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27 18:42:47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城乡调查报告汇编15篇

  在当下社会,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城乡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乡调查报告汇编15篇

城乡调查报告1

  为了解xx城乡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xx调查队近期在全市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围绕涉及居住环境的配套设施、物业管理、卫生状况和治安等方面进行。调查对象中居住在城镇(含乡镇集镇区域)的占77.8%,居住在农村的占22.2%。从居住时间来看,在本地居住的时间为1年以下的占8.9%,1-3年的占8.9%,4-6年的占8.9%,7-9年的占4.4%,10年以上的占68.9%。

  一、对目前的居住环境总体满意度为76.9%

  调查显示,居民对目前的居住环境总体满意度为76.9%。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0.0%,比较满意的占53.3%,感觉一般的占22.2%,不太满意的占2.2%,很不满意的占2.2%。

  二、居住配套设施满意程度基本一致

  居民对居住地区周围交通状况的满意度为72.9%。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2.2%,比较满意的33.3%,感觉一般的占35.6%,不太满意的占6.7%,很不满意的占2.2%。

  居民对居住地区周围的生活配套设施(菜场、超市、商场、餐饮等)的满意度为74.7%。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4.4%,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各占33.3%,不太满意的占8.9%。

  居民对居住地区周边的公建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垃圾处理房等)的满意度为72.4%。其中,非常满意的占15.6%,比较满意的占42.2%,感觉一般的占35.6%,不太满意的占4.4%,很不满意的占2.2%。

  居民对居住地区文体生活氛围(体育设施、文娱活动等)的满意度为73.3%。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2.2%,比较满意的占35.6%,感觉一般的占33.3%,不太满意的占6.7%,很不满意的占2.2%。

  三、物业管理满意度为70.0%

  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业管理满意度为70.0%。其中,对物业管理非常满意的占13.3%,比较满意的占22.2%,感觉一般的占26.7%,不太满意的占6.7%,很不满意的占2.2%,另外有28.9%的调查对象所在小区没有物业。

  四、卫生状况满意度最低,为68.4%

  调查显示,居民对居住地区卫状况的满意度为68.4%。其中,非常满意的占8.9%,比较满意的占46.7%,感觉一般的占31.1%,不太满意的占8.9%,很不满意的.占4.4%。

  五、居住环境安静程度满意度为75.1%

  调查显示,居民对居住环境安静程度满意度为75.1%。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4.4%,比较满意的占37.8%,感觉一般的占26.7%,不太满意的占11.1%。

  六、邻里关系满意度,达82.2%

  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和谐社区,社区和谐的关键是邻里和谐。调查显示,居民对居住地区邻里关系的满意度为82.2%。其中,非常满意的占35.6%,比较满意的占46.7%,感觉一般的占11.1%,不太满意的占6.7%。

  七、治安状况满意度排第二,为81.3%

  近年来,xx市全面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取得效果显著。调查显示,居民对居住地区治安状况的满意度为81.3%。其中,非常满意的占28.9%,比较满意的占51.1%,感觉一般的占17.8%,不太满意的占2.2%。

城乡调查报告2

  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曾指出“农村信息化是能打电话、能上网,更应该农民、交换信息的需求。除了农村通信的‘村通’工程以外,信息化建设也”。“村通”的目的是要农业发展,而农业发展的出路是在于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方法,而农村信息化恰恰可以目的。区所辖农村了实地的调研,并调研结果,此项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实地调研,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覆盖;宽带互联网除了海格村外,九个村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十个村屯现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资金问题,均。

  (二)农村农民家庭购买了电脑,使用了宽带互联网,了在网络上索取农业信息、与外界沟通的作用。截止到为止,全区共有517户农民家庭使用了宽带互联网,占农民家庭总户数的4.26%。农民对电视、互联网的应用还停留在娱乐休闲上,还真正把信息与生产有机起来。

  (三)所村均信息服务站,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专职人员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绝大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状况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带有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农民的接收和。主要有: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封闭性,主要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应用信息的性、敏感性。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现状,使农村仍然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点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较低。农民自身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农业发展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有待。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统筹,才能使各个领域地将涉农信息落地,才能信息服务产业结构、销售渠道、农户收入的。这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财政,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严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依赖,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也将会。

  (二)农村产业结构,使传统的生产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譬如xx省xx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网络,胡萝卜找销路,只好喂牛。自从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了社会就医途径。,农民也可以互联网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101远程教育网,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信息意识,组织。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干部的信息意识,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成立机构,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通力协作,密切,强的组织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资金支持。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动员社会各界,是信息化建设职能加大投入,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千方百计向上专项资金。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宋俊德教授“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的,需要各级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院所、科技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有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应该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该在各村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的预测,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性,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并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性,使各密切合作,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内容的本地化,时效性、性和实用性,使信息服务惠及农民。

  (四)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农村信息化人才保障。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的因素,要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能力等的培训;合适的,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信息增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城乡调查报告3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始终坚持优化环境作为促进城镇面貌“三年上水平”的一条主线,以行风带政风,以政风促落实,加压力、增措施、强信心,团结一致,奋力争先,在提升县城聚集能力、辐射带动力和人口承载力方面狠下功夫,在短短的几年里,逐步构建起“9纵8横”城市框架,县城面积由5。4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里程69公里,给排水管道137公里,住宅小区18个建筑面积逾100万平方米以上,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用,填补了我县污水处理能力“零”突破,城市化率由23%提高到38%,加快形成我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建立起宜居宜业“邢台卫星名城”任城新区。

  为实现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针对部分审批项目涉及科室多、运行时间长等问题,该局采取“并联审批”和“一审一核”制度,一口受理,抄告相关。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实行联动,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办结。同时,把窗口工作职责及审批服务事项公之于众,以方便群众查询、监督。各窗口审批即时办结件占审批件的比例不得低于20%,做到即办事项不过夜,承诺事项不过期,充分发挥窗口作用,能即时办结的即时办结,需要到现场勘查、论证的,尽量缩短审批时限,方便办事群众。以往,一个工程项目审批从招投标、施工许可审批到竣工备案,开发商需要到4个科室,现在全部集中到一个窗口,即可办结全部审批和备案手续。

  该局树立“窗口就是投资环境”和“内树部门形象、外树政府形象”的工作理念,通过服务前移,领办、帮办、代办使投资商、施工企业等办理前置手续由平均30个工作日缩短为1日。对办理工程招标、施工合同、质监、安监等四项备案由3个工作日改为现场即办,施工许可由15日也改为现场受理、现场即办。广州(邢台)圣丰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搅拌站项目为我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投资5000万元,年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年利税超百万元以上。项目在入驻时期,相关手续该局仅用了半小时办理完毕。据统计,建设局窗口成立以来接受群众咨询400多人次,按时办结率100%。

  二、基本经验

  (一)人人关系环境,事事关系形象。近年来,该局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上,以窗口标准化建设为载体,建立了一系列便民服务机制。为高效能地服务于企业,该局依据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等法规,对现有的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进行缜密梳理,对确需保留的事项,进行了调整和并,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完善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房地产服务流程示意图》等管理制度,并根据项目规模及服务对象的要求,推行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上报事项专责办理制,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办理制的“五办理制”,倍受群众欢迎,再次投诉率为零。

  (二)运行机制抓创新,服务效能再提高。按照省建设厅关于提高行政效能若干规定要求,严格遵守房地产开发审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办理时限“三条红线”,严格落实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一站式收费、全程代理服务、全程政务信息公开五项制度和审批申请材料及补正内容一次性告知制度,加大对申请材料的审查频率、缩短审查间隔,实行一个公章对外、一站式审批程序,形成了完备的制度管理体系。此外,在大力改进工作效能的基础上,该局建立了股长述廉述职报告制度。评议和述职涉及职能工作、任务落实、作风建设、服务态度、室内卫生、精神面貌等多方面内容,评作风、评奉献、述能力、述进度,让全体干部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形成争荣誉、讲奉献、团结向上、想事和干事的良好局面,营造了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的和谐氛围,树立了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热情周到、耐心服务的建设形象。

  (三)中心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着项目转。为让更多的项目落户任县,该局开展了“服务无缺位”活动,各岗位配置实行AB角制,各窗口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岗位交叉练兵,确保窗口服务不断层。一是审批通报。对项目的申报审批采取科室集中会审,确认有关情况,实现审批与监管的对接,形成了审批监管相结合,监管促审批,审批促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快捷高效工作局面。二是强化监管。全面落实行政审批后的职责和责任,加强对工程的监督检查,将工程质量强制性规范标准落到实处,构建起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监管衔接的工作格局。三是跟踪服务。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服务方法,打破八小时服务时限和节假日的局限,拓展服务项目,改变由浅层次服务向市场准入主体、招标投标、资质升级、项目申报、竣工验收等方面的服务发展,对于需要跑市进厅的项目,积极协助跑办,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办理环节。

