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时间:2023-12-06 12:40:11 诗琳 其他 我要投稿

评课稿范文(精选2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评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评课稿 1

  一、成功的导入语

  陈顺甜教师借用钓鱼这一学生喜爱的话题一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这一同学们熟悉的活动,不仅仅和教学资料有机联系;并且把文章的线索很好的串联起来,而同学们都熟悉活动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资料。

  二、抓住了关键字词,探究美

  陈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经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探讨皇帝的性格特点时先让学生圈出皇帝对新装十分满意的动作的.词-----转、扭。让学生在表演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皇帝的愚蠢、自欺欺人。此时王教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理解。

  三、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力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朱作仁先生说: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而不思则罔,陈教师要求学生读思结合,首先理解皇帝的荒唐、愚蠢,然后从关键的词语,如: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都总是读出重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最终,还请全班同学反复朗读,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美

  陈教师十分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7 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临近结束,还请来了皇帝、骗子、小孩,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尽可畅所欲言。《皇帝的新装》续写更是把学生的想象力推到了高潮。

  评课稿 2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情绪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情绪。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潜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潜力。

  评课稿 3

  初次看到张校的时候,感觉她人很美丽,更深的接触,知道她很有智慧,听了她的《生命桥》,惊异于她课堂的完美。昨天的评课,许多老师对张校的课好评如潮,而我也把评课的的切入点,落在一个“美”上。

  一、激发兴趣的导入美。

  导入是教学过程起始的`环节,它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是引起学生兴趣。张校章以“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到“你见过生命桥吗”,由具体到抽象的导入,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二、水到渠成的衔接美。

  重点句段的理解,文章隐含的精神,读与练的转换,每个环节,张校都以极其完美的教学艺术使其自然衔接,没有滑痕,没有断层。

  三、波澜起伏的转化美。

  时而低沉,时而悠扬,时而喜悦,时而紧张,波澜起伏,张弛有度。

  四、层次清晰的阅读美。

  《生命桥》是一人文性很强的散文,张校在处理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而是采用范读、引读、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自己感悟,整堂课,椐我不完全统计,学生阅读十七次之多,每次读都有目标,每次读都有高度,每次读都有收获,每次读,都有激情。

  五、师生互动的生态美。

  这堂课,没有一个学生走神,没有一个学生懈怠,他们被校长的激情渲染着,校长被他们的求知感动着,整堂课,师生互动的状态那样和谐,让我想起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视线中,每个孩子都想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或读或写,或议或划……这多像一个相处和谐的生态园啊!

  六、回味无穷的结课美。

  张校以观看地震中烈士的事迹图片做结课,这让语文课深入到生活,延伸到四十分钟之外,老羚羊和地震中的烈士,他们以生命奠基生命,深深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

  生命桥,完美的“生命桥”,张校的这堂〈生命桥〉,不仅让我懂得教学的艺术,更让我懂得,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以无限的激情去研究教学艺术,用心塑造自己教学生涯中完美的”生命桥”。

  评课稿 4

  陈嘉艺老师是一位非常年轻的美丽老师,她教龄还不到两年,但是她展现出来的风采,沉着的教态,张弛有度的教学设计,精准的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也激发和释放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1、随文识字体现方法的多样,与年级的趣味性。识字是我们二年级的学习重点,为解决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大,实际困难的问题,陈老师让孩子在随文识字中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让孩子爱上识字,喜欢阅读。对于生字新词,她通过指名认读,抽读,小老师领读,在朗读声中、自我展示中培养孩子们自主认字的兴趣。

  在后面学习“拍、摸、扭”三个动词的时候,陈老师让孩子们加上动作,因而引出阵阵欢笑,这样的快乐一次不够,于是他又让欢笑在儿歌声中出现,他们一边做动作,一遍随儿歌拍手做动作,又快乐又轻松的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2、语言实践,注重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一直以来,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语文教学的重点。而陈老师的课堂上语言学习的途径,紧紧扣住听说读的实践活动。当进入到“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的教学中是设计中时,设计的教学过程是:逐步引导,层层推进。他让孩子们读通四句话后,让他们说说理由“为什么当一只小虫子啊?”孩子们重回文本,找出了三点理由,这样的语言实践就培养孩子的思维灵活性,之后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句段的补充,孩子说出了“小虫子还会遇到其他什么困难”,这样又培养了孩子的思维的广泛性和逻辑性。一次次的创造性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做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3、方法引领,凸显写字的有效指导。在学习三个汉字“屎尿屁”时,老师很好的'使用了“放大镜”的观察法。她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对生字有所掌握,在大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之后又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学会比较发现3个汉字的相同点和存在的区别。对于学生的回答,又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很有信心。之后再引导思考,从不同点入手,发现汉字书写特征,为今后孩子们写字学习做到了“举一反三”。

