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21 16:54:31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乡镇调查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镇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镇调查报告

乡镇调查报告1

  近年来,隽水镇各村、社区充分利用城区优势,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增加收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基层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显著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农村社会稳定,各项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隽水镇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普遍偏弱,发展步伐滞后,村级招商引资困步不前,产业结构落后,调整优化乏力,历史债务负担沉重。如何抓住机遇,加快村级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培育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推进我镇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新一届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镇村级集体经济概况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我镇共有21个村、社区,农业人口近4万人。全镇村级收入843.5万元,村平40.17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280万元,仅占33.2%,;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上5万元的村8个,仅占38%,不足万元的村6个,占28.6%,其中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有银城、银山2个社区,占9%。

  2、村级集体企业情况。就村级集体企业而言,全镇现共有18家村级集体企业,其中仅宝塔砂布厂和宝塔造纸厂两家年产值过千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6万元,占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的45.7%。年产值过百万元的有宝塔茶厂、宝塔纸箱厂、宝塔磨料磨具厂、旭红砂布厂等4家企业。由村集体直接经营管理的有宝塔砂布厂、桃源茶叶加工厂2家,其他16家企业均发包或租赁给个人经营。

  3、产业分布情况。村级集体工企业收入176.2万元,占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的62.9%,退耕还林及其它农林产业收入76.9万元,占27.5%,其它产业收入26.9万元,占9.6%。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层次低,规模小而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镇只有占38%的8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有6个村,占28%,整体经济实力薄弱。8个集体经济收入上5万元的村中,只有宝塔村形成了涂附磨具、铜材及其配套产业,资产及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科技含量较高,其他村集体经济收入则主要来源于砖厂、门店租金、茶厂和退耕还林的政策性收入等低层次产业,对环境破坏大、管理粗放落后、规模小效益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镇实现的28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中,宝塔一个村就达140.8万,占50.3%,比其他20个村(社区)的总和还多,而宝塔村的经济收入又集中在宝塔砂布厂一家,其每年上交120万,占全村收入的85%。由于收入来源过分依赖于单一产业,一旦行业经济效益滑坡,必然会直接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出现大幅震荡。

  2、融资难度大,发展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

  目前,由于一些村负债情况还比较严重,银行存在惜贷现象,贷款手续繁多,审查苛刻,导致一些村级中小企业贷款积极性下降。在我镇,特别是10个社区的集体企业发展资金,60%以上靠如土地开发等方式自我积累资金来发展集体经济,30%的资金通过其他渠道筹集,银行贷款不到10%。过多的非正规渠道融资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融资风险和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且各村在进行土地开发过程中,没有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的思路下进行大开发和大整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分散。以村一级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实现土地的高标准开发建设,致使土地的开发利用初级化,回报收益最小化,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造成村级集体经济难以在上规模、上档次上有所作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3、干部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创新发展能力薄弱。

  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比较片面和滞后,认为集体经济就是集体办企业、上项目,集体经济集体管,由于管理跟不上,集体资产流失严重,挫伤了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顾虑;部分群众怕搞垮了受连累,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有障碍。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大局。个别村干部则存在小富则安、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想,缺乏艰苦奋斗和创新发展的精神,发展观念滞后,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多,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导致村级集体经济一直不能取得创新和发展。

  4、发展不平衡,差距明显,不利于整体发展。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且呈日益加大之势。单就8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的村来说,最高的为宝塔140.8万元,最低的是雁塔5.3万元,两者相差26倍,与旭红29万元相比,两者相差也达5.5倍。从而形成宝塔一枝独秀的单极发展趋势,对我镇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将延滞我镇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步伐。

  5、村级债务包袱沉重,不利于全力发展。

  至底,全镇村级债务总额累计达1071.9万元,村均51万元。有债务的.村、社区14个,占66.7%,其中白沙、桃源、柳峦、石泉、新塔5个村(社区)债务均超过百万元,共计733.87万元,占全镇村级债务总额的68.5%。形成这些债务的原因较多,主要是经营性亏损、老财贸任务借款、基础设施投资、各类达标升级及非生产性支出等。村级班子很大的精力用于清偿债务,难以全力投入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6、村级招商引资困步不前,不利于突破性发展。

  近几年,我县隽水、锡山等省、县级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但由于村一级招商引资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政策措施、投资服务体系等软硬环境上无法与省、县级工业园相比。因此虽经努力引来一些客商前来考察、咨询,但最终能够成功落户的没有几家,不利于集体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如下阔去年花很大精力引入的一个肉牛养殖项目,实地考察后一去不返;一位老板有意在石泉投资钟表厂项目,却找不到一块条件适宜的地盘,最后落户麦市工业园。

  三、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干部意识转变,建设强有力的村级班子。

  有没有一个敢于创新、富于开拓的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有没有一个敢于创业、善于管理的好班长,是决定村级集体经济能走出多远的关键。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采取公开招聘、异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职等形式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班子,并牢固树立只有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才能解决办事难的问题,才能为群众兴办各种福利事业,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基层党组织才能赢得群众信赖,凝聚力、战斗力才会不断增强的发展意识。镇党委、政府要经常组织村级班子成员进行思想意识、管理知识的培训,制订政策解决基层干部福利待遇、医疗养老保险等切身利益问题,解除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2、因地制宜,选准集体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在选择发展路子时,要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跟风上、盲目投资现象。一是兴办村级集体企业,象宝塔一样,走工业兴村的路子;二是兴建或经营专业市场,走商业兴村之路;三是发展立体林业。比如东港、桃源每年在林业上分别可收入4万元、8万元,可在此基础上,扩大规模、调优品种结构、引入深加工等配套项目,走立体林业的发展路子;四是兴办第三产业,城区内几个社区可大力发展餐饮、娱乐等服务业;五是创新资本运营手段。以现有土地、资金、资产入股或合资、合作兴办企业或参与企业发展;六是经营集体土地和物业。发挥城区优势,开发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和商住楼等二、三产业载体,对外出售、租赁,走物业经营的路子;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村委会可以在技术、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培植集体农业生产基地,走特色农业、服务农业、规模农业的发展路子。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要落实县、镇招商引资政策或创造性地建立招商引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镇一级要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的思路下对村、社区实施倾斜的扶持政策,结合各村、社区的优势、特色,实行统一政策、统一宣传、统一引进、科学布局,充分整合招商的人、财、物资源,集中力量,明确主导产业,重点突破,把一些规模相对较小不适宜在省、县级工业园区发展的项目引荐给村、社区。并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另外,各村组目前掌握着大笔土地补偿金,可否借鉴深圳等沿海地区及宝塔村的经验,鼓励、引导其集中资金开发一批标准化厂房用来出租给企业,既可以避免集体土地的大量流失,又发展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同时解决了投资商将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厂房和设备,导致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的实际问题。

  4、强化管理,千方百计盘活资产,化解村级债务。

  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弱,是制约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管好并盘活存量资产,使其保值增值,比新增资产投入更为重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完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同时,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分离,并对集体资产的占有、经营及日常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定期公开帐目。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实行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比例和分配总量控制,防止分光吃光,积蓄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大村级债务清偿力度,通过增收还债、清欠还债、节支还债、归责还债、降息减债、核销减债等手段减轻村级债务压力,集中精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乡镇调查报告2

  为更好拓展我县移动公司业务区域,增强移动品牌在我县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度,我们对各乡镇区域内的移动营业厅进行了不定期的走访调查,通过几次的调查活动,我们发现了营业厅服务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及时改正。

  年月日我们对个乡镇区域进行了调查走访,具体的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关于移动营业厅内的环境卫生问题

  在我们调查的几个乡镇营业厅中,基本上都可以做到地板干净、柜台整洁。但是,还有个别营业厅忽略了部分细节工作,比如:用户的座椅是否干净整齐,用户需要的签字笔及纸张是否洁净好用。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认真、细致与否,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逐一改正。

  二、关于工作人员的服装与外表问题

  营业厅中的工作人员直接面向用户,为用户服务,因此工作人员的着装打扮可以说是我们移动公司的.形象代表,直接关乎移动公司在用户心中的第一感官评价。为此,每个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必须严格遵守公司规定,状容朴素整洁,统一着装,佩带工号。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乡镇区域的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未能统一穿戴工作服并佩带工号,影响了移动公司在群众心中的服务意识与整体形象。(时间、具体营业厅发现的问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个负责人员提高责任意识,认真对待,并保证此类问题不再发生。

  三、关于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问题

  移动营业厅的真诚服务是搭建我们与客户的一个关键桥梁。营业厅中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热情与否、细致与否直接关系着每一位客户对移动品牌的认知程度。公司对此曾做出了十分细致的服务要求,例如:面对微笑、站立问候、双手接送证件、起身再见等一系列工作人员的服务标准。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能真正完全做到服务标准的工作人员并不多,大部分工作人员忽视了服务的细节与要求,难以做到真正的标准性移动服务。特别是工作繁忙时,对客户的服务态度及问题解决的及时性,是我们大部分营业厅共存的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大力改善。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做到有条不紊、细致入微的服务水平,使客户享受到满意、放心的服务。

  四、关于工作人员的语言规范问题

  语言是人与人互相沟通、互相了解的外在表达方式。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我们营业厅工作人员的语言水平更是对客户的一种尊重、对本职工作的一份热爱的表现。

  通过随机调查,我们了解到八到九成的客户十分在意工作人员的服务用语问题。但是在我们各乡镇区域的营业厅中,我们发现,很多工作人员的服务用语并不规范,或者可以说并没有形成一个礼貌用语的服务习惯。对客户的礼貌问候、对问题的细致解答及普通话用语并不能做到完全满意、规范。这个细节问题值得我们每个工作人员注意,并要在今后的学习培训与工作中逐渐改善。

  五、关于营业厅的硬件设施问题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每个营业厅的硬件设施基本上得到完善,但还有个别的细节之处需要注意。例如:客户可能要用到的签字笔、纸张的准备,客户意见薄、公共饮水机、纸杯等的准备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在上班之前能及时准备好,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使客户能在第一时间用到所需之物。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调查中,尽管我们所发现的问题都是些细小问题,但是如若我们不认真完善,努力加以改正,就会失去广大客户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因此,作为移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真诚用心服务客户,真正做到“便捷服务、满意一百”!

乡镇调查报告3

  促进农民增收,解决日益严重的“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把促进农民增收从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升华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农民增收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民增收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基本县情的泽州县,既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要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历来就是事关全县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的山区乡镇来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那么,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先后五次深入到所包乡镇**乡,对该乡发展打工经济促农增收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所见所闻令人深切感到:**乡坚持把外出打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引擎,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山区乡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20xx年全乡外出务工人数约3500多人,总收入超过15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一、**乡的基本情况及农民外出务工现状

   **乡位于泽州县西南部山区,全乡总面积62.94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人口10459人,其中劳动人口约4560人。多年来,面对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以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乡党委、政府坚持把劳务富民作为加快全乡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多途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把全乡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成了现实的经济优势,使广大农民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走上了奔富裕达小康道路,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今年底,全乡生产总值完成650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67.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78元。

   从调查情况看,**乡农民外出务工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打工经济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扩大。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乡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稳定在3000-3500人左右。据调查,从业种类大致可分为五种:餐饮业200多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7%;商业100多人,占3.3%;殡葬300多人,占10%;运输400多人,占13.3%;打零工1500多人,占外出务工50%;其他人员500多人,占16.7%。以村为来看,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李河、安岭、白背三村外出务工人员所占全村总劳力的比重较大:李河村232口人,就有157人在外务工,其中以干零工和其他较多;安岭村有234人,仅搓背就有44人,占全村劳力的一半左右;白背村有124人,就有55人在外务工。外出务工以每人每年收入5000元计算,总收入超过1500万。这样,仅外出务工一项,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多增加1500余元。可以说,打工经济已经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产业。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造就了一批适应**发展的有用人才。 “解放思想,外出打工,勤劳致富,回报家乡”。广大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从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把外面新鲜的事物带回了家乡,极大地促进了**的发展。白背村农民白海廷曾在市内艺海广告公司打工多年,培育了敏锐的市场意识,积攒了一定资金,他针对家乡沿沁河一带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和人才问题多年来一直处在无人问津状态的实际,率先成立了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服务公司,经济效益可观,由此带动了东磨滩村家家户户搞旅游开发,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磨滩风景旅游区的快速发展。安庄村农民崔大要曾在市内朝阳市场开了家小饭店,经过几年的经营,手头有了一定的积余。家乡发展“黄梨产业”的战略,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回乡后,他投资近万元发展黄梨产业,开始了“二次”创业,目前已发展梨园20多亩。