  (四)政务公开转作风,群众拥护快发展。在出台《廉政风险监控管理考核和奖惩机制》的基础上,对审批项目实行公开审批依据、公开审批程序、公开审批条件、公开审批时限、公开收费标准“五公开”,有效避免了人为化随意性审批,真正把政策交给了群众,提高了透明度,方便了办事群众。不仅如此,该局不断提高群众知情权,从明确内容、群众关心、丰富形式、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五方面入手,大力推进工作公示建设,就群众关心的城市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拆违拆迁等热点、焦点予以公布,对重点工程、形象进度、施工要求向广大群众公开,让群众所关心的`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公开各项政策,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城市发展现状,对各项工程的实施,积极配合,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三、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过硬的作风、一流的环境是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把优化环境的着眼点放在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上。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优化环境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全体班子成员共同参与,共同研究方案抓谋划,共同制定措施抓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分工配合、参建单位上下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使优化环境切实做到了年初有计划、有部署,年终有总结、有落实。二是思想保障。即一查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及时解决,看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是否增强;二查执法形象,看执法人员在行政过程中行为是否规范;三查思想作风,看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是否树得牢固。通过三查三看,统一了思想,改进了作风,形成了合力,收到了效果。三是制度保障。建立一系列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若干规定,将作风建设纳入年度考核目标,采取发表电视讲话、街头宣传、公示公开、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发放《征求意见书》等形式面对面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形成人人是环境,个个是形象的局面。

  (二)把优化环境的切入点放在自身问题的查找上。在查找问题过程中,不遮掩、不护短,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紧紧抓住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扎扎实实地开展自查自纠。通过走访社会、企业、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确保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的工作理念。应完善学习制度,把优化环境与全县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优化环境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优化环境与学习张云泉先进事迹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服务经济意识,爱岗敬业意识,服务城建发展意识。要进一步完善办事承诺制度,树立“岗位就是投资环境”和“内树部门形象、外树政府形象”的工作理念,对一些社面影响广、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要采取重点扶持、重点督促,努力将其建成示范工程,以示范工程带动整体工作,扩大群众影响力,树立在群众中的新形象。

  (三)把优化环境的落脚点放在促进城建工作和群众满意上。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牢牢把握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立足防范,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大力开展“亲民、为民”活动,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企业、群众,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广大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城建工作应该做什么,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围绕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真正把“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

城乡调查报告4

  今年暑假,为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我们做一篇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事件调查报告。经过近一个假期的调查和多年来耳濡目染所接触的现实,我决定做一篇关于城乡贫富差距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从"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的社会走到了一个开放、发展、充满竟争的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开放社会中所固有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已明显感觉和意识到了贫富差距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较多类型的贫富差距。主要有城乡贫富差距、东西贫富差距、群众性贫富差距、政策性贫富差距等。其中城乡贫富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贫富差距。它综合地反映出我国贫富差距的深层次原因。

  现在,我将从我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原因、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实践调查报告结果。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在:1,改革初期,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一度缩小,但后来,形势发生了逆转,二者的差距呈现了逐渐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多方面的福利,那么,真实的差距肯定还会更大些。2、城乡贫富差距又表现为城市豪与贫困农民的差距,这一差距更加明显,更为突出。其现象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家财万贯与一贫如洗、豪门宴与食不果腹、高档别墅与缺房无房、贵族学校与露天小学等。

  城乡贫富差距的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制度几个方面。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虽然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着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我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政策性因素。政策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的城市偏向和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政府在执行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政策、教育及各种医疗社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政策,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同时,农民承担的负担有增无减,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升无降,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分析了城乡贫富差距的表现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后,我想谈谈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我认为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有以下一些:首先,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为农民建立起市场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快信息流通。因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城乡分割,无疑也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居民在科技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上的差距,形成信息时代的两种公民,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支撑起来的将是一个是衡的社会。其次,在政策上应积极保护农业,扩大农业投资。我国现阶段,农民几乎不能享受到国家政策上的什么优点,农业没有特殊性可言。因此也很难会有特殊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有一些大量的投资。再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调节城市居民的高收入,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把农民、农业、农村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焕发出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才能真正使中国稳定,政通人和;只有农民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发挥民族特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后,应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在农村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学习班,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对农村的调整和发展,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一定会缩小。

城乡调查报告5

  为了解XX县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国家统计局铜鼓调查队于近期开展了“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状况”专题调研,在全县随机抽取10户低收入家庭(城镇4户,农村6户)进行入户调查,通过进村(居)委会了解、整体观察、与居民面对面座谈交流等方式,剖析低收入居民家庭收支、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当前的实际困难、获得政府救助以及有何诉求等情况,旨在如实反映低收入居民的实际情况,呼吁政府及社会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扶持救助水平,提出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低收入家庭基本情况

  人口和劳动力情况。被调查的10户样本户主平均年龄52.5岁,最大的75岁,最小38岁;总人口39人,户均3.9人,60岁以上人口9人,在校学生12人;劳动年龄内人口16人,其中因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临时或无固定就业人口12人,户均仅1.2人。

  2.居住情况。10 户样本户户均住房面积97.2平方米,人均24.9平方米,其中城镇户均61.5平方米,农村户均121平方米,;从房屋看,自有住房8户(其中1户为兄弟赠送),租赁、安置公房各1户;从建筑年代看,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筑的老房屋4户,80—90年代建筑的5户,近年建筑的1户;从结构看,土坯房 3户,砖瓦结构4户,砖混结构3户。

  3.经营土地情况。4户城镇居民无承包耕地和山地面积;6户农村居民承包耕地25亩,户均4.17亩,实际经营耕地的只有3户共13亩,其他因无劳动力转包他人耕作;6户经营山地81亩,户均13.5亩。

  二、家庭贫困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低收入家庭困难因素主要是因病或伤残以及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下岗失业或无稳定就业,导致无收入,此外就是因病因突发事故致贫。从 10户样本户情况分析,因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3人,其中2人是户主;因意外事故受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人,其中5人为户主;家庭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3人,年老且无子女赡养的老年户1户2人。

  城镇低收入居民中,由企业改制下岗职工6人,下岗职工年龄都在50岁左右,再就业比较困难,基本都是从事临时性的务工,有的因工伤或意外事故导致身体伤残,不能从事重的体力劳动,无固定就业,报酬水平都偏低,支出压力大,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显得十分困难。

  农村低收入家庭中,主要致贫因素有,一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因突发事件导致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失去了家庭经营或务工的主力而致贫,二是家庭人口患重大疾病,长期负担高昂的`费用而致贫,三是年迈丧失劳动能力且无子女赡养的老人,此外也存在有发生灾害性事故致贫的情况。

  三、家庭经营和收支情况

  家庭经营情况。城镇低收入家庭没有承包耕地、山地,也未从事任何的二三产业经营,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则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务工,一种是受雇于个体户,获取每月800—1000元不等的报酬,另一种是自由择业,在自发劳务市场从事劳务性服务,如三轮车、建筑小工、临时雇工等,获得不固定的劳务报酬,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农村低收入家庭中,没有经营非农产业,或多或少有些农业经营,低收入家庭由于缺少劳动力,即使有承包耕地也无法耕种,也仅有一部分是自家经营,但主要还是靠雇工,投入高,收益就小,其他农户则进行转包,收取每亩100斤稻谷的租金;山地面积资源不足,经营效益低;农村家庭都自行生产一些蔬菜,或饲养少量的家禽,以满足生活需要,以此来减轻生活压力。

城乡调查报告6

  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是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市的文明和谐程度。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的开展,我们组织力量对我县的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实地察看、座谈、走访等形式.每到一处详细听取乡镇、街道办的工作汇报,并深入农户耐心了解环境卫生整治情况,倾听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力求掌握实情,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20xx年以来我县全面推进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经过1年的集中整治和建设,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大大改善了东安城乡的整体环境,脏、乱、差面貌初步得到整治,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1、强化领导,制定方案,明确职责严格问责。20xx年5月,我县召开了县城综合整治和城乡清洁工程动员大会,谢书记亲自参加,陈县长亲自安排部署,并成立了陈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东安县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乡镇、街道办都及时建立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目标责任制,成立了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做到严格职责,明确分工。目前,各乡镇、街道办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2、宣传发动,营造氛围,舆论监督直面问题。为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各乡镇、街道办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台、网络等宣传阵地,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卫生清洁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个个行动的良好氛围。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同时对一些问题进行曝光,为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营造了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为积极推进问题解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重拳出击,整治到位,城乡形象逐步提升。我县把资金投入作为清洁工程的基础来抓,县、乡、村三级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

  一是实施了县城道路“白改黑”工程,将县城15条主要街道由原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我局大力协助县城建投资公司先后完成了八角街、舜皇大道、火车站路、公园路、同心路、建设路、东新路、滨江路和湖塘路等县城15条主要街道的路面补损、人行道改造和沥青摊铺;并全面更新了东安大道、舜皇大道、建设大道、同心路等10条街道设置了的交通标线,划定了 18000m2 的小车停靠区;设置交通警示牌40块,设立交通护栏 5500米 。

  二是开展了县城综合整治“六大攻坚战”,

  一垃圾集运秩序整治,清理清运陈旧垃圾1.28万吨、清除卫生死角650多处、清洗街道36.8万平方米。

  二市场秩序整治,我局先后取缔了龙溪南路、建设北路、石矿路口和东山步行街等地的马路市场,启用了陆家湾市场和城东市场等两个新建市场;市管中心开展了市场环境卫生整治,使市场环境卫生得到了改观。

  三城乡结合部秩序整治,我局和白牙市镇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进行了全面整治,共清理陈旧垃圾40余吨,拆除违规厂棚38个。

  四交通秩序整治,我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交通宣传教育活动1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份,纠处各类交通违法4820人次,行政拘留严重违法人员13名,媒体曝光交通违法行为22起,共教育处罚乱停乱放车辆20xx多台次。

