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评课稿

时间:2023-03-20 13:47:57 其他 我要投稿

《对花》评课稿(汇编15篇)

《对花》评课稿1

  本节课注意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歌、舞、图片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此外,教师能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条件。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这是一把友谊伞”环节,较好地培养学生喜欢音乐、热爱生活和同伴团结合作友好相处的情感。

  胡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节奏训练扎实,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小伞花中的雨中乐趣,唱出了学生的真挚感情,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懂得关心他人,团结友谊的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关注学生行为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真情投入和创新参与。教学一开始立刻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雨的声音,通过引导学生听、看、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歌曲内容,在唱歌教学中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为了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胡老师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组织开放而又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让学生走进音乐,让音乐进入学生生活。

《对花》评课稿2

  《种一片太阳花》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整篇课文文辞优美,意境隽永。课文一共10个自然段,前半部分(2-5)自然段用细腻生动的描写尽现了太阳花的外在美。第一课时,黄老师带领学生初读感知,品词析句感受了太阳花的外在美,学生们对太阳花产生了无限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6-9)自然段是的重点部分,通过探究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展现了太阳花的内在美,这是本课时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既要抓住重点词句,挖掘出太阳花的内在美,又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特点描述的写作方法;既要领悟太阳花乐观的情操、饱满的热情、不惧困难的精神、谦让的品格,又要由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在教学中黄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扎实训练来实现美文美读品花美人美。纵观整节课,呈现出以下亮点:

  一、创设情境,渲染美。

  开课,通过色彩斑斓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和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们重温太阳花的外在美,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对前半部分外在美进行了梳理总结,又由外在美过渡到内在美,提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探究“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让学生带着喜悦之情从美的画面中走进文本。

  二、扎实训练,感悟美。

  杨再隋教授有这样一段经典的阐述: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是进行字词句段篇训练的课,是教给知识、形成技能、学习方法、培养习惯的课。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人文教育,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目的。具体地说,语文教学要念好“十字经”, 即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紧扣“八字诀”,即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课堂教学中黄老师通过扎实训练,让学生感悟太阳花的内在美。

  1、加强自主学习,充分感悟语言

  开课提出学习目标后,黄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按照自读要求,静心读书,充分与文本对话,潜心会文,感悟语言,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也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2、引导对话交流,充分理解语言

  本节课,黄老师抓住“太阳花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的原因”这一条主线展开教学,避免了琐碎的提问。在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时方法多样。例如:在品析太阳花喜欢太阳的这句话的教学中,黄老师引导学生从句子的形式入手,通过比一比,让学生知道了这句话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然后通过理解“偃旗息鼓、慵倦无力、愈加”等词语的意思来充分理解语言。

  3、突出语文特色,充分朗读语言

  这是一篇美文,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例如:在教学“日出时”这一句时,黄老师带领学生“三读”这句话,第一次读,联系上文读出太阳花对太阳的喜欢之情;第二次读,联系下文读出太阳花不遗余力地开放的饱满热情,第三次读,让学生读出太阳花前赴后继不惧困难的精神。这样的读体现了阅读教学读的层次性,效果较好。

  4、加强实践活动,充分运用语言

  语文课要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本节课,在体会太阳花“不遗余力”、“前赴后继”的精神时,为了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结合课文要求,黄老师安排了适时的造句。课后,结合本课在写法上的特点,布置了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和观察一种植物写片断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语言。

  三、拓展延伸,升华美

  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要从的.字里行间领悟太阳花乐观的情操、饱满的热情、不惧困难的精神、谦让的品格,又要由花联想到具有太阳花品质的人,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教学中,黄老师进行了两次适时的拓展延伸,很好的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第一次在理解太阳花不遗余力、前赴后继的精神品质后,老师很自然巧妙地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太阳花这样的人吗?第二次是在学完最后一自然段后老师设计了:你想对太阳花说些什么?学生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太阳花内在的品质。

