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时间:2024-04-20 09:35:06 王娟 心理学 我要投稿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通用9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焦虑心理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通用9篇)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1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空与满进行博弈,大至人生的重要决策,小至每一天的进食。而在这些博弈中,半饱,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多。

  半饱是一种完美的缺陷,一半的希望,再加上一半的耐心,才是一整片蓝天。对现实保持一种满足,对未来保有一分好奇,相信生活里头总有更好玩的事情,会在下一个阶段出现。

  因为半饱,才会对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期待和参与的热情。我想,魅力的标准,可以是看他能不能发自内心地微笑。对于物质的半饱,反而会增加心灵的丰盈,这种自由的心灵、灵动的眼神,以及不受外界影响的心态,会让人充满自信,变得优雅。这种魅力不是美丽,而是有一股吸引人的磁场。

  在二十四节气中,很多节气都是相对的。比如小暑对大暑、小雪对大雪、小寒对大寒,但是小满之后却是芒种。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事情太满就会走向反面,花未全开,月未全圆,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许多时候,我们都误解了焦虑,认为焦虑一定是心理的敌人。事实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焦虑是我们大脑的`一种防御机制,它可以提醒人周边潜在的危险,是我们对周围环境作出的恰当的反应。适当的焦虑能帮助你更客观地认识处境,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但是如果焦虑过度,那么作用就适得其反了。

  近代德国诗人歌德在其长诗《浮士德》中,有一段诗很形象地描述了焦虑感:每天早上醒来,我都觉得惶恐,想到这一天当中,一个愿望也不会实现,一个也不行。活跃的满腔创新的思想,都受到无数俗虑的干扰。等到黑夜降临,上床就寝,在床上也是惶惶不安,许多噩梦使我胆寒。活跃在我的心中的神,能深深激动我的内心,但这支配我的全部力量的神,却没有对付外力的本领。我觉得生存真是麻烦,我宁愿死,不愿活在世间。

  所有不愉快的情绪都源于生理和心理的失衡,人们以各种方式去修复它。有的是克服障碍,改善自身能力和条件;有的选择降低欲望,或采取合理化解释,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如果不能做到这几点,就无法恢复心理的平衡和宁静,消极情绪包括焦虑等积累和强化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心理失常、精神病等严重心理疾病,甚至导致自杀等自毁行为。焦虑是一种常见情绪状态,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一般说,在心理学中通常把有明确对象的不安、担心和忧虑称为恐惧,而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就是焦虑。也就是说,焦虑是根本找不到目标的恐惧,它表面上比恐惧的程度要浅,但正因为它没有清晰的对象,没有明确的方向,才让人无从下手,从而使人更加惶恐、无措。事实上,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困扰丝毫不亚于恐惧感。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2

  一个人不是生来就会被打败!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有这么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初读《焦虑心理学》,里面也有这么一句话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应该是: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可是,我们并没有修炼出看空一切的心境,处于这世俗间,社会的发展是越来越快,我们终日苦于追上它的步伐,内心却越来越焦虑。

  (一)谁的生活不曾“一地鸡毛”

  《焦虑心理学》这本书是从生活、职场、社交等方面细谈焦虑产生的原因,提供自我调整的建议与方法。少年时代,程度或轻或重,我们会焦虑,害怕被老师当堂提问、害怕考试。也有很多人在高考前夕一夜无眠,考前身体出现小症状。步入职场后,我们也会因为各种不适应而不得已戴上一个假面具,害怕与领导同行,害怕人前发言。一度为了博取同事的好感,永远都对别人说“好”,永远的不拒绝,天天领着“好人卡”。但是,我们时常会感觉职场是无硝烟的战场,而我们在这里压抑着呼吸,活得不痛快。