   3、一批农民在外出务工中发家致富,辐射带动作用增强。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乡一批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已经率先发家致富。比如,现年57岁的武城村农民张廷红,1987年就开始进城打工,从事饮食业多年,已由刚进城时的夜市经营地摊,发展到现在50多平方米的小餐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每年都向工商、税务部门缴纳几千元,而且自己盈利也相当可观。曹河村农民李广东,进城打工15年,从在某公司站柜台开始,到开办摩托车维修部,再到荣做北京华麟润滑油晋城总代理,实现了“三级跳”。如今,昔日的打工仔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老板。东风村农民张永军14岁时就只身一人来到城里,看过自行车,卖过冰棍、澡票,后来从事搓澡按摩,一干几十年。靠搓澡娶了媳妇,购买了房子,去年又花十多万元购置了小汽车,跑起了出租生意。同时,经他介绍在市区从事搓澡的**人就有100多人。多年来,正是这样的'一些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乡的广大群众,进而辐射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形成了“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的局面。如今,**乡外出务工

  的队伍不断壮大,“农忙种田,农闲打工”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动实践。

   二、**乡农民外出务工的具体做法

   **这种“打工经济”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好的措施和做法?调研中我们找到了答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调动。**乡农民历来就有外出务工的传统。对此,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牢固树立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就是创造财富的理念,努力在全乡营造“外出一人,致富一家”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外出务工。乡里制定出台了相关务工措施和政策,每年定期召开两次外出务工人员专题会议,年初针对外出务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年终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评选,表彰一批对家乡贡献大、勤劳致富、成绩明显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同时,乡党委、政府每年还要召开**乡在外人士座谈会,恳请他们为本乡农民工寻找、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这些举措,都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起到了积极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二是多管齐下。就是因人而异,合理引导,积极优化农民外出打工途径,努力为广大农民创造就业岗位。近年来,针对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由亲投亲、无亲靠友”的自发状态,乡党委、政府积极加大组织力度,通过乡村两级组织,通过**在外工作人员,托关系、找门路,为广大农民尽可能地创造就业机会。现任乡党委书记李晋中,经常通过亲朋好友为**农民联系就业岗位。三年多来,经他介绍外出务工的农民多达30余人。据统计,今年外出务工农民,通过乡镇、村组织介绍的有500多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15%;经在外工作人员介绍的有800多人,占总外出人数的22%。

  三是全力扶持。针对外出务工农民没有务工项目,缺少致富资金,以及家中老小无人照顾等一些实际困难,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介以及其它各种渠道,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同时积极与乡农村信用社联系协调,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小额贷款,为他们解决资金困难;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实际困难,要求各村组织人员进行帮助,做好后勤工作,切实解决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全力以赴在外打工,谋求更快、更大发展。

   三、几点建议

   **的实践充分证明,打工经济是山区乡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它给全县的农民增收工作,特别是山区乡镇的农民增收提供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应该说,近年来,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在我县广大山区乡镇形成了共识,大都开始了积极的探索,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来看,打工经济对全县来讲,规模还不是太大,还没有成为促进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结合**的实际,借鉴我县其他乡镇以及外地的成功经验,做强做大全县打工经济,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做强做大打工经济,首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素质。从**以及其他乡镇来看,农民外出务工,尽管“搓澡的、卖饭的、出租摩托车的、打墓的、抬材的”等五花八门、各行各业都有,但大多从事的是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且空间很狭小,不利于长远发展。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农民需要知识,需要技术的迫切心情,以及无一技之长的困惑。为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着重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在这方面,我县的一些乡镇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如李寨乡的素质教育,柳口镇的农民夜校等。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聘请专业教师,切实加大职业教育力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要进一步充分利用好各村农广校资源,在农闲、春节等时节组织外出务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技能水平;积极和用工单位联系和合作,有针对性地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这样的一些措施,使广大外出务工农民走得远、站得住、能致富,实现农民工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第二,成立中介组织,畅通外出途径。目前,就外出务工的渠道来看,大多农民还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从**的情况来看,农民自发外出务工的占到总人数的75%以上。农民工的自发、无序、盲目流动,会产生就业难、权益得不到保证等很多负面的影响。尽管近年来我县的一些乡村两级组织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对此,我们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县、乡、村三级都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主组长的劳务开发领导小组,特别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程序,在县乡成立劳务输出组织,一方面对农民工加以统一管理和培训,另一方面帮助农民收集各方面用工信息,同时协调农民工的各种劳务关系,从而畅通农民外出务工途径,让外出务工农民实现由自发性向有组织输出转变。

   第三,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民创业。一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资金以及生活中遇到得一些困难,让外出务工农民走得放心,干得安心,赚得尽心。二是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县乡两级要尽快成立农民工维权服务机构,

  积极依法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向他们提供法律援助。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每年都要对劳务输出先进单位、对外出务工先进个人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而引导更多的农民外出创业。

乡镇调查报告4

  ___镇是___县最僻远的一个老边穷镇,地处铁山水库上游,全镇55个行政村,有19个村属库区村。库区内19个村自1958年初迁到1962年、1963年的返迁,再到1979年的复迁,直至1987年迁移结束,历经近三十年的变迁,给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几十年来,库区人民虽有政府的关怀和照顾,几代库区人的不懈努力,但终因各方面的因素,至20xx年止,19个村、145个组、2714户、9617名村民,依然生活在温饱线下。铁山水库修建成功十多年来,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这些曾经为修建铁山水库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库区农民又是怎样度日的呢?近日,笔者走访了铁山库区,目睹了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其状颇使人心寒。

  一、库区农民如此穷

  “吃盐要靠鸡蛋兑,棺材枕着铺板睡,猪潲盛进饭碗里,稻草盖房不为奇。”这不是民谣,而是库区某些贫困农户的真实写照!

  在双江村季庄组我们了解到,57岁的鲁岳辉和年高80岁老母亲及哑巴妻子,20xx年前还住在山上的窑洞里过着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一家人仅有的一张床是将6根松树绑在一起,用树桩支撑起来的,全家人每年仅是鲁爹肩点竹子到山下换些油盐,到20xx年底,才在政府照顾、全村村民出钱、出砖、出力等全力援助下才离别原始的窑洞生活住进一个连三间的小屋里;该村千斤组有一许姓人家,一家两口,儿子许继香七十多岁了,其母九十有余,相依为命的老母子俩的生活就靠儿子上山弄点树竹维持。笔者走访其家的那天上午,是在他家的菜园找到其母的,九十多岁的老母正跪在地里扯草,她对我们问的问题没一点反应,因为她的耳朵根本听不到我们说的什么。许继香爹上山去了,我们向村里的人了解了一下他家的情况,村人说起也泪眼涟涟。一老人说,他家一年,除了年节,是很难吃到肉的,他们的生活经常是时挑野菜和根煮,旋作生柴带水烧。在去年三月,他家屋漏又遭连夜雨,三间破土房一夜之间倒了两间,幸而早有防御才没出人命。村人不忍看着两位老人睡在一间用几根木头支撑着的房子里,在一片废墟中用几块残砖支着锅弄饭,就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为他们搭起了两间小屋。在高雅村李冲组,笔者还目睹了这样一个家庭,一对老年夫妇都八十出关了,老头叫唐永安,膝下无丁,住在两间破屋里。我们几个去采访时两位老人正在地坪里晒豆。老人把我们让到屋里,漆黑的房间里就两三把残缺不全的.椅子和一张破桌子。同行想摄个镜头,举起摄像机又无奈的放下,因室内光线太暗,只得用带镁灯的相机拍了张照。我撩开老人的蚊帐,不看还好,一看吓一大跳,老人的床竟然是一张组合的“床”,外面是砖头支起的一张竹床,里边竟是一口瓦棺!通观其家,最值钱的,也就是那口棺材了,其状,怎不让人凄然泪下!出得门来,同行想给俩位老人照张相,让佝偻着的老头抬抬头,老人在抬头时差点仰翻在地。在库区,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据统计,大洲村有特困户80户,170人,五保15人;双江村有特困户80户,225人,五保30人。道院村有特困户六户,19人,五保4人,高雅村有特困户17户,56人,五保9人。老一辈的孤寡人在渐渐减少,而新一茬单身又在产生,落后的经济、不便的交通、闭塞的信息,几个女人愿往那里嫁!据调查,唐坳村目前就有青年单身13人。在库区,笔者还了解到,有不少的家庭仍在靠积攒几个鸡蛋或是鸭蛋,到店铺换起油盐吃。气温低时还好,能积攒,气温高了,连这笔收入都难保障,此情此景,孰能入目!

  在库区一些村,类似情况的人家又何止十家八户?

  人们说,库区这个地方有“三多”,茅屋多、缺粮户多、光棍多。这话不假。如唐坳村,全村430个人口,打光棍的就有13人。因为太穷,里面的姑娘留不住,外边的姑娘不愿来。

  再看人均收入。以20xx年为例,19个库区村,人平纯收入2340元,其中塘坳、高雅、伏马、双江、等11个村,人平纯收入均低于1000元。

  在库区最深处的十个村,方圆几十里,只有7条屠凳,9个代销点,5个药店。据了解,大洲、伏马、高雅、塘坳、国庆等村,去年有16户缺衣被,有20余户无过年肉,有30左右的户今年春后就缺粮。

  二、库区农民为何穷

  修铁山水库,库区农民重新创业,付出了艰辛劳动。当地党政对库区农民也曾给予过大力支助,库区农民不仅没有脱穷,还穷到如此地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路难行,穷之根。铁山水库蓄水后,把这里原来连接省道通往各村的公路全部沉没,库区农民只好沿库盘山修了几条简易公路,是原来公路长度的3倍。但这些公路坡陡、路窄、路基不牢,常被山洪冲坏。库区农民靠水路进出也不方便,这里既无一个像样的码头,又无几条像样的渡船。路难行,难进难出,使这里成了世外偏疆。路况差、水运条件差,车船水祸时有发生。从铁山水库蓄水

  至今,19个库区村共有23条人命丧于车船水祸,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

  2、地难种,穷之源。铁山水库蓄水后,19个库区村共有1365亩水田、652亩旱地被淹,沉没的是良田,剩下的是一些傍山挂壁丘块。这些耕地不仅土层浅,路途远,且坡陡、勘高、鼠兽危害多,其中不乏一些巴掌丘,实不便耕种。种这种田投工多、成本大、收入少可想而知。去年双江村村民李润年,种3.2亩田,共19丘,平均亩产才360斤。大洲村村民熊石根,种2.2亩黄豆,被野兽危害,颗粒无收。

  3、钱难赚,穷之结。库区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物质难进亦难出,地里无出产、山上无积蓄、生产经营单一,缺乏至富门径,有力无处下,赚钱实在难。19个库区村有18个村既无村办企业,也无私人作坊,除少数年轻人外出打工外,其余的只能守着三寸薄土过日子,收入就是稻谷加黄豆,砍松树,喂鸡猪。原有部分农民也种西瓜、桔子,由于生产技术不过关,加之打不开销路,这些年西瓜、桔子也很难见到了。有些农户的确穷得叮当响,求医更是愁上加愁。

  4、债难还,穷之因。库区农民穷,不是一年两年之事,难以脱贫,只因穷坑太深。穷坑深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多数农户是返迁户,原有房屋被拆除,重新开基做房屋,由于拆迁费不够,因做房屋欠债的多;二是一些村是拆迁后重新组建,集体毫无积蓄,因组织重修公路,搞点基本建设,使村里负债累累。据初步统计,库区19个村,仅有许家、三让两个村不欠帐,其余17个村共欠帐200余万元,其中高雅村,因修进村公路,除群众集资和有关支助款外,村里还欠帐二十多万元。集体与私人历来欠帐多,靠政府的点滴照顾,根本无济于事。