  总的来说,黄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实现了美文美读品花美人美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还是很好的。这也与她在名师工作室学习,得到刘老师和各位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但是从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她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语言还要不断锤炼,过渡语怎样承上启下,评价语怎样点拨指导,总结语怎样激情升华。二是课堂驾驭能力还要不断提升。要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一是解读文本要深入,二是教学方法和策略要灵活多样,三是心中要装着学生。希望黄老师今后多向在座的各位工作室的精英学习,加强学习,锤炼基本功;加强研究,树反思的镜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对花》评课稿3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的第一天,迎来了塘下语文中心组的第一次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场桥二小的蒋芝乙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花的勇气》。以下是我听课的几点感受:

  一、借助词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

  蒋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是借助三组词语进行阅读教学。

  第一组词语是“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出示第一组词语后,蒋老师提问:“有什么发现?这组词语描写的是什么?”学生不难发现这组词语描写的是作者的心情。随后蒋老师要求学生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圈出词语,完成口头填空:“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看不到,因而感到失望,当他快要离开维也纳时,因为而感到遗憾,而当他看到,而感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蒋老师借助这组心情变化的词语,利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组词语是“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奇十足、拔地而起”,这组词语描写花的词语。借助这些词语蒋老师要求学生去课文中寻找描写花的句子。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去体会花“多、密、辽阔”的特点。

  第三组词语是“冷风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蒋老师借助这组词语让学生体会花儿的勇气。

  三组词语的选择,别具匠心,成为阅读教学的主线。这样的教学设计,凸显了词语的.特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听课的我也是心头怦然一震,为蒋老师在阅读教学上有这样大胆尝试的勇气而敬佩。

  二、课堂指导引领,值得深入探讨

  1、以词组教学为主线的阅读教学设计应建立在对词语的理解上。本课最为关键的词语是“怦然一震”。这是作者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此刻作者才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因此对“怦然一震”这个词语的理解至为重要。

  2、课堂中以生为本,是我们一直保持的重要理念。但是如何机智有效的引领学生去体会文章的情感,感悟文章的重点,则是教学的难点。如在出示第三组词语“冷风伴着凉风、凉凉的雨点、冷风冷雨”后,蒋老师提问:“冷风冷雨刮在你脸上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很舒服!”这样的回答令我颇为意外。但这的确是学生此时此刻的真实的体会。在阳光明媚的四月,气温回暖,穿着厚重衣服的学生也许会感到有些炎热,因此此时如果有凉风习过,还是蛮惬意,蛮舒服的。面对这样的回答,教师如何以生为本,让学生的体会能回归文本,则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创设课堂情景。

  3、朗读指导是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正确朗读指导是朗读知道的关键。描写花特点的句子中的重点词是“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多、密、辽阔”是花的特点,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把重音落在“这么”上,这样才能更突出“这么”后面的词语。同样写花颜色的词语“白的、黄的、紫的”指导学生读出花的美,读出话的颜色多应将语速放慢,把“的”前面的字拖长,的读轻声。教师范读是朗读指导的一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要注重学生的体会,让他们读出自己心中的情感。

《对花》评课稿4

  花钟评课稿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贾辉老师设计了四大环节:

  (1)阅读质疑;

  (2)合作质疑;

  (3)变式质疑;

  (4)应用质疑。

  上述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贾老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导入阶段,采用多媒体操作带领学生走进花的世界,有了具体、鲜明的形象,能给学生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运用多媒体操作,美丽的花卉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审美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感悟朗读是课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贾老师在教学中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在品读这段课文时,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内容。找一找有几种不同的花再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中描写的花的句子,感受花的美丽,并通过让学生挑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一读,说出理由,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比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境,用词的准确,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进而加深对内容理解。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听了吕老师执教的《花钟》,真所谓是课如其人,吕老师是一个非常豁达开朗的人,说起话来是眉飞色舞,她执教的课也是这种风格,孩子们在她具有磁性的语言中,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吕老师的课有好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

