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时间:2023-12-14 10:21:03 春鹏 语文 我要投稿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1

  今天听了实习老师姜xx讲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感触很多,姜老师讲的这节课,毫无疑问有些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反思大体总结如下:

  开始导入课文使用的《黄河颂》这个视频,使用这个视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形象直观地引入课文,但是缺点在于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有8分钟,在播放到视频的后半部分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能集中在视频上,开始有别的小动作了。

  再是在课件的制作上,经历了很多波折也很费心,我曾在课前三次让姜老师精简课件,但她始终听不进去,也许是她不舍得自己费心制作的每一张课件,或是她的一向认为,我最后只能无语。

  对于一篇略读课文,课件是简单的,要求不是很高,所给的也只是一课时而已,学生所要做到的就是了解。而且课件只是帮你完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姜老师却把他当成了讲课的教案,这一节课就只能放课件了。显然姜老师对这一点把握不够深。所以她自己课件制作的很复杂,内容很多,虽然有一条主线但是内容太多导致有些琐碎。而且对时间没什么概念,再或许就是有点固执,到最后才稍微减少了一点。

  这次最大的失误就是对课程结构划分的那一阶段,虽然她的那种划分方式有一定道理(她认为有道理),但是对于同学们来说,且不说这样一种认知对不对,至少姜老师没有说服同学来按照她的分类方法,没有说出这样分的依据。所以姜老师以后还得好好参考教参了,对于教材教参一定要琢磨透再备课。

  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情绪的感染力,话语的调动性姜老师在这里也成问题。没有情感的语言,与孩子们的互动就很难做好。今天上课的时候与孩子们的互动就很尴尬。因为孩子们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太理性的话真的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姜老师讲课说一些激情澎湃,蕴含各种感情各种语调的话着实需要加强。因为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是靠老师的语言调动引导的。

  对于课堂来讲,是孩子们的课堂,在这堂课上姜老师无疑是篡权了,自己说的太多,而且语速很快,这不是一个小学教师的风格。要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让他们去发现、思考、总结、学习。讲到的重点问题要让学生画出来,在课本上标注清楚,不能够老师说一遍就过,这样学生记不住,掌握不牢固。

  在时间把握上姜老师简直就是忘记了看时间,下课铃一响就闷了,下课了?还没讲完呢!导致最后讲的比较仓促,几句带过之后就下课了。没办法我只好用下午的课再让姜老师补救没有讲完的知识了。在时间的安排上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姜老师的课前试讲做得还不够。这点需要多多加强。

  还有一些关于细节的问题,比方说,上课之前没有喊“上课”;对同学们的回答给予的正面性鼓励性评价不够;还有说话句式、语气太单一,都是什么什么吧,哎,大家听着都头疼。

  姜老师,失败是成功之母。再好好努力吧,功夫不负有心人的。下节课争取按指导老师的要求精心备课,争取更大的进步。孙老师祝愿你——成功。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本周的听评课活动,魏老师执教了这一课。看得出,魏老师在这节课上做了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

  优点:

  1、基础知识训练扎实。注重多音字“苦难”“折腾”等的读法,生僻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感悟。如“叫苦不迭、不折不扣、生息繁衍”等。

  2、单元训练重点突出。阅读的课文的连接语是课文学习的.引导主线,魏老师充分利用了它的作用,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3、重视学法指导。整节课努力体现了“独立阅读”的宗旨,教会学生“用概括法和抓关键词”的方法读懂课文。

  3、课件制作精致精细,条理清楚,起到了辅助理解、促进教学的作用。

  以下几处与魏老师商榷:

  1、在独立阅读方面再放手一些。本课主要讲了4个问题,预习阶段学生已有思考,课堂上可以放开让学生谈理解、谈感想,教师尽量不要牵制,不要过多提示。

  2、精简学习环节和形式,突出教学重难点。本课在初读环节用时较多,指导难读的字音难理解的词语,一些简单的词语和问题建议删减。

  3、出示课文内容较多,不利于突出重点内容。本课篇幅不算太长,幻灯片展示了大段的课文,削弱了教材的作用,使课堂有一种繁琐的感觉。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3