  相信陈老师的这一次精心准备的课,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也促进我们老师的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评课稿 5

  在这期间我们有幸听到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和特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课后我们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评课议课,这使我进一步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教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得心应手。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龚xx老师,他们在备课时对课文内容熟读成诵,能记住课文里的每一句话。因此她们在教学中不看教材,而是更好地全面关注学生,还把教学目标层层落实。

  二、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化。

  在教学培训活动中,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个性化地学习。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

  四、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民小的程xx老师就做得很好,她总是善于激励学生,对不同孩子的表现给予不同的鼓励。如“你真会听讲!”“你真会分析!”“你观察得多仔细!”等。

  通过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我不断地提升自己,努力探索,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语文教学。

  评课稿 6

  听了戴老师执教的《坐井观天》这一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收获很多,下面我简要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看法:

  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戴老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卡片戴在头上,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到课文中去。通过上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每个角色语气的不同。

  3、以读为主,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戴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通过三次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总之,整堂课戴老师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发言都进行科学的评价,使学生始终积极的投入学习,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评课稿 7

  袁老师执教的这节课《送行》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疑为学之始。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聆听袁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魅力及与学生和谐相处的那种非凡的亲和力。

  1.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袁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且足能看出这种魅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夫。

  2.导课借用古诗词名句,一下就把学生拉到了一种优美的境界之中,让学生对浓浓的亲情、友情油然而生。

  3.授课理念前沿,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恰到好处,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

  5.做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能充分大胆地给每位学生发挥的空间。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本人有以下几条建议,敬请袁老师鉴纳:

  1.个别词语的发音不够精准,这一点做起来实属不易。

  2.学生点评略有不当之处,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

  3.有关文章的主旨不必深究太多,可以留给学生课下思考。

  评课稿 8

  对于欣赏《乒乓变奏曲》应该主要抓住怎么变奏的,变化了产生的效果怎么样?让学生先从感受中体会变奏曲是什么模样的,在有了感知的基础上再点出“变奏曲”。所以我认为变奏曲的概念不应该前面就介绍,对于四年级本课内容完全可以不介绍“变奏曲”的概念。因为音乐不同与数学等学科,音乐不是固定的,每个作品会有不同的变奏情况,我们的孩子对音乐积累的`还太少了,对于概念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感受变奏的情况,老师基本抓住了主要特点,并启发学生想像音乐表现的情景,教学比较顺畅生动,效果不错。

  对于后面的教学内容,老师安排了学唱《哦,十分钟》,在学唱过程中学习认识四二拍号。我觉得这样会加重孩子们学习的负担。本来孩子们比较怕学唱曲谱,再让他们在此基础上认识拍号,他们对学唱歌曲的兴致自然被扫弱了,因为拍号的知识也比较枯燥。由于内容安排的不合理,老师再怎么努力,教学效果也不能理想。如果把歌曲《哦,十分钟》学完了,再学习拍号就轻松了,而且四二拍号与四三拍号比较着学会更节校。所以教学预设对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合理,思考要慎重。

  评课稿 9

  张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入手,对于负数,学生并不是一概不知。在很多孩子的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对负数的感觉。张老师用了这句话“生活中哪儿见过负数?”作为开篇,唤起了孩子心目中对负数的初步感觉。然后让学生自己写负数,再说说从哪儿看出这全是负数,负数的前面不光有负号,还要比0小。再然后研究五个“-2”的意义,从而从真正意义上认识负数,张齐华老师每一次的课堂无不让人眼前一亮。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老师信守的行动准则。教学语言的诗意动听,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师生辉映的精彩构成了他课堂亮丽的风景。“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总在你意料之外,可又在情理之中,本节课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用自己的想法表达对—2的理解,一个练习的拓展,领教了张老师设计的“高”,欣赏了张老师训练思维的“广”!难怪听他的课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难怪“华粉们”对他的热烈追从。

  评课稿 10

  今天,听了陆老师执教的《认识平行》这一课,感觉收益甚大。在整节课中,陆老师对重点、难点的讲解极为透彻。

  本课难点是探索平行线的画法。陆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在白纸上画平行线。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没有格子了,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会怎样?(容易晃动)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并说出窗户移动离不开轨道,然后想出利用三角板所在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另一条直角边紧靠直尺,平移三角板到某一处画出另一条平行线;甚至有学生沿着一张白纸的两边画……学生在比画、争论、互相帮助中兴趣盎然,教师又及时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画,学生容易理解,记得也牢。

