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

时间:2022-12-13 09:27:3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荐】读《皮囊》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皮囊》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皮囊》有感1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好书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引用书后作者所引用的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初读这本作品,带着我自己一些稚嫩想法,本以为会像浏览新闻简讯那样点水一过,却用了漫长的时间细细将它品完。读完后不忍再去翻看第二遍,即便我没有很多生活的经历,也在很多笔尖处与作者产生精神的共鸣,情感的共振。我想如果不在读后将想法记录下来实属可惜。这无疑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仔细想想它到底哪里好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自身文化的贫瘠让我无法盛赞其极,只能从小处细细品尝,梳理作品涓涓细流般流入心间的感悟,受益良多。

  读书给我们与作者延时沟通的机会,虽然无法也无资格与作者盘膝共谈,却也是直面的一种形式。这部作品的性质是作者多年来的随笔,由些许生活的小故事拼成,记录了作者半生的遇人、遇事,以及大量当时的想法与日后的感悟。每个小故事都是小说的形式,展现了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父母亲人的往事、小镇居民的生活百态、新思想与旧思想的碰撞、小男孩孩童时期羞涩的内心、成长的烦恼、亲人离世的挣扎痛苦、好友的生到死、回家的意义等等,包罗万象。可以说作者的所闻所见也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所闻所见,而作者的感悟却非常深邃,常人不能如法炮制。我想我从作品的语言与感悟两方面来浅谈吧。

  花架上的繁花

  读小说就像走过一片繁花似锦的花架,故事大半就像枯树搭成的花架。花架的用处只是支撑住一团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而故事的文字描写就是花架上的花,如果读小说只看故事忽略了文字就像只看到花架忽略了架子上的繁花。

  作者是一个操弄文字的高手,作品的语言朴实平淡,像讲故事一样用最简单的话说给读者听。却时不时地在任何地方击穿读者的心,像一把有力的语言之剑。你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是文眼,却能够在此驻足停留许久,慢慢回味,顿时意味深长。作者说到阿太,会写道阿太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文后作者又对自己说: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两句话瞬间点亮了阿太的形象,不禁让我脑补阿太不服老,坚强,却又对后辈谆谆教诲的画面。讲到母亲执意要花很多年的时间来修葺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房子时,作者说道:每次从工作的北京回到家,踏入小巷,远远看到这奇怪的房子,总会让我想起珊瑚——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的房子,用以支持他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文中母亲卖力地为房子画线,请工人,而作者却看到生命的轮回,母亲一生执念的房子与母亲本人就像落红散落在田里化作春泥,呵护新生的花蕾。作者说到自己:高中时父亲的病倒,让我必须保证自己积累到足够的资本,以便迅速找到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还得符合我的人生期待。这很难,就像火箭发射后,在高空必须完成一次次定点推送一样。我仿佛从这里读出了他的二十年,用这样的一段话总结了他的奋斗期被心中的“魔鬼”催促着前进,一步都不能停歇,背后的情绪是累与无奈。讲到大学的荒诞舍友厚朴在学校里勇敢地宣传自己音乐的梦想,将宿舍变成一个所谓“同道中人”的聚会之地,却没有实际的积累与脚踏实地,作者描写到:他走红后,我们的宿舍简直成了个性人士在这所大学的必游景点,这么多人来来回回,都带着打开的内心,总会有和厚朴对接上,并最终睡到一起的人。一句并最终睡到一起的人,让我突然明白了作者对厚朴所谓梦想的褒贬,短短几个字就撕开了前文对厚朴又虚又实的情感背后作者本人的所感所想。我明白了原来厚朴因为自己的“梦想”走红以后,找到的女朋友只是睡到一起的人,原来他只是打着梦想的幌子来满足青春的躁动不安,而他自己梦想的分量,也许只对他自己很重要,别人看来一文不值罢了。厚朴故事的文末作者内心对厚朴说:厚朴,或许能真实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文眼了,在前文的铺垫下,这句平实的话看起来是那么有道理,直指我们每一个青年的内心。