  5、学难上,穷之本。“有田不种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读了诗书当大丘,不须耕种自然收”。这些名言古训,库区人民都说得出,讲得清,可就是做不到。首先就近入学难。19个库区村随着人口的减少,及办学制度改变,目前仅存2所小学和2个教学点,有10个村没有学校,学生上学要翻越十几里山路,要乘渡几十里水路,学生上学难,家长送读难,成为库区人民的一块心病。如唐坳村黄土组,家长周湘池,20xx年9月才将年满9岁的孩子送到村办的学前班就读,推迟三年送子女上学,目的是让孩子多一点自理能力,多一份安全感,然而天灾人祸难料,上学还不到1个月,孩子在回家的机耕路上被拖拉机。譬如:1996年轰动全国的国庆村“1.12”沉船事件

  ,酿成16人死亡,其中初中生14人。其次,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学费日益昂贵,成为多数农民的沉重负担。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高中和大学教育费用更让普通农民难以承受。农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从其上学甚至到毕业的前几年,家庭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但假如农民不能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则在更大规模和更深程度上积累贫困,陷入家庭收入低——没钱投资教育——子女教育水平低——子女就业机会少——子女收入低——新一代低收入者这样一种贫困代际传递而难以自拔的境地。假如贫困家庭中几个孩子都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会导致家庭的贫困。假如孩子考上大学,在教育体制实行改革的今天,一个大学生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至少要一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无法承受的,要想上大学,只有依靠借债,那么,这些家庭的生活肯定是走入贫困的境地。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就能导致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村家庭陷入贫困状态。正因为如此,相当一些农民子弟在日益抬高的教育门槛前止步,农村辍学现象日益严重。

  三、库区农民咋治穷

  时至今日,一些库区农民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正为衣食住行发愁,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沉思。库区农民不能再这样穷下去了。那么,库区农民将怎样治穷,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修好库区公路,是库区农民脱贫的紧要要害。库区有一条好路,库区农民就有了出路。可在现在简易公路的基础上,经过适当改修、扩建,缩小弯度,降低坡度,加固路基,拓宽、硬化路面。可采取政府支助、多方集资、农民投工的方式解决有关工程问题。

  2、调整产业结构,是库区农民脱贫的主攻方向。要根据库区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经营方式为综合经营的产业模式。要认真在“林”字上做文章,变以农为主为以林为主。要根据库区自然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松、竹、油茶等产业。

  3、加大扶贫力度,是库区农民脱贫的重要保证。为修建铁山水库,库区农民牺牲了许多利益,为重建家园库区农民又付出了许多代价。他们穷,从客观上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修铁山水库造成的。铁山水库修成后,确实是造福于___人民,但库区人民基本上没沾什么光。现在库区农民要脱贫,要修路,要调整产业

  结构,农民拿不出钱,何况现在有些人连生活都难维持。现在无论从哪一角度讲,该是政府和有关部门扶助库区农民的时候了。假如没有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扶助,库区农民想脱贫,不知还要等到何年何月。我们呼吁政府从扶贫资金中拿一点,铁山水库治理局从水电收益中挤一点,用来帮助库区农民早日脱贫。

  今年,县委、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两环一线”战略,其中“一环”即库区建设,这无疑是给库区人民摆脱困境带来了福音。然而加快铁山水库治理与发展和加快库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是实施环库区建设战略的要害所在点。怎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策支农,夯实基础。

  1、惠农政策要向库区倾斜。首先是要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可将库区一些“挂壁田”、“蓑衣斗笠丘”等得不偿失的田土纳入退耕还林面积,实施封山育林,并加大重点生态公益林政策向库区倾斜力度,达到以林补粮,使库区人民解决温饱有保障;其次是要落实好“水库移农”政策,比如恢复已削减了25的库区粮补助,要根据粮价上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落实湘府〔20xx〕72号《关于解决铁山水库移农生产生活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摘出文中的:“按上网电量每度1.5分钱提取的后期扶持资金,及从水库浇灌受益区按每亩每年征收3公斤稻谷,城市供水每吨征收2分钱,用于扶持库区。”第三是落实中心支农政,解决未向库区人民实施的“种粮直接补贴”和“柴油综合补贴”等政策扶助资金。

  2、要加大库区扶贫力度,增强造血机能。首先是要通过财政拔款、筹集社会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加大路、电、饮水等基础设施工程扶持建设力度;其次要在库区集中地段建立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为库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就读环境;其三是要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力度,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其四是要加大能源开发利用,落实奖励政策,支持农民建沼气池,一则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二则可以优化人居环境。

  二、产业兴农,促进发展。

  解决了基础设施这一“瓶颈”制约,就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根据调查,库区土质适合楠竹、桔树、梨树、油茶林等多种果木种植。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村实际,有指导性地把那些“天收田”进行退耕还林,重点是新造楠竹,并以稻田桔园、黄岸茶场为基地改良品种,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再以乡镇成立服务机构或中介公司为他们提供信息、开发产品精深加工和销路等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真正让农民种得上、能生产、有销路、得实惠。其次是铁山库区山清水秀、出产丰富,有“千岛之湖”的美称的铁山水库西有大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有名扬天下的明代建筑“天下第一村”张谷英屋场、北有“___第一峰”相思山和传说神奇的相思园、东有我镇白石“千年皇帽松”、太子庙、巧然天成的相思八景,可整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线。既能发展我县旅游经济,也能为库区人民发展庭院经济带来机遇,农民可利用种养土特产品开发特色农家乐休闲,可让旅游者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享受回归自然的农家绿色生活,也让农民既能有效利用闲置劳力,更能在调整结构中增加收入。其三是鼓励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为他们外出就业搭建平台。劳务输出收入到目前为止还是农村收入中的一个主要部份,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这些村的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都只是卖苦力,普遍收入不高,而且难就业,一些人不敢出去闯。因此,劳务部门要为他们外出打工穿线搭桥,鼓励他们外出打工。

  三、科技助农,长效推进。

  在实际工作中,对农村科教扶助应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基础教育,必须有无条件地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另一类则是针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要以难度不大的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现学现用,为他们外出务工和科学种养打好基础,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农民技术,教会农民发家致富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方法问题,引导其变苦熬为苦干和巧干,最终摆脱贫困。只有库区人民摆脱了贫穷,才能营造稳定发展的环境,才能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意义。只有库区人民富裕了,才能走出乱砍滥伐的误区,真正为铁山水库资源保护服务。

乡镇调查报告5

  “皇粮国税”不收了,从事税收工作的乡镇财税干部现在干什么?今后怎么干?思想动态如何?带着这一串问题,我们与乡镇党政领导、财政所长、财税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25个乡镇财税所现共有在编人员179人。其中:男,150人,女,29人;在岗160人,离岗6人,借调13人(县财政局9人、农税局4人);35岁以下18人,36—45岁115人,46—54岁46人;55岁以上6人;研究生1人,大学7人,大专32人,中专95人,高中26人,初中5人;正式干部11人,合同制干部139人,工人身份29人;每个乡镇平均6.3人,最多的15人,最少的3人。

  二、工作现状

  调查显示,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干部并没有完全沉湎于自身何去何从的困惑之中,而是按照县财政会议精神,服从大局,顺应变革,不等不靠,开拓创新,在职能转变上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移重心,抓好乡镇财政管理和村级财务代理服务。如勉阳镇针对辖区各单位经济活动频繁、资金流转量较大且管理不够规范的实际,把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为村级组织搞好财务代理服务作为职能转变的突破口。一是在认真审计的基础上,采取一个单位一本帐、帐户建立到组的办法、共设立116个帐户,将镇机关8个行政事业单位、15个村、93个组全部纳入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二是对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特别是出租类资产进行核对登记,在“三不变”的原则下,收支两条线,规范运作。三是在镇核算中心分设机关单位核算组和村级财务代理服务组,2人负责机关单位核算,4人专职为村组服务。同时严格考勤,全天候工作,窗口式服务,保证随到随办事。

  2、转换角色,从向农民“收钱”转向给农民“发钱”。

  据统计,今年以来,25个乡镇财税所共向全县100576户农民发放政府性补贴资金2569.5万元。其中农业税灾歉减免款110万元,退耕还林管护费、粮食折抵现金2290.2万元,粮食直补资金156.3万元,地膜玉米等其他补助资金13万元。为了把增加农民收入的政府性补贴资金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各财税所在逐户落实、逐项核对的基础上,改过去多头发放、村、组发放为财税所统一发放,同时采用一户一折、资金封闭运行的“直通车”办法,将资金直接打入农户存折。增加了工作量,却防止了资金的“跑、冒、滴、漏”,深受农民欢迎。

  3、创新思路,全力清收陈年老帐。

  “收帐也是创收”。座谈中,定军山镇财税所长这样认为。他们将所里的10名财政干部分成5个组,责任到人,任务到组,闻风追击,蹲点守候,共清收回财政扶持资金16笔,58.46万元,合作基金会再贷款65万元,农业税尾欠9000多元。苦了自己,却有效化解了乡村债务,缓解了镇上的财政压力。

  4、发挥财政监管职能,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随着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加大,财政扶持“三农”的项目和资金也越来越多。如何保证这些为农民造福的项目和资金能更好地发挥效益,是乡镇财税干部在职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工作中,他们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不辞劳苦,边学边干,对扶贫移民、天然林保护、重点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等各项涉农资金,从立项、申请、拨付、使用到结算都直接参与、全程服务,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5、主动配合、积极培植新财源。

  如武候镇财税所针对辖区内地广林稀山地多的实际,与林业部门配合,以退耕还林、发展林、果和山地养殖为财源建设重点。老道寺财税所利用地域优势,主动配合党委政府跑项目、跑资金,确立了专业养殖、优质粮种植、新农村建设等六个重点项目。小河庙乡以茶叶、烟叶为主攻方向,张家河乡则把天麻、香菇、木耳的再发展确立为财源增长点。为加强这方面工作,同沟寺镇还大胆探索,在双方自愿、工作不减、待遇不变、身份保留的前提下,安排两名财税干部分别到官沟村和柳坝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6、立足长远,做好农业税免征的善后工作。一是在清理登记农业税尾欠的同时,理清集体与集体、集体与农户之间的经济手续,消除隐患;二是对清理登记的212.72万农业税尾欠税改前挂帐处理、税改后进入司法程序依法清收;三是从长远着眼、小处着手,整理归档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税收的有关资料,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税收体制典定基础。

  调查显示,乡镇财税干部除干好以上工作,还要负责包村,配合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管理等中心工作。座谈中,大部分乡镇领导认为,与其他部门不同,财税干部必须在完成包村等其他任务后加班处理本职业务,即使农业税不收了,他们仍是乡镇机关最忙的人。财税干部的普遍感受是:有税收时,我们上半年“双过半”,下半年抓清欠,一年工作两月干,只要任务完成,其他就“一俊遮百丑”。农业税不收了,事情反而更多,过去可干可不干的弹性工作现在都成了钢性任务,而且考核更细、要求更严、压力更大,我们也由过去全年集中忙两月变成现在的.天天忙。

  三、问题与建议

  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1、人员思想波动大。自身何去何从的后顾之忧是当前乡镇农税干部心中的最大困惑。面对变革,虽然大部分人能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等待观望,消极应付,甚至担心把他们象清退临时工那样处理掉。

  2、工作职能不统一。转变职能,服务“三农”,是乡镇农税干部面临的新课题。实践中,各个乡镇都结合自身实际自找事做,自定职责,各自为战,自成一体,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职能定位。

  3、村级财务代理服务不规范。工作主体上,有的以财税所为主开展代理服务,如勉阳镇;有的以农经站为主,财税所抽人参与,如武候等乡镇;有的则直接由农经站负责,其他站、办抽人协助,财税所概不过问。如老道寺、定军山等乡镇。服务范围上,目前开展代理服务的村仅有一半,而且是有经济收入的纳入服务对象,没有经济收入的排除在外,即使纳入也是管村不管组,有的甚至两本帐运行。如老道寺镇的17个村只纳入了10个村,其中老道寺村只移交了37万资金,157万资金没有移交。工作管理上,一是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二是没有规范统一的工作要求;三是岗位不固定,职责不明确,责任落的不实。这种说管不管的现状,让财税所处于两难,管吧,与上级要求不符,不管吧,又担心村上出事。