  听了魏老师执教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我的收获很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魏老师执教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下了一番功夫,首先,魏老师更加注重课前预习的作用,尤其是课前预习单的运用,使学生的预习起到了更加好的效果,不光有字词的读音、词意的预习,还有课文的主要内容,引起思考的内容等等;另外,魏老师注重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归纳,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方法,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针对本课的默读课文,想一想,填一填的教学环节,我的建议是,最好把表格的内容再压缩一些,比如,可以把“从前的黄河流域、后来的黄河”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这样针对四年级的同学来讲明显降低了难度,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在接下来的“变化的原因、治理方法”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这样在整体教学时间的把握上会做到更加游刃有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4

  昨天,在实验小学观摩了全国模范教师毕老师执教的《黄河颂》一课。这节课非常成功,亮点纷呈,深受与会老师的好评。语文课的三味——语文味、人文味、书卷味——在毕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显现。下面就这节课几个突出的亮点作以简单评析。

  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的明晰。

  教学目标明确,简约明了。两个目标:一、激情诵读,读出气势;二、深情体味,读出感情。

  围绕上述目标,毕老师分四个板块逐步推进教学:

  ①在激情导入之后,毕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②在赏读课文环节,毕老师很智慧地把这首诗章先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在读讲歌词时,又分成表现黄河的“气魄”和“精神”两层。在讲黄河的“精神”时,又引导学生根据“啊,黄河!”很自然地分为三小层去学习。

  ③铺垫课文背景,深刻理解诗作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④有感情地诵读诗文,结课。

  整个教学流程,思路非常清晰,且联系紧密,自然融合为一体。犹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一般。

  第二,彰显了文本特点,重视朗读、诵读。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诗歌的教学要突出诗歌的诵读。毕老师以“读”的教学方法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激情澎湃的读书声是这节课最为突出的亮点。文本承载的就是黄河雄伟宏大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师生的朗读也彰显得很大气,荡气回肠,展示了黄河的奔放咆哮、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勇往直前。毕老师带领学生读诗,“读出了诗韵,读出了诗意,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诗境”。

  更可贵的是毕老师朗读指导的细致、得法。毕老师的朗读水平极高,同仁或许都欣赏过。我关注的是,老师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让学生读得好。毕老师昨天的课,给我们提供了范例。一是思想上鼓励孩子们,要激情昂扬,迸发自己的情感,不要怕不好出丑。二是耐心指导。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注意哪些字词要重音,要拖长,要用力,要停顿等,指导很细致。有时,一次读效果不好,再读;二次不行,第三次读。

  我印象深刻的有四次朗读指导:

  1.指导读“望黄河滚滚”一句。毕老师引导学生弄清楚“我”的观察点,在“高山之巅”,那么“望”的视野就极为宽阔,诗人所看到的黄河也是极为壮观的,气势磅礴啊!毕老师指导学生在读这个“望”字时,后面要有个停顿,并且语调要延长,吐这个字时发音要宽广厚重。她先做了个示范,学生体会去读,效果非常好。

  2.指导读:“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一句。这个“劈”字读得要有力度,要有力量,要有气魄,并辅之以手势。

  3.指导读诗的最后两句话“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两句话,是个反复,怎么读?毕老师指导,这两句发起了向黄河学习的铮铮誓言,读起来要热血沸腾,使全诗达到一个沸点。那么,最后的.沸点要落在那句诗上?学生说,第二句要达到最高。前一句要深情诵读,后一句要激昂诵读。

  4.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视频之后,欣赏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之后,毕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光未然的《黄河颂》不仅仅是在歌颂黄河,也是在歌颂全国人民,歌颂伟大坚强的民族。此时,毕老师让学生用呼告的语气,举着拳头,激昂的大声呼喊:“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整个课堂激情澎湃。