  1、教态大方、自然、得体,很具有亲和力,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会感到有压力,所以能够畅所欲言。2、对字词的教学非常到位,学生能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的掌握,这个环节把握得非常好。

  3、在课堂教学中,吕老师注重引导孩子们质疑问难,并且把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再引导孩子梳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提问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梳理问题的能力。注重了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4、充分地运用了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宁老师执教的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课文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

  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大难点。在这堂课上,宁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找找每段重点句子,用上“把每一段的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句总结,把方法教给了学生,真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本文的结构层次为“归纳现象——解释原因——实际应用”,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什么是花钟?(即最后一节)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3、宁老师一开始出示:用“开花了”替代所有表示开花语句的具体表达方法,学生马上感觉到了这样的表达既重复又死板。这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开花的词,再读相应的句子。

  这一读,感觉就来了,再也用不着多说什么。从“开花了”到“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睡梦中醒来”等,学生经历了一次美文欣赏之旅。又如对时间的品味,这段文字在时间的表达上非常准确,在时间的运用上非常精当,不但在写时间时用上“左右”,而且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前面,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中间,如“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老师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这些特点,揣摩、品味、积累。郭老师的课以漂亮的花导入,让人赏心悦目,引入美的情境之中,在品读写花钟的那一段文字最为精彩,这一段文字描写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时的情景,描写花的开放,有的用拟人手法,有的用直叙手法,意思都一样,而表达形式不一样,而郭老师关注这种表达形式,引导孩子去观察、品味,这种关注传递出来的是一种语文韵味,一种语文意境。又如对时间的品味,这段文字在时间的表达上非常准确,在时间的运用上非常精当,不但在写时间时用上“左右”,而且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前面,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有时把表示时间的词放在中间,如“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老师在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这些特点,揣摩、品味、积累。最后小练笔又是写这三种花,填补书上列举花的时间上的空白,让人恍然大悟,而在写话时老师提醒学生运用词语盘点中的词语。陆老师抓住了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达到积累并运用语言,浓浓的语文味洋溢在课堂中。

《对花》评课稿5

  《花钟》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带有浓重科学性的阅读文章,文字生动,语言优美。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教学难点是阐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听了陈霞娟老师执教的《花钟》这一课,我觉得她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清溪瘦水自成韵。

  回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那是一种“耐心等待、自然绽放、不加雕琢”的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陈老师身上那种特有的亲和力,她的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得体。虽然偶尔呈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局面,但整节课娓娓道来,犹如一条潺潺的小溪静静地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田。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不会感到任何压力,自然能够畅所欲言。总之课堂上教师的收放自如与学生的积极参与都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有人说“等待是一门艺术”,课中陈老师多次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寻找、去思考、去评价,我相信这与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从课堂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让它直接指向语文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节课上陈老师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它真正为教学服务。我们都明白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中,陈老师努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导入新课时陈老师首先出示花钟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这样直观地让美丽的花儿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如同走进了花的世界,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做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当学生还沉浸在美的感染中时,陈老师趁机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介绍花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花钟”,自然导入,让学生带着发自内心的渴求走进文本,去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再如:各种鲜花的图片与文中美言相结合的展示,这样图文并茂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生趣盎然,而且与教材情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合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意在初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一自然段,交流各个时段各种花开放的样子,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妙处。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运用书中的描写方法,进行仿写。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写法所展现的植物开花状态,明白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可以使文章更优美,更生动。教学流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领学生感知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以及大自然的奇妙,这样的设计当然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陈老师也恰如其分地做到了。比如:品读第一自然段时紧紧抓住了花开放时的不同样子,让学生体会写法的不同,并在体会的同时,很好地结合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欣赏花儿美丽的样子时,去理解和体会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不同的动词来描写花开放的情景,从中体会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用词十分优美。然后再让学生体会句子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让学生去仿写,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得到了及时的积累与运用。这样悉心的指导我相信学生一定能模仿文中的拟人写法,也能把其它花的开放写得很优美。只可惜时间有限,没能让我们领略到孩子们的奇光异彩。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陈老师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一些细节的教学上还可以再完美些。在这我想提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供大家商榷,如有不妥,请多批评指正!

