的时刻,台湾青年完全可以选择不捐献骨髓,保全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此时逃避了,对小钱来说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后果?”“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学生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再次返回课题,理解“生命桥”来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四、建议

  虽然整堂课某些教学环节也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较好地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融入到朗读中,课堂上朗读训练稍稍欠缺。《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应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每段中的重点语句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感悟说感受,再加以朗读的指导,这样一步一步进行,可能会让学生的情感更突出。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些建议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3

  初次看到张老师的时候,感觉她人很美丽,更深的接触,知道她很有智慧,听了她的《生命桥》,惊异于她课堂的完美。昨天的评课,许多老师对张老师的课好评如潮,而我也把评课的的切入点,落在一个“美”上。

  一、激发兴趣的导入美。

  导入是教学过程起始的环节,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是引起学生兴趣。张老师章以“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到“你见过生命桥吗”,由具体到抽象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二、水到渠成的衔接美。

  重点句段的理解,文章隐含的精神,读与练的转换,每个环节,张老师都以极其完美的教学艺术使其自然衔接,没有滑痕,没有断层。

  三、波澜起伏的转化美。

  时而低沉,时而悠扬,时而喜悦,时而紧张,波澜起伏,张弛有度。

  四、层次清晰的阅读美。

  《生命桥》是一人文性很强的散文,张老师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而是采用范读、引读、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自己感悟,整堂课,椐我不完全统计,学生阅读十七次之多,每次读都有目标,每次读都有高度,每次读都有收获,每次读,都有激情。

  五、师生互动的生态美。

  这堂课,没有一个学生走神,没有一个学生懈怠,他们被校长的`激情渲染着,校长被他们的求知感动着,整堂课,师生互动的状态那样和谐,让我想起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视线中,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或读或写,或议或划……这多像一个相处和谐的生态园啊!

  六、回味无穷的结课美。

  张老师以观看地震中烈士的事迹图片做结课,这让语文课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钟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烈士,他们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生命桥,完美的“生命桥”,张老师的这堂〈生命桥〉,不仅让我懂得教学的艺术,更让我懂得,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以无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学艺术,用心塑造自己教学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桥”。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4

  同课异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陆老师的这堂课。陆老师和何老师在教学重点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基本一致,但她以场景为主线来勾画教学蓝图,在收扶放中引导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有所感,有所言,有所悟,不俗的设计让人称道。而陆老师优雅,清新的教风也是一种听觉的享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这组课文的主题“爱”。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郑老师的这节课通过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牢牢把握住了重点,让师、生、文间形成了有效对话的磁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把握主线,抓住关键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这篇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李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

  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爱”为主线进行教学,一开始读与爱有关的四字词导入,引起情感共鸣。进而抓住杭州、台湾两个青年两个场景引导学生深入品读,给予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陆老师很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如“静静”、“奔波”等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体会文字背后的情绪。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在理解“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一句时,能够结合上文“静静”一词,来揣摩青年此刻不平静的内心不平静的原因,学生带着思考读文、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融合。

  二、读说促思,深入文本

  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在引导学生感悟救援紧迫,血脉亲情这一环节,陆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一连串数字,通过和学生的合作读,不断加快语速,并辅助以沉重的配乐,营造出一种紧迫感。为启发学生能对本文有一个更具有深入的感悟,陆老师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钱得救了!他会说些什么呢?”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各种环节的设计都充分展现了教学的智慧。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自由的表达中体会手术危情、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体会爱的广博无边,而后,再体会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师生在澎湃的激情中再读课题,不仅升华了主题,也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生命的敬仰。

  三、手段辅助,情境相宜

  在教学中,陆老师很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来创设情境,特别是音效应用和板书的设计,是一大特色。

  在引导学生理解台湾青年以及李博士和在场的医务人员不顾家人的安危为小钱捐献骨髓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利用地震音效给学生以震撼。接下来及时切换到地震画面,通过资料补充概括余震情况,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了酝酿,作了铺垫。而在“千里送骨髓”部分,心跳的音效也很好的契合了课文中所有医护人员的心情,亦抓住了听课者的心情。