  另外想说,要让学生动情首先老师要动情。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进而去感染学生。毕老师满腔激情,课堂上迸发出她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以情传情,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被激发。这一点看起来好像不重要,我认为非常重要。“诗言志”,诗就是来抒发感情的。教师要带着心去阅读。诗中的情如果不与教师自己的感情联系起来,讲起课来就是干巴巴的。试想,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会激情澎湃吗?不可能。那又怎么能感受到黄河母亲所包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呢?毕老师无论是导入、过渡、小结都是充满着激情,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正所谓“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第三,毕老师紧紧抓住语言去教学。

  洪镇涛老师说过:“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点。”毕老师的《黄河颂》一课突出了语言教学。整堂课紧紧立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自始至终的朗读课文,师生都在凭借语言去教、去学,这是很明显的特点,不用多说。单就品味诗的语言,毕老师就抓得非常实在。例如,在研读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这部分内容时,毕老师运用“换一换”的方法来推敲几个字的丰富表现力。她把“望”换成了“看”,把“掀”换成了“激”,把“奔”换成了“流”,把“劈”换成了“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以体会用词之妙。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等。可以说,这是一节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色的语文课。

  第四,浓郁的人文色彩。

  一开课,毕老师就讲“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学生深受感染。朗读课文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讲课中,南京大屠杀视频、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艾青《我爱这土地》、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的穿插,丰富了课堂内容,深化了对主题的挖掘,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斗争与刚强。毕老师把《黄河颂》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让学生感受到那时“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毕老师又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老师富有诗意的演讲: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众志成城夺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中华儿女夺金摘银的盛况,才有了“神七”遨游太空、五星红旗在长空飘扬的自豪,才有了新中国60年庆典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阅兵仪式……学生的爱国情怀被燃烧起来,愈发炽热、激昂。程翔老师说:“好的语文课,就要从语文的角度,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毕老师做得非常好。

  第五,大量的插入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辅助资料,使用很恰当。

  近来,有不少语文专家不太喜欢语文课上的视频、图画、舞蹈等,认为它们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冲淡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我是赞同的。

  但现在看毕老师的这节课,她也运用了多媒体,也使用了大量的辅助资料,却没有冲淡语文味。我们来看——

  课始,毕老师放映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时间用了仅仅不足20秒,时间很短暂。它的作用只是让学生来初步感受一下黄河的汹涌澎湃,时间很短暂。

  课中,有配乐朗诵。在音乐的渲染中,老师或舒缓、或高昂、或沉郁、或激越的朗读声,萦绕在整个课堂。学生的情感很快被调动起来了。音乐背景发挥了它渲染烘托的作用,很好。

  课尾,前面已谈到,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视频、教师朗诵了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播放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这些都深化了学生对创作背景、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丝毫没有“拖着长长的尾巴”之嫌。最妙的是,在学生听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之后,让学生结合歌词的最后几句“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来思考:光未然的《黄河颂》是仅仅在歌颂黄河吗?师生讨论明确,不是,还歌颂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又回到了文本。我们看,辅助材料确实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辅助材料是为文本教学服务的,它没有冲淡对文本的教学,使用很巧妙,很恰当。

  一句话,语文课堂运用不运用多媒体,不能绝对化,关键要掌握个“度”,要为文本的解读服务,要充分发挥其辅助的功能。

  第六,教学手法的灵活多样。

  在处理朗诵词部分时,主要运用诵读的教学方法;在讲黄河的气魄时,侧重于字词的品味;在讲黄河的精神时,侧重于探究问题,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思考,讨论。整节课以“读”为主要策略实施教学,但各个环节又注意了教法选择的多样化,使教学充满灵动,不断的变化带来学习方式的新感受。感觉挺好!