  一、注意分配教学时间。

  陈老师在导入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再互相评价,这时已经用了整整19分钟,将近这节课的一半时间。这里老师是否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们充分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节约一些时间,让后面品读第一自然段的步伐更从容?

  二、注意安排教学细节。

  陈老师在教学“艳丽、淡雅”这两个词语时,一开始直接让孩子们写词,由于缺乏指导,导致后来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运用这俩词描写这些花时学生一知半解。这时老师再一边范写一边指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艳丽”。这里是否调换一下顺序?如:在一开始先指导学生弄清词意,再指导学生书写,最后再引导学生运用,这样做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三、注意加强朗读、学法指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陈老师的设计确实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并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自由练读、指名读、对比读、齐读等,但总觉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我想主要是学生感悟不够,以致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还没完全凸显出来。如:陈老师在教学时,能够让学生自己寻找到各种花是如何开放的,而且也有非常漂亮的图片与名称,那么是否能在每幅图片下面再把相应的句子也打上,然后指导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再次感受课文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呢?再如:在学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时候,是否可以请学生在观察万寿菊开放的画面后,让学生说说这些万寿菊开得怎么样?再请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朵,你会怎么做,怎么想,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样是不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欣然怒放”的意思呢?

  四、注意突出教学重点。

  在进行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老师是否可以用一个大问题“课文中的花钟都种了哪些花?你最喜欢哪一种?”统领这一段。在字面上理解之后,让学生填表,是否一目了然?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画一个花钟,学生的理解是否就会更加到位?接着,老师再出示一段文字,让学生填一填,各种花是怎样开放的?学生是否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句子表达的多样性,更能为后来体会语言的优美做铺垫呢?

  总体来说,陈老师的这堂课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

《对花》评课稿6

  我喜欢听课,不局限于英语课,语文、数学、劳技、思品,只要有机会,均不放过。对语文老师的课堂情有独钟,这跟我喜欢沉浸语言文化氛围之中的喜好分不开!

  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是语言运用的而典范之作。听过几节语文课,领略到教师指导背诵之技巧,把他们的高招借用到自己的英语课堂中。

  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老师如是引导孩子背诵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丹顶鹤的外形美?(出示丹顶鹤图)你觉得颜色搭配怎么样?(出示红宝石图)两个“鲜红”连用,你感觉到了什么?再读这两句话,注意表示颜色的词语,在脑中想象丹顶鹤的颜色之美。打开补充习题,让我们用手中的画笔把丹顶鹤的黑白照变成彩色照片吧。(学生动手给丹顶鹤化妆。)丹顶鹤的彩照的确很美,谁来给照片配上音呢?(配上轻音乐,指名让学生到台前为自己的画表演配音。)你们不仅画得美,音更是配得准确而有感情。老师为你们点赞,因为你们已经会背第二自然段了。(学生愕然)

  老师从学生爱画画、爱表演的兴趣入手,放手让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中的'丹顶鹤的颜色之美后,让学生为黑白丹顶鹤化妆,不断调动刚刚品读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信息,接着让学生为自己的作品配音,是语言文字表达运用的实践。让学生“背”的轻松有趣,语文情感得以丰盈,课堂更加灵动。

  学科之间有共性,同为语言学习的英语课堂,也不妨“让背诵落实在有声有色中”。背诵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儿,死记硬背会磨灭他们的仅存的一点兴趣。在看图说话、画画展示、情景再现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下进行,融背诵于有声有色、有理有序、有形有式中,学力提升,学生们自然会在英语文化的润泽中茁壮成长!