  老师讲到最后,小钱的生命之花从凋零到绽放,信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一朵盛开的美丽的花,在音乐与诵读声中,不仅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也把学生的情绪再次向前推动,为课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非仅仅是技术。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课堂里的语言要精而美。课堂里的设计要行云流水,课堂里,文与情要有机结合,生动演绎,语文教学才能呈现实效。

  尚年轻的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也很感谢陆老师这堂精彩的课,激励我向着更加诗意的语文前进。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5

  今天,听了来自陕西宝鸡的名师刘武宏老师完整的的两课时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内心比较震撼,不禁产生疑惑:这样的课高效?但是,孩子们精彩的展示让我们不得不折服。这一堂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的课堂,令我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在第一课时里,大家期待已久的“精彩、热闹的课堂”并没有出现,课堂静悄悄的,除了刘老师偶尔的几句提醒,孩子们的自学时间占去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会场不禁有些骚动。

  但是,在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的孩子们的展示交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精彩呈现,当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汇报单出示在屏幕上时,我相信,许多在场的老师惊讶的表情不亚于我。第一次完成学习单的孩子竟然能做得如此用心、如此出色,第一次的尝试,便绽放出异样的光芒!这,实在让我们始料不及。可想而知,在老师长期的训练下,孩子们会更精彩!由此,我不禁想起一句名言“给孩子一个舞台,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也许,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才是真正把自主权还给孩子、高效的课堂!

  生命桥评课稿7

  一、评林老师的课:

  1.教师紧扣本文,整体把握,利用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抓住重点词句,适当的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林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播放地震视频,并深情读出地震带来的伤害及损失,情景交融,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进行酝酿,做了铺垫。

  3.角色采访这个教学环节很有特色,通过师生的互动,体会两岸人民的深厚感情。

  4.搭建想象平台,落实生活,读写结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评钟老师的课:

  1.钟老师语言准确,很有亲和力。这节课中,钟老师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元素,抓住重点,关键词句反复品味,教师语言精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

  2.教师整合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利用地图,课文插图,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探究人物内心的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两岸的亲情。

  3.钟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活学活用。

  生命桥评课稿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本来是人教版教材六.三学制中,四年级学段的一篇文章,现在让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来学习它,揣摩、体味人物的高尚品质,真是有点难为孩子们了。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研读,层层深入,也深刻感受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更深刻感受到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我想,这与王老师平日对语文教学的钻研、对学生天长日久的训练,与王老师对本篇教材的深刻解读、巧妙构思分不开的。

  其一:教学各环节,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通过第二段的研读,让学生找出从哪儿看出小钱的病很“重”,紧接着又让学生找出从哪儿看出治病很“难”,学生在反复地思考与朗读中体会到小钱的病很重,治病很难,然后,又让学生在3-6自然段找出:哪个人最使你感动,并做出批注,在学生的不断交流中,首先让学生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台湾青年不顾家人,不顾余震的生命危险为小钱捐献骨髓的高尚品质;最后还是通过抓关键词句,反复品读交流,感受到李博士沉着冷静,不顾危险地为小钱抽取骨髓的高尚品质。

  其二:在学习台湾青年的环节中,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台湾青年准备抽取骨髓?为解决这个问题,王老师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

  1、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2、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3、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在____的时候,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王老师不急不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学生说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精彩,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品质,同时,也为感受李博士做了铺垫。

  其三:在学习李博士的环节中,学生紧紧围绕"步履匆匆""连夜""但是……..沉着"等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谈得充分,感情激发到位。我特别注意到,咱这个班的学生经常会说:“我给谁谁补充一下”,这真好,创造出一个很好的交流氛围。

  也提几点小建议:

  1、听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本节课的课容量太大。我认为,第一课时解决1、2自然段,即小钱生病了急需骨髓一段,而本节课只解决3自然段。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6

  《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一个个片段的截取,表达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高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现思想感情。

  1、情景创设,激情导趣: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通过观看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公路断裂、一片废墟等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引导学生对余震中仍坚持抽取骨髓的李博士和青年人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通过紧张的画外音,配以流程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李博士十几个小时辛苦奔波、跋山涉水为了海峡彼岸的钱畅,进而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这种血脉亲情以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

