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5-09 08:08:32 总结范文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1、地球运动规律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2、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3、时间计算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1)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12)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4、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7)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3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4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了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5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6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7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8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地球内部

  1、地壳

  (1)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地幔

  3、地核

  二、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9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

  地理洋流知识点总结: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0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1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2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3

  【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性的大气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

  2.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释放热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

  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

  人类活动排放:氯氟甲烷(HFCs)、氢氟化物、全氟化物(PFCs)、硫氟化物(SF6)等

  3.全球气候变暖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毁林

  技巧1:全球变暖带来问题: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1)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技巧2:缓解全球变暖的措施

  (1)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子的影响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排放

  5.平流层臭氧量减少的危害:

  (1)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2)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技巧3: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1)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

  (2)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

  (3)积极研制新的制冷系统

  6.酸雨: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

  产生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增多

  技巧4:我国酸雨类型:主要是硫酸型酸雨

  我国酸雨分布:《20xx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xx年我国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酸雨区域分布范围基本稳定,城市主要分布在华中、西南、华东和华南地区。华中酸雨区污染最为严重,湖南和江西是华中酸雨区酸雨最严重的。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0%

  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浙江,江西,湖南,贵州,重庆等地。

  7.酸雨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大量死亡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腐蚀建筑物和文化古迹

  (4)危及人体健康。

  【盐度和洋流】

  (1)盐度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2)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3)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总复习:气候与自然带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0)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4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5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0-08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1-16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大全09-26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0-11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27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16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7-1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10-16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9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