  以上的举例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甚至多到“令人发指”,有时候想快速扫过一个故事却又怕错过一句作者的“醒世恒言”,全书在走走停停中慢慢淌过。忘记了时间,抬头看表却不为付出的时间后悔,让人“着魔”。我想对于这本书,最好的办法就是慵懒安静地阅读,没有功利驱赶阅读速度,没有歇斯底里的过度解读,轻声走过花架采掷繁华中的一朵细嗅,没有非要对繁花进行分类的必要,闻过芬芳后放回原处,再等下一个有缘人前来。

  拓印在骨髓的生活

  说实话这部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害怕让自己浅薄的经历误解了书中情感原本的价值。全书的基调是悲伤的,却悲伤的有道理有价值;全书的情感是现实的,没有英雄主义,家国情怀的大开大合,却以小搏大,像一根细小的针一点点松动读者坚实的心脏,最后发现自己的情怀与坚持也不过如此。我想无论怎样经历的人,都会有感同身受的部分,生活拓印在我们每个人的骨髓里,印记百年永存。我带着自己的印记,去享受作者的故事,无论斟赏或是扫略,都会在阅读的那一刻订下额外的印记,受用终身。这部作品能感受到作者的血与泪、愿与违,甚至能看到背后时代的创伤。不禁叹止作者平日的生活体会,想来他一定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

  我没有资格评价作品情感的好坏,但凭好恶。如果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剥一颗坚果,费尽心思去除硬壳,便发现白色的香甜果肉。那么这本书剥开的是有粘性的透明薄膜,你甚至可以透过薄膜看到内容,完全剥开后是黑色的苦药,却有良药苦口的韵味。因为剥开的是有粘性的薄膜,内在与外在之间被可以轻易撕开的细丝粘结,你可以轻松完全剥离,却又无法迅速从中抽离。第一次剥开它,尝到苦药,又难以下咽第二次,舍书而去,多年之后发现药劲灌满周身,大有脾益。这本书就给我这般感觉,不舒服的情感,太过现实的体验,却真实有用。

  这就是生活,有肆意长笑,有苦中作乐,有沉湎忘怀,有释然放怀,有做作,有流离,有怒嗔,有痴狂。这一切,都拓印在我们的骨髓中,生活也许没有核心,却值得慢慢品味,待养分在骨髓中吸收殆尽,留下怅然与释然便可。

  想与有心之人共勉此中情怀,希望不会味同嚼蜡。

读《皮囊》有感2

  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如何保养身体,如何美容养颜,如何延年益寿,无一例外大家都在珍视自己的身体——皮囊,有了皮囊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锦衣绸缎,住上别墅,吃喝玩乐无一不需要皮囊,但是该如何滋养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呢?

  《皮囊》中阿太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因为有了污浊,我们的生命不轻盈也不自由,常常在感叹,我们是逼不得已,需要还房贷,需要还车贷,这是都是被我们的欲望所拖累。这些欲望常常让我们觉得身体与灵魂是分离的,身体不能跟上灵魂的需求,灵魂无法理解身体,就在这样的无法理解当中,人会常常生活在痛苦当中,遗憾过去,不切实际的期望未来,唯独忘记了我们所身处的当下。

  唯独忘记了我们身处的.当下,以至于我们只是坐等梦想,而不去做,而且又特别的珍惜我们的皮囊,只想不做。

  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育儿中,父母要学会使用孩子,学会舍得,当用的越多的时候,其实是让孩子的身体与灵魂合一,做的越多,身体越能动,灵魂与身体融合的越好。

  舍了皮囊,得了生命的轻盈。正如绘本《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中所画的皮囊最终入土为安了,精神和思想永存。

读《皮囊》有感3

  文退学后我经常梦到他,梦到我们回到那个最快乐的时光。在梦里我们依然无话不谈,依然一起去做我们都喜欢的事。但我却突然意识到,这是梦境,他已多年不参与我的生活。于是失落地醒来,心中无限怅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内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后来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认为的那段美好时光。我知道将来会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说出第一句话,也不知道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我的生活中,跟文类似的.人很多,我们都曾经很快乐地在一起,随着时光列车的不停行进,他们下车了,上了另一辆车。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们渐行渐远,而又唤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觉得朋友分阶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对我有影响的人,当我们再次遭遇,你看我时依然是那个眼神。

读《皮囊》有感4

  【壹】

  人的一生中除了皮囊,还 有些什么呢?