  (二)勇敢且客观地面对焦虑,把握当下

  托马斯.卡莱尔也曾说过未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其实,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人生的灰暗阶段,在夜深人静的夜晚,都曾辗转反侧,思考着这是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反过来想,焦虑不一定都是坏事。每个人都曾在无法掌控的生活里横冲直撞,但是做好了准备,最后可能也会因为这份焦虑获得一份意想不到的成功。我们要学会剥离外壳,在安静的夜晚去审视,我们恐惧的源头,客观公正的来看,焦虑的`始发点是已失去和过高的评价,但忧虑的事情却并没有发生,正如书中所说“恐惧未知,你所担心的80%都不会发生”。不如勇敢客观来看焦虑本身,既然已经失去,我们就不要纠结;未来还未发生,我们不要过分烦恼。焦虑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会塑造另一个成功的你。

  (三)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世外高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如若我们都有那书墨香,自信淡然,面对焦虑,或许我们可以变得更从容。《焦虑心理学》这本书中,也曾告诉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在书中获得片刻的宁静。在那些焦虑的岁月中通过品读别人的人生,来丰实自己的阅历,等自己的心境变得豁达,我们回首再看那些生活中疼痛、抉择的艰难,会发现生活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同样,我们可以找一个愿意倾听我们内心想法的朋友,将内心忧虑说出来,在与朋友交流中获得些许温暖,就像是漫漫长夜中看到点点光亮。因为述说自己经历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愈的过程。

  其实,读完这本书,静下心来。回首过往,会发现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措手不及,等时间沉淀,那些焦虑的事情终归会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最终我们会发现焦虑没有这么可怕,而我们也不是生来就会被它打败!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3

  你是否在走廊里遇见自己的老板,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在接任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后,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可能无法胜任,因此每日茶饭不思,辗转反侧。甚至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但你还觉得隐隐的焦虑,会忍不住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自己能不能解决?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那么你焦虑了。心理学研究表明,95%以上的人存在典型的焦虑症状,将近40%的人被严重的焦虑困扰,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如此的多人开始焦虑,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体性焦虑。《焦虑心理学》这本书对现代人所产生的普遍性焦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并结合多名心理学家的治疗经验和大量临床案例,得出很多简单、实用、有效的战胜焦虑的方法,让你在阅读和实践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摆脱焦虑困扰。

  与抑郁、伤痛、愤怒等单一化的负面情绪不同,焦虑相对更微妙、更复杂,甚至更难以形容,其实,适当的担忧是正常的,毕竟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但过度焦虑影响了生活和工作这就有些病态了,这样的你需要找到自己焦虑的根本原因。书中提到了焦虑的多个诱因,归纳起来,重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认同危机。即别人眼中的你,从小到大,我们难免被家长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那个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会让你有落差感,然而这种落差并没有随着你的成长而消失,工作后,别人家的孩子依旧围绕着你,让你觉得自己挫败感越来越强,此时你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低自尊感,你非常依赖外界的肯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认同危机。

  二是失败恐惧。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这在我们的人生中都只不过是一个瞬间的记录,但有些人,却因为这瞬间的变化而沮丧、紧张、焦虑以至绝望,有些极端的人,选择了更为极端的方式来逃避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失败之后产生焦虑情绪也很正常,但我们要学会自觉质疑和辩论,告诉自己,失败只是提醒我,下次做的更好。

  三是完美主义。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达到你预期的结果,你必须保证你的聚会完美无缺,你的工作必须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的伴侣必须是最好的那一个等等,然而这个世界大多数事情都不会轻易对你俯首听命,他们不会事事顺着你,此刻的你非常脆弱,你会痛苦,你会特别焦虑、沮丧的压抑。事实上,你之所以觉得世界不完美,是应为你各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如果你能不再过于坚持执念,你会变得强大、自由。

  四是自我贬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贬低心理,知识程度轻重不同,心理学对自我贬低的定义是,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和无助。