  五户外广告秩序整治,我局组织力量开展了户外广告强化整治行动,共清理、拆除户外高危、废弃、破烂广告等 1850多块、拆除门店牌匾780余块、清除“牛皮癣”15000多处。六建设秩序整治,完成了城区32处在建工地围挡;

  进一步严格渣土管理,坚持对渣土乱倒行为实行严管重罚,有效遏制了车辆在运输过程丢弃、遗撒渣土行为。此外,我局还狠抓了城区改线改水工作,大力规范城区主次干道的供电、通讯、有线电视和路灯等各类线路,确保进入地下管道或实施规范整束,现已规范线缆6580多处,清除更换破损线缆83000多米,敦促县电力部门完成了八角街、舜皇路、建设路等县城主要街道的架空线缆规范整理和同心路管线下地工程,有效地杜绝了乱挖滥架现象。三是实施了乡镇清脏、清乱、清差大行动,各乡镇共出动15000余人次,出动机械235余台,清扫面积160000平米,清扫道路63公里,清运垃圾约19000吨,粉刷墙壁3万平米,清除街道小广告20xx余处,设垃圾点149个,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4、强化考核,推进整治。为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县政府与各口、各乡镇都签订了环境卫生整治责任状,并建立了严格的督查和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在整治过程中,县领导带队检查8次,县爱委办带队检查15次,通过督查检查,大大提高了我县环境卫生的整治进度。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单位领导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单位和个别乡镇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工作上的懈怠,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存在被动突击,应付检查。部分群众对城乡环境整治缺乏主人翁意识,积极支持意识不强,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二)职责不明,责任包片不清,部门配合乏力。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少数部门主动履职不够,存在相互推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密切、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牵头部门不愿牵头、不主动与配合部门沟通,未形成整治合力。

  (三)规划管理滞后,机制仍不健全。

  一是环卫设施数量不足如垃圾池、垃圾桶、果皮箱、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配套不足

  二是我县未按县域规划修建垃圾集中处理场,城中村、城边村垃圾倾倒困难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清洁工程的步伐。

  三是部分设施布置不合理如垃圾池、修车、洗车场、水果市场、畜禽交易市场布局不合理,影响环境卫生整治。

  三、 意见和建议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民生工程,为真正把我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向纵深发展,改善宜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营造爱护环境、享受环境的良好氛围。

  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拓展宣传领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标语、宣传车等形式,深入广泛宣传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市民自身素质和认识水平,自觉做到“人在城中,城在心中,心在整治城市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氛围。

  (二)合理制定规划,进一步推进综合整治。

  首先应明确职责、全县应实行部门包段、干部包户、县级领导挂包乡镇、部门定点帮扶等制度。

  二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按县域规划修建垃圾集中处理场,解决城乡垃圾倾倒难的问题。

  三是确定类型、县别对待。城县着力整治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乱修乱建、摊点摆放等;

  各居委会要通过居民大会或居民小组会议建立居规民约,强化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进“五项制度”和“五个公开”;

  实行软硬件结合投入机制,切实搞好环境整治;

  城乡(街道办)、城乡结合部、小街小巷着力解决“脏、乱、差”和清除卫生死角。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制定整治措施,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实施,逐步完善。

  (三) 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完善城乡环境管理办法,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执法机制,加大环境综合整治执法的力量。

  二是完善投入机制,县人民政府每年要适当增加财政预算,确保城乡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落实好保洁员、清洁员的工资待遇问题。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的督促检查力度。要坚持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对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进行督促检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先进经验、查找存在问题、分析主要原因,制定下步打算,推动工作落实

城乡调查报告7

  近年来,随着工商部门食品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城区食品安全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隐患向城乡结合部位和农村转移。1-8月份,市工商系统共受理食品安全事故投诉1286起,其中920起发生在农村集贸市场和城镇边缘食杂商店及露天摊位,城乡结合区域的食品安全隐患越来越突出,成为工商部门食品监管工作的重点防控部位。为了保证农村食品消费安全,市工商局对城乡结合区域的食品安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查找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部分意见和建议。

  一、城乡结合区域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一)10人以下小型餐饮店二次污染严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城乡结合区域餐饮店多数为10人以下的小型作坊式经营场所,从业人员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缺少有效规范的管理制度,“大锅饭”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严重的食品原料二次污染问题。如多数小餐饮店的从业人员是家庭成员或雇用临时人员,普遍无健康证、店内环境卫生差,消毒设施不完备。调查中涉及的120户小型快餐店,75%以上的没有合格的消毒设施,40%以上的出现生熟菜混放现象。

  (二)城镇边缘餐饮店原料进货把关不严。一是缺少统一的配送机制。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小餐馆没有固定的蔬菜配送渠道,以分散农户送货、采购人员临时到农贸市场购买等方式购入蔬菜,选择采购对象主要决定于蔬菜价格。二是缺少自检设施。购入用于直接加工熟食的蔬菜等原料,由于没有完善的自检设备和自律制度,原料质量难以保证。三是食用油来源情况不明。今年以来,市工商局先后查获3起私炼“地沟油”的案件,现场查扣“地沟油”1000余公斤,据当事人交待,其炼制的部分“地沟油”流入城乡结合区域小餐饮店,由于没有销货台帐,执法人员难以全面追查到消费领域。

  (三)农贸市场裸装食品受环境污染严重。农贸市场是由许多露天摊位组成的混合型经营场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多个种类的经营业户共同聚集在一起,包括农资、衣服、日用商品等,这样的环境下混合经营熟食摊位极易受到二次污染。同时,裸装食品个体经营者限于经济条件,无法配备大型安全防尘设施,尤其在夏秋季节,农贸市场中大量的裸装食品安全隐患很大。

  (四)流动食品经营摊位无照经营现象较多。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大量村民迁入城乡结合部从事个体户经营活动,多数属于临时性的流动经营业户,无法取得卫生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明。一是往往采取不悬挂门头、开门经营关门居家等方式经营。二是餐饮店涉及到卫生部门的前置审批等限制,无法办理工商执照,但附近居民有消费需求,工商部门取缔困难。三是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工商部门推行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难以落实到位。

  (五)农村食品安全消费维权意识较弱。通过在集市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群众维权的第一选择是与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的有60%以上的群众选择怕麻烦、就此放弃,选择到工商部门投诉的比例明显偏少,部分群众不知道消费投诉的热线电话,维权意识薄弱。

  二、城乡结合区域食品隐患形成的原因

  (一)城乡结合区域外来人员流动大。城乡结合部远离城区,房租及日常消费水平与城区内部相比较低,比较适合外来打工人员居住需要,导致城乡结合区域的临时流动人员量较大。流动人口的收入和文化水平相对不高,法律及维权意识不强,不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识所知甚少,对食品的辨别能力较差,在购买食品时一味追求价格便宜,由此催生出质次价低的不合格食品大量销往城乡结合区域。同时,部分流动人员受利益驱使,加入到制假贩假的行列,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城乡结合区域人员法律意识低。一是城乡结合部从数食品经营者是外来流动人口和本地失地农民,他们认为自己做点小生意,靠劳动挣钱合情合理,这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较弱,缺少市场经营知识和成熟经验。二是因嫌麻烦或是对政府部门存有抵触情绪,认为无照经营不是什么大过错,不必去办照,属于知而不律的行为。三是逃避工商监管,从事制假、售假等违法活动,利用消费对象是弱势群体或在本地停留时间较短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违法经营。

  (三)城乡结合区域执法监管力量薄。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工商所一般人员较少,而辖区面积较大,工商所快速检测设备配备不足,能够实现食品快速检测的种类较少、范围有限。同时,由于检测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日常监管的及时和高效,推行的索证索票、建立进销货台账等自律制度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经营户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也导致监管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四)相关执法部门监管工作协调难。做好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其中房屋出租、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公安部门,餐饮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问题涉及到卫生部门,生产环节食品质量涉及质监部门,城市道路流动摊贩管理涉及城管部门。目前,各部门还缺少有效的沟通交流,往往独自开展专项整治,效果不够理想。最主要的是,工商部门要进行整治活动,必须要得到街道办和村委会的支持,而乡镇一级的政府出于维护稳定、发展经济等各种因素的考虑,对工商部门的工作采取支持但不表态、表态但不明确的做法,客观上增加了查处难度。

  三、工商防控食品安全隐患的建议

  (一)推行“超市下乡”防控制度。连锁超市在购销货方面有着严格的程序,并对所售商品实行统一配货,把好进货源头就能确保各连锁店的食品安全,要利用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机会,与连锁超市进行会谈,动员超市经营者推进超市下乡。同时,可与超市进行联合调研,利用掌握的企业信息和市场调查情况,充分向超市说明城乡结合部存在的巨大市场需求,以此加快推进超市下乡活动,逐渐淘汰小食杂店,净化群众的消费环境,也方便工商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

  (二)推行分级分类连锁经营制度。针对目前流动摊贩较多,管理较为混乱的现实,建议组织协调规划局、公安局、城管执法局等部门,进行统一的市场规划,在城乡结合部人口较多的地方兴建若干市场,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今年6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市工商局牵头组织的蒿泊大集整体搬迁工程顺利实施,新建的`闫家村市场不仅满足了周围群众的生活需要,带动了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而且使食品监管更为有序,为其他市场的建立、搬迁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参考。