   ̄ ̄ ̄不是智慧,不是貌美。这些终究会因为韶华逝去而不复存在。

   ̄ ̄ ̄不是金钱,不是名誉。这些只会为你的皮囊增加负担,来去匆匆。

  你有没有感受过生命的律动?在你胸膛中停留的。

  你有没有听到过风的歌声?依稀在你耳畔萦绕的。

  你有没有闻到太陽的味道?日日在你鼻间嬉戏的。

  你有没有看到过透明的颜色?在你瞳孔中映射的。

  你有没有品尝过水雾的滋味?在你口腔中化开的。

  你有没有追求过什么?日日夜夜在你脑海中幻想。

  这就是你、我、所有人,除了皮囊,所剩下的东西。他们,会点亮人生。

  【贰】

  阿太走了,留下了皮囊。父亲病逝,母亲坚持要把即将拆除的房子用所有积蓄重建,只为建一个家。等待死亡的人们,终会化成最初的模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宏大的梦想,但是因为人心的恶俗,有的人不能与世俗抗争而饮憾终生;有的人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沦为普通人;有的人不顾一切的绽放着自以为无极限的青春,然而终会被自己心中那个横冲直撞的“破坏者”吞噬……

  《皮囊》这部书中讲述的都是作者身边所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大概分成三部分:关于皮囊、关于家、关于信仰。所有的故事都是朴素却真情,一点一点的浸入我们的心房。故事总是以悲剧结尾,让人流下心酸的眼泪,可回想起来却是十分温暖,像是得到了什么力量在往后激励着你;也正是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人的真心,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皮囊。

  在其中,会有一盏微弱但依然明亮的灯光照耀着你的皮囊。

  每个人。

  【叁】

  你感受过自己的皮囊吗?

  大多数人大约都会回答:当然了。

  那么,请在好好思考一遍,你真正了解自己的皮囊吗?

   ̄ ̄ ̄没有人会肯定的说,是。

  皮囊是什么呢? ——他既保护人们可以不受伤害,又包庇了人们的丑恶。

  但是,能不能点亮皮囊中的明灯,就要看你如何去用了。

  阿太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是的,她说到做到,她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她总是用尽全力的做事,切菜时把手指切断了,她也一声不吭,反倒是“我们”被吓的'手足无措,慌乱不堪。阿太曾今把自己不会游泳的儿子一次次的扔进河里,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门关走一遭,但是,正是这样看似无情的处事方法,却是真正的掌握了如何对待皮囊。阿太在临终的时候终于说出了对待皮囊的看法:“没有皮囊的限制,灵魂才能来去自如。”

  灵魂,就是点亮皮囊的那盏明灯。

  【肆】

  家,是什么?

  有人说,家,是在你伤心难过时,给予你温暖的地方;有人说,家,是梦中的天堂;也有人说,家,是永远回不去、永远到不了的净土。

  家,亦是皮囊。

  它可以在黑夜中点着一盏灯,无止境的等待一个风雪夜归人。它在你心中,永远都是最初的模样,无关年龄,超越时间;无关生死,超越一切。

  家,就是温暖皮囊的那盏明灯。

  【俉】

  你相信有神灵吗?

  我一向都不相信,但现在,我相信了。

  父亲走了,母亲要为父亲找“巫”——可以把父亲生前想要说的话转述出来。母亲固执的想要听一听父亲的声音,问一问他在那儿过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认为这是骗人的,但母亲倔强的像一头牛一般,被骗了也心甘情愿。

  她去找了“巫”。

  “巫”说,父亲会回来看我们的。

  而“父亲回来”那几天,原本冷清的家中,竟像过年一样,母亲也快乐了许多。

  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我开始相信神明,我开始有了信仰。

  信仰,是永存皮囊的那盏明灯。

  【陆】

  而人啊,无论经历多少变迁,历经多少磨难,只要带着自己的皮囊,回到自己的家,找到刻在骨头上的信仰,无愧于心,就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这是《皮囊》告诉我们的。