  针对乡镇财税干部在职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我们谈一些粗浅的建议。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结合乡镇财税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广泛深入的政治学习和形势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中央一号文件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服务意识;二是结合工作实际,集思广益,大胆探索,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让乡镇财税干部感到农业税不收了不是没事干,反而比以前更忙;三是结合业务实际加强农村财务、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努力造就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农村财税队伍。

  2、定位工作职责,促进平衡发展。

  对乡镇财税所的职能转变既要有创新,还要有引导,既要百花齐放,还应规范定位。因此,尽快解决由于认识不同、经济条件差异、地域差别导致的工作内容上的互不相同。

  3、未雨缪谋、探索人员分流途径。

  按目前现状,各乡镇财税人员并不显多,有的还不够用。但下一步乡镇合并,人员集中后,势必面临富余人员分流问题。对此,一是对现有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清理登记,做到心中有数。二是研究制订优惠政策,划定年龄界限,让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的人员提前离岗。三是借鉴同沟寺镇财税所的做法,安排人员到村上任职。

  4、改革现行村级财务代理服务主体。

  座谈中,各方面人士都觉得乡镇财税干部对村上情况比较了解,跟村干部关系融洽,业务熟练,目前又具备人力,应结合实际,借鉴勉阳镇的做法,改现行以农经站为主、其他部门配合为以财税所为主、农经站配合的管理模式,同时出台实施细则,制定操作规程,明确工作职责和纪律要求,切实加强村级财务代理服务工作。

乡镇调查报告6

  20xx年2月份,我和部分同学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法对县镇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一、总体经济状况

  (一)经济发展:在公元20xx年前我们乡村仅靠农业身产和农副产品作为家庭收入的全部来源,但是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不再保守,家中的剩余劳动生产力全部输出,到大城市去打工,这样,农村家庭收入就从单一务农转到了打工务农双收入,是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大大改善。

  (二)能源问题:新农村建设中电热,燃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以前的木材,糠,煤。这样,不仅仅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还减少了空气污染源,减少了村民患病率。

  (三)物质生活:在90年代的农村里,人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用的是煤油灯,蜡烛照明。走亲访友,上街赶集有80%的人只能靠步行,15%的人借助于自行车,二只有5%的人用的是花销大,噪音大,污染大的摩托车;出门走的是泥泞路,家中电器设备也是少而又少,全村只有5%的人看过黑白电视。但是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近几年里,房屋全是钢筋水泥转投房,房中的装饰和城里人不相上下,交通更是不用说,村村通的是水泥路,路上自行车的`行驶量多如牛毛,摩托车也成了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几乎95%的人家都有电视机,DVD,电冰箱等电气设备也在农家是常见的,少数家庭还买了电脑,特别是电话手机等联系设施,家家都有,人人必备。

  (四)文化思想教育:

  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五)生活保障:从新世纪以来,农村各家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农村中也有贫困低保政策,使得农民生活更加有保障,看病不用担心付不起医疗费,生活上也不用再愁温饱问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几个村都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诸环节链条不够完整,造成初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例越来越重。三是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州外的品牌更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严重制约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二)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据调查,今年农民购买玉米种、麦种平均价格每公斤为13.41元和18.48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张10.5%和24.6%;磷肥、碳氨、尿素等,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上涨。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由于我镇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可用耕地空间缩减,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也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村有效耕地1300亩,实施退耕还林3900亩,荒山、荒坡都进行了退耕还林,几乎没有多大的空间发展养殖业。三是自然灾害频繁。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调查的几个村,虽然都有县、乡道经过,公路通村率达100%,,但是路面狭窄,路况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雨季冬雪时节,有的村公路根本就不能正常行车。全县公路通村率高和路况差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三是安全饮水难保障。从走访的几个村中来看,大多还存在着饮水难的问题。

  (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教育布局调整撤了一些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五)赌博盛行,村民没事时就去打麻将,特别是到了春节,打麻将的人更多。宗教泛滥,信仰者大多数是老大爷老太婆,他们没有学识,只是盲目地相信和崇拜,祈求神灵能带给他们幸福。

  三、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5、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6、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为村民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解决三农问题要着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村庄建设,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要积极组织本区财力、物力,争取上级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投入,使农民尽快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文明幸福的新生活。

乡镇调查报告7

  尤鲁乡林业工作始终坚持“青山富民、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和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使全乡林业工作进入持续、高效、良性发展轨道。

  一、林业现状

  1.造林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我们乡完成长期护林9万多亩,造林13.9万亩,封山育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7%。通过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和森林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全乡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逐年增加。森林植被总量迅速恢复和增加,森林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乡林业用地面积23.6万亩,占总用地面积的65.83%。全乡生态环境、生活条件、工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2.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建设生态化的要求,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坚持以核桃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全乡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法治林得到加强,森林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我乡天然林资源得到了全面有效的保护。森林行政资源管理步入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森林警察严厉打击和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近年来,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和恶性林政案件,大量动植物存活繁衍,林区公共秩序良好。

  4.大力支持林业建设,科技兴林成效显著

  在科技兴林方面,为了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我乡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坚持适地适树,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林模式,不断提高造林效果,促进林业效益的有效发挥。

  5.项目管理已形成科学、规范、合法、有序的模式体系

  在各项林业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我乡积极加大林业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确保各项工程高标准、高质量的'顺利实施,确保全乡林业持续、健康、高效、稳定发展。近年来,我乡所有重点林业项目都顺利通过了上级部门的验收。通过检查,各级检查组一致认为,各级领导重视我乡各项林业工程的实施,实施情况良好,资金管理有序,政策落实,工程效果显著,人民满意。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全乡林业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特色林业经营集约化、加工初级化、林业经济效益和生产力低下。特别是我的家乡有很多山区。农民靠山吃饭,山不发财。森林没有产业的现象依然存在,林业产业化建设滞后。

  2.投资仍然不足

  目前,虽然我乡林业投资逐年增加,积极争取国家对生态建设的投资,但工程造林的配套资金仍难以满足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科技推广等生态建设的需要。生态建设的投资渠道还比较单一,全乡林业投资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林业投资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3.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现代林业注重林业科学技术的内容。虽然我乡在林业科技培训和新品种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基础设施、资金投入、造林条件等各种因素,林业科技含量不高,林业科技水平与现代林业发展差距较大。

  4.林业和畜牧业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由于我乡多年来护林方式单一,群众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我们在封山禁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林业生态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同时也存在管理不力、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解决林牧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

乡镇调查报告8

  取消农业税费后,如何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遏制农民负担反弹?湖北省谷城县实施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乡镇机构和人员精简为突破口,大大转变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探索出一条与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相适应的乡镇机构改革新路。

  最近三年来,谷城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64%,机构编制大大压缩。同时,把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公共服务组织,通过规范服务方式,明确公益职能、量化考核指标等方式,构建起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制。

  --乡镇机构臃肿农民负担沉重

  谷城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全县有10个乡镇,43万亩耕地,55万人口。据谷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启合介绍,20*年,谷城县一般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口少则500人,多则上千人。记者在调查时了解到,综合配套改革前,紫金镇仅乡镇一级的领导干部就有22人,城关镇仅镇财政所就有70多人,就连谷城县石花镇城建所的在册工作人员都达到99人。襄樊市委常委、谷城县委书记周霁说,税费改革后,这些人依然在打擦边球,不收费就没有办法生存。过去上面有一个部门、下面就要对应一个,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不高、乡镇机构职能不清晰,必须把乡镇党政机关人员压缩,合理设置机构布局,才能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四大措施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从20*3月开始,经过两轮改革,谷城县在四个方面全面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一是整合乡镇机构设置,统一设立“三大办”: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实际,谷城县重新界定了乡镇机构职能,划分了职责范围,撤销了乡镇政协机构。改革后,乡镇机关内部拉开了收入档次,以农民是否满意为标准,每年工作最好的机关干部与一般的机关干部相差1500元。

  二是缩减乡镇机关人员编制。现在,谷城县10个乡镇共核定行政编制395名,实际在岗353人,分流646人,比改革前全县乡镇机关干部减少了64%,同时,后勤服务一律实行市场化、社会化运作。

  三是精简领导班子。通过实行领导班子交叉任职,乡镇领导干部得以全面压缩。同时,县里对超配领导干部进行调整,其中改任乡级助理、干事45人。以紫金镇为例,改革后的领导职数只有书记兼镇长、副书记兼副镇长、副书记兼人大主席团主席、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两位党委委员兼副镇长、宣传委员7人。

  四是分流人员待遇落实到位。分流的乡镇机关干部中,很多在40-50岁之间,上有老、下有小,既没有出去闯荡的年龄优势,又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为此,谷城县决定,对乡镇机关分流人员的基本生活费统一按其档案工资标准的60%发放。同时,对主动分流的干部按70%发放档案工资。整个改革建立在大家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把政策交给大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几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实现了既定的“减人、减事”的目标,成效非常明显。

  --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

  谈起改革前乡镇事业单位的状况,城关镇党委书记兼镇长周云说:“基本上是人心散了,党委、政府为农民服务的线断了。”城关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杨国政说:“我们不知道干什么,收入也没有保障。”当时,农民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很不满意,例如,农民购买假种子、假肥料等情况没有人能去进行真正有效的管理。

  按照谷城县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的整体部署,谷城县将全县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以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各乡镇把财政所和经管站合并,民政所撤销,职能转到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撤销乡镇残联、党校、社会保障服务所,其他站所整体转制为中介组织。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共有计生、城建、文化、广播、农水、农技、农机、兽医等8类站所71个事业单位顺利实现转制。

  为解除乡镇事业单位等被改革对象的后顾之忧,谷城县在全县乡镇事业单位内,全面推行全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谷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魏开杰告诉记者,到2005年底,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的2768名职工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单位应缴的1250万元和个人应缴的1213万元全部收缴入库,职工参保率、基金收缴入库率、养老保险手册发放率全部达到了100%,确保了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的稳步推进。

  --三方面举措构建公共服务新体制

  在构建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谷城县主要有三项举措:

  一是规范服务方式,明确公益职能。除各乡镇畜牧兽医中心实行县级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外,其他服务中心一律实行委托服务制。县里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乡镇站所转制后承担的43项公益职能。对公益职能,政府购买服务,预拨10%至20%的财政投入,最后考核通过、农民认定后,一起算总账。现在由各乡镇站所转制而成的服务中心充满朝气。这些单位的职工,过去每月平均收入只有300元左右,现在大多数提高到600多元。

  二是各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将各项服务活动量化成具体考核指标,在与各服务中心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委托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服务要求、经费数额和考核兑现办法等事项。制度的创新使服务中心员工的工作态度有了巨大的转变。比如乡镇农机站的工作人员过去只是在办公室里等着农民来,现在必须下到田里去直接服务农民。只有农民接受了服务,满意签字,农机服务单位才能收到政府的拨款。

  三是重新界定农村公益投入标准,打足经费,实行资金直达。过去全县10个乡镇每年共下拨农技推广费用28万元,而现在按照全县43万亩耕地,每亩1元多的标准,将全县农技推广费用总额提高到40多万元。在结算方式上,县财政对这些转制后的服务单位实行年初预拨款、半年一考核、年终结总账的办法。目前,谷城县已按照全年预算20%的比例,向各服务中心预拨了启动经费,保证了农村新型服务体系的运转。20*年谷城县乡镇公益事业经费预算为627万元,与20*年相比,增长了约30%。

  --政府工作效能明显增强新机制活力显现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后,谷城县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能得到了重新界定,基层政权结构得到了优化。陈启合告诉记者,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斩断了乱收费的根子,切断了随意进人的源头。改革到位后,机关干部普遍增强了危机感。现在,县里设立了乡村干部寻访问事制度,变农民的上访为干部的下访,主动与群众沟通,解决群众的各种问题。

  襄樊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吴长华说,谷城县乡镇政府职能转换的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目前留下来的乡镇干部队伍,素质比较高,用引导、服务、示范的方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大大增强。现在谷城县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改革之初确定的各项目标。