  (三)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工商部门要加强自身内部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要继续加强对乡镇工商所的支持力度,在人员配备、硬件配备、车辆配备等方面予以倾斜,确保基层工商所有足够的人员和时间对辖区进行全面的检查监管。二是加强对食品检测人员的培训,完善日常检测和快速检测制度,使食品检测常态化;逐步健全食品安全信息警示制度,做好消费预警工作。三是推行举报奖励制度,建立一支社区食品安全联络员队伍,同时发挥消协的监督作用和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做到群防群治,综合治理。

  (四)提升城乡结合区域消费维权意识。应继续加强对工商部门工作的宣传力度。一是切实做好每年的“3.15”系列宣传活动,并可考虑组成“送法下乡”宣传队,进入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宣传法律法规和消费常识,展示假冒伪劣商品,并现场受理投诉、举报,扩大活动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提高附近居民的维权意识。二是可印制工商宣传册、宣传画或温馨提示,张贴在城乡结合部人口流量较大的车站、餐饮店等处,将宣传工作做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维权氛围。三是通过电视等媒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情景模拟等案例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发布消费警示,发动群众举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五)建立相关部门联合防控制度。城乡结合部的食品安全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仅靠工商一个部门难以管好。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组成食品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建立以工商部门为主,公安、城管、规划、卫生、质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明确乡镇政府、村委会以及各部门的职责,畅通沟通交流渠道,实现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调度、各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真正有效的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城乡结合区域食品监管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城乡结合部的一些乡镇政府、村委会由于自身利益,可能对工商工作采取不配合的做法;随着政府的城区扩建计划,这一区域也已纳入政府的总体规划,因而工商机关要开展监管工作,必须要多与上级政府协调,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此外,联合执法行动中的公安、城管等部门也需要地方政府出面协调,政府的支持十分重要。

  (二)注意改进监管方式。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多,“三无”人员多,人口素质不高,很难要求其遇事能用理性思考,地方政府对这一区域的稳定工作也很重视。工商部门在监管时要注意监管方式,多以教育提醒为主,督促其进行改正,尽量减少使用行政处罚权,防止其产生抵触心理。

  (三)正确处理部门关系。现今的民生电视栏目以其贴近民生、通俗易懂的特点,对群众的影响越来越大。调查中不少群众也表示此前出现维权难题时经常打电话给电视台寻求帮助,这要求我们工商部门应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争取让媒体在接到消费维权类投诉时能第一时间与工商部门联系,由工商部门出面进行调解,新闻媒体跟进报道,这既可以加强对工商工作的宣传,又可以防止出现监管缺位引发争议。

城乡调查报告8

  为深入了解我市城乡绿化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市城市绿化工作成效,8—10月份,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副主席谷燎原牵头,对我市城乡绿化工程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专题座谈等形式对我市城乡绿化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两年来,我市紧紧围绕xx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绿化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通过1年绿化重点地段、2年基本完成建设目标,3年建成省级森林城市,至20xx年达到国家级森林城市建设标准”的要求,以扩绿增量为抓手,大力推进城乡绿化。据我市森林城市建设办公室统计,20xx-20xx年(前冬去春),我市结合“治脏治乱,绿化美化”大行动开展城乡绿化,重点实施“一区、两端、三站、四口、五道、六山、七镇”工程,下达绿化任务15677亩,计划总投资7.5亿元。当年实际完成绿化面积12788亩,其中平原绿化6862亩,山体绿化5926亩。20xx-20xx年(去冬今春)继续推进城乡绿化,重点实施 “一区、一河、一带、三道”绿化工程,启动“一镇一公园”建设,下达绿化任务19726亩,计划总投资5.88亿元。目前已完成绿化面积23574亩,其中平原绿化13677亩,山体绿化9897亩。(详见表1)

  截至今年8月份,全市森林覆盖达53.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1.36%,分别比20xx年提高2.2个百分点、6.6个百分点,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比20xx年提高4.73平方米,城乡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1.资金使用效益低。据我市财政部门统计,今年1-8月份,我市已支付绿化资金3.034亿元,其中农口支出约9568万元,经济建设口支出约20772万元(包括重点工程12273万元)。虽然财政资金投入不少,但使用成效与群众期望还存在差距,有群众甚至认为“钱都用刀背上,没用刀口上,浪费太大”、“真正用到绿化上的钱少”。导致群众产生这种认识的具体原因很多,除受工程建设中诸多“潜规则、暗道理”影响、个别建设单位“毁绿建绿、人为浪费”外,绿化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管理不严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有:一是项目申报不规范。如按照我市“一镇一公园”的建设要求,城镇公园面积原则上不少于20亩,落地要求在建成区范围内,土地不允许租用农地,但具体实施过程中有镇(街)申报的城镇公园项目存在面积不足、落地在辖区农村、租用农地建设等不规范现象,而相关审核部门有时对此也难以严格审核、把关到位。二是资金审拨不规范。如根据我市《关于切实加强城乡绿化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的要求,城乡绿化奖励资金应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分四次拨付,但我市绿化量大面广、工程验收人员不足,绿化工程验收往往是“走形式、走过场”,出现绿化资金未能有效参照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科学合理拨付,甚至出现对个别随意更改设计方案,减少工程量、改变树种、谎报株数的工程也按原合同按时足量拨付等不规范现象。工业滤布三是资金补助标准与办法不科学。如一些由镇(街)自行负责设计、实施的绿化项目,设计费标准各不相同,从工程造价的0.12%—3%不等,难有依据可言;按照我市《关于切实加强城乡绿化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的要求,绿化项目验收合格后拨付资金为总额的80%,后续两年的抚育管护验收合格后再各付10%,但一些绿化施工单位因拿到的“80%”已经“赚钱”,或因两年养护支出远超“20%”,对管护工作不重视、不上心,甚至弃之不顾。另外,资金使用事后无监管、责任难追究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绿化资金的使用效益。

  2.绿化工程精品少。通过这两年的城乡绿化工程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都有明显提高,但绿化质量不好、品质不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绿化品质不高,有亮点、算精品、出形象的工程不多,如绿化效果整体感不强、“一镇一公园”项目特色不浓、国道沿线及城镇核心路段绿化面积狭小、难见片林,栽植矮小灌木多、大型乔木点缀少,粗放型种树多,园林式美化少;市区、镇(街)建城区等一些重点地段及人口居住集中、人流量大的区域绿量不够、美化不足;苗木成活率不高,如在调研座谈会上,多数人认为我市绿化苗木成活率乐观估计在40%左右。究其原因,比较集中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全市城乡绿化缺乏统一规划、有效统筹,特别是一些单位部门在推进城乡绿化中重任务、强责任,有时下达的任务不切实际、结构不尽合理,没有科学、综合考虑我市城乡区别、各地绿化现状、当地群众需求、城市未来发展等因素。二是一些镇(街)为抓进度、赶任务,对绿化项目整体统筹性考虑不够,缺乏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三是一些施工单位为赶工期,轻质量,不能按绿化施工相关规范组织实施。四是一些建设和施工单位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绿化设计水平不高、施工监管力度不足、专业指导不够,如市森林城市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仅5个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柳市、白象、虹桥这些大镇绿化管理人员仅1人,镇(街)绿化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林业、园林工作经验。五是受我市建设环境差的影响,绿化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串标、围标、买标、卖标和挂靠、违法转包、违规分包”等情况也比较严重,一些镇(街)为缩短时间、赶进度,对招投标程序进行简化或将项目分解,把工程预算金额控制在200万元以下,使项目能由镇(街)负责实施,这导致大量绿化项目由当地社会势力承包或由本地施工队挂靠中标,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

  3.租地绿化困难多。我市背水靠山,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工业用地已十分紧张,城乡绿化需租用农民的土地时,更显困难重重。调研发现,除固有的人多地少,用地紧张的因素外,导致我市绿化租地难的`主要原因还有:一是我市群众对城乡绿化的参与度不够、认同感不高,部分群众误认为城乡绿化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应付行为,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种重视绿化、支持绿化、参与绿化的浓厚氛围,存在政府“热”,群众“冷”的局面。二是我市基本农田比例较高,一些新建的绿化林带甚至公园项目往往涉及到基本农田,导致村民认为政府在“毁田种树”,对此反响强烈,一些村集体班子也认为占用农田绿化与基本农田保护有矛盾,不理解、不支持,给推进绿化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小难度。三是相对于农户对土地价值的心理期望值,我市目前租地费用补偿标准偏低、方法不尽合理,导致农民认为自身利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转而不愿租地,甚至出现“政府前脚种树、农民后脚拔树”的极端做法。如有农户反映,我市城乡绿化租地补偿标准为每年500—800元/亩(按地域不同),现行社会承包价一般为每年750斤稻谷/亩,如按我市20xx年每100斤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102元、107元、128元)计算,转包收入将可能高于绿化租地补偿;如果考虑今后稻谷价格上涨因素,按一次性付清租地费的做法,更使农户认为自己损失将会更大。