  是的。

  仅此而已。

读《皮囊》有感5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它包裹着一颗怎样的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照亮,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联系在一起。

  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儿时的两个同伴,一个是父母在香港,有着旁人不可及的物质生活的香港阿小,一个是父母为渔民,两个兄长亦是渔民的赤脚阿小,可想而知,香港阿小在旁人眼中有着优越的条件,然而,香港阿小,去了香港后,却也遭受着不同的待遇,他成了香港伙伴中的“乡巴佬”因为父母生意失败,父亲重病过世,哥哥卷财产逃跑,成年的他,在生活上是困苦的,住在贫民窟,精神上也是贫瘠的,无助的,而家乡的赤脚阿小,早早地当了渔民,成年后,妻贤子孝。每每隔着屏幕看到香港的繁华,他心中也会荡起一丝向往,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前拥有的生活状态,却是处在真实香港大地中香港阿小所向往的。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谁可以逃离的了物质给他带来的优越感,也没有谁可以避免贫瘠给生活带来的烙印,然而,仿佛现实总是充满了很多希望,这场马垃松谁能竿的到达终点,真是一门学问。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个“别人家的子孩子”他们或许有自己的目标,或许只是太成熟了而已,作者的另一个伙伴文展,那位有着免唇的天才,有着比同人更高的.理想,文展是个很特别的人,在一群小伙伴中,竟然能让别人崇拜到忽视他本身白的缺陷,能让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而没有同情他有着对人生完美的规划,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着,他觉得自己以后一定会出人头地,一定会走出这个小地方去大城市立足,后来他确实考去了大城市上学,他不愿回到他的家乡,甚至疏远,大城市并不像小镇,,在小镇中他是仪佼佼者,但在大城市里他只是普通一的份子,或许他受不了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又没办法起却别人出去之后他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大有人在,成功也并非儿时想象的那么简单,倔强的他去却不愿妥协,他依然相信自己不一般,最后却视生活折磨的遍体沐淋伤。从本质上,我们都是失去了家乡又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但也要满怀希望去点亮道路,照亮身边的的人

读《皮囊》有感6

  《皮囊》一书,第一感觉就是蔡崇达的文笔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就像是一个好朋友娓娓道来它的过去,他的故事。

  世间万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来接受来自外界无时无刻的摧残,但需要承受这一切的却是加附的灵魂。随着岁月带来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无法承受这摧残,灵魂才会离开,寻找它未来的依附。人生在世,来这世间走一遭,皮囊让我们彼此相亲相爱,却也让我们感受这人世的悲怆。

  文章结尾,蔡崇达曾点出,所有的理想和责任不过是逃避生活的借口。有的人终其一生追逐梦想,未曾一刻休息,这不过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罢了。作者的室友厚朴,满嘴"理想"和"世界",却遭到现实的沉重打击。灵魂依附于皮囊,便是让我们整装来享受生活,活在当下。但有时候信念却也是一种好事,比如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信念能给你力量继续前行,就像作者的母亲,当父亲去世后,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见巫人,把父亲的骨灰安放在离家较近的祠堂里。因为当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时候,信念便能驱使你的皮囊来面对考验。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灵魂,那便和行尸走肉毫无差别。然而,穷其一生来追求,享受生活,我想,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读《皮囊》有感7

  初遇于它,好像是在夏日的书店里。那天,阳光正好,书店里的人也不多不少,我就这么漫无目的地走着。就在那一刻,我停了下来,在畅销榜上——《皮囊》是第一位。可能是出于好奇,又或是心灵的指引,我在收回目光之后就将它收入了囊中。

  从序开始读起,却不知我的心灵也开始渐渐被它所带动。这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他那坦荡、真挚的性格,他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读他之所写,就好像在一棵大树下,两人两把竹椅的交谈,说着自己的故事,毫无杂质。虽说书名为“皮囊”,但他好像就是从心里开始跟你认识的'。

  略读几篇,我感受着他笔下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那个活到九十九的阿太,执意要建房子的母亲,还有在急诊室中去世的父亲。一篇篇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我外婆的母亲。我见她也不过几次,因为年龄

