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听众》评课稿

时间:2023-02-24 19:06:17 其他 我要投稿

《唯一听众》评课稿

《唯一听众》评课稿1

  能抓住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在课堂上,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并且抓住课堂生存的资源,及时顺学而导,去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教者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特别抓住了老教授平静的神态的有关句子,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小黑板上出示了三个句子:

  1、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教者独具匠心,抓神态──“平静”一词。“平静地望着我”──这在问题中有三次出现。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句子,体会到了在“平静”中,包含着老教授对青年人的真诚帮助、鼓励、让他重拾信心,最后成为出色的小提琴手。

  因为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这几个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反复朗读,对引领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这节课的板书过于简单,提的问题却比较琐碎。教者如果能指导学生抓住青年心理和行动上发生的变化(从灰心到恢复自信)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师生再进行一些互动,这样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能产生更积极的学习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同年级的教师应该共同来认识,探讨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学习,真正做到“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学语文等教学问题。

《唯一听众》评课稿2

  《唯一的听众》是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读懂课文。

  2、从老妇人的言行、神态和我的心理、行为变化两个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我”对老妇人的感激与敬佩之情。重难点: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听课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补白训练恰到好处

  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补白训练,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特殊方式的鼓励与帮助之后,让学生写一些想对老人说的话,一方面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做一个反馈,检验学生是否学懂的文章。

  四、质疑贯穿整节课,形式多样

  如课题质疑、随读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质疑等等,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充分被调动起来。

《唯一听众》评课稿3

  在开课以后,教者出示的“青年由‘自卑’到‘自信’”这条线非常清晰。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组织学生多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交流,理解到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从而带领学生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悟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抓住“有一次……像深深的潭水……”是本课堂的一大特色。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这种阅读教学的延伸不仅能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把师生们从语言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渐渐明白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是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什么要抓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老师抓住了“老教授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这个比喻句。在课堂上,教者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深情的眼神包含着期望、关爱、鼓励、称赞、喜悦、提醒、更高的要求。学生将已学之词来理解眼神像潭水,说明他们的情感态度已经得到了升华。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以下两点:

  1、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除了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但还应注意写作方法的指导,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统一。

  2、“为什么忘记是聋子?”可以通过找有关的句子来读,随后让学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可是,教者除了自己讲解这句话的意思以后,又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这个教学环节就显得有些重复了,这部分教学时间,可以训练学生在这个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练笔机会。

《唯一听众》评课稿4

  《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

  如何落实新课标精神,体现以生为本、因学而教的理念,周xx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这一课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充分地读

  在初步感悟语言,体味情感的'基础上,周老师让同学找出老人说的四句话,对这四句话重点品读、赏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悟情、以读体意,这是教者灵活处理教材,娴熟地驾驭课堂的一大特色。朗读不但要有时间保证,更要有明确的要求与指导。不论提出何种要求,采用何种指导方法,有一点总是应该强调的,那就是要让学生读得投入,读出味道。周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无疑是让人印象深刻的。

  二、静静地思

  “我发现作者对自己非常失望,对自己评价很低。”“虽然这里没有家人的评论,但是我……我发现作者在遇到老教授之前是那样的懊恼。”“我从‘我暗暗有几分兴奋’知道老教授的鼓励很有作用,作者鼓起了勇气。”“‘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我感受到小伙子开始有了自信,因为老教授不但表扬了他,还愿意做他的听众。”xx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来学习文本,揣摩情理;抓住反映“我”心路历程的句子研读,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与深刻性。

  三、大胆地写

  课堂中最后的写话练习第三次老人心理活动补白。这不失为本课的一处精妙设计:既让学生自主对课堂进行小结,更让学生在深刻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后水到渠成地外化表达、升华,同时也体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欣赏、鼓励,这很好,但让学生之间评价就少了,应将评价权适度地让学生行使。

《唯一听众》评课稿5

  板书及漂亮的钢笔字是课堂的闪光之处。放手让学生去学,留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值得赞赏的地方。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老妇人的语言,应该带着角色去读。说明老师已经发现了学生的不足之处,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尽管老师示范读了一遍,但收效还是不明显。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1、徐老师虽然抓住了老妇人是教授、首席、聋子这三个词语并板书在黑板上,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引导他们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通过记事来写人的写作技巧。这篇文章的'两条主线非常鲜明:一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2、指导学生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文章中,老妇人的一句话,是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一个句子:“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句话应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体会,谈感受。

  其一、“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这是老教授对小伙子的鼓励。

  其二、“可惜我耳朵聋了。”这善意的谎言,让人感受到真情的美好,也减少了小伙子的心理压力。

  其三、假设她不是聋子,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在林中独享的幽静。两条主线合二为一了。假设她不是聋子,小伙子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的琴声,早就没有勇气在老妇人面前献丑,也许离开了树林。

  正因为她是所谓的聋子,小伙子才没有离开树林,不介意老妇人的在场,继续练琴,直至由自卑到自信。

  也因为有这位老妇人的“请继续吧”,小伙子才有自信心,越拉越好,最后才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因而才有最后的点题,“在众多的听众中,他始终会想起‘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小伙子唯一的听众。”这样,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我认为,文章的重点句子虽然很多,但在繁琐的分析与提问中,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收效也不明显。但有时抓住一、二个关键的句子,就能触动整篇课文,对其他句子的理解也会触类旁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老师也能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总之,“同研一堂课”,分别上出了三位年轻人的风采,特色。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涵的老教授和青年的真情,以及青年在拉小提琴中由自卑到自信的全过程。共同的教学目标均以“人本教育”为理念,做到“目中有人”的教学,让爱与真情贯穿始终,语言文字的训练也真正落实到了实处。虽然在教学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却给新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认识与思考。最终达到了同学校、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教研目的。

【《唯一听众》评课稿】相关文章: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11-08

唯一的听众的评课稿08-11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03-26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5篇03-26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5篇)03-26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2篇02-06

《唯一听众》评课稿5篇02-24

六年级语文《唯一听众》评课稿07-31

唯一的听众作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