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花传书》有感

时间:2022-05-20 23:13:59 教师 我要投稿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7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教师花传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7篇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1

  《教师花传书》不像一般的理论书籍那么枯燥乏味,书中有很多具体的案例来佐证理论,而不是简单的说教。这本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教师应当在反思中行为,在行为中反思,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

  教师在其生涯中必须遵从的规范是什么?有三:其一,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尊严;其二,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其三,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

  尊重学生的学习尊严,即关注“生道尊严”。“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充分注重这一点,指向的是学生们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未来。一个始终被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尊重别人。这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容易做到也正在做着,难的是坚持做下去。除此之外,尊重教材的发展性,是时代的要求。读后感·随着知识信息的激增,社会的进步,教育随之发展,教材更要不断更新换代,才能适应当下。因而教材本身必然经历一个反复实验修改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身为教者的我们只有尊重教材的发展性,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完成自身成长,由“匠人”角色走向“专家”角色。

  另外,很多时候,我们还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即教育理念,属于应用哲学范畴。包括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师观、课程问题、教学问题等。当然,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不代表固步自封。

  现实教育实践中,三种规范不断地互相冲突,产生矛盾。持续不断地同时追求这三种规范,才能催生“妙花”。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2

  书中所提“教师的学习”的内涵,令我印象深刻,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从课堂上教师的身体动作来看,成熟教师举手投足都潇洒流畅,从不拖泥带水,教学对他们来说就是“拿手好戏”。这就是教师匠人的一面。但教师的工作并不仅仅是靠匠人的技能就能完成。教师工作的另一面,即如何设计教学、选择教材内容、了解儿童发言的意义等,都需要复杂的、高度的认知判断才能达成,这就体现了教师作为专家的一面。

  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面对的学生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教师的知识发展也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这个职业就决定着我们一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修炼、提升自己,才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份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薄薄一本《教师花传书》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慢慢品味。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3

  初拿此书,便爱不释手。理论深度、案例探讨、语言精辟,在阅读、反思的过程中,我颇有收获。从匠人到专家,也许就是一个扎根成长的过程。

  许多时候,我们以教书匠自称,专家,那是一个太过遥远的过程,而教育是为了成就人才,若只为自己难免功利。但是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懂得扎根的重要性,根基夯实,作为匠人的基本功得有,视野开阔,成不了专家,也要有走向专家的学习与反思。

  也从养蚕开始讲起。儿子很早就说想要养蚕,而我觉得软体动物太过可怕,驳回了儿子的这一要求。当我看到书中所讲案例,古屋老师把养蚕做为自己“学习共同体”的协同学习的研究课程,学生们实践操作,并从养蚕博物馆以及网上学习知识,每个学生都自自然然的怀着雀跃的好奇心,共同思考和交流着。这种知性的共同研究打动了作者,也震撼了我。总是说我们的孩子缺乏创造性,而我们究竟扼杀了多少孩子的创造性,而我们的“学习共同体”是否真正建立了呢?

  这种反思贯穿了我整个阅读过程。作为一个教书匠,也许侍弄好自己的一亩二分地,即可。那要想种好自己的地,开出最美丽的花,结出最饱满的果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即可。

  有许多专家,会指责现在的老师都不读书,我觉得这话也片面了些。多少默默无闻、踏踏实实的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着学习着成长着,只是我们的学习,可能不够理论不够系统。而本书作者提出的学习概念“作为对话实践的学习”,“与物的对话(创造世界),与他者的对话(结交伙伴),与自己的`对话(重塑自我),这三种对话的实践成为学习。

  这也是我们现在高考改革中强调的“学习共同体”,我们阅读教材、化为灵魂的存在,我们结交伙伴,共享信息共同成长,我们回归内心,从文本到思想从外界到内在,反思重塑,期待着学习后的自己困惑少一些,能给孩子们更广阔的天空,而教学相长,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如果一味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学习成长,又从何谈起?!