读《皮囊》有感8

  皮囊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多岁,从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们都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她在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惊心的一句话“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徒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泪告别了先她而去的女儿;她曾摔伤过腿,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家的身影。她虽有独特的生活哲学,但也有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

  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家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在父亲身患重病时仍不离不弃,打气加油;那份浓浓的亲情,又是母亲坚持替父亲修建好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还在于母亲四处奔波,只为让父亲的灵魂在天堂过的更好;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愿意用自己用来买房的钱去替父亲修好那栋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在闲暇之余会去翻动地图,只为找到母亲的那栋房子,让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家人对父亲老小孩的任性的宠溺;那份浓浓的亲情……我同情他们的不幸,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要承担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甚至苦苦付出,到头来却被人误解的无奈,却又羡慕他们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有着许多人没有的亲情。如果让蔡老师再重新选择一次,他会选这个家吗,我觉得他会,因为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浓浓的、无法割舍的、无比看重,值得他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照亮。“荒野中就有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而你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人。

  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轨迹,在我们脑海中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逃避它们,因为我们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剧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读《皮囊》有感9

  读皮囊是一气呵成的,一个词,爽快。读皮囊之前是不认识一个叫蔡崇达的人,不知道他的背景,直接开读。皮囊是散文,讲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奶奶、父母亲、童年的伙伴等。

  开篇写的老奶奶,作者称为“阿太”。阿太的一句话点题:“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说的就是我们这一副皮囊。然后写了母亲对建房子的执着,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一方土地变成高楼,并在门前立上父亲的名字,完成最后的一点念想。

  写了父亲的懦弱和残疾,对一个家庭的打击,以及作者自己如何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有一段写的特别朴实,说的是父亲半瘫以后回到家中,一家人都在演戏。好像明天一觉醒来父亲就好了,就会恢复了。最终在全家人发脾气、大闹、一家人抱在一起痛苦中结束了。

  让我想到了我的大姨,当得知她是肺癌晚期的时候,全家人都是瞒着她的,她的媳妇整日偷偷抹眼泪。我们每天都在演戏,好像吃点药就好了,做点化疗就好了,明天一觉睡醒来就好了。我的母亲每天都去看望她,导致我们一大家人都被笼罩在这层癌症的阴影中。

  亲人的逝去犹如看着一朵花的凋零全过程,这种伤痛终其一生不能痊愈。但面对这种伤痛,有的人沉浸于回忆之中,有的人可以从悲伤中走出来,每个人面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不一样,造就了不一样的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我们多少人是活在这皮囊下的,多少人又是抛下了这副沉重的皮囊活出了自己。比如书中的.阿小、文展、厚朴的遭遇、心态和生活,最终都变成了作者对于自己的提问和思考,对自己的灵魂拷问。

  请问,皮囊到底重不重要?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请问,我们的灵魂如何安放?我们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予以回答。如何回答?从自身的遭遇去领会,从生活的点滴中、身边的人中去感悟。每个人会给的答案都不一样。

  而最终,生活和作者都给了我们答案:“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很认同。我记得我读《沉思录》,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睡陋床、盖粗毛皮”,颠覆了我对皇帝、宫廷的想象,我以为都是富丽堂皇,我以为都是觥筹交错的画面。读后感·导致我一直不敢睡太好的床,也不敢把自己的被子从40支纱往上加。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仿佛这副皮囊只有得到了最原始最粗虐的待遇,我们的灵魂才会得到洗礼,才会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真正渴望的东西。

  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感触。作者文笔清新流畅,叙事简洁、冷静、真实。好久没看过如此清新脱俗的文字了,感觉没过瘾就结束了,很感动很喜欢。

读《皮囊》有感10

  改变,从阅读开始。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阅读正好能让我们接近梦想,实现理想。有人说,世界上最美好的实验是教育。我们正好是这美好实验的参与者。请让那一本本经典的书籍,一次次静心的阅读,一篇篇真挚的随笔,引领我们走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让我们教育的世界充满诗意与色彩吧。