  4.后续管理跟不上。从这两年绿化管护来看,重种植轻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后续管理跟不上,路边的树木枯死、葛藤缠枝、风吹树倒、杂草丛生、人为破坏等现象比较多。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管理多头、职责不明确,如我市市区内绿地176公顷,其中市市政园林局负责管理的65.8公顷,其他绿地分别由中心区、乐成街道、城南街道、城东街道、交通运输局以及各小区物业负责管理,滤布出现交叉管理、职责不清,存在管理死角。二是一些镇(街)和部门为完成建设任务,存在只重数量、只求进度,不重管理、养护的现象,在绿化项目建成后,对项目的后期养护与管理无从考虑。三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督和责任追究,一些承包给园林公司、造林队的工程对后续的管护工作不重视、不养护,绿化效果差,也无人追究。四是养护管理的技术和人员队伍缺乏,据了解我市尚无园林质监单位,真正有资质的绿化企业也仅2家,其他所谓绿化园林企业都为挂靠,这些企业基本不具备养护能力,甚至连起码的机具和设备都没有,面对全市不断扩大的绿化面积,后期管护更是无从谈起。五是部门沟通、协调不够,如有部门反映,目前我市正在进行的排污及供水工程施工对道路绿化就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

  三、几点建议

  1.规范程序、创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方面要加强政府资金使用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进一步规范我市城乡绿化资金的预算审核、审拨程序,明确资金补助标准与办法,严格执行绿化资金使用程序,提高资金效益;健全完善绿化建设资金支付与绿化项目实施完成情况验收及绩效评价机制,有效杜绝损失浪费问题的发生;强化对城乡绿化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力度,对有规不循,有禁不止,擅自改变设计、规避招标等造成绿化资金损失和浪费的行为,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另一方面要鼓励民间工商资金参与城乡绿化。学习我省绿化先进县市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创新机制、拓宽渠道,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植树,吸引工商资本参与绿化。如按照“投资有受益、运作市场化”的原则,采取“政府出资租地、企业出资种管”的模式,由政府租地,规定具体绿化要求,无偿交苗木企业或绿化公司种管,激励民间工商资本积极参与城乡绿化,实现双赢;采用企业出资冠名、企业自行绿化、家庭出资认养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绿化公益事业,节约政府资金投入等等。

  2.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提升城乡绿化水平。一是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工作,科学合理、整体有序推进城乡绿化,不仅要注重任务分解,也要注重整体规划与统筹指导,不仅要注重指标,更要注重内涵,不但追求绿量、更要提升品质,做到量质并进。如在建成区人口密集地及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展园林街道、园林社区建设,林荫道路、林荫停车场建设;增补宽度允许的人行道的行道树,使之成林成排;加大建成区及城郊公园建设力度,并多种片林、适当点缀大型乔木和塑造园林景观小品,让群众切身感觉绿量变化、享受绿化精品。同时,对两年来的城乡绿化工程组织“回头看 ”,查找问题、整改完善,进一步巩固城乡绿化成果。二是根据我市的地理和气候环境特点,科学指导树种选择、树种配置,在注意植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地适树的基础上,应该注重追求绿化的观赏性、丰富性和特色性,如在一些成林成片绿化中适当种植适宜乐清气候的果树,使之成为城市的一大新景观;在农村及平原地带,要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选好树种,以满足农民套种其他农作物的要求。三是有规划、有力度地培养本地苗木公司和绿化企业,帮助提高我市城乡绿化的设计水平和施工能力,做好城乡绿化文章,重视造景、布景,努力建设布局错落有致、植物搭配多样的城市绿化环境,在绿化中突显乐清的江南水乡特色和个性美。

  3.贴近群众、顺应民意,激发社会绿化活力。一是城乡绿化要尊重群众意愿,如哪里需要种树、适合种什么树,多听听群众意见;多在群众有所盼有所需的地方绿化,少在绿量大、人口稀的地方“锦上添花”、“见缝插针”;多做老百姓能享受、可感觉的地段绿化,少做老百姓不配合、有怨言的绿化等等。二是租地绿化要尽可能兼顾群众利益,如在租地补偿给付方式上将“一次性付清”改为“逐年估价补偿”,在补偿标准上将直接现金交付改为以一定量谷物计算,并按照当年当地谷物价格动态计算金额,按逐年或分期补偿等。三是城乡绿化要为农村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新途径,如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规划,多种经济林木,多鼓励采用本土苗木等方式,促进我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让农民从城乡绿化中获利得益。四是研究制定有关规章和办法,鼓励群众参与城乡绿化,打击毁绿毁林行为,使绿化家园、美化环境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

  4.提高认识、多措并举,规范养护管理工作。一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真正重视养护管理工作,在抓好“扩绿增量”工作的同时,逐步将我市城乡绿化工作重点向“量质并重”转变。二是研究调整《关于切实加强城乡绿化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中关于绿化项目建设与后续抚育管护的资金拨付比例,有效引导绿化企业重视后续抚育管护工作。三是加快研究解决绿化管护的技术支撑问题,或建立政府主导的绿化专业管养队伍,或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用属地管理养护、项目管理养护等办法,让绿化管护工作长效化、常态化。四是要通过政策导向,积极培育民间绿化管养队伍,解决绿化管护标准的细化和资金保障的制度化。五是要抓紧研究制定养护管理办法与具体标准细则,加强对绿化工程管护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力度,并落实责任制,严格奖惩措施,督促各类绿化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及管护单位做好管护工作,巩固绿化造林成果。

城乡调查报告9

  为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来解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年来,成都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其成效应该如何评价?进一层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应当如何解读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为了科学地回答上述问题,本调查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原理,从区(市)县、乡镇、村、农户四个层面分层抽样,在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中选择10个区(市)县为样本区域,共选择34个乡镇102个村为样本点,1020个家庭为入户访谈对象,分别采用《样本点情况表》和《入户访谈问卷》进行调查;并运用抽样调查以样本推断总体的科学法则,力图从总体上客观、真实地反映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主要成绩和主要问题。全文是一篇几万字的调查报告,已收入“同心同德共建和谐社会·成都论坛”专题论文集。“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书斋学者慎谈‘三农’”。本文几位学者走出书斋,以实地调查为成都的发展献计献策,其精神值得嘉许。由于篇幅较长,编者在此摘登精要部分,以飨读者。

  一、对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总的评价

  调查表明,成都市以产业演进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制度环境创新为先导推进城乡一体化,终于在农民生活改善上修成了正果。如果说电话用户数量和机动车数量增长表示农民生活改善,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的质变则表明成都市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长效机制的形成。长期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症结所在。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举措,牵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20xx年到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较大幅度超过成都市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期增长率7.8%和7.7%,为城乡居民共同富裕、构建和谐成都奠定了基础。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产业演进

  由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与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依存关系,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条件就是该区域是否有足够的产业演进发生。因此,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着力点,就应当围绕产业演进展开。如果某个区域没有相应的产业演进发生,政府要在这里推进城乡一体化就只能是一厢情愿。从总体上看,成都市应当继续从推进产业演进入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多元化,充分发展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失地农民就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二)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

  1.加快农民居民身份转换,促使职业身份转换与居民身份转换相一致

  农村居民户口转换是促进农民职业身份转换的重要制度安排,而成都市农村居民身份的转换进程在总体上大大滞后于职业身份的转换进程,因此,加速农村居民身份转换是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

  2.继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为了使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一致的生活医疗保障,首先,成都市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参保率。第二,应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规范农村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第三,应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如五保户、残疾人等)普及最低生活保障,并制定相应的转移支付措施,确保资金的.稳定性。第四,应进一步提高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比重,逐步完善农村养老方案,采用养老保险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相结合的方法,使农民真正从中受益。

  (三)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

  1.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对于影响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五大因素(技能、性别、教育程度、耕地面积、年龄)的回归分析的结论是,技能的影响最大,掌握某种手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率比没有手艺的增加95.82%,即在某一个区域,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因此,提高有技能农民的比重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民掌握技能的程度。

  2.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鉴于政府对农民的就业信息提供以及就业指导的不足,必须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平台。

城乡调查报告10

  经过为期五天的走访调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南黔励志行动团队线下社会实践部分告一段落。团队分别对遵义市区和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进行了实地走访,希望可以了解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所在,对教育公平建设提出建议。

  南黔行动团队实践的进行,使我们的对于城乡教育差距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起初,我们以为城乡教育差距主要在于学校设施及师资等方面,实践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事情并不想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学校设施实践团队对遵义市两所重点中学以及务川县两所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我们本以为在这方面城乡学校会存在很大差距。

  队员在遵义市第四中学合影然而如我们所见,各所学校基础设施均能满足教学要求,其中务川中学和遵义四中有十分完备基础设施。遵义四中素描教室总体来说,城市中的学校设施略优于乡镇,而并非差距过大。

  “这么大个学校,一个专业的体育老师都没有!”,一位受访老师的这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不禁联想起小学时候,我们村小学一整个学校六七个年级,只有五六个不能算专业的老师。

  务川民族中学教学楼很多人读完书,都是更愿意呆在城里的,有多少人愿意到乡镇这种或许很难做出成绩的学校工作呢?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城里的学校对于考试之外的科目,除了音乐美术之外,甚至还提供了舞蹈、素描以及诸多的选修课程,而乡镇却没有老师能上这样的课。同学影响对近十位同学的'采访和诸多问卷的分析,我们不得不相信,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老师的影响。多数同学因为“旁边同学都在学”所以学习。

  与部分受访同学合影城市中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较好的同学老师,而乡镇则将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于是好者愈好,贫者愈贫。父母教诲正式走访之前,我们将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归于学校和政府关注等,对于乡镇的调查使我们意识到,家庭影响起了关键作用。