《对花》评课稿7

  《花钟》评课稿长岭镇中心小学 田春苗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花钟》一课,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带有浓重科学性的阅读文章,也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学难点是阐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回顾朱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我特别欣赏她的这几点做法:

  一、老师注重课件的运用

  让学生在欣赏花儿美丽的样子时,在课件的展示中感受课文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以便于新课的学习。

  二、识字环节非常扎实有效朱老师将生字新词利用课件的形式出示

  第一组是新的词语,第二组是去掉熟悉的字,本课中新的生字。学习时,首先抓读准字音。先个别抽读,集体纠正。接着男女读,再让全班齐读,读完请学生发现规律,互相说一说,哪些生词拼读得注意。简短的言语,形象的理解记忆,就将识字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非常扎实,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语,丰富写作的语言。

  三、品、读、绘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花朵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重点,教师先让学生默读探究答案,教师相应点拨,指导学生绘出花钟的日钟图和夜钟图,接着课件出示“花钟”图,引出下文。多种手段结合,理解课文。四、给予学生很大的'肯定整堂课中,朱老师都及时的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学习兴趣,充满了自信心。孩子生词的不够好,但是能读下来,老师便说:“真不错,会读了”。读好了的学生,老师会说:“非常了不起。”给了孩子们鼓励,上课也更积极了。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老师都不忘说一句:“还有谁想起来试试呢?”更是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这有些需要探讨的地方,在课件出示花钟图时,应先让学生仔细观看一下图片,了解花朵,这样学生会有更直观的印象,理解这个难点更容易些。学生绘画“花钟”难度也小了。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给位老师点评指正,互相交流学习。

《对花》评课稿8

  该活动黄老师设计了“妈妈的节日”、“我会送花”、“我会数花瓣”三个环节。本次活动中我认为最难的是在第三环节。因为又来了青蛙妈妈、袋鼠妈妈和大象妈妈,它们的想法又不一样了,青蛙妈妈身上有个7的数字,它说喜欢7片花瓣的花;袋鼠妈妈身上有个8,它就喜欢有8片花瓣的`花;大象妈妈喜欢9片花瓣的花。这就要求小朋友们进行数花瓣活动。数花瓣都是朵的其目的是引导幼儿学习绕圈数数。对我们成人来说十以内的绕圈数数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但对于我们中班孩子来说,难度就比较大了。在数花瓣的过程中,我发现好几个孩子因为数得重复了,花瓣数量就多出来了。但是黄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很好,她耐心的请小朋友示范他们自己数花瓣的方法,最后,马马想出了好办法“做标记”。黄老师 和孩子们一起尝试了这个方法,还真不错,做过标记的花瓣就是已经数过的,这样就不会出现重复现象了。有了绕圈数数的好办法,大部分孩子的操作都对了,只有少数几个能力比较弱的小朋友还是遇到了困难。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幼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对花》评课稿9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以“德国人异于常人的养花方式”作为切入点,向孩子们展现了美丽的异国风情画卷。引领孩子们欣赏街头的美景固然更够丰富学生的感受,但是体会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更能荡涤孩子的心灵。靳锐老师经过精心的设计,恰到好处的处理了教材,使整节课环环相扣,不仅较好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连听课的教师都为之感染。我认为本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仅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1、准确的切入点——成功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选择一个恰当、准确的切入点和训练点,不仅可以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整节课清晰、紧凑,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引导学生质疑后,老师以作者为什么说“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引领学生深挖文本,一下子将学生引入到了文中。孩子们主动的去寻找描写花的特点的语句,边勾画边思考并边做批注,从而将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一点点的挖掘出来。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且一下子将文中的“景”和“人”用一条“线”牵了起来。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使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2、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课堂的亮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是让学生真正领略作品的真谛却并不简单。在勾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后,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周密而深刻,对于文中的重点语句伴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呈现并随机指导。将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重点词语,再辅以教师的讲解和生动的图片,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课堂上几次不同层次的读,循序渐进,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老师还很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读书、语言的表达等。同时教师的优秀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主导意识的充分体现——教师的特点。

  教师的主导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功夫,一种认真倾听、细心发现、适时切入、有效调整地功夫。在整节课中,老师都以学生的认知为出发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看法。并通过交流讨论,使教学重难点在孩子们的争论中一一解决,潜移默化,毫无生拉硬拽之感。也可以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之间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