  周云告诉记者,以前镇里各站所在资金上是“以钱养人,一年缺半年的粮”。20*年,县财政对城关镇各服务中心的投入,比改革前多投28万元,全面实现了“以钱养事”。

  县乡两级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的大幅增加,为服务中心增加收入、服务人员提高待遇创造了条件。新型考核体系的建立,特别是通过推行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农民签字认可制度,让农民有了更大的发言权。

乡镇调查报告9

  一、里雍镇概况:

  里雍镇地处柳江县城东部,与鹿寨、象州县相邻。全镇总面积243平方公里,人口约3万。共分为立冲、广实、红花、长沙、里雍、基田、龙团、龙江、富龙、红赖10个村委会,105个自然屯,有壮、汉、仫佬、侗、瑶、水等民族。农民人均年收入约2500元,在柳江县属于比较贫困的乡镇。

  里雍镇现有初级中学两所,初中生共1003人,全镇小学一至六年级共有学生1219人。

  二、我镇教育资源均衡的现状及问题

  1、生源分布及班额:我镇共有1219名小学生,其中女生589人。一年级185 人,二年级172人,三年级196人,四年级223人,五年级224人,六年级219人。所有学生分别在一所中心校及11所村级完孝1所有一至六年级的教学点,共有77个教学班,全镇平均班额为15.8人。

  现在11所村级小学里,仅有龙江、立冲、基田、红赖四所小学学生人数超过100人,近三年级内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学校有西河、红花、长沙,龙团、河表,据统计,三年级后学生人数超过100人的仅有龙江、红赖两所村级小学。目前学生最少的红花小学六个年级一共仅有33人。但是,也需要配备8个教师。学生生源收缩较突出的是龙江、红赖、广实、龙团等,每年减少的人数在50人左右。

  2、师资力量及教师编比:全镇具备合格学历及有教师资格证的在岗教师共126人,除去中心校行政机构的6名非教学人员、借调到其他学校的、长病在家不上课的等,还有122人。这122人共承担全镇77个教学班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班比不到1.6人。有的学校还开设有学前班,教学任务更重。有的学校为了办好学前教育,为九义教育打好基础,但是苦于没有教师上课,只好不开设学前班。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难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3、学校硬件设施:由于学生数减少,班数减少,各校的教室基本够用。教师有办公室,各校还专门设立有一间远程教育资源室,但是,各校的功能室,如体育室、仪器室、图书室、实验室等则配备不全,原因是校舍有限,相关的设备也有限,学校无力购买,上级下拔的也非常有限。另外,学校的运动场地也非常有限,主要是受限于校园的面积,有的学校面积比较大,但是缺少资金进行建设,校内需要配备的体育设施等方面都还没有配齐,制约了体育课的正常教学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另外,学校的教师宿舍也非常有限。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教师宿舍如河表小学、西河小学。现在不少的教师都不是本地的,有的家是外乡镇的,也有的是外村委的`,而学校没有足够的条件让教师们住宿,即使有住宿条件也是在边远地区,离集市很远,生活很不方便,教师的工作难以安心。

  4、教育经费方面:现在我镇教育经费唯一的来源是上级下拔的杂费,每年每生240元,这些经费下拔的金额的多少是按学生数的多少而定,我镇学校规模小,所得的经费就相当少,加上学校分散,资金也就分散,资金分散后钱就不见钱了。钱少了,也就难以办成大事。现在全镇共有七所学校人数不足100人,如果按100人计算,每年的经费也只有24000元。按照普通学校的开支,请人守校、报刊、差旅三项开支已占一半,余下的钱用来应付日常的开支,已是相当紧张。而有长沙、西河、红花三所小学人数只在50人左右,所得到的经费更是少得可怜。受到教育经费的制约,很多学校本身该做的、想做的事都无法完成,学校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5、校际间存在较大差距。在里雍镇各小学中,存在着许多的差距。在硬件方面,红花、立冲、广实、西河、基田五所村校至今没有教学楼,教室都还是瓦房,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加上年久失修,存在着不少的安全隐患。在教学质量上,中心校与各校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每次期末检测,一分三率都与中心校有较大的差距。

  在教学设备方面,村校与中心校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心校按照“普九”要求,配备有电教室、电脑室、图书室、体育室、仪器室等,而各村校是没有这些设施的,即使有一个室,如图书室,其中的藏书量也相当有限。

  6、在学校管理方面。由于学校分散,地域较广,中心校对各校的管理也难以均衡,各校间的管理质量也很不一致。现在里雍镇各小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都承担着近20节课时的教学任务,有的还担任班主任,因此很有可能疏于对学校的管理,同时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思考也不足,因此,学校管理存在较大的漏洞,对教学、财经、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管理也很不完善,有的学校一学期也未能对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学校对各班、各科教学的具体情况没能做到深入了解。另外,由于教师少,每到上课时各个教师都有教学任务,根本无法抽出时间互相听课,教学氛围不浓,课改意识不强,教学质量低下。里雍镇在最近十年的时间里,全镇村级小学的平均分一直排在全县各乡镇的下游。教学质量的低下,让里雍镇的人民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公平。

  三、实现我镇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1、逐步推进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全镇小学实行寄宿制集中办学是大势所趋,然而,现在我镇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但是,充分利用中心校及两所中学现有的资源,便可以逐步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里雍镇如果在XX年不实行部分学校的寄宿制,许多村小将陷入没有教师上课的尴尬境地。因为目前有六个年级的一所村校的配备也只有8—9名教师,而到XX年将有25位教师达到提前退休年龄,相当于失去了三所村校的教师,如果平均分配各校教师,各校将只能有6—7个教师来上6个班,教师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虽然大规模地办寄宿制学校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但我们可以将部分学校的部分年级的学生撤并到中心校进行寄宿制教学。如付龙、龙团两所学校最偏远,生活相当不便,难以调入教师,便可以将五、六年级撤到中心校;另外,西河、红花、基田、长沙、红赖小学古路教学点等规模较小的学校也将五、六年级撤并到寄宿制学校。以上学校五年级共有63人,加上中心校的19人,共82人,可以开设两个教学班;六年级共有63人,加上中心校的24人,共87人,也可以开设两个教学班。以上共撤掉10个规模较小的教学班,集中以后,部分插入中心校现有的班级,实际上只增加了两个班额较大的教学班。以上学校撤掉了2个班,每所学校可以抽调1名教师共约6人协助寄宿制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生活的管理,其中部分管理生活的老师可以利用至今未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政府分流人员来担任。

  2、同时整合部分村校资源,改造村级薄弱学校。

  有的村校学生较多,可以暂时不撤并,如红赖小学、龙江小学;有的两所学校却同属一个村委,这些学校要进行整合。如我镇的西河小学、基田小学,立冲小学、河表小学也可以撤并部分高年级,让学生继续走读。如果有少部分学生走读不方便的,可以通过家长申请,转入到寄宿制学校就读。资源整合以后,学校建设的投入将倾向于今后规模较大的学校,如中心校和红赖小学、龙江小学、立冲小学共四所学校。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调配教师资源。

  进行布局调整整合后,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则可以作为专职教师发挥他们的特长,搞好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一线任课教师要从全镇教师中择优录用,对于这些一线教师在教学业绩上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而负责生活的教师则要明确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力量。集中办学后,教师更集中,更利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可以形成更浓厚的教学氛围,可以形成各科的备课组,教师间有了更多同年级同学科的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4、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化建设。

  由于办学更集中,管理的人员得到落实,分管的职责更明确,管理工作也会更为规范化和科学化。保留下来的部分村校,可以在管理上寻求统一的模式,由中心校直接监控。管理的办法、措施可以由中心校集中各校领导统一拟定,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严加要求。中心校直接管理的寄宿制学校,则要有另一套管理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优化。总之,对学校的管理要形成制度,学校少了,要增加检查和帮扶的力度,使学校的管理过程更为有序,更有效益。

  5、统一财经管理,对重点学校进行重点投入。

  集中办学后,财经得以集中,这就能够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对重点学校,要加大投入,所有的投入要结合学校发展的愿景,有意向地进行投资。在硬件上、在软件方面、在教学设施、设备、在信息化设备等方面要加大投入,让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好,更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均衡教育资源,办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进行寄宿制学校管理,主要问题是家长、学生对寄宿学习的了解还不够,家长担心学生年龄小生活无法自理,担心学生往返的交通安全等。在硬件方面则是教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还没有办法解决。

  对于家长的担忧,我们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打消家长的顾虑。可以通过考评考核,将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择优放到教学第一线,而部分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师则作为学生的生活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师的教育,提高学习、服务的质量,让学生学得更好,食宿更为便利,让家长放心。在放月假时,教师将学生送到车站、码头,或要求各村屯的学生家长轮值日派代表来接学生回家,保证学生的安全。为便于处理学生日常的小病痛,我们还可以设立校医,让学生随时能看上病,吃上药,免去家长的后顾之忧。

  为使学生在校住得更安心,我们可以在每天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如看电视、体育、文艺等方面,把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

  在硬件方面,学校要充分用好每一分钱,同时争取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将学校建设成为与城镇学校没有差别或差别较小的学校。

  经充分的调研,我镇在近年内逐步推进实现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是可行的,通过集中办学、集中管理、集中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是完全可能的,办好让里雍镇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柳江县里雍中心小学 卓礼海

乡镇调查报告10

  一、项目与项目单位概况

  1.项目基本情况:名称、建设单位、立项背景、建设目标等;

  项目名称:xx东坝镇xx00亩果桑综合开发建设

  建设单位:xx东坝镇人民政府

  东坝镇位于云浮市xx的东南部,是一个农业重镇,全镇总面积xx6平方公里,有水田1xx00亩,山地面积xx万亩,旱地面积3.6万亩。总人口40063人,辖1个居委会xx个村委会。20xx年全镇实现GDP4.2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5198元。东坝镇是蚕桑大镇,20xx年被评为广东省蚕桑专业镇,目前全镇拥有桑园面积25000亩,种桑养蚕户达到60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80%,20xx年蚕桑业总收入1.01亿元,人均2500多元。然而,由于对茧丝绸出口的过多依赖性,常让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左右国内生产,造成蚕农情绪不稳定,收入不能稳定增加。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拓展产业面,挖掘桑树自身多用途的潜力,千方百计为蚕农增收创造途径。其中之一,就是发展果桑产业,使蚕农获得养蚕和桑果双重收入。因此建设蚕桑业综合开发基地,发展果桑产业,加以推广应用,迅速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果桑的果实为桑椹,桑椹味道鲜美、酸甜可口,桑椹可加工成药材和保健食品,如果汁、果干、果酱、果粉、果酒、罐头等,很受消费者的喜爱。另外,果桑的桑叶还可以用于饲养蚕生产蚕茧。项目建设本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计划以大坪村为中心建设蚕桑业综合开发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并引进全套桑椹果冷藏、保鲜加工生产线,开发桑椹果汁、果酒,建设原料、产品储存仓库及办公生活附属设施,通过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建xx00亩优质果桑生产基地。

  2.项目单位情况:近两年财务状况、技术条件、管理方式等。

  东坝镇位于云浮市xx的东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71公里。东接云安县高村镇,南连宋桂镇,西以南江为界与连滩镇隔江相望,北与南江口镇毗邻。全镇辖xx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约4.0万。镇域xx6.9平方公里。正在建设中的广梧高速公路从境内通过,并在东坝镇设立出入口。20xx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9亿元,财政总收入4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8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1亿元。蚕桑产业是东坝镇的传统产业和特色农业支柱产业。20xx年12月,东坝镇被广东省科技厅评选为“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目前,蚕桑的种植面积己达到2.5万多亩,去年全镇产茧6000多吨,产值7000万元。东坝镇还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全县最大的平原地区大部分位于东坝镇。东坝镇人民政府属下的东坝镇农业服务中心是一个事业单位,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实施。成立于20xx年(前身为东坝镇农技站),主要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生产资料,现有干部职工5人,其中农技师4人,长期聘用农技人员xx名。该中心固定资产50多万元,设有一个蚕桑水果技术服务中心、一间农资供应门市部和xx个农科网点。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能熟练掌握种桑养蚕的各项技术。近两年中心年盈利8万元,年上缴税收7800元。