  务川县·采访老师在乡镇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乡镇,因为种地已经很难作为养家糊口的方式了,于是大量的家长选择外出务工,隔代教育在所难免,这之间的隐患在此不多叙述。身在农村的父母们另一个难言的苦衷是:“我们也想教,而自己却不会。”有人说,我们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乡镇的孩子只是输在了起跑线上,好比龟兔赛跑,兔子也不一定获胜的。这的确有一定道理,但是城乡教育差距不会只是起跑线的问题,他们所走的是不同的跑道,以及,不同的指路人……

  我们在抱怨各种加分政策时,并未真正去思考我们本来得到的比他们多多少。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的探索尚未结束,南黔行动团队将通过数据和资料的分析对此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城乡调查报告11

  为学习外地城乡规划先进经验,加快转型发展,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市规划局一行人在局领导同志的带领下,于5月利用13天时间赴市进行了考察、调研学习,现将考察、调研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市局考察调研组,分别到市委党校,在市委党校培训学习。学习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1、城乡统筹构架下的城乡规划工作———新时期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践

  2、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品质生活新城———临港新城

  3、自主创新———让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市委党校

  4、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情况及经验———农工办

  5、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从幸福到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市委办公室

  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市现代化服务业发展情况介绍———市委党校

  16到18日参加了市规划局每半年召开的城市空间论坛暨城市规划管理研讨班,参与人是相关规划专家、学者与城市管理专家。由香港著名交通、规划专家,何黄交通顾问有限公司主席黄良会教授讲授了城市转型升级与交通规划面临的任务;由曾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讲副教授栾峰讲授了面向统筹发展的县乡域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理事、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现任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缪敏讲授了中小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由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人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周俭讲授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实践。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鸟瞰城市全貌,考察了市中山公园、黄山湖公园、市政广场(文明广场)、体育中心、城市客厅天华轴线、市城市规划展示馆、新桥镇建设、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新桥镇规划展示馆、华西村幸福园、328米增地空中新农村大楼等。

  21日在市规划局档案室系统学习了规划科技档案的整理及归档工作。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规划局窗口学习。

  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长江三角洲中部,北靠长江,南接太湖,距上海、南京各150公里,是自上海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城市。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文化昌盛,明清时就是苏南的教育中心;改革开放以来,人在中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中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的高速发展为城市带来了无可限量的前景,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在发展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在“新与旧”、“发展与保护”之间徘徊。但同时,多年积累的资本与经验也为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使得有能力在空间、能源、环境等资源日益紧缩的制约下获得更大的机遇,实现城乡的战略转型。

  二、经验和启示

  市的做法对我市城乡规划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总结其新形势下的城乡规划工作实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一)强调集聚,要节约利用资源

  以为代表的“苏南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城乡工业发展齐头并进、城乡建设全面开花。要改变城镇建设的分散状态,促进人口和经济向城区、镇区、规划的农村居民点集中,充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各类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和建设,资源共享,发挥资源与资金的最大效益。

  (二)强调分工,产业发展有特色

  行政区划988平方公里,由于发展基础条件各有不同,各地发展状况也有着较大差异。中心城区已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较为完善的三产服务功能,澄东片区已成为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财政经济重镇,澄西片区依托沿江开发形成了临江工业基地,澄南、澄东南片区工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态势明显。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城镇功能应合理分工,产业发展应各有特色,减少盲目竞争,实行分工有序,从而加强全市或片区的整体实力,“整体大于局部之和”。

  (三)强调生态,尊重自然环境

  充分保护和利用山体、水系等自然资源,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尊重地形地貌,尊重生态景观资源,使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良好共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互动。

  (四)强调文化,城镇风貌有特色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山水秀丽、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城镇特色缺乏。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使地方的风貌特色、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优良生产生活习惯,得到有效的延续;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挖掘、保留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存,防止地方传统文化的断层、传统风貌特色的缺失将是今后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强调功能,提高城镇运行质量

  市域非农产业人口滞留乡村,城镇化明显落后与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发展是今后城乡建设的当务之急。为吸引更多非农产业人口进入城镇,必须加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的建设,充实和完善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服务的高效性和方便性,提高城镇的环境质量,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空间,提高城镇内在运行质量。

  在新的工作理念的指引下,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的促动下,该市抓住契机,全力以赴,通过两年的努力,全面实现了市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三、几点建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结合我市市情,提出以下几点城乡规划发展建议

  (一)高瞻远瞩,科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组织编制《市城乡统筹规划》,规划将城乡全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框定近远期城镇用地规模,明确划定城镇外围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区域交通、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落实,保证区域长远稳定发展。此统筹规划为各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依据,使各片区之间、各镇之间实现了规划的无缝对接。

  (二)统筹兼顾,全面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认真落实城乡规划全覆盖任务,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各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和报批工作。指导各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开展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完成了总体规划模型。同时加强对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三)凸现特色,重视城市设计和城镇风貌特色规划

  组织编制《市整体风貌研究》,对全市做整体的城市设计,把握我市风貌特色,指导城镇建设。特色,应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对于保护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景观,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处理好城镇发展与保护之间关系。

  (四)合理布局,加强农村居民点村庄建设规划

  城乡统筹规划应针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现状和近期新建居民点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居民点规划时充分考虑耕作半径、耕作面积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特色村庄保留等,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点。规定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布点。目前,农村居民点的村庄建设规划已全面完成。

  (五)发展产业,注重法定规划与规划研究的结合

  在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基础上,为提升城市化内涵和质量,统筹全市域产业、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规划,需要对重点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组织科研机构编制《市域产业布局规划》,按照各产业板块自身发展特点,以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腾出空间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使一、二、三产业发展各得其所为目的,逐步建立全市域的产业项目统筹布局机制,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区域产业特色。依据城乡统筹规划和各镇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城乡建设在更高层次上集聚集约发展。

城乡调查报告12

  为全面掌握XX城乡卫生事业发展情况,不断促进城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发展。10月下旬,我们组织有关科室人员深入招贤、梅岭、罗亭、太平、梅岭防保站、站前和幸福等7个乡镇卫生院〔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村卫生室和6家个体诊所及区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保所、区农医局等,采取听汇报、实地查看、走访群众、翻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我区城乡卫生工作情况,并广泛征求和收集乡村医生、区镇干部、就医患者等对我区城乡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卫生事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城乡卫生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城乡为重点”的工作方针,以建立覆盖全区医疗卫生药物基本制度为目标,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城乡统筹,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区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一是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我区有区级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4家,村卫生室47个(已建成规范化卫生室32所),个体诊所6家,区镇公立医院有病床210张。区镇两级医疗机构有在编人员238人(其中乡镇卫生院75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97人(其中乡镇65人)。在编人员中大学本科52人,专科93人,中专66人,中专及以下27人; 高级职称5人,实际在岗2人(其中2人内退不在岗,1人非领导职务正科级),中级职称61人,初级职称131人。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级卫生室为基础,民营诊所为补充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基本解决了城乡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初步统计,近年来争取中央、省、市专项资金以及区镇配套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改善业务用房、新增设备、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城区改厕、配置急救车等,使区镇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了改善。

  (二)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医技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医院管理年”“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采取“医技大比武”、在岗培训、选送进修和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等措施,对职工进行了业务水平提升和医德医风教育。二是全面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全区医疗机构不断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了各项质控措施,制定了医疗服务考评标准,并将服务质量与个人工资挂钩,严格实行考核奖惩,确保了医疗安全,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三是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医疗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2011年起,制定实施了《XX区医疗机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今年,开展了招贤镇卫生院副院长公开竞聘试点工作,乡镇卫生院院长逐步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职工实行全员聘用制,人员工资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由于强化内部管理,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就诊人员不断增加,业务收入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全区4个乡镇医院中,年营业额超100万元的2个,占乡镇总数的二分之一。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推进,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新农合工作自2007年开始在我区推行以来,区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着力点,制定了《XX区新型城区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相继成立了区农医局和乡镇农医所。工作中强化宣传动员,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监督体系,促进了全区新农合工作扎实稳步推进,新农合参合率逐年稳步提高,补偿方案不断优化,补偿标准连续提升,农民群众受益面持续扩大,保障能力显著增强。6年来,全区参合率由85%逐年提高到98%,累计筹资5400余万元(其中个人筹资870余万元)。累计就诊18万人次,其中住院统筹2万人次,医疗费用5600万元(截止2013年12月),总报补金额达4200万元,报补率达75%以上。大病住院补偿封顶线由原来的5万元调整为12万元,实行了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报补,建立了新农合与民政医疗救助制度的无缝衔接机制,完善了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使参合农民重大疾病补助总额得到不断提高,极大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使民生工程得到进一步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得到进一步体现,社会和谐得到进一步促进。

  (四)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区政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卫生健康宣传教育,构建了区、乡、村三级防疫网络。一是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各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法定乙类传染病病例(如对麻诊、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及时报告。二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区镇医院分别开设了肠道专科门诊,加强对外环境的监测,对报告的麻疹病人进行了个案调查。认真开展以“甲流”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各乡镇卫生院按照“甲流”防控预案的整体要求设立了发热门诊室,购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及医疗消毒药液,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的传播。三是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强化。区人民政府认真部署,强化责任,重视接种门诊达标建设,目前已有达标接种门诊6个,免疫工作有序推进。四是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结合城乡“降消”项目的实施,区镇医院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放松,切实开展产前健康检查和妇科病普查普治工作,建立了妇幼保健和孕产妇管理系统,为妇幼保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是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重点对制药、砖瓦、化工、有毒有害工种等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培训,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制定和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开展对企业职业卫生的专项监督检查和整治,今年,对全区有毒有害行业生产企业职业卫生开展了专项整治,加大了对造成职业中毒的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六是开展城区和城镇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加强对精神病及慢性病人的救治和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进行健康体检服务,并对精神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建立了“一病一卡一上报”制度,适时开展家庭随访。