  总之,在一节课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老师将课上得轻松、自然,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很好的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功效。

  前几天,教研室组织了五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使我深受启发。

  会上,三名教师的课生动,有趣,而且知识点抓的比较准,特别是靳芮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中心入手,围绕这一中心思想重点研究了两个部分的内容,使的课层次清晰,环节紧扣。

  这一堂课上,靳老师围绕"花美",既使用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又结合工具书对"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等词的理解,形象与感悟很好的融合了。教师还将古文中的典故引入课堂,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对花》评课稿10

  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的《赶花》中有这样一句:“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它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这句话从两个方面来概括描写养蜂人的生活,一是艰辛,二是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对于“艰辛”的体会,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而“诗情画意”的生活,课文描写却微乎其微。理解好后一层意思,对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教学难点,陈老师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捕捉课文词句,品味“诗情画意”

  课文虽然没有对介绍到的每种花作具体生动的描写,但仔细研究一下,不难看出,文章开头向我们展示了洋槐花盛开的景象。老师从一、二两个自然段中提炼出这样一段话:“洋槐花开了,延安城充满馥郁的花香。远远看去,整个林子的树冠上仿佛堆了一层厚厚的白雪。”然后,让学生去品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在交流中,学生走进了纯洁的诗里,走进了清新的画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又训练了学生的悟性。

  2、拓展文中内容,创造“诗情画意”

  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是“投水”的“石子”,要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还必须让他们在发现、欣赏的基础上,学会创造。学生一旦在文字中,形成自己理解的“诗情画意”,那种愉快感、成功感、幸福感就会像欢快的`小溪流一样,奔流不息。但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同时,我们还要牢牢抓住课文这根缰绳,如果一味地往前跑,就会迷失方向。本节课要领悟的是“养蜂人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他们赶的除了雪白的洋槐花外,还有紫色的苜蓿花、金灿灿的荆条花、粉红的荞麦花和黄色的油菜花。老师通过媒体让学生自己看到花香景美的画面。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在身临其境的欣赏中,在教师引人入胜的描绘中,领略了诗情画意。

  3、探索文章中心,升华“诗情画意”

  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已经领略到了文中所没有描绘出来的“诗情画意”,懂得了赶花人在赶花的同时,也在追赶着绚丽,追赶着芬芳。但如果就此罢手,还是没有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因为课文的中心是赞扬像养蜂人那样为了工作而只争朝夕、奋力拼搏的人。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品德的“诗情画意”里,让他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去感悟:赶花人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蜜一样甜的生活,创造了花一样美的世界。

  当然课堂的生命力在于现存的缺憾。“诗情画意”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老师让学生感知画面的基础上,去感悟文中妙词佳句,进而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但这些全在于学生对“诗情画意”本身的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而对这一点的忽视,正是本课的一大缺憾。很多学生找不到反应赶花人生活诗情画意的句子,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什么样的生活是诗情画意的。其实美丽的大自然,就像一个绚丽的万花筒,只要留心观察,总能寻觅到其美的内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渐渐地拥有了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如果先让学生回忆见到过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画面。比如“小桥、流水、人家”、“蓝天、绵羊、草原”、“夕阳、垂柳、小溪”、“牛背、牧童、短笛”、“月光、草地、河滩”等画面就是诗情画意。让他们自己构思一幅图画,并从画面中获得不同的美感,通过语言的表述,形成丰富而又深刻的感受。这是他们对“诗情画意”最直接的感知。这样后面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

《对花》评课稿11

  本节课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中,五年级“有趣的礼品包装”主题活动中的一节动手实践课。经过课堂上的实践与探究,我认为常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与不足,希望能与领导与同仁共同分享。

  亮点一:有效的动手实践探究策略。

  本节课常老师采用了“激趣——尝试——发现——制作——修改”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一步步地发现手拉花的特点,然后一点点总结出来,并且完全放手给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手拉花特点,学生能够自己探究并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制作过程。