  研究毕老师的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把自己的课堂与毕老师的课堂进行多角度的比较,我们从中一定还会发现许多毕老师课堂教学的其他美点,或许会带来对我们教学的思考,同时也会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5

  本堂课的教学返璞归真,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简简单单

  课堂上没有繁琐的目标,庞杂的内容,零碎的讲解,新奇的形式,热闹的活动,有的只是简明的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简要的讲述、点拨、激励。

  二、实实在在

  实实在在的读,实实在在的说。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有要求,有点拨,有引导,有激励,有示范……让学生用通顺流畅、规范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无不耐心细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今天,听了严老师所教的这一课,让我感受较深的是: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动学习的观念,且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材的特点。如上课伊始,教师以歌词导入新课,能激发爱好,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其次、围绕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便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划出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老师再作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的新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的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黄河的宣传语。这样,突出了文章主题,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纵观整个教学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进行交流,主动地进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这节课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结构安排上不够合理,呈前松后紧的局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在读书练习中,虽然也进行了指导,但学生读得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读书的练习与指导。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6

  《黄河的主人》,听后感想颇多。这节课老师的教学定位是以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感受艄公这一形象和激发学生情感。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然后由这个重点挈领全文,让学生去感受黄河的气势、感受羊皮筏子的惊险,从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这样,对课文的赏析就不是零碎的,使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性。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老师适时巧妙地抓住黄河和艄公两者的对比、羊皮筏子体积之小与其载物这之多的对比、旁观者和当事人的对比,这三个对比来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黄河和艄公的对比。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的就是增加黄河和艄公两者在力量上的悬殊,将自然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在上课伊始老师就“多管齐下”,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黄河。先由课题入手,让生谈谈对黄河的了解,接着出示课文第一节内容,指名读。然后,理解“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战心惊”后,再指导感情朗读,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直观地感受黄河的气势,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想象如果此刻你就站在黄河的岸边,会有什么感受?指住课题,趁势反问,黄河是如此的桀骜不驯,究竟谁是黄河的主人?引出“艄公”,出示“艄公”图片,进而将两者进行对比,表面上看,“前者”如狼似虎,“后者”血肉之躯;“前者”凶险异常,险象环生,“后者”一篙在手,别无他物。一强一弱,明显不过。可是最终“弱者”却成了“强者”的主人。这是说明了什么呢?课堂上学生们几乎没有人一下子说出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只答出了说明艄公很“大胆”、很“勇敢”。我觉得这就可以了因为此时,学生对文章还没有深入地研读,所以这里的对比,应该也只是一个铺垫,不能过早拔高了学生对艄公的情感。完全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由去读文,自由谈感受,老师在引导学生一层层深入读书体会的过程中,逐步渲染、积累,最后让学生自然生成心中的“敬仰之情”。这样,学生的情感才是发自内心的,也才能让文本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打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学习才是更加有深度,有效果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7

  观课主题

  达成目标的有效展示

  主要亮点

  本节课设置了竞赛式的五次展示:看谁画得像(黄河干流图)、看谁会读图(介绍黄河的自然概况)、看谁讲得好(河段的水文特征)、看谁会总结(课堂总结)、记忆比拼大点兵(优对优,差对差)。

  本节课因为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精心准备,课堂中五次展示环环相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同学表现都很积极,参与面广,特别是记忆比拼大点兵,每个人都很努力的看图记忆本节课学的重点内容,争相展示将本节课的学习推向高潮。

  存在的不足

  第五次记忆比拼大点兵展示中,优生比学困生展示的要多一些,是举手就展示,没有优先学先学困生,其实还有很多学困生都记忆的比较好而被教师忽略了。

  策略建议

  虽然学生积极性高涨,涌跃上台展示。不管是代表小组展示,还是举手展示,每节课教师都要优先学困生的展示,至少优生的展示不能高于学困生,并且要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这样就会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才有利于我们考核学科整体成绩的提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8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坐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杜##老师为我们奉献的精彩课堂——《黄河的主人》。

  我仿佛也跟随杜xx老师来了一次黄河之旅,感受颇深。《黄河的主人》是一篇含义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文描绘了波涛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上艄公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气,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

  整篇文章开篇没有直接写羊皮筏子和艄公,而是先浓墨重彩描写了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情景之险,目的是为突出“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了铺垫。

  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抓住了文本中心和重点。

  杜xx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谈话引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后质疑,说说自己对黄河的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主人”二字,并对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的品质做了深度的挖掘,紧紧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的伟大和不平凡。