  (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食药市场得到有效净化。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一是加强对从事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对食品市场的检查,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加强打击非法行医力度,2013年立案查处各类非法行医案件4起,取缔非法行医场所1个、人员3人,没收医疗器械3件、药品2箱,罚款0.9万元。通过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有效地净化了城乡食品、药品市场,保障了食品、药品的安全。

  (六)医药购销体系和乡村医疗机构管理不断创新,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得以体现。为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区人民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严格按照《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2011年版)》,将国家规定的520种和省里增加的'226种药品品种作为我区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品,区镇医院药品统一实行网上采购,从2011年起又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构建了有效的城乡医疗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药品供应制度的改革,保证了药品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药品采供中间环节,降低了药品价格。据测算,药品实行网上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后,使药品价格较以前下降了12%左右。为了进一步彰显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建立和完善了政府补偿机制,保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药品价额的30%予以补助。

  (七)强化环境治理,城乡爱卫工作蓬勃开展。一是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重点以学校、托幼机构、村庄为重点,采取上卫生知识课、专题会议、发放宣传资料、广播电视、黑板橱窗等形式对传染病的预防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2013年6月被评为省级“慢病防控示范区”。二是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各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作为重点来抓。自2010年以来,共改厕3000余户,各乡镇都聘请了清洁员,建立了卫生保洁制度,实行了垃圾集中处理,有效地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二、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城乡卫生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区城乡卫生队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一是学历、职称偏低,年龄老化。目前我区75名乡镇医务人员中,还有中专及以下学历16人,初级58人,中级职称只有8人,80名村医中50岁以上的有45人,占56%。二是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都因为人手紧缺,经费紧张,无力安排医务人员外出培训学习,造成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难以提高。个别医务人员,特别是村医职业道德不高,乱开药方、使用过期药品、套取合作医疗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缺员严重。2013年全区卫生系统编制总数474人,现有在册人员238人,有编缺员236人,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区卫生监督所有编缺员4个,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区人民医院、区疾控中心、区卫监所、区妇保所自聘人员40人,乡镇卫生院自聘人员17人,如果按照保证正常运转安排人员上下班,乡镇卫生院和区直医疗卫生单位目前有编缺员分别在19人和217人。由于人手不够,一些医务人员一兼多岗,部分医院的有关科室无法运行,设备闲置,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还客观存在。

  (二)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城乡医疗体制的改革,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政策,如不加大宣传力度,群众难以知晓,结果“惠民”就“会不到民”。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边远山区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不够了解,只知道乡村干部在收钱,对医院药品实行零差额、农村妇女住院分娩实行全免费、医院药物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网上采购的知晓率就更低了,这些都影响着民生工程的落实,更影响了城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筹集难。一是相当部分农民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没有生病,缴了也是打水漂,有的认为自己已参加了企业的保险或学生保险或其他商业保险,所以不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有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工作不扎实,缺乏与农户沟通。有的没有主动上门,而是等待群众上门缴纳,不注意协调合作医疗服务、管理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群众对从个人账户过渡到门诊统筹理解不够,加之每年的个人缴费都有所增加,有种不信任感。

  (四)财政投入还相对不足。我区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对教育事业投入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及其他方面的事业经费基数偏低,增加缓慢。一是乡镇医务人员同时承担着城乡预防和保健等日常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工作任务繁重,由于乡镇卫生院有编缺员现象严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不得不自己出资临聘人员,负荷较重。二是区新农合报补监督面大,全区有35个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其中村卫生室30个),还加对外地住院报补的核查,行政成本的增加,导致经费紧张。区卫生监督所负责全区72家医疗机构、130余家公共场所单位、8个生活饮用水单位、62所学校及托幼机构的监管任务,经费尤显不足。三是部分医疗单位因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欠账大,无力偿还,如区人民医院还有外欠845万元。

  (五)村级卫生室的监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村医素质的参差不齐,乡镇新农合管理能力跟不上,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调研中发现,存在过期药品、新农合医报补缺乏真实性、缺乏基本医疗急救设备等。

  三、我区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加大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宣传,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宣传,加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物网上采购和零差率政策的宣传,加强大病救助政策的宣传,加强“降消”项目政策的宣传。二是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的宣传。三是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政策法律的知晓度,不断增强经营者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二)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全区医疗机构严重有编缺员实际,特别是边远乡镇卫生院。一是加大留住人才力度,做到感情上留人、待遇上留人、事业上留人。二是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到大专院校招录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四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升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是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检查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二是加大新农合资金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的报补监管力度,避免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居民医保资金的流失。三是加大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和零差率销售的监管工作。

  (四)重视和加强中医药事业和民营医院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曾得到过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认可,尽管发展不尽人意,但毕竞保住了区中医院的牌子,随着建成小康社会的日益临近,国家和省有不少县级中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安排,我区要力争挤上此“班车”。民营医院是公立医院的补充,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我区应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让民营医院健康发展。

  (五)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国家对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应不断加大医疗卫生的投入,区卫生主管部门要继续与区发改、财政等部门一道,要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力度,不断改善我区医疗卫生条件,化解已建项目债务。同时,区财政也要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断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

城乡调查报告13

  一、调查数据结果统计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学校东门南门附近采访询问了15个农民工,并将数据进行了整理。 此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询问调查,问卷一共包括了16个影响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因素,8个农村因素(推力),8个城市因素(拉力)。被调查者选择自己认为影响自己的因素;第二部分是询问的方式,通过语言交流询问他们的生活现状及今后生活打算。

  下面两个表格分别总结农民工进城打工原因推力和拉力两方面的情况,由于我们采取了多选的方式,而且每个人几乎都选择了3到5个因素。因此,我们得到了68个结果数据并发现其中农村因素(推力)个数(x1):20,所占总因素个数百分比29.4%。城市因素(拉力)个数(x2):48,所占总因素个数百分比70.6%。

  上面两个表格很直观的反映出农民工进城打工的原因更倾向于城市的拉力作用,从因素选择对比,推力因素占29.40%,拉力因素占70.60%。其实,结果很容易分析,因为如今农村人民的生活其实也是越来越好,进城发展一般是由于城市自身强大的吸引能力的缘故。

  具体到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推力作用中劳动力过剩是最大的原因,因为现在很多农村采用机械播种收割,劳动效率大大提升,导致劳动力过剩,他们在农村找不到其他工作只能前往城市寻找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而拉力因素结果比较均衡,集中在就业与教育两个方面。因为硬性条件限制,农村在教育与就业方面基本无法与城市进行对比,所以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为了子女,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机会或者更好的经济条件才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的。

  二、原因分析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适合用来总结推拉理论。推拉力究其原因是环境的作用,正是由于如今城市的发展前景还是较农村有绝对优势,所以才会出现现今的“农民工潮”的社会现象。成由以下因素决定:二元社会结构,比较利益驱动,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政

  策偏向,产业结构调整。民工潮形成的原因 1、二元社会结构 从深层看,"民工潮"的产生实质根源于长期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巨大的利益反差,是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城乡对立的必然现象,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滞后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我国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20%以下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另一方面,由于诸方面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收入差、地位低、就业机会少、文化生活贫乏,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上升。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起了剧烈变化,有近1.5亿农村劳动力转入了非农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特别是通过"撤县建市"及政区的'扩张,使城市化明显加快。城市化的加快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劳动力容量大的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得"期望收益"便潮水般涌入城市。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农村方面经济基础设施福利也有比较大的进步从而农民前往城市打工的动因方面城市方的拉力作用远远大于农村的推力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民工潮的奔涌,是一个跨世纪的壮举。民工的跨省流动总的看是一巨大的历史进步,这种劳动力的自发调节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步伐,也极大地支援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当然,民工进城,由于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变,他们给城镇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带去了纷乱和冲突,给城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带来一系列有待解决的课题。

  而推拉理论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形象的总结阐述,经过我们的实地调研也可以看出农民工进城打工确实可以用推拉假说加以阐述说明。农村方面的推力与城市方面的拉力导致农民进城,但随着国家的发展,政策环境经济的改变,也许以后会形成农村方面的拉力与城市方面的推力而使很多人从城市返回到农村,也就是现今许多发达国家经历的“逆城市化”过程,推拉力同时存在于农村与城市之中,不过如今社会趋势是城市拉力作用远远大于农村拉力作用,导致几乎人们的迁移方向大部分为农村到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现在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农村、城市的推力作用就明显小于拉力作用,尤其是城市的拉力作用最大从而使农民前往那些有更好就业环境,福利更好,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的城市就业居住,这种情况在我国现在的国情下应该还会持续很久,推拉力还在不断地博弈,可能将来会出现城市人口到农村的人口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值得我们期待。

城乡调查报告14

  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盘活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强县战略,是我县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决策。近日结合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和调研主题,经深入全县城乡各中小学进行调查,并在认真分析我县城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我县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

  (一)全县

  教育布局概况全县幅员面积5678平方公里,辖6镇两乡,82个行政村,216个自然屯,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10.7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6所,其中独立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11所,村级学校52所。在校学生17,108人,其中初中5,933人,小学11,175人。现有教职工2135人。全县中小学校舍总面积15.1万平方米,小学、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5.48平方米、10.7平方米。