  整节课,老师创设的学习气氛是宽松和谐的,注重了数学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注重了自主探索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交流、发言;还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合理评价,除了课堂上老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外,还有全课总结时的“自我评价”,体现了知识线与情感线的相辅相成。

  评课稿 11

  中班的幼儿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及于大班的幼儿。所以我们对中班幼儿阅读的教学更提倡形象的,让幼儿看得懂、听得清、容易表达的,这样才适合中班幼儿的教学。今天,陈老师上的中班阅读活动《会动的房子》这一课,目标:

  1、通过看看、听听、说说、感受理解生动和谐、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

  2、体验小松鼠从害怕到喜欢会动的房子的心理过程。

  3、在感受理解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丰富幼儿的词汇。比如按课件的顺序出示画面的话,幼儿可能会更容易的看懂、听懂、并且会按自己的想法表达故事。由于教师的课件前后顺序出错,导致幼儿对故事情节的误解,“山上”和“大海”混成一起。所以这样就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而在中途老师又出示头饰,让幼儿表演故事,可很多幼儿都不知从何表演。给人感觉层次不清晰,其实教学的有效性,更倾向于教学过程是否达成目标。

  通过此次的学习,沈老师在评“有效”时,也就有了一种衡量的尺度。

  相信在大家的不断学习、探索中,我们的教育观、教学水平都会有质的提升!

  评课稿 12

  观摩了王老师的一节优质课《咏柳》。这节课给我展现了一个盎然的春天!现将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列出如下:

  诗,以其古朴深邃的已经感染着我们。古诗《咏柳》,通过描写在春风吹拂下,柳树迷人的姿态,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教学中以学习单完成情况导入,通过小组合作直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从以前学过《回乡偶书》《咏鹅》理解《咏柳》课题的意思,并相机复习以前学过的部分古诗。课堂上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课堂练习突出对学生说和写的锻炼。

  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个学期的学习,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对《咏柳》一诗,王老师作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熟读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第二,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这两个要求是相互相通的.。通过诵读、男女互读,同桌互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诗句,结合图片和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王老师把诗意理解作为一个小小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与写的两相配合下,细细品味春天柳树吐芽,柳条碧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继而揣摩诗歌所要表达的歌颂、赞美之情。

  《咏柳》一诗,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在教学中,王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评课稿 13

  在区实验小学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斜面》一课。这节课教学以学生所常见的生活场景:“工人叔叔往卡车上搬运油桶”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由此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斜面是否省力?怎样搭斜面更省力?并且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假设,研讨设计并操作实验,然后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各种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经历了“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完整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科学反过来还能应用于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学生通过“搭建各种不同的斜面拉动木块测量拉力”的实验活动,体会到“动手做”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的.发现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最后,“怎样才能较容易地骑上陡坡?观察生活中斜面。”这一环节与本课的引入首尾照应,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能改善我们的生活。

  总之,这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富于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研讨、自主设计、合作实验、归纳概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

  评课稿 14

  这次教学大练兵活动中,潘老师不拘一格,一改只上书本上课文的传统,给我们带来了一节别具特色的阅读课,《爱心树》这是一本很简单的绘本,只有一棵苹果树和一个小男孩,文字就像一首朴实的歌,但细细品味,又像是一坛味道绵长的老酒。潘老师老师在执教这个故事时,整个脉络很清晰:小男孩儿是大树的`玩伴,他爬树、摘树叶、吃苹果,在树荫下乘凉,在树干上荡秋千。男孩很开心,大树也很开心。可是,男孩渐渐长大,他有了自己的朋友,不再与大树一起玩耍。男孩长大后,希望获得金钱,大树便把苹果给了他;男孩需要建立家庭,大树把树枝给他造房;男孩对生活不满意,希望出去远航,大树把树干给他造船。许多年过去,男孩已经变成垂暮的老人,疲倦地回到大树的身边。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只是让男孩坐在自己的树墩上,好好休息……在课堂上,潘老师首先自己深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读了一小节,然后通过启发引导孩子们自己去读,并从读中体会大树对小男孩深沉的爱,最后又加以拓展延伸,让孩子们体会我们身边的爱,在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中,我深受感动。

  故事虽小,寓意颇深,潘老师通过《爱心树》给孩子讲述了一段深沉的爱,一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让孩子明白这就是爱,爱是无私的,让孩子要好好珍惜这份爱,将来努力回报这份爱。