  二、注重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杜##老师充满了激情,用饱满的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激情来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对“惊涛骇浪、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等词语来感受黄河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学生在老师有效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交流。在学习第2—5段内容,让学生感觉羊皮筏子“小、轻”的句子,理解“吞没”一词中,很形象地运用了一个比喻:“凶猛的老虎张开血盆大口来吞一只小兔。”来帮助学生感受“吞没”一词,从而突出黄河水之凶。在出示羊皮筏子时,通过介绍,学生对文本重点句子的理解(说明黄河之险,与羊皮筏子之小、轻,进行对比来体会艄会鼓浪前行的危险。)如此这险,又用“胆战心惊”与乘客们“谈笑风生……那从容的神情”,这是观者与乘者进行对比,让学生更能体会艄公那高超的撑篙技术。教学中,注重了标点符号的停顿、语气、语调的变化,以及学生们朗读时的面部表情。让学生全心深情地融入文本优美语言中。

  三、读是本文的特点

  因为这篇课文是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杜##老师在课堂上特定的情境里,用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默读,抽学生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朗读,有所感悟朗读,既培养了学生优美的语感,又让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积累了更多语言。正如古人云:“读书面遍,其义之见。”

  通过读,让学生找到了直接描写艄公的句子,引导学生凭借艄公的特写画面,感悟人物精神品质,内化了文本的语言,既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潜心会文、借助文本语言直抒胸臆,在交流中学到知识,而艄公的形象也非常直观留在了学生的心中,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唤起他们学习,敬佩艄公的愿望。(因为只有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和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由于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艄公在黄河上鼓浪前行的情景,缺乏已知经验,因此杜##老师都借助语言文字,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黄河上前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四、灵性的涌动,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它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同时具有人文性。在教学中的延伸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能带着自己学到的知识经验,兴致灵感,来思考和参与课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是语文教学中洋溢的生活气息。所以陈荣老师在课堂作业设计上,让学生读背名言:“强者在命运的风暴中奋斗!”得到了升华。同时也教育了学生成功者在逆境中形成的道理。杜海燕老师都给学生留有小练笔:①做一个生活中或学习中的主人。②用“风雨、翅膀、主人”写话。这两个作业在设计上,使学生在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方面,把积累的,学到的知识以及潜能得到喷发和涌动。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

  另外:(1)杜##老师在整个课堂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这样既形象又生动。陈##老师还运用了音乐“船公号子”在歌唱家李双江那雄壮、高亢的歌声中让学生加深了对艄公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本教学过程中两位都以读这“经”,练为“纬”凸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体难感悟,使得文本内涵得到了升华。

  (2)纵观两堂课,学生学习效果很好,亮点多多。老师们的过渡语言运用也是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巧妙天成。

  (3)杜##老师在板书上:字迹工整,清晰,突出了艄公的人物品质。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杜##老师上得相当精彩,让我受益无穷。她们不但抓住了审美的教育,而且从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孩子们在审美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阅读和理解全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升华了美的情感。

  小建议: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认为老师在朗读方面没有多展示。如果时间允许,老师应范读,把黄河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表达出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9

  听了魏老师执教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我的收获很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魏老师执教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下了一番功夫,首先,魏老师更加注重课前预习的作用,尤其是课前预习单的运用,使学生的预习起到了更加好的效果,不光有字词的读音、词意的预习,还有课文的主要内容,引起思考的内容等等;另外,魏老师注重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归纳,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方法,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针对本课的默读课文,想一想,填一填的教学环节,我的建议是,最好把表格的内容再压缩一些,比如,可以把“从前的黄河流域、后来的黄河”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这样针对四年级的同学来讲明显降低了难度,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在接下来的.“变化的原因、治理方法”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这样在整体教学时间的把握上会做到更加游刃有余。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 10

  前些天,我有幸聆听了杜勇稚老师的一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不禁使我想起了叶圣陶曾经说过的话: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了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这段话叶老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为此我们应明确如何把握略读课文,我认为:

  1、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2、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放开,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

  3、略读教学作用应该多重: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10-1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经典10-0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10-08

(热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10-13

[合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10-13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经典[4篇]07-2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5篇03-1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5篇)03-12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评课稿范例【5篇】07-19