  《皮囊》这本书在“知乎”、“豆瓣”上一直榜上有名,逛街的时候恰好被它一副精致的皮囊吸引住了——古铜金的硬制书皮、泛黄的书页、书内的排版看起来让人感到舒适。《皮囊》一书很年轻,蔡崇达著,韩寒监制,20xx年出版,以作者为原型,以当代人的视角看世事。

  皮之为质,囊之为形,藏污纳垢,谓之臭皮囊也。语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经》,以佛家观之,身体皮囊为易腐朽之物,只有灵魂为不朽。

  这句解释前半句唯物主义,后半句唯心主义,理解起来却不矛盾。但究其本质,放在当今社会考量,是否得当,有待思忖。但无论如何,“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

  《残疾》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从一开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复健,到知道无法治愈后绝望地号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整天喊着要“抓紧死”,会控制不住惹事,大骂邻居……死后,他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确切地说,在“父亲”得知再也无法痊愈,内心残余的.希望的火苗被扑灭时,他的挣扎、愤怒、斗争化为一只猛兽冲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变得不是那么惹人喜欢了。

  人,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有时候相似得可怕。读这篇时,我一直将已故的爷爷代入,年轻时的爷爷颇有学识,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个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嘴边挂着政治的老农民,他这一辈子勤勤恳恳但性格刚烈,我们一直很敬畏他。后来,当他被发现身体不舒服时,已经是食道癌晚期,我们合伙骗他食道上长了个囊肿,所以他刚开始是积极配合治疗的。术后,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没想到一辈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跟我诉苦,说伤口有多深、有多疼……我头一次看到他主动袒露脆弱的模样,那种感觉不可言喻。

  回家静养的爷爷最喜欢的就是骑着他的小自行车去街上买以前从来不会碰的点心,奶奶开玩笑说他变馋了,他却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仿佛要把没吃过的东西尝遍,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随性。半年后,如我们预想的那样,病情急剧恶化,他不能进食,反复呕吐,脾气越来越暴躁,时不时打骂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们哭诉,爸爸气不过和他发生争吵,也被他拿着棍棒四处追赶......我们孙子辈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亲节,我第一次给爷爷买了礼物,也是最后一次。只记得那条裤子围在他身上又宽又长……我不禁怔住了——这是一副骨头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动掀起衣服,靠我很近,无奈地说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层皮了。”我哪敢直视他的眼睛,不禁后退两步,佯装自然的神情,张了张嘴,想宽慰他,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爷爷走的那天,我不在家。听奶奶说,那几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许他想给这个世界和最亲的人留下一副会笑的、温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这是著名作家李敬泽在序中所写,概括了作者在本书中记叙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处。

  如果你读《皮囊》,应该也会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到了人生的某一个限度的时候,那些好的坏的也会冲出来,但是没关系,相信皮囊最终都会体面地跟世界和解。

读《皮囊》有感11

  文是我小学时期最好的朋友,我们都热爱唱歌,我们无话不谈,我们互相分享。中间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渐渐发现他变了,变得把以前的爱好抛弃了,转而去喜欢他当时不该喜欢的东西。做那些事时,出现了从未出现的神情。我不知道影响他最深的是什么东西,只知道这让我开始不了解他内心有什么种子,我开始厌恶跟他说话。

  后来文又回来了,跟以前一模一样,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请,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们回不到从前,是在初中。那时我们不在一个班。不同班,突然就经常见不到面,我们开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们各自认识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渐渐改变,他也渐渐改变。最后或许他也不喜欢这样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学校已经见不到对方的身影。

  其实我们都没有变得更好,却也没有往同一个坏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颓废,他自动退学,在家里跟父母斗争了半个月,喝醉酒摔伤脸,最后决定出去打工。这期间我们没有见到一面,没有通一次电话。我特别害怕相对无言,不知该跟他聊什么。大学后他偶尔会拜访住在我隔壁的亲戚,我故意紧闭房门,避免迎头撞上。

  最新消息是,他去年结婚了。婚礼刻成光碟,我趁家里没人,偷偷地打开来看,我害怕母亲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说话,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实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个家人。婚礼上他又长高了,也长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东西,我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他了!