  了解了焦虑的诱因,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斩断焦虑的思维,打破自我折磨的死循环。莎士比亚说:事情没有好坏,全在于你怎么看。同样的困境,对于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一颗强大的内心,是你战胜焦虑的最好武器。培养积极的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让我们一起赶走焦虑,让生活充满阳光。(莫青青)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4

  有心理学就有心理医生,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医生,或者说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听。心理咨询师要用全身心来倾听,脑子要不停的运作,用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期间酌情插少许的提问,使求助者在倾诉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通过咨询师的帮助,逐渐自己发现症结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她问题处在哪里。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倾听,化解了求助者的症结。

  在一次谈话节目中,一位女性听众咨询自己为什么老师学不好英文,不能跟外国人是很好的交流,而她的专业又恰恰是医疗英语。在经过交流后才发现,这位女士因为当初一段美好的跨国恋情被阻断之后,出现了一种抵触的清洁,不愿再说英语,尤其是不愿听到外国异性对她说英语,实际上她碰到的是一个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全新的聆听求助者的倾诉,要聪明的问问题,要关注她自己的意识不愿意承担的那部分,而不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树立自己的业界权威上。

  还有一种是,咨询人员听到求助者说自己好了一点了,就高兴了,觉得自己有能力。其实,这时候很多心理咨询师不明白,求助者正在为他们服务,这是求助者特别容易办到的一件事。心理咨询师就像家长、老师一样,求助者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这样心理咨询师才能对他好,他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求助者就希望让心理咨询师高兴一点。这说明,人人都是生活中的求助者,只是在于角色转换之间。

  还有,在与求助者探讨问题时,心理咨询师很同意把应该放在求助者身上的关注转移到求助者所说的'“我想使什么什么改变……”上,这时需要让求助者明白,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他本人。比如,以为母亲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很焦虑,此时心理咨询师应该抓住母亲与儿子的关系。其实母子,父子的关系就像在跷跷板上,父母想改变孩子未来的平衡跷跷板,心理咨询师要告诉他们,孩子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孩子行为的认识,然后做出对孩子的行为的反应,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改变。其实这根本不应该是父母担心的事情,父母应该后退,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经历生活。

  其实,心理治疗不只可以给心理疾患者带来福音,心理知识的普及完全可以预防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而适时的心理指导更是有助于一个人挖掘潜能,增加才干,最大幅度地提高生命质量和事业成功的机率,为富有和幸福创造条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心灵的指引,人生的每一种历险和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心灵的能量和机智,而心理指导正可以使心灵的各个侧面协同发展,使心灵的结构呈优化趋势。当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而又灵动、宽厚而又坚毅时,那么任何力量便都无法阻挡了。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5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6

  摆脱时代病!

  常有人说这个时代的特性就是焦虑。在我这个80后看来一点都不夸张,焦虑的的确确是我们的“时代病”,更准确的是时代赋予我的“时代病”。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焦虑的人,时时刻刻都有人在焦虑。焦虑是好是坏,我似乎在这本《焦虑心理学》中找到了答案。

  心理学家指出,焦虑是指一种焦躁与忧虑的情绪,在遇到一些挑战性活动时,焦躁能激发我们的身体机能和提升我们的智力水平,提高我们大脑的反应速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焦虑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可大多数时间我们被焦虑所支配。极速膨胀的欲望和行动力不足之间的对弈,无时不刻摧残着所剩无几的意志。摧枯拉朽的思绪经不起焦虑的反复游走。

  时代没病,时代的前进让我们病了。

  在这个充满着不确定的时代里,对未来的过度担忧也是我们焦虑的一大根源。静下心问问自己,你那么担心事情就会好转吗?学会放过自己,找一个好的方向整装再发。

  当我们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对虚无缥缈的未来担忧时,我们必将会越来越焦虑。年轻的我们,单薄的才华总是撑不起华丽的梦想。压力过大时我们要懂得适时地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遭遇挫折时,则不要过度自责,以免被纠结焦虑的情绪所支配。当我们感觉累了,那就去休息,不要逼自己太狠,要懂得让身体与自己的内心握手言和。卢梭说: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外,一切痛苦都是想像出来的。