  亮点二:特点鲜明的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将手拉花的特点弄清楚,常老师除了采用探究的方法外,还利用了彩色卡纸模拟制作材料,在黑板上粘贴并将重点的地方进行标注,既起到了归纳总结的作用,又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手拉花的制作特点。

  亮点三:关注学生及时反馈突破难点。

  无论是小组合作操作还是语言汇报,常老师都给予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关注,并在试做的过程中深入小组和做,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共性的问题在全班进行提出和让学生自己解决,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制作中的难点。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不完美才是它的真实存在。不管怎样的课堂,哪怕你再做精心的准备,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本节课可以在一下两方面略有改进:

  改进一:小组合作次数较多,每次活动之前,缺少一定的指导与要求。在课堂上,常老师让学生一共进行了3次合作,我建议把合作次数要减少到2次,将第一次合作的手拉花变为自主尝试,或者将最后的制作过程改变成自己制作;而且探究发现手拉花特点的合作中,应该提出汇报的要求。

  改进二: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由于分析手拉花特点这一环节用时过长,所以后面的.活动拓展没有进行。在这个环节可以尝试将发现特点时间缩短,为后面的拓展环节留有一定的空间。

  动手实践的课堂学生们非常喜欢,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于常老师精诚合作,继续立足于“动手实践”型课的模式与指导策略的研究,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更受学生们的喜爱!

《对花》评课稿12

  千年来,浩若繁星的民歌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茉莉花》就是其中之一,她那委婉优美、细腻流畅、浸润着清幽华夏情味的旋律香飘四海,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曲目,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还多次在国家级与国际的重要活动中演奏,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如此经典的曲目,学生非常熟悉、倍感亲切,对《茉莉花》也有别样的情感。为了使《茉莉花》散发出其独特的育人魅力,次课不单只停留在一次课的“教”上,教师始终以“茉莉花”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发现——创造”的流程主动地“学”。如:利用《茉莉花》为主题,引出不同地区、不同表现形式与表现风格的《茉莉花》,将声乐、器乐、文学等形式综合,通过欣赏和比较,加深对《茉莉花》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激情,还使学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增强对我国民歌艺术瑰宝的自豪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乐趣,接受音乐美的熏陶、获得审美愉悦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始终注意音乐课“音乐要素”习得等要求,同时,有机地将音乐与相关文化融合,适时向学生们简介了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种类、民歌的.主要体裁,还提到民间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曲都和民歌有密切的关系,强调了《茉莉花》作为民歌且为小调的特点。学生们对于《茉莉花》的一些“背景知识”非常关注,教师又及时给予满足。比如:《茉莉花》的前身是《鲜花调》。学生还通过资料检索等多途径的学习,了解到各地的《茉莉花》歌词、风格基本相同;以江苏和河北的《茉莉花》最具典型代表。

  学生因为对于《茉莉花》这首歌曲非常熟悉,所以感觉很亲切。而当他们得知它的旋律还被用于歌剧大师普契尼的作品《图兰朵》时,更是惊叹不已。这充分说明:好的音乐和文化,既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它的本质代表了传承!

《对花》评课稿13

  许老师执教的《花钟》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教学难点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单独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年段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许老师的设计先是读课题导入你想知道什么、花怎么是钟和什么是花钟。然后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出示花钟的课件,直观感受花钟,重点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交流各个时段各种花开放的'样子,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妙处,并比较两种句子之间的差异。再然后拓展积累,给“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 )”补上开花的状态的词句。最后指导生字的书写。许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美妙的构思,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开这堂课的主题是“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句话强调了朗读的功能及其重要地位。可见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许老师的设计确实做到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并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但总觉得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主要是学生没有感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以致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还没完全突显出来。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方面,教师没有针对性、激励性,以致教师的评价评而不导,评而不实,评而不治,评而不全。