读《皮囊》有感12

  曾经看过,书分三种——第一种:工具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种:期刊杂志,用来消遣娱乐;第三种:闲书,可读可不读,但却能滋养精神。《皮囊》就是这么一本闲书。书不厚,一共十几个小故事,大多发生在90年代福建晋江的一个小镇上,基本上是作者蔡崇达的个人成长经历。

  蔡崇达年纪不大但阅历不少,写作只是他的副业。20xx年毕业就先后在《新周刊》、《三联生活》、《中国新闻周刊》这些著名刊物担任主编,27岁又任美国《GQ》中国版报导总监,还创办了男装品牌……履历相当精彩。

  《皮囊》写亲人亡故,写农村人对土地的天然的亲近、对盖房子的执着渴望,写儿时发小在成长路上的情感疏离,写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远离的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刘德华为他写序,讲:书当中都有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和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韩寒说:我会把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这两个身份标签迥异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的男人,因为这本书,有了一个温暖的交集。

  网上有个用到泛滥的金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想说:蔡崇达的灵魂足够有趣,而蔡崇达的《皮囊》也相当好看。

  书从阿太写起,也就是他的曾祖母。切菜切掉了手指头,她超冷静。她说:皮囊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话很牛,也算是开篇点题了。大家或多或少会从阿太身上联想到自己的奶奶、姑婆或者别的什么亲人。阿太坚强,思想独立,有个性,同时又是千万传统中国老人的缩影。

  书里面很多篇章都是描写亲情。关于亲情,龙应台有一句非常理性的发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纪伯伦呢,他是个哲思派,他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来自于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孩子是弦上发出的生命之箭。(造物主)既爱那飞翔的箭,也爱那沉稳的弓……

  佛家又怎么讲呢,他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疼痛与无奈——生老病死对世间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贫穷又让这件事充满了不公平。蔡崇达写父亲住院:“医生会时常拿着两种药让我选,这个是进口的贵点的,这个是国产的便宜的,你要哪种?我问了问进口的价钱。‘国产的会有副作用吗?'’会,吃完会痛,进口的就不会。‘我算了算剩下的钱和可能要住院的时间,’还是国产的罢。‘然后看父亲疼了一个晚上,睡都睡不着。”

  年初的时候,我爸爸也住院了。病房里呆着,我想给他削个梨。长这么大,我对付水果皮只用过刨刀,但医院只有小刀。怎么办呢,只好硬着头皮削。削得很丑,梨还差点掉地上,但总算削好了。下午开水房打热水,我给爸爸洗脚。这是我第一次给他洗脚。不知不觉,我的爸爸这么老了,女儿从小心里的英雄,现在行动不便需要我照顾……我在感慨之余似乎有点儿被自己感动。但我立即发现这感动是多么的可笑——对我的爸妈来说这算得了什么呀,他们养育我几十年,为我的付出,真的是恒河沙数;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我给他们的,是这么笨拙的回报。

  蔡崇达还写了一段,是父亲中风以后,母亲带他去庙里拜神:“母亲在祈祷一个可怕的事情,千万让我丈夫一定死在我前面,不要让他拖累我的孩子,如果我的阳寿注定比他短,先借我几年,送完他我再走。我则任性的跪在地上乞求,请让我和我父亲母亲寿命平均,全家一起走比较好。母亲一听,气得连连追打我,然后嚎啕大哭的对着神灵说,小孩说话不算数,请神明只听我的。”

  这,就是人生七苦——明明知道苦,但还是飞蛾扑火,为什么?为爱。人生在世上,寻求爱与被爱,是本能。亲情是其中之一,也是放不开割不掉,最不能扼杀的本能。

  这本书,讨论生与死,讨论人生的价值,但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有烟火气,让人有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书中并没有充斥太多的抒情,而是用一个个故事,直达人性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普罗大众,谁没有面对过与朋友生离,与亲人死别?当然,书里不全是悲哀与别离,就好像生命也不可能只有苦痛。对故土的情思、对自我的解析、对生活本身的思索,都溶在这一本有着“小说质感的散文集”中,给读者带来良好的浸入式体验。一个人剥离了社会的、后天赋予的身份,最后他只是一个恋家的.孩子,一个思乡的游子——当你说你想家,你想故乡的时候,你说的其实不是家和故乡,你说的是随时为你点燃那盏灯,盼你归来的人。人生来就只是一具皮囊、一颗心,我们都盼望在人生旅程中辛苦跋涉,皮囊老去时,心仍如赤子。