  评课稿 15

  前段时间听了刘红霞老师执教的《争吵》一课,从中获益匪浅,学习到了许多。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因此,刘红霞老师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抓住语言文字材料,通过让学生读、思、议等读书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刘红霞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学生的回答,刘红霞老师能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回答得好教师给予肯定,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不太明确或不合理的,教师也能给予正确的导向与引导。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阵地。在这堂课上可以窥见刘红霞老师平时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多么执着与重视。例如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让学生在书本上划划,随手写上一些读书后的感想和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这一点我想听课的老师都会有此感受。

  评课稿 16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郎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在20厘米尺子上摆小棒(不同间隔长)来发现栽树的棵数、间隔数、间隔长、总长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郎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巩固提升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郎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猜谜、手指夹铅笔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习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充分体验,夯实学习基础。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郎老师又进行对比提升,“如果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建议:

  教师要提醒每一步算出来的单位名称。

  评课稿 17

  《柳树醒了》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在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呢?”课后的这个问题,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要相信孩子,孩子的眼睛里折射出的画面,比诗更蕴含深意。孩子的心,就是一篇童话。苏老师正是抓住儿童这一心理,充分利用春雷、春雨、春风、春燕给柳树带来的变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春天到了,柳树醒了。

  上课伊始,苏老师激情导入,用儿童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春天,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接着,苏老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黑板上板画了柳树、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小朋友等,如此精美的板书设计,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风入耳,走进了故事。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苏老师深晓此理,于是,在教学课文第一小节时,苏老师抓住其中的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加以体会,想象说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篇课文每一小节在结构上都有相似之处,苏老师便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自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苏老师能在教完课文前四节之后,安排这样的练笔:春天到了,还有哪些事物也醒了?让学生模仿课文,学着说话,就能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然后知不足,方能让我们更进一步。

  评课稿 18

  聆听了徐老师执教的《美丽的黄昏》,让我领略了音乐课的一种全新风采,这节音乐课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来自于情景的创设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堂好的音乐课,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的翱翔,更使他们有美的体验。下面就这节音乐课来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课堂的导入非常重要,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徐老师通过一边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黄昏美景,一边播放《美丽的黄昏》背景音乐,通过这样有针对性和可检测性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画旋律线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还能更直观地让学生看到旋律走向,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

  从教学构思上,《美丽的黄昏》是新教材中第一首要求进行轮唱的歌曲,学生之前未接触过二部轮唱,唱好轮唱的'两个关键:第一,是学生的听觉要既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部也能听到另一个声部的歌声,另一个关键是教师要有准确的动作提示,让第二声部进入,当然学生也要知道在何处进入。并且,唱好本歌曲,学生三拍子的节奏感要好,否则当第二声部进入的时候,两个声部容易相互的带跑音调。许老师能够变化着结合图形谱来练习声音处理及进行轮唱,多次反复的练习,同时创设黄昏的情境能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

  评课稿 19

  在学校的名师开放周活动中,我听了陈玉荣老师的《比尾巴》,这是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整节课层次清晰,方法多样,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几方面谈一下个人的听课感受。

  一、以趣导学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陈老师用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创设了观看小动物比尾巴大赛的教学情境,那生动活泼的动物,一下子就吸引了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带到了课文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并且这个情境贯穿始终。

  二、生字教学扎实

  识字教学要注重识字过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会读到会认,由简到难地进行学习。抓住识字规律,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陈老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习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三、趣味朗读。

  本篇课文整体的朗读基调是轻松、欢快、俏皮的,朗读时,陈老师除了让每位学生自由读外,还安排了小组间、男女生、师生问答等不同形式的对读。在朗读指导中还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问句末尾词语的升调,如“长?”“短?”“一把伞?”等。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

  评课稿 20

  李老师执教的《弹跳练习》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其中不仅发展了弹跳能力,还让学生锻炼了身体,培养了意志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成功的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1、加强了体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注重体育课的实用价值,充分发挥趣味性特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发展自己的弹跳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学生自己选择和创编发展弹跳能力的练习,激发了学生们的练习兴趣。课前充分热身,为上课做好生理和心理准备。

  3、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互帮互助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4、在教学中,老师适当的参与各组的练习,加深了师生的感情,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练习。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了勇于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过程方面:教学中教师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兼顾学生间的合作练习培养,效果较好。建议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多做一些示范动作来引领学生。

【评课稿】相关文章: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比”的评课稿09-28

评钢琴展示课优秀评课稿07-01

素描课的评课稿06-29

《掌声》课评课稿07-30

课赛评课稿06-28

心理课评课稿01-18

篮球课评课稿11-01

课赛评课稿03-08

复习课评课稿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