  克服焦虑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自己忙碌起来,焦虑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心理学上把这种克服焦虑的方式称为“工作疗法”,这种心理疗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工作活动,排除焦虑者的心理困扰。

  放下焦虑,我们应该荡着时代的浪潮,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7

  你焦虑吗?或者说你焦虑过吗?我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过,或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男朋友没有及时回微信,女性的脑子会出现好多联想,是不是不在乎我了,是不是我说错话了。这种焦虑归根结底是自己的生活圈太小了,自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变成了只围绕他转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自己累,相信男朋友也不会轻松,所以面对焦虑,我们应该怎么打破这个死循环呢。

  我觉得《焦虑心理学这本书》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找到寄托,给你的焦虑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更好的做自己。本书中序言特别减压—滚蛋吧,焦虑症!第一章让我们意识到焦虑并不可怕,人人皆有,放下一些事情是为了更好的做自己;第二章到第六章他将焦虑深度剖析出来,将生活中我们常常自我否定的项目一一罗列,给出解释,打破你信心的疑虑,给你迷茫的生活点亮前进的灯塔,焦虑可以存在,但是你要用于接受他并改变他,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第七章到第十章作者给出打败焦虑的'一些方法,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努力丰富自己的眼界,打开自己的思维深度,平静的对待自己的情绪,接受他,认可他,想办法解决它!下次遇到完美斩杀,这就可以了!致每一位最可爱人,这个世界值得你爱,世界的光彩需要你为它增添一份色彩。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8

  朋友小王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担任技术总监,是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薪水高、福利好,有车有房,娇妻爱子。但他近来却越来越焦虑,总是感叹活着好累。“现在时代发展太快了,我感觉自己快被时代抛弃了。无论我怎么努力,总有更多的人比我更优秀,我感觉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我好想停下来歇一歇,但又不得不马不停蹄的追赶。”

  有没有发现,现在身边象小王这样焦虑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经常唉声叹气,坐立不安,做事缺乏耐心、很难集中精力、很容易疲劳、易怒烦躁、失眠噩梦。究其原因,也是五花八门。为工作、为婚姻、为家庭、为孩子、为老人、为人际关系,甚至为了一只猫、一只狗,而更有的根本就说不清原因,但就是焦虑。在这些焦虑的人群中不乏大家眼中的佼佼者,他们聪明勤奋、事业有成,按说不应该有什么焦虑,但反而他们比其他人更为不安,更有压力。

  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让如此的多人开始焦虑,一部分人甚至陷入了集体性焦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焦虑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改如何对待它。

  焦虑不是坏事

  最近看了一本书《焦虑心理学》,其中指出:焦虑是我们人体心理防御机制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它就像我们心中的卫士,提醒我们危险的到来,并对我们从头到脚进行检视,帮我们揪出所有的不安全因素。它不断的逐一排查你的身体、家庭、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使我们快速意识到威胁的来临,并逼着我们采取措施。因此虽然焦虑常常让我们感到不快,但从某方面来说,这并不是坏事,它就像一个警报灯一样,可以让我们提高警惕,保持清醒、降低风险,完善自身。

  焦虑过度才会有伤害

  但一旦焦虑过度,对一些原本不需要考虑或太过担心的事情无法放松,就会给我们的心理造成伤害,它会使人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引发抑郁、高血压、胃病、癌症等疾病。