  示范朗读是朗读指导的一个法宝。范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也是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的重要方法。好的范读不仅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感染了学生,还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朗读方法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感悟,但程度还不是很深,如果加上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将是对学生程度的一个很大提高。

  总体来说,许老师的这堂课有让我学习的地方,也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改进。

《对花》评课稿14

  各位老师大家好,聆听了郭惠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郭老师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都彰显了她纯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我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郭老师从欣赏德国的美丽风光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从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顺势让学生读书、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思考。

  2、教学设计精巧 思路清晰

  郭老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去品读课文。并在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

  3、读中感悟 读中想象

  高年级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时,郭老师把比较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通过齐读、感情朗读、配乐朗读、背诵,入境入情,既理解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也悟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郭老师还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郭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出示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假如此时你走在德国的街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个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孩子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了这节课,我感受到郭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境界也扎根在我们每个孩子的心中。

《对花》评课稿15

  前段时间,有幸听了潘丽芳老师在小巨校区与水云校区联谊活动中上的《花钟》一课,让我收获颇多。下面我就此课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花钟》是一篇优美的文章,文字生动,语言优美。潘老师讲的很美,正如文中所说的鲜花朵朵,芬芳迷人。作者笔下流露出的文意,就像生动活泼的孩子们,千姿百态。潘老师的讲课将文章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我收获良多,学以致用。

  一、识字环节非常扎实有效

  潘老师将生字新词利用多媒体分组出示,学习时,利用多种形式突破词语难点,例如学习“暮色”时,让学生联系生字所在的句子进行理解;又如学习“欣然怒放”这个词语时,潘老师利用多媒体先出示花儿开放和含苞待放的对比图,再让出示烟花图,这样孩子很快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潘老师简短的言语,形象的理解,就将识字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非常扎实透彻。

  二、品读环节非常清晰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会作者第二小节的语言。首先,潘老师先让孩子们找出难读和难懂的一小节,让孩子们先读通顺。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句子做表情更是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接着出示两句语言不同的话:一句是没有修饰的普通句子,一句是课文原句,让孩子们进行句式比较,初步体会文本的美丽之处;然后,让孩子们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在老师这样适时的.点拨中,让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比如,在讲到万寿菊的欣然怒放时,对孩子们说,热情一点儿;生读不出感觉时,老师又加上一些动作,促进孩子们的理解水平。在讲“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时,老师说,笑得再甜一点儿,找学生做出笑脸的表情,孩子们个个都露出了可爱的笑脸。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动作表情,让孩子们原有的理解的水平,更加进了一大步。孩子们读课文不清楚时,老师及时制止,让他试着再读一遍。逐句学习完第二小节时,让孩子们齐读课文,此时,生并没有读出刚开始的感觉,而且语速过快。老师马上喊停,提醒孩子们像刚才那样读课文才会更动听,于是,效果就出来了。往往,我们也正是忽略了这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课文中要细加琢磨,特别值得我深思和学习。

  三、评价语丰富

  潘老师整堂课的语言,都显得紧凑,尤其是老师的评价语,及时的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兴趣。孩子读书读的不够好,但是能读下来,老师便说:“真不错,能读通顺了”。读好了的学生,老师会说:“非常了不起,读得很感情。”给了孩子们鼓励,上课也更积极了。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老师都不忘说一句:“还有谁想起来试试呢?”更是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本堂课,有两个地方我觉得值得大家探讨:

  1.在课中写“醒”字,是否是把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是否更好,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字还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认为以田字格的形式出现,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动手写更好一些。

  2.在教学“左右”时,让学生明白了是大致,大约的意思之后,老师是否在这时稍作点拨,让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对花》评课稿】相关文章:

《对花》评课稿03-20

花钟评课稿03-30

《花勇气》评课稿09-14

《花钟》评课稿04-06

花钟评课稿04-06

《花勇气》评课稿04-08

《花的勇气》评课稿03-15

音乐课对花评课稿10-15

金色花评课稿11-08

茉莉花评课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