  二、投资必要性分析

  1.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已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二是由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果桑是我国种植业的一个新兴项目,在丰富和优化农林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日益显现。果桑项目的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施果桑产业的开发是科技兴农战略的需要,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需要,也是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果桑产业产加销综合技术开发”已被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果桑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面临的市场巨大,前景广阔。果桑及相关的产品丰富,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生物制药、印染、造纸、饲料、蚕业等。主产业是采摘桑椹鲜食和生产加工成桑椹酒(如桑干红、桑果啤)、桑果汁、桑椹红色素、桑果酱、桑果冻、桑椹醋等;其次是桑叶茶、食用菌、造纸、养蚕、家畜饲料等。其中以采摘桑椹为主要内容的兼业经营,将是我国果桑产业的主要类型。发展果桑,符合我市我县的发展定位,也符合省委绿色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果桑,定能造福东坝。

  2.资源优势及其与当地主导产业关系;

  (1)便捷的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区所在地位于广梧高速公路东坝出口黄金路段,附近有省道德珠线,国道321和324线,公路交通网发达。水路则可直接出海,用电由南方电网供应,电力充沛,供电质量上乘。电信、信息、广播、电视网络己遍布及各行政村,均十分便捷。(2)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东坝历来尊师重教,文化底蕴深厚,技术素质较高。拥有劳动力2余万人,企业在用工选择上回旋余地较大。(3)政府优惠政策.县、镇政府十分重视吸引外资、内资到我镇投资创办企业,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更为重视。

  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作用。

  积极发展果桑产业符合“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对促进农民增收、丰富市场供应,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生产、建设条件分析

  1.项目所在地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该项目区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光照资源丰富,夏热冬冷,节气明显,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433毫米,气候适宜种桑。群众对种植果桑积极性很高,党委政府也十分支持群众多元创业,全力以赴为发展果桑业创造条件。(1)有成熟的栽培技术和果桑品种.广东省农学院蚕业研究所已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整套果桑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简单易学、便于推广,与一般桑树基本相同,大面积种植,在专家的指导下能迅速展开。(2)有成熟的市场条件.经过十多年的开发,桑椹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已经打开和正在扩大。(3)在宣传方面已经占了先机,专门用于宣传东坝蚕桑的专业镇网站已运营两年,有了相当的访问量,由于起步早、内容实,成为了行业领先网站。(4)难得的历史机遇,蚕茧价格上涨,蚕农栽植桑树热情较高;新农村的村村通硬化路工程,解决了以前桑果运输难题。

  2.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条件与配套设施。

  该项目区位于大坪村,环镇水泥公路与县道464线和省道德珠线相连,即开通的广梧高速公路从项目区边经过,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区位于南江河南侧,临近有50万立方米水库一座,沟渠纵横交错,灌溉方便,条件优越。项目区附近有高、低压输电线路和变电设施。项目区附近建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信号发射接收装置,信号覆盖全区,固定电话线路可通区,通讯设施先进。

  四、建设方案

  1.项目实施地点、范围和实施计划;

  项目区位于东坝镇大坪村,辐射周边xx个村.果桑基地从20xx年1月开始建设到20xx年3月完成.收购和桑椹加工企业从20xx年6月建设到20xx年12月完成.

  2.建设内容和技术方案;

  (1)以东坝镇大坪村为中心建设xx00亩果桑基地,在大坪村建设一个xx亩示范基地和一个5亩果桑苗繁育基地.(2)桑果收购及储藏选址在东坝工业园区内。征地xx亩,建设收购场6000平方米。(3)配套整理土地和灌溉系统,并修建运输道路1公里。(4)待果桑种植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后,引进引进全套桑椹果加工生产线,开发桑椹果汁、果酒,由公司投资,自负盈亏。建设期从20xx年1月开始到6月。技术方案:果桑栽培采取国家标准,统一规划、品种、管理、防治。

  3.项目运行机制和组织落实。

  该项目由东坝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实施,本项目计划引用“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方式,建设优质果桑兼用型基地。依照合同的规定,公司投入必要的设施,提供桑果兼用型优质种苗;产前桑农在公司的扶持指导下,进行科学化果桑种植;产中公司派科技人员开展优质栽培技术指导服务;产后以保护价兑现收购合同,收购基地的桑果进行深加工及市场销售。通过订单农业和经济法规,维护公司和农民双方的利益,帮助农民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和整体效益。

  五、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该项目建设资金约需125万元,资金筹集一是建设单位自筹65万元,二是申请中央投资计划项目专项补助资金60万元。在资金使用上坚持开源节流,把有限的有偿资金用在刀刃上,即用于购置优质桑苗、建基地配套设施;其余肥料、农药、浇灌等费用全部由服务中心自筹。在资金管理上,建立专帐、专人专管,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本项目的按期完成。

  六、主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1.项目经济效益分析(指项目投资预期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分析);

  (1)投入:每亩种苗333株×1.5元/株=500元,肥料200元左右,总共投入700元左右,xx00亩需要70万元;储藏仓库xx亩约40万元;公路建设15万元。总投入125万元。

  (2)产出:每亩鲜果1400~1500公斤,单价6元/公斤,收入6000~9000元。xx00亩总收入约750万元。

  (3)、利润:每亩5300元~8300元。即使多年后桑果的价格降到3元/公斤,每亩地的纯收入也在4500~7500元

  2.项目社会效益分析(包括促进农民增收情况、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及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该项目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是发展了区域特色产业,提高了农业效益;二是生产了有机食品,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解决了农业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开发低坡荒山,保护了生态环境。这对我县乃至我市、我省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可以说,果桑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因此,具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七、结论

  通过近几年在我地的栽培表明,果桑能在贫瘠的荒山坡上良很地生长,而且管理方便,病虫害少,特适山区农民作为经济植物进行人工栽培,并以此为原料,推动深产加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将对我县的山区农业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原料基地,将是我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它的发展除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外,还可改善生态环境,能为秀山丽水更添光彩,是利国利民的好项目。

乡镇调查报告11

  近年来,随着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解决乡镇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的问题,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难点问题。据开江调查统计,全县10镇10乡、194个村、1512个村民小组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累计达3071.4万元,其中垫税1017.5万元、开任公路1056.5万元、拖欠工资429.6万元、应退个人保险金24.7万元、卸职费444.8万元、其他98.3万元,拖欠费用最多的是甘棠镇,达488万元;拖欠费用最少的是永兴镇,为39.8万元,平均每个乡镇153.8万元、每个村15.8万元。

  一、危害性

  1、危及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巩固。随着拖欠各种费用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使得村组干部缠身的债务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问题也越积越多。全县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3071.4万元,牵涉到1万余户群众的资金和利息,他们无法从乡镇领回本金和利息,使他们的子女上学、就医等造成困难。由于民间借贷利息较高,一般都在月息2-3分左右,有的甚至高达5分左右,而且每年利息增长特别快、特别多。近年来,全县20个乡镇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就增长了98.3万元(利息增长),利息平均每年递增20%,随着时间的延续,逐年增加。村组干部只好到各级党委、政府上访,寻求政府解决,一旦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群体上访,最终导制基层政权无法运转而瘫痪。如靖安乡伏龙寺村原村干部刘祥见卸职下来多次上访反映私人垫缴农业税3.6万元,要求乡政府偿还。

  2、挫伤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全县20个乡镇拖欠在职村组干部各种费用1882.6万元,拖欠卸职村组干部各种费用1188.8万元,涉及村组干部2447人,平均每个人1.3万元。他们都不同程度采取借、贷、垫等方式来完成税费、修路、达标升级活动等各项任务,成了“债务”人。一些在职村组干部担心这些费用成为呆帐,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卸职村组干部每逢年终前缠乡镇领导,大多没有解决,能解决的也只是极少部分。加之现行的管理方式对村组干部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所处的地位、所承担的责任与实际报酬反差太大,老有所养等后顾之忧得不到彻底解决,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些年轻的村组干部看到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搞头,工作上就耍玩头,有的干脆辞职不干。

  3、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村组干部成天陷在沉重的债务中,担心乡镇又来兴办公益事业如乡村道路修复、学校建设、村级办公条件改善等,村上没有集体收入,倡导群众集资困难,使得债务再次增大。至于发展农村经济,整天疲于应付要债的群众,无暇顾及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旦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村组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将受到影响。

  二、形成原因

  造成乡镇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的问题,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1、村组干部卸职费解决难。全县共拖欠村组干部卸职费444.8万元,除讲治镇靠镇财政贷款兑现了该镇村组干部的卸职费外,其余19个乡镇拖欠卸职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平均每个乡镇达23.4万元,平均每个村组干部3350元,拖欠最多甘棠镇达72.1万元。一是按照税费改革前的规定,村干部的卸职费由乡镇财政补一点、农民统筹的管理费中出一点、村集体经济出一点“三个一点”的办法解决,由于全县几乎所有的村都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导致这个一点无法落实,加上乡镇财政紧张,补这个一点也没有完全兑现;二是按照税费改革后的开江县委[]77号文件规定,村干部的卸职费采取县、乡(镇)财政给一点、农业税附加补一点、村可支配收入挤一点的办法,其中的乡(镇)财政给一点和村可支配收入挤一点根本无法落实,而农业税附加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完成规定的比例才能返还,一个组或几个组拖后腿往往会影响一个村,一个村或几个村拖后腿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乡,绝大多数村根本无法按时足额拿到返还的农业税附加,致使卸职费的兑现受到影响;三是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村没收入来源,由乡镇、村负责统筹部分无法解决,县上也没有配套措施加以解决,乡镇感到十分棘手。

  2、个人垫资回收难。村组干部垫资上缴税费、公路款已是普遍现象,有的村组干部个人垫资高达几万元,少则几千元。全县村组干部累计垫资总额20xx万元,平均每个村垫资10.7万元,造成一些村组干部不想干,又苦于垫资收不回,工作只好得过且过;乡镇为了完成上面任务,挪用应退村组干部个人保险金24.7万元,一些乡镇想调整个别工作不力的'村组干部,也无法调整。

  3、工资兑现难。全县20个乡镇拖欠村组干部工资429.6万元,一些在职村组干部反映,他们在基层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到头,按照上面的规定,他们的工资每月50—200元,可是由于每年都不能如数完成乡镇下达的各种任务,就不能领工资,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很大。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如数缴清上面的各种款项,但是下面的钱确实又无法足额收起来,乡镇就只好扣他们的工资。以甘棠镇朱家槽村为例,原每年足额收取农业税后,农业税附加只有1.3万元,村上7个村干部,8个组干部,即使足额收取农业税,每年工资差额在3000元以上,更何况根本无法足额收取。

  三、对策措施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乡村收入基本固定,化解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难度日益增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有序化解,切实维护农村经济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

  1、理清工作思路,积极促进化解。按照“夯实收入、调整支出、确保平衡”和“不借垫、不预征、有序消欠”的工作思路,通过三年的努力,挤出资金,基本解决乡镇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的遗留问题。一是对各村的高息借款,从借款之日起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同档贷款利率计息,通过清算,抵冲本金,调息、降息减债,明确偿债主体,制定分年度偿债计划;对村组干部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原借银行和信用社资金、财政周转金、农发基金等形成的债务,应予扶持性免息;对村级因“普九”建校、配套设备等形成的债务应全部划转,确保村级消债顺利进行。二是出售部分公有住房,包括村组撤并后闲置的村办公房、村小学校资产消债;加快土地流转,将农民举家外出或从事工商业后长期荒芜的承包土地和山林依法收回,通过拍卖、招标承包的形式合理流转给经营者,集体从中获取租金差价,缓解部分债务。三是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对处于场镇、乡村道口属集体的不动产进行拍卖,对集体企业进行改制,做好“边角资源”的文章,筹集资金,缓解部分债务负担。四是从县财政再补助一点,个人缴纳一点建立村组干部养老基金。退下来后,乡镇和财政补助部分就由村组干部本人缴纳。这样就可以落实那些因年龄、身体等原因退下来的村组干部的经济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达“安置前人,激励后人”的目的。