  对于许多人来说,只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才会焦虑,并且程度不会很强烈,这种情况被称为“合理性焦虑”。而另外一些人,他们即使事情进展顺利也会出现焦虑,头脑中总会不停地出现一些不好的想法,总觉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就像一个失控的警笛一样,随时都在发出警报,这种焦虑被称为“广泛性焦虑。”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出现焦虑。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走向成功。如迫在眉睫的'最后期限、苛刻的老板、财政危机等都会成为促使我们采取行动,以调动我们所有的能力和资源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但遗憾的是,不少人并不能把握焦虑情绪的度,不但没有将这种情绪变成强大的催化剂,反而让它消耗了精神和心情,让自己感到不安和无力,影响到心理健康。如你把老板一次简单的皱眉理解为自己即将被解雇的信号,或总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什么事都处理不好,你就要开始当心你是否有些焦虑过度了。

  产生焦虑的几个主要诱因

  《焦虑心理学》中提到了产生焦虑的多个诱因,我从中梳理出自认为比较重要的。

  1、社会压力

  随着社会变革和转型速度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不再有,每个人都仿佛被时代推着向前走,以至于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节奏。这种生存状态,让我们对未来产生了一种严重的不确定感,看不到清晰的前景,生活得不踏实,内心自然会焦虑不安。文章开头小王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

  2、认同危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认同感来自于三个途径:A自我认同;B他人认同;C社会比较。其中B和C会直接影响A。尤其低自我认同者,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差,总是依赖别人的评价,如果别人不认可,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在他们看来,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他们总是感到前途莫测,失败总是多于成功,因此引发焦虑情绪。

  3、完美主义

  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希望所有的事情能达到他所期望的结果,或者按照他所想象的路径发展。如果不符合或达不到,就会焦虑。开始的时候,他会辗转不安、担心失败,这让他无法全力以赴做事;遭到失败后,就会异常焦虑、沮丧和压抑。为了避免尴尬,避免形象受损,他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开去,但却很少会冷静下来总结失败教训。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不仅很难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还会引起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矛盾。如邻居王磊家1年里已经换了8个保姆了,不是嫌弃这个做饭不好吃,就是受不了那个做事不麻利,聪明伶俐的他觉得靠不住,老实可靠的又嫌人家没眼力价。搞得家政公司的老板看到他打来电话就头疼,保姆们也不愿意到他家来做工。在他眼里,很少有令他满意的事情,两口子也为此经常吵架,与双方老人的关系也很紧张。

  4、自我贬低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自我贬低的心理,一旦这种心理发作,在困难面前就会表现出自卑无助、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并会冒出以下想法,如“大家肯定都在笑话我”、“没有人愿意和我相处”、“他们刚刚是在说我的坏话吧”、“我总是没法好好表达自己的意思。”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 9

  记得当年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有一句话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是的,每个人都关心的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而焦虑是因为我们太关注外在了,而忘了往内寻找。

  曾经我是个焦虑患者。非常焦虑。总害怕赶不上,却也说不清赶不上什么。害怕自己成为人群中落后的那一个。我感觉迷茫却也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改变现状,我总是不安却找不到方式安慰自己的不安。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转变的呢?大概是因为我发生我身边有一个人,从来不骄不躁,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脾气温和,慢条斯理。你跟他交流,跟着他的节奏,一个心就会慢慢安定下来。接着是跟着他健身,心态的变化。然后我捡起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看书看电影写东西,内心安稳,慢慢的我的焦虑就不消失无踪了。

  坚持看书是我这个内向患者保持交流的最好方式,也是让我内心保持充盈不觉空虚的最好方式。而看电影是让我富有想象力的有力途径。感谢书籍、电影还有他陪伴我度过焦虑、脾气暴躁的日子。

  我看这本《焦虑心理学》的时候,里面的故事总是让我想到曾几何时的自己。通俗易懂。后面给的`缓解焦虑的tips也很实用。作为一本基础的心理学读物是合格的。但是没有在其中看到太多的饱满的理论基础,而这部分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总体来说给三颗星。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理学发现爱插嘴或内心焦虑07-02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03-13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06-30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07-27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09-19

【推荐】《焦虑心理学》读后感07-03

心理学各流派对焦虑产生的解释07-03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4篇12-06

焦虑心理学读后感(4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