  写《追忆似水年华》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有句话说得很妙:“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我也很赞同蔡崇达所阐述的“写作和阅读的终极意义”——他说:“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照亮彼此,温暖彼此。”是的,世间众人皮囊有异,而在皮囊之下,我们的血都流向同一片海:那里藏着对爱的渴望,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文明的探求。

读《皮囊》有感13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之前,他写过几百万字的专题报道,登在《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上。1982年生人,看到网友说,蔡崇达的手指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并拢,因为以前写了太多的字。这部小说散文集基本上是他的自传。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猜想的到这不是一本让人觉的轻松愉悦的书。它记述了一个早就历经沧桑的年轻人的故事,关于贫困、疾病、亲情、爱情、乡情、青春对人的冲击。蔡崇达的有些经历,大部分人要等到四、五十岁才会遇到,那种“上有病父,下有稚子”的中年危机,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就全都承受了,成了母亲口中的“一家之主”。唯一让人觉的欣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穿越了重重困难,重重迷障,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看完这本书,令人觉的五味杂陈,心里有很多感触,却无从表达起。韩寒在编者按中写到: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经历相对不平常的韩寒也无法驾驭这么厚重的话题。还有两个人写了前言,一个是刘德华,一个是著名的学者李敬泽。刘德华的文章写的非常精彩,短短千言,没有轻飘飘的'同情和滥情,有的是知心知肺的理解,道尽了一个老江湖的人生智慧,真是英雄惜英雄。相反,学者的文章太过文艺和矫情,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哇。也难怪,他们的经历相差太远了,不在一个话语空间。

  我想我不会经常翻看这本书的,这样清醒地、赤裸裸地直面人生,太伤神了。

读《皮囊》有感14

  读《皮囊》这本书已经是两个月前的事了,阅读最奇妙的体验就是读完一本书后你可能已经忘记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但是有些感触还是会时不时的冒出来,《皮囊》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而《皮囊》中,关于厚朴这个章节,我记忆尤为深刻。厚朴可以说属于一个想要打破陈规的空想主义者,他特立独行创办乐队,但是他却不会唱歌。他一次又一次做着标新立异的事,但他的内心没有跟上步伐,最后他辍学,生活过的一塌糊涂。

  为什么我对于他如此印象深刻,因为他使我陷入反省中,曾经是否也在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时候,做那些超乎于内心真实反应的事情呢?这个年代我们主张自由,但是你是否真的已经感到自由了,而不是做那些看起来很自由,而实际很虚空的.假招式来为你还未达到的真正的自由来开路。但是不找到源头就很难做到内心与实际行动的完美结合,还可能会在这种假把式中迷失自我,最后无所适从。

  厚朴就是这样,他空有改变的理想,但是却没有为改变做实质的事情。在自己构造的以为的特立独行中,逐渐变成更加虚空的架子,没有扎实的根基,风一吹,架子就摇摇晃晃,多几次,便荡然无存。

  所以,在有想法的时候,也要有行动,这样才可以相辅相成,你的心中所想才可能成为现实。

读《皮囊》有感15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书中所写皆真情,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而并非为了爱ta而离开,最愚蠢的事莫过于让你找个更好的。世上有太多更好的,更好的房子,车子,衣服,食物,甚至是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是为一个人付出的一份情,无法复制,世间唯一。

【读《皮囊》有感】相关文章:

读皮囊有感12-08

读《皮囊》有感11-18

读皮囊有感集合12-28

读《皮囊》有感【荐】12-13

【热】读《皮囊》有感12-13

读皮囊有感15篇12-08

读皮囊有感(15篇)12-08

读《皮囊》有感15篇11-20

读《皮囊》有感(15篇)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