  学习需要扎根的精神,只有你踏踏实实扎根下去,静水流深,从体悟教材从尊重学生,从内心身处的自律,走向教师个人的成长。我想我们也会开出妙之花。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4

  薄薄的一本书,一个美好的名字,立刻让我们的教育生活变得优美灵动起来。据作者说,这本书的名字来源于《风姿花传书》——一本美学经典,风的姿态要让风中的花去传达——那么这本《教师花传书》就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教育理念这朵曼妙花,从作者之心,传到所有的教师心中。

  虽已从教二十余年,但惭愧的很,一直也没有把教师这个职业进行深度系统的研究,只是机械的把自己要传授的知识教给学生,虽然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经验,但是始终不明白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到底专业在何处。

  听过很多精彩的公开课、优质课,一提起这些课,很多老师却是嗤之以鼻,认为大多都是在作秀,甚至还有说这些示范课是“众人扶他在舞台上做了个侧手翻”。原因不外乎这些课是团队一遍遍精心打磨出来的,课前对学生熟悉渗透好,甚至师生课堂上每句话都要背熟。这的确更像是演员的表演,应该不能算作专业化吧。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节课,是浙江的一位老师讲的水墨画课,我们山东的一年级小学生怯生生到了舞台上,老师问,“用过毛笔吗?”大家纷纷摇头。我暗自想:这可坏了,从没用过毛笔,水份和墨都不会掌握,这课怎么上啊!这位老师也是有些惊讶,略略沉思片刻,继续问,“你见过谁用毛笔写过字或画过画吗?”有几个小朋友举起了手,“见爷爷写过毛笔字。”“那爷爷是怎么用毛笔的呢?”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我目瞪口呆的看着一群从没有用过毛笔的一年级小朋友,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一幅幅精彩美妙的水墨画,不仅如此,老师还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进行了德育:“你看这一棵棵树,高矮姿态各不相同,但每棵树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像我们同学一样……”这节课,我心中对这位老师充满了景仰。

  现在看来,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教育哲学都了如指掌,又有启发、促进儿童学习的技法,这妙花一般的课堂,就是老师的专业化的体现吧。

  没有谁是天生的专家,所有的人都是在实践中反思、感悟、学习,然后才能成长,我们这些肩负着“教的专家”责任的教师们,要向“学的专家”转型,不但从书本上学,更要从现实中学,知行合一;不但要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发展教育学更要涉猎。和周围的老师们一起结成成长共同体,成长的将会更迅速!

  这本书很薄,可是分享给我们的理念很多,需要慢慢读,细细品,在工作中去实践。相信作者心中的妙花,会随着分享,越传越多;随着感悟,越传越美!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5

  “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一看,专家是多么的荣耀,所以我们进入了一个追求专家的时代。连三岁小儿去倒垃圾多了,都要说“我是一个倒垃圾的专家。”

  于是追求“反思”的专家来了,涌现出大量的“专家”,今天这个专家靠批判传统起了名声,明天又被另一个专家的言论打倒了,专家和明星一样,突然就红了,突然就变了。这些专家,让广大群众变得很迷茫:鸡蛋到底吃几分熟比较健康?教育到底要不要注重考试成绩?

  人本主义在批判行为主义的时候,不是全盘否定的,是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的.批判,这是专家级别的反思批判。而所谓的新时代教育专家一提到考试,就恨不得掀桌子“你们这些教育的败类!”还有一些育儿专家,看到网上有人惩罚孩子就跳起来骂“你们不配养孩子!你们这些没有通过考试就做父母的禽兽!”