  (二)全县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城乡义务教育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新建校舍30所,维修、改建、扩建校舍63所、10.3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b、c级危房低于10%。10所初中有8所为楼房,11所完全小学有7所为楼房。二是农村学校布局得到适度调整。采取撤、并、扩、建,联等形势,撤并中小学校38所、村级下伸点39个,占学校总数的27.9%,全县学校总数由原来的136所减少到76所。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扩大。新建多媒体教室15个,新增计算机480台,中小学生机比达到20:1。部分学校还实现了宽带上网,教育现代化水平居全市农村上游。先后建成省一类学校3所,市一类学校7所、市绿色学校5所、市校园文化先进学校2所。四是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6.8%,本科率达到24.5%,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专科率为42.5%。培养了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市级优秀教师340人;省、市级学科骨干27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6人。五是办学质量稳中有提升。XX年,全县小学入学率为99.8%;初中入学率为98.7%;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1.5%;小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99.5%。全县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双科合格率达到97.4%,初中毕业水平测试各科合格率达到87.6%。

  二、当前我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城乡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巩固“普九”成果的标准也在提高,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的相对缓慢,我县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性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制约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体化步伐。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投入逐年增长,但仍不能满足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需要。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普遍不足。其因有三:教育现代化程度越高,其运行及维护的成本也越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实践活动日趋丰富,学校开支增大;物价指数上涨。国家,省拨公用经费投入确实做到了逐年增长,但每所学校一年仅取暖费一项就几乎占去经费的50%,农村生均305元和425元的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与学校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学校正常运转,跟不上高位均衡发展现状的需要,导致了学校硬件普遍“不硬”,农村中、小学虽然硬件设施基本实现了标准化,但受公用经费高位增长的影响,普遍存在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中、小学图书室、实验室、电脑室普遍使用不多,一部分村级小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桌子、一块黑板的原始阶段,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跟不上办学条件改善步伐。

  (二)城镇学校班级“超载”严重。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随着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强烈,加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免除,学生择校现象增多,造成城区学校办学压力过大,出现大班额。目前,我县镇内3所小学及2所初中均存在大班额现象。其中第一小学平均班额59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72人,最少的也在53人左右;实验小学平均班额63人,年级最大平均班额68人,最少的也在56人左右;2所初中平均班额为54人,最大班额62人,最小班额41人。超过教育部颁发的每班上限标准近1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村小布局调整任务艰巨。目前,全县共有60所农村小学、311个班、6464名学生。不足100人的村小50所,占农村小学的83.3%;不足50人的村小27所,占农村小学的45%。以浓河镇为例:17所村级小学、733名学生,校均43人,平均班额11.3人。其中有11所学校平均班额不到7人。最少的一个村级小学仅有3名学生。类似情况大多数乡镇普遍存在。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状况急剧变化,全县农村不足50人的微型学校、不足20人的袖珍班越来越多,原来较大的村小变成了教学点,甚至出现了“空壳校”。由于村小普遍规模过小、生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了农村办学效益低下,有限教育资源浪费较大。要完成农村小学的科学布局,压力很大。

  (四)农村师资整体力量薄弱。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得不

  到及时的充实,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全县40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6.3%,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占48.6%。从总体上看,农村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比城区教师大。二是学科比例失调。“小科目”专任教师不同程度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缺乏,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三是教师地域分布不合理。多数乡镇受学生人数减少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超编现象,而偏远山区优秀教师又相对缺乏,部分教师多是“民转公”,其综合素质跟现代教育的'要求差距明显。

  上述现象的存在,体现了我县城乡义务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这种现象,使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相适应,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平等性”不能落到实处,严重影响着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设进程。

  三、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教育一体化是建设教育强县的必然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加快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努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必须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加大利用国家,省、市投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资金的力度,按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一次规划与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适度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规模适度、设施完备的农村中小学校。学校撤并工作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听取民情,反映民意,条件成熟一所撤并一所,努力解决学校规模过小,班额、学生过小问题。力争到XX年完成浓河、凤山、三站3个乡镇33所中小学校调整。完成清河、富林2个乡镇19所中小学调整。完成祥顺、乌鸦泡、xx镇3个乡镇18所中小学调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科学合理,学校功能完善的目标要求。

  (二)促进交流,加快实施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工程。发挥县内初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多的优势,实施名校带弱校、带农校工程,县内初中和小学分别辐射一个片区,从硬件、师资、管理等方面向所辖片区初中和小学实施扶持,部分教师实行双向交流、定期轮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一一结队挂钩,联动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和担任领导职务,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轮岗、中心校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通过名校输出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提高农校、弱校的办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结合我县现状,目前可以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和“名校+农校”三种模式,借助名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以名校带动的方式,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行“小班化”试点工作,逐步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吸引外来人口来我县购房入学。

  (三)统筹社会力量,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帮困助学工程。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社会力量,组建“xx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实施“帮困助学工程”。切实保证每一个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城乡贫困户子女公平地接受教育,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县、镇两级政府设立“帮困助学”专项资金,不断扩大全县接受“两免一补”的学生范围。

  (四)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实施农村优质师资建设工程。

  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推行师德诚信卡制度,家访制度,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作为聘用和确定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支(送)教下乡、集中培训、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与农村教师结队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重点解决农村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问题。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强化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均衡化。

  (五)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学校为龙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体,按照“整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抓好“基本运用、整合利用、拓展利用”三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的实施。逐步实现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具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室和闭路电视系统,建立中小学校园网,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通过宽带接入实现“校校通”。使远教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城乡调查报告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县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截止目前,全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7.98万人,占总人口的18.6%,70岁以上32921人,80岁以上的8444人,90岁以上676,100岁以上6人。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不断发展,老人对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养老需求不断增长,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切实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民办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1、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一是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县抢抓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和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强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完成了全县17所乡镇敬老院的撤并整合。投资5000多万元,先后建设了一所县中心敬老院和温泉、长林、新铺三所区域性敬老院,一所社会福利院,建设总床位达1300余张,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积极支持民营资本创办养老实体,投资548万元的爱心老年公寓,现有130多位老人入住;二是社区养老服务取得新进展。今年,根据省市的安排部署,加快农村幸福院建设力度,截止目前,全县已建和在建的幸福院12个,其中周家山镇留旗营村幸福院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余11所正在建设之中。

  2、养老服务惠及范围逐步扩大。一是对 “三无”和“五保”老人,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基本生活,为他们提供无偿服务,供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全县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1319人,集中供养493人,分散供养826人。集中供养450元/月 人,分散供养375元/月.人。“三无”人员和“五保”对象在自愿条件下集中供养率达到100%。二是全面落实高龄老年人优待政策。7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享受高龄补,70岁到79岁,每人每月50元,80到89岁每人每月100元,90-99岁以上每人每月200元,10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0元,列入财政预算。三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办每月为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基本养老金;四是计生部门每月为60岁以上农村计划生育对象发放奖励扶助金100元,为城镇退休职工发放独生子女补助金106元。

  3、养老服务法规建设不断完善。2012年省市出台了有关做好老年人优待服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老年人在公园、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区、博物馆、纪念馆等方面实行优惠,新的《陕西省老年人优待服务办法》实施以来,我们共为全县3700多名老年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为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去年以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也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等针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养老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养老服务设施规模、档次、服务方式、水平与当前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公办养老机构运行经费投入不足。虽然我县建设了四所敬老院,可基本满足全县1000多名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养老需求,但因地方财力不足,目前只启用了中心敬老院和长林敬老院,温泉和新铺敬老院因设备配置不到位,无法启用。同时因护理费较低,无法招聘到专业学校毕业的服务人员,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2、社会养老优惠扶持政策不配套,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社会养老服务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尽管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但由于养老服务业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投入大、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加之现阶段优惠扶持政策不明晰,不利于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目前我县仅有两家民营养老院在申报之中。

  3.规划建设滞后,养老服务机构布局与市场需求脱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定位不明,规划滞后,社会养老机构布局与群众和市场需求脱节。养老服务设施与学校、医院一样都属社会公益设施,但因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征地困难,新建养老机构大多建在郊区或农村,而城区许多老人不愿意远离家庭,势必造成建成的养老设施空置或发展缓慢,虽然许多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业感兴趣,但因规划设置无位,用地困难,申报审批环节多等因素影响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居家养老作为目前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籍等养老服务的项目短缺,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口较大。目前我县城市社区还没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无法满足社区养老服务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充分履行政府职责。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对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责任,提高集中供养率。加大对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投入,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社会养老服务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2.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社会养老机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养老服务行业,出台具有可操作性扶持补助政策,激励更多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各有关部门要深化认识、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解决养老服务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3.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一是制定规划、合理布局。城规部门要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新修建住宅小区要统筹考虑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居住人口比较集中的新建小区要建设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二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级公共服务场所,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效率,逐步形成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4、加强人员培训,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制定与养老服务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规划,加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育一批优秀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通过政府补贴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能安心、优质为老年人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城乡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城乡调查报告12-26

关于城乡调查报告03-02

城乡调查报告范文04-18

城乡调查报告(15篇)02-27

城乡调查报告精选15篇03-02

城乡调查报告15篇12-26

城乡社会调查报告04-26

城乡调查报告(汇编15篇)02-27

城乡调查报告集锦15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