  2、调整管理体制,实现增收减负。改进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两确保、四激励、一补助”为主要内容的县对乡镇财政激励机制,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确保村组干部补助兑现和基层组织基本正常运转的支出需要,对村组干部补助实行了按省确定的标准委托金融机构按季打卡直发到人头的办法,今年对村组干部补助人平每月再增加了50元,同时,根据村、社区委会的常住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解决每个村、社区委会全年办公费3000-5000元,有力保证了村级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为进一步促进乡镇积极化解拖欠各种费用,县上还根据各乡镇的不同债务规模和自身努力程度,量化考核,以奖代补,专款专用,从资金安排上全力支持乡镇化解拖欠村组各种费用;同时,为避免“鞭打快牛”,对过去在消赤减债工作中做得好的乡镇,建立了“发展专项资金”,明确资金使用范围,主要用于激励地方经济和税收增长,巩固已取得的消债成果,防止债务反弹。对当年化解拖欠村组各种费用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实行“以奖代补”,给予专项奖励,今年县上将上级转移支付增量补助的20%用于建立“偿还基金”,消化乡镇拖欠村组干部到期的债务。

  3、立足发展实际,壮大农村经济。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经营,通过盘活固定资产及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特别是积极探索“村民自治、村事村办、村务公开”的运行机制,大力兴办“自我投资、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受益”工程,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农民筹资民主管理,充分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新型农业,把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和种养业大户,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与农户、农产品与市场的桥梁作用,让农民在生产联合中组织起来,成为带领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和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积极吸纳周边及外来民营企业、业主到一些小城镇建公路、建市场、建住宅,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二、三产业的大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壮大农村经济。

  4、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强化监督。从严控制超越承受能力的农村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禁止开展由农民出钱出力出物的达标升级活动,在安排农业生产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时,一律不再要求乡镇配套资金;上级部门在乡镇、村开展社会公益性服务工作所需费用一律不得转嫁乡镇、村,也不准以补贴名义留下差口,加重乡镇、村的负担。建立乡镇新增债务审批制度,凡未经批准对村产生的新增债务,按照“谁决策谁负责,集体决策主要领导负责”的原则进行处理。进一步加大乡镇化解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的组织领导力度,把乡镇化解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工作纳入地方或部门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并作为乡镇主要领导政绩中的“隐绩”指标考察。按照“管理上放权,政策上放活,工作上放手”的要求,充分发挥乡镇职能作用,赋予其应有的财权、事权和人权,确保工作重心下移,推动乡镇、村发展。同时,继续完善乡镇经济发展对村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行严格的消债监督约束机制和逗硬的消债奖惩激励办法,实现三年内化解乡镇拖欠村组干部各种费用目标。

乡镇调查报告12

  我厅双联联系点静宁县原安乡,位于静宁县北部,南与静宁县的灵芝乡和界石铺镇相连,西与静宁县三合乡毗邻,东北部与宁夏西吉县的平峰、王民、公易等乡镇接壤。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宽约11公里,总面积107平方公里。全乡辖14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有3636户18225人,现有贫困村11个,贫困人口14580人,贫困面高达80%以上。全乡共有耕地面积88350亩,人均4.8亩。20xx年底人均年纯收入2656元,人均产粮420公斤。辖区海拔在1800米-2100米之间,降雨量在380-450毫米之间,属西北部寒旱丘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基础条件薄弱,自然环境严酷,春夏连旱秋雨多,降雨量分布严重不均,且冻、旱、雹等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干旱,靠天吃饭的贫困山区。目前,乡政府共有干部职工106名。

  一、乡镇干部工作基本现状

  乡镇处在最基层,肩负着维护一方稳定、发展一方经济的重任,工作头绪多、困难多、强度大、压力大。概括起来,可以用“忙、累、穷、难”来形容。

  忙。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部门涉及到的工作都要靠乡镇去落实,加之农村工作直接面向群众,工作情况复杂,导致乡镇干部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埂、农家小院,上山下沟、进村入户,尤其是春秋两季,产业结构调整覆地膜、栽果树、幼园管理、荒山荒沟造林、行道树栽植、春季筑路等,时间紧迫,任务集中,量大面广,三四十天不回家是常有的现象。乡镇干部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磨破了嘴皮子,走破了鞋底子。同时,计划生育工作压力很大,上面下达了各种考核指标,完不成的“一票否决”,计划生育可以说是乡镇干部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结扎难、上环难、管理难、征费难,面对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计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艰难,让乡镇干部陷入了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还有诸如惠农政策各项软件资料的完善、低保五保的安排发放、新农合、新农保的征缴等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作内容逐年增多,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完成这些繁重事务时,法律所赋予乡镇的权力却变得越来越小。缺失强制执行力的乡镇干部,抓计生靠磨,调矛盾靠讲,收社保靠劝,说到底,就是靠一张“嘴”去做工作,结果是身心疲惫,收效甚微。

  累。主要体现在乡镇干部工作任务重,休假制度落实不够,若遇上农忙时节,甚至一两个月都回不了一趟家,很多乡镇干部远离家庭,一心扑在农村工作上,与家人的沟通和照顾少,与家人聚少离多,对父母缺少了尽孝,对子女缺少了教育,对爱人缺少了关怀,收入较低和无暇照顾家人的愧对心态,让乡镇干部苦不堪言。有位乡镇干部曾这样形象的表述自己的工作,“白 黑、5 2、8 x”,白 黑是指白天工作,()晚上加班;5 2是指一周5天工作时间,加上2天双休日的时间,仍在工作,其实,在乡镇干部的眼里就从来没有双休日概念;8 x是指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的加班时间,加班的时间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未知数。

  穷。乡镇干部的穷,主要表现在收入与支出的差距上。在我所双联的静宁县原安乡,乡政府共有干部职工106名,最高的月工资3890元,最低的'月收入1800元;年轻人居多,76人,月平均收入2100元,除去基本生活费,交通工具费用,所剩不足800元,结婚、安家、生子成了他们面临的生活难题。在静宁县城,商品房涨到了每平米4500元,除商品房外,截止20xx年底,共有限价商品房194套,出售对象为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新就业无房职工,而在静宁县每年考录高校毕业生600多人,符合条件享受的很少,供不应求,限价商品房平均售价为3100元每平方米,仍然较高。廉租房截止20xx年底共计配售1020套,平均出售价为1210元每平方米,申报条件为:1、具有静宁县非农业户籍2年以上;2、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3、人均住房建筑在13平方米以下;4、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以下。按照这样的条件,乡镇干部无条件享受。公租房20xx年底修成1316套,今年修建800套,因为省上政策没有下来,暂未配售。对于当前乡镇干部的收入待遇,这些来自农村的年轻同志,是很难承受的起如此高昂的房价。为了工作方便,不至于常年骑摩托落下病根,部分干部东凑西挪借来几万元,买了小汽车,常年下村,往返于乡政府和所驻的村子,有的干部所驻的村要20多公里,一年的油费超过1万元。乡政府是全额财政拨款单位,也是寅吃卯粮,运行状况是东倒西凑。每年用于政府运行的资金为18万元至20万元之间,仅取暖、车辆加油维修就基本用光。吃饭、用电、用水等,需要一大笔的开支,单纯依靠上级财政拨付,维持正常运转非常困难。但是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建设后续工作则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诸如道路养护、行道树的栽植、荒山荒沟治理等,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公益事业,离开了资金都将是空谈。许多乡镇领导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想办法“化缘”.由此也导致了乡镇政府负债办事,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

  难。历经千辛万苦,层层筛选,挤过这座独木桥,远离中心城市,来到偏远落后的农村一线,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扎根于基层,一干就是一辈子,这就是大多数乡镇干部的真实写照。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乡镇干部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在静宁这样的大县,24个乡镇,三分之二的乡镇已过百人,提拔使用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乡镇每年最多1名干部,有的甚至几年没有提拔任用的,导致个别的乡镇年轻干部产生了无望思想,在工作中,消极怠慢,办事效率低下,群众意识淡漠,宗旨意识不强,根本没有干事创业的热情。这部分年轻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思想,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的健康发展。

  二、思考与建议

  乡镇政权的强与弱,乡镇干部的能与慵,乡镇工作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要破解乡镇工作出现和存在的困境与难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完善体制机制。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既保证产业结构的顺利调整,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尊重农民的意愿,融洽干群关系。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体恤乡镇干部实际,调整休假、薪资等生活保障制度。可以根据农村工作的性质,调整休假制度,保证乡镇干部在农忙时间应集中抓好农村工作,农闲时间集中补休,使乡镇干部每年能够有一定的休整天数。建议制定切合实际的机关运转预算支出和乡镇干部工资补助标准,综合考虑乡镇干部的职务、工龄、表现、业绩等, 制定统一的工资增长制度,解决他们收入不高,生活拮据的困难局面。建议在限价商品房、公租房等方面,适当向乡镇干部倾斜,使他们居有定所。

  二要深入改革创新。乡镇基层政府应坚持解放思想求新路,大胆创新破难题,积极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按照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精神,探索建立乡镇政府机构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创新。着眼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服务效能,重新梳理和划分政府各项职能,整合职能相近、业务相似的部门,建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由一把手负总责,统筹调度工作人员,加强团队协作,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办事时间,降低办事成本,增强工作效能。

  三要理顺权责关系。针对当前乡镇存在的事权、责权失衡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要在深入调研、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对乡镇的事权与责权关系进一步规范理顺,要么收权收责,要么放权放利,对乡镇政权应该“管什么、怎么管、管多少”不断细化和明确,破除单纯以“属地管理”的单一方式、把利益全部收归上级、把责任无限下放乡镇的不合理做法。

  四要积极开源节流。针对当前乡镇政权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债务沉重的问题。一是国家在财政政策上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二是乡镇政府应加大农业产业化服务力度,搭建平台,积极扶持发展种、养、加、运、销为主的农产品龙头企业,鼓励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中小企业投资兴业,不断增加乡镇财政收益。三是要提高乡镇政府的机关效能,引导广大乡镇干部树立勤俭节约、高效务实的勤俭节约意识。公司员工培训情况调查报告和谐家村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农村公路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乡镇调查报告13

  由农村信用社代理的乡镇国库业务,是国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国家预算收入及时完整入库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对代理乡镇国库业务的监督管理,最近**支库对辖内代理乡镇国库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一乡镇国库现状

  (一)机构状况

  年,为适应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需要,人民银行单设国库机构,经理国家金库业务。按照“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要求,**支库在辖区内成立代理乡镇国库,成立之初由县农业银行下乡镇营业所(办事处)代理。由于年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设,且县农业银行乡镇机构相继撤并,经县农村信用社申请及人民银行肇州支行审核,代理国库业务移交县农村信用社。截止年月末,**辖内设代理乡镇国库个。

  (二)人员状况

  机构人员总体状况。代理机构人员总数人。其中:年龄状况:岁以下人,占.%,岁以上人,占.%。学历情况:大学学历人,占.%,大专学历人,占.%,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占.%。职称情况:高级职称人,占.%,中级职称人,占.%,助级及以下人,占.%。

  代理乡镇国库人员状况。代理业务人员人,由信用社主管会计专门负责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工作。年龄状况:岁以下人,占.%,岁以上人,占.%。学历情况:大学学历人,占.%,大专学历人,占.%,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占.%。职称情况:无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人,占%,助级及以下人,占%。

  (三)业务状况

  基本业务状况。截止年月末,个代理机构,资产总额,万元,其中贷款余额,万元;负债总额,万元,其中存款余额,万元;所有者权益-万元。总收入万元,总支出,万元,利润体现亏损万元。各代理机构基本业务情况见下表。

  代理机构基本业务状况简表

  截止年月日单位:万元%

  机构简称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利润

  其中:贷款 其中:存款 收入 支出

  代理业务状况。辖内代理机构办理代理业务只代理本级收入入库。年-月,所辖乡镇国库共办理预算收入总额.万元;办理预算支出总额万元。

  其它。所辖乡镇代理国库财政开户户。

  (四)履行国库职能情况

  多年来,代理乡镇国库能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办理国库会计核算业务,为保证国家预算收支的顺利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代理乡镇国库核算质量低,内部管理松散,监管不到位,代理成本高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加之“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以及国家取消农业

  税的影响,乡镇国库业务量严重萎缩,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不足,核算方式落后,核算质量不高。目前,大部分代理乡镇国库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低,且办理代理业务人员兼岗,操作不规范,核算质量不高;部分代理乡镇国库在办理预算收入业务时,不能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将收纳的税款及时足额地报解入库,而是大多采取了定期集中报解的方式,影响了税款的入库速度。