  不是会反对别人,就是专家的。

  如是专家,还是先做匠人吧。尤其,是在教育范畴内。

  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因为先培养教师自身的专业性,在专业的基础上再进行反思,才是真正的成长反思,单纯的对别人提出不同意见,也许,是“愤青”专家。世阿弥在《花传书》中写道:“如果还不知道‘花’,那至少要知道‘种’。花是心,而种是技。”那么,如果教师在成长中连“种”都还没有,去谈“花”,那开出的不是专家的花,是虚无的花。

  教师成长的基础应该是技能的传承与学习,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学技能的锻炼,教学素养的提高,然后去谈反思谈成长。很多年轻教师总是喜欢跨过技能成长先进入反思阶段,然后思考的问题都是天马行空,更无从解答,陷入混沌之中,越来越迷茫。是不是先解决自己的技能短板,会成长的更扎实一些?

  教学及其结果的好坏另当别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能够尊重每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关注自身的教育哲学,这样的教师才能获得令人信赖的“匠人气质”。

  先匠人,再专家,可能会成长出真的专家。

  可是那些造个“反对的声音”就能揭竿而起的专家,真的是制造了太多虚无的泡泡让教育新手无从跟随。

  阅读和写作会让一个教师成长,可是如果这个教师只潜心阅读和写作,那这个班的孩子是失去了一个老师多了个作家朋友吗?

  参观和模仿会让一个新手成长,可是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积淀,今天学“生活化写作”明天学“七步作文法”,然后学生们忙得晕头转向,最后只是邯郸学步。

  我们读的书,我们写的字,我们听得报告,都应该是有匠人精神的我们去做,才会有成长。

  先做匠人,再谈专家。先做好专业,再谈成长。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6

  六月,和叙事者一起遇见《教师花传书》,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教师花传书》这本书主要阐释了教师的教学技法及其学习方法。对教师的转型有莫大的帮助。它提到: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家性”兼备的专家。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又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索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专家则是通过反思和研究来学习的。这也是专家型教师的特点之一:技术性的熟练者向反思性的实践者转变。反思对于一位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也是成长的关键要素。因为反思,可以使教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躁,并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自我认知,这样,成长的前提就具备了。因为教师自己很清楚自己缺少什么,要往什么方向努力。再加上专业领域书籍等的帮助,专家型教师指日可待。

  这本书还提到: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仅仅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莫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自上而下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这也是专家型教师的特点之二空洞的理论家向理论的实践家转变。优秀的教师一定是自下而上、基于草根改革而成长的。只有当教师学会将理论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对教学实践有所创新,教师与学科教学领域才能达到双赢。这里特地指出了敢于挑战,就是因为创新的路上困难重重,大多时候困难会多于成就,这个时候,教师就要保有一颗年轻的`敢于不断尝试的心。要知道越努力,越幸运。成功从来都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努力就是在积累幸运。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在未来的教学日子里,尊重每一位我所教的孩子,对我所任教的教材多一分关注,多思考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多涉猎一些书籍,让自己的教育理念更丰富,可以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创新实践提供支持。我想,只要能坚持,何愁不能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7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习。”日本作家佐藤学先生的《教师花传书》走进了我六月的阅读生活。

  这本《教师花传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一一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教师的工作领域是那么复杂多变,构成实践基础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又是那么不确定。因此,教育实践家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自上而下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贯穿全书的思想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

  这是因为,今日学校教育的体制发生了变化,即从以教师的讲授中心的教学体制转型为以L童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教师的专业性也伴随着这种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从教学技术中心转型为以儿童的学习设计与反思为中心,因而教师的角色也应当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作为匠人的教师的性格特质也集中表现在倾听上。一方面倾听’这一被动行为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通过倾听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得以探究当前学习展开的潜在可能性。正如木匠从每块木料中看到其潜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完完全全接纳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自己内部的声音,形成课堂中对话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语言,走进他们的情感。我总觉得我的倾听与讲课同等重要,所以我愿意切实关注学生有声的或是无声的语言,让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相关文章: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05-20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7篇)05-20

读《教师花传书》有感(集合7篇)05-21

《教师花传书》读后感09-01

鸿雁传书历史典故04-13

读《赶花》有感10-23

读《花婆婆》有感04-30

读《小兔的花伞》有感01-08

读金色花有感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