  2、注重感悟,以读悟情: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

  在高老师的带领下,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文本。配乐朗读,以语言烘托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课堂;重点突破时,高老师巧妙地利用师生接读的方法,将地震的危险与他们在地震中的做法进行对比,连续三句,让情感递升,三次朗读,两次感悟,悟后再读,读中感悟,让学生的感情达到高潮,自然地明白到从台湾青年身躯中涓涓流出的生命之泉的来之不易,为后文了解生命桥的含义埋下铺垫。

  3、抓住矛盾,发挥想象:在对教学重点“理解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品格”的处理中,将天崩地裂的现实环境与他们的从容表现相对比,又将青年神清气定的表现与其内心的万千思绪相对比,利用这样看似矛盾的对立,巧妙地运用了本课的句式“也许……但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李博士庄严地站着,他想:也许但是;青年人静静地躺着,他想:也许但是。”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矛盾中感受到他们的勇敢、负责、有爱心,水到渠成。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7

  上周,聆听了陈老师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收益非浅。这堂语文阅读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结合课文内容谈谈本节课体现的特点: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情感主线很清晰、明朗。陈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围绕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象,让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抓字眼,重扩展:

  语文阅读既要培养学生走进文本研读的本领又要培养学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辗转”一词,学生先自己找到“辗转”所在的句子,反复诵读理解,并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同时,教师引领学生依照文本扩展,再理解。医生首先会从哪些人中去寻找适合的骨髓?最后在哪里找到了骨髓?学生随着老师指明的方向,反馈:医生在小钱的家人中找──整个杭州找──浙江省内找──找遍中国大陆,最后在中国的.台湾同胞中找到了。老师总结;刚才大家寻找的这个艰难历程就是“辗转”的意思。就这样理解“辗转”水到渠成。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了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困难重重。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3、搭建想象平台,落实写话:

  在这堂课中,陈老师为了让学生读懂捐献,感悟爱心,在交流“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这个重点句后。老师激情配乐朗诵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心想:……教师动情含情的音乐,学生的“个性想象”在语文课堂的写话中尽情地流淌。

  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课看出陈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向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见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8

  初次看到张校的时候,感觉她人很美丽,更深的接触,知道她很有智慧,听了她的《生命桥》,惊异于她课堂的完美。昨天的评课,许多老师对张校的课好评如潮,而我也把评课的的切入点,落在一个“美”上。

  一、激发兴趣的导入美。

  导入是教学过程起始的环节,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是引起学生兴趣。张校章以“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到“你见过生命桥吗”,由具体到抽象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二、水到渠成的衔接美。

  重点句段的理解,文章隐含的精神,读与练的`转换,每个环节,张校都以极其完美的教学艺术使其自然衔接,没有滑痕,没有断层。

  三、波澜起伏的转化美。

  时而低沉,时而悠扬,时而喜悦,时而紧张,波澜起伏,张弛有度。

  四、层次清晰的阅读美。

  《生命桥》是一人文性很强的散文,张校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而是采用范读、引读、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自己感悟,整堂课,椐我不完全统计,学生阅读十七次之多,每次读都有目标,每次读都有高度,每次读都有收获,每次读,都有激情。

  五、师生互动的生态美。

  这堂课,没有一个学生走神,没有一个学生懈怠,他们被校长的激情渲染着,校长被他们的求知感动着,整堂课,师生互动的状态那样和谐,让我想起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视线中,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或读或写,或议或划……这多像一个相处和谐的生态园啊!

  六、回味无穷的结课美。

  张校以观看地震中烈士的事迹图片做结课,这让语文课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钟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烈士,他们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生命桥,完美的“生命桥”,张校的这堂〈生命桥〉,不仅让我懂得教学的艺术,更让我懂得,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以无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学艺术,用心塑造自己教学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桥”。

【生命桥评课稿】相关文章:

生命桥评课稿03-13

生命桥评课稿范文08-11

生命桥评课稿10篇03-13

生命桥评课稿(10篇)03-13

穿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07-2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评课稿11-04

生命桥评课稿通用10篇03-13

生命桥评课稿合集10篇03-13

《桥》评课稿09-16

《桥》评课稿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