  (二)内控机制不健全,存在风险隐患。由于代理业务只占代理机构正常业务的极小部分,且无利可图,代理机构对国库业务不重视,内部管理比较松散,缺乏严密的规章制度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规章制度不全,且贯彻执行不力,各岗位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二是专职国库人员少,且人员流动性大,平均学历较低,对代理国库的职责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三是乡镇国库账务核算存在“一手清”现象,风险隐患较大。

  (三)人民银行县支库对代理乡镇国库监管力度不够,监管职能难以有效发挥。随着人民银行职能调整,人民银行县支行的职能股室重新配置,国库人员较少,且大多忙于处理日常核算业务,已很难再抽出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监管和指导代理乡镇国库业务,监管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代理机构风险意识淡薄。《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对代理乡镇国库的职责和权限作了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代理乡镇国库由于思想意识管理体制人员不足等因素,对代理国库业务的职责和权限认识不够,存在“重服务轻监督”的思想,片面认为代理国库会计核算较为简单,且资金数额小,是一个相对安全且责任不重的岗位,对风险防范的严峻性往往重视不够,内部管理薄弱,造成代理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个别乡镇国库只停留在账平表对的初级阶段。

  (二)代理国库业务手续费偏低,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影响代理机构的积极性。根据《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提高商业银行代理支库代办业务费标准的通知》规定,代理乡镇国库的业务手续费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当地财政协商,一般按每笔.元给付,代理机构无利可图,影响了代理机构的积极性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乡镇国库业务收回人行县支库的方案

  (一)县财政部门意见

  按照《国家金库条例》“一级财政,一级国库”的规定,如果撤销代理资格,与条例规定相悖。暂时还不具备收回的条件,可继续由农村信用社代理乡镇国库业务。

  (二)县支库意见

  乡镇国库由信用社代理,从目前来看,符合《国家金库条例》的规定,并且肇州幅员辽阔,乡镇分布比较分散,便于预算收入就地缴库,同时也便于对乡镇国库的监督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国库的职能作用,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代理机构利益补偿机制。目前,国库存款已经计付利息,但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仍按每笔.元的标准计付代理业务费,不足以弥补代理行的成本支出。可考虑提高代理业务费标准,既低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又高于目前每笔.元的标准。其目的是改变代理机构代理国库业务中成本高于收益的现状,以体现成本收益对等的商业原则。具体收费标准由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门各代理机构共同商定,代理业务费由财政部门支付。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防范资金风险。代理乡镇国库应严格按照《商业银行信用社代理国库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建立内控目标责任制岗位轮换业务交接凭证传递重要会计事项逐级审批和国库账务检查等国库内控制度体系,在国库资金风险防范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提高乡镇国库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人员素质是做好国库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代理国库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的财税知识,对一些制度条款理解不够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库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国库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因此,要把代理国库人员业务知识培训作为提高国库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培训方式可采取短期集训以会代训,检查辅导岗位练兵等方式,加强对代理国库人员的国库基础理论基本会计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培训,提高国库人员素质,以适应国库业务发展的需要。

  撤销部分代理机构。对代理业务严重萎缩的代理乡镇国库,与当地财政部门协商,可拟采取撤销代理乡镇国库业务资格。对业务量大的乡镇国库,可继续由其代理,以减轻县支库的工作压力,有利于财政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人民银行县支库要加强对代理乡镇国库业务的监管。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奖勤罚懒,鼓励信用社办理代理乡镇国库业务的积极性。

乡镇调查报告14

  乡镇是我国政府管理“五级结构”的最末端机构,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有道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足见乡镇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乡镇是我国行政体系的最基层一级,是政权的基石、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乡镇,工作着力点也在乡镇。乡镇管理工作的有效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一个县区、一个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乡镇管理是以乡镇政府为核心的乡镇组织依法管理乡镇范围内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的多元性、执行决策的直接操作性,组织运作的综合性,管理环境的中间性和管理对象的涉“农”性。

  乡镇管理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 乡镇设置现状

  统一设党委、政府、人大、人武部、纪检委(监察室)和团委、妇联。一般乡镇内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企业办、计生办等等,同时乡镇设置司法所、派出所、水管所、计生服务所、劳保所、国土所、财政所,和文化站、林业站、农业站等,这些就是传统的七所八站。站所一般3-5人。

  二、 现行乡镇管理体制的特质弊端

  乡镇管理属于基层管理的范畴,具有:

  ㈠综合性

  乡镇管理的综合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管理对象和内容却十分庞杂。每一个乡镇都设有党、政、武、企、群众团体等机构,领导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工作。第二,从管理方法的运用上看,乡镇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把各项工作加以综合,采取综合性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才能把各项工作推动起来,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第三,从管理职能上看,由于乡镇工作的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综合协调和合作是非常必要。乡镇党、政、经个部门只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帮助,才能使乡镇管理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总而言之,综合性是乡镇管理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㈡实践性

  乡镇处于我国政权系统的最基础的一级,乡镇管理处于广大农村第一线,承担着贯彻上级政策、管理乡镇农村、沟通城乡的重要职责,具体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之具体化,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乡镇管理必须具体、实际,因此,乡镇管理必须直接面对乡镇各个部门或行业,在生产和生活中德实际问题。乡镇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㈢群众性

  乡镇作为农村基层行政区域单位,实质是乡镇管理机关代表人民群众管理乡镇各项事务。要以广大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为基本出发点,一切从群众出发,一切为了群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管理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乡镇管理不但切实反映和维护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正当利益,同时也体现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愿望和要求。

  综上所述,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政权的运作和管理特征集中体现为:一是执行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党政机关的指导和要求都要通过乡镇来贯彻执行,并具体落实到农民群众中区。二是综合性。乡镇全面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三是直接性。除村民自治组织外,它没有下属行政组织,基本上是直接同农民群众打交道。四是非完整性。不象县以上领导机关那样功能完备、机构齐全。

  乡镇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㈠职能转换不到位。意识管理职能越位。管了许多本应有由市场、企业和中介组织管的事。二是服务功能错位。上级将名目繁多的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并签订目标考核责任状,有些指标采取“一票否决制”,与乡镇主要负责人政绩“挂钩”。乡镇领导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落实各项指标上,没有足够精力为农民服务。三是社会职能缺位。尤其是免征农业税后,由于财力制约,大部分乡镇只能维持工作运转,无力承担公共设施建设,影响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整体水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的职权为七项。但在实际工作中,目前乡镇承担的工作内容十分庞杂,可概括为八大类近50项,乡镇工作事无巨细,包罗万象、面广、量大、事杂,将有些应由社会承担的职能纳入乡镇管理范围,将有些应由农民做的'事情由干部来做,成为“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况较严重,有些应该做的工作没有精力去做,而有些不该做的工作却疲于奔命。

  ㈡站所设置不合理。站所的设置大而全,而且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乡镇不论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站所设置千篇一律。这种状况增加了财政开支,降低了工作效率。有的站所上划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管,又受乡镇属地管理,乡镇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机配合与协作,形不成人才、资金、设施、技术的优势互补。同时还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管理型的干部多,服务型的干部少;“万精油式的干部多,掌握专业技能的干部少;生产型的干部多,经营性的干部少,制约着乡镇功能的有效发挥。

  ㈢人权事权脱节。突出表现为责权分离,管用脱节。设在乡镇的站所、中心,有的职称评定在县以上部门,年度考核却在乡镇。不少站所驻在乡镇,人财物却垂直管理,形成“能看见的管不住,管得着的看不见”。由于乡镇和站所主管部门权贵重叠交叉,乡镇贵大权小或有责无权,县直部门大贵小或有权无责。《宪法》规定,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一级政权,但《行政处罚法》等法规没有赋予乡镇政府执行资格,疑似乡镇在法律规定方面职权残缺,存在着“责任大、权利小”和“任务多、要素少”的现象。如禁止农用车载客、安全生产、农村环保等,乡镇没有执法管理权,但工作还得干,只有“违法行政”。由于职能的弱化,工作手段和方式只能靠单一的教育和说服,而现在利益多元化的状况下这种手段是越来越不被认可,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管理。在对经济发展的协调中,最常见的是作为企业发展征地的主体。

乡镇调查报告15

  一、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

  1、税收秩序乱,税收成本高

 一是挖税、买税。乡镇税源一般较少,征收难度大,为了保证任务的全面完成,不得不依托税务部门到外乡外县去挖税。而一般情况下挖税成本较高。首先税务部门要给外地纳税户一定的好处,其次乡镇政府要给税务部门一定的分成,到最后,乡镇政府得到实际税款最多剩六成,而在财政总收入中都必须按税票面额核算体现为十成收入,无疑有40%左右的泡沫。买税也类似于此,国税、地税部门稽查收入既可入库到甲乡也可入库到乙乡。这对于财政收入完成难度较大的乡镇诱惑力是极大的,税务部门当然要以“分成”定投向了。挖税、买税扰乱了税收秩序,提高了税收成本,增加了财政收入“泡沫”,这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寅吃卯粮。为了确保当年收入目标任务的完成,有的财税部门违反规定收“过头税”,想方设法预收一部分单位的税款。当年财政收入是完成了,但是,对下年度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虚增了当年的财政收入。

  三是贷款入库。过去几年贷款入库在有些乡镇比较突出,其危害性很大,因为贷款入库不仅不增加可用财力,而且为支付贷款利息会造成财力减少。

  四是财政“空转”。有些乡镇由于经济发展上不去,税源少,很难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为了硬性完成任务,受奖不受罚,便出现了财政“空转”现象。

  2、财政包揽过多

  乡镇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包揽过广,重点建设的支出是乡镇负债的重要原因。“普九”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办公条件的改善等等,超前建设、超前消费,极大地增加了乡镇财政的困难。

  3、预算外资金没有真正纳入财政统筹

  目前乡镇财政十分困难,但有很多应纳入预算内收入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外。近年来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的清理整顿和统筹管理的力度,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也没有真正增强地方财政的实力。

  4、财政支出管理缺乏严格监督

  加强财政监督,是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的重要途径。乡镇没有按照预算法和财经纪律制度办事,开支随意性大,一是招待费、会议费、电话费、交通费等弹性较大的经费开支规模过大,存在铺张浪费现象;二是预算外资金管理不严,没有做好财政专户管理工作,部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管理之外。

  二、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

 1、转变观念,培育主体财源,夯实财政实力

  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解决财力紧张的根本举措。乡镇财政在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方面必须抓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夯实农业,壮大工业,培育主体财源。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把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壮大支柱产业,形成主体财源。二是搞活三产。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繁荣市场,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三是在培植财源方面要找准方向,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领域,扩大服务领域,从改善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做好财源培植工作;要把财源培植工作的最终点放在增加可用财力上,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面出发,积极培植财源,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依法理财,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

  一是加强税收执法力度,理顺税收秩序,坚决杜绝财税工作中的挖税、买税、财政“空转”等违法违纪行为和不规范的现象。二是优化税收环境。在税收管理中坚决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税和暴力抗税行为,强化税收征管工作。

  3、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乡镇财政综合财力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及其配套管理办法,促进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加强票据源头控制,以票据的“发、审、验、核、查、销”为管理手段,以票管费,加强财政监管,堵塞漏洞。进一步完善“罚缴分离”、“票款分离”、“银行代收”的管理体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严格取消各单位过渡性银行帐户;加强财政统筹力度,增强财政综合财力。

  4、加强监督,维护财经纪律秩序

  一是要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与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内部互相约束、互为协调配合的约束机制,强化内部监督。三是建立健全财税社会监督体系,财政部门要与人大、纪检、审计相配合,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形成强有力的财政监督体系。

  5、严格管理,增收节支减债务

  一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收、管、用行为。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三是民主理财,以节支促增收,严格控制招待费、租车费、电话费、会议费等弹性较大的支出。四是乡镇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廉洁自律,建立一支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乡镇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乡镇调查报告15篇03-21

江津下面的乡镇医院,哪些乡镇好?02-14

乡镇禁渔通告03-21

乡镇禁渔通告12-21

乡镇消防报告01-11

乡镇交通整治方案03-29

乡镇农业普查简报12-15

乡镇健康家庭事迹03-01

乡镇绩效监控报告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